愛情、婚姻與家庭

愛情、婚姻與家庭

人世間的每個人都要對婚姻、愛情、家庭交一份自己的答卷,無論得分多少。

愛情

愛情,是精神的範疇。《現代漢語詞典》上解釋為:男女之間喜愛的感情(等於沒解釋);《辭海》上沒有這個詞,也許是它很難解釋吧。

有一首詩這樣寫道:

象胞子、空氣、幽靈,

象光、象電、象風,

在塵世間化作無形,

瀰漫在一切生命體中。

眼淚因你而奔涌,

熱血因你而沸騰,

汗水因你而流淌,

心臟因你而激動。

愛戀是你開掘的甘泉,

仇恨是你悲傷的泛濫,

仰慕是你塗抹的雲霞,

憂怨是你無奈的纏綿。

查特萊夫人因你而恐懼,

卡列妮娜為你魂歸西天;

一曲釵頭鳳毒害唐婉,

王寶釧寒窯苦守十八年。

你演化著酸甜苦辣咸,

你創造著恩仇怨恨緣;

沒有你,生命體便不再有生命,

有了你,生活才豐富多彩。

人世間有無數痴男怨女,

都因一個情字鑄就好壞;

雖說沒有情的度量單位,

但願真誠善良是情的光環。

愛情應該是:1、彼此欣賞、吸引、愉悅;2、彼此信任、認可、包容;3、彼此付出,心甘情願,且從心底里感覺是最美好、最幸福的付出。

也有人說:愛情就是感情的發燒。(也是一種定義)。

人與人不同,喜好也各不相同。有人愛騾,有人愛馬,有人愛「釺叨木」,有人愛「鵠布喇」。

由於人與人之間遺傳、教育、文化等等的差異,審美觀不同,對愛的理解認識也各不相同,這就需要知道自己究竟愛什麼,什麼是自己的真愛,從而確定自己愛情取向,只有這樣,才能有望追求和得到最理性的愛。

「愛情是自私的」,所謂「自私」,就是「我愛」,一旦我不愛了,就必然地演繹出無數的背叛原有婚姻的故事。

前面言到:中國的男人成熟得晚。20——30歲之間的男人,大多不知道「愛情」為何物,往往把異性相吸當作愛;把自己「喜歡」的異性當成愛的歸宿,把感覺當成認識,因此隨著感情的淡化,夫妻間變得麻木,「就象左手摸右手,一點感覺都沒有」。

「愛情的專一性」只有在「有愛情」的前提下是對的,如果解釋為「自始至終愛一個」,就不敢苟同。古往今來、古今中外這樣的例子也不多,而「博愛」的例子卻不勝枚舉。

夫妻之間,尤其是自由戀愛結合的夫妻,都有一個燦爛的開頭,隨著「兩輪日月往來穿梭」,最初的愛被日常生活瑣事所分解,最初的感覺漸漸的迷茫了、模糊了、暗淡了;最初的吸引、心跳、興奮漸漸地鬆弛了、平靜了、消失了,這是很可怕的。

人的潛意識裡有一種慾望,叫佔有慾。如一件希望得到的物品,在沒有得到之前,會千方百計得到它,一旦得到了,又覺得「其實也沒什麼」。愛情也是一理,愛情一旦用婚姻的方式固定下來了,就完成了「佔有」,愛的細胞便不再那麼活躍了,這是符合現代人的人性的,懂得了這一切,就該知道:愛情是個變數!

因此說,要保留最初的那份愛,就要不斷地保持、培育、更新彼此的感覺,「做人若比初相識,到底終無怨恨心」。

要得到專一的愛情,首先和必須知道的是你愛的人她愛什麼,並全力做到,才有望成為她的專一,否則便不是愛的專一,而可能是愛的「轉移」了。

婚姻

居住國度的不同,所處時代的不同,對婚姻有不同的解釋。現代的中國奉行的是:以愛情為基礎的、自願結合的、經過婚姻登記部門註冊的,「一夫一妻」制度,這樣的婚姻便是合法婚姻。

在現實社會中卻存在這樣的婚姻:

經人介紹,雙方家長同意,舉辦了婚禮儀式,即未登記,也未註冊,日子便過起來了,有的生兒育女,白頭偕老;有的半路分手,各奔東西。此種現象多數是在農村、邊遠山區、落後民族地區,是一種事實婚姻。

包「二奶」。錢掙多了,「爆發」了;官做大了,「腐敗」了;妻子老了, 「感覺」沒了;找個小的,偷摸養起來,除了不註冊以外,該辦的都辦了,甚至有了「非婚生子女」。所謂:「坐自家轎車、住私產獨樓、游世界名勝、養小蜜美妞」是也。

與此相反的,「養小白臉」的也有,一般發生在女爆發戶、女強人、高級白領、演藝圈中女藝人。

他(她)們一般都沒有「愛情結晶」,不過「露水夫妻」,玩玩而已,在當今「有錢階級」範圍里,已成為一種時尚、一種享受、一種消費。

納妾。與 「包二奶」本質上是一樣的,只是:傳統和現代的區別,當事者層次、文化程度、經濟條件的差異。譬如:有的外出打工仔,長期背井離鄉,掙著錢了,便若明若暗地納妾,甚至生兒育女重蹈「一夫多妻」的覆轍。

至於「婚外戀」,有的在法律上被稱作「事實婚姻,」卻不屬於正統婚姻的範疇。

自由戀愛,自願結合,以愛情為基礎的婚姻,是理想的婚姻。事實上,現實社會這樣的婚姻也只是一個理想。在農村,文化程度較低的男女之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甚至買賣婚姻還是相當普遍的。「自由戀愛」只是個說法,最多不過是「彼此認可」,畢竟不能算「包辦」,這其中隱含著許多無奈。「自願結合、以愛情為基礎」則大打折扣。連感情都是現培養的,哪有愛情可言?電影《李雙雙》中,李雙雙的婚姻就是個實在的、有代表性的例子。然而,這樣的婚姻卻很穩定,為什麼?無非是:文化落後,經濟落後。女人離開男人不好活,男人離開女人活不好。假如,十對這樣的農村婚姻,其中每對都有一方成了爆發戶,或上了大學,或進了大城市,或成了達官貴人,經濟、地位、文化發生了巨大差異,至少得有八對離婚的,剩下兩對不離婚,也免不了有婚外戀。陳世美這樣,蔣介石這樣,毛澤東也這樣。

城市情況好得多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買賣婚姻基本不存在了,自由戀愛,自願結合,也沒有問題,只是「以愛情為基礎的婚姻」還有相當的差距。這其中的原因也許很多,但主要的原因是,中國的男人成熟得晚。20——30歲之間的男人,大多不知道「愛情」是個什麼東西,往往把異性相吸當作愛;把自己「喜歡」的異性當成愛的歸宿,於是,便成就了一庄婚姻。不是理性婚姻,而是感性婚姻。感性婚姻容易出現婚變:

結了婚便離婚;在戀愛期間彼此將自己的弱點、不足、毛病隱藏著,結婚後,原形畢露,唧唧咯咯頂替了卿卿我我;彼此不再能包容,有了孩子還顧及多些,沒有孩子,便少了一份牽扯和拖累,於是分手。

有了孩子便離婚;有了孩子之後,孩子分散了夫妻的「愛」,家庭瑣事增多,矛盾增多,彼此不能包容、不能忍耐,於是分手。

孩子大了便離婚;因為孩子的牽連,不忍讓孩子缺父少母,對付過,一旦孩子大了,一方或雙方不認可再對付了,於是分手。

女人30歲以後,男人40以後,有了婚姻的體驗,人也成熟了,知道了什麼是自己所追求的「愛」,遇到自己的「真愛」便不再維持原有的婚姻。

維持了幾十年沒有愛情的婚姻,忽然覺得自己這樣一輩子很屈,再得不到「愛情」就將終生遺憾,於是50歲以後離婚的也呈上升之勢。

當然,如上五種現象,都受文化程度和經濟狀況制約:文化程度低的窮人,婚姻穩定,即所謂「低質量,高穩定」;文化程度高的,尤其是文化程度高的富人,追求高質量的精神生活,懂得享受人生,又有足夠的金錢做支撐,因此,離婚率較高。傳統觀念在這一層面的人中也較多,但是,開放的中國使這些人保留了婚姻的傳統,卻衝破了婚姻的「圍城」,即所謂「喜新不厭舊」,「外邊彩旗飄飄,家裡紅旗不倒」。

世間婚姻,舉案齊眉、相敬如賓,一般存在於貧困的高知識、高理性的人群,存在於動亂、戰亂的年代。可稱道的如馬克思與燕妮。

人世間更多的、大量的婚姻是「維持會」。

「離婚率上升是社會進步的表現」,我贊成這樣的觀點。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何必不追求愜意、美滿、幸福的婚姻呢?打打鬧鬧、唧唧咯咯、憋憋屈屈過一輩子,不是無奈,便是無能,終是遺憾。

中國有一句俗話:「沒有舌頭碰不著牙的」,夫妻之間難免發生這樣那樣的矛盾,有了矛盾不等於沒有愛情了,要學會「保持那份愛」。有人說:「妻子有恩,情人有愛」,因為妻子不光是愛,即便是愛,還有「過日子」,無限的瑣事淡化了「愛」;而情人則只有「愛」,除了關愛,便是性愛,二者的愛的內涵差距太大。僅靠感覺對待愛,是愛情變異的主要原因。

那麼,怎樣才能創造出美滿的有愛情的婚姻呢?除了夫妻雙方要具有理性地、深層次地了解以外,還要做到:

男人在妻子面前,要承擔三個角色:父親、朋友、丈夫;女人在丈夫面前,也要承擔三個角色:母親、朋友、情人。演好了這些角色,婚姻就會鞏固,愛情才能永恆。挑剔、指責、強制改造對方,使之滿足自己的願望、要求,是不可能的,即便有人做到了,也存在著做作、勉強、無奈。

夫妻間出現了矛盾,不能針尖對麥芒;出現了誤解,要耐心地傾聽對方的解釋,可以不全信,不能全不信。

我們常常聽說有這樣的事:一方聽說或發現另一方有了外遇,自己並不想離婚,那你就只能「冷處理」,萬萬不可採取不理性的做法——審訊、審查、甚至審判對方。更有甚者:發瘋似地打鬧,語言狠毒地吵罵,弄得滿城風雨,路人皆知。問題不僅不能解決,還會越弄越糟,想不分道揚驃也難了。

有知識有理性的人聽到了自己的配偶有外遇,自己又不想離婚,對外,堅定地予以否認,並告訴配偶,「有人傳言說你與**如何,我不相信,你不是那樣的人,但你要注意了,人言可畏呀。」如果你目睹了「現行」,最好是「視而不見」,甚至說聲「對不起,嚇著你們了,請繼續」。如果不想離婚,過後進行推心置腹地交流,檢討自己,誠心誠意地找出自己的不足,自己於「外遇」者的差距,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找回互愛的感覺,雖然感情有了裂痕,卻不至於破裂。弄好了,或者能有「失而負得」地感覺,產生提高婚姻質量的效果。即便證實配偶紅杏出牆,決計離婚,也要有君子或紳士風度,好說好散,做不成夫妻,還可以做朋友,沒必要頭破血流,兩敗俱傷。

說來容易,做來難。尤其是文化程度較低的人,他們處理感情、婚姻問題,往往只因一時氣憤,不顧後果,甚至弄出人命,傷害了配偶,也葬送了自己,何苦呢?!值嗎?!。

事實上,當夫妻的愛的感覺消失了,又基於某種原因不能離婚,婚外戀便成了感情生活的補充。一方是「沒有愛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婚姻」,另一方是「違背道德、不受法律保護的愛情」,甚至是違法的「事實婚姻」。從理論上講,很難說誰對誰錯。

婚姻出現問題了,不要總怪別人,總怪別人的人自己永遠不會進步,自己一輩子活得也不會開心。蓋棺論定:是個蠢人。

聰明人,同樣的錯誤決不犯第三次。總能看到自己的不足,並努力提高。從別人的長處中學到知識,從別人的短處里學到教訓。

但願:世間有情人才成眷屬,成了眷屬便能:比翼齊飛、舉案齊眉、天長地久、白頭偕老。

但願:每一個婚姻都飽含著愛情。

家庭

家庭是構成社會的細胞。

家庭是嬰兒的搖籃,是跋涉者的營地,是遠航者的港灣。

家庭和睦、美滿、幸福,是世人永恆的理想和不變的追求。

現實社會,一般是一對夫妻一個孩(獨生子女),1+1+1的家庭;也有與父母同住的,即所謂2+2+1的家庭,在農村多些,城市較少(大多存在於藍領階層)。

家庭中的每一個成員都應該知道自己的責任和義務,演好自己的角色。

俗話說:「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為什麼難念?

因為家庭成員的平等觀念形成的負面作用。二、「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傳統的封建禮教被鄙棄了,新的更科學的禮教還沒有;三、獨生子女時代產生的特殊的家庭和社會現象:媳婦比兒子「橫」,兒子比爹「橫」,孫子(女)是家裡的「小祖宗」。

所以有人說:有了兒子,你是兒子;有了孫子,你是孫子——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現代家庭沒有明確的「崗位責任制」,常常出現:越權、不民主現象,不負責任、以至於各持己見,自以為是,互不相讓。往往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弄得不亦樂乎。這些問題多半出在2+2+1家庭,即三代同居的家庭。

1+1+1家庭,即一對夫妻一個孩的家庭,出問題往往是:一、因為對家庭、夫妻缺乏真正的認識,不知怎樣扮演各自的角色;二、因為孩子的出生淡化了夫妻的浪漫;三、戀愛、婚姻初期沒能很好的磨合,彼此缺少深層地了解。

兩種類型的家庭,有一劑相同的藥方,只要家庭中的每一個成員能夠做到:

1、讓自己適應別人(或稱彼此適應),決不試圖改變別人;2、永遠理解別人,檢討自己;3、積極忍耐,主動溝通,樂於包容。

簡言之:大度、風度、適度。

果能如此,一定會家庭和美,「家和萬事興」。

健康、通達的父母,恩愛的夫妻,聰明、活波的晚生,充滿歡樂,充滿有愛的家庭,是多麼美好的烏托邦啊!


推薦閱讀:

沒有容易的婚姻
我承認我想結婚了。
結婚後遇到真愛,該怎麼辦?
為什麼婚姻中的小部分女人形同虛設?

TAG:愛情 | 婚姻 | 家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