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師(8)

-------------------------------------------------------------------------------------------------------------------------------------印光大師:挽回劫運護國救民正本清源論(法宣法師白話譯)發布:心源 [] 日期:2009-10-25道德仁義,乃是我們人類本自具有的心性功德。因果報應,實在是天地教化育成之大權巧也。人生長於天地之間,以藐小的七尺之身軀,其能夠與廣大高厚不可測量之天地,並立而稱為三才者。乃是以其能夠仰望體察天地好生之德,了知人人皆可以為堯舜,人人皆可以作佛,以參贊天地化育的緣故也。

  是故儒家聖人於《易經》乾坤二卦之象,其中乾卦以"自強不息』來效法天道,坤卦以"厚德載物』來效法大地,而以此天地之德來教導人們。所謂的"自強不息』,則是遠離邪噁心存誠敬,剋制私己而回復禮法。如果不是到達明了自心之明德,止於至善之地,私人慾望清凈究竟,天賦的性理能夠流行實踐,以回復其本自具有之性德不可也。而所謂的"厚德載物』,則是行仁於民、慈愛眾物,推己之心而及於他人。則必當本於忠恕之道,實行慈悲,以人民為同胞、眾生為同類而感懷慈愛,萬物與我同體而觀,如果不是窮盡其參贊化育之天職則不停止也。

  然而此並非是專指居於權位而實行政事者,而是說即使是平凡的匹夫匹婦,亦同樣都可以實行。這是因為所謂的堯舜之道,其實就是孝悌而已。而聖賢之道學,其實就是修養自身而已。能夠修養自身,則必定能夠實行孝悌,必定能夠格除物慾,擴充本有的良知良能,以獨善其自身也。而其功效必定能夠刑范於自身之妻子,乃至於親身兄弟,以至於控御於家庭邦里。更何況是得其權位而實行政事者,豈有不能兼善於天下之理呢?

  天下之不能夠治理太平,每一個匹夫皆有責任。假使人人能夠各自秉持其誠心,各自努力盡其孝悌,各各實行慈悲仁善,矜愛孤兒體恤寡母,救度危難憐愍貧人,戒止殺生寬放生命,奉行吃素一心念佛。則人以善行成於上天,蒼天乃以福德而相應。自然而然便能雨順風調,人民安康物產富足,決定不致於常常降下水災旱災瘟疫蝗蟲,以及颱風地震等災難。而時節平和年歲豐收,人人樂於其事業。更加上以慈悲祥和仁義禮讓,互相學習成為風氣,縱使是有一兩個愚痴頑劣之人,也必當化為良善之民。

  就如同矜哀同情樑上之君子,因此一方永遠斷絕竊盜賊人。救助藏匿在屋室內之小偷,此後遂變成良善之士。古人以仁慈為政,以真誠心憐愛人民,尚且能夠感化異類畜生。例如老虎不進入於境內,鱷魚遷移至他方之祥瑞徵驗,記載於種種的史書當中,不是只有一兩項而已。如果真的能夠各各以慈悲善心來互相感化,絕對不至於常常有土匪刀兵,和蹂躪摧殘、搶劫掠奪等禍害也。

  然而人們稟受於天之氣質,一切眾生都不齊等。天生根機深厚者,自然能夠恪守謹遵於道德仁義,以盡到其為人之本分。若是有宿世的習氣濃厚濁惡者,遮障覆蔽了本性之仁德,以至於其心之所念,口中之所言語,身體之所行為,每每與道德仁義互相違背。然而若是讓他聽聞天道福澤善行之人,災禍降於造惡之人的道理,以及見到其善惡報應之事,則沒有不戰戰兢兢而警惕恐懼,並以此自我修正反省,以期達到獲得福德而免於災禍者也。

  由是可知天地以福祿來潤澤善行之人、以災禍降臨於邪惡之人,作為攝持人民悉皆遵行道德仁義之大權巧也。聖人本著天地正道之心,以施行教化人民之事,是故以惠吉之事,逆凶之事,五福六極。作善事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之說,而屢屢說明於儒道之經書當中。其能夠感動發起人之善心,懲治摧折人們放逸之心志者,乃是極為深切也。那麼因果報應之吉凶禍福,乃是道德仁義是否能夠依循或相違,真實或虛偽之真實驗證也。既然知道其有真實驗證,那麼想要行善之人則必能夠更加勤奮勉勵,必定能夠達到成就。想要造作不善之人即因此而生起恐懼,便會心中有所不敢也。如是則提倡因果報應,乃是仰望師承天地聖人之心,以成就世間人道德仁義的本性之德也。

  若是以因果報應為渺茫不可見的無稽之談,不但違背了天地聖人之心,而且使自己的神識,永遠墮落於三惡道之中。並且使上根智慧之人不能奮發心志隨時敏於行善,快速修行善德。下根愚鈍者則無所忌憚,敢於造作惡事。以致於天地聖人化導教育之權巧方便,壓抑而不能彰顯。也使吾人即心本自具足之性理,隱覆而不能顯現,其作為之災禍,豈是可以完全言說呢?

  但是因為世間的儒道聖人,語言文字過於簡略,而且又只是說現生之事,以及子孫之禍福。至於此生以前,和此世死亡之後。與從無始劫以來,隨著罪福之因緣而輪迴於六道中的生死,如此種種皆未顯發說明。以此之故見識淺薄者,雖然每日讀聖人因果報應之言語,卻猶然不相信因果報應。

  釋迦如來的廣大教法,顯示出我們心性之高妙,與三世因果之微細。舉凡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以及斷除迷惑證得真性、了生脫死之法,無不完備而具足。是故遇到為父者便言語教導以慈愛,遇到為人子女者則談孝道,乃至兄友弟恭,夫倡婦隨,主仁仆忠,教人各各皆盡其本分。則與世間儒家道家聖人所說的,完全沒有差異。然而又能夠一一各別顯示其前因後果,此則不是世間儒家道家聖人所能夠相及的。

  克盡仁義各盡本分之言語,只能教導於上根利智之人,不能約制其下劣愚痴之徒。若是能夠知道世間有其因果報應,則善惡禍福之事,就明白而如同觀看火光也。又有誰不想要趨向于吉祥而躲避凶災,免於禍害而獲得福澤呢?此外如果不知道善惡因果,則便有很多外表彰顯良善之相,而實際上暗地裡存著噁心而行為種種的惡事,其心裏面總認為人們既然不知道,又有什麼妨礙呢?

  卻不知道我們每個人的心,與天地鬼神,以及諸佛菩薩之心,息息相關而相通。我之心中隨便起一個念頭,彼諸佛菩薩和天地鬼神則無不了知。是故說人間的竊竊私語,上天聞之如同雷聲。在暗室中的虧心之事,天神的目光如閃電般光明。周安士曰:"人人知道因果,乃是天下大治之道也;人人不知因果,乃是導致天下大亂之道也。』這是非常明確也!談論三世因果乃是佛陀的恩德普及利益於人民之生計也,人們正是因為不能夠深思,是故不能了知也。

  上古之世,人心世情淳厚樸實,勝過於像法末法時期之道德淪喪人心澆漓,不只是有多少倍而已。周文王之恩澤,可以普及於路旁之枯骨。可是不到其數百年之後,殺人而用來殉葬之風氣便普遍於天下。列國諸侯死亡之時,殺害其所愛的大臣妻妾,動則達到數十數百人。不但是不生起慈悲憐憫之心,反而卻以殉葬之人數眾多當作是榮耀。於是彼此互相仿效比較。以秦穆公之賢明,尚且殺害一百七十七人來殉喪。子車等三子,乃是國家的良臣,也不能為了國家和人民來考慮而想辦法勸導國君不要施行殉葬之事。更何況是其他無道之暴君呢?國君都如是無慈心而行殉喪之事,大夫與士人,亦各自隨其能力所及而做殉喪之事。雖然是孔子、孟子、老子、莊子一齊出世,也沒有辦法可以停止此事。

  一直等到佛教傳到東方而來,闡釋說明因果報應之事,令人戒止殺生而放生,斷除葷肉而吃素食。即使是昆蟲螞蟻跳蚤虱子,尚且都要令其愛護疼惜,不要施行殺害之事,更何況是對於人呢?這是因為一切的眾生,皆有佛性,都知道貪生怕死,皆是我們過去的父母眷屬,皆是未來的諸佛世尊。是故本來就應當仁慈愛念,憐愍體恤,何敢再妄行殺害之事,以充足於自己的口腹之慾呢?

  佛法的慈悲風氣一吹扇於世間,勝過了殘暴而去除了殺生。不要說是諸侯大夫士人,不敢再殺人來殉喪。即使是南面稱朕的帝王,也不敢實行此殉喪之惡法。即使是有一兩位暴虐君王實行此事,也斷然不敢以多人殉喪為榮耀也。假使沒有佛法的六道生死輪迴之談,和善惡因果報應之說,則後世之人,能夠享盡其天年然後才死亡者,恐怕便很稀有了。此三世因果乃至是佛法中至為淺近之法,而其功效尚且能夠如此。更何況是自心體性這種極為幽微之理,與斷除迷惑證得真性之究竟佛道呢?

  而我佛如來隨順於眾生之根機,循序漸進善於誘導。最初以五戒十善之人天乘,接引劣根機的眾生,以作為超越凡情進入聖位,了生脫死的前方便。若是根機稍微深厚者,則為其說四諦十二因緣,令其斷除見思二惑,證得聲聞緣覺之二乘果位。

  若是大乘之根性,則令其發起廣大菩提心,普遍修習六度萬行,向上追求於佛道,向下度化眾生。興發無緣之慈心,生起同體的大悲。不住於色聲香味觸法而行布施,以及種種六度萬行之事。度脫一切的眾生,令其證入無餘涅槃。不見有能度眾生之我,與所度化之他人以及眾生,而且連他們所證得之無餘涅槃的壽者相也不可得。由於其能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等四相不執著,能施、所施和布施之事,三輪體空,是故能令塵沙惑、無明惑,也因此而消滅。隨著其功德修行,以次第證得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之菩薩果。以及全體彰顯自性,徹底悟明唯心之旨,福德和智慧圓滿,智德和斷德究竟之佛果也。

  又因為末世的眾生,根機極為低陋下劣,如果不是仰仗諸佛如來洪大誓願之力,決定很難在現生即得出離於生死輪迴。由此之故釋迦牟尼佛以大慈悲心,特別開啟了一個仰仗阿彌陀佛的慈力以了生脫死之凈土法門。只要具有真實信心懇切期願,並且能夠執持阿彌陀佛之名號,求生於西方極樂世界,其所修行的一絲一毫的世間善法,以及六度萬行種種之功德,悉皆可以迴向往生極樂世界。此則是以自己的信心愿力,感得阿彌陀佛的慈悲加持,眾生與佛彼此感應道交,必定承蒙阿彌陀佛之攝受。等到了臨終之時,蒙受阿彌陀佛之接引,而往生於西方極樂世界。

  既得往生極樂世界之後,則圓滿脫離一切眾苦,但受種種諸般之快樂,親近就學於阿彌陀佛,參學跟隨於清凈大海眾之菩薩,其證得無生而成就無上正覺之道,就如同操持左券而領取我們寄放之舊物。相校於彼倚仗自力以了脫生死者,其困難和容易就如同蒼天和深淵之高低懸殊也。此外倚仗自力而修行者,百千萬人當中難得有一個兩個即生便能了脫生死。以其必須要定慧全部具足,痴惑業力清凈究竟,才可以如願以償。假使痴惑業力有一絲一毫尚未除盡,則生死輪迴決定難以出離也。

  若是仰仗阿彌陀佛慈悲廣大之力,則只要信心愿力真實懇切,則一萬人中也不漏失一人而皆得往生。其凈土念佛法門乃是三根普被,利根鈍根全部收攝。上根機者則能迅速證得法身,下根機者則可帶業往生。釋迦如來度化眾生之心懷,唯有西方極樂凈土法門,才能究竟舒展通暢也。由於其有如上種種的利益,是故古今以來的聖君賢相,傑出人士和英偉之人,莫不是自我修行亦度化他人,努力護持佛法而使其流通。以其能夠暗中輔翼世間聖人之治理世間,明顯地幫助改善世間的民情,消除禍亂於尚未發生之前,證得本自具有之佛性也。

  近來的世道人心,每日每日趨於低下。人人各懷私我之見,彼此互相對立競爭。以致於刀兵戰亂連綿不絕,無有一時的安定靜謐。而在上有好爭之執政者,在下者必定有更甚於此者。於是便有一班頑劣之民,盡去作土匪盜賊,放肆地去造作搶劫之事,慘毒傷害一般之生民。人們由於以惡業所感,上天便以災害來相應,於是水災旱災疾病瘟疫,颱風地震,種種慘烈之災害,便頻頻地於各地出現,國運於是危難而岌岌可危,使得人人民不聊生,一般人即使想要從事拯救,可是卻苦於力有不及。

  唯有懇求當權執政的諸公,以及一切的同胞,悉皆能夠本於忠恕之心,以實行慈悲之道。視一切的人民,皆如同胞兄弟,彼此互相扶助護持,勿要造作殘殺傷害之事。仔細思惟善惡的前因與後果,必定要努力修德而實行仁義。利益他人者實在就是利益自己,不論是此生和他世,其獲得的福報皆是綿延無窮。殘害他人者實在是更甚於傷害自己,不論是現在或未來世,其痛苦的果報也是無窮無盡。與其逞意權勢於一時,以致自己的神識受苦於長久時劫;何如用修習德行來畢於一生,以期望身心享受安樂於多生多世呢?

  然而在凡夫地之人,尚未斷除痴惑惡業,縱使能夠生於人天道之中,終究不是究竟安隱之處。假使能夠人人隨分隨力,執持阿彌陀佛的名號,求生於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受盡此一生的報身之後,高登於西方極樂世界,如此方為最上的脫離痛苦之道。而身為堂堂的一個大丈夫,怎麼能夠忍受本自具有的佛性,常常被痴惑惡業所束縛,而受到生老病死之苦所毒害呢?

  張季鸞先生,特別刊行中華新報,每日專門開闢一個專欄,以提倡佛學。舉凡釋迦如來應化之事迹,佛法正道之流通,信受佛法與毀壞三寶之罪福果報,修持佛法的廣大利益。以及戒殺放生,吃素念佛之言論和事迹,隨其方便而登載於報紙之上。冀望閱讀此報的諸君,能夠一同悟得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之道理。以便實行斷惡修善,恢複本源心地之勝事。

  我認為此乃是護國救民、正本清源之大道。因此將我們人類的天職,天地之化導育成,古聖先賢之心法,佛教的大綱要領,以及世間災亂之所以開始,天下治平之所由來,撮取其簡略者而言之,以貢獻於當世具有智慧眼之高人。我所慚愧的是我的用詞文字拙劣粗朴,不能夠通暢地顯發其蘊藏之奧義。然而其中的意義,絕對不是狂妄之談或任意杜撰,實在是有可以取法之處也。

  此外人生在於世間之中,其所資藉可以成就德行,通達才能,建功立業,以及一才一藝以養活自身家庭者,皆是由於文字住持道術義理之力,才可能得以成就。因此文字乃是世間的至寶,能夠使平凡之人成聖,愚痴之人生起智慧。貧賤者變得富貴,疾病者得到健康安寧。聖賢的道眼法脈,流傳而得之於千古之後。乃至於自身家庭所經營之業,可以遺之於後代子孫。如此種種之事,莫不是仰仗文字之力。假使世間沒有文字,則一切的事理,皆不能夠成立,而人類與禽獸便沒有什麼差異也。

  文字既然有如是之功德,是故便應當珍重而愛惜之。我私自觀見如今之人任意地褻慢污穢文字,簡直就是以世間至寶而等同於糞土也。如此之人難道不會現生折損福德和壽命,來生變成愚痴而無知無識嗎?此外不但是有形的文字,不可以褻慢污穢而任意遺棄。而無形的文字,更是不可任意褻污遺棄。孝悌忠信禮義廉恥,若是不能接受而親自躬行,則便成為亡八字也,無形之此八字既亡,則在生為衣冠禽獸,死後便墮落於三途惡道也,如此可不哀哉!(轉自學佛網:http://www.xuefo.net/nr/article2/17745.html)---------------------------------------------------------------------------------------------------------------------------------學佛十不求發布:地水火風 [] 日期:2012-2-7 17:23:00 一、念身不求無病  二、處世不求無難  三、究心不求無障  四、立行不求無魔  五、謀事不求易成  六、交情不求益我  七、於人不求順適  八、施德不求望報  九、見利不求沾分 十、被抑不求申明(轉自學佛網: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1/110021.html)---------------------------------------------------------------------------------------------------------------------------------

印光大師:閱經之態度

發布:清凈乃空[] 日期:2012-2-11 12:35:00

 

/* Generator: eWebEditor */p.MsoNormal, li.MsoNormal, div.MsoNormal {margin:0cm;margin-bottom:.0001pt;text-align:justify;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font-size:10.5p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div.Section1 {page:Section1;}/* Generator: eWebEditor */p.MsoNormal, li.MsoNormal, div.MsoNormal {margin:0cm;margin-bottom:.0001pt;text-align:justify;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font-size:10.5p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div.Section1 {page:Section1;}

印光大師:閱經之態度

今人視佛經如故紙,經案上雜物與經亂堆,而手不盥洗,口不漱盪,身或搖擺,足或翹舉。甚至放屁摳腳,一切肆無忌憚,而欲閱經獲福滅罪,唯欲滅佛法之魔王,為之證明讚歎,謂其活潑圓融,深合大乘不執著之妙道。真修實踐之佛子見之,唯有黯然神傷,潸焉出涕。

閱經與研究義理之分別與時宜

閱經時,斷斷不可起分別。自然妄念潛伏,天真發現。若欲研究義理,或翻閱註疏,當另立一時,唯事研究。當研究之時,雖不如閱時之嚴肅,亦不可全無恭敬。不過比閱時稍舒泰些。未能業消智朗,須以閱為主,研究但略帶。否則終曰窮年,但事研究,縱令研得能撥雲見月,開門見山一樣,亦只是口頭活計。於身心性命,生死分上,毫無干涉。臘月三十曰到來,決定一毫也用不著。

閱經

至於閱經,當先閱經文,次看註疏。若欲隨分親得實益,必須至誠懇切,清凈三業。或先端坐少頃,疑定身心,然後拜佛朗誦,或止默閱。或拜佛後端坐少頃,然後開經。必須端身正坐,如對聖容,親聆圓音。不敢萌一念懈怠,不敢起一念分別。從首至尾,一直閱去,無論若文若義,一概不加理會。如是閱經,利根之人,便能悟二空理,證實相法。即根機鈍劣,亦可以消除業障,增長福慧。六祖謂但看金剛經,即能明心見性,即指如此看耳。

 

---------------------------------------------------------------------------------------------------------------------------------

印光大師:讀經的真實利益從何而來?

發布:地水火風[] 日期:2012-2-13 9:18:00

 

印祖:金剛經之義,非至誠受持讀誦,縱令解了文義,亦如雲霧遮日,莫見真相。奈世人只知解義為貴,不知真益在恭敬專精受持中也。編者:

我們修行佛法,與學世間的知識真是有著很大的不同。我們總是想著要去了解經文的意思,其實揣摩文義,已經是用了分別心。倒不如老老實實,以一顆恭敬至誠的心,受持讀誦,則如染香人,自然身有香氣。

----------------------------------------------------------------------------------------------------------------------------------臨終時若對世俗有絲毫牽掛,亦不能往生髮布:佛弟子 [] 日期:2010-7-19 21:05:00臨終時若對世俗有絲毫牽掛,亦不能往生   汝已七十多歲,不久就要死了。現在就要把一切事,通安頓好。心裡頭除過念佛外,別無一件事掛牽,則臨終時,方可無掛無礙。若現在還是樣樣放不下,看不開,則臨命終時,所有貪戀衣服,首飾,房屋,子孫之心,通通現前,如何能夠往生西方。既不能生西方,則汝一生守節念佛,及所作種種有益之事,完全成了福報了。汝現在尚無智慧,雖常精勤念佛,心中尚不決定求生西方。到了來生享福的時候,決定被福所迷,便要造諸惡業。既造惡業,必定就要墮於地獄,餓鬼,畜生中受苦了。此種大苦,皆是現世念佛,不知決定求生西方之所感召的。光憐憫汝,恐汝後來或成此種景況,故預為汝設法。汝若肯依我所說,就不會因福得禍。現在雖很強健,就要做就要死了想。凡現在要穿的衣服,留到穿。凡綢緞皮襖等貴重衣服,均分與孫媳等。首飾,臂釧,耳墜及金,銀,翡翠等,通通救濟災民,以此功德,迴向往生。若心中見識小,捨不得賑災,亦須分與女兒,孫媳,孫女等。自己身邊,決不可留此種令人起貪戀的東西。所有存款,為防養老者,亦須交與孫子。即田地契志等,亦須交代的乾乾淨淨。汝心裡除念佛外,不使有一點別的念頭。連汝這個身子,也不預計死後作只么樣安頓。連孫子重孫等,都要當做素不相識之人,不管他們長長短短。只管念我的佛,一心盼著佛來接引我往生西方。汝能照我所說的做,一切事通通放下,到了臨命終時,自然感佛親垂接引,往生西方。若是仍舊貪戀一切好東西,及銀錢,地畝,房屋,首飾,衣服,及女兒,孫,曾等,則萬萬也不會生西方了。西方既不生,則下世決有痴福可享。因享福而造業,定規一氣不來,墮落三途。由惡業障蔽故,心識不明,縱有活佛來救汝,也救不得了,豈不可憐可憫乎哉。願汝信我所說,則實為莫大之幸。(印光大師文鈔續編·示周余志蓮女居士法語)(轉自學佛網:http://www.xuefo.net/nr/article4/36611.html)----------------------------------------------------------------------------------------------------------------------------------

凈空法師:怎麼樣才能夠念到無念?

發布:清夢居[] 日期:2012-2-22 8:27:00

 

凈空法師:怎麼樣才能夠念到無念?

念到無念是什麼?

本經持名之法,心作心是。持名之法,「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心是佛是性德,是心作佛是修德,性修不二,性修圓滿相應。修德是菩薩,性德是佛,你自己本來是佛,你現在又發心作佛,用什麼方法發心作佛?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你發心作佛。你看,暗合道妙,這個道是講禪宗的道、密宗的道,那個修起來不容易;這念佛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容易,跟他那個道完全相應。巧入無生,巧妙。從有念念到無念,你看,你先開始有,為什麼?你有分別、有執著,念上個三年五載,真的是一心,除了這句佛號沒有第二個念頭,日常生活,隨緣妙用。那個妙用是什麼?隨緣,佛號不斷,口裡頭不念,心裡頭不斷,妙用!巧入無生了,從有念念到無念,無念而念,先是有念而念,念到最後變成無念而念,還是念佛。為什麼說無念?分別執著沒有了,這個念沒有了,起心動念沒有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直接生實報莊嚴土。這功夫有高下,無念,如果是無執著的念,生方便有餘土;不起心不動念了,生實報莊嚴土,就只用一個方法;如果還是有念,生凡聖同居土,統統得生。念到無念的時候,他這個無念的標準是不起心不動念,生實報莊嚴土,幾年的時間就成功了。

那要問,怎麼樣才能夠念到無念?念到無念是什麼?把我們的煩惱習氣都念掉了,沒有別的,印光大師教我們一個方法,妙極了,把死貼在額頭上,常常想到我就要死了,你想到你臨命終時,你什麼能帶去?你想明白、想通了,不都放下了嗎?這方法好!我常常教別人,我自己是這麼做,我每天都把我當作這一生最後的一天,今天是我最後一天,我該幹什麼?老實念佛,其他統統放下了。所以心為什麼清凈,就這個道理。我要走了,哪樣也帶不去,只有阿彌陀佛能帶得走,帶不走的統統放下,這個樣子你才能得清凈心。你對這個世間還有絲毫牽掛,你的麻煩就大了,最難捨的是親情。我好在,章嘉大師,初學佛的時候老師勸我出家,沒有親情這一關,教我學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一生講經教學,沒有建過道場,一個道場也沒有,所以他老人家沒牽掛。學生個個都學他,當時在世的弟子們統統學他,沒有人建道場。生活方式都是日中一食,樹下一宿,過著最簡單的生活,也是最幸福的生活、最美滿的生活,為什麼?它幫助你得清凈平等覺,你說你多幸福、多快樂!

——凈土大經解演義  (第八十集)  2010/7/15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9-0080

 

----------------------------------------------------------------------------------------------------------------------------------印光大師:濟公為何吃肉發布:火鳳凰 [] 日期:2009-8-13道濟禪師,乃大神通聖人,欲令一切人生正信心,故常顯不思議事。其飲酒食肉者,乃遮掩其聖人之德,欲令愚人見其顛狂不法,因之不甚相信。否則彼便不能在世間住矣。凡佛菩薩現身,若示同凡夫,唯以道德教化人,絕不顯神通。若顯神通,便不能在世間住。唯現作顛狂者,顯則無妨,非曰修行人皆宜飲酒食肉也。世間善人,尚不飲酒食肉,況為佛弟子,要教化眾生,而自己尚不依教奉行。則不但不能令人生信,反令人退失信心,故飲酒食肉不可學。彼吃了死的,會吐出活的。你吃了死的,尚不能吐出原樣的肉,何可學彼吃肉。彼喝了酒,能替佛裝金。能將無數大木,從井裡運來,汝喝了酒,把井水也運不出來,何可學他。濟公傳有幾種,唯醉菩提最好。近有流通者,雲有八本,多後人敷衍之文。醉菩提之若文若義均好,所敘之事,乃當日實事。世人不知所以然,不是妄學,便是妄毀,妄學則決定要墮地獄,妄毀則是以凡夫之知見,測度神通聖人,亦屬罪過,比之學者,尚輕之多多矣。見其不可思議處,當生敬信。見其飲酒食肉處,絕不肯學,則得益不受損矣。祈洞察是幸。(文/印光大師(轉自學佛網:http://www.xuefo.net/nr/article2/15140.html)---------------------------------------------------------------------------------------------------------------------------------佛像不能讀、不能供,該怎麼處理?發布:明華居士 [] 日期:2009-1-11佛像之可以供可以存者,供之或存之。其不能供不能存者,焚化之。毀像焚經,罪極深重,此約可供可存者說。若不可供不可存者,亦執此義,則成褻瀆。譬如人子於父母生時,必須設法令其安全。於父母亡後,必須設法為之埋藏。若不明理之愚人,見人埋藏父母以為行孝,則將欲以活父母而埋藏之而盡孝。或見人供養父母以為孝,遂對已死之父母,仍依平日供養之儀供養之。二者皆非真孝也。經像之不能讀不能供者,固當焚化之。然不可作平常字紙化,必須另設化器,嚴以防守,不令灰飛余處。以其灰取而裝於極密緻之布袋中,又加以凈沙或凈石,俾入水即沉,不致漂於兩岸。有過海者,到深處投之海中,或大江深處則可,小溝小河斷不可投。如是行者,是為如法。若不加沙石,決定漂至兩傍,仍成褻瀆,其罪非小。而穢石穢磚,切不可用。  (轉自學佛網: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8685.html)---------------------------------------------------------------------------------------------------------------------------------仁禪法師:印造佛像經書的一些問題,學佛人需要知道的常識發布:修福報 [] 日期:2011-11-14 17:05:00印造佛像經書的一些問題,學佛人需要知道的常識 請問法師:對於流通佛像,經書,印刷經書,從中獲取利潤,有相關戒律的指示么? 如果居士所辦印刷廠不能印刷經書獲取利潤,那麼普通人的印刷廠印刷經書獲取利潤有罪么? 如果開辦流通店面,所獲利潤,全部用來弘法利生,是否有過失?為了維護店面運轉的費用(比如工人工資)是否可以從利潤中出。 仁禪法師答:首先,我們必須了知,作為一名佛弟子,佛像是所皈依對境之佛寶,經書是所皈依對境之法寶,是絕對不可以求利心而出賣的,否則將毀壞自己的皈依戒。若是已受菩薩戒的居士,見人買賣佛像經典等,必須救贖。《梵網經菩薩戒本》第31「不行救贖戒」:「佛言:佛子,佛滅度後,於惡世中,若見外道一切惡人、劫賊,賣佛菩薩父母形像,及賣經律……若不贖者,犯輕垢罪。」藕益大師《合注》云:「或如法流通經典,不犯。」 因為經律中有佛弟子不能賣經書的規定,所以佛門中有人就說:「經書不可買賣,好心以成本價出售以流通經典,也會犯皈依戒!」此實因噎廢食,好心反成毀法! 若以好心弘揚佛法,開辦流通經典的店面,所獲利潤拿著用來弘法利生,又有何過? 印光大師《文鈔·復李德明(即李炳南)居士書》:「此各書皆贈閱,其印書費從何而來?現今學佛者甚多,若能贈閱,則誰不願請,何不詳看照本流通?此則要請多少則付多少。半價流通及全贈流通,乃有制限。若通作贈閱,勿道印資無來源,而印刷及包紮之人,不知用若干人方能了事。此事乃明道師所辦,光殊不以全贈、半價為然。」又「復江易園居士書」云:「所有近印之書板,通交居士林。彼似開佛學書局,以廣流通,不過彼帶有營業性質,比光之只算成本者,當貴近一半耳。」可知印光大師流通經書時只算成本價。 又問:「為了維護店面運轉的費用(比如工人工資)是否可以從利潤中出?」 答:當然可以。《文鈔》「復丁福保居士書」:「有謂閣下謀利之說,亦非無因,閣下以弘法利生為己任,不當效書肆,出一新書,便以新書訂價,不論紙張工本。閣下所刊諸書,當於工本外微加少分贏餘,庶大法流通,而亦不賠本。倘過於工本數倍,則人將功反議為過矣。」可知印公也許流通經書時,定價可以比成本略高,所獲贏餘(不可說「利潤」,似有求利之嫌故也),可作郵寄費等。 關於居士辦印刷廠印經書,若為發財,純為求利心而辦廠,前面已講過,將會毀壞自己的皈依戒,因為對法寶甚為輕視,不尊重故。而普通人辦印刷廠印經書,因為他並非佛弟子,沒有皈依戒,所以他不犯佛制罪。可見二者是不一樣的。   上一篇:李煜與佛教的不解之緣下一篇:索達吉堪布:這種是會破歸依造重業的行為,不要做! (轉自學佛網: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98696.html)---------------------------------------------------------------------------------------------------------------------------------凈空法師:有錯字的的《地藏經》,應如何處理?發布:地水火風 [] 日期:2012-1-14 8:43:00摘自《學佛答問》(答香港參學同修之五十二)  問:道場有人贈送許多箱的《地藏經》課本,仔細看看內容,經本中錯字很多。請問應如何處理?  答:你查查它是什麼地方寄出來的,可以退還給他。流通經書的版本要特別注意,如果這些錯字太多,或者是有改動的地方,這很不如法。我們也不必把它銷毀,它是哪裡寄來的,還給他,就好。  (轉自學佛網: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1/106732.html)---------------------------------------------------------------------------------------------------------------------------------關於佩帶佛菩薩像掛件的開示發布:佛弟子 [] 日期:2010-4-7正信佛教裡面,不建議任何人佩帶佛菩薩形象,君不見,真正出家眾,都沒有佩戴佛菩薩形象的,正信《大藏經》也沒有寫說可以隨便佩帶佛菩薩形象的。可以用於佩帶的:楞嚴咒,手上可以戴菩提子佛珠。等等。(印光法師文鈔開示).前三日接到歧路指歸二本,見後附之徽章,頗不謂然。民國二年北京法源寺道階法師做佛誕紀念會,以釋迦佛像為徽章,光絕不知其事。事後道階來普陀,送光一徽章,光痛斥其褻瀆。至十二年仍復如是。上海亦仿而行之,今居士亦仿而行之。作俑之罪,始於道階。道階尚能講經,而於恭敬尊重,完全不講,亦可嘆也。彼會中所來之一切人員,各須身佩一徽章。若佩之拜佛,亦不合宜。佩之拜人,則彼此折福。然現在由道階提倡,已成通規。光亦知此事不易收拾,然以居士過愛,不能不為一說耳。——《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二.復鄔崇音居書》現今之善男信女及在家居士,多以玉制(或金銀等)佛像、觀音像掛件為護身符,不僅不帶在衣服外,還緊貼皮膚,進廁所也不摘,洗澡也不摘,褻瀆之罪絕非淺淺!還妄想依此植福消災,豈有如願之理?!更有傳言所謂"男帶觀音女帶佛』之說!印光大師乃近代高僧,於此弊端之始就極陳其過,鑒於此流弊之泛濫,唯願大眾惜福,莫造罪業!末學至誠懺悔於佛菩薩像不恭敬之罪!祈願各位同參佛友切勿如此,並廣為宣說,以挽回此流俗,則功德無量!附:(凈空法師《學佛問答》)問:佩帶楞嚴咒可不可以?又如何佩帶才對?進入洗手間或沖涼的時候,要不要除下來?」答:佩帶楞嚴咒,是佛在經上說的,可以。你雖然不會念,楞嚴咒佩帶身上,鬼神也會尊敬。但是入洗手間、沖涼,一定要取下來,不能帶在身上,這是對於經咒的恭敬。(凈空法師《學佛問答》21-90-46)(李炳南老居士《佛學問答類編》)問:最近發現有些佛徒佩戴鋁質佛像,菩薩像或楞嚴咒,以為護身之用,倘進入不潔處所(如廁所等)是否有嫌褻瀆?請釋示,以資警惕。答:身佩佛像一事,古曾有之,彼時交通不便,水陸多險,有護身佛之設備,安放佩帶皆有時處,俟達到目的之地,則高置供養,並非如今,以充裝飾,今人學佩,應體原意,出外不妨暫攜,居家實可不必,不但入廁污穢,自招罪過,即見人作禮,入廟拜神,種種動作,皆涉侮慢。以律儀論,身披袈裟,尚不入廁,亦不拜神,而況佩帶佛像,而作諸不潔耶?此事印光祖師在日,早有禁語,大概文鈔中,有記載。佛教護身之法物甚多,當依經典開示為據。如楞嚴咒。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七云:「……若諸世界,隨所國土所有眾生,隨國所生樺皮貝葉紙素白(疊毛)書寫此咒,貯於香囊。是人心昏,未能誦憶。或帶身上。或書宅中。當知是人盡其生年,一切諸毒所不能害。…「男戴觀音女戴佛」實際上是民間的一種祈願,在佛教里並沒有這種說法。「男戴觀音」,主要是因為過去經商的、趕考的等等都是男子,常年出門在外,並且男子往往性格較為暴躁,而漢傳佛教的觀音菩薩都是女身,是慈悲柔和的象徵,「男戴觀音」則是希望男子能夠柔和。「女戴佛」,「女戴佛」的「佛」指的並不是佛陀釋迦牟尼,而是彌勒菩薩,並且是大肚彌勒菩薩的造型像。因為古人認為女人比較小心眼,而大肚彌勒菩薩的造型像是笑臉大肚,寓意快樂有度量,因此「女戴佛」則是希望女人能夠多一些平心靜氣,豁達心胸。   上一篇:印祖故事:法師病重弟子疑,問疾勸念觀世音下一篇:印祖故事:翰林信佛不吃素,印祖勸讀放生疏 (轉自學佛網:http://www.xuefo.net/nr/article3/28423.html)---------------------------------------------------------------------------------------------------------------------------------印光大師談因果文摘發布:成國明海 [] 日期:2009-7-10人之修福造業,總不出六根三業。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前五根屬身業,後意根屬心,即意業。 三業者,一、身業。有三:即殺生、偷盜、邪淫。此三種事,罪業極重。學佛之人,當吃素,愛惜生命。凡是動物,皆知疼痛,皆貪生怕死,不可殺害。若殺而食之,則結一殺業,來生後世,必受彼殺。二、偷盜。凡他人之物,不可不與而取。偷輕物則喪己人格。偷重物,則害人身命。偷盜人物,似得便宜,折己福壽。失己命中所應得者,比所偷多許多倍。若用計取,若以勢脅取,若為人管理作弊取,皆名偷盜。偷盜之人,必生浪蕩之子。廉潔之士,必生賢善之子。此天理一定之因果也。三、邪淫。凡非自己妻室,無論良賤,均不可與彼行淫。行邪淫者,是壞亂人倫,即是以人身行畜生事。現生已成畜生,來生便做畜生了。世人以女子偷人為恥,不知男子邪淫,也與女子一樣。邪淫之人,必生不貞潔之兒女,誰願自己兒女不貞潔。自己既以此事行之於前,兒女稟自己之氣分,決難正而不邪。不但外色不可淫,即夫妻正淫,亦當有限制。否則不是夭折,就是殘廢。貪房事者,兒女反不易生。即生,亦難成人。即成人,亦孱弱無所成就。世人以行淫為樂,不知樂只在一刻,苦直到終身與子女及孫輩也。此三不行,則為身業善,行則為身業惡。二、口業。有四:妄言、綺語、惡口、兩舌。妄言者,說話不真實。話既不真實,心亦不真實,其失人格也大矣。綺語者,說風流邪僻之話,令人心念淫蕩。無知少年聽久,必至邪淫,以喪人格,或手淫以戕身命。此人縱不邪淫,亦當墮大地獄。從地獄出,或作母豬母狗。若生人中,當作娼妓。初則貌美年青,尚無大苦。久則梅毒一發,則苦不堪言。幸有此口,何苦為自他招禍殃,不為自他作幸福耶。惡口者,說話凶暴,如刀如劍,令人難受。兩舌者,兩頭挑唆是非。小則誤人,大則誤國。此四不行,則為口業善,行則為口業惡。三、意業。有三:即貪慾、瞋恚、愚痴。貪慾者,於錢財、田地、什物,總想通通歸我,越多越嫌少瞋恚者,不論自己是非,若人不順己意,便發盛怒,且不受人以理諭。愚痴者,不是絕無所知。即讀盡世間書,過目成誦,開口成章,不信三世因果,六道輪迴,謂人死神滅,無有後世等,皆名愚痴。此三不行,則為意業善,行則為意業惡。若身口意三業通善之人,誦經念佛,比三業惡之人,功德大百千倍。(轉自學佛網: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13924.html)---------------------------------------------------------------------------------------------------------------------------------昌臻法師:林則徐學佛發布:心源 [] 日期:2009-11-3林則徐是中國近代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和著名的民族英雄。他「歷官十四省,統兵四十萬」(他晚年自刻印章語),其功勛業跡,載於史冊,是人們都熟習的。但他一生虔心奉佛並真實履踐的事迹則鮮為人知。林則徐,字少穆,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清高宗乾隆五十年(1785年),出生於一個清貧的知識分子家庭。父親林賓日以教私塾維生,他自幼即跟隨父親在私塾學習四書五經等儒家經典。他聰穎異常,勤奮好學,七歲即能作八股文,十二歲參加府試,父親因其年幼,讓他騎在自己肩上送進考場。主考官看見,笑著對他說:「子將父作馬」。他應聲答道:「父望子成龍」。主考官對他才思敏捷,出語不凡,頗為讚賞。考試結果,以第一名中秀才。十九歲考取舉人。為了謀生,一面學習,一面教書,並曾在廈門海防同知衙門(類似海關)任司書工作。二十五歲考中進士。林則徐早年進入仕途,有緣得聞佛法,即深信不疑,親書小冊經咒,隨身攜帶,雖政務繁冗,堅持課誦,行持誠篤,終生不變。二十餘歲時,經人推薦在福建巡撫衙門幕府工作(相似秘書工作)四年。當時任巡撫的張師誠,號蘭渚,是一位提倡凈土法門、解行俱佳的佛教居士。曾編著《徑中徑又徑》一書,選錄有關凈宗精闢論述,按信、願、行分類編輯,簡明切要,流傳至今,被視為凈土宗一本最佳的讀物。凈宗祖師印光大師,對此書評價頗高,說:「如《徑中徑又徑》一書,采輯諸家要義,分門別類,令閱者不費研究翻閱之力,直趨凈土壺奧。於初機人,大有利益。」(《印光大師文鈔》復張雲雷居士書二)林則徐隨張師誠工作四年,深受張的器重,在學佛方面也受張的教導和影響。當時林則徐即發心用蠅頭小楷(按:上海佛學書局再版時,系放大影印。)書寫《阿彌陀經》等五種經咒,隨身攜帶,終生受持。1998年2月,上海佛學書局再版的《林文忠公手書經咒日課》一書,附錄林則徐的曾孫林大任於1933年6月所書跋語,說:「先文忠公早歲以文字受知於張蘭渚中丞(中丞為對巡撫的尊稱),遂佐其幕府。嘗以急促之時,治繁重之務,振筆累千言,精神貫注,略無疏懈,張公嘆為奇才。文公忠寫經之歲,即張公秉節吾閩(指張在福建任巡撫)之時。當時香火因緣,其詳不可得聞矣。喪亂之後,僅存此冊,然亦足見其棲心凈土,行持無間,迥異尋常者矣。印光法師常謂:"欲得佛法實益,須向恭敬中求。』敬則致福,慢則獲咎。余每誦斯言,輒凜然生寅畏之念。近人寫經,往往多破體字,或間以行草。揆諸古德規範,殊多未合。今觀此冊,筆意矜嚴,無少怠忽。非恭敬之至,曷克臻此。然則,手澤流傳,足為後世法者,豈惟日有恆課,處塵勞而不易;又當將之以誠敬,而無或褻慢,則寂而能感,理有必然。吾儕於此,可不反求諸心而知所勉歟!」再看高僧印光大師的一段敘述:「……一日,文忠公(指林則徐)曾孫翔(林翔,曾任原國民政府最高法院院長。),字璧予者。以公親書之《彌陀》、《金剛》、《心經》、《大悲》、《往生》各經咒之梵冊(摺疊式裝禎)課本見示。其卷面(即封面)題曰:《凈土資糧》,其匣面題曰:《行輿日課》。足知公潛修凈土法門,雖出入往還,猶不肯廢。為備行輿(行輿即轎子)持誦,故其經本只四寸多長,三寸多寬。其字恭楷,一筆不苟。足見其恭敬至誠,不敢稍涉疏忽也。」(見《印光法師嘉言錄續編》,第6頁)。。。。正如印光大師所說:「詳觀古之大忠大孝,建大功,立大業,道濟當時,德被後世,浩氣塞天地,精忠貫日月者,皆由學佛得力而來。……林文忠公則徐,其學問、知識、志節、忠義,為前清一代所僅見。雖政事繁冗,而修持凈業,不稍間斷。以學佛乃學問、志節、忠義之根本。此本既得,則泛應曲當,舉措咸宜。此古大人高出流輩之所由來也。」(見《印光大師嘉言錄續編》,第6頁)。。。。  (轉自學佛網:http://www.xuefo.net/nr/article2/18085.html)---------------------------------------------------------------------------------------------------------------------------------印光大師:關於慚愧的開示發布:明華居士 [] 日期:2009-7-21印祖關於慚愧的開示《涅槃經》云:「佛言:有二白法,能救眾生。一、慚,二、愧。慚者、自不作罪,愧者、不教他作。慚者、內自羞恥,愧者、發露向人。……無慚愧者,不名為人,名為畜生!」 印光大師是我最敬佩的祖師之一。現整理一些老人家關於慚愧的開示,供養大家:慚愧是入聖初步執持一句彌陀,當做本命元辰。抱著慚愧二字,以為入聖階梯。慚愧心生,邪僻心滅。慚愧為入道之初步。夫欲學佛祖了生死,須從慚愧懺悔止惡修善而來。(慚愧懺悔止惡修善,即自訟寡過,克己復禮。若能自訟,自然寡過,寡過即克己之實行。既能克己,自然復禮矣。慚愧心是真佛弟子然今之學者,每每專說假話,不修實行。意擬沽名邀譽以求體面,並非真實自省寡過而作是言也。此名自暴自棄,名大妄語,名不知慚愧。若非此等,則為聖賢之徒。若帶此氣,則是下流坯,乃法之罪人,佛之逆子。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直心直行,方與佛合。慚愧心與凈土相應行住坐卧,穿衣吃飯,從朝至暮,從暮至朝,一句佛號,不令間斷。或小聲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別念。若或妄念一起,當下就要教他消滅。常生慚愧心,及生懺悔心。縱有修持,總覺我工夫很淺,不自矜誇。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樣子,不看壞樣子。看一切人皆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汝果能依我所說而行,決定可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大慈大悲,有四十八願,願願度生。不但上善稱名,可以嚮往。即五逆十惡,苟能起大慚愧,發露懺悔,無論一念十念,佛亦必攝受之。時雨潤物,萬物無不沾益。大海納川,百川悉足匯歸。萬修萬去,的實非謬。慾念佛求生西方,必須知因識果。身之所行,心之所念,須與佛合。若與佛悖,則縱能念佛,亦難往生。以感應之道,不相交故。若能生大慚愧,大怖畏。改過如去毒瘡,立志如守白玉。則萬無一失,各得往生。無慚愧有礙往生唯念佛法門,仗佛慈力。若有真信切願,至誠念佛,無一不往生者。然念佛人多,往生人少者。以愚痴無知,只求來生人天福報,或不生慚愧,常行不孝不慈,不忠不義等事,心與佛背所致。過在自己,非佛不慈悲也。若其人未發心念佛前,曾作諸惡,今既念佛生大慚愧,痛改前非,則亦可決定往生。佛視眾生猶如親生兒女,兒女不依父母之教,父母無可奈何。眾生若肯改過遷善念佛,佛決定於彼臨終親垂接引也。大慚愧方能解怨業怨業病,勿噵(噵,音到,言也。)世醫莫能施功,即神仙亦無從拯救。汝果能生大慚愧,改往修來。以志誠懇切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聖號。彼宿世怨業,初則由佛號而即速遠避。繼則仗佛力以脫苦超生。決定不至仍舊纏綿。然若心不至誠,及不生改往修來,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之心。則自己之心,與鬼相鄰,與佛相反。縱稍念佛,亦難感格。乃己心不誠不正,非佛法之不靈不驗也。汝之病,乃宿世,或現生,有害人性命之事。此業不消,病決難好。現在吃藥無效,即可不吃。但息心念佛,念觀世音,以期超度怨家。念佛雖不見效,仍有利益,不可與吃藥同作一例。汝家計如何,若無財力,則自己至誠懇切念佛。當生慚愧心,不可生憤恨心。生慚愧,則怨家之怨恨可解。生憤恨,則是欲解而更結矣。以彼懷恨相報,汝又懷恨彼報,則愈結愈深,莫可如何矣。此系解怨釋結之最上一著。今之世道,乃患難世道。雖曰念佛能滅宿業,然鬚生大慚愧,生大怖畏。轉眾生之損人利己心,行菩薩之普利眾生行。則若宿業若現業,皆被此大菩提心中之佛號光明,為之消滅凈盡也。若前生及昔日曾作大業。今雖止惡,未能力修眾善。及但泛泛然念佛。則功過不相敵,固難免或罹惡報耳。非念佛之功虛棄也。以未發菩提心,特以惡業廣大,不能相掩耳。倘能發大菩提心,則如杲日當空,霜露立消。世人多有作惡半生,後乃改悔。因未能全無惡報,遂謂佛法不靈,修持無益。不生慚愧是無志之人人皆可以為堯舜,人皆可以作佛。其不能為堯舜,不能作佛者,乃不立志之所致也。無志,則不生慚愧,安於凡愚,便長劫輪迴於三途六道中,莫之能出也。汝既發慚愧心,發希聖希賢,學佛學祖之心,固是宿生善根所使。然當日新又新,俾從前之種種不正當之念慮作為,完全拋卻,一刀兩斷。切不可藕斷絲不斷,纏綿因循,則必至不久仍歸故轍,依舊埋沒於十種惡業之中。致本具之明明德佛性,皆被彼障蔽而不得顯現。以作聖作佛之姿,為閻羅之囚,獄卒之對,可不哀哉。生慚愧之法小人之所以偽為善而實為惡者,意謂人不我知。不知其不知者,但止世間凡夫耳。若得道聖人,固了了悉知。而天人鬼神,雖未得道。以報得他心通,亦了了悉知。況聲聞緣覺菩薩諸佛,他心道眼,圓見三世,如視諸掌者乎。欲無知者,唯己不知則可耳。己若自知,則天地鬼神佛菩薩等,無不悉知之而悉見之矣。若知此義,雖暗室屋漏之中,不敢怠忽。人所不知之地,不敢萌惡。以天地鬼神諸佛菩薩共知。縱不知慚愧者,知此亦當慚愧無地矣。況真修實踐之士哉。修行之要,敬為第一,人能主敬存誠,則一切凡情無由而起,本具聖智自然發現,凡一切人我是非,無明貢高,以及懶惰懈怠,因循委靡之習氣,皆悉消滅。而況恭對三寶,披陳往罪,則慚愧恐懼之心,希聖希賢之念,如飢如渴,油然而生。上慕諸聖,下重己靈,痛念我與諸佛,同一心性,彼何以圓證三覺,我何以久輪六道。從茲改往修來,返迷歸悟。譬如摩尼寶珠,墮於圊廁,直下取出,屢次洗濯,俾複本凈。待至凈極,則懸之高幢,必能隨意雨寶。作狂作聖,只在罔念克念而已。則從此以後,當兢兢自守,凡有不好的念頭一起,即便生大慚愧,猶如裸露於稠人廣眾之中,慚愧欲死。如此久久,則壞念頭自然不起矣。意業一凈,身口亦隨之而凈。三業清凈,念佛名號,其功德便廣大莫名矣。然三業未凈,尤當志誠念佛,以求其清凈。切不可錯會,謂三業不凈,念佛無功德也。(文/佚名)   (轉自學佛網: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14584.html)------------------------------------------------------------------------------------------------------------------------------------------------------------------------------------------------------------------------------------------------------------------宣化上人:怎麼叫明眼的善知識呢?發布:善因 [] 日期:2012-2-7 21:17:00宣化上人開示:怎麽叫明眼的善知識呢?摘自《勸發菩提心文淺釋》宣化上人講述 怎麽叫明眼的善知識呢?明眼的善知識有幾個條件你可以觀察的。他第一不貪財;第二不貪色;第三不貪名;第四他不自私:有這四種。你看這個善知識,他是不是說來說去都是叫你對他有利益?是不是他做一切的事情,想把他自己的名譽弄得大大的,高高的,地位弄得大大的,有他一個企圖?這個不貪名、色,不自私,這個是個善知識。 所以馬來西亞這次跟著你們來這位達摩阿難達法師,我覺得在我所見到的--我沒有見到,那我是不知道了--我現在所見到的這個小乘,Thervadha的比丘裡邊,他是一個最修行的人,也是一個最有智慧的人,也是最講禮義的一個人。所以這一位善知識,你們回到馬來西亞要多親近他。 你親近善知識,我告訴你們,不要去好像很膩著,一天到晚就這麽死纏死纏的,總也離不開。親近,就要聽他話,你有什麽不明白的,你去求開示;不是說我一天到晚就見見我這個師父,以為見,這就是親近了。不是的。你就要求法,也要恭恭敬敬的,不是那麽連講帶笑的,也不正經那麽樣子,那是不可以的。要正正經經,鄭重其事,到那兒不要給他添麻煩。看他有事情,有時間沒有?有時間就請教;若沒有時間,不可以就,「我這個是重要的,我到那兒,我不管他忙不忙,我先要請問我的問題。」不可以這樣子。 你們皈依我的人,回到馬來西亞要去親近這位達摩阿難達法師。因為我不在那兒,我請他代表我來教訓你們。你們若有力量,你們要好好護他法。你們護持他,就是護持我,我們兩個人沒有彼此的分別。我們兩個人,我覺得他也沒有自私心,我這個有自私心,但是也不太多了。講老實話啊!那麽不太多了,或者有一條頭髮那麽多,但是我都要割斷了它。這是這一點。 那麽你要出世,你不能沒有個明眼善知識。明眼善知識,他一舉一動絕對不會為他自己做著想,不會儘是:「怎麽樣能利益我呢?給我修個大廟吧!」有人說了:「你現在有萬佛城這個廟不小了,還要不要修廟呀?」還要。 我這個貪心是沒有止盡的。可是我這個貪心,我告訴你們,我是願意給國際佛教,做一個佛教基本的道場,來弘揚正法。所以現在你們來,不論對我這兒怎麽樣的看法,都是擁護萬佛城的。你就罵萬佛城,也是擁護的;你罵罵都好的,對萬佛城都有很大的光榮。你看其他人若有人這樣講話的,我就拜他做師父,給我找一個來。我是不怕人罵,也不怕人譭謗,也不怕人批評的,什麽也不怕的;我若怕,我就不跑到美國來弘揚佛法了。我到美國這兒弘揚佛法,我早就把這一切一切都準備好了。你越譭謗我,我越覺得這是很好玩的,比我開玩笑更好玩。所以我這個思想,和你們的思想完全不一樣的。我的作風、我的行為和你們的所知道的,也都不一樣的,我今天老實告訴你們。 (轉自學佛網: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1/110039.html)---------------------------------------------------------------------------------------------------------------------------------宣化上人:十地圓成菩薩行,百千三昧火中金髮布:清凈居士 [] 日期:2011-11-6 0:34:00「十地圓成菩薩行」:行菩薩道,圓成十地的功德,自最初發心修行。菩薩時時刻刻都是利益人,不是利益自己。幫助他人還要沒有相,沒有執著,沒有一種貢高我慢的心,認為自己幫助人了,就有功德。菩薩沒有這樣的心,菩薩行所無事,無論作什麼事,過去就沒有了,這叫菩薩行,絲毫也不執著,絲毫沒有施功報德的思想,執著我有功,希望別人報答我的德行,報答我的好處,菩薩沒有這種思想。 「百千三昧火中金」:修成百千種三昧,正定正受,就像火里煉精金一樣,你若是真金一定煉得出來,若不是真金便給燒化了。 念佛、持咒、拜佛、誦經要虔誠,懇切。念佛時要有懇切心,不念佛時亦要有懇切心。不是說念佛時有誠心,不念佛時便散亂心。不論念佛、持咒、拜佛、誦經都要恭恭敬敬,沒有絲毫放逸的行為,這才能得到感應。 時時刻刻要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痴,身口意三業時時要清凈才會相應。念佛、持咒、拜佛、誦經都會有大的感應。如果敷衍了事、隨隨便便、馬馬虎虎的,你就是把喉嚨念乾了,頭叩破了,誦經拜佛都沒有感應,因為你心不誠。心誠的人就不要在佛教里討便宜,找好處。 在佛教里要吃虧,要利益他人,不是要他人來利益自己,而是護持他人,不要叫他人護持自己,這是大丈夫所為,不要有一種倚賴心。 - ---摘錄宣化上人楞嚴咒句偈疏解 (轉自學佛網: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96982.html)------------------------------------------------------------------------------------------------------------------------------------------------------------------------------------------------------------------------------------------------------------------印光大師:下人不深 不得其真(文白對照)發布:天竺如意 [] 日期:2011-12-9 10:28:00 下人不深 不得其真

原文

今禮教陵遲,凡研究佛學者與知識信札,多皆用合十合掌謹啟等,而不肯稍屈。夫禹拜昌言。子夏喪明怨天,曾子責之,尚投杖而拜。是同儕有一言啟迪於我者,皆以屈禮謝之。今行於歧路,有所不決,擬欲問人尚須合掌。況欲資之以了生死大事,而以行路之儀奉之,是輕法也。輕法則不能實得法益。昔古靈贊禪師大悟後,欲報剃度師恩,多方啟迪。其師異之,令其為伊宣說。彼謂當設法座,令其師迎己升座禮拜,然後可說。其師依之,遂於言下大悟。使古靈不如此重法,其師不如此重得法之人。莫道不說,說亦只得文字知見而已。決不能一言之下,明白本心。語云,下人不深,不得其真。夫如來滅度,所存者唯經與像。若以土木金彩等像視作真佛,即能滅業障而破煩惑,證三昧而出生死。若以土木金彩視之,則亦土木金彩而已。又土木金彩,褻之則無過。若以褻土木金彩之佛像,則其過彌天矣。讀誦佛經祖語,直當作現前佛祖為我親宣,不敢稍萌怠忽。能如是者,我說其人必能即生高登九品,徹證一真。否則是遊戲法門,其利益不過多知多見,說得了了,一絲不得真實受用,乃道聽途說之能事也。古人於三寶分中,皆存實敬。不徒泛泛然口談已也。今人口尚不肯談一屈字,況實行乎。昔清世祖章皇帝,拜玉琳通琇禪師為師。尚欲取一法名,琇師謂帝王何須用此。彼不肯,祈取一丑字眼名之。玉琳乃書十餘丑字,令其自選。乃取一痴字。其派在行字輩,故名行痴。凡與玉琳之法徒書,其署名則雲法弟行痴和南。開國之皇帝尚如此自屈,若以今人推之,當先加以刑,然後問法,方合其式。否則平人失其為平人,皇帝失其為皇帝矣。——《文鈔》之《復無錫尤惜陰居士書》《節錄》印光大師 著述 佛弟子 敬譯(轉自學佛網: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101375.html)---------------------------------------------------------------------------------------------------------------------------------印光大師:如何得金剛經的真實利益?發布:欣求極樂 [] 日期:2011-8-27 15:08:00如何得金剛經的真實利益?請金剛經注者,唯欲解義也,金剛經之義,非至誠受持讀誦,縱令解了文義,亦如雲霧遮日,莫見真相。奈世人只知解義為貴,不知真益在恭敬專精受持中也。(三編卷一復羅鏗端居士書一)   (轉自學佛網:http://www.xuefo.net/nr/article9/85515.html)---------------------------------------------------------------------------------------------------------------------------------印光大師:念佛時該閉目嗎?發布:欣求極樂 [] 日期:2011-8-27 15:01:00念佛時該閉目嗎?念佛閉目。易入昏沉。若不善用心。或有魔境。但眼皮垂簾。則心便沉潛不浮動。亦不生頭火。念佛頭上若有物摩撫。及牽制等。此繫念佛時心朝上想。至心火上炎之相。若眼皮垂簾。及心向下想。則心火不上炎。此病即消滅矣。切不可認此為工夫。又不可怕此為魔境。但至誠攝心而念。並想自身在蓮花上坐或立。一心想於所坐之蓮花。則自可頓愈矣。(若不敢作蓮花上坐立。恐致或有魔事。但向腳底下想。此種心火頭火。均可不生矣。)(出自《印光大師全集問答擷錄》) (轉自學佛網:http://www.xuefo.net/nr/article9/85513.html)---------------------------------------------------------------------------------------------------------------------------------印光大師:專一念阿彌陀佛,也能救度苦厄嗎?發布:靜逸飄飄 [] 日期:2009-5-20印光法師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豈有不救苦厄之事。觀音菩薩隨機示導,豈有不接引生西之理。念佛人臨終親見佛及聖眾親垂接引,何得此種死執著。果如是,則佛也不足為佛,菩薩也不足為菩薩矣。生西當以信願為本,若遇危險念觀音,有信願命終決定生西方。或只專一念彌陀,有苦厄亦必解脫。古書所載,難更仆數。今於塵勞中則事事圓通,於修持中則事事死執,不當圓通而妄圓通,不當執著而死執著,此苦海之所以長沸,輪迴所以無息也。作此見者,直同小兒,如是之人,何足與議。(轉自學佛網: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12389.html)---------------------------------------------------------------------------------------------------------------------------------印光大師:念佛先要參念佛的是誰嗎?發布:明華居士 [] 日期:2009-5-20(附來書)雨木念佛十年,略知旨趣。竊謂靈峰,夢東諸大師,及我師文鈔,所示念佛方法,大抵皆就愚夫愚婦通途立說。若吾輩能通文字,心思複雜之人,仍用彼愚夫愚婦之念佛方法,斷斷不能往生凈土。鄙意以為念佛求生之人,當先求知念佛的是誰,蓋既見主人翁,則念佛方有用處,往生方有把握。不特念佛應當如是,即念經持咒,亦何莫不然。今人動謂老實念佛,死心念佛,即可往生。不知苟不能識得念佛的是誰,則念佛何能老實,何能死心。縱使日夜十萬聲,於生死有何相干哉。有以古人多專主持名,不參是誰相詰者,雨木曰,此乃古德罷參以後之事,初心非可效法也。雨木見今日念佛之人,十九不明此旨,實可哀愍。嘗時時苦口勸人,而居士中竟有謂我為邪見者。佛法真義,沈晦至此,曷勝痛嘆。茲特披陳所懷,敬求印證,並乞詳加闡示,眾生之幸,非僅雨木一人之幸也。  詳觀來書,不勝欽佩。閣下欲令一切人親見本來,直登上品,觀經所謂讀誦大乘,解第一義,發菩提心,勸進行者,其閣下之謂乎。雖然,說法當須觀機,若不察機,妄投法葯,則與庸醫以葯殺人無異。須知禪凈二宗,歸元是一,修法各別。禪以徹見本來面目為宗,凈以信願念佛求生為宗。使世皆上根,則閣下所說,誠為有益。而上根甚少,中下甚多,不教以信願求生,而教以參究是誰,參而得之,固為大幸,尚須重發切願,以求往生。若參而不得,以心中常存一不知是誰不能往生之念,則斷無與佛感應道交,親蒙接引之事矣。而今之參者,其能真到大徹大悟地位者有幾。夫知念佛的是誰者,乃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也。勿以餘人論,即閣下亦未曾到此地位。何以知閣下未到,以到則決不敢說靈峰夢柬為就愚夫愚婦立說,而不知是誰,即老實念,死心念,亦不得名為老實死心,縱使日夜十萬,於生死有何相干,及謂古人專主持名為罷參後事,初心不可效法等語。由是言之,閣下之心,實欲自利利人,閣下之語,實為自誤誤人矣。切請緘默莫說,否則如來普度眾生之一大法門,被閣下關塞錮蔽,莫由開通,其罪當與謗佛謗法謗僧相等,可不慎乎。閣下之見,以不知契理契機之所以然,妄執利上根之法,而普勸一切修習,遂成偏執謬見。以不合機之法,妄行勸修,謂為佛法真義。光雖庸劣,敢與閣下同陷謗佛謗法謗僧之咎,而妄為讚許乎哉。如謂不然,祈付丙丁,各行各道即已,光豈能強閣下舍己所學而從我乎。不過以閣下見問不得不直貢愚誠耳,祈洞察是幸。(增廣文鈔卷一復汪雨木居士書(附來書))48.可以教小兒念佛嗎?小兒甫能言,即教以念南無阿彌陀佛,及南無觀世音菩薩名號。即令宿世少栽培,承此善力,必能禍消於未萌,福臻於不知。而關煞病苦等險難,可以無慮矣。稍知人事,即教以忠恕仁慈,戒殺放生,及三世因果之明顯事迹。俾習以成性。在兒時不敢殘暴微細蟲蟻,長而斷不至作奸作惡,為父母祖先之辱。(增廣文鈔卷二復永嘉某居士書一(一至書九)) 至於幼時,又須以因果報應之事,與凈土法門之利益,於學堂回時,諄諄訓誨。則子女現時蒙念佛之益,必能免意外之虞。將來以為立家立業,及滅罪得福之本。(增廣文鈔卷二復永嘉某居士書三)   上一篇:印光大師:請問觀想念佛要注意什麼?下一篇:印光大師:如果不知道佛和凈土之所以然,我為什麼要信佛念佛 (轉自學佛網: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12374.html)---------------------------------------------------------------------------------------------------------------------------------印光大師:請問觀想念佛要注意什麼?發布:明華居士 [] 日期:2009-5-20念佛一法,約有四種。所謂持名,觀像,觀想,實相。就四法中,唯持名一法,攝機最普,下手最易,不致或起魔事。如欲作觀,必須熟讀觀經。深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及心凈佛現,境非外來。唯心所現,不生取著。既不取著,則境益深妙,心益精一。能如是,則觀想之益,殊非小小。如觀境不熟,理路不清。以躁妄心,急欲境現。此則全體是妄,與佛與心,皆不相應,即伏魔胎。因茲妄欲見境,心益躁妄,必致惹起多生怨家,現作境界。既最初因地不真,何能知其魔業所現。遂大生歡喜,情不自安。則魔即附體,喪心病狂。縱令活佛現身救度,亦末如之何矣。須自量根性,勿唯圖高勝,以致求益反損也。善導和尚雲,末法眾生,神識飛颺,心粗境細,觀難成就。是以大聖悲憐,特勸專持名號。以稱名易故,相續即生。誠恐或有不善用心,致入魔境也。宜自詳審。又志誠懇切,亦消除躁妄魔境之一妙法也。宜竭盡心力以行之,則幸甚。(增廣文鈔卷一復吳希真居士書一) 下一篇:印光大師:念佛先要參念佛的是誰嗎? (轉自學佛網: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12373.html)---------------------------------------------------------------------------------------------------------------------------------印光大師:恭敬致福(文白對照)發布:天竺如意 [] 日期:2011-12-11 10:18:00 恭敬致福原文 學佛之人,夜間不可赤體睡,須穿衫袴,以心常如在佛前也。吃飯不可過度,再好的飯,只可吃八九程。若吃十程,已不養人。吃十幾程,臟腑必傷。常如此吃,必定短壽。飯一吃多,心昏身疲,行消不動,必至放屁。放屁一事,最為下作,最為罪過。佛殿僧堂,均須恭敬。若燒香,不過表心,究無甚香。若吃多了放的屁,極其臭穢,以此臭氣,熏及三寶,將來必作糞坑中蛆。不吃過度,則無有屁。若或受涼,覺得不好,無事則出至空地放之,待其氣消,再回屋中。如有事不能出外,當用力提之,不一刻,即在腹中散開矣。有謂,不放則成病,此話比放屁還罪過,萬不可聽。佛制戒律,未說此事,想古人身體好,又不貪吃,無有此事,故未說。若有,佛必說之。切不可謂佛不說,就應當放,則是自求墮落,佛也難救矣。孔子以聖人之資格,朝於凡夫之國君,將欲升堂,在階下,便不敢大出氣,況入堂面君乎。故論語云。攝齊升堂,鞠躬如也,屏氣似不息者。(攝,提也。齊,音咨,與齊同,衣岔子也。鞠,曲也。屏,閉藏也。息,鼻中氣也。孔子朝君,將升堂,先鞠躬而行。鞠躬,則衣前長,故必提其兩岔,去地約一尺,方不至踢其衣而跌蹶失儀。嚴肅之極,故鼻中之氣,似乎不出。試看此是何等敬畏。今人比孔子,則相去懸遠。時君與佛,又相去懸遠。放屁與不出氣,又相去懸遠。靜言思之,直大地無容身之處矣,可不極力留心乎。)吾人業力凡夫,在聖中聖,天中天之佛殿中,三寶具足之地,竟敢不加束斂,任意放屁,此之罪過,極大無比。許多人因不多看古德著述,當做古德不說。不知古德說的巧,雲泄下氣,他也不理會是什麼話,仍不介意。光三四十年前,常說此事,後試問之,人不知是何事,以故只好直說放屁耳。唱戲罵人說放肆,就是說你說的話是放屁。凡有所畏懼,氣都不敢大出,從何會放屁。由其肆無忌憚,故才有屁。你勿謂說放屁話,為不雅聽,我實在要救人於作糞坑之蛆之前耳。晨起,及大小解,必須洗手。凡在身上摳,腳上摸,都要洗手。夏月袴腿不可敞開,要扎到。隨便吐痰(鼻希)鼻,是一大折福之事。清凈佛地,不但殿堂里不可吐(鼻希),即殿堂外凈地上,也不可吐(鼻希)。凈地上一吐,便現出污相。有些人肆無忌憚,房裡地上牆上亂吐,好好的一個屋子,遍地滿牆都是痰。他以吐痰當架子擺,久久成病,天天常吐,飲食精華,皆變成痰了。若肯咽了,久則無痰,此是以痰殺痰最妙之法。如不能咽,當袖一痰布,吐於其上復袖之。此亦勞人,又不潔凈。不如咽了,又不勞人,又無污穢,而且永無痰病,是為治痰病之妙法。——《文鈔》之《誡吾鄉初發心學佛者書》印光大師 著述 佛弟子 敬譯(轉自學佛網: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101626.html)---------------------------------------------------------------------------------------------------------------------------------印光大師:為什麼念佛時毫無感應?發布:欣求極樂 [] 日期:2011-8-27 15:05:00為什麼念佛時毫無感應?念佛時,毫無感應。系不知佛力,心不懇切。不知佛力,由未深研凈土經論故也。念觀世音自能懇切者,以習聞菩薩尋聲救苦故也。(三編卷四復劉觀善居士書一) (轉自學佛網:http://www.xuefo.net/nr/article9/85514.html)---------------------------------------------------------------------------------------------------------------------------------印光大師:念佛怎樣迴向?發布:明華居士 [] 日期:2009-4-28念佛迴向,不可偏廢,迴向即信願之發於口者。然迴向祗宜於夜課畢,及日中念佛誦經畢後行之。念佛當從朝至暮不間斷。其心中但具願生之念,即是常時迴向。若夫依儀誦文迴向,固不得常常如是。(增廣文鈔卷一三七之五一復永嘉某居士書四)每日功課迴向,一一當與法界眾生。若此功課為此,彼功課為彼,亦非不可。然必又有普迴向之願,方為與三種迴向相合。三種迴向者,一迴向真如實際,心心契合。二迴向佛果菩提,念念圓滿。三迴向法界眾生,同生凈土。(增廣文鈔卷二復永嘉某居士書九)迴向者,以己所修念誦種種各功德,若任所作,則隨得各種之人天福報。今將所作功德得人天福報之因,迴轉歸向於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作超凡入聖,了生脫死,以至將來究竟成佛之果。不使直得人天之福而已。用一回字,便見其有決定不隨世情之意。用一向字,便見其有決定冀望出世之方。所謂回因向果,回事向理,回自向他也。所作功德,人天因也。回而向涅盤之果。所作功德,生滅事也。回而向不生不滅之實相妙理。所作功德,原屬自行。回而向法界一切眾生。即發願立誓,決定所趨之名詞耳。有三種義,一,迴向真如實際,心心契合。此即回事向理之義。二,迴向佛果菩提,念念圓滿。此即回因向果之義。三,迴向法界眾生,同生凈土。此即回自向他之義。迴向之義,大矣哉。迴向之法雖不一,然必以迴向凈土,為唯一不二之最妙法。以其餘大願,不生凈土,每難成就。若生凈土,無願不成。以此之故,凡一切所作功德,即別有所期,亦必須又復迴向凈土也。(文鈔三編卷二復愚僧居士書)   上一篇:印光大師:若不研究經典,遍參知識,怎麼知道該不該學凈土法下一篇:持名念佛的原則 (轉自學佛網: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11744.html)---------------------------------------------------------------------------------------------------------------------------------印光大師:若不研究經典,遍參知識,怎麼知道該不該學凈土法發布:明華居士 [] 日期:2009-4-28今代為答曰,吾已遍研教理,普親諸聖,故能如是。豈尋常所謂研究親近者哉。何以言之。凈土法門,釋迦彌陀之所建立也。文殊普賢之所指歸也。馬鳴龍樹之所弘揚也。匡廬,天台,清涼,永明,蓮池,蕅益之所發揮倡導,以普勸夫若聖若凡或愚或智也。此諸菩薩大士,於千百年前,早已為吾遍研藏教,特地揀出此不斷惑業,得預補處,即此一生,定出樊籠,至圓至頓,至簡至易,統攝禪教律而高出禪教律,即淺即深,即權即實,殊特超越天然妙法也。吾信仰佛祖,以古為師。豈不如親近今時知識之為愈乎。華嚴一經,王於三藏,末後一著,歸重願王。華藏海眾,悉證法身,咸求往生,企圓佛果。吾何人斯,敢不景從。舍爾狂心,力行斯道。功德利益,當自證知。何待遍參,方為知法哉。(增廣文鈔卷一三七之五一復永嘉某居士書一)  (轉自學佛網: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11743.html)---------------------------------------------------------------------------------------------------------------------------------印光大師:持誦秘訣發布:念佛人 [] 日期:2011-6-25 11:56:00文鈔三編卷三朝暮課誦白話解釋序   大教東傳,垂二千年。若緇若素,各隨性之所近而為修持。雖修持法門,種種不一。而誦經,持咒,禮拜,懺悔,超薦孤魂,求生凈土,實為大宗。以故古德於諸經咒,諸法門中,擇其要者,訂為朝暮二時功課。俾諸行人依之修持。以之消除業障,增長福慧。報答四恩,超度孤魂。以廣佛慈,以盡己誠。其道固徹上徹下。其益亦冥陽靡遺。以故天下若宗,若教,若律,若凈之道場,無不奉為定章。清初有著日課便蒙者,但略釋字句而已。近有興慈法師著有二課合解,頗為詳明。但以文言稍深,不利初機。黃涵之居士,數年前曾著初機凈業指南,及彌陀經白話解釋,印達數十萬。外埠提倡佛學者,相繼購請。涵之固知白話不如文言之蘊藉莊重,以其能令學問淺者,由玆得入,遂將朝暮課誦,通用白話解之。誠恐己見或有不到,一一均祈其友顧顯微居士為之修正。又以其中所說名相義致,或不悉知。因先述佛法大意一冊。心經白話解釋,與彌陀經白話解釋,篇幅頗多,均提出別行。二時課誦,得此解釋。 初機之人,當相繼而得其種種不思議之利益矣。雖然,持誦經咒,貴在至誠。縱絕不知義,若能竭誠盡敬,虔懇受持。久而久之,自然業消智朗,障盡心明。尚能直達佛意,何況文字訓詁與其意致。否則縱能了知。由不至誠,只成凡夫情見,卜度思量而已。經之真利益,真感應,皆無由得。以完全是識心分別計度,何能潛通佛智,暗合道妙。一超直入,頓獲勝益也。每有愚夫愚婦顓蒙修持,所得利益,校聰明人為多者。一則以竭誠盡敬,專心一志。一則以悠忽疏散,虛妄計度之所致也。願閱者咸知此意,則既已了知經義。於持誦時,仍復不生分別。如對聖容,親聆圓音,了無一念之可得。則其利益,殆非筆舌所能形容,此持誦之秘訣也。普願同人,勿忽此語,則幸甚幸甚。(民國十九年庚午仲春)(轉自學佛網:http://www.xuefo.net/nr/article8/76691.html)------------------------------------------------------------------------------------------------------------------------------------------------------------------------------------------------------------------------------------------------------------------印光大師:如果不知道佛和凈土之所以然,我為什麼要信佛念佛發布:明華居士 [] 日期:2009-5-20  令友某君,對於佛學種種情見。及復閣下書,雖數百言。只因因果,空有,事理,性相,混亂。致於金剛,於凈土,悉皆不依佛祖誠言生信。妄自違理究理。欲為出格之大智慧人,不肯墮於愚夫愚婦之窠臼。而自謂為理障,實則是業障於心。如盲睹日,了不見其光相。尚謂見者為妄。豈不大可哀哉。此種知見,誠不易破。況(光)之所說,語涉支離,理難徹透。固當愈滋疑議,有損無益矣。欲不奉命,恐或見責。且作塞責之計,而妄評之。祈勿致於某君。否則撕裂踐踏,或所不免。若以光之文論,則適當其宜。若以其中所說,不是引經之文,便是宗經之義。而字又為世間至寶,被彼踐踏。不但彼自獲罪不淺,閣下與(光),亦復獲罪不淺也。今代為復曰,諦觀來書,種種議論。一言以蔽之,曰以凡夫知見妄測佛智而已。且吾人從生至死,內而身心,外而境界,何一能知其所以然。從自有知識以來,見前人之所為,而自亦為之。遂得身體成立,諸事順適,身心安樂。從生至死,受用自在。若如來諭,已不知佛之所以然,及凈土之所以然。雖佛祖誠言,亦不肯因之生信。推是以求,閣下終日喫飯,終日穿衣。其充饑禦寒之所以然,為知也,否也。若道知,則知者為誰,請的的指出。若指不出,猶依前人成規穿衣喫飯,何於了生死第一妙法,必企其先知所以然而生信,斷不肯因佛祖之誠言而生信耶。又閣下有病,須服藥者。為先遍閱本草脈訣,知其藥性病原,方始按病立方,而後服藥耶。為即請良醫診脈,立即服藥耶。若立即服藥,則治病與學佛相悖矣。縱令遍閱本草脈訣,知其藥性病原。亦與學佛相悖。何以故。本草脈訣,系前人之成言。汝未能親見,何可取信。若謂本草脈訣之言,不可不信。則佛祖善知識之言,何以皆不生信,必欲自見方信耶。如汝知見,刻實論之。當先見某葯走某經,治某病,方肯開方服藥。斷不肯依本草脈訣所說,以開方服藥。何以故,以未見故。今充饑禦寒治病之所以然未見,而即穿衣喫飯服藥。佛與凈土之所以然,己未親見,縱佛祖誠言,皆不生信者,此何故也。一則以性命相關,雖不知不敢不如是行。一則以高明自詡,必徹見方肯修持其法。古今來幾多出格豪傑,由此知見,畢生不沾佛法實益。彼謂為愚夫愚婦者,初亦不知。而能依前人成規,顓蒙念佛。因茲潛通佛智,暗合道妙。遂得帶業往生,及斷惑往生者。將見悉證佛果,況徒知之而已乎。而此種自命出格者,因疑生謗,將從劫至劫,長墮惡道。被彼愚夫愚婦念佛往生者之所憐憫,欲垂救援亦不可得。何也,以宿世之不信惡業所障也。閣下之智,如幹將莫邪,切玉如泥。以不善用其智,如以幹將莫邪切泥,則泥無所成,徒損鋒鋩。可不哀哉。佛法乃心法,非世間一切法所能喻。其喻者,不過令人會其義。何得死執其事,而敵體論之。舉扇喻月,動樹訓風。必於扇上求光明,於樹上求披拂。是尚得名為智乎。夢境是假的,因果是真的。亦不妨以夢境喻因果,悉令敵體相符。何也,妄心是因,夢境是果。若無妄心,決無夢境。此決定不易之論也。善惡及修持之心之事是因,得善惡及修持之果報是果。閣下為信也,否也。妄心為夢因,則得夢境。念佛之心為佛因,則近之即得往生西方,遠之畢竟圓成佛道。是滋君之疑也,抑起君之信也。佛為究竟有無且置。閣下必欲致詰佛之有無,且問閣下自己畢竟是有是無。若謂是無,此一上絡索,是誰述說。若謂是有,請的的指出其述說者。語言,系喉舌與識心相即而有文字,亦識心手筆運動而現。二者皆不出色受想行識五蘊之外,皆非閣下自己。離此五法指得出,許閣下問佛究竟有無為大智慧問。若指不出自己之有無,欲先知佛為有無,乃狂妄無謂之問,非切已窮理之問也。佛畢竟是有,因汝凡情末滌,決不能見。閣下自己亦是有,因汝五蘊未空,亦不能離色受想行識,的的指出也。金剛經令發菩提心菩薩,發心度盡一切眾生,令其皆證無餘涅槃,而不見有一眾生得滅度者。不住色聲香味觸法而行布施。布施為六度萬行之首,舉布施則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乃至萬行,皆當不住色聲香味觸法而修。此經文略,唯舉布施以該其餘。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我人眾生壽者相,修一切善法。如上所說,且道是有相耶,是無相耶。如此廣大光明之相,逼塞太虛,而謂之為無,是何異於生盲乎哉。其言無一眾生得度,不住相,無相,無所住者,欲人不滯凡情聖見之執著相耳。其言度盡眾生,行布施,生心,修善法,欲人稱性修習自利利他之法,以期自他同得圓滿菩提而後已。不於此中著眼,妄執無相為究竟。與噇酒糟漢同一知見,尚得謂有智慧人乎。信有何難起,疑有何難去。汝決定不肯起,決定不肯去。雖佛親與之說法,亦無如之何,況吾儕具縛凡夫乎。欲知佛之虛實,凈土文,西歸直指,所論之理,所載之事,何不於此起信斷疑。將謂此種言論事迹,皆系妄造謠言。不堪寓目乎。若作此見,則靈魂決定不墮餘五道,唯在阿鼻地獄,盡未來際。長享隨心所現之鑊湯爐炭劍樹刀山,種種自在受用之樂境耳。其為樂也,莫能喻焉。必欲知佛虛實,雖凈土文西歸直指所說,皆非實,唯自己親見親證方為實。今有一事相問,汝須直心相酬,不得含糊躲托。北通州王鐵珊者,前清曾作廣西藩台,其時廣西土匪甚多,彼於作兵備道時,即設計剿滅,所殺甚多。四年前得病甚重,一合眼即見在黑屋中。其屋甚大,又甚黑。其鬼無數,皆來逼迫,遂即驚醒。久則複合眼,其境仍如是,復驚醒。三晝夜不敢合眼。其人已奄奄一息。其妻因諭之曰,你如此只么樣好。你念南無阿彌陀佛巴,念佛總會好。鐵珊一聞此言,遂拌命念。未久,即睡著,遂睡一大覺,了無境界可得,而病亦漸漸痊癒矣。因長齋念佛。鐵柵前年與陳錫周來山,親與(光)說耳。設閣下當此境,為先知佛之虛實而後念耶,為一聞即念耶。若此時不暇究虛實而即念,則現在何得並前人與人示虛實之言論事迹,概指為妄。唯求於仲,援救此徜恍迷離之心境,而欲涕泣求之耶。富貴尚能如敝屣,何不以執著亦作敝屣,凈盡棄之乎。汝將謂此知見為入道之門耶,不知乃墮阿鼻地獄之達道也。以夢喻佛者,妄心為因,夢境為果。喻念佛為因,往生見佛為果。何可以金剛六喻為證。夫世間語言文字,雖是一字一事,不妨尊卑並詮,美惡兼訓。即如子之一字,稱夫子亦好單用,稱平人亦好單用,稱兒子亦好單用。須必以文定義,斷不能將稱夫子者,亦作兒子訓也。佛國為夢境,須待閣下成佛以後說。此刻就說,則唯損無益矣。事理性相空有因果混而不分。但可學愚夫愚婦,顓蒙念佛,須致恭致敬,唯誠唯懇。久而久之,業消智朗,障盡福崇。此種疑心,徹底脫落。則佛之有無,己之有無,入佛之門徑,彼岸之確據,何待問人。若不專心致志念佛,而於別人口裡討分曉,亦與看金剛經,而不知實相。看凈土文,西歸直指,而不生信心。以業障於心,不能領會。如盲覩日,日固在天,覩固在眼,其不見光相,與未覩時無異也。倘復其明,則一覩即見光相矣。念佛一法,乃復明之最切要法。欲見實相之相,當竭誠於此法,必有大快所懷之時矣。真我欲親見,非大徹大悟不可。欲證,非斷惑證真不可。欲圓證,非三惑凈盡,二死永亡不可。若論所在,則閣下之長劫輸回,及現今之違理致詰,皆承真我之力而為之。以背覺合塵,故不得真實受用。譬如演若之頭,衣里之珠,初未嘗失,妄生怖畏,妄受窮困耳。念佛人臨終蒙佛接引,乃生佛感應道交。雖不離想心,亦不得謂獨是想心所現,絕無佛聖迎接之事。心造地獄,臨終則地獄相現。心造佛國,臨終則佛國相現。謂相隨心現則可,謂唯心無境則不可。唯心無境,須是圓證唯心之大覺世尊說之,則無過。閣下若說,則墮斷滅知見,是破壞如來修證法門之邪說也。可不慎諸。一一具說,太費筆墨。知一反三,當無遺義矣。(增廣文鈔卷二復顧顯微居士書)  (轉自學佛網: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12375.html)------------------------------------------------------------------------------------------------------------------------------------------------------------------------------------------------------------------------------------------------------------------印光大師:破見罪比破戒罪更要重(文白對照)發布:天竺如意 [] 日期:2012-1-16 10:06:00 破見罪比破戒罪更要重原文 又汝既皈依佛法念佛,當依佛教而行。佛教你求生西方,你偏不肯求生西方,偏要求來生。你今活了幾十年,不知經過多少回刀兵水旱饑饉疾疫等災。若未遇佛法,不知出離之方。則莫有法子,只好任其死後輪迴。今既遇佛法,且復皈依為佛弟子。偏偏不信佛的話,任自己的愚見,胡思亂想,想來生還做人。你要曉得來生做人,比臨終往生還難。何以故,人一生中所造罪業,不知多少。別的罪有無且勿論。從小吃肉殺生之罪,實在多的了不得。要發大慈悲心,求生西方。待見佛得道後,度脫此等眾生。則仗佛慈力,即可不償此債。若求來生,則無大道心。縱修行的工夫好,其功德有限。以系凡夫人我心做出來,故莫有大功德。況汝從無量劫來,不知造到多少罪業。宿業若現,三途惡道,定規難逃。想再做人,千難萬難。是故說求生西方,比求來生做人尚容易。以仗佛力加被故,宿世惡業容易消。縱未能消盡,以佛力故,不致償報。 佛言世間有二罪人,一是破戒,二是破見。破戒之罪尚輕,破見之罪甚重。何謂破見,即如汝所說,求來生不求往生。乃是邪執謬見。乃是破壞佛法之邪見,及引一切人起邪執謬見。其罪極大極重。以其心與佛相反,復能誤一切人故也。 我說這些話,汝且莫當造謠言騙汝。我要是騙汝,當有所為。我不為名利勢力。平白騙汝一素不相識,只見一面之老太婆,豈不成了痴子獃子了么。因為汝相信我,以我為師。汝子對你說,你不信。教我對你說,要你現生就要了生脫死。永離世間一切苦,常享極樂一切樂。汝要知好歹。我如此與你說,你要不聽,還照自己愚痴心相,即為忘恩負義。不要說辜負了佛的度眾生恩,並辜負了我這一番不惜精神與汝說這許多話的苦心了。你要發起決定求生西方心。又要教兒女媳婦孫子及親戚朋友,同皆發決定現生即生西方心。則教人之功德,輔助自己修心之功德。臨命終時,即蒙阿彌陀佛親垂接引你登九品蓮台之最上品矣。我若騙你,便是佛騙人。何以故,我乃依佛之意與汝說故。佛豈有騙人之理乎。汝宜盡捨從前之下劣知見心,則定規得生西方矣。——《文鈔》之《復智正居士之母書》印光大師 著述(轉自學佛網: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1/106902.html)---------------------------------------------------------------------------------------------------------------------------------印光法師復何慧昭居士書二。。。倘其人有涵養,無躁妄心,無貪著心,見諸,直同未見。既不生歡喜貪著,又不生恐怖驚疑。勿道勝境現有益,即魔境現亦有益。何以故,以不被魔轉,即能上進故。。。。明虞淳熙,在天目山高峰死關,靜修久之,遂有先知。能預道天之陰晴,人之禍福。彼歸依蓮池大師,大師聞之,寄書力斥,謂彼入魔罥。後遂不知矣。須知學道人要識其大者。否則得小益,必受大損。勿道此種境界,即真得五通,尚須置之度外,方可得漏盡通。若一貪著,即難上進,或至退墮,不可不知。夢入佛殿所記之二句經文,固屬善境。然此二句,語甚明白。返虛依覺路,歸真悟常空者,謂人妄認世間諸法為實,故迷入生死。若能返觀諸法當體本空。則便依乎覺路,出迷入悟。歸真諦而悟真常之真空實相矣。魔境勝境之分別,在與經教合不合上分。果是聖境,令人一見,心地直下清凈,了無躁妄取著之心。若是魔境,則見之心便不清凈,便生取著躁妄等心。又佛光雖極明耀,而不耀眼。若光或耀眼,便非真佛。佛現,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之理勘,則愈顯。魔現,以此理勘,則便隱。勘此,驗真偽之大冶洪爐也。夜見白光及虛空清白等境,乃心凈所現。何可以法界一相,寂照不二自擬。以此自擬,則成以凡濫聖矣。其過殊非淺淺。。。。。修凈業人,不以種種境界為事,故亦無甚境界發生。若心中專欲見境界,則境界便多。倘不善用心,或致受損,不可不知。彼頭陀之所說,乃屬禪家道理。彼尚不破凈土,是其長處。然彼絕不知凈土宗旨,故與禪對論。彼注重祥光勝境一語,大須斟酌。 否則誤人不淺。又謂不可著,以佛法無量,著則成有量,即不能入佛智。何止不入佛智,亦復或入魔界耳。至所云之各佛,乃禪家約心理之論,與凈宗無涉。白光清空,既為如來一毛頭許功德。汝何得以法界一相,寂照不二妄認。實則宿世定境,由凈心而發,固不得當作奇特也。凈土法門,以信願行三法為宗。有信願,無論行之多少淺深,皆得往生。無信願,即到能所兩忘,根塵迥脫之地步,亦難往生。以真證到能所兩忘,根塵迥脫之實理,便可自力了生死,則不必論。若但有工夫見此理,尚未實證,若無信願,亦難往生。禪家說凈土,仍歸於禪宗,去信願說。果能依之而做,亦可開悟。而未斷惑業,欲了生死,則夢也夢不著。以凡夫往生,由信願感佛。故能仗佛慈力,帶業往生。今既不生信願,又將佛一一說歸自心,何由感佛。感應不符,則生自生,佛自佛。以橫超法,作豎出用,其得益淺而受損深,不可不知。得益者,依彼所說,亦能開悟。受損者,既去信願,則無由仗佛慈力。吾故曰,真修凈土人,用不得禪家開示。以法門宗旨不同故,祈為慧察。如不以為然,請求之大通家,庶可契汝心志矣。光固不執著也。(轉自學佛網:http://www.xuefo.net/nr/article8/81806.html)---------------------------------------------------------------------------------------------------------------------------------印光大師對於一位夢入華嚴法會的居士開示(文白對照)發布:天竺如意 [] 日期:2012-1-27 13:33:00 印光大師對於一位夢入華嚴法會的居士開示 原文 嘉夢頻得,乃宿因現懇所感也。大寺院,即華嚴法會。但以未破煩惑,只見劣相,不見勝相。然亦頗不容易見此境界。至於長者取水賜飲,乃文殊菩薩以甘露賜汝也。宜常勉力,庶不負此一番加被之恩德也。良以博地凡夫,多隨境轉。故曾子於將死之時,始說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後,吾知免夫。不到臨終,尚恐或有陷溺,不敢說此大話。今之好說大話者,皆是絕不在腳根下用功之狂夫也。令友舌根不利,乃其宿業。念法華固好,念佛念觀音,亦能消業增慧。不可固執,謂唯念法華方能也。念佛若真至誠,尚能超凡入聖,豈止令舌根利而已哉。(丁丑年元月二十五日)——《文鈔》之《復慧才居士書》印光大師 著述 佛弟子 敬譯 (轉自學佛網: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1/107614.html)---------------------------------------------------------------------------------------------------------------------------------印光大師:楊氏拜佛,佛像起立答拜,此乃冤家幻境 楊氏拜佛,佛像起立答拜。此乃宿惡業力,怨家債主,幻現此境,企其生大歡喜,謂為得道,則便著魔發狂,破壞前功,以報其怨。幸其功德力深,未受其損,卒得正念往生。子才與彼祖母等認為實然,可不哀哉?佛為三界大師,等覺菩薩禮拜亦不阻止,況答楊氏乎?正眼未開,不識魔境,子才尚如是,況其它哉。 (民七 正月廿八) 節選自印光大師:復丁福保居士書十一 (轉自學佛網: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1/107548.html)---------------------------------------------------------------------------------------------------------------------------------印光大師不主張輕易出家發布:心源 [] 日期:2009-12-26文/徐足之 近來身體微恙,食少事煩。羨慕起出家人清凈安穩。但我是相信命運的,出家也是命運安排。不是命運使然,想出家就是打妄想。念佛人不求無病。論到生病,倒是有在家的好處。我2005年生大病,拿著工資休病假,家親眷屬和許多居士照料我,我在家學佛、調養、吃中藥、住醫院,很快病癒了。佛陀住世時,有個比丘病了,沒人照料。躺著叫喚「誰來照顧我?」這話被佛陀聽到了,過來安慰說:「我來照顧你!」這個比丘很幸運。 凈空法師當年剛回大陸到北京來,有個居士介紹他看老中醫。北京九十餘歲的悟性老和尚住醫院,幸有很多弟子供養。一般出家人就沒有這麼幸運了。現在雖然就醫方便,但沒有錢沒有世俗地位,這方便也不與出家人相干。普通出家人看病住院,不是很容易,只有寺廟住持或年高德著的法師,住院做手術的條件好一些。 再說,出家做法師(和尚)是幹什麼呢?就是不要家庭和俗務拖累,放棄個人嗜好,一心一意修道和弘法。很多人誤以為出家做和尚比在家做人容易。實際上,一個人如果做不好人,怎麼會當好「師表」之和尚呢?凈空法師勸學佛人「學佛先學做人」,與印光大師的主張一樣。 印光大師主持蘇州靈岩寺,規矩之一是不收徒弟。他一生說法,不喜談玄說妙,多注重教人敦倫盡分。有個居士給印祖寫信,覺得在家太鬧騰,想出家得清閑。印祖勸以「敦倫盡分」道理,陳述出家的利害。   印祖說,「人各有所應盡之分,當知素位而行,乃君子之本分。若超分而行,非出格大丈夫,決定不能得真利益。何也,以彼不能盡分於易處,何能盡分於難處。」  印祖說,「出家一事,語其易則易於反掌。但穿一件大領,就是和尚。而此種混光陰敗佛門之和尚,多半將來在三途中過活。欲得為人,恐萬中亦難得一二。若要做頂天履地,上弘下化之和尚,則難於登天矣。」   印祖說,「汝尚不能於家庭父母妻子具足時,思立一為人子為人夫為人父之程度,何能出家即證果,而普度怨親耶?只緣汝當做一出家,則百事不掛懷,不知出家之事,比在家更多。汝欲清閑自在,逍遙快樂,則決不能做好僧。以棄捨父母妻子,則成大罪矣。」 印祖說,「(光)是出家僧,深知其利弊,故為汝詳言之。若遇愛收徒弟之壞和尚,則便騙汝為他作徒弟,你就拉倒了也。且安本分修凈土法門,令汝父母妻子同作蓮邦眷屬,則其利大矣。」 凈空法師鼓勵在家學佛人說,現在在家女居士成就最大,其次是在家男居士,再其次是出家女眾,出家男眾。佛法是教育,「教學條件」和「學佛遇緣」具足,才能因教而成器。當今時代,在家人福報大,不必攀援拉信眾,不必攀援找供養,自給自足,通過衛星電視,或網路視頻、或佛教博客、或講經光碟,安置一個家庭佛堂,自在隨緣學佛念佛,「遇緣」勝於出家人。凈宗二祖善導大師說,品味高低,在持名深淺;往生與否,總在遇緣不同。 阿彌陀經說,往生成佛,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無量壽經教導說,修行人要持戒念佛。金剛經教導說,修行人要持戒修福。就是說,不管修什麼法門,持戒、念佛、做事修福,三者必不可少。在家人學佛,能持戒(守規矩守紀律),就是善根。能愛國愛家愛工作,就是修福德。能聽到好的法師(如凈空法師)系統講經,就是好因緣。  上一篇:請同修們告訴我怎麼辦下一篇:妄想度人亦是佛門之忌 (轉自學佛網:http://www.xuefo.net/nr/article2/23101.html)---------------------------------------------------------------------------------------------------------------------------------印光大師對於一位恐懼症患者的慈悲開示發布:天竺如意 ] 日期:2012-1-18 19:48:00 印光大師對於一位恐懼症患者的慈悲開示原文 九月接汝兄書,言汝有病,心志不定。或急於求醫,若不暇待者,或醫來開方不肯服藥,或並請二醫等,直同小孩子性情一樣。如此求醫治病,適足添病,何可愈病。以心念煩燥,是自己添病。雜葯亂投,是令醫生添病。汝發心要出家修行,了生死大事。即此富貴驕態,一毫不能去,出家有病,當致急死。汝有此種驕性,尚能甘受澹薄,視此身若附贅乎。又學道之人,凡遇種種不如意事,只可向道上會。逆來順受,則縱遇危險等事,當時也不至嚇得喪志失措。已過,則事過情遷,便如昨夢,何得常存在心,致成怔忡之病。汝既欲修行,當知一切境緣,悉由宿業所感。又須知至誠念佛,則可轉業。吾人不做傷天損德事,怕甚麼東西。念佛之人,善神護佑,惡鬼遠離,怕甚麼東西。汝若常怕,則著怕魔,便有無量劫來之怨家,乘汝之怕心,來恐嚇汝。令汝喪心病狂,用報宿怨。且勿謂我尚念佛,恐彼不至如此。不知汝全體正念,歸於怕中。其氣分與佛相隔,與魔相通。非佛不靈,由汝已失正念,故致念佛不得全分利益耳。祈見光字,痛洗先心。當思我兄一夫一妻,有何可慮。即使宿業現前,怕之豈能消滅。惟其不怕,故正念存而舉措得當,真神定而邪鬼莫侵。否則以邪招邪,宿怨咸至。遇事無主,舉措全失。可不哀哉。今為汝計,宜放開懷抱,一切事可以計慮,不可以擔憂。只怕躬行有玷,不怕禍患鬼神。汝若在家好修行,則與汝兄及汝妻等,互相輔助以修凈業。如其不然,則當往上海寄居於佛教凈業社。日常得聞講說,兼日常隨眾念佛。現在凈業社移於簡家南園,有十二三畝田地基,是一最大道場。明年諦法師在彼講涅槃經疏。彼處房屋多,不比愛文義路之促逼。汝若去,每月貼若干飯食錢,定可如願。過幾月回家看一回,與汝兄談家事,與汝妻敘契闊。不幾日又去,實為第一希有之辦道方法。光謂汝能如此,比出家利益,勝無量倍。但當把小孩子及市井之無知之見識丟開。則無邊利益,即可親得矣。  當此危險世道,宜放開心胸眼界,努力修持凈業。所有吉凶禍福,悉不計慮,隨緣應變。縱大禍臨頭,亦當想及同罹此禍之人,不知有幾千萬億。於無可如何中,尚有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可以恃怙,有何可畏。以念佛念觀世音,作為無畏之據,放開心量,勿預恐嚇。則病自痊癒,身自安樂矣。若不知此義,則是未遇危境,自己先陷於危中,雖佛菩薩亦莫能救。所以君子素患難行乎患難,故能無入而不自得焉。——《文鈔》之《復同影居士書》印光大師 著述 佛弟子 敬譯  (轉自學佛網: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1/107125.html)---------------------------------------------------------------------------------------------------------------------------------印光大師:講經之要(文白對照)發布:天竺如意 [] 日期:2012-1-18 11:11:00 講經之要原文 講經,豈必年講一經,不可重複乎。然則日日吃飯,何不厭其重複耶。心經義理淵深,初機何由得益。縱有所得,亦只解路。何如凈土法門之即聞即可實行乎。即行願品,亦不必定要講多日。佛以六百卷大般若之蘊奧,以二百六十字發揮無遺。豈必要鉤枝延蔓,只取廣多以逞口辯乎。道綽禪師乃出格高僧,專弘凈土。壽七十餘歲,一生講凈土三經近二百遍。即二十歲講,五十多年,年須二三次方可。徹悟語錄與一居士書雲,一夏兩終楞嚴。何畏行願文長,而非七日所了乎。七日過促,或作十日。講經豈定規要任講者盡量東拉西扯,不在肯綮處指點乎。汝之知見,是知涉博而不知守約。欲以博益初機,則是門庭建設中事。共君一夜話,勝讀十年書,愈病不在驢駝葯,皆守約之古訓也。然現今戰事發生,後來之事,不可逆料。當令一切老幼男女,同念阿彌陀佛,並念觀世音菩薩。以祈生免災禍,死歸樂邦。講經尚非當務之急。所急宜布告一切老幼男女,同念觀世音菩薩。至於平定後講經,尤當以初機凈土之正信為先。 倪商勤,施立謙,既知皈依,各為各起法名。倪商勤法名宗勤。念佛求生西方,自行化他,須以勤為本。若懶惰懈怠,則難克有成矣。施立謙法名宗謙。謙則不自滿足,如海納百川,空含萬象。種種罪業,由謙而消。種種功德,由謙而成。今為汝與彼二人寄凈土十要一包,祈為分與。光老矣,目力精神均不給,以後不許常來信。但按十要所說而修,又何所欠,而欲常問乎。若不以凈土專修為事,欲遍通教義,亦非一函二函之所能得其目的也。祈慧察。十要一書,為凈宗至要之書。且勿作好高務勝之計畫,便可得至高至勝之利益。一函遍復,亦人人當務之急。——《文鈔》之《復林贊華居士書七》印光大師 著述 佛弟子 敬譯(轉自學佛網: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1/107092.html)---------------------------------------------------------------------------------------------------------------------------------印光大師:世間人事務繁多對念佛有妨礙嗎?發布:明華居士 [] 日期:2009-5-20凈土法門,一切世間事務,均無所礙。但須各盡其分,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婦順,主仁、仆忠,而已。(文鈔續編卷上復姚維一居士書)   (轉自學佛網: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12387.html)---------------------------------------------------------------------------------------------------------------------------------印光大師:如何是念佛三昧又如何能得到念佛三昧(文白對照)發布:天竺如意 [] 日期:2011-12-22 11:26:00 如何是念佛三昧又如何能得到念佛三昧原文 歲在丙午, 予掩關於慈溪之寶慶寺。謝絕世緣, 修習凈業。值寺主延諦閑法師, 講彌陀疏鈔於關傍。予遂效匡衡鑿壁故事, 於關壁開一小竇。不離當處, 常參講筵。從茲念佛, 愈覺親切。佛號一舉, 妄念全消。透體清涼, 中懷悅豫。直同甘露灌頂, 醍醐沃心。其為樂也, 莫能喻焉。一日, 有客詣關而問曰, 念佛一法, 吾已修持二十餘年。於生信發願修行, 非不真切。而業深障重, 終未能到一心不亂境界。窺吾根性, 只合帶業往生。雖念佛三昧, 非此生所敢冀。其能得之法, 與所得之相, 師其為我言之。予曰, 三昧境相, 唯證方了。如人飲水, 冷暖自知。我既未證, 焉能宣說。客固請不已。予曰, 若論其法, 必須當念佛時, 即念返觀。專註一境, 毋使外馳。念念照顧心源, 心心契合佛體。返念自念, 返觀自觀。即念即觀, 即觀即念。務使全念即觀, 念外無觀。全觀即念, 觀外無念。觀念雖同水乳, 尚未鞫到根源。須向者一念南無阿彌陀佛上, 重重體究, 切切提撕。越究越切, 愈提愈親。及至力極功純, 豁然和念脫落, 證入無念無不念境界。所謂靈光獨耀, 迥脫根塵。體露真常, 不拘文字。心性無染, 本自圓成。但離妄念, 即如如佛者。此之謂也。工夫至此, 念佛法得。感應道交, 正好著力。其相如雲散長空, 青天徹露。親見本來, 本無所見。無見是真見, 有見即隨塵。到此則山色溪聲, 咸是第一義諦。鴉鳴鵲噪, 無非最上真乘。活潑潑應諸法, 而不住一法。光皎皎照諸境, 而了無一物。語其用, 如旭日之東升, 圓明朗照。語其體, 猶皓月之西落, 清凈寂滅。即照即寂, 即寂即照。雙存雙泯, 絕待圓融。譬若雪覆千山, 海吞萬派。唯是一色, 了無異味。無掛無礙, 自在自如。論其利益, 現在則未離娑婆, 常預海會。臨終則一登上品, 頓證佛乘。唯有家裡人, 方知家裡事。語於門外漢, 遭謗定無疑。又問, 人於日用, 普應諸緣。何能觸目菩提, 頭頭是道乎。答, 心生則種種法生, 心滅則種種法滅。萬境不出一心, 一心融通萬境。若了心體本空, 何妨該羅萬象。須知萬象如幻, 生滅唯是一心。諸緣無縛, 本自解脫。六塵不惡, 還同正覺。心境一如, 有何掛礙。不見華嚴事事無礙法界。所謂一一塵中一切剎, 一一心中一切心。一一心塵復互周, 重重無盡無障礙。以故器界毛塵, 雲台寶網。咸宣性海, 悉演真乘。豎窮三際, 橫遍十方。覓一毛頭許不是道者, 亦不可得。則法法頭頭, 無非大寂滅場。心心念念, 悉契薩婆若海。唯心妙境, 唯境妙心。離四句, 絕百非, 絕待圓融, 何可得而思議也哉。上來所說, 如盲摸象。雖未離象, 恐非全象。筆以記之, 以質諸親見之者。——《文鈔》之《念佛三昧摸象記》印光大師 著述 佛弟子 敬譯(註:本文依照正凈法師《念佛三昧摸象記淺釋》編譯而成)譯文 丙午年,我在慈溪寶慶寺閉關。謝絕一切世緣,專心修習念佛凈業。值寺主延和尚啟請諦閑法師講《彌陀疏鈔》,正好在我關房隔壁。於是我效仿古人匡衡鑿壁借光的故事,在關房的牆壁上開了一個小洞。常常從這裡聽那邊講法。從此後念佛愈來愈覺得親切。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佛號念起來之後,妄想全部消失,透體清涼,心中覺得很愉悅。簡直如同甘露灌頂、醍醐潤心一般舒暢。這種喜悅,沒有世間的事物可以形容。一天,有位客人到關房來問道:「念佛法門,我已經修持二十餘年了。對於生信發願修行,並非不真切。然而業障深重,終究未能得到一心不亂的境界。從我的下劣根機來看,可能只能夠帶業往生,雖然經中和祖師開示有念佛三昧,恐怕不是此生所能期望的。至於能證得念佛三昧的方法,和所得到後的相狀,墾請師父為我宣說。」我說:「三昧的境界和相狀,只有證得的人才能明了它的妙義。如人飲水,冷或熱只有自己心裡清楚。既然我自己未能證得,又怎麼能為你宣說呢?」客人一再堅持請我宣說。我說:「如果說到修習三昧的方法,必須在念佛的時候,用心意識迴光返照,專註凝神,不能讓它向外求馳。念念都要落在真如自性,心心都要契合如來體性。能念之念和所觀之觀,是一不是二,觀自然念,念自然觀。一定要使得念外沒有觀,觀外沒有念。念就是觀,觀就是念。觀和念雖然如同水乳了無二樣,尚且未窮究到自性本源。必須向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佛號上深深的體會、研究,切切的提醒、追究。越體會越切切,越提醒越親切。等到力量功夫至極至純的時候,豁然開朗,念頭和疑團頓時脫落,證入了念而無念、無念而念的境界。此時自性中的一點靈光獨立輝耀,根塵境界脫落無依。清凈寂滅的光明體、自性體顯露出來,不是語言文字所能宣說。這時候心性於一切境緣無所染著,這原來就是吾人所具足的功德相用,只要能夠離開妄念,就是如同清靜寂滅的佛。工夫到了這個時候,感應道交,念佛的真正殊勝的方法才會得到,才享受到了念佛的力量。它的相狀猶如萬里晴空,清澈湛寂,沒有片雲阻隔一般。業障消除,心眼洞開,明見本來面目,而實在卻無有形相可見。見無所見是真見,有見就是假見,就還是要隨生死。功夫修到這個程度,山光水色,都是無上深妙的義理,鴉鳴鵲噪,無非都是最上真實的教法。活潑生動,妙用無窮,自然可以應對一切法而又不執著任何一法。光輝明朗照耀著萬事萬物,而自在了無一物。若說它的作用,好像太陽出來了,照耀山河大地,無處不至,無時不在。說到它的體相就好像清凈的滿月,在黎明前,即將落西之時,靜悄悄地照映著大地,光輝明亮、清凈寂滅。說它照,它又一念不生,還在寂中。說它寂,它還在照中。寂在照中,照在寂中,寂而照之,照而寂之,雙雙存在又雙雙泯滅。沒開顯本來的時候,有定有慧。功夫到現在,是止觀雙運、定慧等齊。圓融無礙,圓托托唯是一大光明藏。好像大雪覆蓋著千萬座山峰,大海吞沒了萬種色相,只是一種形色,毫無其他色法。沒有掛礙,自在自如。說到念佛三昧的利益,現在雖然還未往生,身在娑婆世界,但是經常在定中去極樂世界,參加蓮池海會,聽阿彌陀佛宣說妙法。在極樂世界七寶蓮池內自己的蓮花已經光明燦爛,照耀十方,臨終上品上生,這時候就頓證佛乘了。到這種境界的人,只能說給證得的人聽,他會點頭、贊同。如果說給不能生信的門外漢,一定會遭到的毀謗,說根本沒那麼回事。客人又問:「人在日常生活中,每天接人待物,這麼多緣,有善緣、惡緣、順緣、逆緣……如何能都看成是菩提?不丟失菩提心、道心呢?」我回答說:「你執著、分別了,就是你的心動了,心動了就有種種的境界,心不動,境界也就滅了。所有的境界都不出自心之外,真如自心融會通達各種境界而了無滯礙。心和境是一不是二,有什麼分別掛礙的?如果心都空了,哪兒有萬象色法呢?該羅萬象與你無關,都是諸法。要知道萬事萬物都是幻化的,生和滅的本體都是這個常住真心。各種的境緣沒有纏縛,本來自性就是解脫。如果我們的心不隨著外面的六塵——色、聲、香、味、觸、法起分別、執著,就會如同如來的正覺。心以整個虛空法界這一大空境為境,還有何掛礙呢?不見華嚴境界中的最高的境界。沒有障礙了,事事無礙,觸目菩提。一粒微塵中含有一切無量無邊的世界,一念自心就包括所有的真心自性,一大光明,一切一切都從大光明藏出生,回歸大光明藏,相互圓融。所以說一切一切的毛塵器界,森羅萬象無不顯現著性海的妙用。一切都是佛的法身,全都是性海的妙用,都是演示真正的真乘,一心不亂的上乘法。豎窮盡過、現、未三際,橫遍滿十方世界。想要找出一個毛頭不是道的,都找不出來。一切法,一切處,舉手投足,起心動念,無非都是清凈法身的顯現、妙用。心心念念都契合清凈本然、湛寂光明的本體。真心顯現一切境界,一切境界體現常住真心。離常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等四句、和百種之否定的假名概念。到這時候,就成為了一體,見到了事事無礙法界。這就是圓滿的佛,證到了究竟位,如來果位。不是用凡夫的思議、分別心所能體會到的。上所說,雖然沒離開念佛三昧的次第境相,但恐怕掛一漏萬,有不全面的地方。把它寫出來,以供親見之人斧正。(轉自學佛網: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102655.html)------------------------------------------------------------------------------------------------------------------------------------------------------------------------------------------------------------------------------------------------------------------
推薦閱讀:

星雲大師
達摩大師血脈論註解
高畫質無色散 索尼G大師FE 100-400mm F4.5-5.6 GM OSS評測
八字四柱斷命速成口訣大揭密 學會你就是大師?句句實用,准得嚇人!
善導大師語錄

TAG:大師 | 印光大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