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父來了24]你在追求幸福,還是離它更遠?

16:19

喜哥

你的工作不止是老闆的活兒 還是你自己的事兒 【戒毓法師】但是,在單位裡面還是有這個現象。我現在負責管理二祖寺,我經常講,有些人來了就跟打工一樣,我就拿那工資,一個月掙幾千塊錢,打工一樣。那我也可以請出家師父來,我就跟他講,按我們現在講合伙人。雖然這個名字現在掛我,你也可以以合伙人的心態來,慢慢也許這個就是你的了。其實很多時候,很多員工只是說,我只是一個簡單的員工,我根本沒有關係,這是老闆考慮的事情,那你只能是拿三千塊錢,拿兩千塊錢。但是,你如果是合伙人,你是老闆,或者用心的程度不一樣的話,那就不一樣了。我從小出家學佛,乃至沒有出家之前我的父母信佛,到哪裡都把它當成自己的事情去做。當小和尚剛出家的時候,都是一心一意地為常住,當做自己的事情做,而不是住持的事、領導的事。現在很多人在職場裡面,這事是老闆的事,跟我沒有關係,其實這時候有很多的關係,涉及到我們在這職場裡面的責任心,用心的程度。我們越用心,我們的能力、參與就不一樣,我們所獲得的價值完全是不一樣的。這東西,有時候,好像表面是在爭一個職位,爭高一級、低一級,不一樣,其實是我們用心的程度。甚至有些人在家庭裡面他也沒有用心,在家裡好像是太太的、先生的、父母的,和自己沒有關係。其實,你說沒有關係,你不付出,永遠跟你沒有關係,你跟這個世界交織、參與就非常單薄。你在家裡用心多少、付出多少,其實這裡面的感覺是不一樣的。

分享0條評論

2016/11/02

16:17

喜哥

網友:不拍馬屁就不能晉陞加薪 我很不開心 【鳳凰網友】單位的人比較複雜,大家為了爭功獎、表彰、加工資,做很多送禮、溜須拍馬、甚至背後整人的事情。我不願意做這樣的事情,但結果就對我很不公平。這時我心裡又很不平。這樣的情況讓我很沮喪、很不開心、不快樂。我應該怎麼對待?【戒毓法師】這個網友問,在我們職場當中、工作當中(的)一種人際關係。我想這種(職場當中的)人際關係,也是大家非常關心的事情。在我們人生當中,工作、家庭、單位、學校,應該基本上都是這樣的一個環境。在工作環境當中,非常重要。不管是學校也好、家庭也好、單位也好,我認為(這)裡面,你努力工作是一方面,你的聰明才智是一方面,其中還有很重要的就是與人相處。為什麼有些人在單位裡面如魚得水,有些人在單位裡面就處處碰壁,這裡面也有一些——我們大家喜歡說的——這種情商。拋開那種利益、關係以後,其中很重要的就是情商。我以前認為,唉呀,這個人怎麼全說好聽話呢?有時候,佛教裡面講讚歎、表揚、鼓勵,也是非常正常的。但往往我們很多人會把別人想得很壞,這個人溜須拍馬,那個人溜須拍馬,其實讚歎、表揚、鼓勵,那是友善地對待人、(與人)相處,也很重要。因為人在一起相處,其實是一種投緣,那麼,你有沒有用心、關心。很多人說跟我沒有關係,這個沒有關係,那個沒有關係,我們很多(時候)把自己給局限了。所以,在我們的職場當中、工作崗位當中,我們怎麼樣運用我們的情商待人接物,這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如果忽視這個的話,那我們就很痛苦。在人生當中,剛才講過,學校、工作單位、家庭,合起來就是我們人生的全部了。我們不能忽視,認為這個空間跟我們沒有關係,不是在家裡,在家裡好一點,感情上。其實這也是我們生命的一部分,很重要,非常重要。 分享0條評論 16:16

喜哥

重要!為啥不鼓勵在家信眾脫離僧人指導自辦念佛堂 ? 【無涯過客的江湖】師父吉祥!社會上有居士發起設立的佛堂,為了維持正常運轉,需要安排專人來管理。佛堂有功德箱,有居士同修供養,供養用於佛堂的房租和其他開支。若在保證開支的情況下還有結餘,那麼,這位從事佛堂管理的人是否可以拿一部分做工資呢?因為他專職在佛堂,也相當於工作,而且沒有時間去社會上找工作,同時也需要供養家人,養家糊口。拿功德錢當工資,如法嗎?請師父開示下!阿彌陀佛! 【戒毓法師】關於居士辦念佛堂,鼓勵也不鼓勵。因為我們有專業的弘法隊伍,有出家師父,如果不去護持出家師父,不去跟一位有智慧的人學習,而是居士有一種權利慾望來負責一個念佛堂,想做主,認為只念佛號,就能解決問題,這對佛教自身的發展不利。佛法僧三寶,必須要護持三寶,三寶的呈現就靠出家眾,如果長期不跟出家師父學習,修學沒有高度,就把佛教和佛法矮化了。假如是一個地方真的沒有出家師父來,可以建個佛堂讓大家來修學,但也要請出家師父來指導。因為我們學佛,一是培福,一是培慧,出家師父是福田僧、清靜僧,他們出家為佛教的事業全身心的投入。而居士畢竟還沒有完全地投入,如果真有發心,可以出家,不要以這樣的身份來做念佛堂。如果只為自己做主來做念佛堂,那還是為了自己的利益,所以要慎重的考慮這個問題。有的居士,只認為跟自己有緣,不供養三寶,這樣的現象我們要理性地看待、分析,看發心是為護持三寶、還是為表面的感性的東西。所以對這個現象還是需要更多智慧,客觀的來觀照、來思考,而不是一句話,兩句話能夠解決的。

分享0條評論 16:13

喜哥

這樣做人接地氣兒:別拿自己的長處跟別人的短處比 【鳳凰網友】頂禮師父,我被師長批評「為人傲慢,自視甚高,看不起人,恭敬心非常不足」,我該如何改變? 【戒毓法師】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卑,都有傲慢心,這是普遍存在的。有這樣的煩惱,也不要太在意,你有,我有,他也有。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擅長,但是我們不要把自己的擅長、長處與別人的短處來比,這樣我們就不會有自我優越感。其實,我們在生活當中,不知不覺的自卑和驕傲,來自於」我」的重要性,來自於」我」的存在,問題的核心在這個」我」上,如何認識無我的道理,認識到幻化的世界,沒有永恆,能去觀察緣起、思考因果,對我們每個人都會有很大幫助。我們現在所擁有的,所獲得一點點的快樂,不見得是長久的,而是瞬間即逝的。所以我們要保持禪宗所說的平常心,像蘇東坡先生所說的」八風吹不動」,保持一顆如實的心,客觀面對身邊的人、事,去面對所發生的一切,從生命內在深層次的結構上去調整。

分享0條評論 16:11

喜哥

想要的幸福和最終得到的幸福落差巨大 怎樣平靜接受? 【MLBW】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與我們預先設想的那個點可能有很大出入,大多數情況是不如意,卻讓我們更有動力去追求下一個幸福,師父慈悲,很多人往往都把他歸咎到業力不夠,而在追求的過程中,卻往往是痛並快樂著,如何能夠去自然接受這種並不能如意的環境?【戒毓法師】幸福觀是不一樣的。如果外在的能給我們帶來快樂的話,同樣也能給我們帶來痛苦,都不是究竟的。比如,世間喜歡追求的愛情、權力、金錢,對世間來講,獲得的時候感覺瞬間很過癮,很快樂;但是,如果不擇手段的話,世間在感情上、權力上、金錢上被傷害的人也比比皆是。縱觀歷史,世間在這些方面能笑到最後的沒有幾個。由此,我們應該尋求終極的、永恆的、內心的安詳、自在、包容與分享,這是我們內在生命的一種力量,充滿感恩、包容、分享、安詳、自在、寧靜。所以,我們應該多向自我內在生命中培養這樣的元素,不要一味地被外在的感情、權力、金錢所俘虜,成為他們的奴隸,沒有他們不能活。古人講,無官一身輕,也是一種自在。 分享0條評論 16:08

喜哥

想堵住煩惱的漏洞,戒律就有必要持 【戒毓法師】佛教裡面提出一個別解脫戒。戒就跟軌道一樣,戒條就是(用來)堵住我們煩惱的漏洞——我們把煩惱當作漏洞一樣——戒條就是堵住漏洞。我們的生命有很多的漏洞,漏洞太多以後,就不能讓我們很好地成長,更不要說解脫出離了。所以,我們學佛以後跟沒有學佛之前,有一個不自在的過程,這是很正常的。因為什麼呢?因為平常這種生活,我們講業力相牽,這種相牽的業力,你沒有方向。你沒有方向的話,有時候很快樂,我們有個詞叫一失足成千古恨,有時候像石頭一樣,從山裡面滾下來,很快很迅速,就往深谷裡面滾,再想爬上來就很難。包括現在很多人做企業也一樣,企業想發展(到)一定的階段,要花很長很長的時間,但是要倒塌的時候,也很快。那麼學佛,戒律、清規,它讓我們有個方向。這種方向,不斷地讓我們去追求真理、不斷地去服務大眾、利益眾生,這樣的一個準則。那麼,有這個方向、軌道以後,和原來沒有軌道當然不一樣。因為沒有軌道的生活,他不知道他的來生,或者現在(以後)會往哪裡去,沒有方向的,很迷茫的,跟牆頭草一樣,遇到什麼就做什麼。而我們有清規戒律的保護,我們知道我們生命方向的歸趣,往哪裡走。這個過程,我感覺是非常有必要的。那麼,普遍人對人生,他認為一輩子就活著,從生到死就可以了,但是佛教對生命的觀照很透徹,它不單是這輩子,還有來世,還有前世,所以它更好地管理自己的生命。管理好自己的生命的話,最好的幫助就是戒律,把我們生命的瑕疵、漏洞堵住。這個過程當中,和沒有學佛過程當中有一些不自在,那是不一樣的。那時候的快樂,也許會導給你永恆的痛苦,我們有戒律保護的快樂,那是終極究竟的一種快樂。

分享0條評論 16:06

喜哥

學佛後不能吃肉不能喝酒 人生還有快樂可言嗎? 【鳳凰網友】看到身邊一些學佛的人,不學佛還好,一學佛,有很多清規戒律,不能吃肉、不能喝酒、不能做這、不能做那。感覺他們失去了生活的很多幸福和快樂,還讓周圍的家人、朋友人也很不自在。師父您怎麼看?【戒毓法師】這位網友問,看到很多學佛的人,不學佛還好,一學佛,好像神叨叨,有很多的束縛,清規戒律,不吃肉、不喝酒、這不能做、那不能做,好像和原來不學佛不一樣。因為原來不學佛好像很開心,現在學了佛反而不自在。這個問題也很典型。佛教裡面有這麼一個比喻,就是叫火宅。在我們三界裡面,欲界、色界、無色界,這種生命狀態裡面,叫火宅。(在)三界裡面就叫輪迴,沒有出離,永遠在這種惡性循環當中。我們沒有看透這樣的一個現象,我們在這裡面玩得不亦樂乎的,就好比我們現在很多小孩,喜歡玩遊戲,沉迷於遊戲,已經上癮了,家長老師勸他,你要好好的學習,以後會有出息。那麼,小孩他不見得能聽明白、聽懂,他還是要玩遊戲。他說玩遊戲這麼開心、這麼自在,為什麼不讓我玩呢?學習那麼苦,這是我們普遍小孩的一種心態。同樣,我們還沒有智慧,看問題不夠穿透、洞察的話,我們都容易膚淺、表面,認為學佛了這個不行,那個不行。平常沒有學佛之前,這種感官的放縱、快樂,其實,這樣的快樂不是真正的有內涵的。

分享0條評論 16:04

喜哥

禪是什麼?茶裡邊為什麼會有禪? 【鳳凰網友】茶裡邊為什麼會有禪?禪是什麼? 【戒毓法師】謝謝這位網友問了我很想回答的問題。好像我此時不用回答,就已經回答了,因為禪是不可說,不可思議的。如果用思維、想像、邏輯去找答案,答案永遠都找不到。只有放下這顆心,生命的本然清凈就能呈現。茶裡面也有貪嗔痴,也有煩惱、庸俗,不要看茶的形式,看茶心,有一顆禪的心、佛的心、藝術的心、美學的心來看這杯茶。禪茶一味,關鍵是我們安的是哪個心,佛心、禪心、茶心,與茶、與禪都沒有關係,與我們的心有直接的關係。現在很多茶禪一味,認為茶裡面真有禪,不盡然,最後還要看他的修為。

分享0條評論 16:00

喜哥

佛法是真理 但不是每個學習的人都能正確運用 【戒毓法師】其實,我們很多人活著心結沒有打開,他認為學佛以後,他不斷又給自己增加心結了。那麼學佛,就要解結,就把我們內心的這種結、糾纏、糾結、矛盾,要把它去除掉。要化解矛盾,讓身心(達到)一種和諧、統一。這個時候,讓我們生命出現一種這樣的狀態:柔和、溫暖、溫潤這種狀態,而不是一種冷冰冰的、居高臨下的那種強迫的狀態。所以,學佛的人生——應該來講——我們用「禪」、禪者,一種自在、一種洒脫。這種自在、洒脫,不是我想怎麼做就怎麼做,而是在道德、戒律的規範之下,不斷給自己現在、未來帶來快樂、給別人現在、未來帶來快樂,(在)這樣的一個狀態之下,那才是一個學佛者應有的生命狀態。而不是說這個不行、那個不行,跟警察一樣,然後用學佛的這種教條來衡量這個世界、來衡量別人——這世界都沒有好人了、這世界都不好了,內心裏面自己也活得不光明、不開心、不快樂。按佛教講,即使不幸發生了,那我們也是接受,這也是因緣果報的。因為有這個因緣果報,因為有因果,我們才會珍惜地去照顧我們的現在及未來。

分享0條評論 15:59

喜哥

有的人信佛後什麼沒變得更幸福? 【鳳凰網友】我有個學佛的朋友,經常勸我學佛;但我覺得她學佛以後變得更執著了,並沒有看出她變得更幸福了,這是為什麼?【戒毓法師】這問題是說,經常有學佛的朋友勸她學佛,但她感覺這個學佛的朋友,好像很教條、很執著,也感受不到學佛的這種幸福自在。這種現象我感覺還是很正常的,因為很多學佛的人獲得的這種佛學的思想、知識的途徑不見得很正確;或者說因為佛教(其實是)很樸實的,很樸實的東西,往往人家會把它給神秘化了、教條化了,所以,不見得就能正確地認識佛教。佛法,你不能說當作一種宗教,它應該是一種生命的狀態,這種狀態是很內在的,這種內在的東西是大家都可以過的。但是,我們往往會把它給局限化了、封閉化了、教條了。本來學佛應該是一種解放、一種解脫,把我們生命沒有必要的那種負擔、那種糾纏、那個糾結,把它給化解掉,而不是這個不對、那個不對,不斷地讓我們心裏面打結。 分享0條評論 15:57

喜哥

順從父母的控制就是孝順嗎?師父智答 【牧狼阿強】頂禮法師!對父母怎樣才算孝順呢?現在有時候不聽父母的安排,父母就會覺得我不順他們意思,就會傷心。我也很難受。我覺得孝可以做到,順比較難,望師父開示!阿彌陀佛!【戒毓法師】網友問關於孝與順的問題。我們中國人對這種文化的理解有問題,其實,這種理解是對生命極度的不尊重,認為順著才是好的。對人而言,當每一個個體生命獨立存在的時候,就要給予他獨立的思考、空間。作為父母,如果認為他的子女可以隨他擺布的話、言聽計從的話,想讓這樣的孩子有出息,那沒有可能。這樣的父母也很自私。父母的責任是生我們、養我們,相應的,我們對父母也有義務和任務,那就是為父母養老;我們有義務、有責任幫父母解決問題,養老的問題。然而,對於我們獨立的生命來講,很多時候不見得都要聽父母的,尤其要看在哪方面聽父母的,如果他們做一些違反法律、不道德的事情,我們就不見得要順著,所以這背後需要我們的判斷和智慧。父母犯錯誤,我們不能也跟著犯錯誤。所以,我們要在理性、智慧、法律、道德的前提下尊重父母。這種在因果觀念下的尊重,也許不聽他的比聽他的還好。

分享1條評論 15:55

喜哥

工作與生活如何平衡才能活的幸福? 【敬愛的白楊】工作與生活如何平衡才能活的幸福?(金錢與精神)【戒毓法師】工作與生活如何平衡才能獲得幸福。在工作的時候,要開心、投入、專註地工作;同樣,在生活的時候,要開心、投入、專註地生活。工作不是我們生活的全部,只是為了生活更加幸福而已。如果為了工作而工作,失去幸福生活享受的話,意義就不大了。在生活中,我們有家人,有朋友,所以要有個相對的平衡。我想,這個世界上沒有絕對的東西,只有相對的調節、相對的平衡,根據實際的情況進行調節。

分享0條評論 15:54

喜哥

佛教對幸福的考量是貫穿前世、今生和來世的 【戒毓法師】世間有這麼一句話,「霧裡看花」,看上去其實是很美。我們表面上看上去很美的事物,當我們用顯微鏡去看的時候,其實很多事物不盡然是我們想像的那麼理想、那麼美好。因為我們看到事物的真實以後,我們不要因為無常的,我們頹廢了、放棄了,正是因為無常、苦,那麼,我們尋求永恆、尋求終極。所以,佛教不單是說,讓我們追求一個現實的這種快樂,同時,它也告訴我們來生、以後的快樂;同時也告訴我們追求永恆、究竟的快樂。它是一個很有指導我們生活、人生意義的一個方法。所以,我經常講,佛教應該來講,它是跟儀軌的、神秘的沒有關係。它只是我們生活的一種健康、幸福的指南。這種指南、導規幫助我們把有限的人生、殘缺的人生過得圓滿、幸福、自在、和諧、安詳。 分享0條評論 15:52

喜哥

師父:看破紅塵與悲觀厭世有本質區別 【戒毓法師】在這裡我認為,佛教,它是一個智者的抉擇。這種智者的抉擇,我們經常會聽到這麼一句話,叫「看破紅塵」。紅塵,就是世俗生活那點事,其實就是那麼回事。那麼,佛教,它不是一種消極的,也不是逃避問題的,它要正視問題的一種存在,它要揭露客觀現實生活的一個本質。那麼,在社會當中,比如說講生老病死,一個人再正常不過了,有生必有死,在生命的這種生死面前、過程當中,他肯定會有成長,會生病,再正常不過了!它只是說一個實話而已。但是,往往我們現實生活、普遍的人、沒有接受佛教觀念的人,他害怕生病、害怕死亡。那麼,整個外在的世界,物質的運轉過程當中,我們會把它歸納為「成住壞空」,這也是一種揭露、一種事實。正是佛教,它敢於面對問題,因為認識到客觀事物存在的一種必然現象。但是,我們很多人認為這都是偶然的,或者災難在我身上、運氣。佛教不認為,這都是必然的因果規律。當我們正視這問題以後,我們真實、正確地認識這個世界,客觀地看待事物的話,那麼,我們生命的、生活的質量完全是不一樣。

分享0條評論 15:51

喜哥

科普:學佛會讓人厭世嗎? 【鳳凰網友】佛教說一切都是苦的,空的,無常的。佛教給人的感覺是厭世的、逃離的,是社會上一些消極避世、所謂的loser失敗者的選擇,是嗎?佛教會主張讓人為自己的幸福而活嗎?佛教會幫助人幸福嗎?【戒毓法師】現在有網友問,說這個佛教講核心教義,這種苦、空、無常,可能會給人家帶來一種,認為是消極的、厭世的,或者是失意者、失敗者的一種選擇。那麼,佛教是這樣的選擇,能不能給社會帶來幸福,給別人帶來幫助呢?

分享0條評論 15:50

喜哥

師父如何看待當代佛教發展遇到的商業化頑疾? 【在水一方】目前佛教僧人的社會形象已經與商業化,斂財等攪成一團,信服力大大降低。對於一個出世的宗教,這無疑是發展當中的重創,請問師父在住持寺院時,將計劃如何解決這個頑疾和難題? 【戒毓法師】對現在大家認為的佛教商業化,我分成兩方面來談。第一,出家人,是把自己的身心交給常住、交給佛教。第二,要從更長遠來觀察。在印度社會的佛教,見到出家人托缽,都會布施,哪怕現在印度社會對托缽化緣的人都會布施,社會不會指責。但在中國,出家人托缽化緣,這種形式行不通。尤其在中國唐代禪宗崛起,出家人改變了像印度出家人托缽化緣的方式,在山上種地、自力更生、自養。現在,佛教重要問題是,廣大寺院沒有廟產,個別寺院在旅遊景區,人會多,這樣經濟相對好一些。我們也感慨,如果沒有大眾護持,讓出家師父們為衣食而忙,沒有能在思想、意識、修行上用功,這也是時代的可悲。但現在有多少人願意去供養、布施、支持佛教的事業?很多現象也不是我們想怎麼樣就怎麼樣的,當然作為佛教還是要解決終極的關懷、終極價值和生命意義,所以我們需要更多的人來認識佛教,這樣會有個分工,世間的人,能夠拿出相應的一部份,來成就在思想、文化、禪修上進行努力、生命體驗的群體,讓他們真正在文化、思想建設上發展,而不是為世俗的問題而忙碌,能為人類創造出一些真正有意義、有價值的東西出來。

分享0條評論
推薦閱讀:

因為幸福,所以嘮叨
幸福是一種心態
最幸福的工作狀態是什麼樣的?
商場不是戰場·人生不是比賽·成功不是高自我評價
哈佛幸福課——寫日記,寫出幸福感

TAG:幸福 | 追求 | 師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