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國茶文化一一茶之道,器之意
茶,毋庸置疑,是一種深沉雋永而富於哲理的文化。中國茶文化是中華文明重要的組成部分,極大地推動了中國的文明進程。先從文化的定義來說,普遍認同的一個觀點是,文化是人類社會形成以後出現的一種社會形態,是人類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一般認為,茶文化就是人們在生產、發展、利用茶的過程中,以茶為載體,表達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各種理念、信仰、思想感情、意識形態的總和,是人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創造有關茶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茶文化蘊含著豐富的內涵,包括茶的歷史起源及發展,對於茶的利用,茶的生產和流通,以及茶類和茶具的發生和演變、飲茶習慣、茶道、茶性、茶德、茶藝等。大體上可歸納為四種茶文化特徵:茶的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這四種特徵相互作用、相互聯繫,共同對社會生活產生影響。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飲茶必言器,茶具自然是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茶具同食具、飲具一樣,都經歷由無到有、由粗到精、由繁到筒的發展過程。中國不僅是茶的發源地,同時也是茶具的發源地,最早見於西漢王褒《憧約》中。享茶盡具。萌芽於兩晉南北朝時期,在唐宋時期的興起與繁榮,經過了明清時期的發展,直到當代茶具的設計,其茶具的發展過程都有著顯著的特徵,而每一時期的茶具都與茶文化有著緊密的聯繫,對於啟發與思考當代茶具設計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清華教授、博導、紫砂業泰斗、鄭寧專制
不同時期茶文化下茶具設計的特徵
1.形意相融的唐代茶具發展
「言茶必曰唐」,唐代飲茶習慣蔚然成風,唐代時期,茶聖陸羽《茶經》第一次對茶文化
作了系統的闡述。其中《器》這一章節,根據生火、取水、盛水、煮茶、盛茶、飲茶等不同功能介紹了二十多種不同的器具,如風爐、火筷、交床(支放茶鍋)、水方(盛水器具)、碗等,其種類豐富齊全,用途十分廣泛。《全唐詩》中還記載有鼎、鐺、盂等形制。在陸羽的《茶經.四之器》中我們也可以看出,瓷器茶具最主要的是碗,其次是盞和瓶。當時的茶甌一般有兩種造型,種是玉璧底碗,另一種是以五瓣葵花形為特徵的造型。可見唐人對茶碗的形態、質地等方面的重視。同時,《茶經》中「青則益茶」,說明了當時對於青瓷茶碗的推崇,原因是青瓷色澤青翠,使茶湯亦顯青翠,與茶碗本身相生輝映,而達到益色之美,充分說明人們意識到茶具色彩對於茶湯色澤的襯托。更說明當時飲茶已成為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人們對於茶具有了更高的標準,不僅滿足實用性要求,而且追求更加精良美觀的造型、質地、色澤,注重對於茶具藝術價值的欣賞。唐代茶具中,有類玉類冰的越窯,銀白如雪的邢窯,也有黃釉、黑釉、彩色釉等,茶具製作技術成熟,茶具圓滑輕薄,正如皮日休所說:「邢客與越人,皆能造磁器,圓似月魂墮,輕如雲魄起」。
2.質樸自然的宋代茶具發展
「茶興於唐而盛於宋」,「鬥茶」之風在宋代極為流行,宋代飲茶多用茶盞,茶盞中最且代表的是黑釉盞,其原因也是為。鬥茶°所需。蔡襄〈(茶錄》中記載「茶色白宜黑盞」,由於茶湯色澤近乎為白色,黑色更易顯出茶湯色澤純白,茶碗與茶水黑白分明便於觀看水痕以鑒別茶葉優劣。其中以建窯所產的黑釉盞最為出名,其特色是,在燒制過程中使釉面呈現兔毫條紋、鶴鴿斑點、日暇斑點,茶湯一入盞,能放射出五彩斑斕的光輝。可見當時茶具已不儀從實用功能出發,也從欣賞的角度,在茶具上表現出造型、裝飾、色彩釉面等審美要素,是形式美與藝術的結合。增強了品茗時的藝術情趣。同時,由於宋代「建盞」較為流行,此類茶盞多呈現樸實雅緻的特點,與唐代茶具富麗堂皇的色彩相比,宋代陶瓷茶具崇尚質樸、清新、典雅之美,追求禪宗意味。
3.淡雅清絕的明清茶具發展
明清時期流行散茶沖泡,烹茶過程也十分簡便,取代了唐宋時期的煎茶法和點茶法,因此新式茶具開始出現,茶壺開始流行。明人崇尚「茶以青翠為勝」,因此綠茶多以白色茶盞為襯,也促成了當時白瓷的飛速發展。當時景德鎮是全國制瓷中心,制瓷業相當繁榮,製作出的茶具,造型精巧,胎質細膩,釉色光瑩。青花茶具也以其清雅恬靜的特色與茶的怡靜自然一脈相承,茶與茶具的珠聯璧合將茶文化推向了高峰。明清時期最重要的是紫砂的出現,紫砂壺泡茶不僅
能保持茶的香味和色澤,且紫砂獨特的造型、光潔的色澤古樸的質感,以及壺身的自然紋樣""幾何紋裝飾,使得飲茶更具藝術氣息。清代常見詩詞、書法、繪畫、篆刻等裝飾壺身,將飲茶推向了更深層次的藝術境界,體現了茶文化中的人文情懷,從一種簡單的工藝上升為精神的寄託,富於茶具更深刻的藝術韻味。
本文摘自:清華教授、博導、紫砂業泰斗、泥石頭平台藝術總監鄭寧《茶鏡》
推薦閱讀:
※中國的大眾舞廳和舞廳舞
※俄羅斯舉行紅場閱兵夜間綵排 中國方陣亮相
※《新青年》:推動中國融入現代文明[大家論壇]
※大年初一說說中國人的國民性
※中國客消費能力無敵 究竟帶動了哪些國家GDP?|中國遊客|消費能力|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