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癌女童之死:小鳳雅事件的傳播復盤及輿情反思

  本文共 2561 字

  燒腦指數:

  閱讀大約需 8 分鐘

  媒通研究院

  「天地良心!」躺在陰暗潮濕的屋裡,楊美琴泣不成聲,她正在經歷失女之痛;同時,也在承受這個冰冷冷的社會拋向她的、鋒刀般的侮辱。

  5月4日,她的女兒小鳳雅因病離世;「詐捐」「虐殺」「棄醫」等質疑聲也隨之席捲而來。20天後,在一眾自媒體和微博大V的推動下,正義的大旗終於升騰起來,隨時準備「獵殺」這個剛剛喪女的村婦……幸而,紅星新聞、新京報、界面等主流媒體及時介入,在模糊地帶展開採訪調查,逐步澄清了事件發展始末。

  據最新消息,在事件劇情反轉之後,王鳳雅家屬表示,將起訴造謠者,追究其法律責任。

  王鳳雅事件輿情透視

  王鳳雅事件的輿情發展脈絡節點眾多,相關梳理文章也大多繁絮旁雜。為更清晰的呈現整個過程,媒通社(ID:mts1000)刪繁就簡,以時間節點為軸線製作了「王鳳雅事件重要信息發布一覽表」,詳見下圖:

  洶湧的輿情發軔於3月下旬,有愛心人士提出質疑,認為楊美芹有挪用善款之嫌;4月9日,@作家陳嵐的「實名報警」在網路上引起圍觀,其稱「王鳳雅疑被父母虐待致死」。而後以5月4日小鳳雅離世為節點,輿情持續發酵,在「明白漫畫」「十元君」「有槽」 「游識猷」等自媒體的推波助瀾之下,公眾的憤怒情緒在5月24日被徹底點燃……

  「她全家人都想她死」「打出媽媽這兩個字,我都覺得髒了這個詞」「這是詐騙,這是遺棄,這是殺人」等煽動情緒的過激表達鋪天蓋地的湧來,「楊美琴」成為了惡魔的代名詞,被釘在了恥辱柱上……更有甚者於5月24日以「王鳳雅」為名註冊微信公眾號,功能介紹為「地獄空蕩蕩,王鳳雅的父母在人間」,唯一一篇推文標題為《王鳳雅的父母,還錢!》。

  輿情的轉軌以紅星新聞、新京報、界面等主流媒體的及時介入為契機,5月25日,「弟弟兔唇治療時間在小鳳雅發病之前」「弟弟治療費用為嫣然基金提供,不存在挪用捐款」「實際籌得款項35689元,而非網傳15萬」「治癒率高是單眼的情況,鳳雅是雙眼」等諸多重大問題相繼被澄清,指向王鳳雅家人的輿論聲浪趨緩,人們開始逐漸恢復同情的語調。

  5月26日,觀察者網關於王鳳雅家屬澄清網友指責的微博轉發量達17000餘次(截止發稿已達24845次),很多網友轉發這條微博並表示歉意。至此,公眾情緒隨著事件的日漸清朗而發生反轉;與此同時,理性、建設性的反思也開始出現,央視新聞、新京報、沸騰等紛紛推出評論文章,重新審視農村生命的真實狀態,警惕「造謠式慈善」,並對帶節奏的自媒體和大V提出嚴肅批評。

  例如,新京報評論道:「在真相未明之前,就腦補出重男輕女、虐待幼女致死等惡劣情節,將輿論矛頭引向小鳳雅家人的『撒謊』和『冷血』……有些自媒體假正義之名的編故事、帶節奏,突破了底線」;著名評論員張豐發文指出:如果我們以北上廣這些大城市的文明程度來對照農村,農村的很多事都是錯的。但這仍然不是道德虧欠,更不是犯罪。這很殘忍,但這就是現實。」

  王鳳雅事件輿情反思

  一、這一輪輿情的主基調是憤怒

  死亡引發悲傷,欺騙製造憤怒。在王鳳雅事件中,女童患病去世作為一個重要節點影響著輿論走勢,與之相比較,社會公眾的受騙感則貫穿始末,成為更關鍵的砝碼。

  一是王鳳雅家人被指控「詐捐15萬元」及「重男輕女間接殺死女兒」,嚴重消耗社會同情心,尖銳批判隨之而來;二是上述針對王鳳雅家人的言論被證實為謠言,新聞事件迎來反轉,發覺受騙的人們陷入到更大的憤怒當中。

  不得不承認,這一輪輿情的主基調是憤怒而非悲傷。即便事因王鳳雅的不幸而起,但隨著謠言、死亡、撕裂、反轉等因素悉數登場,該事件已經演變成一個關涉多方的社會公共問題。在受騙感接連襲來後,憤怒似乎成為輿論場上最直接有效的發泄方式。

  回顧以往,信息傳播錯位、輿論關註失焦、真相謠言相互混雜的情況時有發生,往往也極易產生憤怒和焦慮,而這些於推動事件進程幾乎毫無意義。故此,我們能做的不僅是堅持正確的法理道義,還有妥善處理自己的情緒。

  二、審慎對待大V言論應成後真相時代必修課

  後真相時代,爭議事件的真相往往不會缺席,但總是遲到。三歲女童王鳳雅之死的前前後後,有微博大V拋出「3歲女童遭父母虐待致死」的驚悚爆料,有自媒體人提出「父母與禽獸何異」這樣的煽動性觀點,甚至也有某些傳統媒體發布了失實信息。

  西坡在新京報「沸騰」公號的文章中稱:「謠言不僅會傷害當事人的感情,而且會拉低公共討論的層次,阻礙人們關注真正重要的問題。」至少從此事來看,謠言和反謠言的戰鬥,暫時還看不到終點。

  這一背景下,對大V言論保持審慎態度,應該成為社交媒體使用者的一門必修課。無論這些知名人士的言論出於何種立場、何種目的,受眾首先應基於清晰的事實和邏輯形成獨立思考和自我判斷,避免被那些無處安放的「正義感」帶節奏,避免陷入到謾罵和煽情的胡攪蠻纏當中。

  三、質疑和同情的反轉只在一念之間

  王鳳雅之死的基本事實和時間線已經清晰,在核心爭議點的反轉之間,輿情發生了巨大轉折。從對家屬的「窮追猛打」到對底層家庭的憐憫、對問題本質的反思,所有關心此事的人都經歷了一場道德漂流。復盤這場悲劇,一方面不得不承認,那些誅心之論和過激行為的確廉價而略顯滑稽了。

  另一方面,當我們在影響輿論時,輿論也在影響我們。反轉新聞中,觀點的變化往往只在一念之間,這一特點為專業的媒體報道增添了更多價值。因為在經歷了極端的傳播發酵後,不僅當事人需要獲得解救,沸騰的輿情也在等待真相的到來。該事件中,推動輿論場從混亂走向清朗的,其實不是過於複雜的因素,而是相關單位的聲明和幾篇深度報道在發揮重要作用,填補了信息上的缺口和意識上的盲區。

  四、王鳳雅事件是又一場「殘酷農村物語」?

  整整兩年前,一篇營銷文炒火了「殘酷農村物語」這個詞,在作者營造的那個堂而皇之的世界裡,農村工薪階層被貼上各式標籤,浸入一個精神沉淪的澤地,只剩下原始的衝動慾望。這不禁讓人發問:現實真有這麼不堪嗎?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但王鳳雅事件表明,一個處處與叢林法則掛鉤的地方,在某些人士的心中是存在的。他們無法理解,在當事母親的認知里癌症是治不好的疾病;他們無法理解,大病對於一個農村家庭而言意味著什麼。而在做正向的輿論引導時,這種「無法理解」應該被納入規範機制,得到官方發布、媒體報道的及時梳理和解答。否則,低成本的道德審判依然會在類似事件中輕易凌駕於事實真相之上。

  總而言之,社會是再豐滿的顏料也無法完美勾勒的圖畫,揆諸現實悲劇,一味將事物標籤化,往往只是表面問題簡單了,但核心問題卻模糊了,困惑也只會越來越多。

the end免責聲明:本文來自騰訊新聞客戶端自媒體,不代表騰訊網的觀點和立場。
推薦閱讀:

October, 2017 — Be Decisive and Be Bold
一個女人出軌後的反思
我退出,因為我想活得更好
港劇的悲哀
April 2018?—?Slowly put things back to order. | Review Notes

TAG:傳播 | 反思 | 復盤 | 輿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