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北京到底多少座王府?這些你都去過嗎?(圖)

古老的北京,元、明、清三個朝代以來,作為都城不知修建了多少座王府。據說,現如今,元代、明代的王府大多已不可尋,而清代的王府有倖存留。直到清末,北京的王府仍然有50座之多。目前保存較好的有七八座,保存尚可的有十來座。例如:

恭親王府,位於西城區柳蔭街,始建於乾隆年間,為清代規模最大的一座王府,曾先後作為和珅、永璘的宅邸。1851年恭親王奕訢成為宅子的主人,恭王府的名稱也因此得來。有「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的說法。

資料圖

醇親王府,位於西城區後海北沿,清初已經建成。為清代規模較大的一座王府,曾先後作為納蘭明珠、永瑆的宅邸。1872年醇親王奕譞成為宅子的主人,醇王府的名稱也因此得來。

孚郡王府,位於朝陽門內大街路北,雍正年間已經建成,曾為胤祥、弘曉的怡親王府。1851年孚郡王奕譓成為宅子的主人,孚王府的名稱也因此得來。

雍親王府,位於東城區,建於康熙年間,因賜予四子雍親王,稱雍親王府。雍正三年,改王府為行宮,稱雍和宮。雍正十三年,雍正駕崩,曾於此停放靈柩,因此,雍和宮主要殿堂原綠色琉璃瓦改為黃色琉璃瓦。又因乾隆皇帝誕生於此,雍和宮出了兩位皇帝,成了「龍潛福地」,所以殿宇為黃瓦紅牆,與紫禁城皇宮一樣規格。乾隆九年,雍和宮改為喇嘛廟,特派總理事務王大臣管理本宮事務,無定員。雍和宮是清朝中後期全國規格最高的一座佛教寺院。

資料圖

禮親王府,位於西黃城根南街,曾為明代崇禎時外戚周奎的私宅。清朝入關進駐北京之後,此地為禮親王、清太祖努爾哈赤次子、清初「八大鐵帽子王」之一代善所有。乾隆四十三年恢復禮王的封號,改稱禮王府。嘉慶十二年府毀於火,由當時的禮親王昭連集資於原址重建,即現存之邸。北京有句老話,「禮王府房,豫王府牆」。

慶親王府,位於西城區定阜街,為清末再封慶親王奕劻的王邸,是在光緒十年晉封慶郡王后按王府規制改建,始稱王府。它是清代4個恩封世襲罔替親王府之一。該府原是道光朝大學士琦善的邸宅。因琦善擅許割讓香港獲罪,被逮捕查辦並籍沒家產。其宅被沒收後閑置。咸豐初年,恭親王奕訢獲賜慶親王老府為邸。

淳親王府,位於東城區東交民巷正義路,建於雍正年間,為康熙帝七子淳親王允祐的府宅,允祐於雍正元年晉封淳親王。咸豐十年,王府成為英國使館。

資料圖

克勤郡王府,位於西城區新文化街西口路北,是順治年間所建。克勤郡王岳托的後人羅科鐸改號平郡王,故此府又稱平郡王府。乾隆朝的平郡王,就是《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的表兄福彭。曹雪芹的姑母就是由康熙指配給老平郡王納爾蘇的。清末民初,府邸的產權曾歸屬熊希齡。

和親王府,位於北京張自忠路東口路北,康熙年間已經建成。始王愛新覺羅·弘晝,為清世宗雍正第五子,雍正十一年(1733年)受封和親王。這裡也曾是清陸軍部和海軍部舊址,原為段祺瑞執政府舊址。

原標題:北京有多少座王府?

推薦閱讀:

Him:想帶你吃遍世界的陽光優質男
炎炎夏日,喝上一碗老北京冰鎮酸梅湯,透心涼,更酸爽
為什麼北京的外國人裡面,日本人特別少而韓國人那麼多?
傳承60餘載的「臭腳悶根兒」,身為北京人的你聽過嗎?
我與北京

TAG: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