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淺說
詩歌淺說
自賞一枝花(郭慶澄)
序言 什麼是詩
詩,是詩者對外物及自身產生的某些情感的特殊表達藝術。其中有「外」與「內」兩個方面:外是客觀,是外物,在藝術上講叫「環境」;內是主觀,是內情,在藝術上講叫「感情」。詩即是人之於外物與內情的碰撞的藝術化產物。
做詩與做人相通。
做人,莫過做事、處境、生情、悟理而已;而做詩,則莫過敘事、寫景、言情,說理而已。寫事之詩,謂之敘事詩;寫景之詩,謂之寫景詩;言情之詩,謂之抒情詩;說理之詩,謂之哲理詩。
明代胡應麟在《詩藪》中說:「作詩不過情、景二端。」則是強調了景與情在詩歌中的關鍵地位。李漁在《窺詞管風》中說:「情為主,景是客,說景即是說情。」則指明了情與景之間的辯證關係。陸機在《文賦》中說:「詩緣情而綺靡。」其意思是:「詩是情的產物並用來抒發感情的,因之,要辭采華美,感情細膩。」陸機的話則更強調了詩是情的產物這一本質特徵及其藝術美學主張。上述古人之論,都可以作為詩詞創作的理論指導。
我們這裡講的「詩」是指:古的諸如詩經樂府唐詩宋詞;今的諸如《再別康橋》《雨巷》等作品,不包括快板順口溜,口號打油詩之類。
先看看下面的幾篇作品,看看哪些是詩,哪些不是詩。
嘴裡/沒有/味,開個/現場/會;家裡/伙食/差,下鄉/去檢/查;要想/加個/餐,辦個/訓練/班。
這明顯是順口溜而不是詩。
又如,上世紀初葉統治山東大軍閥張宗昌寫了一首叫《游泰山》的「詩」,有個叫莊重禪的外國人把它翻譯成同題的外文詩(引文是外文的中譯)。讀一讀這同題的兩段文字,就極易看出哪是詩,哪不是詩。
游泰山(原作)
張宗昌
遠看泰山黑糊糊,上頭細來下頭粗。
如把泰山倒過來,下頭細來上頭粗。
游泰山(譯作)
莊重禪
遙遠的泰山
展現出陰暗的身影
厚重的基礎
支撐起淺薄的高層
假如某一天
有人將乾坤顛倒
沉重的傳統
必將遭逢地裂山崩
原作語言粗劣,形象粗陋,旨趣粗俗,音韻粗糙,更談不上什麼詩的美感。而譯作巧妙地運用對比這一藝術手法,借用「泰山」這一形象,揭示出這麼個道理:如果「基礎」與「高層」之間構成不合理,就必將導致「沉重的傳統」被顛覆而解體。
因此,《游泰山》的原作至多只能算是順口溜而譯作是一首還不錯的哲理詩(當然它還不能算是好詩,最少,它的韻律就不甚完美)。
前人有這樣一首絕句:
葉落秋山小,天高雲裊裊。
風來鳥盡飛,萬壑蟬聲杳。
有人把它改成打油詩:
秋山看著小,天上白雲少。
風吹鳥光光,只有知了叫。
這首打油詩不太詼諧到位,卻還通順,正好說明「打油」和絕句的不同。
什麼樣的詩,才真正叫做「詩」?什麼樣的詩,才是好的詩?本人認為,詩,好詩,要有如下「四美」:
一是真切幽隱的情感美;二是深邈玄妙的意境美;
三是精練典雅的語言美;四是和諧悅耳的韻律美。
本文主要講舊體詩詞,故文中釋例皆為舊體詩詞,且主要是格律詩。不包括古體打油詩。下分別述說。
一.真切幽隱的情感美
凡詩必有情,無情不是詩;詩是情的產物。
1.誠摯懇切的真情
詩之情,首先是一個「真」字。真情,是詩的最為基本的條件。詩應是詩人真情的痛快傾瀉,雖然,有真情,也未必都能寫成詩,但虛情假意的詩一定是偽劣產品。如下面的兩首所謂的「詞」,就是虛情假意詩的典型:
江城子·廢墟下的自述
一位在地震之後遇難者,冥冥之中感知了地震之後地面上發生的一切,遂發出如是感慨:
天災難避死何訴,主席喚,總理呼。黨疼國愛,聲聲入廢墟。十三億人共一哭,縱做鬼,也幸福。 銀鷹戰車救雛犢,左軍叔,右警姑。民族大愛,親歷死也足。只盼墳前有屏幕,看奧運,同歡呼。
釵頭鳳·川之吟 山青秀,水碧透,峰塌須臾河毀驟。城飛歌,鄉飄樂,樓崩靈折,村消屯破。禍。禍。禍。 國殤憂,八方吼,令發京城動九州。紅旗爍,軍歌越,救川舉國,不棄一個。魄!魄!魄!
這是山東作協副主席王兆山在汶川大地震後寫的兩首「鬼詞」。他在詞中喊出什麼「縱做鬼,也幸福」,什麼「親歷死也足」,什麼「只盼墳前有屏幕,奧運,同歡呼。」他如果不是一個喪盡天良,毫無人性的魔鬼,怎麼會胡說這些鬼話呢!第二首更是連基本的文法都不通的東西。
感情如果不真實懇切而硬寫出來的所謂「詩」,要不是歌功頌德的馬屁詩,就是一些假大空的鬼詩。如下面一首,就是口號式的假話空話,根本沒有一點兒詩意詩味。 如:
信心
——聽「兩會」精神傳達有感
科學發展粵爭先,多做少說鼓真勁。
團體單打均不讓,三五年後喜收成。
追兵友鄰要善學,爭當排頭不露情。
流汗苦累何足道,看我嶺南再創新。
此詩是時任廣東省委副書記的王華元在廣東省「兩會」上寫的(王華元後來在浙江省委常委、省紀委書記任上被中共中央紀委立案審查並判處死緩)。從其詩中可以明顯看出,此「詩」所流露出來的是一個投機政客所謂的「革命情懷」,讀了,直令人作嘔。
2.幽隱深切的詩情
要寫出好詩,就要有詩情。
詩情的第一個特徵是「真」。寫詩要有真情,沒有真情,一定寫不出好詩。但又不是只要有了真情就能寫出詩來,因為,不是所有「真情」都可以用來寫詩。我們知道,是人,只要是一般正常的人,生活於客觀世界,都是衣食男女,一事一物,都會引發某種情感,諸如「喜怒悲哀憂傷愁怨」等等。比如,被人欺侮了,人就會生氣。生很大的氣,是怒氣。生的這氣,就叫「情」。但這種「怒情」不適宜於寫詩,至多可用來罵街。人在生出某種「情」之後,一般就有了某種判斷,生出某種看法,或觀點。這就叫「意」,如「是非真假正誤好壞」等等的判斷。比如,上網受騙了,就生氣。生了氣,怒了,恨了之後,人冷靜下來,明白了自己上網「為什麼會上當」的理兒,這就是「意」。但這種情意是直截了當的,它可以用一般的議論性的話語表達出來,並以之博得他人的同情或共識。但諸如此類的情意,一般是很難寫進詩詞的,要寫,至多是寫些口號快板打油詩之類的東西。
所以,寫詩除了要有真情,還必須有一種適宜寫詩的情感。適宜寫詩的情感,是一種生髮在特殊環境下的,個人的,不易為他人所能感知的「幽隱深切」的情感;是一種不易用一般言語所能真切地表達出來並引人產生共鳴的情感。這種情感,才可能是「詩情」。
在現實生活中,「情到極處不必說出口」,怎麼辦?聰明的男女,就「眉目傳情」。這「眉目傳情」,很好地說明了「深隱之情」的特點:它是心靈的感應,是深幽的,它比直接用言語表達要來得更加強烈。現在的話叫做「來電了」:男女眼光一碰,就「電」到了,就「擦出了火花」了。只有在這樣一些特殊環境下產生的幽隱之情,深切之情,藉助恰當的藝術方式以表達出來,才叫做「詩」;才有可能產生詩歌藝術的美,才有可能撼動讀者的心。
總之,詩的情感,一定是一種特殊環境下的特殊情感。
如柳永的《雨霖鈴》下片: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這詞中之情,是一個風流才子的痴戀之情。這種情感,用別的方式,是很難表達得這麼痛切人心的。
對比下面福建省政和縣原縣委書記丁仰寧「犯事」之後,在獄中寫了四句據說叫「詩」的東西:
三年光陰似飛梭,斷送前程一瞬間。
不該當初圖名利,黨的重託拋一邊。
這四句文字,之所以稱它為「東西」,是因為它與詩實在是相差萬里。由於
不是發自幽隱之情,不是發自心曲之情,寫出來,便是徒有「詩形」而沒有「詩魂」的七字句的「悔過書」之類的東東了。
再看下面的幾首動人心魄的千古名詩:
滿江紅
岳飛
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這詞中之情,是一個馳騁沙場的將帥報國的激越之情。
釵頭鳳
陸遊
紅酥手,黃滕酒,滿城春色宮牆柳。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 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鮫綃透。桃花落,閑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托。莫!莫!莫!
這詞中之情,是一個失戀情人的隱痛之情。
有了真誠幽隱之情,又有一定的詩歌藝術素養,那麼,即便是奸人佞臣,也有可能寫出詩,甚至是好詩來。如蔡京,雖系宋朝大貪,可他的書法詩文,還是很令人服氣的。他在形跡即將敗露、舉家南逃的路上,就寫出了一首《西江月》悔悟詞。詞曰:
八十一年住世,四千里外無家。如今流落向天涯。夢到瑤池闕下。 玉殿五回命相,彤庭幾度宣麻。止(通「只」)因貪此戀榮華。便有如今事也。(宣麻:唐宋拜相命將,用黃,白麻紙寫詔書公佈於朝,稱為「宣麻」,又曰:降麻。以後就成為詔拜將相的代稱。宣麻拜相是讀書人的最高追求。)
這詞中之情,是一種生命覺悟者的追悔之情。
可以說,沒有「幽隱深沉」的詩情,或許可以寫出所謂的「詩」來,但一定寫不出好詩來。比如當代有一類「告白體」詩,不能說它們沒有真情,也不能說它們沒有激情,而為什麼讀起來多是味如嚼蠟呢?我想,應該是因為「告白體詩」的情不是「幽隱之情」,而是「公理式之情」。請看下面幾首「告白詩」,就可以明白這個道理。
先看看題為《警醒》的「詩作」:
警示教育心震撼,前車之覆後車鑒。
當年權重多風光,一旦貪婪跌深淵。
地位是柄雙刃劍,堅持改造世界觀。
廉潔自律何為最?權力金錢美色關。
這是原湖南衡陽市委書記李大倫的「大作」。發表後竟有鋪天蓋地的溢美之詞,有一篇題為《詩書情懷李大倫》的文章,就如此讚美李大倫詩集《歲月如詩》:「捧讀此書,猶如趟入一條空明澄澈、兩岸蔥蘢蒼翠、風光旖旎的河流。這歲月的河流時而緩緩流淌、時而碧波翻滾,浸潤著讀者的心田。作者以我筆寫我心,真情流露、愛憎分明,抒發出對大好河山的無限熱愛,表現出對祖國強盛的喜悅之情,表達出源自內心強烈的親民情結,流露出對親人的脈脈溫情……」這簡直是胡說八道的馬屁詩評。
趙忠祥大叔主持央視春晚多年,每主持一屆,都要寫詩,前後共寫了有關春晚的詩20首。其中有兩首《難忘今宵》:
其一
難忘今宵共管弦,人間傳唱樂昌年。
自從春晚傳天下,佔盡芳名百樣鮮。
其二
流光溢彩笑盈台,萬戶瑩(熒)屏喜氣來。
鞭炮煙花除夕夜,頭鍋餃子水剛開。
不能說趙大叔沒有在努力地抒發「激情」,但一點真情都沒有,更別說「幽隱深切」的詩情,因此,就只能是純粹地就事寫事,記下個流水賬罷了。
有了「幽隱深切」之「詩情」,也還未必就能寫出詩來,更未必能寫出好詩來。「詩情」只是詩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要寫出好詩,還須具備其它的詩歌藝術要素。
二.深邈玄妙的意境美
要寫詩以抒情,就要為「詩情」營造一個可以寄託的精神家園——由詩歌意象構成的詩歌意境。
這裡先弄清楚意象與意境兩個概念的特點與關係。
意象是呈現在詩句中的具體形象,有物(景)象、事象與人物形象;一首詩可以有多個意象。意境則由意象融合形成而反映在讀者意識中的一種抽象的審美感受;任何一首詩,不管長短,只能有一個整體的意境。
詩歌意境,是由詩人通過詩歌中描繪的各種具體意象(也叫「形象」)所構成的風物圖景或生活場景,以抒發詩人某種思想感情所形成的一種藝術境界;它依賴詩歌意象而產生,又超越於具體意象之外,需要通過讀者的聯想和想像才能達到的藝術境界。
意境需要「悟」才能獲得。因為「境生象外」,所以,「悟」的結果與讀者個人的胸襟抱負、個性氣質、學識修養、人生經歷等有著密切的關係;甚至同一個人,在不同的環境條件下也可能「悟」出不同的意境來。就如一個人在不同的環境下飲同一個牌子的酒有不同的味道那樣。
意境美就是讀者在詩歌的玄妙的意境中,樂其所樂,悲其所悲,痛快淋漓地釋放閱讀情感時所產生的審美愉悅。因之,只有具有很高的審美意義的意境,才能稱得上意境美。
嚴羽在《滄浪詩話》中說:「詩者,吟詠情性也。盛唐諸人,惟在興趣,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故其妙處,透徹玲瓏,不可湊泊。」所謂「無跡可求」、「不可湊泊」,原意指意境的空靈玄遠,此借指詩歌所描繪的外境內情完美融合、渾然一體的意境美。
總之,詩歌意境,境象相融:境以象生,象以境活。
一首詩要具有境象相融的意境美,當須滿足如下兩個條件。
1.形神兼修的意象
寫詩抒情,首先要為「詩情」創造一個具體的載體——詩歌意象。一首稱得上好的詩,必定具有形神兼修的意象美。
形,指的是進入人的感知器官(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的外物,包括一切自然景物以及一切活動場景;神,指的是人感知外物所產生的內在情意。這種由外物內情兩者結合的統一體就是意象。換句話說,意象,就是藉助外境以表達特定心境的詩歌形象。詩歌的意象,讓人感到美,感到適意。也就是說,詩歌意象的外形與神韻都必須是具有審美價值的。如:
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
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盧綸的《塞下曲四首·其三》)
上詩中「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是詩,而像「男女上戰場,手裡拿大刀」這樣的句子,則不是詩。因為後者外形與神韻都不美,讀著令人不適。
因此,詩的意象都應是能帶給讀者以審美情趣的「美化」了的形象。
上面說到,詩歌意象主要有物象、事象與人物形象。因為人物形象在詩歌中大多以事態形象表現出來,在此,不獨立成一類加以分析。如李白的《聽蜀僧(浚)彈琴》:
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峰。
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
客心洗流水,遺響入霜鍾。
不覺碧山暮,秋雲暗幾重。
此詩中的僧人形象是作者通過對他「抱綠綺」飄然下山,為我「一揮手」彈琴等行為動作的描寫,以及「我」「如聽萬壑松」,「不覺」日暮雲暗情景的描繪,而表現出來的一個氣度不凡,看重友誼,精通音樂,技藝高超的高僧形象。
下面分別講講景物意象與事態意象。
(1)景物意象。詩的景物意象,是美化了的景物形象。
如: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詩中的「柳色新」,這個意象極為生動優美。「柳色」,固然是春雨後柳枝柳葉新鮮嫩綠的客觀物象,更是詩人喜愛的「清新優美」的形象,甚是適宜用來表達詩人與友人惜別與祝願之情的物象。這「柳色」,就是詩人對友人深厚感情的詩化意象。
反之,詩歌中的景象,如果沒有感情色彩,即使寫得生動,也不能算是上品。如宋人邵雍《月到梧桐上吟》:
月到梧桐上,風來楊柳邊。
院深人復靜,此景共誰言。
這是描寫景物的詩句,但看不出有何動人的感情。當然,全詩也還是有一定的意思:傍晚詩人一人立於樹下,抬頭仰望月亮,內心思念著親友。詩中的「楊柳」在古詩中是常見的「意象」之一,含有送別之意。此時此刻,詩人是否孤單一人想起昔日送別故友的情景,抑或是哀傷自己的身世?到底是什麼卻不得而知。這首詩所描寫的景物,僅僅是當時的景物而已,沒什麼表達出什麼特別的情感,沒有別的意蘊,所以明朝李東陽評價說:「豈不佳?終不似唐人句法。」「唐人的句法」,指的就是有特定情意的、美的詩歌形象。
(2)事態意象。詩的事態意象,是「美化」了的事態形象。
元稹《遣悲懷三首》是悼亡詩中的名篇,更是「美化」了的事象名篇。三首詩,首首悲切,句句哀怨。而其一的事態意象最為動人。《遣悲懷·其一》曰:
謝公最小偏憐女,自嫁黔婁百事乖。
顧我無衣搜盡篋,泥他沽酒拔金釵。
野蔬充膳甘長藿,落葉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錢過十萬,與君營奠復營齋。
此詩突出寫亡妻生前之家事,重在一個「憐」字。
「顧我無衣搜盡篋,泥他沽酒拔金釵。野蔬充膳甘長藿,落葉添薪仰古槐。」這四個詩句,寫的是詩人在貧困時日常生活中的四個事態形象:妻子為我蔽體而翻篋搜衣,為我解饞而拔釵換酒;為充饑而挖野蔬,為添薪而望落葉……這種種落拓窘迫的形態,在現實中當然不是些令人快樂的形象;而在這詩當中,呈現在讀者面前的是「謝公」最憐愛的小女兒關心丈夫,與丈夫同甘苦的極為賢惠的種種美好的行為形象。描寫這些事態形象,很好地表現出詩人對逝去的妻子的深深悲憐,以及自己未能給妻子以美好生活的深深的自責之情。
又如李白的《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這兩個詩句,就描述出了這樣的事態形象:唱歌的友人汪倫還未出現,但因這「歌聲」是「踏」著來的(「踏歌」是古代一種「踏地為節,邊歌邊舞」的舞蹈形式),這就自然而然地使得讀者想像出李白的友人汪倫前來送行的情形——汪倫在江岸上,一邊邁著那節奏鮮明腳步,一邊唱著音韻優美,情感熱烈歌聲向桃花潭這邊趕來……這歌聲從遠處飄送過來了,飄過來了,越來越清晰,直撲進李白的耳朵,直撞進李白的心裡。此時的李白,定然是不由得眼中一熱,滿眶淚花兒直轉地吟出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的詩句來。李白的這首送別詩之所以行很出名,正是得益於作者選擇了「踏歌聲」這個最能寄託情感的事態形象,並對它進行美化的描寫。也正因為如此,才得以升華尾聯所要抒發的感情。
2.深邈玄妙的境界
詩歌意境,是一個深邈玄妙的藝術境界。詩歌中常常離不開環境(如自然景物)描寫,但詩歌中的環境,不再是單純的客觀事物的環境,而是充滿著作者個性化的情感志趣的環境。正因為如此,人們將這種環境稱為「意境」。高妙的詩歌意境具有誘惑讀者的神奇魅力。打個比方:進入詩歌的各種形象,猶如「白日做夢」的景象,它既清晰而又迷濛:因為是詩人在「白日」里之所思所想,所以是清晰的;但又因為做的是「夢」,所以又有幾分迷離朦朧。詩歌的意境,正是由這些既清晰又迷濛的生動優美的意象構成的統一體,極其深邈玄妙。好的詩歌就是以這樣的意境,誘發出讀者痴迷尋思的美感,並樂此不疲,沉吟不已!
詩歌意境可分為:顯情意境和隱情意境二類。
(1)顯情意境
顯情意境的詩歌,詩人的情感大都直接顯露在所描繪的意象上,有的還直接地將情感意趣抒發在詩句上。這類詩歌意境,類似王國維所說的「有我之境」。 「有我之境」大意是:詩作較明顯直接地表達詩人對世俗功利的褒貶。注意,這裡的「世俗功利」是個中性概念,它指現實社會中的是非對錯真假好壞等等普世價值的評判。詩歌中的這種功利褒貶,多表現為詩人的某種情感形態,如喜怒愛恨哀愁憂怨等等情感。
這種顯情意境,可細分為兩類。一類是情景詩境;另一類是哲理詩境。而直接抒情的詩,因為少有描繪風物圖景與生活場景,故大都有意而少境,此不論述。
①情景詩境
情景詩境的詩,常是觸景生情,情景交融的詩。寫得好的情景顯情詩的特點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其意境也較為深邃。這類詩最為常見,古詩中的不少名作,皆屬於此類。如: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此詩的情落在最後一句,用的是南朝鮑照《代白頭吟》中「直如朱絲繩,清如玉壺冰」的典,用隱喻手法,委婉地表明了自己「品質正直清白」的心跡。詩作留給讀者一定的思考想像空間。它具有一種明凈透徹的境界。又如: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張繼的《楓橋夜泊》)
這首詩第二句的「愁」字,就是作者顯示了的「情」。作者「愁」什麼?詩面上是「愁眠」,睡不了。這又為什麼?作者可不再說了。他只將「愁眠」的環境展示給讀者:高處霜天月落低處烏啼;近處江楓遠處漁火等等,詩人所面對的都凄愴的景象。這樣的環境,本來就使得落第而歸他愈加「愁眠」,更不堪的是,又從更遠處的寒山寺那邊傳來了單調而悠長的鐘聲,一下一下地撞擊著詩人的心,這就更令他難眠了。但那鐘聲給詩人怎樣的感情衝擊呢?詩人沒說,一點也沒有表現出自己的情緒。張繼將其「愁情」完全交融於詩作所描繪的景象之中。但正是作者所營造的這樣一個孤寂凄冷的境界,才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藝術想像空間,讓讀者在其中體會張繼那一個「愁」字的滋味與情感。這樣一種詩歌意境,就很是深邃了。再如杜甫的《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杜甫在這首七律中描繪了這樣一些形象:秋風急,秋天高,猿嘯聲哀;木落蕭蕭,江濤拍岸;有羸弱老者,獨自在高處,仰天長嘆!這一切,都那麼地生動逼真,彷彿就出現在讀者眼前。詩作由是營造了一個既闊大渺遠又沉鬱蒼涼的藝術境界。讓人讀了,油然生出無盡的人生感慨。這正是此詩的審美價值。
②哲理詩境。哲理詩境的詩,常見有兩種,一種是「景中寓理」,另一種是「借景說理」。
景中寓理。如: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煥《登鸛雀樓》)
景中寓理的詩,原作目的大多不在說理,而在抒情。這類詩的哲理,是無心插柳而成蔭的意外收穫。王之煥的《登鸛雀樓》,就是這樣的詩。它通過描寫登樓時所見落日銜山的壯觀與黃河千里奔騰的氣勢。營造了一個壯闊瑰麗的意境,抒發詩人積極向上,胸襟遠大的情懷。而詩中也寓有:登高望遠的哲理。再如:楊萬里的《小池》: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此詩本來描繪初夏池菏的美好景象,表達作者愉悅歡快的心情。但後兩句又寓有「只要是人才,一定會被發現。」以及「世上萬物,和諧相處就是美。」等等哲理。
這類詩其實就是前面所說的「情景交融詩境」中的特殊作品,在詩歌世界中可謂麟毛鳳角,可遇而不可求。唐時劉禹錫的「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竹枝詞》),元稹的「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離思五首·其四》)就屬於這一類詩。
借景說理。有些哲理詩,是借景說理詩。其景或其境是直接為說理而設的,其理是在景後直接表達出來的。這類詩在宋後蔚成風氣,並一直蔓延至今。如:蘇軾的《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直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這首詩採用借景說理的方法,說明了「對待同一事物,由於所處角度不同會得出不同結論」這普遍道理,這是人們讚賞它的地方。但由於對其外境形象——廬山,既未能寫出其獨具的形態,也未能寫得形象生動,且幾乎不含詩人的特殊情感,因而少有形神兼修之美。可以說,蘇軾的這首詩有意而無象,還稱不上哲理詩之精品。它還比不上朱熹的《觀書有感》: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觀書有感》前兩句描繪水塘的形象特徵:水面光潔如鏡,倒映著「天光雲影」,是那麼的清晰明亮,惹得這天光雲影還輕鬆愉快地在塘水中悠遊徘徊。這樣,既寫出了塘水清晰的鮮明形象,又滿含著作者對清凈水塘的喜愛之情。這就使得外境內情的結合完美,有著優美感人的形象。詩歌由此再推出詩人對這清純美好的塘水這一客觀事物的思考,從而闡發出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道理:「要讓自己的才思永遠旺盛,就要多多地學習新的知識」或:「要保持旺盛的生命活力,就要不斷地吸取新鮮的養分」等等。詩的形象與哲理的結合自然貼切。這是一首寫得好的借景說理詩。宋時王安石的「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登飛來峰》)也屬這一類。
哲理詩甚難寫好。它要求:景、情、理、趣完美結合。
這種顯情意境的詩,在如今的詩歌現實中更多的一類是「告白體」詩。
這種「告白體」詩,大都有那麼點兒境,也有那麼點兒情。只是其境,多是陳舊的俗境;其情,多是陳舊的「公共」之情。所抒發的則大多是直接評判事物是非好壞真假對錯之所謂「激情」。嚴格地說,類似「告白體」一類的詩,是不能稱之為詩的。因為,它不能給讀者以詩歌審美價值。下面趙忠祥的《神七贊》就很有代表性:
飛船騰焰入雲霄,載我英豪舉世驕。
出艙漫步伴天鏈,定軌疾馳巡鵲橋。
自古升空常似夢,從今奔月競如潮。
敢請嫦娥捧陳釀,桂花香滿共玉瓢。
趙大叔這詩,語言是乾枯蒼白的,意象是陳舊乾癟的,詩味是酸腐霉餿的,語感是粗糙平淡的,是一種典型的「告白體」詩。「告白體」詩的特點:假、大、空、舊、陋。
還有文學「大師」余秋雨同志的詩作也是如此:
本為望海築此樓,豈料遠近皆望樓。
風晨雨夕獨登臨,方知何處是泰州。
這詩是2007年,余秋雨應泰州有關部門之邀撰寫的一篇幾百字的《泰州望海樓新記》一文後所綴的一首「七絕」。此詩不講格律,通篇平仄混亂,押韻竟連用兩個「樓」字,第三句竟用了個平聲的「臨」字作「白腳」。余大師除了舊體詩最起碼的規矩都不懂外,其詩意也顯得卑微醜陋。詩的開頭二句,就露出了作者的未免有些目光短淺的窘態來:樓築起來了,「樓上人望海,樓下人望樓」這應是常識,你個大師級人物,怎的用得著「豈料」?第三四句就更不堪了,它所表現的是一個得志小人的自以為是、甚至還有些形跡怪異的人物形象:此「登樓者」莫名其妙地在「風晨雨夕」「獨登臨」這座樓。且又發出「登臨」之後才知道哪裡是「泰州」這樣奇怪的感慨。這人不是孤陋寡聞,就是智商低下。再有,詩的意思是如果沒有這個樓,人們就不知道泰州在哪裡,這不是說泰州是個小地方么?這詩的情與境,都甚是鄙俗。
寫得好的顯情意境的詩,總是有景有情,情景交融。
請對比同寫望海樓的好詩:
落日憑欄望眼開,蒼茫氣色接蓬萊。
千家為灶孤城合,萬里帆檣一水回。
不見秦鞭驅石去,空聞漢弩射波來。
即今過客知多少,可有元虛掞藻才。(明·劉萬春《登望海樓》)
附註:掞藻,即成語「掞藻飛聲」的簡縮。指施展文才,聲譽遠揚。 出自唐·蕭穎士《贈韋司業書》:「今朝野之際,文場至廣,掞藻飛聲,森然林植。」
看人家劉萬春的詩,其意境是多麼地壯闊雄渾,意蘊是多麼地深沉厚實!這才叫詩呢。
(2)隱情之境。這種意境中,詩人在特殊環境下的情感,完全融合在詩所描繪的景象氛圍中,了無痕迹。此類詩作,約如王國維講的「無我之境」。
比較下面兩組聯句以區分詩歌意境的高下:
重簾不卷留香久,
古硯微凹聚墨多。
這是《紅樓夢》林黛玉講到的陸放翁的兩個詩句。
有丫鬟很喜歡這一聯,去問林黛玉。黛玉說:「這種詩千萬不能學,學作這樣的詩,你就不會作詩了。」為什麼黛玉這麼說?分析起來,道理是:放翁這兩句詩,對得很工整,但只是字面上的堆砌,而背後沒有一個在特殊環境下懷有特殊情感的人。這兩個詩句中的人,只是個一般的人:他在書房裡燒了一爐香,帘子沒捲起來,香味就留在屋裡了。桌子上有很好的硯台,磨了墨,還沒用,墨聚的很多。
此詩背後的「人」,可以是一般寫字的人,即任何與筆墨有關的人都可以。因此,這個「人」並不見有特殊的情,詩也就沒了特殊的境。無情,無境,就是俗。因此,這兩個詩句也就顯得俗氣了。再看下面這兩個詩句:
雨中山果落,
燈下草蟲鳴。
這是王維《秋夜獨坐》中的詩句。拿來與上面所引的放翁一聯相比,兩聯中都有一個境,境中雖都有一個人,但這個「人」的情感不同。王維的「人」,他住在深山裡的一所屋子裡,那時,外面下著雨,窗外有樹上果子被雨打了,「朴朴」地掉下;還有草里的許多蟲兒,都在雨中叫著。那人呢?就坐在屋裡燈下,聽著外面雨聲里夾著的山果落地聲,草里蟲鳴的微妙聲……這屋裡的人在想什麼呢?他或許是感到靜寂秋夜雨聲的凄涼,或許頓然感到山果草蟲的生息。當是時的境況,當是時的情意,他沒有說出來,只讓讀者自己去領略那種境界。如是,我們就或許會領略到「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司空圖《詩品·含蓄》)的涵義。這樣的詩句,才是「意在言外、境在詩外」高境界的詩句。這樣一比,便見出王詩的「活境」與陸詩「死境」的不同意味來了。
再說說「顯情意境」與「隱情意境」的區別。
下面是杜甫《春望》中的兩個名句: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這詩句中,寫了「花」與「鳥」兩個意象,但由於「花」是「感時」而「濺淚」的花,「鳥」是「恨別」而「驚心」的鳥,因此,這花與鳥,已明顯烙上了詩人的情感色彩,所以,這種詩句中的意象,是「活」的「顯情意象」,由這「活」的顯情意象形成的意境,就是「活」的「顯情意境」。通過品讀這兩個詩句,就可以區分出何為「顯情之境」,何為「隱情之境」。同時,也可以讓我們明白,「借景抒情」與「情融於景」詩歌表現藝術的區別。
總之,一首詩如果沒有形神兼修的意象美,沒有深邈玄妙的境界,它就失去了「詩味」,失去了詩味的詩,讀起來就味同嚼蠟,就不可能是一首有著審美價值的詩。
詩的意境美,多種多樣。有雄渾闊大的,也有幽渺深遠的;有蒼茫凄涼的,也有明麗歡快的等等,不一而足。但不管如何,詩中描繪出來的必定是形象生動、想像豐富的客觀事物與特殊的主觀感情完美融合的一種境界。它是豐滿的,活生生的;可目觀耳聞,可意會神合,而不易言傳的神奇境界。這樣的意境就是深邃玄妙的詩歌意境。如: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王維《鹿柴》)
這首詩前兩句寫深山獨處時之所不見,後兩句寫之所見。整首詩就一個「靜」字,環境靜,心境也靜。詩中一點兒也沒有什麼功利性感情傾向。詩人在思想什麼?他不說,我們也不知。這樣的意境,就是隱情之境;也是「無我」之境,有人叫它禪境。
此類詩不多得。至為珍貴。
三.精練優雅的語言美
詩歌是語言的藝術。進入詩詞的語言,是經過千錘百鍊的「詩家語」。詩家語是王安石關於詩歌創作中的詞語特殊要求而提出的一個概念。清朝陳廷焯也持詩歌「遣詞貴典雅」(《白雨齋詞話》卷六)的觀點。
詩語有兩個顯著特點:其一,精鍊傳神;其二,典雅蘊藉。
總之,詩語要具有藝術審美價值。
1.精鍊傳神的詩語
(1)精鍊
所謂 「精鍊」的詩語,指的是言約意豐的語言,也就是有張力的詩歌語言。
如唐溫庭筠的《商山早行》:
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牆。
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
此詩寫旅人遠行,內容並不複雜,卻真正達到了歐陽修所說的「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六一詩話》)的藝術高度。歐陽修的話有兩層意思,「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指的是詩歌語言的傳神逼真;「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指的是詩歌語言的精鍊含蓄。《商山早行》詩之所以成功,正在於它的語言凝鍊精準、意象豐滿。頷聯「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就是「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的詩句。它僅用十個字,就創造了六個詩歌意象,將旅人早行的所見所感生動地表現出來,其中沒有一個閑字。這六個意象,不但將旅人早起的時間,出發的地點、所經的路途交代清楚,而且將旅人旅途的艱辛、羈旅他鄉的愁思都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更進一步思考,這六個意象,還含有人生在旅途中,都難免會有各種勞苦凄寒的境遇。這種人們曾有過的共同感受,最能引起讀者的生命記憶和思想情感的強烈共鳴。這一切豐富的內涵,正是由於六個名物詞所表現的富有張力的意象所產生的。這就是所謂的「言外之意」。明人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更是將這種語言藝術發揮到極致。詩曰: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此詩(曲)中之景,詩中之情,是那麼的豐富,那麼的生動。
(2)傳神
所謂「傳神」的詩語,指的是詩歌生動形象的語言,它能將詩歌意象的「神韻」逼真地描繪出來,使讀者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感其情。
下面是北朝齊·蕭愨的《秋思》:
清波收潦日,華林鳴籟初。
芙蓉露下落,楊柳月中疏。
燕幃緗綺被,趙帶流黃裾。
相思阻音息,結夢感離居。
此詩頷聯「芙蓉露下落,楊柳月中疏」寫得最為生動形象。其大意是:清香的荷花在寒露的浸泡下凋零了,濃綠的柳樹在秋月的冷輝中稀疏了。詩句以形傳神,動靜結合,形神兼備;在作者所描繪的最富有秋天特徵的景象里,蘊含著清冷、落寞和孤寂之情。詩中的一個「落」字、一個「疏」字,都極其精當恰切,一下子活化了詩的形象,提升了詩的意境,故李東陽評價說「自是詩家語」。這就像清人袁枚《遣興》詩所說的那樣:「愛好由來下筆難,一詩千改始心安。阿婆猶如初笄女,頭未梳成不許看。」
上面《商山早行》詩中的頸聯「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牆」中的「落」字,「明」字,也同樣是極為鮮活傳神的詩語。
為使詩語精鍊傳神,就要鍊字。鍊字,是詩詞重要的一種修辭方法。即根據內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選最貼切、最富有表現力的字詞來表情達意。其目的在於更準確地表現人物事物,努力做到著一字而盡傳其神,意蘊無窮。古人作詩,為使詩語精鍊而不斷地推敲字詞,常常出現「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盧延讓《苦吟》)的情形。
而說明寫詩作詞鍊字之認真的「推敲」一詞則是出自賈島寫《題李凝幽居》一詩的故事。詩曰:
閑居少鄰並,草徑入荒原。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過橋分野色,移石動雲根。
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
為了使詩歌語言簡潔精鍊,以盡量少的詞語,表達盡量豐富的內容,不少有成就的詩人都十分注重詩歌語言的錘鍊。
賈島還有詩曰:「兩句三年得,一吟淚雙流。知音常不賞,歸卧故山秋。」(《題詩後》)可見,古人對鍊字的重視。
這些例子,從一個角度說明詩歌語言審美價值的重要性。
2.典雅蘊藉的詩語
(1)典雅
所謂「典雅」的詩語,指的雅正大氣的語言。一般來說,雅正的語言,大多是文言語詞或書面語詞。注意,雅正的文言語詞在詩歌中的運用,不是晦澀凝滯的而是曉暢流利的。反之,是粗糙鄙陋、佶屈聱牙的時行語詞或口頭語詞。如:CCTV第2頻道·財經頻道《第一時間》於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成本往上飛。
山寨佳釀君莫笑,不選貴的只選對。
這「詩」的語言,既不精鍊又不典雅。這是將唐人王翰的《涼州詞》改頭換面而成的讓人笑掉大牙的爛詩。改寫者將「欲飲成本往上飛」,以及粗鄙不堪的「不選貴的只選對」的廣告語,填充在優雅的詩句「葡萄美酒夜光杯」後面,無啻於自出其丑。又如有一首題為《醉酒》的詩這樣寫:
藍帶啤酒玻璃杯,四個酒鬼相輪摧。
爛睡街頭兄勿笑,幾人醉酒能夠回?
這一首的遣詞用語也不典雅大氣,因之,讀來就只有「打油」的味道了。
典雅的詩語,並不妨礙詩的曉暢流利。如張九齡《望月懷遠》: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詩中的「遙夜」「竟夕」「不堪」「還寢」都是文雅的書面語,而讀起來是那麼地琅琅上口,曉暢流利。
即使是公認的朦朧詩人李商隱的作品,在語言的使用上,也遵循典雅大氣而曉暢流利的原則。如:《錦瑟》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庄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這首詩多是書面語詞,而讀來也都給人以情調柔和溫潤,情感深沉綿邈的感覺。如雍容華貴的女子對月愁思,顯得那麼的優雅而憂鬱。其詩語十分地流暢優美,一點都不晦澀凝滯。
(2)蘊藉
所謂「蘊藉」的詩語,指的是含蓄雋永的語言。反之,就是直白淺露的語言。下面是明朝王士禎的詩《真州絕句》:
江干多是釣人居,柳陌菱塘一帶疏。
好是日斜風定後,半江紅樹賣鱸魚。
此詩的最後一句:「半江紅樹賣鱸魚」,就是詩語「蘊藉」的典型。「半江」意含船多、人多、魚多;「紅樹」意含秋氣漸深,暗含鱸魚正肥;「賣鱸魚」含有魚其暢銷之意,又暗示了鱸魚之味鮮肉美,進而還引人想像到嘗魚之樂。這個結句,以其不盡的餘味而完成全詩的主旨:人生貴在適志——自己喜歡什麼就做什麼。此句也是暗用典故之法:西晉時,吳郡人張翰在洛陽為官,一日,張翰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菰菜(茭白,潮汕人叫「水筍」)、蒓羹、鱸魚膾,說:「人生貴在適志,何能羈宦數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駕而歸。當年吸引張翰棄官而歸的,正是王士禎這詩中的鱸魚。此詩呈現於詩人眼前所見之景,也正是張翰所思之景。從這一句詩中,我們能讀到詩人心中的歡喜與恬適之情。
蘊藉之詩語,能創造出「意在言外」的藝術效果。
再著眼全詩,也能從中窺得幽遠之意:初讀,所見是江南之秋景;再讀,得知其中漁人豐收之樂情;深讀,方曉其為深沉的人生之理思。稱王世貞此詩之語為「蘊藉」詩語,實不為過。當然,此詩之意境也是蘊藉之境。
四.和諧悅耳的韻律美
詩歌,要通過朗誦或吟誦,才能真正品味到她美妙的神採風韻。特別是唐時的絕句,還可以配樂歌唱。重要的是,漢語的聲調抑揚頓挫,音韻和諧悅耳,特別具有韻律美。前人正是利用漢語這一聲韻特點,創製了詩詞的聲韻格律。關於詩的韻律發展,《新唐書·文藝論》(北宋宋祁、歐陽修、范鎮、呂夏卿等合撰的一部記載唐朝歷史的紀傳體斷代史書,「二十四史」之一)中說:「魏建安後迄江左,詩律屢變。至沈約、庾信,以音韻相婉附,屬對精密。及(宋)之問、沈佺期,又加靡麗,回忌聲病,約句准篇,如錦繡成文,學者宗之,號為沈宋。」
明朝謝榛在《四溟詩話·卷一》中則說:「凡作近體……誦之行雲流水,聽之金聲玉振,觀之明霞散綺,講之獨繭抽絲。此詩家四關,使一關未過,則非佳句。」其中的「誦之」與「聽之」兩條,講的就是詩的韻律美。「觀之」指的是詩所描繪的情景美;「講之」指的是詩的意蘊美。
可見前人對詩歌韻律的重視。韻律美,是詩歌的另一個本質特徵。
詩歌和諧悅耳的韻律美感,由詩的節奏和詩的聲韻兩個要素構成的。
1.錯落有致的節奏
詩不是分行的散文,它講究鮮明的節奏。
好的詩詞,不論是吟是吟誦是詠還是唱,都必定是疾徐有致,輕重有度,節律鮮明的。如我們朗誦李白氣勢磅礴的古風,杜甫節律嚴整的律絕以及柳李婉約之曲子,蘇辛豪放之詞作,都會有手以舞之,足以蹈之的強烈節奏感。
總之,詩歌節奏,不同詩歌體裁有不同的特色。它們變化多端,豐富多彩,不一而足,皆有專門之學。本文限於篇幅,簡要地講一講格律詩的節奏特點。
(1)五言詩句的節奏
①二三式。如: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王之渙《登鸛雀樓》)
②二二一式。如: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王維《山居秋暝》
③二一二式。如: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王灣《次北固山下》)
④一一三式。如:
綠/垂/風折筍,紅/綻/雨肥梅。(杜甫《陪鄭廣文游何將軍山林十首》)
(2)七言詩句節奏
①四三式。如:
雲里帝城/雙鳳闕,雨中春樹/萬人家。
(王維《奉和聖制從蓬萊向興慶閣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應制》)
②二二三式。如:
月落/烏啼/霜滿天。(張繼《楓橋夜泊》)
③二二二一式。如:
金陵/王氣/黯然/收。(劉禹錫《西塞山懷古》)
④二二一二式。如:
青海/長雲/暗/雪山。(王昌齡《從軍行七首·其四》)
當然,詩歌高手們會突破一般節奏規範,另闢蹊徑。如:
⑤三四式。如:
大屋檐/多裝雁齒,小航船/亦畫龍頭。(唐·白居易《答客問杭州》)
⑥二五式。如:
百歲/無多時壯健,一春/能幾日晴明。」(唐·白居易《對酒·其四》)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唐·杜牧《江南春》)
一首絕句或是一首律詩,都要講究句式節奏的變化,避免單調呆板。
如李白的《早發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可以看出,詩作相鄰兩句節奏都不相同。這樣有變化的節奏,讀起來其節律感就顯得豐富活潑。又如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盡,綠楊/陰里/白沙/堤。
這首詩的頷聯、頸聯各自的出句與對句節奏一致,形成了規則劃一的整齊美;其餘的節奏都不一樣,形成了錯落有致的參差美。
從上可以看出,古詩的節奏,在齊整中有參差,在參差中有齊整。很是動聽。
2.抑揚宛轉的音韻
古體詩歌,都有抑揚頓挫的音韻。否則,詩的音樂美感就會大打折扣。這在格律詩中更有嚴格的要求。如王之煥的《涼州詞》: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詩中的「間」「山」「關」押韻,讀起來甚是婉轉流利。而「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的聲調有規律的起伏變化,顯得生動活潑,讀起來又十分和諧悅耳。這一部分的知識,在格律詩詞中,有專門的規範要求。
關於詩歌的韻律美,還有詩的聲韻選擇,詩的體式選擇等等學問,皆有專論,此文從略。
2015年8月 愚吾齋
參考資料:
1.張中行《張中行作品集(2)》
2.錢穆《如何讀詩》(網路)。
推薦閱讀:
※風吹不去心中的古典--詩歌的歷程(四十一---四十五)
※生命如花藍
TAG:詩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