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心鑒:改革開放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站在時代的高度,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戰略部署,為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進一步指明了方向。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特徵和基本要求出發,著眼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著力化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面臨的新挑戰、新矛盾、新問題,深刻闡明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全面深化改革的總方向、總目標、總任務和總布局,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增添了新的實踐經驗、政治智慧和理論財富,生動體現了我們黨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上的新的自醒、自覺與自信。增強全面深化改革的自覺性,必須深刻認識和把握改革開放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邏輯聯繫。

  

   改革開放是選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邏輯起點,又是不斷拓展這條道路的強大動力

   雖然馬克思主義創始人早已指明:「所謂『社會主義社會』不是一種一成不變的東西,而應當和任何其他社會制度一樣,把它看成是經常變化和改革的社會。」但是我們黨和人民對改革開放的真正理解還是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當代中國改革開放序幕,從那時起到現在,改革開放就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可分割地聯繫在一起,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鮮明特徵和最強大動力,貫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每一步發展進程和每一個發展階段。35年來,從農村到城市、從經濟到政治、從文化到社會,全面改革進程勢不可當地展開了;從沿海到沿江沿邊、從東部到中部西部,對外開放大門毅然決然地打開了。這場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大改革大開放,極大地調動了億萬人民的積極性,成功開啟和推進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正如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深刻指出:「改革開放最主要的成果是開創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強大動力和有力保障。事實證明,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

   改革開放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邏輯聯繫,首先表現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選擇和不斷拓展上。

   道路問題是第一位的問題,也是最根本的問題。道路關乎黨的命脈,關乎國家前途、民族命運、人民幸福。在中國這樣一個經濟文化十分落後的國家探索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道路,是極為艱巨的任務。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170多年的漫長歲月中,中華民族許多仁人志士和英雄兒女,為尋求一條能夠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的道路,上下求索,英勇奮鬥,付出了沉重代價,走了許多彎路。歷史反覆表明,英美國家現代化道路,在中國不能走;閉關自守改良主義道路,在中國走不通;蘇聯模式道路,在中國不管用;歐洲民主社會主義道路,在中國不合適。唯有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改革開放實踐中開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才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光明坦途,才是引領中國進步、實現人民福祉的唯一正確道路。

   改革開放是選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邏輯起點。習近平同志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邏輯和當代中國社會發展的歷史邏輯的有機統一。而在實現「理論邏輯」和「歷史邏輯」有機統一的過程中,改革開放發揮了不可或缺的「邏輯起點」作用。搞社會主義,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必須堅持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但是,什麼是馬克思主義、什麼是社會主義?多年來我們對這個問題並沒有完全搞清楚,從而重蹈了從「本本」出發、從抽象原則出發、甚至從某些過時觀點出發來建設社會主義的教訓。深入總結歷史經驗,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同志就鮮明指出:「多年來,存在著一個對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的理解問題。」「真正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者必須根據現在的情況,認識、繼承和發展馬克思列寧主義。」鄧小平同志特彆強調:我們「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堅持社會主義道路。但是,馬克思主義必須是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必須是切合中國實際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我國新時期的改革開放,正是在要搞清楚「什麼是馬克思主義,什麼是社會主義」的背景下開始的。當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所以能提出改革開放的歷史任務,我們黨之所以要帶領人民義無反顧地走上改革開放之路,從根本性的歷史原因來說,正是要搞清楚「什麼是馬克思主義,什麼是社會主義」的迫切要求。正是通過短短几年初步的改革開放實踐,我們認清了科學社會主義的最重要原則就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和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認清了中國的最大實際就是仍然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從而有效實現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邏輯與歷史邏輯的有機結合,成功選擇了通向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改革開放也是不斷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強大動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前無古人,又無成功模式可以模仿,因而這條道路的不斷拓展,並非一帆風順,而是充滿著困難與曲折、也伴隨著爭論與交鋒。在姓「社」還是姓「資」、姓「公」還是姓「私」、計劃經濟還是市場經濟等重大關鍵問題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曾屢遭詬病。如何澄清模糊認識,統一人們思想,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斷開拓前進?我們黨面臨著一次又一次嚴峻考驗。回答前進道路上的重大問題,澄清人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的疑慮,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推向前進,歸根到底仍然靠改革開放這一重要法寶。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所作的關於《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說明中,特別引用了1992年鄧小平同志「南方談話」中的一段話:「不堅持社會主義,不改革開放,不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條。」此舉意味深長。習近平同志緊接著指出:「回過頭來看,我們對鄧小平同志這番話就有更深的理解了。所以,我們講,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35年的改革開放實踐,35年來的歷史性巨變,雄辯證明,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選擇;沒有改革開放,也就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拓展。我們要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宏偉目標,既不能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能走改旗易幟的邪路,而必須堅定不移走改革開放的正路。

  

   改革開放是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實踐源泉,又是不斷完善這個理論體系的實踐基礎

   實踐是產生理論的根本源泉,也是不斷完善與發展理論的基礎和動力。對於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來說尤其如此。正如列寧深刻指出:「現在一切都在於實踐,現在已經到了這樣一個歷史關頭:理論在變為實踐,理論由實踐賦予活力,由實踐來修正,由實踐來檢驗。」我們黨在領導推進改革開放實踐中逐步形成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過程,深刻印證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於實踐與理論關係的重要思想。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飛躍的偉大理論成果;而這一新飛躍和新成果,直接源於當代中國改革開放實踐。依據不同的時代主題和時代需要,研究不同時代條件下社會主義運動的實踐經驗和特殊規律,回答和解決時代變化和實踐發展提出的特殊歷史任務和現實問題,從而形成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馬克思主義發展的不同歷史階段,這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本質與規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一次歷史飛躍,是在帝國主義戰爭和無產階級革命深入發展的時代條件下和社會實踐中進行的。這次飛躍所解決的核心問題,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進行什麼樣的革命、怎樣進行革命這一根本問題,成功開闢了一條中國特色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並初步探索了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這次歷史性飛躍,形成了毛澤東思想這一偉大理論成果。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二次歷史性飛躍,是在世界格局發生重大變化、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日漸形成並深入發展的時代條件下和社會實踐中進行的。這次飛躍所解決的核心問題,是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中國建設什麼樣的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以及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成功開闢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次歷史性飛躍,形成了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由兩次歷史性飛躍各自的重點和相互之間的邏輯關係,我們不難得出結論:毛澤東思想為新的歷史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理論準備、奠定了理論基礎;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則是直接源於新時期的改革開放,在改革開放實踐中逐步形成並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活的靈魂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當今時代特徵和當代中國實際有機結合,而改革開放則是實現和促進這一「結合」的邏輯起點和強大動力。

   從構成內容和主要觀點來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每一個部分、每一個基本觀點,都無不來自於改革開放實踐,都無不是對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實踐進行深入總結和系統提煉的結晶。依據上個世紀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改革開放實踐,借鑒世界社會主義歷史經驗,鄧小平同志創造性地提出了和平與發展時代主題論、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奠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理論基石;明確形成了社會主義本質論、社會主義發展戰略論、社會主義改革動力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論、社會主義民主法制論、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論等一系列重大思想理論,揭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基本規律;精闢論述了解放思想與實事求是的關係、提出了「三個有利於」判斷標準,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科學方法。正是這些來自於改革開放實踐、又經過改革開放實踐檢驗的正確理論,構成了鄧小平理論的主體內容,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作出了基礎性、架構性偉大貢獻。

   面向逐步形成的經濟全球化,著眼世界格局新變化和中國新發展,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依據走向21世紀的改革開放實踐,鮮明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進一步深化了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深入總結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經驗特別是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時期的新鮮經驗,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明確提出了科學發展觀,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規律作出了進一步科學揭示,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完善發展作出了新的理論貢獻。總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和每一個階段發展,都離不開改革開放的生動實踐,都無不是對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實踐經驗進行深入總結和提煉的結晶。遊離改革開放,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難以作出正確而深刻的理解;背離改革開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之花就會由於失去實踐源泉的滋潤而枯萎。

   歷史發展到今天,我們黨的理論發展是否還需要改革開放實踐的支撐與推動?對此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黨的理論創新與發展軌跡作出了肯定性回答。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一系列重要講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重要組成部分,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針對新挑戰、新矛盾、新問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新的豐富和發展。而這一系列重要講話,無不與當代中國改革開放實踐存在著密切聯繫,無不是對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通過全面深化改革解決新問題新矛盾、實現新突破新發展的深入思考和戰略部署。正是從改革開放的歷史經驗和現實走向出發,習近平同志反覆強調,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實踐發展永無止境,解放思想永無止境,改革開放也永無止境,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我們必須通過全面深化改革,著力解決我國發展面臨的一系列突出問題和矛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講話中,習近平同志尤其從「舉什麼旗、走什麼路」的高度,深刻闡明全面深化改革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決定性意義。他指出:「改革開放以來歷次三中全會都研究討論深化改革問題,都是在釋放一個重要信號,就是我們黨將堅定不移高舉改革開放的旗幟,堅定不移堅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說到底,就是要回答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舉什麼旗、走什麼路的問題。」是我們黨「堅定不移高舉改革開放大旗的重要宣示和重要體現」。習近平同志這一系列精闢論述,深刻揭示:改革開放是我們黨的基本理論形成與發展的實踐源泉和實踐基礎;新的歷史起點上的全面深化改革,必將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進一步豐富發展發揮強大的推動作用。

  

   改革開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鮮明特徵,又是增強這一制度生機活力的重要法寶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點和優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之所以成為近代以來中國社會變革的必然結果,之所以成為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必然選擇,最根本的就在於這一制度產生、完善與發展,同新的歷史時期改革開放實踐有機聯繫在一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逐步定型、不斷完善的過程,深刻彰顯了改革開放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的歷史地位。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在中國實際運用的偉大成果;改革開放是實現理論原則與現實生活相結合的重要法寶。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有許多條,其中最重要的是兩條:一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二是消除兩極分化,實現共同富裕。正是在這兩個最基本的方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深刻體現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原則與現實相統一。35年來的改革開放,從一定意義上說就是不斷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和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相統一的過程。正是由於我們黨領導人民在改革開放實踐中致力於將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與消除兩極分化、實現共同富裕有機地統一起來,從而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逐步完善並生機勃勃地向前發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不變性」與革除體制性障礙的「可變性」有機統一的過程;改革開放是實現「不變性」與「可變性」相統一的重要法寶。一方面,我們黨明確強調,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不可動搖,基本原則不能改變;另一方面,我們黨明確指出,改革不是對原有制度和體制細枝末節的修補,而是一場新的革命。正是由於我們黨在持續30多年的改革開放實踐中堅持「不變」與「變」的有機統一,帶領人民逐步探索和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制度。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在自主選擇和開放包容有機統一中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的;改革開放是在自主選擇基礎上增強我國制度開放包容性的重要法寶。人類文明發展史表明,世界制度文明存在著多樣性,判斷一個國家的制度是否優越、是否文明,關鍵是要看它是否與這個國家的國情相適應、是否與優秀文化傳統相適應、是否促進了這個國家的繁榮發展。在當今全球化時代,不同制度文明之間應當超越不同文化價值觀的差異,廣泛溝通與交流,以相互借鑒、取長補短,實現自我完善與發展。正是由於我們黨秉持了這樣一種制度文明觀,將制度的自主選擇與制度的對外開放有機統一起來,以放眼世界的視野和開放包容的姿態不斷推動制度改革與完善,從而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在劇烈的國際競爭和全球化大潮中愈益顯示出內在生命力和巨大優越性,愈益成為佇立時代潮頭、引領時代潮流的一種文明社會制度。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是人民當家作主;改革開放是有效實現和發展人民民主的重要法寶。社會主義制度的民主本質,包含以下科學內涵:其一,人民作為國家和社會主人的地位和權利的真實實現,為社會主義制度的形成奠定了根本基礎;其二,廣大人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的充分調動與發揮,是社會主義制度不斷完善的主體依靠力量;其三,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維護與實現,是社會主義制度建設與發展的根本價值取向;其四,人民高興不高興、滿意不滿意,是衡量制度優劣的根本標準,是促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走向完善的根本動力。以上四點,在我國新時期改革開放進程中得到了比較完整的體現和實現。35年來,我們黨高舉人民民主旗幟,帶領全國人民在改革開放的實踐中不斷推進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等各個領域初步形成相互銜接、相互聯繫的制度體系,包括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以及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態體制等各項具體制度。這個制度體系,符合我國國情,順應時代潮流,為實現人民當家作主提供了有效途徑和便捷方式,有力調動了廣大人民和社會各界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實踐有力表明,人民當家作主制度本質的不斷實現與釋放,賦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以強大生命力。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實踐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需要在全面深化改革中進一步走向定型與成熟。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明確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從而更好地發揮制度的調節與促進作用,「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只要我們牢牢遵循這一總目標,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全面深化改革不停步,就一定能創造出更加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不斷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在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中的根本性作用。

   來源:天津日報

  


推薦閱讀:

改革是遏制腐敗的治本之策
漱厘的夜航船(柒)
中石油一油田啟動改革!油田房價即將上漲!
改革開放30年至少1800萬中國人主動離開祖國
伊斯蘭世界有沒有改革派?

TAG:社會 | 中國 | 中國特色 | 改革 | 特色 | 主義 | 開放 | 社會主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