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詩歌鑒賞之「分析表達技巧」
古代詩歌鑒賞之「分析表達技巧」
【考綱解讀】分析詩歌的表達技巧
古代詩歌鑒賞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是詩歌表達技巧的鑒賞,這也是高考詩歌鑒賞題考查的一個重要知識點。表達技巧本身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在詩歌鑒賞中,我們主要要掌握:表達方式(寫法)、表現手法、修辭手法和篇章結構四大類。【重點注意四五六】
【表達技巧之一——表達方式(寫法)】
1、記敘:分析鑒賞主要集中在詩歌中運用的「倒敘」和「鋪敘」(鋪陳敘事)。
2、議論:分析鑒賞主要集中在詩歌中運用的「卒章顯志」 。
3、描寫:分析鑒賞主要集中在詩歌中運用的動靜結合、正側結合、遠近結合、高低結合、視聽(聲色)結合、虛實結合(描寫的角度);「工筆與白描」(描寫的詳略)、「渲染與烘托」(描寫的用意)。
4、抒情:分析鑒賞主要集中在詩歌中運用的「直抒胸臆」(直接抒情)、「借景(物)抒情」、「借古抒懷」「寓情於景(物)」、「托物言志」四種抒情方式。
【表達技巧之二——表現手法】
常見的表現手法有想像、聯想、象徵、鋪墊、映襯、烘托、先聲奪人、以小見大、樂(哀)景寫哀(樂)情等。
【表達技巧之三——修辭手法】
古代詩歌中運用的常見修辭手法包括:比喻、對偶、對比、襯托(反襯)、誇張、借代、比擬、雙關、用典、設問、反問、互文等手法。
【表達技巧之四——篇章與結構】
常見的篇章結構特點有音韻與節奏、開門見山、首尾呼應、承上啟下、卒章顯志等。
【考題示例】
高考題1:閱讀下面一首宋詩,然後回答問題。(2005年全國卷III)
雨後池上劉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鏡照檐楹。東風忽起垂楊舞,更作荷心萬點聲。
(1)簡析這首詩是如何表現雨後池塘水面的平靜的。
(2)試從「動」和「靜」的角度對這首詩進行賞析。
高考題2:閱讀下面的詩,回答間題。(5分)(06天津)
涼州詞(其一)張籍
邊城暮雨雁飛低,蘆筍初生漸欲齊。無數鈴聲遙過磧,應馱白練到安西。
註:磧(qì)沙漠。練,白絹,絲織品的一種。
(1)「無數鈴聲遙過磧」句表現了怎樣的邊塞景象?
(2)本詩運用襯托對比和虛實相生的藝術手法,請簡要分析。
高考題3: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後回答問題。(6分)(06江西)
三江小渡楊萬里
溪水將橋不復回,小舟猶倚短篙開。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風波去又來。
【注】將:行,流過。
(1)本詩的「詩眼」是什麼?
(2)詩人採用什麼手法表達作品的主旨?試結合全詩作簡要分析。
高考題4:閱讀下面一首唐詩,按要求答題。(6分)(06福建)
端居①李商隱
遠書歸夢兩悠悠,只有空床敵素秋②。
階下青苔與紅樹,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閑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稱。
⑴這首詩第二句中的「敵」可否換成「對」或其它詞?請簡述理由。(3分)
⑵這首詩的三、四兩句在藝術手法上有什麼特點?請簡要分析。(3分)
高考題5:閱讀下面一首宋詞,然後回答問題。(8分)(06安徽)
柳梢青·送盧梅坡劉過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遠,同在京城。聚散匆匆,雲邊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傷情?覺幾度、魂飛夢驚。後夜相思,塵隨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飲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⑴「聚散匆匆」一句,在內容上強調什麼?在上片的結構上起什麼作用?
⑵作者在表達感情時主要運用了什麼手法?請結合全詞內容具體說明。
高考題6: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8~9題。(8分)(2009年安徽卷)
小重山·端午[元]舒頔
碧艾香蒲處處忙。誰家兒共女,慶端陽。細纏五色臂絲①長。空惆悵,誰復吊沅湘②。
往事莫論量。千年忠義氣,日星光。《離騷》讀罷總堪傷。無人解,樹轉午陰涼。
[注]①五色臂絲:荊楚風俗,端午節以五彩絲系臂。②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淚羅江。
8.從全詞看,「空惆悵」和「無人解」分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9.這首詞最突出的表現手法是什麼?請分別結合上闋和下闋作簡要分析。
高考題7:閱讀下面這首宋詩,然後回答問題。(8分)(2009年湖北卷)
題西溪無相院張先
積水涵虛上下清,幾家門靜岸痕平。浮萍破處見山影,小艇歸時聞草聲。
入郭僧尋塵里去,過橋人似鑒中行。已憑暫雨添秋色,莫方修蘆礙月生。
(1)這首詩多處寫到「影」,有的是明寫,有的是暗寫。請找出兩處暗寫「影」的詩句,並加以說明。(4分)
(2)第二聯是怎樣寫景的?請簡要分析。(4分)
【分析古代詩歌表達技巧常見的提問模式】
⒈這首詩的某兩句運用了哪種修辭手法?請具體說明
⒉簡析這首詩是怎樣表現這幅畫面的。
⒊試從動和靜的角度對這首詩進行賞析。
⒋這兩首詩都運用了什麼手法來刻畫這一意象的?
⒌對第三聯所運用的藝術表現手法做簡要分析。
⒍本詩運用襯托對比和虛實相生的藝術手法,請簡要分析 。
⒎詩人採用什麼手法表達作品的主旨?結合全詩作簡要分析。
【分析古代詩歌表達技巧通用的答題思路】
①判斷並指出詩歌中的表達技巧。
注意兩點:A、題目提問的指向:是問表達方式、表現手法、修辭手法還是篇章結構?抑或是一個籠統的概念(如:藝術手法、表達技巧等)?B、要落實到具體的點上。
②具體分析運用了該表達技巧的詩句。分析要清楚、細緻,要聯繫詩句中具體的字詞或語句做一個詳細的解說。如把什麼比喻成什麼,或者以什麼和什麼進行對比,或者某句是實寫、某句為虛寫……
③分析該表達技巧運用的效果。包括該表達技巧在語言錘鍊、描繪景物、抒發情感、表達主旨等方面的效果。
【分析古代詩歌表達技巧答題思路示例】
高考題1:閱讀下面一首宋詩,然後回答問題。(2005年全國卷III)
雨後池上劉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鏡照檐楹。東風忽起垂楊舞,更作荷心萬點聲。
(1)簡析這首詩是如何表現雨後池塘水面的平靜的。
(2)試從「動」和「靜」的角度對這首詩進行賞析。
【答題思路(1)】
①判斷並指出詩歌中的表達技巧。運用了比喻和襯托的修辭手法來表現雨後池塘水面的平靜。
②具體分析運用了該表達技巧的詩句。以「淡磨明鏡」 來比喻「平靜的水面」 ,水面如同輕輕磨過的明鏡一樣,倒映出池塘邊的房檐和楹柱;以「垂楊舞」及垂楊葉上的雨滴被風吹到荷葉上發出的「萬點」聲響來反襯「東風忽起」之前的水面的平靜。
③分析該表達技巧運用的效果。題目不作要求,可略。
【答題思路(2)】
①判斷並指出詩歌中的表達技巧。本詩從「動靜結合」的的角度刻畫了雨後池塘水面的平靜。
②具體分析運用了該表達技巧的詩句。一、二兩句以「水面平」、「明鏡」、「照檐楹」等寫出了荷花池塘雨後幽美迷人的靜態。三、四兩句用「忽起」、「垂楊舞」及垂楊葉上的雨滴被風吹到荷葉上發出的「萬點」聲響等,表現了雨後池上的一種動態之美。
③分析該表達技巧運用的效果。全詩既寫了靜態,又寫了動態,以靜顯動,又以動襯靜,動靜結合,組成了一幅雨後池塘春景圖。
【答案提綱】
(1)運用了比喻和襯托的修辭手法來表現雨後池塘水面的平靜。以「淡磨明鏡」來比喻「平靜的水面」 ,水面如同輕輕磨過的明鏡一樣,倒映出池塘邊的房檐和楹柱;以「垂楊舞」及垂楊葉上的雨滴被風吹到荷葉上發出的「萬點」聲響來反襯「東風忽起」之前的水面的平靜。(2)一、二兩句以「水面平」、「明鏡」、「照檐楹」等寫出了荷花池塘雨後幽美迷人的靜態。三、四兩句用「忽起」、「垂楊舞」及垂楊葉上的雨滴被風吹到荷葉上發出的「萬點」聲響等,表現了雨後池上的一種動態之美。詩既寫出了靜態,又寫出了動態,以靜顯動,又以動襯靜,動靜結合,組成了一幅雨後池塘春景圖。
高考題2:閱讀下面的詩,回答間題。(5分)(06天津)
涼州詞(其一)張籍
邊城暮雨雁飛低,蘆筍初生漸欲齊。無數鈴聲遙過磧,應馱白練到安西。
註:磧(qì)沙漠。練,白絹,絲織品的一種。
(1)「無數鈴聲遙過磧」句表現了怎樣的邊塞景象?
(2)本詩運用襯托對比和虛實相生的藝術手法,請簡要分析。
【答題思路(2)】
①判斷並指出詩歌中的表達技巧。本詩運用了遠與近、高與低、動與靜、抑與揚的對比,視覺與聽覺的相互映襯;實景描繪和虛幻想像的結合。
②具體分析運用了該表達技巧的詩句。這是一首邊塞詩,從寫的景緻來看,「飛雁」、「蘆筍」一高一低、一遠一近、一動一靜相互對照;「白練」與黃沙形成視覺對比,「邊城暮雨」與「蘆筍初生」一抑一揚;「飛雁」、「蘆筍」視覺印象,「無數鈴聲」聽覺印象; 「飛雁」、「蘆筍」、 「鈴聲」則是寫實,「應馱白練到安西」卻是詩人的想像。
③分析該表達技巧運用的效果。詩歌通過運用襯托對比和虛實相生的藝術手法描繪了西北邊塞風光,然而語意有今不如昔的感傷,表達了詩人對邊事的憂憤,對國勢日衰的惋惜。
【答案提綱(2)】
本詩運用了遠與近、高與低、動與靜、抑與揚的對比,視覺與聽覺的相互映襯;實景描繪和虛幻想像的結合。「飛雁」、「蘆筍」一高一低、一遠一近、一動一靜相互對照;「白練」與黃沙形成視覺對比,「邊城暮雨」與「蘆筍初生」一抑一揚;「飛雁」、「蘆筍」為視覺印象,「無數鈴聲」則為聽覺印象; 「飛雁」、「蘆筍」、 「鈴聲」則是寫實,「應馱白練到安西」卻是詩人的想像。詩歌描繪了西北邊塞風光,然而語意有今不如昔的感傷,表達了詩人對邊事的憂憤,對國勢日衰的惋惜。
高考題3: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後回答問題。(6分)(06江西)
三江小渡楊萬里
溪水將橋不復回,小舟猶倚短篙開。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風波去又來。
【注】將:行,流過。
(1)本詩的「詩眼」是什麼?
(2)詩人採用什麼手法表達作品的主旨?試結合全詩作簡要分析。
【答題思路】
①判斷並指出詩歌中的表達技巧。本詩採用對比、比喻以及象徵等手法。
②具體分析運用了該表達技巧的詩句。用「溪水將橋不復回」與「不管風波去又來」進行對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賦予「山溪渡」、「風波」象徵意義
③分析該表達技巧運用的效果。這是一首送別詩,整首詩寫友情恆久不變,經得起風浪,因此可以推知詩眼是「交情」。詩歌採用對比、比喻以及象徵等手法來表達了友情恆久不變,能經得起風浪考驗的主旨。
【答案提綱】
①答案:這是一首送別詩,整首詩寫友情恆久不變,經得起風浪,因此可以推知詩眼是「交情」(交情得似山溪渡)②全詩圍繞「交情」展開描寫,詩人採用對比、比喻以及象徵等手法,用「溪水將橋不復回」與「不管風波去又來」進行對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賦予「山溪渡」、「風波」象徵意義,從而表達了友情恆久不變,能經得起風浪考驗的主旨。
高考題4:閱讀下面一首唐詩,按要求答題。(6分)(06福建)
端居①李商隱
遠書歸夢兩悠悠,只有空床敵素秋②。
階下青苔與紅樹,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閑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稱。
⑴這首詩第二句中的「敵」可否換成「對」或其它詞?請簡述理由。(3分)
⑵這首詩的三、四兩句在藝術手法上有什麼特點?請簡要分析。(3分)
【答題思路(2)】
①判斷並指出詩歌中的表達技巧。在藝術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點通過擬人來借景抒情。
②具體分析運用了該表達技巧的詩句。從詩歌的一二句可知,詩人獨在他鄉,寂寞思歸。三四句中詩人藉助對「青苔」、「紅樹」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寫,營造出了冷寂、凄清(「寥落」 「愁」)的氛圍,呈現出濃厚的悲愁色彩。
③分析該表達技巧運用的效果。詩歌三四句通過借景抒情,表達了悲愁、孤寂和思親的情感。
【答案提綱(2)】
⑵在藝術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點是借景抒情。詩人藉助對「青苔」、「虹樹」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寫,賦予客觀景物以濃厚的主現色彩,營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圍,表達了悲愁,孤寂和思親的情感。從其他角度(如互文)回答,言之成理也可。
高考題5:閱讀下面一首宋詞,然後回答問題。(8分)(06安徽)
柳梢青·送盧梅坡劉過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遠,同在京城。聚散匆匆,雲邊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傷情?覺幾度、魂飛夢驚。後夜相思,塵隨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飲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⑴「聚散匆匆」一句,在內容上強調什麼?在上片的結構上起什麼作用?
⑵作者在表達感情時主要運用了什麼手法?請結合全詞內容具體說明。
【答題思路(1)】
①判斷並指出詩歌中的表達技巧。此句在上片的結構上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②具體分析運用了該表達技巧的詩句。上片前半部分寫朋友在京城的短暫相聚,後半部分想像朋友如「孤雁」、如「浮萍」,獨自漂泊天涯。「聚散匆匆」一句正好承上之「聚」,啟下之「散」。
③分析該表達技巧運用的效果。在內容上, 「聚散匆匆」句主要是強調「聚」的「匆匆」,強調二人相聚之短暫、別離之倉促。
【答案提綱(1)】
此句在上片的結構上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上片前半部分寫朋友在京城的短暫相聚,後半部分想像朋友如「孤雁」、如「浮萍」,獨自漂泊天涯。「聚散匆匆」一句正好承上之「聚」,啟下之「散」。在內容上,「聚散匆匆」句主要是強調「聚」的「匆匆」,強調二人相聚之短暫、別離之倉促。
【答題思路(2)】
①判斷並指出詩歌中的表達技巧。作者在表達感情時主要運用了比喻和借代手法。
②具體分析運用了該表達技巧的詩句。上片用「雲邊孤雁,水上浮萍」來比喻別離之後失去伴侶、獨自漂泊的友人,以此表現被後的凄苦;下片用「塵」和「月」的比喻來自己的思念,用「馬」和「舟」借指朋友的行蹤,以此表現自己對友人的思念之切。
③分析該表達技巧運用的效果。詩歌運用比喻和借代手法把作者對友人的無限深情和刻骨思念形象地刻畫出來,增強了詩歌的藝術感染力。
【答案提綱(2)】
作者在表達感情時主要運用了比喻和借代手法。上片用「雲邊孤雁,水上浮萍」來比喻別離之後失去伴侶、獨自漂泊的友人,以此表現被後的凄苦;下片用「塵」和「月」的比喻來自己的思念,用「馬」和「舟」借指朋友的行蹤,以此表現自己對友人的思念之切。把作者對友人的無限深情和刻骨思念形象地刻畫出來,增強了詩歌的藝術感染力。
高考題6: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8~9題。(8分)(2009年安徽卷)
小重山·端午[元]舒頔
碧艾香蒲處處忙。誰家兒共女,慶端陽。細纏五色臂絲①長。空惆悵,誰復吊沅湘②。
事莫論量。千年忠義氣,日星光。《離騷》讀罷總堪傷。無人解,樹轉午陰涼
[注]①五色臂絲:荊楚風俗,端午節以五彩絲系臂。②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淚羅江。
8.從全詞看,「空惆悵」和「無人解」分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9.這首詞最突出的表現手法是什麼?請分別結合上闋和下闋作簡要分析。
【答題思路】
①判斷並指出詩歌中的表達技巧。對比。
②具體分析運用了該表達技巧的詩句。上闋中以端午佳節「碧艾香蒲處處忙」以及家家戶戶「慶端陽」的繁忙喜慶氛圍與自己「空惆悵」進行對比;下闋中以端午節大家只知道歡慶佳節卻「誰復吊沅湘」和作者「《離騷》讀罷總堪傷」進行對比。
③分析該表達技巧運用的效果。通過對比,作者慨嘆世人忙於節日的喜慶,而不理解或淡忘了對愛國詩人屈原的懷念之情;同時也抒發了作者不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懷,表達了對屈原忠義氣節的崇敬。
【答案提綱】
這首詞最突出的表現手法是對比,上闋中以端午佳節「碧艾香蒲處處忙」以及家家戶戶「慶端陽」的繁忙喜慶氛圍與自己「空惆悵」進行對比;下闋中以端午節大家只知道歡慶佳節卻「誰復吊沅湘」和作者「《離騷》讀罷總堪傷」進行對比。通過對比,作者慨嘆世人忙於節日的喜慶,而不理解或淡忘了對愛國詩人屈原的懷念之情;同時也抒發了作者不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懷,表達了對屈原忠義氣節的崇敬。
高考題7:閱讀下面這首宋詩,然後回答問題。(8分)(2009年湖北卷)
題西溪無相院張先
積水涵虛上下清,幾家門靜岸痕平。浮萍破處見山影,小艇歸時聞草聲。
入郭僧尋塵里去,過橋人似鑒中行。已憑暫雨添秋色,莫方修蘆礙月生。
(1)這首詩多處寫到「影」,有的是明寫,有的是暗寫。請找出兩處暗寫「影」的詩句,並加以說明。(4分)
(2)第二聯是怎樣寫景的?請簡要分析。(4分)
【答題思路】
①判斷並指出詩歌中的表達技巧。視聽結合、前後照應、以動襯靜。
②具體分析運用了該表達技巧的詩句。第二聯上句「浮萍破處見山影」,著眼於視覺,寫浮萍破處,山影在水中顯現出來,呼應了第一聯的「清」字;下句「小艇歸時聞草聲」,則落筆於聽覺,以細微的草聲襯托出環境的寧靜,呼應了第一聯的「靜」字。
③分析該表達技巧運用的效果。上下句在寫景上視聽結合,並以動襯靜,寫出了環境的清幽清凈,照應了首聯。
【答案提綱】
第二聯上句「浮萍破處見山影」,著眼於視覺,寫浮萍破處,山影在水中顯現出來,呼應了第一聯的「清」字;下句「小艇歸時聞草聲」,則落筆於聽覺,以細微的草聲襯托出環境的寧靜,呼應了第一聯的「靜」字。上下句在寫景上視聽結合,並以動襯靜,寫出了環境的清幽清凈,照應了首聯。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