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愚大和尚:六祖的極樂世界

月初月未圓 須向十五行

今天來談《六祖壇經》及顯密圓通法門。顯密圓通法門融合了顯教及密教,以準提法來呈現,其中有一修習主軸「先悟毘盧法界,後修普賢行願海」。《六祖壇經》所談的正是先悟毘盧法界,所以慧能大師說「禪宗是接引上上根器」,又說禪宗「只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

今天早上來時,波士頓的道友,問我一個問題,芝加哥及香港的道友,也有相同的問題:《金剛經》中提到「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我們唸咒唸佛號、觀想等沒有離開聲色呀!這不是矛盾嗎?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就需要回到剛剛提到的六祖慧能大師的這二句名言:「禪宗是接引上上根器」、禪宗「只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來看。

南老師曾說一千多年來,有幾位慧能大師?也只不過一位而已。中國禪宗有所謂如來禪和祖師禪之分,如來禪也可以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直指人心沒有錯,但見性是否就成了佛?禪門有位祖師講過:「未見性之前如喪考妣,見性以後如喪考妣。」為什麼?未見性時是盲修瞎練,見性後看到生命的大方向、大目標,但卻不圓滿,就像初一和十五的月亮,一個有缺,一個完全。儘管禪宗講的是圓頓大法,對上根利智者是圓頓,一聽就大徹大悟,而小根小器的用圓頓大法,圓頓大法亦成了小根小器。我常引用《壇經》的名言「正人用邪法,邪法也成正」,「邪人用正法,正法也成邪」來比擬法門與根器利鈍的問題。《壇經》、《金剛經》大家都可講,但若把經意扭曲了,那縱使是一毫之差,也會搞到後來成千里之偏斜。我們要瞭解《六祖壇經》是般若中的般若,是金剛寶石,六祖所講是圓頓大法,只是我們看經聞法,往往聽後讀後有悟道的感覺,然卻「聞理似悟,遇事則迷」,聽道理有省,但境界一現前就垮了,就如南老師常說的那樣「想得到,做不來,看得破,忍不過」。

明心願海開 見性好成佛

《壇經》以銳利、簡捷、直接了當的方式建立我們正確的佛法見地,即便如此,並沒有離開顯密圓通準提法的內涵「後修普賢行願海」,這也可說明為什麼見性的人還是如喪考妣了。唉呀!明心見性了並不見得就全了了呀!自己的煩惱、習氣一大堆,仍有待脫胎換骨,有待轉化提昇。怎麼做?「後修普賢行願海」,還是修禪定解脫,還是修把心量打開,還是要修功德。並不是明心見性後,以前不會的英文,一下都會了,有這道理嗎?英文該學還是要學,世間法以前不會的還是要學,只不過腦筋比較靈光,很容易抓到重點,把聽到的道理整合的很好。這就如鏡子擦得乾乾淨淨,物來則應,可把每一樣東西照得明明白白。煩惱習氣重,有若鏡子灰塵厚,看不清楚,再高再妙的法聽得霧煞煞,一頭霧水,不能領會,總是昏昏悶悶的。明心見性的人正是理障已開,整個佛法的綱要已經契會,抓到了。

在座各位,不管修習那一宗派,只要能改善身心,趨向正道,這都很好。要把佛法落實在自己的生命中,對生命沒有懷疑了,那怕下口氣不來,也沒有慌張,這就是先悟毘盧法界的好處。心地明了之後,了無掛礙,儘管他沒有完全解脫,儘管他還會病兮兮的,但大方向卻掌握著了,這是《壇經》很殊勝能利益大家的地方。《壇經》把《金剛經》發揮得淋漓盡致,它總共十品,內容實在太豐富,現在講也只能講重點,講跟我們起心動念,生活有關,用得上的才有用。

善念不足善 無念叫至善

在《壇經》第四品定慧品中,六祖提到禪「以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這就是今天我要跟大家提出來畫龍點睛之處;在修行次第上,先悟毘盧法界是祖師禪,後修普賢行願海是如來禪。後者修普賢行願海是有階梯的,一步一步進,其目的在讓我們的所悟與修行朝向圓滿無瑕。所以真要修行需把前後兩者融合在一起,力量才大。怎樣融合呢?這就要特別注意慧能大師的這三句話:「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了。

無念容易嗎?很不容易。道理似乎懂了,卻做不到,平日妄想紛飛,雜念一大堆,那能無念呀?可是雜念有那麼罪惡嗎?如果有,那我們每個人都該生大慚愧呀!但是反過來,念頭是念頭,若是能好好利用念頭而無所住,它就是生命很好的力量,修學佛法也就不難了。可見佛法是有階梯,如來禪是正確的,而祖師禪也沒有錯,我們自己得融會貫通,不要拿著雞毛當令箭,不要用祖師禪的口氣來否定一切,那就是謗佛、謗法、謗僧了。反之,也不能拿如來禪來否定祖師禪,畢竟一切要空、無相。

關於六祖的這三句話,我配以三個次第來說,從念而言,那是:善念、正念、無念。黃教的《菩提道次第廣論》中有所謂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大乘不共法,這是一種次第的分類。五乘者,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三乘者,聲聞、緣覺、菩薩;至於大乘不共法,講的就是菩薩乘。

人乘講五戒,天乘憑十善,五戒十善培養我們的善念,聲聞、緣覺,甚至包括菩薩乘則提昇到培養正念,而禪「以無念為宗」,也要大家從先有善念,不斷培養善念,再提昇到正念,正念純熟了,才能到達無念。《金剛經》雖然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這是指無念而言。但音聲、影像在修行次第上卻可用來培養我們的正念。在正念中已包含了善念,正念是善念的提昇,不因善而偏執。念佛、念咒、觀想是在正念中,雖未到達無念,但正朝此目標前進。念佛、念咒、觀想可讓一般人由有跡可尋的實際的方法來漸趨於一切無所著的無念。

觀想應般若 念佛持咒同

如理如法的觀想是不容易,因為觀想是般若,叫觀想般若,念佛、念咒也都可以與般若相應。當我們一下無法立即與般若相應,想空空不了,說無念又做不到,那又怎麼辦?需要個方便法。以觀想而言,觀不起來,沒關係,先從一句咒語或一句佛號下手,它們有如一支掃把,清除我們的習氣垃圾,這是天台宗的五停心觀中的「多障眾生念佛觀」,不要小看它。如果用個具體的、有跡可尋的方法都做不到,那麼抽象的空、無相、無我就更不用講了。修行用功要很實際、很貼切,眼前能把握的先下手,不可以講大話,講大話對身心修行毫無助益。

觀想不起來,先從老實持咒下手。老實持咒是顯密圓通入門,顯教也需持誦楞嚴咒、大悲咒、十小咒等等的方法,修淨土也沒有離開這個路子,問題在於有無一門深入。念咒、觀想不過是拐杖,我們凡夫走路都跌跌撞撞的,有了拐杖走起來會順利些。而即使明心見性了自己能走,有支拐杖也很好,也是增上緣。

按照《顯密圓通成佛心要》的事理,真正懂咒語,要八地以上,甚至十地菩薩才行。咒語有很深的道理,你念到某個時候,咒語也好、佛號也好,一睡覺就來報到了,要不要拿掉呀?人家還求之不得呢!念到這樣的功夫還要拿掉?也許你說:「禪宗說空,無我,而我怎麼這麼多念頭呀?」但這是正念,正念來找不是很好嗎?就繼續念,念到把我們身心的垃圾清理得差不多了,便好與般若相應,這是水到渠成,自然念到念而不念,咒語也提不起來,什麼念頭也提不起來。

但這時可別顛倒呀,說:唉呀!怎麼念頭都跑到那裡去了?那可是大顛倒!無念正是般若正念,念而不念,提不起來才是真正所要的。這時節所有的法門、佛號、咒語、觀想都融化掉了,這才談得上無念。現在我們每個人都在努力提起正念,無念境界是已經在法上成熟的人,才有辦法達到的。《壇經》中對「無念」二字發揮得很多,日後有機會再給大家提出來探討,問題是用得上用不上。

萬德才莊嚴 總為一句佛

至於對於無念一項,六祖最為人熟知的解說是「無者無妄想,念者念真如」。這兩句我們又可於六祖接引到惠明禪師時所指示的「不思善、不思惡」上去會取。六祖說某人哪,你好壞一切都掃得乾乾淨淨的,「恁與麼時,那個是(您)明上座本來面目?」同樣的,這一步你懂了,那就離妄無念而見真如了!但道理懂了以後,還是按部就班,該唸佛唸咒還是唸佛唸咒,該廣修行願還是廣修行願。修淨土的常說「一句聖號,萬德莊嚴」,我說你錯了,必須萬德才能莊嚴一句佛號,必得累積許多福德智慧,才能把這句佛號唸得好。沒有德行,即便一句佛號也唸得顛顛倒倒的。當然知道唸佛已經不錯了,但不要只是小和尚唸經,有口無心,這是凡夫的寫照。

禪宗以「無念為宗」,心中只有善念沒有惡念,已經很難得。但善念能否就是正念呢?不一定,也許是、也許不是。有時說好聽是種善因,結果卻帶來更多問題,雖然出發點是好的,做出來卻彼此痛苦,可見這善,不是純善,沒有正知正見為導,也就是不合於正念。你以為是好的,卻傷害了對方,可見善還不等於正。如果善念是完全正確,有善念就可以,那人乘、天乘就夠了,為什麼還會有聲聞、緣覺、菩薩乘呢?可見那不圓滿。雖不圓滿,但五戒、十善是修道的基礎,所以一定是要從善念提昇到正念,再從正念提昇到無念。

諸相皆明了 方証一相無

再來談以「無相為體」。眼見是色相,耳聞是聲相,色、聲、香、味、觸都是相,如何達到無相?在三無漏學中,相屬戒學,無念為宗的念屬慧學。要到達無相,也可將其分為三個次第,明相、了相、無相。先要明相,明白是非善惡。對戒相清清楚楚,知道其來龍去脈,以及一切是非邪正。有人問我「您在佛學院讀唯識,怎麼沒有按唯識來修?」我說有啊!唯識擅長分析種種的事和理,等於幫我們明辨是非、善惡、邪正。佛法是多元化的,明白事與理,讓我們事無礙、理無礙,進而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不是很好嗎?所以明相與唯識的分析相通,當然重要,但還不夠。修行還在於了相,了得圓滿,把種種惡相轉為善的。

修行人所受的五戒、十善、菩薩戒均在了相,一方面當然用它來明相,一方面也用它來了相。例如以佈施對治自己的慳貪,肯佈施的人不會小氣,這是修菩薩道入門的第一課。還有,忍辱對治自己的嗔相,持戒對治自己的恚相,精進對治自己的懈怠相,禪定對治的是散亂相,般若則對治那愚痴相。這乃一邊要明、一邊要了。不但明白,也切實做到行到,依這樣一直到純熟了,才能無相,心中坦蕩蕩,了無牽掛,功德圓滿。做人處事達到這樣,不但在家戒提昇到出家戒,甚至提昇到金剛乘戒,你都合格。所以廣修行願,是要我們從做到明相而了相,進而達到無相。這是一個很大的功課,戒學是個很龐大的體系,大家一聽到戒學,頭都大了,其實只要發願要好好從做人做事開始,自然可入可出,這是我們的福德門。

有住助安定 無住更解脫

再來是「無住為本」,有所安住,心就安定,這偏向定學,而整部《金剛經》講的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濃縮後是「無住生心」,再濃縮為「無住」。如何得到無住,還是有次第的,由初住、細住,才能達到無住。

一位上根利智者,或懂得道理者,唸佛會妨礙你嗎?不但沒有妨礙,尚且幫助你,讓你安住。對初機者而言,有個拐杖可為攝心、調心的依侍,若人隨時隨地懂得這樣一門深入,用一個簡單的方法,如修淨土的念佛號或修密的唸咒語,在你了解運用它的事理後,運用得純熟,便初步可以讓心安定了,此謂之初住。初住已經不容易,五停心觀中有「散亂眾生數息觀」,但也不一定限定數息,一句佛號,咒語唸得純熟,一樣可以得初住。然後隨著自己的功德福德智慧的增長,慢慢轉入細住;微細的內心時時都可以照顧得很好,非常安詳。你懂得修法的次第後,該怎麼做,就怎麼做,不好高鶩遠,不會為分辨這個法門、那個法門徒生多餘的討價還價心理,這樣把定心去修,才能由初住而細住。一切法以得心應手為要,等到能細住,細到極點,自然就細到無所住的無住了。

三無法眼正 立地見彌陀

所以說若論往生,要往生到那裡?修到無念、無相、無住就是歸宿。無相、無住、無念三者融通,一心清淨圓滿,即是十萬億程外的西方極樂國。你若眼前該明、該了的都做不到,還妄想未來的往生,那成嗎?先把腳下照顧好,把起心動念照顧好,真照顧好了,不移一步到西天。整個佛法是顯密圓通的,不管任何法門,都以般若為中心,佛法是般若之學,一切法門都要匯歸到般若,這是我們的安心處,真正皈依處。

「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這三句話把《六祖壇經》和顯密圓通法門融合在一起,有矛盾嗎?沒有,有矛盾是自己不通,一知半解,通了以後,任修一個法門都了無掛礙,跟《金剛經》、《六祖壇經》處處相應。

我們修學佛法不要一知半解,唸佛可以往生極樂世界,那我們唸準提咒可以往生到那裡?想想看,你說唸佛要不要修到無念呀?修到無相呀?要不要無住呀?都要的!你不到無相、無念、無住的境界真正的極樂世界不現前。六祖的三句話貫穿所有的法門,八萬四千法門都是以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而不僅只是禪宗的。有人說千經萬論同歸極樂,極樂代表解脫境界,什麼是解脫?無念、無相、無住的了無掛礙是解脫,所以極樂世界代表大福德,大智慧的圓滿。我們可以斬釘截鐵地說,真正極樂世界是超越苦和樂,若有苦樂那還不圓滿,還在苦和樂的對比中。那什麼是超越了苦和樂呢?當然還是無念、無相、無住了,它們才是真正極樂世界的內涵。你要到那裡找阿彌陀佛啊?

本文恭錄自十方禪林官網,本平台所刊內容皆取自網路,未經原作(版權方)確認和審核。如有篡改疏漏,與任何大德無關。平台系個人發心創建,不隸屬(代表)任何道場及團體,謝絕一切商業合作。


推薦閱讀:

【姿勢】這個世界不需要好女人
身高155cm女生的世界是怎樣的?
墨兒的情感世界
影響未來20年的新型中美關係(下篇)
無處隱身的世界

TAG:世界 | 大和 | 和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