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
香港大學校徽香港大學,簡稱港大(英語: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縮寫:HKU,俗稱:Hong Kong University),是一所擁有十大學院及一所獨立研究院的綜合型研究大學。在1911年於香港島薄扶林成立,並在1912年正式辦學,為香港第一所高等教育機構。其創校學院醫學院的前身,為1887年成立的香港西醫書院。港大創校以來一直採用英語教學。在法律、心理學、生物醫學等領域的學術研究表現突出。 例如,港大研究隊伍為全球第一個成功鑒定及上報冠狀病毒(非典型肺炎病原體)的研究單位。另外,此院校也培養了多名香港社會名人,包括法、政、科學與醫學等學術圈的成員。 2 發展歷程 2.1 早期
二十世紀初,當時西方列強爭相在中國成立大學,時任港督盧押認為英國也應該在香港設立一所大學,一來與其他列強競爭,二來讓中國人(殖民地時代的香港人)認同英國的價值觀,讓英國便於華南地區拓展勢力與鞏固在香港的管治。印度商人么地爵士閱報得知盧押有意興辦大學,親自前往港督府表示支持,並捐出15萬元作為建築費用及3萬元作為組常費用。當時兩廣總督張人駿捐款20萬元,省港工商界亦覺得成立大學有助中國人學習西方的科技,使中國能夠踏上自強的道路,於是紛紛出錢支持興建香港大學。另一方面,當時太古公司轄下的一艘貨船發生工業意外導致多名中國船員傷亡,急欲修補公司形象而出錢支持成立港大。加上英國政府和其他香港英資公司如滙豐銀行的資助下,盧押最終籌得足夠資金組建大學,並於1910年3月16日主持本部大樓的動工儀式。
香港大學
1911年3月30日港大正式成立,1912年3月11日舉行開幕典禮,同年首屆學生入學。因盧押認為當時中國社會不適宜接觸西方的人文價值觀(如共產主義理念),故此大學最初模仿利物浦大學的制度,重理工而輕人文,只設3個學院:醫學院、工程學院及文學院。其中醫學院的前身是創立於1887年的香港西醫書院,孫中山先生曾於此書院習醫。1916年12月舉行第一屆畢業禮,有23位畢業生及5位榮譽畢業生。1925-26年省港大罷工後,政府為進一步溝通中西文化,遂召集本港紳商,磋商在香港大學增設中文學系,讓漢文中學畢業生入讀。香港大學中文學院於1927年成立,邀得前朝翰林賴際熙、區大典等執教,加上其時又有華人富商鄧志昂捐款建立中文學院、馮平山捐款建立中文圖書館等,湧起了一股重視中文教育的潮流。1939年,理學院成立。1941年香港淪陷,本部大樓遭炸毀而停辦,至1948年復辦。
2.2 二戰後二戰後隨香港的社會需要陸續設立校外課程部(1957年,今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法學院(1969年)、社會科學學院(1967年)、牙醫學院(1982年)、經濟及工商管理學院(2001年)等。1961年學生人數為2000人,是1941年的4倍。1989年後政府推行大專教育本地化,大幅增加大學學位和課程種類,讓港人不用遠赴英國讀大學,也為主權移交中國作準備。這使港大學生人數倍增,至2008-2009年度學生數目達21,652名,當中包括2,068名內地生及國際學生。另外,港大亦有全港數量最多的研究生。由各學院及研究院開辦的課程數量也多達10萬個。主權移交後,雖數次被校政風波困擾,但大學逐漸由專註於教學過渡為教學和研究並重,並增加與海內外大學和研究所的學術交流,尤以醫學研究成果(如SARS病毒研究)最為豐厚,數所實驗室亦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重點實驗室」稱號。由於不少港大畢業生任職於香港政府部門,故此也被喻為「執政黨」或者「香港的東京大學」。其所採用的教學模式包括問題導向學習,旨在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
3 專業介紹專業介紹 | ||||
專業類型 | 專業名稱 | 專業層次 | 專業名稱 | 專業層次 |
工學類 | 土木工程 | 本科 | ||
文學類 | 新聞傳播學類 | 本科 | 新聞學 | 本科 |
中國語言文學類 | 本科 | |||
理學類 | 文科試驗班類 | 本科 | 理科試驗班類 | 本科 |
數學類 | 本科 | 工科試驗班類 | 本科 | |
管理學類 | 工商管理類 | 本科 | ||
經濟學類 | 經濟學類 | 本科 |
4 重大事件 4.1 醫學院命名爭議
2005年5月7日,港大宣布獲李嘉誠及李嘉誠基金會承諾10億港元捐款,5月18日港大建議將醫學院命名為李嘉誠醫學院以表彰李嘉誠及其基金會的慷慨捐贈,並獲港大校務委員會一致通過。此決定曾引起醫學院部分舊生的關注及反對,但經諮詢後校方表示將維持原來決定,而李嘉誠亦發公開信表示「沒有改變自己的看法」。香港大學醫學院於2006年1月1日正式命名為「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港大醫學院校友、時任立法會醫學界議員郭家麒聲言將發起全球港大醫學院校友籌款,以贖回醫學院原名。另一醫學院校友謝鴻興亦反對命名,命名當日亦會發起抗議活動。
4.2 醫學院前院長被控欺詐盜竊2008年5月23日,廉政公署落案起訴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前院長林兆鑫33項欺詐和盜竊罪,指他在03年至06年擔任港大醫學院長期間,處理逾20名瑪麗醫院私家症病人的醫療費用時涉嫌欺詐,以及盜竊了3名捐款人的捐款,涉及款項逾400萬元。另一項控罪是身為公職人員行為失當。2009年9月,林兆鑫承認該項公職人員行為失當罪,被判處入獄25個月。
4.3 穆加貝事件
2009年1月24日,消息傳出辛巴威總統羅拔?穆加貝之女,波納?穆加貝正就讀於香港大學。香港人權監察總幹事羅沃啟表示,如她的開支是犧牲辛巴威普通國民而來的,香港便應參與制裁。美國和歐盟正向穆加貝實施制裁,包括凍吉他的資產和禁止他外游。澳洲亦禁止穆加貝的子女在澳洲讀書。香港大學發言人對此事件表示,「我校相信教育應超越政治,我們不應以學生家庭背景或他們父母親的所作所為,拒絕他們受教權利。」 事後波納?穆加貝被證實其實為香港城市大學之學生而非港大。
4.4 八一八事件2011年8月18日,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到香港大學主持百周年慶典儀式,期間保安嚴密,大量警力出動。有欲向李克強表達平反六四訴求的學生被人員推倒在地,並且被困於逃生梯間一小時。事件引起社會各界關注。部份校友在社交網站成立專頁,聯署譴責香港大學校長徐立之,要求他及警務處處長曾偉雄下台;曾偉雄、保安局局長李少光及行政會議非官守召集人梁振英則公開發言支持警察依法執行任務;香港大學校長徐立之表示「已經聽到學生的聲音」,其後徐立之又發表聲明,指警方與學生發生推撞,認為警方做法是不能接受。香港大學也認為警方有必要檢討今次行動,並表示徐立之對校方未能防範事件發生,表示歉意。
5 學校文化 5.1 校徽香港大學的校徽根據英國紋章院的建議而訂立,並於1913年5月14日獲得現在的盾形徽章和校訓。早於1912年10月,香港大學已於一封給紋章院的信中提到了盾形徽章的設計。但徽章設計者為誰已不可考,可能是一位熟悉紋章學的歐洲人。從徽章的設計可以看出早期的大學興辦者對香港大學的期望,希望將大學發展為一所中西合壁的大學。1981年,在香港大學建校70周年時,大學向紋章院申請一個完整的大學紋章,添加部分包括冠頂及扶持盾牌的獸形,此項申請於1984年獲英國紋章院批准。香港大學亦因此成為香港唯一一所擁有完整紋章的大學,顯示出大學歷史悠久的一面。
紋章里(除校徽外)有三頭生物。居頂的是代表英格蘭的小獅子。左面是代表中國的龍,右面是代表英國的獅子,腳踏著的草地代表香港島。三頭生物都系著翡翠項飾。頭盔與彩帶代表勇敢的騎士。
5.2 大學管治《香港大學條例》(University of Hong Kong Ordinance)規定大學校監為香港行政長官(殖民地時期為香港總督)。目前的大學校監為梁振英博士,副校監(Pro-Chancellor)為李國寶博士,大學校務委員會主席(University Council Chairman)為梁智鴻醫生,校長(Vice-Chancellor and President)為徐立之教授,首席副校長(Deputy Vice-Chancellor and Provost)為錢大康教授,副校長(Pro-Vice-Chancellors and Vice-Presidents)為周肇平教授、麥培思教授、譚廣亨教授、徐碧美教授。校長會同副校長執行大學校務委員會訂立的政策。
6 社會地位在香港中文大學成立之前,港大為香港唯一一所大學。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15位司長及局長中,有11位出身自香港大學,可見香港大學學生在政府內部佔有一定地位,甚至有「港大幫」之說。根據港大年報,2009年政府新聘用的學位職系公務員當中有34.1%是香港大學應屆畢業生,自2006年起為全港各大專院校中最高者,前中大校長金耀基教授更稱香港大學是香港的「公務員培訓所」。
7 著名建築 7.1 本部大樓香港大學本部大樓香港大學建於1910年2月26日,其中歷史最悠久的建築就是本部大樓。大樓以文藝復興時期建築模式的花崗石柱廊所支撐,頂部則建有一座高塔和四座角塔,具有典型西方建築風格。本部大樓曾經是文學院的大本營,張愛玲便曾於1939年在這裡的文學院就讀。典雅的建築也令本部大樓成為港大學生拍攝畢業照的首選地。
而陸佑堂是指本部大樓二樓的大禮堂,是大學舉行活動的地方;該禮堂見證過不少歷史時刻,最為矚目的就是一九二三年剛卸任中華民國非常大總統的孫中山重臨香港,應邀在此發表演說,直言香港是孕育他學養和革命思想的地方。現今大學每年頒授榮譽學位都在這座禮堂舉行,此外亦不時舉辦音樂會和其他文化活動,電影《色,戒》便曾在此取景拍攝。
7.2 大學堂引人注目的大學堂位於薄扶林道山頂,揉合了都鐸及歌德式建築特色。大學堂於1861年由蘇格蘭商人杜格拉斯興建,作為公司總部及寓所,並取名為「杜格拉斯堡」。1894年,一個法國傳道團買下這幢建築物,並大舉修葺及增建,後於1953年遷出。香港大學在1954年收購這幢建築物,並自1956年起闢作男生宿舍,改稱大學堂。大學堂外有設計優雅的梯級,內部則有古色古香的圖書館及螺旋式樓梯,別具特色。多套香港電影均曾於該建築物取景,包括《流氓俠醫》、《玻璃之城》等。
7.3 鄧志昂樓鄧志昂樓是香港大學一座古老的建築物,位於薄扶林道本部校園內,鄰近薄扶林道,由鄧肇堅爵士父親鄧志昂於1929年捐助建成,作為香港大學中文學院之用。鄧志昂樓為一座樓高3層之平頂建築,外牆鋪以洗水批盪,裝飾花紋簡樸。2樓外牆有5個小陽台。大樓於1931年9月28日由當時之香港總督貝璐爵士揭幕。現為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
7.4 孔慶熒樓孔慶熒樓是香港大學另一座古老建築,位於薄扶林道本部校園,本部大樓正門對面。大樓於1919年落成啟用。其外部自1985年起成為香港法定古迹。原為港大學生會大樓,現為文學院音樂系所用。
7.5 嘉道理生物科學大樓
嘉道理生物科學大樓曾榮膺2001年世界建築大獎亞洲區最佳建築設計獎[35],原因是其高科技設計足以與香港滙豐銀行大廈分庭抗禮。這座十層高的大樓由8組、每組4支排列成倒金字塔形、高10米的支柱支撐,而在對稱的鋼質弧形屋頂之下,是大樓的核心部分──擁有高科技含量的實驗室。評語指這座建築物設計嶄新,實驗室設備能配合日新月異的科學研究,不但延長建築物的壽命,也減低了在建築物改動過程中所消耗的能源和產生的廢棄物。
7.6 舍堂「舍堂」(Hall)是香港大學為學生(尤其是本科生)提供共同生活的地方,希望透過學生自行組織活動、彼此學習,達致課堂和學術以外的「全人教育」。「舍堂教育」的概念源自英國劍橋牛津等大學的「學院制」,但港大的舍堂從一開始就不具備學院的學術教學及獨立招生功能,而衍化為只保留社交和課外教育功能的「舍堂」。舍堂主要是住宿性的,同時奉行「學生自治的原則」,學生於管理舍堂的過程中可學懂與人溝通,做人處世的知識。舍堂的活動多姿多采,包括各不同類型的運動項目如足球、籃球、排球、羽毛球等,某些舍堂亦提供學生於中學時期較少機會接觸的球類運動如曲棍球、壘球及棍網球,合稱「New Ball Games」。此外亦有話劇、辯論、橋牌、歌詠團等較文靜的活動供堂友選擇,亦有跳舞、團契、社會事務團、獅隊等興趣小組。同時學生亦能於舍堂中培養團體意識及貢獻的精神。
港大亦有純粹供學生居住而沒有任何學生組織的學生住宿樓,惟宿位不多,只有男女各36個宿位。由於很多舍堂以學生的課外活動表現及對該舍堂的貢獻來審訂宿生資格,故希望專註學業或不希望參與課外活動的學生只能租住附近的私人住宅。
現時香港大學共有13所住宿舍堂及4所非住宿舍堂,13所住宿舍堂為:何東夫人紀念堂、利希慎堂、利銘澤堂、利瑪竇宿舍、李國賢堂、聖約翰學院、施德堂、太古堂、大學堂、偉倫堂、馬禮遜堂、李兆基堂及孫志新堂。4所非住宿舍堂分別為康寧堂、遮打堂、根德公爵夫人堂、李志雄紀念堂。其中何東夫人紀念堂及根德公爵夫人堂為女生舍堂,利瑪竇宿舍、大學堂、馬禮遜堂(本科生部分)及康寧堂為男生舍堂,其餘為男女混合舍堂。另外利瑪竇宿舍由天主教耶穌會主辦、聖約翰學院由基督教聖公會主辦,行政上皆獨立於香港大學。
港大歷史上還曾有聖母玫塊堂,惟因故停辦。聖約翰舍堂及聖士提反舍堂因聖保羅書院之復校紛爭,於1950年在聖士提反舍堂原址合併為聖約翰書院。明原堂(即盧吉堂、梅堂及儀禮堂)於1992年搬遷,易名為利希慎堂,以香港「鴉片大王」利希慎命名。馬禮遜堂曾於1968年停辦,2005年重開;然而主辦者已由倫敦傳道會及香港愉寧堂變為大學本身。
7.7 舍堂村現時香港大學擁有3個舍堂村(Student Village),大部份舍堂皆位於舍堂村,包括:
沙宣道舍堂村—沙宣道6號(1992年落成):利希慎堂、偉倫堂、利銘澤堂和何善衡夫人堂(醫科生宿舍)
賽馬會第一舍堂村(Jockey Club Student Village I)—薄扶林道91號(2001年落成):何東夫人紀念堂、施德堂和何添堂(多用途禮堂)(利瑪竇宿舍雖然在地理上與舍堂村非常接近,但並非舍堂村的一部分)
賽馬會第二舍堂村(Jockey Club Student Village II)—薄扶林道109號(2005年落成):馬禮遜堂、李兆基堂和孫志新堂
其餘早期落成的舍堂並不位於舍堂村,包括:
薄扶林道82號:聖約翰學院(1912年落成)
薄扶林道93號:利瑪竇宿舍(1929年落成)
薄扶林道144號:大學堂(1956年落成)
香港大學本部校園內:太古堂(1980年落成)和李國賢堂(1985年落成)
7.8 龍華街宿舍港大在堅尼地城龍華街興建四幢用作學生宿舍的大樓,合共提供1800個宿位,分別於2012年9月及10月落成及投入使用。當中三分之二宿位會撥給非本地學生。
7.9 百周年校園興建中的百周年校園,是港大為了應付三三四學制對校園空間的額外需求、紓緩現有校園的用地不足情況而設。新校園主要供文學院、社會科學院及法律學院使用。當這些學院遷至新校園後,原有空間會分配給其他學院使用。計劃當中也會包括圖書館、教學及研究實驗室和康樂設施等。同時亦會配合港鐵西港島線香港大學站的興建,並在興建過程中保護及活化數幢屬於水務署的歷史建築和附近的樹木。[37]百周年校園是香港大學紀念建校百周年的發展項目之一。
8 知名校友 8.1 政治界領導人與名望人士
孫中山傅秉常-中華民國駐蘇聯大使、中華民國司法院副院長
林謀盛-陸軍少將、新加坡民族英雄
衛奕信勛爵—前香港總督、英國亞伯丁大學校監,畢業於牛津大學,曾經在1960至62年在香港的香港大學為準備做外交官而學習普通話,因此嚴格來說不是港大校友。
孫中山-曾經就讀於香港西醫書院,因此孫中山嚴格來說是香港西醫書院的校友,而非香港大學的校友。
委員與議員
范徐麗泰—前立法會主席, 現任全國人大常委
羅范椒芬—行政會議成員、候任行政長官辦公室主管、前教育統籌局常任秘書長、廉政專員、現任第十一屆港區全國人大代表
李福善—前上訴庭副庭長、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
劉迺強—基本法委員會委員
李永達—前立法會議員(新界西)、葵青區區議員
李卓人—立法會議員(新界西)、工黨創黨主席、職工盟秘書長、支聯會主席
黃家維—青年民建聯副主席、東區區議會環境及衛生事務委員會增選委員
何俊仁—立法會議員(區議會(第二))、前民主黨主席
何鍾泰—前立法會議員(工程界)
劉山青—社民連中評會委員
劉健儀—前立法會議員(航運交通界)、前立法會內務委員會主席、自由黨榮譽主席
周梁淑怡—自由黨主席、前行政會議成員、前立法會議員(新界西)
梁愛詩—前律政司司長、基本法委員會副主任
梁耀忠—立法會議員(新界西)、葵青區區議員
楊森—前立法會議員(香港島)、前民主黨主席
王國興—立法會議員(香港島)
單仲偕—立法會議員(香港島)、民主黨副主席
簡悅強爵士—前行政局首席議員、前消費者委員會主席、前東亞銀行主席、前香港中文大學副監督
陳方安生—前政務司司長、前立法會議員(香港島)
曾鈺成—立法會主席、立法會議員(香港島)、民主建港協進聯盟前主席、前行政會議成員
王?鳴爵士—全國政協委員、香港青年協會總幹事、前教育統籌委員會主席、前行政會議非官守成員、前房屋委員會主席
葉劉淑儀—立法會議員(香港島)、新民黨主席、前保安局局長
施偉賢爵士—資深大律師、前立法局主席
劉兆佳-全國政協委員、前中央政策組首席顧問
政府公務員
林鄭月娥—政務司司長
許仕仁—前行政會議成員、前政務司司長、前財經事務局局長、前強制性公積金計劃管理局行政總監
林瑞麟—前政務司司長
方舜文—貿易發展局副總裁、前旅遊事務專員
王永平—前工商及科技局局長
俞宗怡—前公務員事務局局長
劉吳惠蘭—前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
周一岳—平等機會委員會主席、前食物及衛生局局長、前瑪麗醫院行政總監
李少光—前保安局局長、第十二屆港區全國人大代表
邱騰華-行政長官辦公室主任、前環境局局長
鄭汝樺—前運輸及房屋局局長
尤曾家麗—職業訓練局執行幹事、前民政事務局常任秘書長、前資訊科技及廣播局局長
廖秀冬—前環境運輸及工務局局長
林煥光—行政會議召集人、前平等機會委員會主席、前行政長官辦公室主任
林超英—前香港天文台台長
朱培慶—前廣播處處長
梁卓偉—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院長、前行政長官辦公室主任、前食物及衛生局副局長
何鴻鑾—前社會福利司、前工商司
楊啟彥—前運輸司,前九廣鐵路公司主席兼行政總裁
陳祖澤—前庫務司,前載通國際董事長,前香港賽馬會主席
葉澍堃—前經濟發展及勞工局局長
李淑儀—前食物及衛生局常任秘書長(衛生)
黎年—申訴專員、前廉政專員、前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常任秘書長(庫務)
任關佩英—前環境食物局局長、前廉政專員
鄺其志-前資訊科技及廣播局局長、前庫務局局長、前香港交易所行政總裁
李本瀅—前香港天文台台長
方誌偉—前香港總商會總裁
鄧竟成—全國政協委員、前警務處處長
聶德權-政務司司長辦公室專員(特別職務)、前社會福利署署長
張健聰-商務及經濟發展局行政主任
8.2 商界/財經界庄月明庄月明—李嘉誠髮妻
馬時亨—中策集團董事局主席兼非執行董事、華潤置地獨立非執行董事、前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前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
任志剛—中國金融學會執行副會長、授勛評審委員會成員、前金融管理局總裁
柯清輝—中策集團董事局副主席兼行政總裁及執行董事、思捷環球董事局主席兼獨立非執行董事、無線電視獨立非執行董事、國際資源副主席兼獨立非執行董事、前恒生銀行副董事長兼行政總裁
梁錦松—前財政司司長、百仕通集團(香港)有限公司主席
何鴻燊—香港、澳門商人,澳門旅遊娛樂有限公司、信德集團創辦人,有「賭王」之稱
李福兆—前香港聯合交易所主席,前香港共濟會成員
張永霖—前亞洲電視執行主席、前電訊盈科行政總裁
陳南祿—恆隆集團及地產董事總經理,前國泰航空副主席及太古股份有限公司董事
陳永陸—香港股市評論員
霍建寧—和記黃埔董事總經理、電能實業董事局主席
蘇澤光-前電訊盈科副主席兼董事總經理,前香港鐵路主席兼行政總裁
范鴻齡-前中信泰富董事總經理,前行政會議成員
馮紹波-《香港經濟日報》集團主席兼創辦人
石鏡泉-《香港經濟日報》創辦人之一,現集團執行董事、副社長兼研究部主管
8.3 文藝界鄧忍光—香港公務員,現任香港電台廣播處長。
林詠琛—香港知名女作家
張愛玲—中國現代女作家
朱光潛—中國現代美學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胡燕青—香港著名基督徒作家、詩人,浸會大學副教授
林燕妮—香港著名女作家,素有「才女」的稱號
盧勁馳—香港著名基督徒作家、詩人,患有弱視
雨希—香港著名女詩人
張福元—香港知名馬評人及專欄作家
李逆熵—香港著名科普、科幻作家
梁世聰—香港知名詩人
深雪—香港知名女作家
畢華流—香港小說家、散文家
天航—香港年青作家
胡恩威—香港跨媒體文化人,從事劇場及多媒體創作、文化政策評論等工作,進念二十面體行政總裁
丘世文—作家及傳媒工作者、《號外》雜誌創辦人
游清源—編輯、電台主持及專欄作家,曾任《信報財經新聞》副總編輯,現任香港數碼廣播創作及節目總監
項明生—旅遊專欄作家,現任職索尼董事
魏鵬展—香港詩人、中文教師、香港作家聯會永久會員
林夕—香港著名填詞人
8.4 教育界薛鳳旋-浸會大學地理學系講座教授、前浸會大學當代中國研究所所長
王寵益—病理學家,香港大學首位華人教授
黃麗松—前香港大學校長,化學家
簡悅威—國際知名遺傳學家,英國皇家科學院首位華人院士
郭斌和—語言文學家
何建宗—紅潮研究專家、香港公開大學科技學院院長和環境學課程主任
張謝琮賢— 香港女教育家,何東女子職業學校創校校長,為何東家族成員
梁智仁—香港公開大學校長及世界矯形及創傷外科協會主席
譚尚渭—前香港公開大學校長
廖榮峰—英皇教育首席英文科名師
施育曉—香港理工大學講師及沃土發展社創辦人
呂炳強—香港理工大學首席講師
梁賀琪—遵理學校創辦人
王慧麟—曾為公共事務顧問,現職大學教授
余永賢—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顧問、前德國比勒非爾德大學教授、前澳門大學校長高級顧問
黃國彬—香港著名詩人及學者,2006年起任教香港中文大學翻譯系
陳惜姿—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導師
何國良—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副教授
張楚勇—香港城市大學公共及社會行政學系高級特任講師
張欣欣—活學教育中文科補習老師
張炳良—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前香港教育學院校長、前消費者委員會主席
張百康—香港教育學院校董
楊永強—香港中文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助理院長(事務及發展)、前衛生福利及食物局局長、前醫院管理局行政總裁
潘宗光—前香港理工大學校長
黎子良—美國斯坦福大學統計系教授,前統計系系主任
蕭蔭堂—美國哈佛大學數學系教授,前數學系系主任,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黃紹倫—曾任香港大學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主任,前香港大學副校長
呂大樂—香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香港大學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本科生教育)
鄭耀宗—前香港大學校長,全國政協委員。2000年9月因「港大民調風波」辭去香港大學校長職務
陳耀南-前香港大學中文系教授
鍾庭耀-現職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總監,香港社會學學者、大學教授、香港大學利銘澤堂舍監
李偉才—筆名李逆熵,科普、科幻作家,曾任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高級研究及發展主任,前天文台科學主任
何文匯—曾任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榮譽教授、教務長,香港中文大學東華三院社區書院創校校長
丁新豹─ 前香港歷史博物館總館長,現為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客席教授
鄧昭祺─明德學院教授、中文學者
陳文鴻─香港理工大學中國商業中心總幹事,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研究員
張筱樺─香港中文大學法律系助理教授、逸夫書院校董會成員,在超市及連鎖店連環偷食物及衣物而被控兩項偷竊罪
游偉樂─香港第一位失明教師
張銳輝─香港通識教育教師聯會主席
曾綺年-培道中學校長、課程發展議會英國語文委員會主席
8.5 醫學界李心平—國際膽管及膽石權威、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院長
袁國勇—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微生物學系系主任,世界知名的傳染病專家
范上達—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前外科學系系主任,肝臟移植權威,有「換肝之父」之稱
周錫年—香港富商,為香港首位華人耳鼻喉科醫生
區樂民—香港醫生,以及業餘作家
盧寵茂—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外科學系系主任、肝膽外科主任、瑪麗醫院肝臟移植中心主管、肝臟移植專家
史泰祖—新民黨副主席、香港著名皮膚科醫生、香港醫學會前副會長
方心讓爵士—前行政局議員、前立法局議員、香港著名骨科醫生、香港復康會創辦人
林兆鑫—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前院長,全國政協副主席董建華的家庭醫生
林順潮—香港眼科醫生、香港中文大學眼科及視覺科學系主任、香港眼科醫院醫療部主管
梁定邦—籍貫廣東順德,醫生,前香港市政局主席
梁智鴻—前行政會議成員、前安老事務委員會主席、前醫院管理局主席、前立法會議員(醫學界)
潘佩璆—前立法會議員(勞工界)、基督教聯合醫院精神科顧問醫生、香港中文大學精神科學系榮譽臨床副教授
陳英凝—2004年香港十大傑出青年、2007年香港人道年獎得主、香港中文大學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助理教授、曾任無國界醫生香港辦事處董事會主席
潘冬平—港大李嘉誠醫學院外科學系及癌症研究中心教授,妻子為港大李嘉誠醫學院內科學系助理教授(研究)彭詠枝博士
黎青龍—二十一歲行醫,港大李嘉誠醫學院內科學系教授,國際知名肝臟專家,是首位獲得「美國肝臟研究基金」的華人
鄺沃林—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血液腫瘤科及骨髓移植講座教授,研發口服砒霜
梁憲孫— 養和醫院副院長、香港醫學專科學院主席;曾署理港大醫學院院長,血液及腫瘤科講座教授,骨髓移植專家。
林小玲— 港大李嘉誠醫學院內科講座教授暨楊紫芝明德教授(內分泌及代謝學),膺香港女工商及專業人員聯會傑出專業女性大獎(2008年)
謝鴻發— 心臟科專家
黎嘉能— 港島西醫院聯網服務主管,是內科學、臨床免疫學和腎病學(腎內科)專家,自二零零四年起出任香港內科醫學院院長
葉秀文— 呼吸內科和睡眠內科學術權威,二零零四年發起設立「醫學及衛生教育研究所」
陸瓞驥— 港大李嘉誠醫學院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講座教授及系主任
鄭永強— 港大李嘉誠醫學院血管外科主管
韋霖— 香港耳鼻喉科醫學院創院院長,曾任香港過敏科醫學會及香港頭頸科醫學會主席,現任香港匯聲基金主席
陳德茂— 曾任香港器官移植學會主席、香港內科醫學院高級內科部以及腎科部的培訓主管,現任腎科部主席。亦是亞洲移植學會以及亞太腎科學會的行政委員,現為亞太腎科學會主席。陳教授現為香港大學醫學院副院長
張德輝— 香港大學醫學院助理院長、神經病學教授,也是港島西醫院聯網急性中風服務總監、瑪麗醫院及東華醫院的神經病學榮譽顧問。張教授在1987年畢業於香港大學醫學院,並在1996年於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取得博士學位
吳呂愛蓮— 瑪麗醫院肝臟移殖的首席病理學家。她也為進行移殖手術的國內大學當病理學診斷顧問,亦曾為國內及東南亞的專家提供病理學診斷訓練
林大慶— 香港愛滋病顧問局成員、癌症事務委員會的癌症預防及普查專家工作小組主席。亦曾是香港社會醫學學院1997年至2001的會長
顏婉嫦— 香港大學婦科腫瘤系主管,對婦科癌症的臨床研究有重大貢獻
沈祖堯— 香港中文大學校長,香港中文大學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系主任, 腸胃及肝科主管
高永文— 食物及衛生局局長、前醫院管理局專業事務及人力資源總監,於何兆煒患上非典型肺炎期間署任行政總裁。
黃貴權-香港退休醫生,著名香港攝影大師之一
歐陽英傑—私人執業醫生,業餘作家,參與2011年區議會選舉
顧修全—香港臨床心理學家及作家
8.6 法律界李柱銘—資深大律師,前民主黨主席、前立法會議員(香港島)
陳淑庄—前立法會議員(香港島)、大律師
梁家傑—資深大律師、立法會議員(九龍東)、公民黨黨魁、前大律師公會主席
余若薇—資深大律師、公民黨主席、前立法會議員(香港島)、前大律師公會主席
余叔韶—香港知名大律師之一
吳靄儀—大律師,前立法會議員(法律界)
周博賢—曾任職律師及唱片公司法律部門主管
張奧偉爵士—資深大律師
梁耀祖—香港律師,同時擔任中西區區議員
楊振權—香港高等法院上訴法庭副庭長
涂謹申—執業律師,立法會議員(區議會(第二)),民主黨創黨成員
湯家驊—資深大律師,立法會議員(新界東)、前大律師公會主席
陳文敏—名譽資深大律師,香港大學法律學院院長,公民黨成員
翁靜晶—前藝員、現為律師及自由撰稿人,為著名導演劉家良的妻子
簡悅強—前行政局首席議員
黃雙如—律師、飲食作家,已故建築商鄧鏡波的外孫女
駱應淦-資深大律師、選舉管理委員會成員、前高等法院特委法官
8.7 傳媒演藝林夕黃霑—著名填詞人、廣告人、作家及傳媒創作人
林夕—香港著名填詞人、商業電台創作總監
鄧婉媚—前亞洲電視助理副總裁
梁乃鵬—電視廣播有限公司行政主席、聯意製作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陳志雲-商業電台行政總裁、前電視廣播有限公司電視廣播業務總經理,曾任職政務主任
洪朝豐—香港的電台及電視節目主持人
張婉婷—導演
徐詠璇—香港大學發展及校友事務部總監
張圭陽—知名記者
龍惠榆—無線新聞記者
劉晉安 - 無線新聞記者
程翔—新加坡《海峽時報》駐中華人民共和國首席特派員
陳婉瑩—香港大學新聞及傳播研究中心總監,汕頭大學長江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資深新聞工作者,曾任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新聞研究院客座教授
趙海珠—法國巴黎銀行零售衍生工具部聯席董事、前無線新聞主播及記者
王巧—現任香港有線電視首席新聞主播
曾詠珊—香港新聞工作者
徐蕙儀—香港新聞從業員
黃德如—香港註冊中醫,節目主持人,作家,記者及主播
劉家傑—香港著名節目主持
潘傑寧—有線電視節目主持
岑建勛—香港導演和演員
李汶靜—無線電視中英文台記者、新聞主播及公共事務部節目主持及監製
李臻—香港新聞工作者,前有線、無線新聞記者及主播,現任now寬頻電視首席主播
吳芷寧-無線電視明珠台記者及新聞主播
許冠傑—香港歌手
關正傑-香港歌手及建築師
謝安琪—香港歌手
方力申—香港歌手
李紫昕—香港歌手
張燊悅—香港前藝人
董敏莉—香港藝人
單俊偉—香港藝人
鄭瑩瑩—香港藝人
李重言—專欄作者
蕭若元-香港資深傳媒工作者,電視、電影編劇,主持人、政治評論員
羽翹—香港歌手
許廷鏗—香港歌手
雷琛瑜—香港歌手
8.8 建築師嚴迅奇—香港建築師
何周禮—香港建築師、室內設計師
何承天—香港建築師
陳翠兒—香港註冊建築師,建築書籍作者,曾任「香港百年建築」主席,香港建築中心副主席
9 招生情況[1]
香港大學2013年07月10日,香港大學公布了2013年內地招生情況,今年港大在全國高考人數連續5年下降的情況下,申請人數達到1.2萬人,創下歷史新高。今年港大最終錄取了303人,遠超過原定的250-300人規模。在錄取的學生中,有16位全國各省市區的高考狀元。
香港大學介紹,今年共收到來自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入學申請12513份,為歷年最高。申請人的學科成績及綜合素質非常突出,其中不乏在全國奧林匹克競賽等國家級比賽中取得優異成績的學生,還有鋼琴、書法、管弦樂的十級選手,以及一位國家一級運動員和兩位國家二級運動員。經過高考成績、面試表現、綜合素質等方面的層層篩選,最終超計劃錄取了內地尖子生303名,報錄比達到41:1。針對這些優秀學生,香港大學為他們設立了豐厚的入學獎學金,其中,全額獎學金可達每年17.5萬港幣,包括了全年的學費(每年港幣13.5萬元),以及生活費和住宿費。今年有超過四分之一的學生獲得了不同額度的獎學金。此外,今年港大與劍橋大學聯合招生計劃(工程類)吸引了近6000名考生同時選報,最終只錄取了13名學生。
[2]香港大學附屬學院近年積極開拓內地生源,去年錄取了50多名內地生。該校外務總監兼首席講師李錦龍表示,學院將於7月到廣州、北京、上海、深圳舉行招生講座、面試及筆試,預計最多錄取80人。
港大附屬學院於05年開始內地招生,最初五年每年僅錄取30人左右,近幾年錄取人數陸續增加,報名人數的升幅更非常明顯,去年約有370人報名,比前一年多100人,最受歡迎的是商科課程。
港大附屬學院將於7月1日至30日在廣州、北京、上海、深圳舉行招生講座、面試及筆試,2014/15年度內地生學費與本地生一樣為每年5.25萬元,但內地生須額外繳交2萬元行政費。
推薦閱讀:
※如果將來想去香港工作,學什麼專業比較好?
※如何客觀看待香港網友對上海外灘踩踏事件的冷嘲熱諷?
※香港咸書大王:最蓬勃的黃色事業在內地
※已經使用護照去澳門8次了,怎麼辦?以後還能出國嗎?
※那天,我真的很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