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洋務派大臣氣場很強大 慈禧穩固權力就靠這些人

約1871年,恭親王奕訢在自己的王府。1861年,奕訢主持創辦了清朝第一個近代化的外交機構——總理衙門,推動了晚清洋務運動的開展,造就了「同治中興」的局面。1871年至1872年期間,英國攝影師約翰·湯姆遜來到中國,與高級官員有過接觸,在北京拍攝了掀起晚清洋務運動的大臣的照片,尤其是總理衙門大臣。

1871-1872年間,時任直隸總督的李鴻章。李鴻章是晚清洋務運動在地方上的代表之一,創辦了淮軍、北洋水師,以及一批近代軍事工業、學校等。同時因代表清政府簽訂了《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等,也讓他成為備受爭議的歷史人物。

瓜爾佳·文祥,拍攝時任吏部尚書、軍機大臣、總理衙門大臣。他積極倡導洋務「新政」,一度是地位僅次於奕訢的洋務派領導人之一。本組照片里的奕訢、文祥等多人曾參與辛酉政變,幫慈禧奪權;事後被慈禧重用,新的外交舉措為大清贏得相對和平的國際環境,又幫助慈禧穩固了權力,成就了「同治中興」的局面。

戶部尚書、總理衙門大臣董恂。他曾作為全權大臣,奉派與比利時、英國、俄國、美國等國簽訂通商條約。為維護國家利益,據理力爭,不辱使命。早在1864年,他與英國人合作翻譯了美國郎費羅的《人生頌》一詩。

索綽絡·寶鋆,滿洲鑲白旗人,照片拍攝時任軍機大臣上行走,還是總理衙門大臣。他追隨恭親王,文祥去世後地位提高,成為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者之一。

毛昶熙,時任工部尚書、總理衙門大臣,因鎮壓捻軍立功獲得提拔,剿捻戰爭後,主政過外交。1882年在兵部尚書任上去世。毛昶熙在世時,定有一個「三不留原則」:不留下墨跡;不留下文稿;不留下錢財。

成林 ,滿洲鑲白旗人,1855年中舉人,1860年英法聯軍入侵後,他跟隨大學士桂良辦理與英法談判事宜。次年被遴選為總理衙門章京,1869年升光祿寺卿與總理衙門大臣。

總理衙門三位大臣,左起依次為:沈桂芬、董恂、毛昶熙。沈桂芬也是著名的洋務派大臣。照片的拍攝者湯姆遜還發現,文祥、寶鋆、沈桂芬三人比其他總理衙門官員地位更高,因為他們和恭親王一樣,也是軍機處的成員。


推薦閱讀:

慈禧的「七宗罪」
慈禧下令打死記者之後
為什麼說屬羊的人命不好 都是慈禧惹的禍
慈禧臨終前的三道遺囑,內容十分無恥,聽完之後都對她唾罵不止
慈禧統治時期允許私人辦報

TAG:權力 | 氣場 | 晚清 | 強大 | 慈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