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值千金的穴位和選穴思路,你會用嗎
寫在前面
艾灸是中醫的一個重要分支,與湯藥相比,針灸更有特色;特別是在當前的醫療環境中,針灸更有強大的生命力。
世界衛生組織(WHO)也已經認定針灸有明顯的治療功效,當前世界各地中醫針灸越來越普及,大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勢。
今天給大家推薦一些常用的穴位及選穴時的思路,以方便諸位居家防病養生之需。
這些要穴常傍身
我們知道灸法有扶陽固本通經的功效,對養生防病極有好處。藥王孫思邈亦認為,平時健康無病的人也要經常艾灸以泄風氣,不要認為健康就不以為然,而需安不忘危。
1、養生大穴:神闕、足三里、曲池
艾灸作為常規養生保健工具,可以多灸足三里和曲池穴,有降陰濁泄風氣之功。
曲池穴為手陽明之合穴,清熱解表,散風止癢,消腫止痛,調和氣血;而足三里生髮胃氣、燥化脾濕,為保健要穴
足三里穴位配伍:
配中脘穴、梁丘穴治胃痛;配內關穴治嘔吐;
配氣海穴治腹脹;配膻中穴、乳根穴治乳痛;
配陽陵泉穴、懸鐘穴治下肢痹痛;
神闕又名臍中,為保健要穴,具有溫補元陽、益氣延年之功效。
配長強穴、氣海穴、關元穴治脫肛、小便不禁、腎虛不孕症;配關元穴、氣海穴(重灸)治中風脫證。
2、節氣灸關元、氣海
每遇二十四節氣之時,最好灸一下關元或者氣海穴。人感天地之氣而生,必然受天地之氣影響。節氣時天地氣機變化極是劇烈,此時當溫灸下丹田以固根本,可收養生之妙用。(上丹田為印堂穴、中丹田為膻中穴、下丹田乃關元穴)
3、灸八髎穴以固本
做艾灸, 追求的本是什麼?那就是扶腎陽、補腎精,而道家認為骶骨藏先天之精,灸骶骨這塊的八髎穴乃固本大法。這個部位灸好了,很多婦科病、男科病都不是問題了
艾灸治病選穴原則
先確定病變部位
比如,凡腰背部的病症,皆可取委中通治。至於腰背部出現的是疼痛,還是瘡疹,病因無論寒濕風熱,都沒有關係,只要是屬於委中穴經絡所過的部位,都可取委中,而且,都有良效。
然後,再分辨其所屬為何經,或循經取穴,或左右前後交叉取穴。也就是說,針灸治病,確定患病部位是關鍵,而不是病或證。針灸時不按臟腑或八綱辨證,亦可取得不錯的療效
灸有反應的穴位
那麼,治療此病也用此穴,並且,預防此病仍可用此穴。
比如,胃痛時足三里有壓痛,則足三里既是診斷穴,也是治療穴,還可以提前刺激足三里來預防胃痛。亦有助於用最簡單的方法提高療效。
取阿是穴
凡是壓痛所在,即是主治穴位,這是「以痛為腧」。這個思路可以放寬,比如有瘀滯的絡脈,也是阿是;
局部皮膚的異常變化,或凸起或凹陷、或出疹或見斑塊、或色變或腫脹等等,都屬於阿是;肥胖病人某處肥胖,某處即是阿是;周身各處所感覺、所察見、所按壓的各種異常,皆屬於阿是穴。
近部取穴
例如,鼻病取鼻子近處的迎香、印堂;胃病取中脘、粱門等,皆屬於近部取穴。用艾灸給局部升溫,能疏導患病處的血液循環和淋巴流,增強局部的抗病能力
凡癥狀在體表部位反映較為明顯的病證,均可按近部取穴原則。
急症取穴之道
灸人中穴治休克:刺激人中穴有升高血壓、興奮呼吸中樞的作用。當遇到中風、中暑、中毒、過敏的病人突然出現昏迷、人中穴可起到急救作用
內關穴止嘔吐:暈車暈船或孕吐時,刺激內關止(在掌面腕橫紋上二寸兩筋之間,壓至有酸脹感即)
另外可艾灸
少商穴治呃逆;足三里穴止胃痛
陽陵泉穴緩解膽絞痛;合谷穴治暈厥;太陽穴止頭痛
灸療順序要分清
《千金要方》指出:「凡灸當先陽後陰,先上後下」。上為陽,下為陰;背為陽,腹為陰;左為陽,右為陰。所以在操作中,宜先灸上部,後灸下部穴位;先灸頭部,後灸四肢穴位;先灸背部,後灸腹部穴位。
不過對於不同的病情要做到靈活掌握,決不能死守法則。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