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皈依 之五
06-03
三皈依 之五 各位諸山長者,各位護法居士,又見面了。大家吉祥如意!前次,記得 說到佛陀,介紹佛陀。因為想讓大眾了解佛陀是人,並不是神,也不是仙派他來的,是實際 的人。所以必須將他從入世開始介紹到他涅,這樣介紹的好處,可以讓我們了解到佛陀真 正是人,不是心外另外一個神仙。那麼佛陀介紹到一個段落,現在來說「法」,「法」也就 是真理。 佛陀的重大創見——因緣法 「法」是正確的方法,梵語叫「達磨」。但是 實際上,解脫貪、、痴,能斷滅一切煩惱,這都是方法。都是「法」。只是「法」區分究 竟和不究竟而已。譬如吃飯用手來端碗,這是方法,拿筷子也是方法,有的人用手拿,這也 是方法。走路、坐車這都是方法。但是我們所要說的是佛法。在佛法中,法的用例很廣,因 為佛陀說法四十九年是觀機教化,所以用例甚多。但是現在則專指佛陀的教法而言。真理就 是真實的道理,稱為法。因為此真理是佛陀所發現的,故稱為佛法。佛陀出家修行的最大目 標,就是為了解脫生老病死的大苦集。於是佛在菩提樹下打坐,專心思惟和觀察。思惟什麼 呢?思惟他過去所修的,觀察這個宇宙和身心,突然間得到一種大發現。 發現人生是經過十二種緣起成就的,而產生流轉在這地方輪迴不停的,這是十二種緣起 輪轉之法。(又稱為十二因緣)緣起法的根本結構是依「三法印」 而建立的,三法印即是第一:諸行無常。第二:諸法無我。第三:涅寂靜。( 要了解三法印請參考回歸大自然第一輯八二頁至九八頁,這裡面都說三法印,因為時間關係 ,所以我們可以參考「回歸大自然」。)佛悟道後,便由這生老病死的現象仔 細的思惟,人為什麼會有「老死」呢?是因為有「生」。生是由什麼地方而生起的呢?也可以 說生到底從哪裡來呢?生是因為從造各種業而生起,這就是因,也就是說「有」而產生「生 」。業又從哪裡來的呢?有業的「有」是因為有「取」而來的。這「取」又從哪裡來的呢?這 「取」是因為有了「愛」而產生「取」。無愛你就不想要取了,有愛你才會想去爭取。這愛 又是從哪裡來的呢?這「愛」是由「受」而來,眼睛看到這件衣服喜歡,感受到;眼睛看到 這朵花喜歡,感受到;耳朵聽到這一句話感受到,嗯!「我」很喜歡。有眼、耳、鼻、舌、 身接觸到外面,所以有愛。要有愛,你必先有感受到,有感受到,你就會有愛,這一定的道 理。這「受」又是從哪裡來的呢?「受」是由感「觸」而來,因為你手摸到當下感觸到冷、 熱、粗、細。這「觸」又是從哪裡來的呢?觸是由「六入」而來的,六入又是什麼呢?(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就是六根。如果無六根,那麼 我們如何有「 觸」呢?也就是說,如果耳朵沒有功能如何觸外塵。啞巴的人,耳聾的人,因為耳朵沒有聽 到,所以沒有觸、受。無法去學,所以才啞巴。你沒有耳朵,外面的聲音你就不會觸到了。 你沒有眼睛,外面的物質你就不會觸到了。你沒有鼻子,就無法觸到外面的氣味 (香)。當然觸是由我們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而來。那麼這「六入」 又是從哪裡來的呢?我們要把它追求徹底,(佛陀在菩提樹下也要冷靜思惟。) 這樣一直追求,「六入」是由「名色」而來的。什麼叫做名色呢?名色是身心 。「識」是產生「名色」的種子。識與名色互為因緣。所以你沒有遇到色和心,那麼就不能 結合。身體就是色,我們的想就是心,也就是兩項互為因緣而結合,身心互為因緣而結合。 身和心是不能分開的。你沒六根,沒有這個肉體,那麼你就沒有精神。你只有精神,沒有 肉 體也沒有用,所以這兩項不能分開的。有將識生名色,而名色也能生識,在此中間就發生了 一切「行」為的作用。如果沒有「行」,識與名色是不能互相通達和運轉的。那麼行是從哪 里來的呢?「行」是由「無明」而起。那麼追根究底,「無明」就是十二因緣的生死根本了 。 佛陀在菩提樹下這樣思惟。那麼「無明」是從哪裡來的呢?「無明」是因為不知四諦真 理而造業執著而產生。那麼四諦是什麼呢?苦諦、集諦、滅諦、道諦。有人說苦、集、道、 滅,也可以。因為眾生執著自我,自不知苦是果,集是因。你沒有渴愛的染著,起煩惱我執 ,你怎麼有苦呢?所以苦,其實是果。那麼苦的因是集。造出生死的業報,由「無明」而生 「行」,由行而生「識」,由識而產生了「名色」,由名色而生「六入」,由六入而感「觸 」,由感觸而產生有「受」,有感受而生出「愛」與不愛,有愛而執著,有執著就想去爭「 取」,有爭取的心就有執著了,就執著「有」,這一項我喜歡、我愛,所以有業「有」就是 「生」,有生自然就有「老死」。 各種事物皆由彼此的互相關係,而產生十二因緣互相緣起而輪迴流轉。從十二因緣看來 ,各種事物皆因各種關係條件互相依存而有生滅變化,而所有的事物,亦必定依此原則由興 盛而衰滅。 就是佛陀對現象界各種生起、消滅法則的歸納,這是事實,也是真理,所以稱 為緣起法。緣起的意思是「由彼此的互相關係而產生」。既然是如此,那麼緣起的本質,舉 凡存在的任何一物,沒有一項無「因」而自然有的,簡單的說無「因」是不可能有的。像今 天在這裡介紹三皈依,也就是有這個因緣,有人提議請師父來說三皈依,他們對三皈依不了 解,只不過跟著別人三皈依。有這個因緣提議,有這場地,有這環境,剛好師父有空,剛好 有人要聽,有人需要,種種因緣和合起來的。所以在這裡我們才有因緣產生演講三皈依。 沒有一物是永遠獨立存在,這個因緣講完就散了。因緣集起來就是稱為生,因緣散了就 稱為滅了。在這裡本來如實的東西,如實也就是「確實真正」的,即使是六根塵影相也如此 。什麼叫六根塵影相呢?眼睛看到外面一切,耳朵聽到,鼻子聞到,一切的一切,是由互緣 關係的存在,因互緣關係和合而生,互緣分離則離散,因此稱為無常。無常就是不能永恆存 在,所以無常代表變化。夫妻之間的無常,子女間的無常,色身的無常,世間一切萬法的無 常。 所以緣起法的根本原則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也 就是說,現在有,以後就有。現在有煩惱,以後就有煩惱生。現在無煩惱,以後煩惱從哪裡 來呢?這是不可能的。所以很多人誤解修行,都為死後鋪路。真正會修行的人,他不管以後 ,死是以後的事,他只管現在修行,現在的體證,現在做事,絕對不求以後的事,否則你跟 貪相應了,也可說和痴相應了。這樣說你們聽懂了嗎?因為我們求以後,這是以後的事,跟 我們現在沒有關係。何不現在該做的就現在做!這裡有,那裡就有。既然這裡沒有煩惱,那 里必然就沒有煩惱了。這裡有煩惱,那裡就有煩惱。應該從當下滅除煩惱,滅除我們的痛苦 !我們會對未來起煩惱,會對未來忙著爭取,是我們不了解緣起法的緣故。現在沒有,以後 就沒有,所以修行是只管精進修行,滅現在的苦,滅除現在貪痴等等,不必管以後如何如 何的。假若你還想不通,想要為未來鋪路,就要如實地從現在起用功精進行持。若是你想為 未來鋪路,以後來世間做人比較有福報,那麼你就去行善、布施等等。你認為現在不需有煩 惱,以後也不想要有煩惱,那麼你從現在起,要從沒有煩惱下手,以後你就沒有煩惱。這樣 才符合道理。 所以修行,佛教跟其他的宗教不同,就是佛教重視智慧,不可以別人說我們就聽,若是 心常想要得到什麼果位,或是生到哪裡最好,這種都是和「貪」相應,不能滅除貪痴。你 的心,沒有辦法當下修到沒有煩惱,那麼你到那裡,處處都不好,處處都是煩惱。譬如說: 這裡好,沒有多久,又嫌這裡不好,反倒那地方好,一輩子都在找路,死後也在找路。所以 真正讓自己沒有煩惱,一定要當下對治,按照佛陀說的法,如實行持。因為有貪念就不可能 達到目標,沒達到目標就產生「」,怨天怨地,貪、就是痴,只有向著理想精進、步步 解脫,最後達到究竟滅一切苦。 「流轉緣起」與「還滅緣起」 緣起分二種緣起。一種「流轉緣起」簡稱流轉 門。流轉是說由重覆生死而感召業惑。譬如說:生造業,最後死。由生的業惑感召再生,再 生時,再感召業,感召業,然後死,死後又感召以前生的業,生後再感召新業,修行就是不 要再感召新業,立刻面對如實來消業。但是不要再感招新業。這很像我們借錢要還錢。先還 五塊,再借十塊,我們永遠就負債纍纍。所以這個輪迴,像個車輪滾地,一圈接一圈不停地 輪迴。流轉緣起即說明「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即是從無明緣行至緣老死,由此緣生 起大苦集。第二種「還滅緣起」簡稱還滅門。還滅則是解脫業的生死輪迴,由此達到涅境 界。還滅緣起即是說明「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這裡沒有,以後就沒有,這裡滅除煩 惱,以後就沒有煩惱。即無明滅則行滅……,直到老死滅盡。任何人若是對緣起法有正確的 體會了解,此人就可由自己的努力去行持,實現離苦得樂的理想,到達止息輪迴生死之苦, 享受解脫涅寂靜之樂。這樂是究竟的樂,不是世間觸受的樂。 「見緣起法」即見「佛」 佛陀就是發現了這種緣起的道理,而由此開悟 成佛的。任何人如果想要對佛法的基本教義有所了解,就必須悟證緣起法的真理。若是對聽 聞思惟中了解這緣起正見者,就是信解見佛,從信解行持止觀定慧中,實踐體證通達緣起法 者,就是證悟緣起。證悟緣起即見佛,不是一般人只有觀想,一直觀想形像,那麼這種見佛 ,雖然你感覺有見到佛,這種見佛就是幻境,也就無法斷除我們的煩惱,而往往讓我們產生 一種貪,甚至讓我們向外追求。因為這種幻境不是究竟,是由你的心志觀想所產生出來的。 所以真正見佛,一定要見緣起,證悟緣起。佛經有云:「見緣起即見法,見法即見佛」 。如果你求見佛,卻沒有證悟緣起,你又如何見佛呢?所見的佛,只是幻想而已,徒然多一 件煩惱,多一件麻煩。如果不了解緣起,錯認假我為實,顛倒妄想,就不能斷除我執,包括 不 能息滅煩惱,永遠生活在苦海的輪迴中。佛陀證悟宇宙的緣起真理以後,又反覆思惟,他覺 悟了生死之源,(了解眾生生死之根源)就是因無明渴愛而造業, 產生流轉之相的「生」,眾生如果想要不死,唯有不生。想要不生,必須要斷無明,所以若 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 、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當然自然就滅。所以佛 陀左右的思惟,終於悟到真正的道理。(這真正的道理,我們稱它為妙法。)這麼好的道理,我應該說給眾生知道。(佛陀是慈悲、憐愍眾生。) 因我離開王宮修行的目標,最主要的是先了解生老病死的真面目,再去度化所 有一切眾生,讓所有眾生都了解生老病死的根源,滅一切苦。「我現在已經證得涅的真理 , 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我不去布教,豈不是枉費六年的修行。何況離開王宮的目的,就是要自 利利他。但是我所發現的真理和世俗人的想法是相反的,我如果對世俗人說出解脫緣起的真 理,到底有什麼人會相信呢?」 度五比丘 開示「四聖諦」 想到這裡就想起當時在尼連禪河河畔,看到太 子接受牧羊女獻給了羊乳飲食,就誤會太子是起了退道心,因而離開太子的身邊到波羅奈國 ,入鹿野苑自修苦行的陳如等這五位。所以佛陀就這樣想:我應該先去說給這五位聽,至 少這五位是父王派出來照顧我的。那麼我見到這五位時,我要用什麼方法接洽和引導,他們 才聽得懂呢?佛陀在菩提樹下自問,要如何跟他們說呢?於是又反覆的思惟。思惟緣起真理的 根本結構,是依「三法印」而建立的。那麼眾生的「苦」是由無明「集」來的,若是要「滅 」苦必須要修「道」。 佛陀就決定向陳如等五位開示四聖諦真理,四聖諦就是苦集滅道。「四」是數目,也 是四種因果。「苦」是果,「集」是因,「滅」是果,修「道」是因。「諦」是真理的意思 ,以後稱為四聖諦,也就是四種真理,聖人(佛陀)所開示的真理 。佛陀第一次向陳如等五位開示法要說:你們可知為什麼要修道呢?是因為我們要離苦, 在這世間到處都充滿了痛苦。苦分有三種:第一、苦苦。第二、壞苦。第三、行苦。苦苦— —主要是說肉體的苦,如生老病死等大多是指苦苦。壞苦——是指由事物之滅亡消逝所引起 的苦惱。譬如:名利、地位、財富的所求不得,親人的生離死別,與討厭的人共事等等。雖 然自己的肉體沒痛苦,但是心靈上卻感受到極大的打擊與苦惱,對失去的東西眷戀,期望愈 大失望就愈大。行苦——行是行為共作的意思,和諸行無常的行意義相同,即是身心都是在 相依互存,彼此關係的條件下生或滅,這是五蘊熾盛苦。集——苦的根源,也就是無知產生 和渴愛,在無知渴愛的推動下,身口意造業,產生一切大苦集。「苦」是「果」,「集」是 「因」。由此產生流轉緣起。滅——是斷滅一切煩惱,息滅貪痴,進入涅寂靜的理想境 界。道——達到理想境界的方法,即是八正道(正見、正思、正業、正語、正命 、正勤、正念、正定),滅貪痴涅寂靜的境界是「果」,行八正道達到理 想的方法是「因」,從此還滅緣起。這四聖諦包含著流轉緣起與還滅緣起,前者是苦、苦集 二聖諦,後者是苦滅與苦滅之道二聖諦。 四聖諦的總結論是——苦聖諦是——人生是苦的真象。苦集是——人生苦的原因。苦滅 是——涅寂靜之境界。苦滅之道是達到究竟理想的方法。四聖諦的法要就像醫生治療病人 的情形,首先要知道是何種病,情況如何?最後找出病因對症下藥,病人才有恢復健康的可 能。四聖諦是佛陀開示宣揚解釋緣起法的教說,以便讓修行人體悟緣起法的方便法門,也是 佛陀第一次傳法時所宣講的法要。 佛陀成道後初轉法輪傳說的過程是這樣的,佛陀成道後,就憑著慈悲度眾的本願,獨自 一個人往波羅奈城而去。波羅奈城有陳如等五位,是過去父王派來做侍者的,因為誤會佛 陀。佛陀修苦行時,在溪中洗澡,因體力不足,在溪流中漂流很久,但是最後抓到柳枝爬起 來,因身體太虛,牧羊女看他太可憐,就送羊奶給佛陀喝,他們就認為佛陀已經退了道心, 因誤解而離開了佛陀,來到波羅奈城。 佛陀向這地方走來時,在途中遇到一位名叫優波迦摩的乞食婆羅門,是一位耆那教徒, 太子參訪修行的過程中曾受過優波迦摩的招待。這一天太子遇上優波迦摩,他看到太子容光 煥發而感到非常地驚訝!就對太子說:「我的朋友!在我看來,你此刻的神色是如此的泰然自 在,而你的眼光更是如此的明亮、純凈和輕安愉快!」佛陀回答他說:「我已經消除了我執 ,了解一切皆是緣生,滅除煩惱而得一切痛苦解脫,現在確實是身輕無欲,內心充滿了清凈 ,現在準備將我發現的真理用以教導眾生,在此人間建立凈土,讓黑暗中的眾生見大光明, 滅除生死煩惱證入涅」。 優波迦摩聽了太子的開示就說:「啊!我的朋友,你是耆那神。」又向他讚歎:「你是 世界的征服者,人間的聖者」。佛陀接著說:「我目前是成就佛道的人。(意思 就是覺悟宇宙人生真理的人,了解苦的根源的人,揭開真正苦源的真面紗的人)。對這世間的一切物質一無所求,我現在前往鹿野苑去,將真理布教給陪我修行的陳如 等五位同參道友。他們在那裡修苦行,他們修苦行一定不會成功的。」優波迦摩靜靜地聽佛 說完之後,連聲地讚歎,向佛說我將來一定做你的弟子,說完此句話就向佛告別而去。 「鹿野苑」初轉法輪 佛又自己一人前往鹿野苑,一路經行,逐漸接 近鹿野苑的邊緣,鹿野苑也有一個苦行林,陳如等五位就是在此苦行林中修苦行。漸斬接 近時,他的心中這樣想:陳如等修苦行的地方要到了。陳如等五位已經聽到風聲,聽到 太子成佛了,要來度他們五位的消息。這五位在尼連禪河誤會太子,看見太子喝了牧羊女的 羊奶,認定他已失去了道心,五位就商量,如果太子來了,不必向他致敬,大家決議直接稱 呼「喬達摩」(太子的名字)。佛陀走進苦行林內,向著陳如等 五位接近時,陳如等五位見佛的莊嚴氣質,他們五位不知不覺、不約而同地離座,恭敬地 向佛迎接。本來講好不理他,我們修我們的,他這個人已放棄修行,也接受過牧羊女的供養 ,我們不要他,我們修我們的行,他跟我們沒有關係。但是無形中,被佛陀那種莊嚴氣質所 感動,讓他那種威儀所感動,並且鋪座位請佛上座。 佛陀上座後,就將自己的經過簡單說一遍,然後就向陳如等五人開示法要說:「陳 如!你們五人所修的方法是執著於一邊的修法,如果繼續以如此方法修行,只怕到死也不能 成就正覺。你們要知道!修肉體的苦行,心反而容易惱亂起恨,因為修肉體的苦行,折磨 這個肉體,反而會產生一種痛苦,使你內心起一種恨。如果身心過分享樂的話,又容易貪 著於貪愛,苦樂兩種修法,都不是出家成就大道的根本。我離開王宮出家修行,是為排除王 宮的一切享樂,在王宮裡每天跳舞,每天喝酒,吃盡山珍海味,這種享樂無形中助長了心的 貪愛。我入森林修六年的苦行,是為了堅定道心,磨練自己的意志。如果要成正覺,必須去 除苦樂兩邊,行在中道。中道必須修八種正法,是名八正道,才能走入正覺解脫之門。那麼 什麼是八正道呢?就是一、正見。二、正思。三、正語。四、正業。五、正命。六、正精進 。七、正念。八、正定。若是依照這八種正道去修學,才能滅除無明所集的煩惱痛苦,最後 獲得清凈寂滅的境界」。 八正道是解脫之道 八正道稱為中道,並且是「唯一的道路」,唯 一解脫煩惱的道路,可以達到四聖諦而滅苦。分析八正道:一、正見。體證四聖諦(苦集滅道)就是體證本來面目(實相)。緣起空 性。對世間法而言,身心是心的所緣,對出世間法而言,涅是心的所緣。二、正思惟。正 思惟包括出離無貪、無、無痴。三、正語。不說妄語、綺語、兩舌、惡口。不僅這樣而已 ,對修行沒有幫助的話都不說,真正止語。有利益自己、有利益別人的語言才堪稱正語。雖 然我們沒有罵人,沒有說人壞話,但是你所說的一切語言都無關於修行,無關於滅苦,這也 不是正語。四、正業。不傷害生命,沒有傷害別人生命,也沒有違背自己來欺騙人,不用欺 騙的方法來生活,這就是正業。五、正命。不從事對別人有害的生計,為生活所做的一切行 為,對別人做出傷害,有所傷害就不算正命了。像我們一些修行人,一些佛教徒,也有這種 不正命。六、正精進。以四正勤(已生惡令斷滅,未生惡令不生,未生善令生起 ,已生善令增長)。七、正念。是指四念處的念住,要以正精進來培養正念。 八、正定。對於四念處而言,正定是心一境性或專註於保持當下明覺,所以我時常開示我們 常住的同參法師一門深入。修行一定要隨觀身口意,行住坐卧悉明覺,口語不離一切法,這 樣才能達到意根清凈。悟佛陀所說的緣起,悟緣起後我們的心行持在八正道當中,然後體證 。將我們經過的方法普施給所有眾生,這就是一門深入修行的方法。要以正精進和正念來輔 助正定,如果要正確的達到正定,必須以四念處為所緣。現在佛教去除四念處,認為四念處 就是小乘,其實,大乘和小乘並不是教義的差別,而是由我們心裡願力的差別來行持,修行 離開四念處,無法修行。我過去也這樣說,以我過去將近二十年的經驗也是這樣。 佛陀曾說過一句話:「以戒為師,以四念處為住」。所以佛陀說這一句,確實是真的。 過去我們都找不到路,一直想……想……啊!是我們愚痴,佛陀已經跟我們說得很詳細了, 要以戒為師。戒讓我們修一些德行,福德善根因緣具足,然後,減少一分煩惱,就是開發一 分智慧。然後明覺最粗的身、接著受、心、法。陳如等五人聽到佛說八正道的真理之後, 心裡有所頓悟,內心出現了光明。他們很佩服佛陀所說的教義,又歡喜太子成佛。(成佛是說修成正覺、開智慧、了解宇宙的真相。) 佛陀見他們五位聽懂了,就抓住機會繼續說:』你們要知道,為什麼要修 這八正道呢?那是因為我們要離苦。」在這世間到處都充滿了痛苦。苦又分「自然苦」及「 緣起苦」。「自然苦」就是生、老、病、死等。這是自然的,雖然有苦,這是自然、平等的 ,且不分貴賤的,這也是最無情的,也不能串通,屬於色身的一切苦。「緣起苦」是包括求 不得苦、親人的生離死別苦,與討厭的人共事等,屬於心靈上的一種痛苦。人生因為有這麼 多的不如意事來困擾著,所以產生不得安寧。但諸位若仔細的觀察思考就可以發現這些苦, 都是由於有這個「我」而引起的,錯解這是永遠不變的我,執著這個我不放。因為未明白真 理的眾生都會執著有我,有我就產生貪、、痴,有貪、、痴就會造業,受一切苦,那麼 「苦」就從「集」有我來的。若是想要「滅」這些苦,就必須要修八正道,力行八正道才能 進入寂滅的涅。所以佛陀又一次鄭重地開示。 陳如等聽佛陀開示究竟的真理,對佛陀的成就正覺深具信心,更加佩服。因為過去參 訪數年,從來未曾聽到如此妙法。佛陀進一步對五位開示四諦真理說:「此是苦,逼迫性。 此是集,招感性。此是滅,可證性。此是道,可修性」。又說:「此是苦,應當知。此是集 ,應當斷。此是滅,應當證。此是道,應當修」。佛陀最後又說:「此是苦,我已知,不復 更知。此是集,我已斷,不復更斷。此是滅,我已證,不復更證。此是道,我已修,不復更 修」。這苦、集、滅、道,名為四聖諦。不能究竟了知這四聖諦,我們就不可能解脫。所以 佛陀開示後,跟如五位說:「我問你們五位!你們觀察由色、受、想、行、識五蘊所組成 的身體,是常還是無常呢」? 諸位!佛陀對五位比丘所問的問題,大家順便想一想。下次我們大家互相再來研究。 祝福各位身心安樂,所求皆願,每天都生活在清凈自在,無染涅之中。再見! 修行應掌握當下, 看清楚當下每一念。 念起念滅, 歷歷分明, 不取不舍, 行住坐卧不離明覺, 因緣成熟, 妙慧自然現前。 ——大願法語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