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氏特點申論和實踐方法

一、引言?坊間有一本陳氏太極拳書內有八個特點︰一是大腦支配下的意氣運動,二是身肢放長的彈性運動,三是順逆纏絲的螺旋運動,四是立身中正,上下相隨的虛運動,五是腰脊帶頭,內外相合的節節貫串運動,六是相連不斷,滔滔不絕的一氣呵成運動,七是從柔到剛,從剛到柔的剛柔相濟運動,八是從慢到快,從快到慢的快慢相間運動。在結論中說,特點雖分八個,但其實質是一個,因此在練習架子或推手時,不可孤立地對待這些特點,務須在每一個動作中,都逐漸做到符合這些特點。因為任何一個拳式動作,都必須運用集中的意識來指揮整個動作過程(特點一),使身肢在精神提起的前提下具有彈性(特點二),並在虛實靈活變換(特點四)與順逆螺旋纏絲中(特點三),促成內外相合,達到一動無有不動的節節貫串(特點五),和相連不斷的一氣呵成(特點六),表現出剛柔相濟的質量(特點七),和有慢有快的速度(特點八)。這些特點是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相互促進和相互轉化的。因此,如果孤立對待,企圖只貫徹一個特點而放棄另外的特點,則不但損害了後者,同時也影響了前者,所以這些特點不是為一個特定動作所特有,更不是某一個動作有某一個特點,而是構成整個太極拳套路的每一個拳式皆應具有的特點。上面所說的八個特點,對於太極拳的實質和練法是顯見經過一番有系統的研究後,所得到的結果。其中第三個特點螺旋運動的纏絲勁是為陳氏太極拳所特有,其它各家太極拳僅為動作弧形,運勁抽絲的弧形運動而已。練太極拳是要把意(意識)氣(呼吸)身(動作)做到協調合一;拳論所說的,「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無非是由熟練而生巧,所以要用力之久,才能豁然貫通,達到心身合一,得心應手的境界,而能夠在舉手投足之間,無不得機得勢而所向無敵。欲要達到心身合一,先要把握太極拳的特點,以免走入歧途,勞而無功。太極拳的所以與其它拳術不同,就是在於練法的不同,因為練法的不同,所以能夠對於療疾保健有特效,於技擊有不可思議的奧妙。這些特點也就是太極拳的練法。太極拳現雖分門別派外形或有不同,但其理論與練法是相同的,或有太過重視柔而忽略了剛,太過重視慢而忽略了快罷了。原書的編列,章節條目,很為詳細但覺得有些地方的說法非直接來自陳氏並有重複累贅之處,使讀者難於把握重點。茲申論其精要,並引述陳鑫論著,闡明實踐方法,以助讀者作更進的研究。二、意和氣(第一特點意氣運動)第一個特點是意氣運動,說明「氣」是受「意」的指揮,此處所謂的「氣」,不是吾人肺部呼吸的空氣的氣,而是一種「內氣」。這種內氣在中醫理論是認為從母胎中秉承而來的,叫作「元氣」、「正氣」、「先天氣」等。武術家把這種氣叫作「中氣」、「內氣」、「內勁」等。這種氣的本質是什麼呢﹖現代科學尚不能明了,暫假定為神經,生物電,血液中的氧等組成的一種綜合物。陳氏稱此氣謂「中氣」,是人所秉受於天,本來之元氣與中醫之說通。陳鑫著有「中氣辨」、「中氣與浩然之氣血氣辨」兩篇講得很明白。意是意識,是屬於精神現象,亦謂之意念,古人謂之心,是腦的代稱。因此用意即是用心,以意行氣,即是以心行氣。所以拳譜說︰「以心行氣,以氣運身。」我們知道了「意」和「氣」的意義,在打拳時每一動作,先要經過腦部的想像,這就是用意,練習日久,自然覺得有氣。這個氣的發生,是人體動則生物電位升高,人體靜則電位降低。太極拳的一動一靜正好促使人體生物電位隨之升降。電位升高則血液循環加速,血壓降低,氧與血紅蛋白也就迅速離解,人就會感覺到有氣。這就是所謂內氣的發生。這個氣是聽意的指揮,所以說練太極拳是用意行氣,至於呼吸之氣,要任其自然,不可故意做作。呼吸要配合動作的開合,開則用呼,合則用吸;並須使呼吸之氣由丹田出入。通常用腹部呼吸,腹部呼吸有正反兩種。腹部正呼吸是吸時橫膈膜下降,腹隆起,呼時橫膈膜上升,腹回縮。腹部反呼吸反是,即吸時橫膈膜上升,腹微內收,呼時橫膈膜下降,小腹自然外凸。習太極拳應用腹部呼吸,正反呼吸不拘可從其習慣,因其效果則一。陳家則用腹部反呼吸,並且要配合纏絲勁的關係,不是單純的氣沉丹田,並有丹田內轉的作用,使動作的緩急與呼吸的不同強度的起伏相配合。太極拳的一舉一動是用意不用力,先是意動而後形動,這樣才能做到意到氣到,氣到勁到,動作才能沉著,久練之後,氣能收斂入骨,達到深奧的功夫。至於所說的氣到勁到的「勁」,是太極拳練成定型以後,因為動作的快慢相間,開合相寓,方圓相生和剛柔相濟等,有滔滔不絕的起伏,促使意氣動蕩,並使顯於外面的神氣,亦呈鼓盪交替?活動;同時肌肉也能協調地收縮與放鬆,即或偶然受到突然的刺激,也不會使這種協調的動作受到損害,能夠做到這一點,即表明肌肉的活動與內臟器官之間已經建立了極鞏固的協調關係,也就能發生一種「勁」,所以只要意到氣就到,氣到勁也到。因此太極拳是一種「以心行氣」,「以氣運身」,和「用意不用拙力」的意氣運動。[page]意與氣二者的運用,是始終貫徹於練拳過程中,練拳的每一個動作都是隨?意氣不斷的靈活變換,毫無一絲的亂動。意與氣可以說是拳的靈魂。陳鑫說︰『主宰於心,心欲左右更迭運行,則左右手足即更迭運行;心欲用纏絲順轉圈,則左右手即用纏絲勁順轉圈;心欲沉肘壓肩,肘即沉,肩即壓;心欲胸腹前合,腰勁算刀下,月當口開圓,而胸向前合,腰勁 下,月當即開圓,無不如意;心欲屈兩膝,兩膝即屈,右足隨右手運行,左足隨左手運行,而膝與左右足皆隨之,不然多生疵累,此官骸之所以不得不從乎心也。吾故曰︰心為一身運行之主宰』。又謂︰「心如將軍,氣如兵,將軍一出令,則士卒皆聽命」。心是發令的,氣是奉令而行的,氣再運動身肢,所以叫作︰「以心行氣,以氣運身」。觀此可知意與氣之重要,其餘七個特點,如無此第一個特點之意和氣,則其它的特點也不能表現其特性而致用,但祇有意和氣而沒有其它的特點,也不能成為巧妙的太極拳,所以這八個特點是相互依賴,制約,促進而轉化的,但主要的是意和氣,如果沒有了意和氣,那就等於沒有了靈魂,列為太極拳特點之首,誰曰不宜?三、掤勁(第二特點彈性運動)第二特點是彈性運動,提出了將身肢放長的方法。方法是︰一虛領頂勁和氣沉丹田,二含胸拔背,三沉肩墜肘,四開胯屈膝的旋轉;這四個方法是使身軀、脊背、手臂、腿部的放長。肌肉在受力時,可以有一定程度的伸長,但當引起伸長的外因消除後,肌肉就立刻恢復原狀,這是肌肉本身固有的一種彈性,太極拳就是鍛煉這種肌肉的彈性;對於生理健身說可以使血管暢通,增強新陳代謝和氣體的交換,能得到更多的氧氣,降低血壓,防止血管硬化,對於技擊說,由於日久鍛煉這種肌肉彈性可以產生一種掤勁。勁是生於彈性,是在肌肉原有的彈性基礎上將骨骼韌帶等與肌肉聯合起來放長中鍛鍊出來的,是必須經過久練才能產生的一種勁。其鍛煉要領,還要先從用意著手,要從神聚氣斂的情況下不鼓勁用力?運動,有使身肢放長的意思。在身肢放長的情況下,使人精神提起而集中,氣沉而內斂,這是一種自然產生的現象。反過來說︰只要神聚氣斂,就可以在意識上具有放長的神態,促使身肢放長,從而提高彈性和增強掤勁,所以神聚氣斂是加強彈性和提高掤勁的基礎。在神聚氣斂的一瞬間,肌肉群就會更加充分地收縮,同時反抗肌群則更加充分地放鬆,因此經久放鬆與收縮的鍛煉,也就能自然地加強了身肢各部分的彈性,同時也提高了身體的素質。在這第二個特點中,說明身肢要放長,才能產生掤勁。掤勁是太極拳勁的基礎,無論按擠?掤采?肘靠都要有掤勁(推手的掤是對方按我,我以手臂捧住,不使下落,而有向上之意的掤)。也可以說周身都要有這種掤勁,才能夠當外力來時可以抵禦和反擊,所以太極拳有「掤勁永不丟」之語,在陳鑫著作中說︰「沿路纏綿,靜運無慌,肌膚骨節,虛虛開張」。這就是說運動時要心靜不亂,動作要輕靈細膩,肌肉、皮膚和骨節處處都要放長鬆開。至於虛領頂勁和氣沉丹田,陳鑫說︰「頂勁者,是中氣上?於頭頂者也。不領則氣塌,領過不惟全身氣皆在上,足底不穩,病失上懸,即頂亦失於硬,扭轉不靈,亦露笨象,是在似有似無,折其中而已。」頂是指頭頂百會穴,此處要虛虛地領起來,領的方法要在似有似無之間,所以叫做「虛領頂勁」。陳鑫說︰「至於中氣歸丹田之說,不必執泥,但使氣降於臍下小腹而已。」說不必執泥,也是似有似無之意。上則虛領頂勁,下則氣沉丹田。是有上下對拉之意。使身法中正,而內則自頭頂百會穴至臍下小腹的中極穴,上下一氣貫通也。胸要含蓄,每勢畢胸向前合,胸虛含如磬,背自然有微向上拔之意,不言背而背自在其中。沉肘是指肘尖向下沉,如果肘尖向上抬起,那是向上抬勁,與要求相反了。陳鑫對於肩的指示是要鬆開,肩節松不開則轉關不靈,有時說「松下」、「塌下」、「壓下」,其中尤以「壓下」最妙,是有似被壓下的意思,不能上聳。聳則浮而不沉了。月當開膝屈,未言胯而胯在其中,以上所述均是陳氏太極拳練架標準。所用名詞,雖有異同,含義則一。?[page]四、纏絲勁(第三特點螺旋運動)第三個特點是螺旋運動,是說明螺旋形的纏絲勁之實質、作用、種類和要點,在這個特點螺旋運動中說明纏絲勁的實質不是平面的一個圈,而是立體的螺旋上升的。因為每一動作是由於掌心內外翻轉,表現在上肢是旋腕轉膀,表現在下肢是旋踝轉腿,表現在身軀是旋腰轉脊。三者結合起來形成一條其根在腳,主宰於腰而形於手指的空間旋轉曲線。因此太極拳的纏絲勁是好像地球環繞太陽運轉走弧線,同時地球本身還自轉著旋轉。纏絲勁的作用是可以將外來的壓力因旋轉而落空,在太極拳的術語叫作「化」;同時還可以牽動對方的重心而乘勢反擊,術語叫作「發」。在生理健身方面,這種螺旋形的纏絲勁能促使全身節節貫串地推動,對內臟器官能起一種按摩的作用,使顯於外的神氣發生鼓盪,因而可以健強了大腦皮層,增強全身一切組織器官。纏絲勁的種類是分基本的順逆纏絲和方位的進退,大小、里外、上下、左右等五對纏絲。順逆纏絲勁的表現於上肢手臂者,是順纏手心轉向自己面部,逆纏手背轉向自己面部。表現於下肢腿部者,是順纏膝部由內轉向外,逆纏膝由外轉向內。這個分類是依據陳鑫的著作「太極拳纏絲精論」而來的,陳鑫對於他家傳的太極拳纏絲勁講得非常明白,每個拳式關於纏絲勁運行的線路和經過的經絡穴道,都講的很清楚。纏絲勁的左右和上下的方位纏絲合成一個整圈,同時結合里外,使平面圈變變成一個立體圈,這正是纏絲勁的螺旋運動的特色。其次,為了在練拳時有左右逢源,連隨於人和節節貫串,周身一家起見,又有大小,進退兩對方位纏絲的配合,以滿足健身和技擊上的需要。至於纏絲勁的掌握提出了一、由精神實質上掌握特點三︰(一)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二)動作須節節貫串,(三)神宜鼓盪,氣宜內斂。二、由勁別上掌握特點三︰(一)毋使有缺陷處,(二)毋使有凹凸處,(三)毋使有斷續處。此精神實質上和勁別上掌握特點各三點的出處,均見武禹襄著作「十三勢總說略」(即十三勢行工心解)。武氏原著並未提及纏絲勁,現以此六點為掌握纏絲勁的特點,前三點是積極的,後三點是消極的。但是我們要研究這六點必須要看武氏的原文。武禹襄這篇「十三勢總說略」開首的一段是︰「每一動,惟手先著力,隨即鬆開。猶須貫串一氣,不外起、承、轉、合。始而意動,既而勁動。轉接要一線串成」。計三十九字下接「氣宜鼓盪,神宜內斂,勿使有缺陷處,勿使有凹凸處,勿使有斷續處。‥‥」。坊間各種太極拳書中所錄之此篇武著「十三勢總說略」,篇名不一致,而將此首段三十九字改為︰「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鬆,尤須貫串」十三字,因此全篇不但不見有「纏絲勁」字樣,亦不見「勁」字。在武禹襄與李亦畬著作中,本來諱言纏絲勁,僅謂運勁如抽絲而已,但在其此篇原文中,尚有︰「始而意動,既而勁動」一句,提出個「勁」字,乃下面緊接著要如何如何,不要如何如何。所以可以知道這些要如何如何,和不要如何如何是指太極拳的「勁」說的。現在以武氏研究的結果來解釋陳氏纏絲勁未嘗不可,但纏絲勁並不是這樣簡單,執此六點即可練好纏絲勁。纏絲勁是陳氏太極拳所特有,深奧莫測,筆者功夫淺薄雖略知操演之法,精妙之處,難言萬一,遑論掌握,但總覺此六點有些倒果為因。?五、虛和實(第四特點虛實運動)第四個特點是虛實運動,在這個特點的標題中提出了兩個前題是立身中正和上下相隨。說明太極拳的所有動作都必須分清虛實。動作能分清虛實地轉換,就可耐久不疲,是一種最經濟的動力活動。因此練太極拳時雙手要有虛實,雙足也要有虛實,尤其重要的是左手和左足,右手和右足要上下相隨地分清虛實,也就是說,左手實則左足應虛,右手虛則右足應實。這就是上下相隨,同時起調節內勁使保持中正的作用。此外並且要形成落點的虛中要有實,實中要有虛,從而處處總此一虛一實,使內勁處處達到中正不偏,而達到立身中正的目的。虛實的比例,在初學時可以大虛大實,此後逐步練成小虛小實,最後達到內有虛實而外面不見有虛實的境界,這是虛實的最深功夫。說到輕重浮沉與虛實的關係,提出了一︰要「半」,不要「偏」,二要「沉」,不要「重」,三要「輕」,不要「浮」,和四,三個無病的虛實︰「雙輕」,「雙沉」和「半輕半重」。並且列有很詳細的「虛實劃分中的病手和功手錶」。此外又提出了隅手是補救偏重和偏浮的重要措施,要做好虛實,不要忘卻隅手。這個輕重浮沉的出處,楊氏有篇「太極輕重浮沉解」,這張病手和功夫表,就是根據這篇「太極輕重浮沉解」填制的。陳氏對於虛實一事,極為重視,觀陳鑫說︰「開合虛實,即為拳經。」可以想見,因為陳氏非常著重中正,重心穩定,因此不致犯偏的毛病。動作主張輕靈中帶沉著,所以亦不易犯浮和重。虛實著重於內部的變化,要以意念的虛實為虛實,還要講究實中有虛,虛中有實。腿部因為要支持全身的重量,比較上部手的虛實要顯露於外,亦要講究虛中有實和實中有虛。虛非全然無力,實非全然站煞,總要使步法的變換靈活迅速。而且不但手與足要分虛實,全身各部都要分虛實,大概說起來,胸部關聯著上肢的虛實,腰部關聯著下肢的虛實,各部份的虛實,相互呼應有相吸相系之意。太極拳的動作圓圈,在轉圈中間,虛實在變換。半圈為虛,半圈為實,虛實合成一圈,這就陰陽變化的道理。在一圈之內,隨時有無數的小圈,就有無數的虛實靈活變換。所謂陰變陽,陽變陰,似陰非陰,似陽非陽,忽隱忽現,使人不可捉摸,致勝於不知不覺之中。?[page]六、節節貫串(第五特點節節貫串運動)第五個特點是節節貫串運動,說明為了要達到所謂一動全動的目的,必須以腰脊為中心,所以要以腰脊帶頭。因為腰與脊是居人身的中部,天然具有中軸的功能,如果能夠配合螺旋運動的纏絲勁,就可以達到節節貫串的要求,從而發揮離心力與向心力的作用。同時全身關節的動度亦由腰脊來調節,並且由於腰脊帶頭的作用,做到節節貫串以後,就可以達到周身一家的功夫。練成這種功夫,只要腰脊微微一動,就能使全身內外各部配合著動起來,做到內外相合。這種貫串各關節的運動,可以增強關節,阻止關節退化,因此太極拳有健身難老的功效。至於此節節貫串的實質是關節的旋轉,不是簡單地由某一節飛躍到另一節的動,這種飛躍的動法是零斷的,所以稱為「零斷勁」,是不好的勁。由此節節貫串運動出來的勁,因為也要運用纏絲勁,所以是形成一種關節與肌肉貫串起來的「貫串勁」,這就是節節貫串的實質。說到節節貫串運動的掌握是在運動時,必須由腰脊作發動機,以腰脊為中心,這樣才可以練好節節貫串的功夫。陳鑫著作中對於貫串一事說得很多,大都?重於內部的氣與顯於外的神,他說︰「拳之一道,進退不已,神氣貫串,絕不間斷。」「初學用功,先求伏應,來脈轉關,一氣相生。」「上著下著,一氣承接,勿令神氣間斷。」「學太極拳著著當細心揣摩一著不揣摩,則此勢機致情理,終於茫昧,即承上啟下處尤當留心,此處不留心,則來脈不真,轉關亦不靈動,一著自成一著,不能自始至終,一氣貫通矣。不能一氣貫通,則與太和元氣終難問津」。陳鑫所說的神氣貫串,一氣相生,一氣貫通等︰也就是要求節節貫串,進而著著貫串(就是第六特點的一氣呵成),要達到貫串一氣,對於所謂拳勢之起、承、轉、合,必須明白研究清楚。「起」是發勢,也叫作起勢,陳鑫說︰「打拳全在起勢,一起得勢,以下無不得勢」。「承」是接?,陳鑫所謂︰「接骨斗筍,細心揣摩」。「轉」為變換,亦稱轉關,陳鑫曾說︰「平素打拳,全在一起一轉,所謂︰得勢爭來脈,出奇在轉關」。「合」為成勢,就是在每著式成之時謂之合,陳鑫在肘底看拳一著內論勢成合之之法謂︰「…右手自南向北順轉一圈,仍歸至南,捋住拳落在左肘下,眼看住拳,右膝屈住,膝往外開,精往裡合,訣在大腿跟撐圓,大腿內股上邊往裡合,如此,不惟合住精,?亦圓,頂精領住,腦微偏西北?門微向下一二分,胸合住,跡似停,氣卻不停,必待內精徐徐運到十分充足,下勢之幾,躍躍欲動,方能上勢與下勢打通,中無隔閡,一氣流行,不但一勢如是,拳自始至終,每勢之未皆如是。」上述勢之起、承、轉、合就是做好節節貫串和著著貫串的方法,但有些身法、手法不易用文字形容,所謂一落筆墨,儘是糟粕,要學者自己去心領神會,默默揣摩,總有所得。七、著著貫串(第六特點一氣呵成運動)第六個特點是一氣呵成運動,是第五個特點節節貫串的進一步,也就是做到著著貫串,使在練全趟架子時,能夠相連不斷,滔滔不絕的一氣呵成。這個一氣呵成著著於內勁的不斷,這是可以使運動量增大的方法。其具體的方法是︰在手法上遇到往複時,要嵌進折迭;在步法上遇到進退時,要嵌以轉換;在開合、收放時,要有收即是放和放即是收的意和勁。這些也是要在纏絲勁的運轉中來實現的。如果在發勁之後,出現了斷勁的現象,就要將這種發勁的余意接續下去。萬一意與動作也脫了節,形成意外馳,動作無主,變成內外不一時,這是意也斷了,那就要運用意和勁的余神來接續下去。為了要做到這點,勁要有折迭轉換,動作要用意不用力,使演練拳架的身法如同長江水流的滔滔不絕,中間毫無御勁的地方,亦無意馳的時候,這樣就可自然地達到一氣呵成的要求。折迭與轉換兩詞是於武禹襄之「十三式行功要解」(即十三勢行功心解)內之「往複須有折迭」及「進退須有轉換」兩句。陳氏纏絲勁中包含著此種變換,是依據太極陰陽變化,互為其根的法則,方法是包含在轉接轉關,接骨斗筍之中。至於書中論及勁別和一氣呵成一節所引之「太極拳正功解」之論方圓與「太極文武解」之論文武,均見楊氏傳抄譜中。陳鑫著作中有「太極拳內精圓圖」,系仿河圖作纏絲圓勁圖及「太極拳外形方圖」,系仿洛書作行體方正圖,說明太極拳實系︰『外方而內圓,上圓而下方,方者其形,圓者其神也。圓因方成,此方圓相通之理,要皆本「一」字所生。「一」字兩頭合注周圍撐開,則為太極圓圖,錯之則為纏絲圖,雙之則為褊圓,再變之四角撐開,則為方圖,至三角、五角、六角、七角、八角、九角、皆方圖也,皆由一生二而推之也。即堯典所載日月運行錯綜之纏次圓圖,莫非由「一」字所生也』。此理深奧,陳鑫亦說至此為止。這是方圓相生之理,至於方圓相生之應用,是在初學時一切動作要求圓,等到功夫相當純熟之後,在運勁到達終點時,就要在圓中現出方來,那就可以表現出各種勁道來,亦即是發勁。如果能夠練到由大圈收至小圈,由小圈練到沒圈,祇運用肌肉皮膚的漲縮和骨的些微地一轉,變換角度來實施拿放,敗敵於不知不覺之中,到了有這種功夫的地步,那就可以不必顧慮有斷勁發生,這是表示已經達到方圓相生的高度境界了,而且在練拳時的神氣一定隨著動作而動蕩,能夠神氣動蕩,也就表明內在的意識沒有離開動作而外馳,也就是一氣呵成了。所以一氣呵成也要從意識上注意,非徒在外形。?[page]八、剛和柔(第七特點剛柔相濟運動)第七個特點是剛柔相濟運動,方法是從柔到剛和從剛到柔。在初學時間,因為人身原來有一股僵硬勁,要力求柔軟來化去這原有的僵硬勁,所以在這時間練拳要越柔軟越好,這段時間愈長愈好,一般要一、二年的時間。這段時間稱之謂求軟摧僵時期,這一時期的特色是儘力求柔,在毫不用力的原則下慢慢地動作。這時愈柔軟愈能摧去原有的僵硬勁,要練到一些僵硬也沒有,動作起來能節節柔軟地貫串起來,那就可以所謂有心求柔,無意成剛了。全身鬆開,是一種有意識的松,不是一種像一堆爛泥的松,同時也不是有絲毫努責鼓勁,由鬆開的放長來使身肢產生一種富有彈性的掤勁。練拳練到極柔軟以後,再用功練習,使這種具有彈簧勁的掤勁加強彈性,就成了太極拳的剛。這種剛是經千錘百鍊出來的富有彈性韌性的剛,這種剛也是要從纏絲勁的絞來絞去中練出來的。有了由柔練出來的剛,就可以達到忽柔忽剛,亦柔亦剛的境界,這個時期稱之謂練柔成剛時期。練成了可剛可柔,忽剛忽柔,亦剛亦柔的程度,更進而配合著拳勢的開合變換剛柔,原則是在神氣上隱的時候是柔,顯的時候是剛,在拳勢上是通過開與合,在運勁過程中表現為柔,在運勁到達落點時,則表現為剛。因有神氣的隱顯與勁勢開合的配合,剛柔就得以充分地表現出來。落點是運勁到達盡頭之點,乃是神顯氣聚之處,所以此時此處運用剛法,可謂恰到好處。除此以外,在一切開合轉換過程中,因為都是神氣鼓盪和圓活轉換變化的過程,此時均宜用柔法。概括起來說,每個拳式動作都有開合,每個開合過程中都有運勁的落點,落點要用剛勁,其它都用柔勁,這樣就會達到剛柔相濟。因此有「柔行氣,剛落點」的術語。按此術語見於河南泛水萇乃周所著之「萇氏武技書」(萇書為柔過氣,剛落點)因此書中引述萇氏之「剛柔相濟論」的說法而歸納為五點。(不贅敘)據徐震整理萇氏武技書序內述及萇氏初學於武禹襄,後遇閻聖道,技益精雲。萇氏所傳,雖非太極,但已深得太極之真義。因此徐震序雲︰「然其書言拳技,主於養氣,務使氣藏於腹;精神合一,氣力乃成,氣力者,即精神能勝物之謂。言應敵,則重在虛實相濟。言運功,則謂兩膊宜柔而活,不可使著力。言僕人,則必前腳速進敵之身後,而不拘在人腳之內外。言練法,則須因勢之自然,務使外形一家,再令圓熟,將筋節鬆開,皆微妙淵深得其樞鍵矣。其論打法雲︰彼不動,我不動,彼欲動,我先動。其論出手雲︰內固精神,外示安逸。此太極拳家之要義,而萇氏亦得之,又足見其採摭之精也。」陳鑫論太極拳剛柔相濟謂︰「運動似柔而實剛,精神內藏而不露。此為上乘。」「胸中一團太和元氣。充周四體,至柔至剛,實備干健坤順之德。當其靜也,陰陽所存,無跡可尋,及其動也。看似至柔,其實至剛,看似至剛,其實至柔,剛柔皆具,是謂陰陽合德」。其言運動方法,要不可使氣,輕輕運動,手中之氣,僅僅領起手與臂而已,不可過,過則失於硬,由柔而剛,以至剛柔相濟。太極拳鍛煉之法由柔入手,為不二法門。九、快和慢(第八特點快慢相間運動)第八個特點是快慢相間運動,快慢的涵義有二,一為指練一趟架子所需要的時間長短,二為指每一個拳式中的運動速度不一,在轉關處慢,過了轉關後逐漸加快,運到落點時最快,發後復轉慢。第一個含義是練拳快慢的發展程序,在初學階段,萬不可快,慢可以揣摩姿勢的正確性,不過慢,也不是慢無限止,不能慢得痴呆,所以慢必須在神氣鼓盪和意氣靈換的條件下求慢。這個求慢的練習時間,大概要經過一二年。以後隨?熟練的程度漸漸加快速度,也就是縮短練一趟架子所需要的時間,但快不可發生浮飄與錯亂,同時也是鍛煉勁的時間。最後到功夫精進後,拳式可由開展進為緊湊,使運勁的線速度又逐漸變緩,而在轉關處的角速度卻更加快了。這是先慢,後快,復緩的三層步驟,是練一趟架子快慢發展的三個程序。至第二個含義的每個拳式中的快慢,即轉關處要慢,過了轉關處就逐漸加快,運到落點時最快,以後復轉慢,如此周而復始的原則是要始終遵守著的。因此練習太極拳是經過能快能慢的鍛煉,所以能在應用時可以「彼微動,己先動」和「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握著有利的條件,這就是所謂快慢相間。陳鑫說︰「慢要慢到別人跟不上我,快也要快到別人跟不上我。」又說︰「此拳之運,不貴速而貴緩,緩則可以細心揣摩,由粗及精,且其運勁可以自知運到指頭與否﹖能如此運,將來功夫成時,其速無比。」其中「運勁可以自知運到指頭與否」一語,學者須多注意。[page]十、結語綜觀特點八個,相互關聯,不可分割。第一個特點的意和氣是太極拳的基本要點,是太極拳的靈魂。第四個特點的調整虛實,是太極拳的姿勢,在於立身中正,第七個特點的剛柔相濟,是太極拳的質量;及第八個特點的快慢相間,是太極拳的速度,這三個特點的虛實、剛柔、快慢均是依據太極陰陽法則應有的現象。所以太極拳應是有虛有實,有剛有柔、有快有慢,也就是有陰有陽,陰變陽,陽變陰;陰極陽生,陽極陰生,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都是依據陰陽互為其根的法則變化的,第五個特點的節節貫串,進而著著貫串,而為第六個特點的一氣呵成,這是以腰脊為主宰,輔以折迭與轉換,來達到周身一家的整勁,再加上第二個特點的由於身肢放長而生的掤勁,就變成了一個富有彈性的整體活動;這三個特點都是太極拳練法要求的目標。第三個特點的纏絲勁是太極拳運動的核心。纏絲勁是河南溫縣陳家溝陳氏所獨創,是陳氏太極拳的精華所在。所以陳鑫謂︰「打太極拳須明纏絲精;纏絲者,運中氣之法門也,不明此,即不明拳」。概括言之,陳氏太極拳是隱於內里的是意與氣,顯於外面的是纏絲勁,動作貫串一氣,講究開合虛實,練成剛柔快慢兼備,具有療病健身的功能,和既可防禦又能攻擊的奧妙無比的中華武藝。延伸閱讀;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626/11/7916197_220506093.shtml推薦下面太極拳理論知識文章精彩內容與大家共享傳統武式太極拳練習五階段勁由「松」中求練太極拳重在用意練身從醫學觀點談太極拳不丟不頂真意談太極拳的腰襠勁孫祿堂: 練拳經驗及三派之精意 孫祿堂《拳術述聞 》學習內家拳須知------孫存周太極拳口訣 孫劍雲孫劍雲談孫式太極拳 孫劍雲孫永田(孫式太極拳 傳人)孫祿堂前輩的一份珍貴遺稿孫祿堂武學錄之拳意述真程廷華論八卦拳 [ 作者:孫祿堂 |孫祿堂之子孫存周論拳孫祿堂之子孫存周論拳——學習內家拳須知拳意述真(1)-孫祿堂拳意述真(2)-孫祿堂孫祿堂太極拳學論孫祿堂論拳術內家外家之別孫祿堂孫祿堂練拳經驗及三派之精意郝為真論太極拳太極拳的修鍊層次(郝為真著《武式太極拳》)王薌齋-談拳學要義拳經述徑 作者:王薌齋論樁功之境界----王薌齋斷手述要 (1)斷手述要 (2)養 生 樁 漫 談郭雲深先生拳經一則郭雲深論拳楊式太極拳的性質、作用和練法 楊振鐸楊振鐸大師談太極拳之學練心語 楊振鐸楊振鐸大師 練太極的好處太極拳「軟病」漫談論太極推手中的捧勁太極推手之我見/陳慶雷陳慶雷拳師談教拳要領感悟推手話太極練得太極內外相合功太極拳體用皆須堅持用意不用力「陰陽哲理」在太極推手中的應用初探「虛領頂勁」太極推手中的「圈與點」太極拳的訓練體系陳氏太極拳發勁的關竅說「悟」習練孫式太極拳時幾種常見的錯誤淺說「太極點」太極拳之鍊氣太極推手中的捨己從人原則太極混元功的修鍊太極拳的收放與開合練功與脊柱關係幾則推薦下面更多精彩內容與大家共享最全的太極拳明師論文總匯最全的太極拳教學視頻總匯最全的名師演練太極拳視頻總匯最全的攝影技術知識大彙集最全的攝影技巧視頻教程大彙集photoshop視頻教程大彙集最全的photoshop文字教程專輯光影魔術手視頻教程總匯會聲會影視頻教程總匯博客技巧總匯博客代碼總匯電腦技術總匯相學占卜大全健康養生視頻講座大彙集健康養生保健知識總匯沙畫藝術集錦電子圖書珍藏交誼舞蹈教程音畫作品欣賞美圖動圖欣賞音樂素材總匯flash時鐘日曆大彙集百家講壇視頻總匯竹簡字畫總匯古玩字畫總匯收集最全的動畫歌曲總匯美食/烹飪專輯中外美景奇觀專輯民間藝術作品欣賞專輯極品音畫總匯花卉知識課堂
推薦閱讀:

日干支快速推算方法
楊奕用什麼方法為女兒減!我起個姓楊的女兒名字
三個小方法讓你桃花運倍增
網上續簽港澳通行證的方法,非常實用的教程!
體方法師: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3)

TAG:方法 | 實踐 | 申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