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武器真相

鴉片戰爭武器真相

  糟糕的滑膛槍      鴉片戰爭時期,英軍裝備的標準輕武器是前裝燧發滑膛搶。說實話,這實在不是什麼先進武器。近代步槍武器技術的幾個重要發明,比如起爆葯、火帽、圓錐彈丸、擊發搶機剛剛發明出來,來不及用在這種槍上。帶有膛線,射程遠、準確率高的線膛搶,就是俗稱的來複槍,造價高,一直沒有成為歐洲士兵的制式武器。   前裝燧發滑膛槍的最大射程不超過300碼(1碼約合0.9米),可以對人體進行瞄準射擊的距離為100碼。1814年,英國陸軍的漢格上校寫下一段話:「如果一個士兵的槍膛不是很糟的話(許多都很糟),可以打中80碼外的人形靶、甚至是100碼;但是如果一個士兵在150碼外,被敵人用一支平常的槍打傷,那麼,他真的非常倒霉;至於想用一支平常的槍,射擊200碼外的人,你不如改為射擊月亮,命中的機會都是一樣的。」   前裝燧發滑膛搶發射的速度不快,發射一次,需要經過12個步驟,即使是技術純熟的士兵,每分鐘射速也不過5發,這是平時的成績。在實戰時,能夠維持每分鐘兩發就不錯了。   在戰場上,士兵非常容易出錯,常見的錯誤之一就是裝填後,忘了將通條抽出槍管,一摳扳機,通條就不知道飛到哪裡去了,自然無法再裝填。另外,常見的錯誤是在忙亂之間,誤將彈頭而非火藥塞入槍口,造成不發彈。士兵只能退出行列,站到後面,使出吃奶的力氣。慢慢地把彈頭挖出來。更麻煩的是,火槍是隊列齊發的,那麼多槍一起發射,許多士兵根本不知道自己有沒有開搶,有沒有啞火,往往多次裝彈,把槍管塞得滿滿的。   1865年,美國內戰的戰場上,人們發現有上萬支步槍里塞了兩顆以上的子彈,最多的一支塞了25顆彈頭。      清軍武器不算差      這時候,清軍雖然沒有完全放棄冷兵器。但是也有一半的士兵在使用火器,主要是鳥槍和抬槍,數量最多的是鳥槍,屬於滑膛槍,是用火繩發射,潮濕的時候不太方便。   總體來說,鳥槍射程稍小於英軍滑膛槍,抬槍射程要超過英軍滑膛槍。鳥槍的射擊速度,較之滑膛槍,可能不會相差很多,大約為每分鐘兩發。不過清軍鳥槍、抬搶的命中精確度,較英軍燧發搶為低。主要原因在於鳥槍、抬搶都是手工打造,較之英軍燧發搶工藝粗糙,槍膛精度不高。   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英軍燧發槍每分鐘發射5發,命中率90%;清軍鳥槍每分鐘發射兩發,命中率70%。假設兩軍士兵各10名,射擊同樣距離的若干目標,在一分鐘內,英軍士兵可以發射50發子彈,擊中27個目標;清軍士兵可以發射20發子彈,擊中14個目標。燧發搶效能約為鳥槍的2倍,這樣的差距,完全可以利用清軍的人數優勢來彌補。   相比之下,雙方火炮性能差距可能更大。清軍火炮的主要問題是,侵徹力不夠和命中精度不高。侵徹力不夠,主要是因為中國火藥不好,命中精度不高,主要是火炮機動性差造成的。同樣口徑的火炮,清軍火炮要重得多,缺乏可以靈活轉動的炮架。那些重達5噸至5噸的大口徑火炮,要在英軍猛烈的炮火下,一點一點地瞄準,差不多是不可能的。然而,對英國軍艦威脅最大的,恰恰是這些重炮。英軍對清軍火炮還是頗為畏懼,屢屢驚呼「猛烈」、「厲害」。      弓箭賽過槍      一半的清軍使用火器,為什麼不是全部使用火器?原來,清軍不願意放棄自己的看家本領,弩弓,他們的弩弓在作戰效能上,可能不比當時的火槍差。   一般說來,古代弩弓的最大射程為500米,宋代的神臂弓最大射程達到500餘米,清朝雍正皇帝更是自詡清軍的弓箭為歷代最強。弩弓的準確率很高,可以精確瞄準。一個訓練有素的弩手,可以準確命中200碼外一個人型大小的靶子。   中學課本里,瑞典著名神射手威廉·泰爾射中自己兒子頭上的蘋果,用的就是弩弓。如果總督使壞,讓泰爾用滑膛搶射,估計泰爾兒子的腦袋就要開花。   弩弓的射速大約是每分鐘三四發,操作十分簡便,大家很難想像有人會裝錯。唯一的問題是,需要人手拉弦,發射次數太多,容易疲勞,速度減低。可是,火搶連續發射後,一樣會因槍管發熱。造成炸膛,或者子彈威力減弱的情況。   弓的穿透力甚至比火槍子彈更強,神臂弓的箭可以穿透兩層鐵甲,普通火槍子彈未必能夠做到。不過,箭的破壞力不如槍彈,傷口比較容易處理。箭也有優點,可以塗毒藥,或者加裝炸藥。   所以說,這時的弩弓威力超過火搶,甚至在英國軍隊中,常常有人提出恢復傳統的長弓,拒絕使用糟糕的滑膛槍。      刺刀改變戰術      清軍火槍火炮跟英國相差不多,弓箭還要厲害一些,怎麼輸得那麼慘呢?   首先說說英軍裝備的一樣不太起眼的武器…一刺刀。滑膛槍是一種射程近、射速低的武器,戰鬥中,白刃戰常常是不可避免的。在刺刀發明前,滑膛槍兵必須有長矛兵保護。刺刀發明後,一個使用裝有槍刺的滑膛槍的士兵,就是一個長矛兵,使用冷兵器的士兵不再是必需,導致戰法和戰術的進步。   英軍作戰時,一般排成兩列橫隊,隊列中的士兵,不能做單兵機勸,站立裝彈,立姿或跪姿齊射。橫隊周圍有由散兵組成強有力的屏障,與敵保持接觸,騷擾、殺傷敵軍,並分散敵方火力,使己方隊列不致過分暴露在敵人火力下。清軍作戰也須排成隊列,又由隊列組成各種不同陣勢。列陣時,通常是重火器在前,其次輕火器,再次冷兵器。臨敵時,在遠距離上,以火炮轟擊,稍近,開放抬槍;再近,則以鳥槍擊打。三擊不中,繼之以冷兵器肉搏拼殺。結果,清軍打仗恨不得排出十幾列隊伍。這種陣形。作戰效能很低。由於清軍只有半數多一點的士兵裝備火器,英軍全部裝備火器,且槍支裝有槍刺,當清軍與同樣數量的英軍對陣時,實際是先用大約一半的火器兵,對抗全部英軍,再用大約另一半冷兵器兵,對抗全部英軍。   為了協調冷兵器和火器部隊的步調,清軍整個陣列只能以緩慢的速度移動,戰術機動性相當差,很難運動到能最大限度發揮火力的有利位置。靈活的英軍隊形,往往能夠成功地通過迂迴等機動功作,對清軍最薄弱處實施攻擊。   而在鎮江戰役的幾次戰鬥中,英軍尚未展開戰鬥隊形,受到清軍的襲擊,遭到大量傷亡。

推薦閱讀:

第二次鴉片戰爭
鴉片戰爭中清軍武器並不比英軍差,因一件小兵器致清軍慘敗
英國戰地攝影師全景式記錄第二次鴉片戰爭
後來的我們還記得鴉片戰爭么?
鴉片戰爭,中英兩國軍事實力對比,清軍真的必敗無疑嗎?

TAG:戰爭 | 武器 | 真相 | 鴉片戰爭 | 鴉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