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兌匯票:銀行表外業務「倒爺」

受監管機構75%存貸比監管紅線的要求,每到季末最後幾天,銀行存款量便迅速飆升,月初又急速回落。由於銀行這一特殊業務需要,銀行普遍採用主動調整銀行表內、表外業務規模,增加保證金存款等方式緩解存款不足,銀行承兌匯票成為騰挪信貸額度的重要工具。

  通過銀行承兌匯票,銀行將原本屬於表內信貸業務的額度,巧妙轉到表外負債中,票據貼現資金又相當於開票行的信貸資金,這使得銀行整體的授信額度實際並沒有收緊。

  「通過這種承兌業務,銀行一方面可以獲得手續費,另一方面也可以滿足內部考核要求。這類中間業務不計入銀行的存貸比,同時也不計入銀行的貸款指標,有利於銀行業務的擴大與增長。」上海財經大學奚君羊教授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票據業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認為是廣義的影子銀行,是遊離在銀行之外的一種融資活動。」

  規模甚大

  貼現承兌匯票首季增6704億

  銀行業表外融資業務(泛指銀行提供的除表內貸款以外的融資業務)近年來發展迅猛,影子銀行的風險敞口也隨之不斷放大。中金研究報告指出,中國式的影子銀行可以分為三大類,首當其衝是傳統商業銀行主導的影子銀行,負債方主要包括非保本型銀行理財產品(4.5萬億元)、未貼現銀行承兌匯票(7萬億元)。

  所謂銀行承兌匯票,是商業匯票的一種,由出票人簽發,銀行承諾按照約定期限向收款人無條件兌付票據。它是企業之間貿易往來的結算工具,期限最長為6個月。銀行開票過程中要求出票人繳納一定比例的保證金,通常為30%左右,銀行亦可根據出票人信用狀況上下浮動。

  據了解,未貼現的銀票並未進入銀行表內,而是在企業之間流通,產生融資規模。它的規模增長,一方面表明企業的流動性緊張,對資金需求度增加;另一方面更是顯示出銀行信貸額度緊張,通過開具票據來滿足企業融資需求。

  央行日前發布數據顯示,2013年第一季度未,貼現的銀行承兌匯票增加6704億元,同比多增4381億元;從結構上看,未貼現的銀行承兌匯票佔比10.9%,同比高4.9%。可以說增長顯著,在所有融資渠道中增量絕對值排在第二位,緊隨信託貸款之後。

  業內人士指出,銀行承兌匯票業務的快速增長存在著若干原因。首先,銀票有利於不同銀行之間調節自身的資產負債表,同時,銀票也可以幫助企業提高資金的槓桿率。當企業面臨流動性困境,並出現應收賬款增加的問題時,銀票的使用也會明顯上升。這可能表明目前的經濟復甦並沒有擴展到所有的領域。

  風險之憂

  三大風險侵蝕銀行資產負債表

  對於票據業務暴露出的風險,監管層自2010年以來屢屢發出警示。

  之前有媒體報道,銀監會主席尚福林在內部會議上點明了票據業務的三大風險:部分企業從銀行開立無真實貿易背景票據,背書給票據中介進行「包裝」後套取銀行資金,而一些銀行受派生存款、中間業務收益以及調控貸款規模等因素影響,盲目草率開票;部分已經由銀行貼現的票據通過跨業合作等渠道從銀行表內轉出,實質由銀行理財資金購買;第三個風險是少數銀行業金融機構仍在違規通過不規範的會計核算方式隱藏票據等信貸資產規模,並規避資本監管。

  從2009年溫州民間借貸危機中可看出,基層銀行網點在業務辦理中存在「以票引存」、「連環套開」等避開監管的方式,不但影響了存款數據的真實性,造成信用虛增,而且使得大量銀行授信通過表外借貸的形式流出。比如,企業繳納10%保證金,獲得100萬元承兌匯票後,持票在其他金融機構或者民間貼現後,再以存款形式轉入承兌銀行再開出票據。更有甚者,在一家銀行連環操作,槓桿被乘數級放大。

  按規定,銀行承兌匯票的開具須有真實貿易背景,因而出票人需出具交易雙方購銷合同書和增值稅發票。對於銀行來講,銀行承兌匯票金額納入銀行對企業的綜合授信額度,屬於表外業務。

  「銀行大量辦理承兌業務,實際就是銀行為企業提供了擔保。如果承兌業務開展規模比較大,增長比較快,會使得銀行的風險放大。因為業務量越大,票據出現違約的可能性就越大,一旦出現違約,那麼就要銀行來承擔責任。」奚君羊指出,承兌業務不直接構成銀行資產負債的變化,風險有隱蔽性,銀行控制風險比較多的是要在資產負債表上反映出來的。這就可能使其遊離在銀行內部風險監控系統以及監管部門監管範圍之外。

  監管要訣

  既要控信貸量也要堵制度漏洞

  奚君羊坦言:「現有貨幣政策對銀行的信貸擴張具有一定的限制,包括信貸額度以及存貸比等,都有一些指標,而承兌業務沒有指標性,但是事實上對於銀行資產有間接的影響,一旦票據出現違約,銀行肯定要用自有資產來填補缺口。」

  表外業務沉痾多年,監管系統一再完善卻也無法完全掌控。「這只是銀行提供的一種中間業務,沒有直接影響銀行的資產和負債。對這種業務要監管就要確定一個標準,尤其是業務量要限制在什麼範圍之內,這是很難的。其次,對承兌匯票的風險以及對於銀行的影響的認定較困難,票據的風險是與開票人的信用狀況緊密聯繫的,開票企業的信用狀況千差萬別,而且許多企業沒有經過評級。」奚君羊對《國際金融報》記者指出。

  「監管部門要對票據的交易狀況進行跟蹤和把握。銀行現在承兌了多少票據?發行票據的企業信用狀況如何?雖然從技術上說,確定標準有一定的難度,但監管部門對於風險的範圍要有大致的確定,提供決策依據。」在奚君羊看來,監管部門仍有事可做,「最好能夠開發有效的預警系統,對銀行的票據業務要有一些基本的標準、指標、原則、條件,如果銀行票據業務達到紅線,就要對銀行提出預警防範,避免這方面風險擴大」。

推薦閱讀:

穿得像銀行家一樣
傳統銀行驚現「關門」潮,你的錢是否會「無處安放」?
銀行自助櫃員機向非同名賬戶轉賬24小時後到賬,犧牲便利真的可以杜絕詐騙嗎?
思路的就是生產力
閑談】銀行這碗飯不好吃

TAG:銀行 | 表外業務 | 業務 | 匯票 | 承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