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甲午戰爭120周年啟示:越不能打越可能挨打
1894年7月25日,日軍在朝鮮豐島海面偷襲清軍船隊,甲午戰爭爆發。以豐島海戰為序幕,以1895年4月17日《馬關條約》的簽訂結束。日本大勝,中國慘敗,北洋海軍全軍覆沒。清政府被迫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賠款2億兩白銀,外加「贖遼費」3000萬兩,相當於當時日本4年半的財政收入。日本靠侵略及強索的巨額賠償實現了國力的飛速擴張,走向了對外擴張的帝國主義之路,成為亞太地區戰爭策源地,也為其之後更大規模的侵華戰爭打下了基礎。
在中國近代反侵略戰爭中,中日甲午戰爭是規模最大、影響最深、後果最重的一場戰爭。甲午戰爭永遠是中國人心中無法抹去的痛。為什麼物華天寶的中國一次次被經濟總量、人口規模、領土幅員遠遠不如自己的國家打敗?為什麼近代以後,中華民族遭受的苦難之重、付出的犧牲之大,為世界歷史所罕見?「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傷痛仍在,幽靈又現。今天,國人仍在尋求歷史和現實的答案。
「碩大無朋的巨人,朦朧地睡著」
從第一次鴉片戰爭到第二次鴉片戰爭,再到中法戰爭,清朝被西方列強堅船利炮打得一蹶不振。然而,清朝政府並未痛定思痛,走出自我蒙蔽的怪圈。馬克思1858年在《鴉片貿易史》中寫道:「一個人口幾乎占人類三分之一的大帝國,不顧時勢,安於現狀,人為地隔絕於世並因此竭力以天朝盡善盡美的幻想自欺。這樣一個帝國註定最後要在一場殊死的決鬥中被打垮」。
英國人赫德也有過這樣的描述:「恐怕中國今日離真正的改革還很遠。這個碩大無朋的巨人,有時忽然跳起,呵欠伸腰,我們以為他醒了,準備看他作一番偉大事業。但是過了一陣,卻看見他又坐了下來,喝一口茶,燃起煙袋,打個呵欠,又朦朧地睡著了。」
美國駐華公使田貝向白宮密報甲午戰況時寫道:「中國人中之最無智識而最愚笨者成為統治者。中國政府幾乎無官不貪,無事不賄,上下相欺,大小相欺。中國軍隊中貪污吃空額、營私,盜竊公物,扣餉以為常……」
甲午戰爭帶來的亡國滅種之危終於讓中國人睜開雙眼,實實在在掂量出落後就要挨打這句話的分量。梁啟超說:「吾國四千年大夢之喚醒,實自甲午戰敗割台灣、償二百兆始。」
公車上書、戊戌變法、同盟會成立、辛亥革命、五四運動、中國共產黨誕生……從甲午慘敗到抗戰勝利,中國又走過了整整半個世紀的歷程。《人民日報》今天刊發的《牢記戰爭與和平的辯證法》指出,「真正的覺醒,是崇高人格精神的回歸、熾熱愛國情懷的釋放,是拼了性命也要革除痼疾、闖出一片新天地的血性,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精神世界的蕩滌升騰。」
準備打才可能不必打,越不能打越可能挨打
《人民日報》今天發表署名「鐘聲」的評論文章《以史為鑒 警鐘長鳴》,總結歷史教訓,需要深入的民族自省。落後於時代和世界,失察於侵略者的野心和能量,以被腐敗掏空的軀殼去進行抗爭,註定了失敗的命運。文章從歷史經驗中總結出,和平發展不會一帆風順,我們不惹事,但也不能怕事。「在涉及我國核心利益的問題上,我們必須敢於划出紅線,亮出底線。能戰方能止戰,準備打才可能不必打,越不能打越可能挨打,這就是戰爭與和平的辯證法。」
今天的人民日報海外版刊登了評論文章《能戰方能止戈,能戰方能言和》。文章提醒,日本國內的一些右翼分子時刻都在做著準備,尋找著機會,期待著一場新的戰爭,再次戰勝中國,去掉半世紀以來二戰戰敗國的標籤;妄圖再次從中國獲得巨大利益,再次打亂中國的崛起進程。文章強硬指出:「堅持不開第一槍依然是我們的原則。但是,在當今國際形勢下,僅僅不開第一槍是不夠的。面對日本右翼分子的猖狂挑釁,我們要明白宣示,我們不打第一槍,但也決不會讓你打第二槍。對於侵略者,我們將動用一切手段反擊,讓它永遠沒有再次侵略的能力。」
日本也應以史為鑒
《日本新華僑報》總編輯蔣豐在博客中介紹了日本人對待甲午中日戰爭的態度:甲午戰爭後,日本國民由原先「極端的自卑」轉為「極端的自負」,產生了一種以「強國」自居的「大國民」、「大民族」意識。以甲午戰爭為界,幕末以來只停留在知識階層的中國蔑視意識已經完全滲透到一般國民之中。可以說,正是這場打敗了上邦「老大國」的甲午戰爭,點燃了日本人的所謂「愛國心」,開始將為天皇而戰視做至上榮光,為後來的軍事擴大和侵華戰爭提供了精神鴉片和財政收入。
《新京報》社論指出,甲午120周年,日本也應以史為鑒。日本軍國主義滋生、繁衍,至今不能根絕的深厚土壤,正是從甲午的「自強」開始醞釀的。甲午戰後,日本將「蛇吞象」的「精神力」不斷推向極致,且一次又一次獲得冒險的成功……但也正是這種不講規則、不擇手段的做法,將日本引上了軍國主義的危險道路,並最終盛極而衰,落得個凄慘的結局。「甲午之戰,既是日本軍國主義的肇基,也在不知不覺中,為埋葬日本軍國主義的墓穴,悄然掘下了第一鏟土。」
愛國不僅是情緒化地喊喊口號
《京華時報》今天發出了「國人應振奮」的聲音:「現在這個階段,國人對歷史帶著深沉認知、帶著感悟自省、帶著夢想憧憬、帶著振奮行動,遠比對東鄰保持憤恨、對爭議依然糾結更有益,更能看清自己前行方向,避免停留在歷史悲情中。」
歷史學者洪振快今天撰文指出,要贏得戰爭,就需要透徹地了解敵人,選擇對己最有利的戰略。尤其是政、學精英,如果只會情緒化地喊喊口號表現自己如何愛國,而不能理性、冷靜地研究敵人,給國家提供真正有益的建言,那就只會誤國——這是甲午戰爭的教訓之一。
習近平總書記的一段話今天被廣泛引用:「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
兩個甲子,滄海桑田,恥辱的一頁徹底翻過去了,積貧積弱、落後挨打的時代一去不復返。回望甲午,警鐘長鳴。甲午戰爭是一本沉甸甸的歷史教科書,讓我們在深刻的反思中始終保持清醒。
推薦閱讀:
※2012年釣島「國有化」之後,在中美博弈中,我們是否永遠地失去了日本?
※中日交惡如何成了死結?
※專欄|遠征,又雙叒叕見遠征——《爵跡》中日合作引發的騷動
※小茶一壺的文件夾【中日關係】
※如何看待日本超市打出「喜迎國慶」歡迎中國遊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