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唐末宋初:1000年前的山水畫盛世 【貓眼鑒寶】

唐末宋初:1000年前的山水畫盛世  在一千年以來的各類畫史和評論集中,宋朝都被看作是中國山水畫的一個成熟時期,中國古代最著名的繪畫大師,很多都是出自宋朝,我們今天將細讀的范寬和明天將介紹的郭熙分別是北宋前期、中期最重要的畫家。  在宋朝之前,人物畫一直是漢、唐的主要畫種,但從動蕩的五代開始,中國山水畫開始發展。那時候,一些詩人、畫家開始受到道家觀點和思想所激發,尋覓自然之美,「與自然合一」,他們將對人的興趣轉移到自然上,長期隱居深山,以畢生的精力去描繪山水。到了十一世紀的宋朝,這一轉移徹底改變了中國畫的格局,從此,山水畫成為中國繪畫傳統中的最重要的門類,也是取得了最獨特最輝煌的成就。  他們在唐代水墨山水畫和青綠山水的基礎上,分別創造了肅穆的北方山嶺和秀麗的江南山水。值得注意的是,五代和宋初山水畫家開始追求畫面的統一,不再像唐代畫家那樣在色彩和細節上下功夫,他們甚至減少顏色、或者完全不用色,來達到畫面能夠產生連續、完整的空間,比如使用淺墨表現遠景,逐漸引人進入深處的小路、若隱若現的雲煙等等。  一張山水畫更是畫家自身境界的體現,而不再對現實的臨摹。高居瀚在《中國繪畫史》一書中這樣寫道:「在他們的作品中,自然與藝術取得了完美的平衡。他們使用奇異的技巧,以達到恰當的繪畫效果,但是他們從不純以奇技感人;一種古典的自制力掌握了整個表現,不容流於濫情。藝術家好像生平第一次接觸到了自然,以驚歡而敬畏的心情來回應自然。他們視界之清新,了解之深厚,是後世無可比擬的。」  因此,五代、北宋的董源、李成、范寬、郭熙,他們的作品在後來,一直被元朝、明朝的畫家所崇拜,模仿。令人遺憾的是,今天我們能看到的真跡卻是少得可憐。  第一幅畫:范寬的《谿山行旅圖》 宋 范寬 絹本淡色  「中國所有之寶故宮有二:吾所最傾倒者,則為范中立《溪山行旅圖》,大氣磅礴,沉雄高古,誠辟易萬人之作。此幅既系巨幀,而一山頭,幾佔全幅面積三分之二,章法突兀,使人咋舌。全幅整寫,無一敗筆,北宋人治藝之精,真令人傾倒。」——徐悲鴻(《故宮所藏繪畫之寶》)  范寬是中國山水畫中最著名的畫家,他傳世的作品極少,因此,這張《谿山行旅圖》也被視為是中國山水畫的第一名畫。  范寬最初是學習李成的作品,生活在北方的李成,筆下的山水極為肅穆嚴峻,擅長畫冬景。後來,范寬突然領悟到:「前人之法未嘗不近取諸物,吾與其師於人者,未若師諸物也,吾與其師於物者,未若師諸心。」於是,他改變了畫法,徹底建立了和自己心性一致的山水畫風,由此成為一代大家。因為他性情寬厚,不拘成禮, 時人呼之為「寬」,遂以范寬自名。據《宣和畫譜》記載,他「風儀峭古,進止疏野,性嗜酒,落魄不拘世故」。他畫山石落筆雄健老硬,以短而有力的筆觸(被後人稱為雨點皴),畫出岩石的形貌質感。畫上的大山巍然矗立,渾厚壯觀,具有壓頂逼人的氣勢。   范寬這幅《谿山行旅圖》充分滿足了人們對他作品的想像,布局雄偉、簡單、肅穆,一塊巨嶂主宰著全景,幅度被丘頂的渺小書寫和建築襯托得雄偉無比。從暗郁神秘的峽壁,沖流下一條白線似的瀑布,石塊和削壁以「雨點皴」定型:無數淡墨小點疊落在岩面上,造成近乎真實的層面效果。畫面幾乎沒有人,但仔細看,我們會發現原來有一個很小的騾隊正在穿越這座高山。  丁羲元在《藝術風水》一書詳細解讀了這幅畫的妙處:「在如此高山好泉的山水景觀中,其氣勢由水流高下,環抱,而向左下溪流衝出畫外。妙的是一條山徑從右下叢林深處而出,與溪流同方向。一隻騾隊行旅兩人,剛好沿山徑自西向東而來。這行旅的位置恰到好處,是畫龍點睛之處。人與自然融為一體,只有在這樣的位置,才可深入領略秦隴大地山川之美、之雄偉險峻,我們觀者應化身其間,如同與畫中人通行在此山徑之上,耳聽溪聲清響,迎著初陽晨光,呼吸著春夏之間鮮潤的空氣,此刻,方可領悟畫家的匠心。這個位置太妙了,不能再往前,也不可再退後,那樣進退都會打破畫中全局的平衡。」  在後代的諸多評論中,范寬的這幅畫都名列北宋山水第一名作。北宋名家米芾認為范寬的畫品高於李成,「本朝無人出其右」。明代大收藏家、大畫家董其昌更將《溪山行旅圖》評價為「宋(山水)畫第一」。《谿山行旅圖》大洋新聞 時間: 2010-02-14 來源: 信息時報

李成《晴巒蕭寺》大洋新聞 時間: 2010-02-14 來源: 信息時報

李成被譽為中國最偉大的山水畫家之一,很多評論家認為,中國山水畫之所以能取得卓越成就,和李成有不可分割的聯繫,因為,從范寬到郭熙,他們都認為李成是自己的老師。  和范寬的「高遠」不同,李成的作品屬於中國畫中的「平遠」。這幅相傳是李成作品的《晴巒蕭寺》,也體現了宋初山水的另一種北方風貌:山巒靜穆,枯樹凸立在稀嵐里。黑樹榦清晰地矗立在前景,向後退去時,則淺充分體現了山水實景與畫家內心秩序再現之間的關係。淡成影而消失,成就了一種新的莊嚴氣氛。董源《瀟湘圖》大洋新聞 時間: 2010-02-14 來源: 信息時報

董源和其學生雖然生活在南方,他們的江南風景,成就了中國另一個重要的山水畫派,被尊為南派正宗,元四家及明代吳門畫派都深受他的影響。這種畫派的典型構圖是圓頭山脈綿延起伏的水景,用一種疏緩的筆調畫成,使用了大量細點和皴筆來柔化形式,以產生豐富的地質層次感。  董源是鍾陵人(今江西進賢西北)。南唐中主李璟一時任北苑副使,故稱「董北苑」。繪畫以水墨山水畫成就最大。  《瀟湘圖》是一卷典型的江南山水畫派的作品,屬董源的代表作。用水墨加花青,不作奇峰峭壁,層層疊疊的山巒復嶺,沙州岸邊有身穿紫衣的兩個女子,灘上有奏樂者五人;江中一船上有六人,穿朱衣者坐在中間,一人舉傘蓋,也許是一個被迎接的新娘。整個畫面清幽淡遠,平淡幽深,充滿了江南的雅緻。此畫原無印款,董其昌根據《宣和畫譜》定名為《瀟湘圖》,並認為是描寫「洞庭張樂地,瀟湘帝子游」的詞意。  董源水墨作畫,近看筆黑不分,似乎雜亂無章;遠看但見近山遠水,景物粲然,歷歷在目,被譽為「粗頭亂服之中出章法」的變體畫家。宋《夢溪筆談》曾評論董源的山水畫為「其用筆甚草草,近視之幾不類物象,遠觀則景物粲然」。范寬《雪景寒林圖》大洋新聞 時間: 2010-02-14 來源: 信息時報

現存范寬的傳世作品另有《雪景寒林圖》,此畫畫面群峰嵯峨起伏,山頭作寒林,近景林水深邃,後有村居。門口有一人似在觀賞雪景。氣勢壯闊而又富於變化。此圖用筆強健,屋宇用鐵線描,行筆堅硬,人物也生動有致。清代安岐評價 雪景寒林圖》為:「宋畫中當為天上神品( 墨緣匯觀錄》)。」宋人畫群魚戲藻圖(故宮博物館藏)大洋新聞 時間: 2010-02-14 來源: 信息時報

《莊子?秋水篇》中有「濠梁觀魚」的著名典故,故「魚樂圖」成為中國繪畫的傳統題材。「魚」又諧「余」之音,有祝頌豐穰之吉祥寓意。圖中繪小魚5尾,歡快地遊戲於荇藻之間。魚身用沒骨法墨染而成,其光滑、細膩而富於彈性的質感表現得非常充分,線條圓渾流暢;黑脊與白肚之間過渡自然;口、眼、鰭、尾之刻畫逼真而具立體感。魚的游向各異,遠近分明,荇藻輕靈而富於動感,構圖生動活潑,是宋人畫魚的名作。中國畫中的吉祥諧喻大洋新聞 時間: 2010-02-14 來源: 信息時報

追求智慧與美好,渴望平安和壽康,可以說是中國人千古流傳的盼望,這種精神,是古老的農業社會發展中長期形成的品格,尤其在藝術表達中,自古以來,中國傳統繪畫就有了許多吉祥的比喻。從今天流傳下來的宋代古畫中,我們已經能看出,那時的人們已經開始用果品來祝頌「三多」(華祝三多:多壽、多福、多男子,相傳是堯巡察,華地人對他的祝願),畫的是橘子、石榴和桂圓。還有畫牡丹、大桃和臘梅的。到了元、明、清時代,人們開始用更多的方式表現「喜慶吉祥」  丁羲元在《藝術風水》中,詳細描述了中國畫中的吉祥比喻。  一 一路榮華(畫一株蘆花、或白鷺,芙蓉花);一帆風順(畫水上一隻帆船,順水而下);一路平安(蘆花,鵪鶉);一團和氣(畫仙佛合聚團團圍住)。  二 和合二仙(二仙笑口,一持荷花,一持寶盒);雙清(梅花、竹)。  三 三友(松、竹、梅,或梅、竹、石),又稱」歲寒三友」;  四 四君子(梅蘭竹菊);四時山水(春夏秋冬);四季平安(月季花、鵪鶉、稷即小米之類)。  五 五福臨門(蝙蝠五隻)或畫鍾馗接福(蝙蝠之類);五倫圖(源出於《詩經》,畫鳳凰、仙鶴、鴛鴦、鶺鴒、黃鸝五種禽鳥,分別表示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等倫理關係)。也有用花卉來表現的。  六 六合同春(畫六隻百合、梅花等)。  七 七夕乞巧(畫牛郎織女、天孫織錦等神話人物,或畫乞巧圖。)  八 八仙過海(畫八仙,各顯神通,過海,延醫消災)。  九思(畫九隻鷺鷥,喻有智慧,久思)。  九如(畫九隻魚,生機勃發,永久如意。)  這些帶著吉祥祝願的隱喻在中國畫中隨處可見,幾乎遍及花卉、禽鳥等多個題材,如玉蘭牡丹有著玉堂富貴的寓意,橘子荔枝意味著「大吉大利」,柳枝白馬指的是「春風得意」,水仙竹石表示「群仙祝壽」,畫鷹畫熊的意思是「英雄獨立」,等等,數不勝數。丁羲元還指出,祈求平安、恭喜發財、婚嫁喜慶、四季平安等期盼喜慶的願望,甚至化入了中國人的一年四季,四季有吉日,月月都有不同的主題。因此,中國畫幾乎帶有多種功能,與俗世的普通中國人生活緊密相連,如丁羲元所說:「中國繪畫,不僅是藝術本身,更在於其中畫道,深刻體現了中國人的智慧,是人生哲學和藝術的妙然契合。既熱鬧,又深刻;既高雅,又平俗。」
推薦閱讀:

[原創]為吳三桂說句公道話 【貓眼看人】
[原創] 癌世界觀 【貓眼看人】
我看岳飛之死! 【貓眼看人】
【文本】貓眼
貓眼有關日本的貼沒有比此篇更好的:誤判日本

TAG:山水畫 | 山水 | 鑒寶 | 貓眼 | 盛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