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無款畫的思考
一張無款畫的思考
有朋友讓我寫些關於無款畫的問題,我看過很多歷代的無款畫就欣然應允,可真到開始動筆,又如泥牛入海,龐雜的不知道該如何談起,知識用時方恨少啊!在整理資料時,發現有一張畫非常蒼古,技法突出,感覺有必要從這張畫入手,分析一下判斷一張古代無款畫的思路。
佚名 千岩萬壑圖 絹本立軸 縱129.3厘米 橫67.6厘米天津藝術博物館
此圖第一眼頗有荊浩的味道,大山水場景,高遠與平遠結合,氣韻蒼古,整體構圖確實和荊浩的匡廬圖非常類似,再細看,差別就很大了。
荊浩(五代時期) 匡廬圖 絹本立軸 縱185.4厘米 橫106.8厘米中國台北故宮博物院
我想大家在仔細看這張畫時會,會得出結論,兩張畫都有北方山水畫特徵,構圖取景很接近,然而佚名 千岩萬壑圖在各處局部技法上比荊浩 匡廬圖要成熟很多,整體構圖角度更洒脫自然,雲霧繚繞的山體效果使得畫面縱深感更加強烈。顯然千岩萬壑圖要比後者的年代晚一些。幾本資料上都有這張畫的介紹,然而內容幾乎都一樣,恐怕是博物館的資料就是這麼寫的。
千岩萬壑圖,畫面疑似唐棣(元代1296年-1364年)系統,樹的畫法近似郭熙(北宋1023年-1085年),皴法用筆取各家所長等等。
上面的結論不熟悉古代山水畫的朋友可能會很茫然,中國畫有很明顯的師承關係,古代沒有各種影象設備,繪畫都是師傅帶徒弟,或某些畫家看到前人作品臨摹而出。就唐棣而言他與郭熙差將近300年,但他們的師承關係是一個脈絡,都是五代至北宋早期李成(919年-967年)的畫派。就是說三者時空上雖相差了400年,但畫的整體風格是比較接近的,後兩者都是沿襲李成的畫法有所改進。
先讓我們看看唐棣的山水畫是如何表達的:
唐棣 元代 霜浦歸漁圖 絹本立軸 縱144厘米 橫89.7厘米中國台北故宮博物院
唐棣 元代 松蔭聚飲圖 絹本立軸 縱141.4厘米 橫97.1厘米上海博物館
從以上唐棣的兩張典型繪畫看,元代的山水畫更注重三段法的排布,近景、中景、遠景比較明顯,長披麻皴畫法使山石表現的非常秀潤,山體上實與虛的對比更加突出,並且開始關注文人氣息,整體上比宋代山水無論在技法上,還是格調意境又上升了一步。跟第一張的千岩萬壑圖比較,前者的寧重蒼古與後者的潤秀靈動形成很大反差,唯有樹的畫法比較類似,明顯時代靠後。這裡我就不上細圖比較了。其實很多看過古代書畫的朋友從千岩萬壑圖的整體氣韻上看比南宋的山水都要早很多,那為什麼資料甚至博物館的記載對此畫的斷代有明顯出入呢?我想,國內很多博物館的藏品在建國初期都經過很多專家考證過,不是專家的眼力不足,實在是那個時候國力還很脆弱,中國在國際社會的地位比較低,藝術領域溝通很少,資料不全,尤其是故宮的古代書畫藏品大部分被轉移到台灣,還有很多被西方列強侵略中國時候搶走的,遺散於民間的,種種原因都會對中國早期繪畫鑒定產生不利影響。沒有充足的標準器,神仙也無法斷代啊!
南宋以前的繪畫作品排除董其昌的南北宗論,我想用一個辭彙能夠概括它的整體氣韻。。。氣定神閑。。。這也是我看過那麼多古畫之後的深刻感受。我們知道南宋以前的作品幾乎都不題款,古人繪畫的目的是讓觀者能夠真實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無論是山水、花鳥、人物都盡量貼近生活情趣,所以在畫上題款會嚴重影響視覺效果,加之宮廷繪畫也不允許寫上畫家的名字,連宣和畫譜都不記載本朝畫家的名字,雖然內府有大量本朝畫家的作品,就象清明上河圖一樣,都不能落款。那個時候畫一張好的山水作品需要很長時間,按現在話說都是原創作品,當時畫家在技法上不斷改進並且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道理,所以運筆方面都很凝滯,中鋒頗多,筆意氣韻連貫,很少有大的起伏,所以早期繪畫總給人以蒼古樸拙之美,這不但是畫家心境的寫照,同時反映那個時代的特徵,就是。。。氣定神閑。。。
翻回頭來我們再看,如果千岩萬壑圖確定應該是北宋繪畫,那麼是否跟郭熙有關呢?我們上幾張他的典型作品再比對,其實鑒定就是不斷參照標準器來衡量差別,這個誰也繞不過去。
郭熙 北宋 窠石平遠圖 絹本立軸 縱120.8厘米 橫167.7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郭熙 北宋 早春圖 絹本立軸 縱158.3厘米 橫108.1厘米中國台北故宮博物院
郭熙北宋宮廷畫家(1023年-1085年),任翰林待詔。工畫山水,取法李成,而能自放心胸。早年風格工巧,晚年轉為雄壯。常於巨嶂高壁,作長松喬木,回溪斷澗,峰巒秀拔,雲煙變幻,意境清曠動人,時稱獨步,里李成畫派之後勁,提高並發揚了李成畫派,他提出高遠、深遠、平遠的三遠法,還著有畫論林泉高致。無疑郭熙的技法已經到達爐火純青的地步,從以上兩張繪畫中不難看出他已經超越前人的束縛,把山水畫的層次感提高到另一個境界,除繼承李的樹景以外,其他尤其是山景的變化更加突兀只注重山體外輪廓的構造,,中間大面積留白,整體構圖更符合他的三遠法,這一點是前代畫家都無法企及的。在細節處理上,他的手法也更高妙成熟。我們上幾張細圖進行對比。
以下是郭熙早春圖山石局部細圖:
以下是佚名 千岩萬壑圖山石局部:
大家可以清晰看出前者比後者在山體的皴法上要成熟很多,已經很熟練運用長披麻皴法,而後者仍停留在側筆和短披麻皴的過度。我們再看看他們對山谷是如何表達的,區別就更大了。
以下是郭熙的山谷:
以下左圖是佚名畫 的山谷
我們已經明顯看出區別了,郭熙的山谷局部非常精細遠比無款畫的要成熟很多,那麼上邊無款畫的右邊半個圖是誰畫的呢?左右兩個半圖為什麼如此相象呢?答案出來了,右邊的局部是郭熙的前輩宗師李成畫的,現在實際上我們剛進入主題,全面對比李成畫法和無款畫的異同,我們離真理就不遠了,下面上他們之間的對比圖:
以下是無款畫的全景圖:
佚名 千岩萬壑圖 絹本立軸 縱129.3厘米 橫67.6厘米天津藝術博物館
以下是五代至北宋早期山水畫大師李成(919年-967年)的兩張山水畫全景圖
李成 晴巒蕭寺圖(傳) 絹本立軸 縱111.4厘米 橫56厘米美國堪薩斯市納爾遜。艾京斯藝術博物館
這張重要山水畫有人也懷疑並非李成所作,原因是他的畫作也都是無款畫,而在北宋晚年米芾時代已經很少見到李成真跡,我們知道李成的繪畫生涯很短暫,他只活了48歲,就算是25歲以後出象樣的作品,也畫不了多少張,那個時代的畫家作畫非常慢,很長時間都是在創作,出一張完整精品很難,李的孫子大力收購他爺爺的作品,估計有150幅左右,有很多進入皇家內府收藏,米芾作為皇家鑒賞家,也很難看到這些作品,因為他本身也會畫假畫,誰不防著他啊!當時北宋收藏之風盛行,導致前代繪畫作品價格奇高,尤其李成的價格非常昂貴,米芾說看過300幅李成的畫,只有兩張真跡,皆俗手假名,余欲作無李論,結果這個結論被歷代引用。其實大家相信誰也不應該信米芾,他的故事太多了,和友人滑船遊玩,看到好友展示漂亮的古代畫竟然威脅如若不賣與他就跳河,這樣的古痴什麼事情都做的出來,為了低價得到李成真跡我想他所說的話也是半真半假。宣和內府收藏有很多李成的畫並加以記錄,但北宋滅亡後,內府書畫全部遺散,而南宋高宗繼位後又開始搜集古代書畫,竟然把收到的宣和內府的藏品從新裝裱,去掉所有題記,重新鑒定,而請的鑒定家又都似是而非,結果造成很多已經著錄好的作品又一次被抹去了歷史記錄,真是可惜。
我們從上面兩張畫的整體上看已經可以判斷是為一個時代了,而且幾乎可以說非常相似。
李成 北宋 群峰霽雪圖 絹本立軸 縱77.3厘米 橫31.6厘米中國台北故宮博物院
讓我們再分析以上兩張典型李成作品與第一張無款作品的局部細節描繪就更能看出他們的關係了。
以下是無款畫山頭局部:
以下是李成晴巒蕭寺圖(傳)山頭局部:
雖然山體不完全一樣,跟他作畫時間先後和有很大關係,但遠方山頂樹木的畫法,也就是圖上表示的,豎筆上畫幾個橫道就是從李成開始的,我差過很多古代書畫資料應該比較確定,而且兩張畫的樹的畫法幾乎完全相同。
以下是無款畫的樹枝局部:
以下是李成畫的樹枝局部:
看到這裡我覺得再說什麼廢話都已經是多此一舉了,佚名 千岩萬壑圖無論從整體氣韻,到每個局部細節都與李成 晴巒蕭寺圖(傳)沒有差別,即便山頭上的釩點在李成 北宋 群峰霽雪圖的山頭上都可以毫無疑問的找到,我就不上它的細圖了。
感謝所有朋友能夠耐心看過以上所有論述,龍圖拜上。我們學習古人的繪畫無疑是要找到今人藝術的方向,溫故而知新嗎!希望有認識天津藝術博物館的朋友提醒他們如果那張無款畫還在沿用以前的記錄,我感覺有必要再重新審定,畢竟時代相隔400年,而且李成的畫多麼珍貴啊!那是國寶啊!!!
此文無疑是一篇半專業的文章,為使不悟倒他人我又一次看了很多資料,細細的核實我的說法,當然我不是專業人士,畢竟能力、知識和資料有限,希望眾高手給予指正,在知識面前我們都是學生,再次感謝雅昌眾多好友對我的支持,龍圖再拜上。
推薦閱讀:
※如何從一個到處求人、求資源的小白,變成一個別人求你的大咖。
※別過多為「佛系青年」擔心
※不完美的成功——評《做事的常識》
※清醒思考的藝術:中醫有用無用
TAG: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