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古詩與修辭

詩歌要傳達情感、思想甚至精神,靠什麼,一靠形象,一靠語言。所以古詩倚重修辭,但又不滯留於修辭,而是藉助修辭,進行語言舞蹈,讓詩的精神魂靈飄升。    在古詩中,常見的修辭有比喻、借代、誇張、對偶、比擬、排比、設問、反問、互文、雙關、點化、疊詞、倒裝、頂真、反覆、通感、反語等。    古詩常考修辭有比喻、比擬、誇張,我們先要對它們有如下了解與把握:    1、比喻,可在寫景狀物時可突出形象,強化對特定意境的渲染;在議理抒情時能以生動的形象強化情與意,從而深化詩歌的主題。    2、比擬,把物當作人來描寫叫擬人,或把人當作物來描寫叫擬物。比擬有促使讀者產生聯想,使描寫的人、物、事表現得更形象、生動的作用。    3、誇張,可突出事物的某個特徵,表達某種強烈的感情。    再來看看2012年詩歌有關修辭的考查題:    (江西卷)閱讀下面一首宋詞,完成後面的題目。(8分)    江城子    秦觀    西城楊柳弄春柔。動離憂,淚難收。猶記多情,曾為系歸舟。碧野朱橋當日事,人不見,水空流。    韶華不為少年留。恨悠悠,幾時休。飛絮落花時候、一登樓。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    [注]①韶華:青春年華,又指美好的春光。②變做:縱使。    詞中「便做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一句是從「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來,請比較兩者的異同。(4分)    這兩首詩的共同點:都運用了比喻和誇張的手法,將滿腔愁緒比作湯湯江水,都抒發了愁緒之多,之盛,之綿延。不同點:李詞運用明喻和擬人手法,秦詞運用暗喻;李詞抒發的是亡國之痛,秦詞抒發的是離別之苦,可見手法和內容不同。    修辭手法的考查,從高考考點來說,屬於表達技巧的考查。從上面一題的簡答中我們可以總結出如下答題規範:    鑒賞框架:修辭手法+例句+表達作用    具體解題的步驟是:(1)準確指出用了何種手法。(2)結合詩句闡釋這手法是怎樣運用的,有怎樣的藝術效果。(3)此手法有效傳達出詩人怎樣的感情。    除上以上常考的修辭手法外,我們還要注意其他一些修辭手法,如通感,2012年北京卷就考到了,具體試題如下:    (北京卷)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10、11題。    柳堤    春江水正平,密樹聽啼鶯。十里籠睛苑,千條鎖故營。    雨香飛燕促,風暖落花輕。更欲勞攀折,年年還自生。    雨本無香味,但詩人在「雨香飛燕促」中卻說雨「香」,這是用嗅覺來變大觸覺和視覺的修辭方法。下列詩句中「香」子的運用和本詩類似的兩項是(4分)    A.花經宿雨香難拾,鶯在豪家語更嬌。(唐·鄭谷《闕下春日》)    B.蒹葭影里和煙卧,菡萏香中帶雨披。(宋·楊朴《莎衣》)    C.幾經夜雨香猶在,染盡胭脂畫不錯。(宋·劉子翚《海棠花》)    D.映日暖雲流似水,浥塵香雨潤如膏。(明·邱睿《都城春日》)    此題考的是通感,讀題干我們知道,本題需要選出的是用「嗅覺」表達「觸覺」和「視覺」,若能了解通感就更好了,「雨香飛燕促」中的「香」絕非嗅覺上的香味。選項ABC寫的都是真實的花香,因此全部排除。    再如對偶、借代,2012年天津卷就考到了。具體試題如下:    (天津卷)閱讀下面這首律詩,按要求作答。    野菊    【宋】楊萬里    未與騷人當糗糧,況隨流俗作重陽。    政緣在野有幽色,肯為無人減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黃。    花應冷笑東籬族,猶向陶翁覓寵光。    請自選角度賞析頸聯。(3分)    從修辭上來說涉及對偶、借代(「黃」代「菊」)。    下面我們對詩歌鑒賞中涉及的修辭手法,作些介紹。    1、互文,指古代詩文相鄰句中所用的詞語互相補充,結合起來表示一個完整意思的一種修辭手法。    如唐代白居易的《琵琶行》:    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引無管弦    這一句中的「主人」「客」兼及「下馬」和「在船」。    2、點化,也叫化用。它是把前人的詩文妙句融化為自己的語言的一種創作方法。    如王實甫的《西廂記?長亭送別》:    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在這裡點化了范仲淹的《蘇幕遮》中的「碧雲天,黃葉地」的句子。    3、疊詞,是指為了表達的需要,把同一詞接二連三地用在一起的修辭手法。    典型的如李清照的《聲聲慢》中的如下詩句: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    十四個字,表現了作者孤獨、寂寞、凄苦、複雜而深切的心理狀態,為全詩定下了一個孤獨的感情基調。    4、倒裝,指故意顛倒順序,以達到加強語勢,錯綜句法等修辭效果的一種修辭手法。    如辛棄疾《西江月》: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頭)忽見    應為「天外七八個星,山前兩三點雨」;最後兩句「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頭)忽見」,應為「溪橋路轉,忽見社林邊舊時茅店」。在山前疏雨將來時,「忽見」從前歇過的那家茅店,心情是驚喜的,用倒裝句除了滿足韻律的需要外,將「忽見」後移也可強調驚喜之情。    5、頂真,頂真,是用前一句的結尾做後一句的開頭,使相鄰的兩個句子頭尾蟬聯、上遞下接的一種修辭方式,又名「頂針」。頂真,可使語句遞接緊湊而生動暢達。    6、通感,又叫「聯覺」,是把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溝通起來的一種修辭方法。通感的運用,能突破語言的局限,豐富表情達意的審美情趣,起到增強文採的藝術效果。    如宋祁《玉樓春》中的名句:    紅杏枝頭春意鬧    單單從視覺感受來寫紅杏,還不能寫出春意盎然的可感性,於是詩人就憑藉屬於聽覺感受的「鬧」字來表現。一個「鬧」字,把紅杏蓬勃、爭相競放的春天境界予以充分表現。    7、反語,運用跟本意相反的詞語來表達此意,卻含有否定、諷刺以及嘲弄的意思。反語的作用是產生諷刺性,有時比正說更有力量。運用反語,能更好地包含深刻的思想和激昂的感情。反語的主要形式有:反話(正話反說)、反譏(反說正說)、罵話(以寫示愛、明褒暗褻)、氣話(明褒實貶)、俏皮話(反規則的幽默)等等。如《紅樓夢》中的《西江月》。    8、借代,用部分代表全體,具體代替抽象,用特徵代替人。借代的運用可使詩歌語言簡練、含蓄。    9、對偶,用結構相同、字數相同的一對句子或短語來表達兩個相對或相近的意思。從形式看,語言簡練,整齊對稱;從內容看,意義集中含蓄。    如杜甫《登高》: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從篇法結構來講,這首詩四聯八句,句句皆對仗,對得圓渾自然,不見斧鑿之痕。「無邊落木」對「不盡長江」使詩的意境顯得廣闊深遠,「蕭蕭」的落葉聲對「滾滾」的水勢更使人覺得氣象萬千。更重要的是,從這裡感受到詩人韶華易逝,壯志難酬的苦痛。    10、排比,把內容緊密關聯、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一致的幾個句子或短語接連說出來。如馬致遠《天凈沙》。    11、設問,先提出問題,接著自己把看法說出。問題引入,帶動全篇,中間設問,承上啟下,結尾設問,深化主題,令人回味。    如阿魯威的元曲小令:    問人間誰是英雄?有釃酒臨江,橫槊曹公。    以設問開篇,點明題旨,領起下面分層次地敘述三國人物的英雄業績。    12、反問,用疑問的形式表達確定的意思。用來加強語氣,表達強烈感情。    如王安石《疊題烏江亭》:    江東弟子今雖在,肯為君王卷土來?    使用反問句式,語氣冷峻,強調了歷史之必然。    13、雙關為了使某一字、詞,憑藉其本身具有的語音或語意的條件,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獲得雙重意義就是雙關。這種修辭手法可以使語言含蓄、風趣。    如韋莊的《憶昔》:「西園公子名無忌,南國佳人號莫愁。」    詩人不把「無忌」作專名看,取其「無所顧忌」「肆無忌憚」之意,這是雙關;詩人言愁卻借善歌少女之名「莫愁」,意在反諷,這也是雙關。    14、反覆,是有意重複同一個詞語或句子,以達到突出某種感情、強調某個意思、如加深讀者印象的目的。可分為連續反覆和間隔反覆。不過古詩中的反覆有所不同,它指的是迴環復沓、反覆詠嘆。如《古詩十九首》中的《行行重行行》。
推薦閱讀:

古詩詞鑒賞一路通   388p
清新自然|劉長卿詩的淡而有味
古詩有哪些類別
【語文】古詩詞曲鑒賞
古詩欣賞札記(三)

TAG:古詩 | 修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