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奶粉特供中國背後:本土奶企集體失職
參與互動(9) 【字體:↑大 ↓小】
網上輿情要覽:「假洋鬼子」奶粉都能熱賣,明明很便宜的國內奶粉無人購買,一些國內旅遊者竟然「不遠萬里」、不惜代價到澳門購買國外奶粉,這簡直是一個天大的諷刺。有評論說,加強市場銷售渠道整頓,清理奶粉中的「假洋鬼子」固然重要,但倘不能從行業整體上恢復公眾對國產奶粉品牌、對中國奶粉質量監管體系的信心,這類「貼牌」、「出口轉內銷」的水貨洋品牌,就註定會「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新聞背景:
近日,一名網友爆料,稱打算「網購」一批「紐瑞滋」奶粉,卻發現該產品在原產地「無跡可尋」,疑似「假洋牌」。記者調查後發現,「紐瑞滋」奶粉由紐西蘭兩家公司代理生產,目前只針對中國市場,是又一款「中國特供奶」。(新華社)
媒體論道:
潛台詞:國人崇洋情結不死
一名網友打算網購一批「洋奶粉」,卻因該產品在原產地無跡可尋,因此疑為身份造假。這則新聞的背後,其實暗藏了這樣一個潛台詞:儘管洋品牌信任危機不斷,但國內消費者的崇洋情結依然是凍而不僵。
2011年,隨著豆漿、骨湯以及「漢堡暴晒」和「蛆蟲雞翅」等問題的接連爆出,以肯德基、麥當勞、味千拉麵等為代表的跨國企業、洋品牌在中國市場上遭遇了空前的信任危機。然而,國內消費者迷戀洋品牌的情節仍有增無減。
網友懷疑紐西蘭原裝進口「紐瑞滋」(Nouriz)奶粉的身份,其實是發出一種暗示:若是真正的原裝進口,我便放心。這是對於洋品牌的一種畸形迷戀,但其背後,也體現了我國食品安全的部分現狀。
民以食為天。一直以來,食品安全問題都是民眾關心的頭等大事,無奈不爭氣的是,一些民族品牌自毀前程。前不久的蒙牛癌症牛奶事件,再次敲響了食品安全警鐘,即便是如此大型的企業也不能做到讓消費者放心,剛何況一些名不見經傳的小微企業?
國貨不給力,成為消費者崇洋的最好理由。誠然,無論愛國情結多麼濃烈,也不至於拿自己的身家性命來開玩笑,以身試毒。然而,相比國內品牌,洋品牌果真有更高的社會責任感、更好的產品質量、更嚴格的標準么?未必!
雖然說洋奶粉身份質疑事件暗示了對於洋品牌的依賴,但同時也爆出洋品牌的一些問題。首先,洋品牌不能保證身份,有帖子指出,合生元奶粉因一直以「法國合生元」自詡,但據媒體報道,法國合生元公司是在2008年成立的,是在廣州合生元的「法國身份」受質疑之後。還有曾一直自詡「美國施恩」並稱奶源全進口的施恩奶粉,也被媒體曝光未在美國監管當局註冊,公司董事長最後不得不承認:「施恩公司,包括施恩品牌完全由華人擁有。」
即便品牌是真,質量也未見得好出多少。例如,一些洋品牌賣家用麥乳精等代替奶粉,或以國產廉價奶粉以次充好,沖的都是「家長迷信洋品牌奶粉」背後巨大的利益市場。而且,在國內、國外的雙重標準下,很多洋品牌也放棄了自身堅持的道德操守,不惜以身試法,以假亂真。
而消費者對於洋品牌的迷戀,不僅無助於企業誠信機制和食品安全機制的建立,反而可能加劇危機。以肯德基豆漿門為例,雖然被爆宣稱誤導,但仗著已經在中國站穩腳跟,擁有無數擁躉,肯德基並沒拿出認錯的誠懇態度。事實也證明,即便負面新聞不斷,肯德基依然門庭若市。
政府監管機制不健全,處罰不到位,成為洋品牌在中國興風作浪後輿論的矛頭指向。事實上,還消費者一個放心的市場,監管只是一方面,消費者自身也必須首先破除洋品牌的迷信,持有一個理性的消費觀。(財訊)洋奶粉特供中國背後:本土奶企集體失職(2)2012年01月04日 12:50 來源:半月談參與互動(0) 【字體:↑大 ↓小】
背後是中國奶企的集體失職
在經歷了三聚氰胺等事件之後,國內奶粉品牌的信譽受到嚴重衝擊,許多人紛紛轉向洋品牌,只要是洋品牌,價格再高也無所謂,甚至是越高越買——買的其實就是一個放心。市場經濟條件下,供給未必會創造出需求,但需求一定會創造出供給。既然洋品牌的奶粉炙手可熱,既然掛塊洋牌子就可以獲利頗豐,那麼,在促使國外大品牌加速開拓中國市場的同時,吸引到一些小牌、雜牌甚至是「偽洋品牌」,也就不可避免了。
國人對洋品牌的追捧,最熱的時期其實是在改革開放之初,彼時,市場對某些產品的需求巨大,而國內企業尚未建立自己的品牌,甚至連產品都無法提供,所以,那時對洋品牌的追捧,是特定歷史時期的特殊現象。甚至一些國內品牌,在創建之初,也大都傾向於起一個帶有洋味的名字,以此表明自己的不凡,謀得一些市場份額。
但是,經過三十多年市場經濟洗禮之後,很多國產品牌在市場中摸爬滾打多年,已經建立起深厚的根基,而且我們仔細觀察會發現,現在知名的國產品牌,絕少是有個「洋名」的。這說明,一個品牌之所以能站住腳,既不靠品牌是「中」還是「洋」,也不靠名字是「中」還是「洋」,而是靠質量、靠服務、靠信譽。而且,近些年,在很多領域,國產品牌的產品與洋品牌的產品在質量、服務上已經相差無幾,甚至做得更好,加之國人支持國貨的心也日漸濃烈,可以說,國產品牌進入了一個非常好的發展時期。
可惜的是,在國產品牌局面大開,越來越受到國人喜愛的情況下,一些國產品牌,尤其是一些食品領域的國產品牌,卻不愛惜自己的羽毛,不斷冒出的質量問題,將其一再推到輿論的風口浪尖。而拙劣的危機公關,更是讓其信譽一降再降。
如果沒有質量問題,而且進入國內市場的渠道也是合法的,這樣的「專供」品牌監管部門是沒有理由進行查處的,只能由消費者自己對其進行取捨。製造一些專供中國市場的洋品牌奶粉,或許既沒有法律上的問題,也沒有質量上的問題,但其對消費者對洋品牌追捧心理的利用,卻實實在在地傷了消費者的心,至少是一種極不道德的行為。這反映出國人對國產奶粉品牌的失望情緒非常強烈,而這種失望情緒與對洋品牌奶粉的需求呈現出正比關係。
國外不入流的品牌都能受追捧——雖然是在消費者不知情的情況下——國內的知名品牌們不覺得臉紅么?出現了問題,不是怪奶農就是怪飼料——問題的源頭或許真的是在奶農或飼料上,但既然消費者既不直接從奶農那裡買鮮奶,也不直接吃飼料,那麼,作為最終產品的生產者的企業,就對產品的質量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消費者要的就是一個放心,而放心來自企業的責任心,讓消費者放心,就是給自己一條生路,把產品做好,真的那麼難嗎?(紅網 張楠之)監管如何給人信心?
這篇由《新京報》刊出、新華社發表的報道在解讀「假洋牌特供奶」現象時認為,「三聚氰胺事件之後,消費者『崇洋』心理泛濫」。從某種意義上講,消費者對國產奶粉特別是國內品牌嬰兒奶粉的恐慌型不信任,確是形成搶購海外品牌「放心奶粉」的驅動力,購買需求遠遠超出了我國香港地區海外奶粉進口量甚至歐美、澳、新多國品牌奶粉產量。供不應求情況下,就有了「假洋牌特供奶」忽悠中國內地消費者的巨大空間。
但需要指出的是,內地部分消費者網購或通過種種渠道代購海外品牌「放心奶粉」,並不宜用「崇洋」心理這樣的詞來評價。如前述,國產奶粉之所以落到恐慌型不信任的地步,是奶企的咎由自取,一次次惡劣的奶源、質量管理等事故不斷銷蝕消費者的信任和容忍,這些企業在唱著民族大義和社會責任的高調時,還屢屢推諉責任;而且,更重要的原因在於,在履行常態監管方面已經嚴重不合格的監管部門,應急監管時也偏向「肇事者」,一次次以保護行業發展、企業生存、員工就業等荒誕化的理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說白了,不是消費者崇洋,而是內地有關部門的監管不能給人信心。稍稍具有理性的消費者哪怕同時是個堅定的民族主義者,也不能拿自己和家人的健康開玩笑,只好付出高額成本購買他國監管部門管控下的奶粉商品。其他有些明知國產奶粉危險係數卻仍然選購的消費者,只是因為經濟承擔能力受限,不代表對內地奶企和監管部門有信心。
當然,「假洋牌特供奶」大行其道,表明消費者相關網購、代購行為存在不理性的一面,即對假洋牌商品審查不足。問題是,為什麼假洋牌可以成功誤導消費者,將其理解為真洋牌呢?這仍然與監管有關。不惟假洋牌奶粉,許許多多食品、保健品等商品品牌,都在傳媒平台的廣告和賣場終端促銷宣傳中,大量摻入誇大、不實之詞,全方位的違反了內地廣告法規、商品原產地管理規定等監管條款。對此,媒體和零售賣場未曾盡到審查之責,而各級各地多個監管部門也沒有過問,縱容假洋牌忽悠消費者。
在筆者看來,「假洋牌特供奶」的真相曝光,非但很難成為國產奶粉起死回生的利好,反而可能讓消費需求趨向跨國品牌集中,進一步凸顯消費者對有關方面監管履職的不信任。
在中國這樣一個地域廣闊的經濟體,市場信息傳播速度在各區域存在差異,消費者購買慣性較強且不輕易為單起負面信息所扭轉,應該說,國內奶企能夠這麼快的敗壞自家品牌,實在不容易——在一些武俠小說里,只有身負家仇國恨的卧底人士才能連續使出壞招,砸掉門派招牌——消費者信任和品牌形象的修復,只可能比破壞更難,國內奶企就此若真有點誠意,只能用比海外品牌奶粉更高的標準、質量管理、客戶服務,一點一滴重新積累。
同樣需要修復的,還包括監管及其公信力。相關部門長期以來似乎一直只將自己放在少數大企業保護者甚至是包庇者的定位角色之上,忘記了公共職能特別是監管職責的本義。必須喚醒沉睡已久的質監、工商、衛生等執法部門,敦促其履行最基本的常態監管職責,然後在食品安全事故發生後真正依法辦理。這些部門即便仍念茲在茲要保護行業、企業的發展,這個目的也需在嚴格監管、確保企業高標準高品質運作基礎上才可能得以實現。
監管部門需要認識到,大批消費者熱衷選購海外品牌奶粉,這不是崇洋心理的體現,也無法通過輿論上打壓就可以扭轉。與其徒勞無功的遊說消費者放棄海外品牌奶粉,這些部門倒不如盡到職責,在加強海外品牌奶粉境內銷售、廣告等工作基礎上,積極與歐美、澳、新多國官方接洽,形成國家間奶粉等商品嚴格檢驗管理的協作機制,讓內地消費者通過各種方式購買到的海外品牌奶粉貨真價實,保障本國公民身體健康等多方面權益。(紅網 鄭渝川)「洋奶粉」也有假了,不過這種「假」,是一種品牌上的「假」,在外國註冊,「特供」中國。「特供」似乎是良好的標籤,可在這,卻是一個十足的「貶義詞」,因為這種「特供」,假借國人對國內奶粉不信任,迎合了公眾的「崇洋」心理,繼而賺取足夠利潤,這是商家的狡黠,也是國內消費者的無奈。當國內乳品問題頻出時,我們似乎除了「崇洋」,已經沒有更多更好的選擇了。就如今這「洋奶粉」而言,雖然做法令人憤怒,手段也略顯卑鄙,利用消費者的「理解誤差」大肆賺錢,甚至打出「頂級奶粉」的標籤騙取消費者的信用,但一個不容否認的事實是,就目前而言,尚未有任何證據證明,這些奶粉是假冒偽劣的,是添加過三聚氰胺的,甚至是不合格產品。換言之,儘管商家有欺騙之嫌,可其產品,卻未必「不安全」,經過必要監管程序的「假洋奶粉」,或許「質量無憂」。
而你我的質疑與非議,並非針對奶粉,而是對「假」、「欺騙」等關鍵詞的一種憤懣與不平。受過商家太多的欺詐,體驗過不少企業的「假冒偽劣產品」,公眾敏感而又脆弱的神經,早已經不起任何的折騰,一旦有人刺激到,便會瞬間引發「驚天劈地」的輿論駭浪。所謂「假洋奶粉」,其來歷不明、名不正言不順的「品牌」,便是這樣一個引爆口,點燃公眾的情緒,引發集體的申討,便不難理解了。
我們可以理解這種情緒,但也應明白一個常識,對奶粉而言,「品牌」再好再大再怎麼經過國家免檢認證,都是虛無縹緲的,品牌並不等於安全的保證。如蒙牛、三鹿等,儘管品牌知名度在國內「響亮」,可其依然問題不斷,人家「新品牌洋奶粉」,雖有「造假」之嫌,可目前尚未發現問題。這對比之下,你我皆可知一個再正常不過的邏輯:「安全」應是奶粉唯一的品牌標籤,其他皆浮雲。
的確,這些「假洋奶粉」,因是「中國特供」,雖暫未發現問題,但其「投機取巧」之功,的確叫人憤怒,大有「人傻、錢多、速來」之態勢。誰都不願被人當傻子,也不希望被忽悠,當挑戰公眾承受底線的事態發生時,要公眾在心理上認可,的確有難度。但是,「安全」才是最大的天,我們可以選擇「用人民幣投票」,對「假洋奶粉們」投不支持票,可細窺國內奶粉,又有多少可以安心與放心的選擇呢?
的確,認可與接受這些「假洋奶粉」,的確是一種「次優選擇」,可在當前的乳製品氛圍下,我們似乎並無更多的選擇,安全才是最好的標籤。或許,只有當國內奶粉走出信任危機,真的能以「安全第一」為原則時,「崇洋心理」才會減弱,也不至於再去接受心理上難以認可的「假洋奶粉們」。(紅網 龍敏飛)
推薦閱讀:
※老徐時評:帶動中國經濟輝煌的香港為何沒落熄火了?
※澳洲政府:即日起!中國護照入境將永久與美國護照享同等待遇!
※中國八大著名茶葉,有你家鄉的嗎
※中國大陸遊客去年境外消費2611億美元 超美國兩倍
※警惕:正在解體的中國舊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