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熱捧的 VR,很多人根本就沒搞懂!| 矽谷特稿

作者:曾舒婷、李賡什麼,VR 是一種「葯」? 並且,你對 VR 的熱情會有幻滅的一刻?深圳有力量,可能造出屬於自己的普適性 VR ?!

Benjamin Reinhardt 任職於某家神秘又備受關注的 AR 公司,是該公司的核心開發人員之一。Ben 在加州理工大學獲得機械工程和歷史雙學科的本科學位,而後在康奈爾大學的機械工程繫念完了博士,期間在 NASA 做過不同的項目。

這是標準的矽谷精英軌跡,教育經歷和從業背景使得他對 AR 和 VR 都有專家級的研究和見解。在太平洋的彼岸,AR 和 VR 技術也正在以爆發性的速度發展這,這讓 Ben 也對中國的 VR 現象保持熱烈的好奇和觀察。

背景在矽谷,視野又投向了深圳的 Ben 在灣區接受了愛范兒的專訪。這位全球頂尖的空間計算(spatial computing)工程師認為人們普遍都對 VR 存在著誤解,並告訴愛范兒,只要深圳抓住 VR 的大潮,也許華強北也就不再需要「逆向研發」,重複製作山寨手機的老路,而是很可能一步到位,生產出屬於自己的、獨一無二的普適型 VR。這是真的嗎?不妨來看看 Ben 眼中的這七個誤解。誤解一: VR、AR 和 MR, 是差不多的東西

VR,是將你與現實的世界分離出來。 AR,是把一個東西放在你面前。 而 MR,可以解釋為 「混合現實」(mixed reality)或者 「合成現實」(merging reality), 是把東西放到你所處在的現實里。 很多人其實分不清楚這些不同的「現實」感。VR 可以在無外部設備的情況下實現六個自由度的現實模擬,但它需要一個實時的 SLAM 演算法,而 SLAM 就是 Tango 和 HoloLens 正在使用的技術。但是 Tango 有它的技術限制:非常耗電,反應也不夠快速。 不過這些維度都是可以逐步提高的。愛范解讀:

6 個自由度:也就是可以復現三維空間任意矢量的坐標和方向,從而讓 VR 眼鏡也能擁有類似人常規視角下的體驗。SLAM: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 的縮寫,這項技術主要用於機器人的定位。而目前 VR/AR/MR 在顯示的同時,還需要對人的動作做出反應(虛擬環境的視界變化),通過各種感測器(激光雷達、深度攝像頭、光學攝像頭、慣性感測器)的融合,能夠即時地定位自身並且構建出周圍環境的計算機模型。Google 的 Project Tango 就用到了這樣的技術。誤解二:現在市場上有不少 VR 產品, VR 已經趨於成熟

現在市面上大部分的產品,都是非常初期的。我試用了絕大部分的 VR 產品,比如 Oculus,Google 紙盒,索尼的 Playstation VR,還有索尼 Gear VR。 HTC 的 vive 比大部分其他的 VR 產品都好,但是依然是非常昂貴,而且安裝起來非常麻煩。這些產品的問題都在於不能讓用戶真的自由移動。只有一個攝像頭對著你,你怎麼能輕易走動呢? 而 AR 產品更是離成熟還很遠很遠,目前出來的這些東西大多數還非常糟糕,對不起 AR 的名聲。VR 產品要實現成熟,依然有非常多的技術突破需要完成。最重要的科技有什麼呢?比如,如果要單依靠一個 VR 頭套去實現一個完全沉浸式的環境模擬,需要這個頭套本身有很強的現實觀測和追蹤能力。Oculus 正在開發一項新技術,叫做 inside out tracking,這項技術可以讓 VR 免去對外部設備的依賴,直接通過用戶的頭戴設備,進行優質的對現實的觀測和追蹤。這種技術的重要性在於:它可以更好地實現「虛擬現實」與現實的同步。也就是說,它會逐步減少延遲,逐步提升像素。 除此之外,光場的技術提高也非常重要,它允許頭套進行六個自由度的計算和三角測量。愛范解讀:

Inside Out Tracking:這實際上是目前頭盔類定位裝置的基礎原理,分為「Inside-Out」和「Out-Inside」兩種。實際上兩個詞分別描述的是捕獲這些標記的「感應器」、當做定位參考系的『標記』的位置(按順序)。而目前普遍採用的是「Out-Inside」,即 VR 頭盔只負責發出信號,由外部感應器負責捕捉信號進行處理。如果能「Inside-Out」,在生活環境中完全可以做到『無標記』(借用日常物品的坐標進行定位)。同時需要解決的還有感應器和處理器的小型化問題。Lighthouse:它能夠以一個固定的掃描頻率發送橫向和豎向的定向紅外信號,這樣紅外感應器就能根據接收到信號的時間,藉助三角定位方法,得到設備在 6 個自由度環境中的定位信息。誤解三:VR 就是 3D 攝像

目前大部分的 VR 產品在對公眾做演示的時候,只能利用傳統的傳播形式,比如視頻。 而視頻頂多就是做成 3D 效果的樣子。 這就讓很多人以為:虛擬現實就是 3D 攝像,其實並不是的。針對這種演示的困境,ZSpace 專門開發一些眼鏡類的視覺產品。用戶佩戴上這個眼鏡之後,可以在沒有實際使用 VR 設備的情況下,更好地體驗 VR 產品的展示效果。 但是,說真的,如果一個 VR 公司真的要展示 VR 產品的效果,最好的方法就是給在場的每個人發一個真正的 VR 設備。愛范解讀:

ZSpace:這一「虛擬設備」實際採用的是類似 NVIDIA 3D 眼鏡的解決方案,即通過頻閃式、或偏振 3D 原理,特殊工況下的屏幕和眼鏡合作讓人的雙眼接收到含有立體偏差信息的視覺信號,從而形成 3D 視覺。誤解四:VR 是一種獨立於其他設備的昂貴的玩物

大部分美國人認為,現在的 VR 產品就是一種奢侈的玩具,你用它來看電影,玩遊戲,以及進行一些其他的新奇的嘗試。但是我覺得挑戰這種「奢侈玩具品」模式的,會是中國! 我想,因為中國的市場尤其重視實用性和效率性,中國的開發者們或許最有可能把 VR 技術移植到已有的設備上。根據我所閱讀的資訊,中國最熱衷於把 VR 技術移植到手機上。比如中國的聯想手機就是首部承載 Google Tango 技術的消費者手機。 我想,手機會是一個很好的 VR 技術承載體,也是最有可能將 VR 的生產和普及帶到最大量的。聽說深圳可以把一個 iPhone 拆了,然後進行一些「逆向研發」 (reverse engineering),找到更便宜的硬體原材料,重新組裝,做成一個更廉價的「iPhone」。 試想想,同樣的這種逆向研發如果用在 VR 上,該會有多麼神奇的效果!本來 VR 的一個很重要的發展方向就是應該是降價,而中國可能是最有機會做到這件事的地方。所以,我對中國的科技市場,感到無比地好奇和振奮。 我想要了解中國的科技市場如何做到如此高效地開發以及改進、升級 (iterate)產品的。而且,我也很想到深圳去看看那些硬體製作商和開發者。愛范解讀:

Ben 的這種直覺,有相應的數據支撐。 愛范兒以前報道過:手機虛擬現實頭盔將是最大的消費者虛擬現實頭盔細分市場,在 2014-2020 年期間,全球手機虛擬現實頭盔銷量為 9640 萬。誤解五:VR 是萬能的,讓用戶以不變生萬變

很多人以為,一戴上 VR,就會完全成為某個電影、遊戲、或者場景之中的角色,然後這個 VR 會帶著你走,帶著你去體驗和經歷這個場景。 這種看法是非常、極其、完全錯誤的!VR 的一個關鍵本質就是 「現實」,也就是這個科技可以允許一個「模擬」(simulate)現實的體驗,所以一切裡面的活動,都需要用戶在現實中去引發。比如,你必須在現實中動一下手,在這個模擬的現實里你的手才也會跟著動一下。 正是因為這種現實與虛擬之間的關係,才讓我們開發起 VR 來挑戰重重 —— 如何最真實、最立體地模擬我們所處的現實,同時又讓這個虛擬的現實和我們的現實有適當的、符合人體感官的對應性,真不是易事。誤解六:以後的人類,會完全生活在 VR 裡面

我覺得 VR 給人創造的是一種非常劇烈的心理體驗。即使 VR 的眩暈問題解決了,即使 VR 可以讓你完全無阻礙地進行身體運動的同步,但是當你完全進入了一個新的環境,這種身心的巨變,你可以承受多少呢? 我認為,人們極大誇張了未來我們對 VR 的使用程度。 更何況,相當長一段時間後,VR 還是會保持高價。人們喜歡將今天的 VR 類比於過去的電影電視、互聯網或者網路遊戲的生髮,認為 VR 也會像互聯網等等一樣,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一種基本的生活方式。 可是人們卻忽視了使用 VR 的心理成本。VR 不像互聯網,它不僅是一種信息載體,它更是一種完全不同的、非常全面的體驗世界的方式。我還是大膽預測:即使有一天 VR 技術克服了絕大多數技術的困難,人們還是可能在 VR 的世界裡呆個五分鐘,就覺得體驗太深度劇烈,會受不了。 不止這樣,人們還可以就是太不好意思用 VR。 尤其是在公眾場合普及使用 VR,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愛范解讀:

從感官體驗去比較和思考一個使用 VR 的未來,真是一個好角度。使用互聯網,你不過就是將自己的視覺放到一個新的領域,然後你敲動手指,視覺繼續在一個小屏幕上感知到變化。然而,在一個 VR 的環境里,完全沉浸式的體驗,會讓一個使用者各方面的感官都需要去完全適應、存在於一個新的環境,這種衝擊感會有多強,會對我們一向以來的感受世界的經驗主義有什麼衝擊,不到那一步,我們就不會知道。而人們將如何接受一種承載新的感官互動的新科技,看看當下語音助手的普及度,或許可以預見。 Siri 等語音助手出來出來了 4 年。但是根據最近的調查顯示,曾經在公眾場合使用 Siri 的人數,不到 40%。 而戴著一個頭盔行走在街頭或者辦公室的感覺呢? 估計也會有奇妙的尷尬感。誤解七:人們將對 VR 一直保持熱度

從各種資訊和真實互動中,我有這種感覺:中國的用戶比美國的用戶還要對 VR 感到興奮! 我很佩服這種對科技的熱忱和關注,然而我認為:在近期內,比如接下來幾十年,人們會經歷對 VR 的一個厭煩期。 試想想,互聯網的建設,就花了 20 年。VR 需要的技術更加複雜,建設的時間也會更長。20 年之後, 在接下來的十年時間裡,VR 的技術發展還是會有不少磕磕絆絆。到某個時間點,人們肯定會對 VR 產生厭倦甚至是幻滅感。可能真的需要十年的時間,VR 才會在視覺方面有更完善的虛擬科技。可是那只是視覺發展,VR 需要覆蓋的感官不止視覺,而這些其他感官的同步,又會是另一個考驗。愛范解讀:

從沒到過中國的 Ben 對於中國用戶的直覺卻很準確,說明這個世界可能真的越來越平了。 根據愛范兒以往的報道, 中國將有 2. 86 億的潛在用戶。 背後的原因,可能是一來中國人口基數大,這種興奮的感覺容易傳播。還有一個原因是:中國的科技界緊密觀察和跟隨美國的科技圈,可是跟隨的過程中會產生信息的不對稱、偏差、以及」本土化「,也是正常的。在中國,科技偶爾也像日韓流一樣,燒起來,失去理性,偶帶泡沫。最後:深圳有力量,華強北有可能生產出普適性的 VR?!

聊天接近末尾的時候,Ben 和愛范兒探討 VR 對於人類的意義,他說,

VR 就是一種葯。當然,不是說葯就是一種壞事。有的葯讓人興奮或迷幻,有的葯就是讓人治病以及正常運作。是哪種葯,就要看是哪種用戶,使用於哪種情況了。VR 就是令人遐想的開端,也許這就是為什麼它就像一種葯一樣讓我們著迷。 就像科幻小說里說的,一旦我們的感官體驗被重新定義,極端如長生不老、生不如死、亦生亦死的體驗,也許不再遙遠、抽象。「VR 是給那些不太喜歡現實的人的?」 在對話中, Ben 這麼修辭性地、趣味地反問了一句。Ben 對於 VR 科技,顯然比行外人顯得更加務實和保守。 但是,他對 VR 的熱情和期待,絕對也是專家級別的。 「我們都很好奇,一個有 VR 的未來會是怎樣的。比如,以後我們可以不出門,就在一個虛擬的咖啡館裡見面聊天了。可是,這麼見面和聊天,會和真人會面一樣,有『人情味『嗎?」在 Ben 看來,VR 是一個深圳和矽谷連接的很好的契機。

想像一下,VR 將可能催生怎麼樣的深圳和矽谷之間的跨國合作機會。未來的 VR 世界會是如何的? 相信到時候,全球的科技市場會有更多的平均參與的機會。 而關於 Ben 的各種想像和預測是否為真,就讓時間說話吧。最後,正在看這篇文章的你們看得清楚題圖和下圖中,為愛范兒(微信號:ifanr)豎起了大拇指的 Ben 的模樣嗎?

本文由讓手機更好用的 AppSo 精選推薦,關注微信號 appsolution,回復「虛擬現實」獲取虛擬現實專題文章《這篇文章,帶你認識十塊錢就能玩轉的高級玩意》

想起《攻殼機動隊》。
推薦閱讀:

【世界之最】十大全球最美王妃(組圖)
.淺談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的原因
人死之後真的可以一了百了嗎?
千年之刃 世界20大名刀史

TAG:世界 | 矽谷 | 特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