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連山易推敲四柱年月日時--地支暗藏解釋

連山易推敲四柱年月日時--地支暗藏解釋

年月日時——

命理四柱是四組干支的形態重組。這四組干支如同是人在時空中的定位點一般,有什麼樣的定位點,就有什麼樣的生存形態及命運。

我們如果欲排出四組干支的組合形態,就必須知道一個時間參數——即某年之某月之某日之某時。四柱的排出就是把此四種時間參數變換成干支的組合形態,我們來看看其中的奧秘何在。

把一日分成十二個時辰,用十二地支表示之,這種分析法我們很好理解,它的確有一個邏輯的起始點以保證時間定位的一致性和準確性,因為我們只要把每天太陽光在地球上直立的物體上形成的陰影最短的時間定義成午時,以此作為邏輯的起點,然後把兩個午時之間的時間定義為一日,並將一日平均分成十二等份,並與十二地支對應即可,而干支的循環〔即六十花甲〕,又可保證時間以時辰為單位形成無限的循環圈。

在定義時辰的同時,一日也被定義出來;十二地支走完一周即為一日,另外給一日配上干支即可。六十花甲之循環又可保證日復一日地計量下去。

定義多少日為一個月,我們仍然以太陽光在地球上的光照陰影為邏輯起點,即地球繞太陽環繞一周,而太陽在人類眼目中所形成的視運動之「黃道」圈為一年,把太陽在地球直立物體上造成的陰影最短之一日定為冬至,並以冬至為邏輯的起點,把黃道圈均勻分為十二等份,每一等份為月,並以冬至點為子月的開始。這一點也極易作到,原理同定義時日的手法相似。

有了月就可以區分年了,但此時奇性就出現了。月和日的起點好辦,每日從子時開始,而月則以冬至為子月的開始,把黃道圈均分為十二等分,十二等分的臨界點,我們稱之為「節」,其餘十一個月則以「節」作為自己的起始點。照理說,一年的起點應當是子月,然而我們實際上卻是以寅月作為一年之開始,而不是子月。

要理解這一現象,我們又得從前文的遁甲現象談起。

前文已知,甲乾的遁身之處在艮戊之中,戊中含甲,如同艮土含甲木,故艮宮本來就有甲木,而甲木即寅木,所以對此我們可以說寅木本來說是十二地支中的一個奇性點。說它有奇性,是因為十二地支從本初邏輯來說是起於子水的,但十二地支另還有一個具有奇性的起點,它是由不可知的「外界」邏輯信息進入之點,即寅木作為起點,這種寅木的奇性在一日之內也有所反映,《天人證驗》章的「寅時不變性」里我們已有論證。一年也應以寅木所為起點,因為寅月的確是兩個年頭氣候變化、萬物生髮和生長的臨界之月,我們再從太陽光照的角度來推求其原因是不可能的,它遵守的不是節氣與時辰的光照邏輯,它是光照邏輯不可理解的「外來」邏輯的產物,對光照邏輯來說,它成了一個捉摸不透的「奇點」。

那麼,一年起於寅,是太陽系以外的某種類似節氣的現象造成的嗎?譬如說,是不是太陽系本身也繞著某一更巨大的類太陽旋轉,從而造成了寅月起點的現象呢?

並非如此。事實上,我們在參照光照作用制定節氣時,忘記了還有一種非經典引力效用的物理相互作用,即各行星的形態組合形式,也就是說,節氣變化是由各行星的形態組合形式即「形態場」所產生的物理效用而引起的。

為了描述一個真實的「自然太陽系的各種形式的時空現象,同時使用兩種對立邏輯是必不可少的方法——它們分別是「光照定時法」和「形態定時法」。從某種意義上講,它們又都是「形態定時法」,因光照定時法不過是地球在繞太陽旋轉時,在其軌道上行進的形態位置所導致的一種物理參量。也就是說,是各行星的形態組合形勢決定了一種新的周期性變化,是它導致了寅月成了一年的真正起點。

在《四年全書·太乙金鏡式經·提要》中就曾說:「核其〔按:指太乙式〕大旨,……亦猶夫《歷》也。」就是說太乙式也是古代的一種曆法。《南齊書·高帝紀》就曾以太乙行宮記述自漢高祖至宋禎明元年近五百年的治亂興替的歷史,說明太乙這種曆法在我國歷史上曾經使用過。明代王鳴鶴《輯太乙說》中指出:「大抵太乙之法盡於《淘金歌》,次以歲差法,算五子元,自大撓甲子日月合璧,五星聯珠為始,以至今年,算該若干局,復以年、月、日、時推之,即可定幾局,而內外勝負,可得前知,此其大略也。」

這段話說的是第一個甲子年月日始於「大撓」時代日月五星排成一條直線之時,也就是我們說的「形態定時法」。這雖然是一種傳說,但也說明了古人對兩種定時法都有理解。

問題還有:形態組合的周期性變化是可能嗎?即各大行星都是按自己的公轉和自轉速度在各行其是,這種巧合性的周期變化會有如此準確嗎?事實上,只要太陽是一個遁甲系統就一定會精確地保證這種可能性〔當然不一定是指「五星聯珠」,也許是更複雜或是更簡單,但肯定是我們尚不可知的組合形態在起作用〕;

又如洛書中干支沖合的數理關係,平行的數總是同餘不變的。可以推想,各大行星的形態組合也一定有類似這種不變的常數在起作用,即光照定時法與形態定時法之間有一種「出入差合」性質。

這裡,我們還可以進一步作出猜想:用完全經典的力學來描述行星的運動規律,是不可能成功的。因為這種運動一定會受到行星形態組合的影響,只有非經典力學效應與經典力學效應這兩種描述手法合併起來,相互補充,才能完全地描述太陽系的各種物理現象及其作用。

但是,如果只用一種力學因素著手也是可以成功的描述太陽的各種力學現象的,只是不能去解釋其來由,這種互補邏輯看上去是須由直覺給定的。比如行星的形態組合,我們可以明白其意義,但卻不會明白這種準確的巧合性的由來以及產生巧合的原因,因此最原始的時間起始點——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時,得由直覺找出來。

最後我們要再說明一點的是,年與日類似,都是一種非地支邏輯造成的變化。因日辰並非一個整數時辰累積起來而導致月的變化的,年的變化也是如此。這句話指的是每一個「節」之交換時間並非固定在同一個時辰之上,也就是說每一個月的時辰總數量不足整數時辰;年與年之間也是如此。只是由於在年之上沒有更大的時間單元,才出現了與日月不相同的遁甲現象用以定義年的起始點。故四柱命理最初是把年柱定義成命元,後來方改換成日柱定義成命元,且都以命元上的天干作為四柱的中心,這是有深刻原因的;在四柱命理髮展過程中不曾出現過月為命元或時為命元,也是這個道理。

還有一點,如果我們欲把年柱改成命元,可能還需使用星神斷命法〔即數理斷命法〕,並且其命元之旺相休囚應與日柱之命元不同。日柱論命是以五行生剋來斷其旺衰,若改用年柱論命也許需要以十干長生帝旺的形式來判其旺衰。事實上,早期的以年柱為命元的命理,也正是如此操作的。

現行的日柱論命,以五行生剋為主,酌用星神。我們以為,星神論命是五行生剋論命的互補邏輯,故作為互補邏輯的星神不應從日柱出發,而應從年柱為準的。此說可在實踐中以證實之。

命元——

命元之所以取日干為邏輯中心起點,其原理與前面的中道極化圖以及橫圖八卦的生成原理相類似。因四柱中的八個干支相當於天地雷圖中的天盤與地盤,這個錯動的天干地支也是一個遁甲系統,而在遁甲系統中找破缺點的方法肯定只有中道極化原理。我們已知,滿足中道極化原理的破缺點必須是兩個;換一個說法,四柱如同八卦,日乾和月支就相當于震巽二卦,故四柱以日干為體為我,相當於甲木、寅支,月支為用,相當於壬、申儀〔運氣的作用體現在以月支為起點所排的大運中〕,也就是說:日干為命,月支為運。

地支藏干——

子宮癸水在其中,丑癸辛金己土同;寅宮甲木兼丙戊,卯宮乙木獨相逢;辰藏乙戊三分癸,巳中庚金丙戊叢;午宮丁火併己土,未宮乙己丁共宗;申位庚金壬水戊,酉宮辛字獨豐隆;戌宮辛金及丁戊,亥藏壬甲是真蹤。

地支藏干可用下表示之:

從「地支藏干表」可看出,地支藏乾的第一層,各會局先藏本局五行所屬的天干,按「陽陰陰」的規律配入本局的「初、中、末」三支之中,水局為「壬癸癸」,木局為「甲乙乙」,火局為「丙丁丁」,金局為「庚辛辛」。其中四土之支所藏的天干與四正相同,因為子丑相合,午未相合,卯辰相害,酉戌相害;相害也是相合,相合就是自我相關,就是同一,故藏同樣的天干。

其次,地支藏乾的第二層,四維地支各配相合的天干。水局為「甲己合化土」,木局為「戊癸合化火」,火局為「乙庚合化金」,金局為「丁壬合化木」。至於所配相合之干是根據「辰戌丑未」四庫的屬性決定的:丑為金庫,丑藏辛金,辛己同宮,配入「戊癸」兩合之干;未為木庫,未藏乙木,配入「乙庚」相合之干;戌為火庫,戌藏丁火,配入「壬丁」相合之干。且四庫所藏之干全為陰乾。

最後第三層就談不上什麼規律了。如果採用多種邏輯標準當然也可以牽強附會說得過去,如己辛同宮、丙戊子母相隨;戊癸相合,戊土能生庚辛;己土原配坤二宮,等等。但這些話等於沒說,夠不上「規律」二字。

作者觀察過各命理書中大量命理實例,有些命理書斷命就乾脆不用地支藏乾的雜氣,只用本氣來斷命,並且也能非常精確應驗到被論者的生理特徵、出生環境以及每年的逐月的命運變化。這也許是因為地支藏雜氣之說太不成熟,可以不予理睬的緣故。作者又從收集到的一些論命書中有實證的案例中發現,論命者在排四柱時雖然也排了地支藏干之雜氣,但案例分析中的大量應驗的事件,幾乎全都是本氣的應驗,極難見到雜氣的應驗。

是不是地支藏干中的雜氣全無應用價值?作者很難作出回答。也許地支藏干之雜氣只在取命理之格局時才會有作用,但取格局的手法卻是一種類似星神的論命方法,而不在常規的五行生剋的論命範疇。況且,不少論命大家就主張此類格局為多餘,論命者只要嚴格地遵守五行生剋來論命,就一定能精確地應驗。

如果情況真如上述事實,即雜氣無顯著之用,只有本氣有實用,那麼地支藏乾的本氣就一定有極強的規律可推。不用說,大家都知道,地支藏乾的本氣就是地支所屬的五行之干,如寅木藏同極性的甲干,辰土藏同極性的戊干,余可類推。

但這裡卻有一個怪現象,即為什麼「巳、亥、子、午」四支藏干本氣卻是極性反相的天干之氣?

這個問題紀昀對此曾有論述:「……以八卦之位向,乾、坎、艮、震及辰為陽;巽、離、坤、兌及戌為陰。陽以亥為首、巳為尾,陰以巳為首、亥為尾,而主陰陽相得,頗有義理。……《宋史·藝沖志》五行類有《相宅經》一卷,疑即此書,在術數之中,獨最為近古者矣。」這裡的所謂「近古者」,是指《相宅經》之說淵源悠遠,是最接近各種古老易學成書年代的學術傳承。

我們暫且不管這些考古證明,只要我們運用「太乙八卦」、「太乙地支」圖與易位洛書圖合在一起研究,就能明白「巳、亥、子、午」之所以特殊的原因。

圖註:分析該圖就立即可以明白:這種亥辰為陽、巳戌為陰是站在遁甲系統的角度上來說的。

在圖中,四陽卦之宮的地支是從辰土至亥水為陽氣漸衰,即「4、3、2、1」陽數的退氣之象,故辰土為最旺之陽支,亥為最弱之陽支;在四陰卦的地支是從戌到亥為陰氣漸衰,即「6、7、8、9」四陰數退氣之象,故戌為最旺之陰支,己為最弱之陰支。千萬要注意,作者這種論述是站在遁甲後的數理角度上講的,希望大家不要搞亂了思路〔按:其實無論哪一門術數在古籍中都有這類有悖於常理的說法,這些說法估計是源自於更早的遠古易學的傳承——很可能就是《連山易》、《歸藏易》的傳承〕。

太乙地支圖中的地支由於亥水定義為陽支,子水改成了陰支,這時整個十二支的陰陽定義也會全部轉變,即亥陽、子陰、丑陽、寅陰、卯陽、辰陰、巳陽、午陰、未陽、申陰、酉陽、戌陰。我們把地支轉換成天干五行,照理說也須按這種新對應天干之五行極性,如辰為陰,其藏干之氣為陰乾己土,其餘之支也可類推。但又為什麼並非所有地支之藏干都是這樣處理,而僅僅只有巳亥子午四支遵守這一手法呢?

實際上這種操作手法我們在前文中已經有過一次體驗了。我們把屬於先天邏輯範疇的天干與後天八卦及十二地支配宮後,我們在納甲時,後天八卦配先天之干就只有震卦奇點處反相配卦的。同樣,在這裡地支的起點有兩宮,此兩宮有四個地支即巳、亥、子、午,故把地支轉換成天干時,只要起點處進行反相轉換就可以看成是整體的反相轉換了〔當然,我們不要遺漏了戊隨丙意和辛隨己意之理〕,所以,正確的地支藏干本氣如下:

再從地支藏乾的雜氣上來講,地支藏的雜氣可以是無限多的,只是如果地支同天干配合同時進行運算時,就只有所藏之本氣之幹了。這個道理同前文中的「粒子波」的反相原理是一致的。

從地支藏干本氣表推求,我們還可證明古人的某些錯誤,即子、午、卯、酉本為四正之地氣,得氣最純、最精,故所藏之天干之氣最少,也就是說一支只能藏一干。但古人誤把丁己相隨作為一種規律處理,從而誤把午火所藏之天干配成了兩個——丁與己。

推薦閱讀:

《四柱新論》第三章-- 南 岳 山 人(1)
四柱中十神對職業影響
李順祥四柱自修高級班教程(二)--(六)
論四柱命理派別
幸運草wrh的文件夾《四柱》

TAG:解釋 | 四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