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難題破解廣東經濟神話

十大難題破解廣東經濟神話 2004年1-7月份全國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統計中,長三角的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已全面超過珠三角。在此之前公布的今年第一季度有關珠三角與長三角的統計數字表明,珠三角外貿進出口總值為692.8億美元,而長三角對應的數字為830.3億美元。再具體到出口來看,珠三角一季度出口352.5億美元,同比增長22.2%;進口340.3億美元,比增26.6%。而同期長三角的出口為401.7億美元,比增56.1%;進口428.5億美元,比增60%。注意江蘇的GDP和廣東相差已不大,廣東的GDP地位並無領先很大的優勢。此處文字說的是兩三角地區。 一直以來廣東被認為是中國經濟改革的急先鋒,經濟一直遙遙領先其他地區.然而從2004年起,廣東的發展開始被長三角省市超越,廣東經濟發展前景不明,產業升級乏力,持續的民工荒更是讓人懷疑廣東的經濟怎麼了?同時在去年廣東的一直引以為自豪的外資也被江蘇超越.一直互相競爭GDP的深圳也於上半年被蘇州超過,廣東經濟的發展速度,發展後勁,發展潛力面臨全面危機.我們不禁要問,廣東經濟怎麼了. 1.廣東經濟內部發展極不平衡,珠三角與兩翼及粵北的差距太大.地區發展不平衡是嚴重製約廣東發展後勁的重要因素。兩翼和山區之所以相對落後,除了歷史和區位條件之外,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城鎮化的水平太低。珠三角內部城市化率很高,而其他地區卻低的可憐。 2.民營企業力量不夠,經濟增長的內源性乏力.內源型經濟,靠自己的資本、自己的技術、自己的人才、自己的市場發展起來的。浙江這幾年的經濟增長可謂突飛猛進,原因是它的經濟增長後勁表現出來了,浙江的民營企業起來了。資料顯示,從1990年以來,廣東省內資企業從2.7萬多家減少至不足1萬家,相反,外資企業則從700多家迅速上升到近萬家,超過了內資企業數量.由於資金,技術,人才與市場都掌握在外資企業手中,廣東的工業化進程將受到外部力量的制約. 3.對外源性經濟過分依賴(外來投資,外貿出口)的依存度過大,人均生產率低下.在中國連續幾年成為全球遭遇反傾銷調查的今天,風險可想而知。廣東經濟的外貿依存一向高,2002年超過150%,比位居第二位的北京還高出20個百分點.全部外源型企業的工業產值占該省工業總產值的比例超過60%,其中,港澳台企業工業產值又佔了全部外源型企業工業產值的60%.從全國來看,這兩項指標都超過60%的只有廣東和福建. 據統計,1979年到2002年間,我國實際利用外資超過6000億美元,其中廣東佔了1/4以上;同期,廣東省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大約在30000億元左右,其中外資投入佔了40%強. 東莞基本代表了珠三角。事實上,東莞的勞動生產率是很低的,只處於全省的平均水平。廣東省的平均水平是1萬元,東莞還略低一點。東莞現在政府公布的人均GDP是4萬多元,這是按戶籍人口來計算的。但東莞有1比3的流動人口,流動人口在東莞的貢獻能不算嗎?所以還是一個算一個,這樣算下來,東莞的人均GDP就下降了75%。 4.缺乏人才,不管是高端還是抵端,忽略打工者權益.廣東的高等院校與其在全國的經濟地位極不相稱.科研人才的缺乏,人文環境的不足,導致廣東經濟的發展後勁接近瓶頸.長期的三來一補使得廣東對高端人才需求不是很強,但近年的轉型使得廣東的人才面臨危機,僅有的高工資留不住高端人才,而廣東20多年來的加工廠環境使得當地人文素質不高.在珠三角的打工者一般會受到當地政府的各種歧視。 5.產業升級乏力,由於三來一補的產業,投資權掌握在外商手裡.外資是逐利的,它的目的未必是要在那長期待下去.廣東的後勁是掌握在人家手上,香港人願意投,願意再擴大生產,珠三角的繁榮面就廣一點,如果香港人不願意了,經濟就停滯了。外源型經濟對廣東的經濟起飛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推進作用,但如果工業化所需的資金,技術,市場甚至企業家都是由外資企業提供的,那麼本土的草根經濟很可能只能扮演工業化的局外人角色. 6.經濟的先發直接導致一批二世祖(不知道的自己找點資料看看吧),政府行政效率低下,原住民需要提高素質.2000年後台商的北上使得廣東面臨尷尬。但現在不只是台商,有實力的私營企業主也紛紛到長三角開設企業,當然這邊的企業短期內是不會放棄的,珠三角不會這麼快就沉寂.但是當地投資環境的不好開始顯現。比如虎門的計程車,上車絕對不打表,起步就要你20元,也沒什麼交警來管,因為交警數量太少了.珠三角的治安狀況也令人但憂.因為珠三角的流動人口太多了,很難管理,但難管理並不說明是不能管理,關鍵還是要公安部門多化力氣才行. 從中國社會科學院財貿經濟研究所公布的2003年中國城市競爭力排行榜上的"政府管理競爭力"這一部分來看,蘇州的政府管理競爭力排名為第2位,僅次於上海,而深圳的排名為第7位,排在無錫之後.而以往在這一方面的排名,深圳都在前三名.究竟出了什麼問題是政府管理能力下降了還是提升的速度沒人家快. 改革開放當中,土地成為優勢資源稟賦,為廣東原住民贏得了致富的籌碼,"土地把廣東人養起來了",許多擁有土地的廣東人在擺脫貧窮走向富裕的同時,也失去了自己創造財富的能力和慾望,成為食利階層.同任何社會的食利階層一樣,它的特徵就是低學習能力和低創造能力,對整個社會有負面的示範作用.要真正提高廣東人的文化素質,可能還是要從這個分配製度著眼,打破一勞永逸的現狀,培養廣東人用雙手和頭腦創造財富的意識.沒有創新就沒有發展,更沒有持久的發展.這也是珠三角西岸一些城市發展速度偏慢的原因之一. 6.環境污染嚴重,這一點毫無疑問.看看那的水資源,生態,過度開發留下的惡果.嚴重影響可持續發展。 7.過於依賴港資.投資在廣東的外資主要是港澳資本,規模小分散,總體上不如台資和跨國資本.港資所涉及的行業也以輕工業為主.廣東經濟總量中,外源型佔了60%,而外源型中香港佔了60%。全省是「兩個60%」,而東莞恰好是「兩個80%」。這證明了一點,雖然GDP是上去了,但錢都是人家的。而香港亞洲金融危機後就一蹶不振。香港自身的產業空心化和嚴重的失業率使得其對外投資能力大幅下降。 8.廣東對外投資能力不強,泛珠前景堪憂.由於廣東是外源型經濟,這是廣東天生獨有的優勢,靠近港澳,後來又把台灣引進。外源型經濟的覆蓋面、輻射力有多大,決定了它的繁榮程度有多大。外源型靠外源,源有多大輻射就有多遠。實際上,香港這個源本身就出現問題了。香港打個噴嚏,廣東就要感冒由於資金、技術、人才與市場都掌握在外源型企業手中,廣東的工業化進程將受到外部力量的制約,至於產業轉移之說更是有點意外。 9.加工廠的地位難以改變,處於產業連的下游,難以升級。珠三角的問題是,錢在人家手裡,沒有主動性。比如產業結構調整,為什麼起色不太?很簡單,香港人投資的這個企業,產業調不調整是投資者的事情,為什麼要聽政府的呢?另外產業結構的調整是市場需求結構的調整,不是政府政治需求的調整。有些調整是政府提的,國內企業可能聽你的,國際企業、香港企業肯定不會聽你的。還有說加大科技和研發的投入,人家的研發機構都在香港,為什麼要跑到你東莞來搞研發?看看珠三角有多少大公司的研發中心就知道了。 產業結構調整的核心是技術創新,而廣東大量的外源型企業都屬於「三來一補」型企業,它們追求的是生產的低成本而不是技術創新,現有的高額利潤又讓外資企業普遍缺乏產業結構調整的動力。因此,儘管10+1(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與APEC及泛珠三角為廣東企業提供了開拓國際市場的絕好機遇,但是,我們看到的結果是政府熱、企業冷,其原因在於上述市場競爭規則的改變並沒有改變外企現有的產品市場,而廣東內源型企業似乎還缺乏足夠的力量走出去。 10.廣東區域經濟布局深受外源型經濟的左右。長期以來,區域二元經濟結構是廣東的心病,導致這種地區發展失衡的原因,有人歸結為自然環境的惡劣或人們觀念的落後。其實,廣東區域經濟結構失衡的真正原因是因為選擇了以發展外源型經濟為主的發展模式。 據廣東省經貿委統計,截至2002年底,廣東實際利用外資累計達1576億多美元,佔全國實際利用外資總額的35.19%;到2002年,世界500強企業中的254家已在廣東投資或設立辦事處.2003年1-5月,廣東合同引進外資比去年同期增長了23%,實際利用外資增長了22%.廣東經濟總量居全國第一.2002年,廣東實現GDP11674.40億元,佔全國的11.40%;出口總額1184.65億美元,佔全國的36.4%.有關研究表明,全省21個地區的經濟增長(工業總產值)與外源型經濟(外企工業增加值)的關係密切,哪裡外資吸引得多,哪裡的工業化進程就快,哪裡的經濟發展就好。   過分依賴外源型經濟也給廣東與周邊省市的區域經濟合作帶來了困難。區域經濟合作的前提是分工,而分工是以技術、人才、資金的積累為基礎的,在外源型經濟佔主導的情況下,廣東在與周邊地區的經濟合作中就缺乏足夠的合作資本,同樣也沒有充足的相關產業可以轉移,因經濟合作、產業轉移的主動權都不在自己手中。廣東經濟的產業轉移也會首先考慮轉向兩翼及粵北地區。 建議: 1.注意外資的規模和質量。 2.發展民營企業,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實現以內源性增長為主。 3.維護打工者合法權益。 4.文化立省,實現教育突破。把廣東的傳媒優勢發揮好。 5.漫漫改變富而不進的思想。 6.腳踏實地作好規劃,不用好高務遠。


推薦閱讀:

這幾種食物是酒桌上的不醉神話
洪荒莫追:檀君神話七百年(1)
第十章 少年玩耍遭雷劈 一紙訴狀入凌霄
目前fate考據黨所做的魔女考據中魔女的一覽
三浦友和與山口百惠 :稀有的愛情神話

TAG:經濟 | 神話 | 難題 | 破解 | 十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