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耀為什麼在新加坡「去中國化」丨壹讀百科
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因病去世。對於這位領導人,中國人的評價毀譽參半。贊他治國有方,把一個小國打理得又有錢又廉政,如果要挑瑕疵就是,這個華人,怎麼跟中國這麼不親呢?
李光耀治下的新加坡不僅推行了在國民語言教育上的「去中國化」,與中國的外交關係發展上也相對謹慎。
泛濫又天真的華人情結可以理解,但新加坡是一個獨立的主權國家,某種程度上講,正是因為跟你同根生,才不能放肆這份親近。今天,壹讀君(yiduiread)就來聊聊嚴肅的話題,李光耀為什麼要讓新加坡「去中國化」?
值班壹讀君丨張小羈
實習壹讀君丨渣山論劍 包子
中國人一直一廂情願把新加坡人當華人
△上世紀50年代的新加坡街頭
在許多國人的印象中,新加坡和「外國」這兩個字是相去甚遠的,很重要的原因之一便是,放眼望去,這個國家的人幾乎和我們長著一樣的面孔。
事實確實如此,在新加坡的人口中,華人的比例佔到四分之三左右,連李光耀自己也是華人。
雖然華人比例如此之重,但「多元化」是一直存在於這個國家的基因里的。1824年,新加坡的第一次人口調查中,華人是3317人,佔總人口的31%。馬來人和印度裔等非華裔,在新加坡人口中佔了非常大的一部分。
雖然後來華人的數量越來越多,比例也越來越高,但新加坡依然是一個多元民族構成的社會,而非是簡單的、中國大陸想像的華人社會。
官方語言要中立,要便於做生意,所以華語pass
在一個多族裔國家裡,語言溝通成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作為著名移民國家的新加坡住著各個民族的小夥伴,包括南方華人,形成華語(包括廣東話、粵語等)、英語、泰米爾語等多種語言共存,當時各個民族之間交流是很困難的,不過由於他們本來沒打算在這個小國落地生根,大家似乎也不太在乎這件事。這個時候華文教育在新加坡還是很興盛的,畢竟這裡華人佔據了大多數人口。
△近代新加坡的傳統華人家庭
忙碌的英國殖民者雖然也想獨尊英文學校,但語文問題,在這個多族裔地區十分敏感,且在歷史上引發多次抗爭,因此當局「獨尊英文」並沒辦到,也沒有統一的管理政策,各家語文教育都是井水不犯河水。不過,作為馬來西亞的一部分,馬來語依然是官方語言。
1965年,新加坡在李光耀的帶領下和馬來西亞聯邦分手,成為獨立的國家,加入英聯邦。
既然跟馬來西亞分家過了,那馬來語做官方語言自然不合適了。華語做為官方語言,也有族群問題存在。
李光耀認為,是時候該為各族人民尋覓一個新的共同語言了。這種語言要有利於消除民族隔閡和文化差異,形成有共同文化特質的新加坡民族。
於是,中立語言英語的作用凸顯。
在2013年出版《我一生的挑戰——新加坡雙語之路》中,李光耀談到,獨立之初,新加坡面對的是200萬人如何謀生存活的生死攸關問題。單靠母語,無論是華語還是馬來語都是不行的。作為一個依靠國際貿易的國家,新加坡只有加強學習英語,加強與國際尤其是國際先進國家交流,才有好日子過。
同時,他認為,在這個周圍都是馬來人的多元種族新興國家,絕不能選擇華語作為共同語,否則,國家一定會亂,在國際上也無法生存。因此,為了生存,也為了各種族的和睦相處,新加坡選擇了中立語種英語為工作語和共同語。
△新加坡的馬來人家庭
華文教材中「我們都是中國人」是新加坡不能忍的
共同語言確定了以後,雖然母語(華語)教育依然保留,但明擺著英語好的人好找工作啊,於是家長們都趕緊順應潮流送孩子去上英語學校,華語教育受到重大打擊。這之後雙語制又有所改變,華語教育的不流行最終使得整個國家都變成英語為第一語言,母語為第二語文的教育體制。
不過,在新加坡政府看來,華文學校的教材里居然出現「咱們都是中國人」,意味著教導學生效忠中國而不是新加坡,這是不可容忍的。
華人情結歸華人情結,我們是不同的國家啊。李光耀在一次廣播講話中重申:民族、語言與文化的多樣性是新加坡資產的一部分,但是有一件事我們承擔不起,即多樣性的效忠精神。如果我們的公民不是效忠新加坡,而是效忠他們祖先的國家,那麼我們的國家將陷入困境。
於是,李光耀一度推行了打壓華文學校的政策。這其中以改造和關閉南洋大學最為困難和最受爭議。
南洋大學是中國之外的唯一一所華文大學,在新馬華人中有相當大的影響,華人中不少人將其視為華文教育的旗幟。但別的族裔可不這麼看,馬來族中不少人將其當作「種族主義」、「沙文主義」的靶標。自創辦以來,新加坡政府不斷向南大施壓,要求南大加大對英語的學習,去除其「種族大學」的特徵,而因政見分歧和支持反對黨活動,政府剝奪了南大創辦人陳六使的公民權。
之後,在政府的主導下,南大於70年代中期開始把教學媒介語改為英語,並最終在1980年與新加坡大學合併,成立了今天的國立新加坡大學。
為了新加坡的國民認同,必須去中國化
除了語言,讓李光耀處心積慮的國民身份認同問題也影響到了外交層面。
到了1970年的時候這個問題仍然存在。那時中國乒乓球隊訪問新加坡,在比賽場上,一些新加坡華人觀眾嘲笑主隊,並高呼讚美毛澤東的口號。
面對這種情況,李光耀也曾告誡國人:「無論是中國或任何其他國家或政府,都絕對不會單單因為我們剛巧是華人,就挺身而出保護我們和我們的利益。」
新加坡政府為了使華人華僑放棄舊的國家認同,還限制中心人員往來,曾一度規定,凡去中國大陸升學的青年一律取消在新加坡的居留權。在一系列努力下,80年代新加坡人的身份認同問題基本解決。
文化的歸文化,政治的歸政治
不與中國肆意交好的原因還有一個,就是新加坡特有的地緣背景。
在地緣上,新加坡可沒有中國那麼優越。它夾在馬來西亞與印度尼西亞兩個穆斯林國家之間,用印尼前總統的話說,就像綠色海洋中心的一個小紅點。狹小的國土與稀缺的資源令其受到鄰國不可忽視的影響,連用水都要仰仗馬來西亞的新加坡,其外交政策自然會被鄰國和大國的政策所左右。
雖然新加坡有很多華人,但作為一個獨立國家,在嚴肅的外交問題上,人家可真沒拿我們當「自己人」。
在李光耀擔任總理的30多年間,新加坡的對華政策一直比較曖昧。上世紀60到70年代中期,新加坡雖然一直承認新中國的合法地位,積極發展對華貿易,但一直不與中國進行任何政治接觸,甚至對兩國人員的交流採取限制措施。70年代中期後,新加坡才與中國發展實質性政治關係,雙方高層開始頻繁接觸,經貿關係也得到全面發展。
這兩個階段的背後,都是實打實的國際形勢變化與國家利益考量。新加坡國土狹小,資源短缺,自然不會放過與地大物博的中國發展貿易的機會。但新中國成立後與美國的關係一直不好,新加坡又在外交上傾向於美國,因此對華政策不免要受到美國對華政策的影響。而且處在文革階段的中國,一度將李光耀列為譴責對象,更難以獲得新加坡的接近。
70年代後,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周邊國家都與中國建交,減少了對兩國政治交往的限制。從越南撤軍後,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影響力有所下降,而且美國自己與中國的關係也趨於緩和。再加上蘇聯在東南亞的擴張產生了威脅,令新加坡自動做出了外交策略上的調整。這些才是推動新中兩國政治關係密切乃至建立外交關係的真實原因。
△李光耀出席新加坡獨立47周年活動
2009年10月,李光耀在華盛頓的一次演講中指出,中國軍事和經濟力量的崛起,造成了亞太地區的不平衡,美國應該利用自己的實力來制衡中國的發展。
這番言論經由媒體傳播,在中國網民中引起了軒然大波——這個華人聚居的國家,怎麼能提出「制約中國」的建議,讓美帝國主義來來制約自己人的發展呢?
在壹讀君(yiduiread)看來,這種「受傷感」其實源自中國人對國際政治和秩序的一種天真想像。民族歸民族、傳統歸傳統,至於國家和政權,那又是另一回事。
推薦閱讀:
※?教你正確分辨中國六大茶類
※愛得好,傷不了:中國第一紅娘小龍女百問百答療情傷
※中國內家武藝的不傳之秘--張源俠
※成就中國影壇的幾人,被人使奸計害死後影壇再無經典,直到他出現
※中國餐桌上的潛規則你知道嗎?(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