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宮廷玉佩飾的風格演變

玉佩飾,就是佩戴在身上的玉佩器,最為多樣十分龐雜,大致說來有頭飾、耳飾、項飾、手飾、身飾幾個大類,既然是佩戴在身上的玉飾,就要符合兩個起碼的條件:第一是器型不能太大;第二是要有穿孔,可繫繩穿掛。但也有一些例外,如紅山文化大玉龍,雖有穿孔,但因型體較粗大,應不是佩戴在人身體上的裝飾物,而是圖騰崇拜或祭祀用品。

  玉佩飾的演變  遠古的先民們最早是以獸牙、獸骨和石珠等為飾,後來在長期製造石器的過程中,逐漸發現了奇異多彩、堅韌細膩的美麗玉石,他們將它製作成各種裝飾器件,作隨身佩戴之用。這種佩玉的風尚一直相沿成習。  新石器時代的玉佩飾,以東北地區的紅山文化、山東地區的大汶口龍山文化、長江下游地區的良渚文化遺址中的玉器最具特色。  玉塊,是一種環形有缺口的玉器。《白虎通》:「玦,環之不周也。」《廣韻》:「塊如環而有缺。」都是說塊是一種有缺口的環。從新石器時代早期的遺址中到春秋時代以前,玦形器多作為耳飾使用。考古發掘中發現的玦形器亦多數出現於人的耳部。  早期的玉塊出現於新石器時代。早期玉塊的特徵是:形態不太規整,中孔略偏一側,玦橫截面呈圓或橢圓形。多光素無紋,長江流域的新石器文化中,河姆渡文化、崧澤文化、大溪文化、良渚文化都有此種器物。我國東北地區的紅山文化遺址中發現了多種玦形器,呈環狀,有一個缺口,缺口一側略粗,雕獸頭,另一側為獸尾,較笨重。  商代玉塊受紅山文化玉塊影響較大,多為屈身獸頭形,有的兩側陰刻蟠龍紋,背脊起扉棱,身飾商代較流行的雲雷紋、鱗紋、三角紋等。有的動物形塊在塊口兩側巧妙利用動物的眼、嘴或卷尾作為穿孔,可供穿繩懸佩。  西周的玉玦大多為片狀小圓璧形,窄長缺口,多為光素無紋,有的琢有相對的龍紋。春秋戰國時的玉塊,器身滿飾獸面紋、雲雷紋或捲雲紋,玉塊的製作極為工整精細。戰國以後中原地區已很少有玉塊,只在雲南邊陲少數民族地區還有一些異於中原地區的玉玦出現。  玉玦在考古發現的墓葬中,常常出現於墓主人肩上兩側耳下的部位,這也是玉玦作為耳飾的一個用途。另外,古人使用玉玦還有兩個含義:一個是能夠決斷事物。《白虎通》:「君子能決斷則佩塊」。莊子也曾說:「綬佩玦者,事至而斷。」二是用玦表示斷絕之意。《廣韻》云:「逐臣待命於境,賜環則返,賜玦則絕。」鴻門宴上范增勸優柔寡斷的項羽,欲除掉對手劉邦時,以手循塊予以暗示,所以玦是傳遞信息的憑證。但總的來看,玉塊還是應屬於佩飾,不管它是懸於兩耳,還是佩戴於腰間。  玉璜,《說文》釋璜:「半璧也。」實際上,半璧形的玉璜並不多,大多數的玉璜為較窄的弧形,呈下弦彎月狀。最早的玉璜出土於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遺址,崧澤文化、青蓮崗文化、良渚文化、龍山文化等原始文化遺址中都曾有發現,弧形玉璜,橫截面多呈圓形,在這些地區的史前墓葬中,玉璜位於人骨架中部,表明它是作為佩飾用的,是佩玉的一種,璜的佩帶方式有多種,一般成組使用,或同玉環、沖牙等玉佩同時使用,這些玉璜大多為素麵,但良渚文化出土的玉璜卻很精彩,器呈半璧形,兩面用透雕及陰線技法琢出神人獸面紋圖案。鏤空的部位採用先鑽出孔,然後穿線拉磨的技法。  商代的玉璜,有的呈半環形或三分之一環形,多光素無紋,個別的刻有陰弦紋。動物形玉璜從商中期開始出現,大多製成龍形、魚形、鳥紋、獸紋等,有的脊上雕出扉棱形,頸飾鱗紋,身、尾飾變形雲紋。  周代玉璜均刻工精細,紋飾華麗,璜上圖案多用長弧線琢出,以龍虎紋和鳥紋玉璜為主。  春秋戰國時期,玉璜上的紋飾有了很大的變化,璜的兩端大多雕琢虎首、獸首、龍首和鳥首,璜身飾雲紋、谷紋,紋飾呈圖案化,錦地化,雙龍首璜最為常見,龍作回首狀,口張開,形象生動,製作精良。  漢代玉璜基本延續戰國玉璜的風格,只是數量比戰國已大大減少,漢以後,玉璜少見,直到宋元明清時,出現了玉璜的仿古製品。  玉璜是最早出現的佩飾之一,新石器各個時代的遺址中都有發現,從發現的位置上看,玉璜佩帶的部位,可在腰部,也可以在胸前或頸部。但後來漸漸演變為禮器,《周禮》有「以玄璜禮北方」之說,另外還表示祥瑞,《周禮》把玄璜列為「六器」之一,稱其為「瑞玉」。  玉環,是璧的一種,圓形,片狀,中心有孔,孔的直徑與邊寬相等。玉環與玉璧、玉璦同形。《說文》說環「璧屬也」。也就是說,玉環邊的寬度同孔徑是相等的。早期玉環出現於新石器時代,它的使用範圍較玉璧更為廣泛。河姆渡文化,早期距今約有七千年歷史。當時已出現了玉環,小而厚,中心鑽孔圓而規整,技術較好。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玉環大量出現,龍山文化墓葬中曾發現一種由兩件半璧形玉片組成,接合處有孔的玉環,它套在人骨架上,無疑是手鐲。良渚文化遺址中有多個璧部寬而厚,截面近似方形或橢圓形的,似環似鐲,在環的外側琢有數個凸起的獸面,被稱為蚩尤環的獸面紋環。

  商代玉環,孔較大,有的玉環在大孔的兩面各有一圓周形凸起,有人稱之為「乳環」。西周時期的玉環,直徑較小,有的光素無紋,有的則用幾根長弧線或雙陰線雕飾出簡練形狀。  春秋時期玉環,加工很薄,環上飾有陰線琢的蟠虺紋,戰國時期是玉環製造的高峰,出土了許多瑪瑙環,環邊緣的稜角薄而銳,玉環用玉較好,雕琢的花紋異常精緻,有谷紋環、蒲紋環、繩紋環、雲紋環、六棱環、雙層環等。  漢代玉環為戰國玉環的發展和延續。多為谷紋環或蒲紋環,特殊形式的如故宮博物院所藏漢代四靈紋玉環,其上飾有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圖案。唐宋以後至元明清代,玉環基本上已定型,外觀無大的改變,只是紋飾上更加豐富多彩。  玉串飾,是由各種不同玉石質地的管、珠、蠶、璜、塊等穿綴而成,大多做為頸飾用,個別用做腕飾。山西曲沃北趙晉侯墓地出土了大量的玉佩飾,大型佩飾如三璜雙環雙塊玉組佩、四璜連珠玉組佩、四璜四珩連珠玉組佩、五璜、六璜、多璜過珩連環胸腹玉組佩等等。這些複雜多樣的完整組玉佩則對我們認識玉器組合的關係和規律、男女用玉制度差異、等級差別等具有極為重要的價值。  玉帶鉤,在戰國時期極為盛行,且形式多樣,主要作系腰帶用。戰國曾侯乙墓、信陽楚墓、淮陽平糧台楚墓、輝縣固圍村魏墓、平山中山國王墓等地都有發現。這一時期,青銅帶鉤多有出土,上面鑲嵌有金、銀、松石等。這些戰國墓葬中出土的很珍貴的帶鉤是王室貴族和士大夫的用品。而玉帶鉤一般體積不大,多在2寸左右,3寸以上的比較稀少。戰國玉帶鉤,鉤首多琢成獸頭形,也有牛頭或鳥頭狀,素麵為多,刻有精美紋飾的較為珍貴,有琵琶肚和螳螂肚等樣式,河北平山縣中山國王墓出土的青玉帶鉤是其中的精品之作。鉤身細長,寬腹圓紐,鉤首寬而薄,中部隆起,鉤首尾均雕成獸頭形,周身飾各種不同的幾何紋,兩側刻連續的「s」形紋。陰刻的細線,纖細如絲。

  玉帶飾,或稱玉帶板,是從唐代興盛起來的。這些鑲嵌在玉帶上的玉帶板,數量最多並且極富時代特色。這些玉帶板有的方形或長方形,還有半圓形也常見,一般較厚,光素的少,雕有人物、花鳥、動物的形象為多,尤以特殊的深目高鼻捲髮,身著窄袖短衣及尖靴的伎樂胡人形象多見。據文獻記載,玉帶之用早在南北朝和隋代就有。到了唐代以後有了嚴格的用錛制度(玉帶板又被稱為玉帶銬)。初唐是以金為主,後來以玉鑄最為珍貴,只有皇帝、親王及三品以上官員才能佩帶玉鎊。這些制度一直沿用到明代。 

  明代玉佩飾    明代玉器,特別是早期的佩玉,構圖簡練,線條流暢,雕刻刀法圓熟,如明早期洪武四年汪興祖墓出土的金扣鏤空雲龍玉帶鑄,及洪武二十二年朱檀墓出土的金鑲白玉靈芝紋帶板等,雖帶有宋元遺風,但仍是明初玉佩飾中的佼佼者。明代中期,有了明顯的風格變化,線條的運用趨於工細,構圖較嚴整,刀法略顯織巧快利,稜角較明顯,不善藏鋒。晚期嘉靖以後,出現了新的繁榮景象,特別是大型立體器皿增多,形成鮮明的時代特徵,是明以前琢玉史上罕見的成就。明玉碾琢的基本特徵包括玉料表面油潤閃亮的玻璃光澤,圖案輪廓線多採取平行拋光法,鏤空透雕處理圖案層次,部分作品保留管鑽痕迹,回紋和「卐」字紋的裝飾特點等。明代雕工粗獷、剛勁,但往往忽視了細部的琢制,雕刻的技術不拘小節,磨製時只注意表面,不太注意兩側,細部處理比較草率,故有粗大明之說。  明代的玉帶板,繼唐、宋、遼、金、元之後又達到了一個高峰。明代玉帶的使用規範,《明史》《明會要》等歷史文獻有較為詳細的記載,但其形制史料記載不多。據《明史》記載,洪武二十六年定:凡一品以上方可用玉帶,帶板上可以光素,亦可以飾花紋圖案。明制規定,只有帝王或皇帝特賜才可用龍紋玉帶。帶板的塊數雖有增加,但數量不多。明代早期延續元代玉帶的風格,玉帶板上的紋飾喜用整株大朵花卉,豪放富麗,工藝採用透雕深鑽技法。早期墓葬出土的帶板,用羊脂白玉製成,雕雲龍戲珠紋,做工精巧細膩,蟠龍多有元代遺風。明代的中晚期,玉帶上的帶板塊數一般固定為20塊一套,各塊形制及布列形式也有定製。圖案內容也更加豐富,常以龍紋或麒麟紋作主紋,還有鳳鳥紋、鹿紋、鶴紋、靈芝紋、荔枝紋、凌霄花紋、百子人物紋、戲獅紋、雙魚紋等,也有素麵無紋的,並以纏枝花卉或幾何紋飾作底紋,在四角裝飾如意、錠升、古錢、「卐」字紋等有吉祥用意的圖案。工藝上中期多採用剔地浮雕法,使主紋突起,邊框較窄,邊框與主紋相平,而晚期鏤雕玉帶板大量出現,並採用了多層次的鏤雕、透雕技法,二層、三層,甚至多層鏤雕,即在主圖案的下面再鏤雕一層圖案,起到了襯托主紋的效果。用材方面則多採用上等羊脂白玉或青玉。  明代玉帶鉤在上海、蘇州地區的考古發掘中已有發現,但更大量的則是在傳世玉器中,形式多樣,以螭龍帶鉤為多,帶鉤較元代薄而寬,鉤頭要窄一些,玉質也比元代稍好,玉龍鉤頭窄而厚,頭頂出現圓頂狀隆起的高額,龍發較元代龍明顯縮短,從背面露出很短的發尖,只留一縷在後面,髮長占整個鉤長約五分之一。龍一般為單角或雙角,嘴部稍前傾,微微張口,很少見閉口的,口部鏤空雕,露出兩隻犬牙。以管鑽鑽出突出的小圓粒形蝦米眼。蟠螭在鉤背上大多為鏤空雕,似凌空騰起。明代玉帶鉤碾磨較為粗糙,底子上往往出現小波浪紋痕迹,雖然光澤度很高,但也難以掩飾琢磨粗糙的痕迹,這也是整個明代玉雕中的缺陷。明代一些粗糙的龍鉤,出現「x」形重刀,很深,雖只有寥寥數刀,但仍能顯示出龍的五官俱全。明代玉帶鉤中另一個具有代表性的類型,就是螳螂式玉帶鉤。因它的背面弧度大,細頸,弓背,特別是細長的頸部像螳螂一樣,所以被稱為螳螂式帶鉤。螳螂式帶鉤有好幾種,常見的有龍首、鳳首、鶴首、靈芝形首等等。這些帶鉤的頸部細瘦而平伏,背面光素,琢工粗細都有,龍首的較粗糙,鵝首的最細緻,光澤度也很強,尺寸一般不到3寸,是小型的玉帶鉤。玉色大都不佳,青中帶黃或有糖色,有的表面還有黑色沁及玻璃光澤。清代雖也有螳螂式帶鉤,但多頸部粗壯厚實,玉色潔白,較明代的樣式美觀。  明代玉帶扣、帶環,延續元代帶扣、帶環的風格,帶扣以兩個委角的方板相連,方板上有孔,可扣合帶頭,孔的四周圍圓雕蟠螭紋或雲紋,兩個玉板間或以一個玉套管套住方板側面的半環,中間有榫相連接。明代玉器鏤雕的技術發達,玉帶扣中鏤雕的作品很多,有些作品製造得極其精湛,例如明代製造的鏤雕雙環帶扣,兩環的形狀近似於雞心佩,一環中心為孔,可扣合帶頭,環的四周鏤雕雙螭,另一環中心封死,背面有一榫,可連接絛帶,環四周亦雕雙螭紋,兩環之間以一方形套管相連接。  提攜是將一種於玉帶板下端出一扁環,可以用來懸掛其他飾件的玉器。這類帶飾宋元時期就有,明汪興祖墓及明益宣王墓中都有出現。明代的提攜較宋元時的作品小而精緻,並可分為活環及死環兩種。如北京故宮藏一件明代的玉活環提攜代表作品,為獸面長方提攜,上部為光素的方板,側面有槽孔可穿帶,下部凸雕一獸面,銜一長方形環,環上部為兩個相背的夔龍頭,下部為夔龍身,環可在獸的口中橫向的轉動。  明代玉佩飾還包括服飾,其中有帽正、領花、鈕扣等,頭飾、髮飾有發冠、頭花等,懸掛於身的佩飾有串飾、腕飾、組佩、掛墜等等。明代的服飾用玉見於宮廷及民間,宮廷用玉主要是皇族及大臣,皆是按制度使用玉飾,而民間玉飾的使用則多見於習俗,明代民間佩戴玉器的風氣也很盛行。  玉組佩在明代墓葬的考古發掘中多有發現,明定陵共出土玉組佩7副,分三、四種類型,包括以串珠、玉片組合之佩及玉葉、玉件組合之佩,在江西南城朱祜檳的合葬墓共出土6副,是明晚期皇室中極時興的佩飾。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有2副明代的玉組佩,應是明代宮廷所造,每副由玉葉、玉件組合,最上端是1件鏤雕騎鳳紋的壽星,其下有一銅鍍金質的雙龍首提梁,橫粱下掛4串玉飾件,共5行,每串由2片玉葉及「卐」字、「壽」字、雙魚、鳳鳥、麒麟、雙桃、雙柿、寶蓋及四個仙人組成。這類玉佩使用時佩戴於革帶以下,略一擺動,玉葉與玉件互相撞擊,極易發出聲響,正如明人所記載的「凡大朝會時,百寮俱朝服佩玉,殿陛之間,聲音甚美。」  除宮廷外,明代民間佩戴玉器的風氣也很盛,明代較流行的佩玉,如頭飾、髮飾、發簪等。江西明益宣王墓出土的七梁形玉發冠,因在器物的縱向起七道脊線,被稱為七梁冠。同樣的製品在北京故宮所收藏的傳世的明代宮廷舊藏遺物中有多件,白玉、碧玉都有。玉簪也有多種,上海打蒲橋明代顧敘墓出土的白玉蘑菇頭髮簪,長10.6厘米,為長形柱狀,一端尖,另一端似蘑菇頭的形狀,且歪向一側。無錫明代龔勉墓出土的玉簪亦如此形,長11.9厘米,其蘑菇頭及外表皆光素無紋飾。明代還有一些其他的頭部玉飾,如玉結子、玉花形片等。  明代玉佩飾是多懸掛於人的身上的飾物,也有掛於其他器物作為墜飾的,如杖頭、扇尾的綴飾等,明代有大量的動物形的佩墜,如雁形墜、羊形墜、鹿形墜、鴛鴦卧蓮墜、田螺墜、蟾蜍墜、蜘蛛蜜蜂墜、魚形墜等等。還有許多半圓雕或圓雕的玉墜,如白玉童墜、雙嬰墜、執靈爬童墜等。  各式各樣可掛於人身的玉牌是明代玉佩飾的又一個特點,這些玉牌,有的為方形,有的在方形的一端鏤空透雕雙夔龍,有的為圓形或花朵形,有的為連珠紋邊框,它們大多體積較小,也可用於嵌飾。  嵌寶石玉佩飾是明晚期的一大特色。位於北京北部的十三陵地區,是明萬曆皇帝的寢陵,特別是定陵出土的白玉垂倒寶石花組佩、白玉頂嵌寶石金簪、白玉鏤空壽字鑲寶石金簪、白玉兔金鑲寶石耳墜等,將色澤艷麗的寶石作為鑲嵌材料裝飾到玉器上,以黃金的金黃色澤襯托出如凝脂般的白玉,寶玉石共用,金與玉共用,實為美觀。  陸子剛是晚明時期的琢玉高手,他所琢刻的玉器作品,主要在明嘉靖至崇禎年間,這時的明代經濟的發展推動了鑒賞收藏風氣的流行,一些名家的作品,成為富商們追逐的對象。其所製作玉器當時極富盛名,並且也有較高的市場價格。他所琢刻的玉器作品,形制仿漢,取法於宋,頗具古意,按材施藝,不拘一格,圖案裝飾多取浮雕技法,構圖既有繁縟,又有簡潔,線條鋒棱快利,但拋光不細。子剛款的佩玉,有玉牌、玉簪、玉珩、玉帶鉤等,而尤以玉牌子最為突出,這種玉牌在明晚期以至清代、近現代都極為流行。玉牌皆用上好的白玉製成,上端和側面有鏤雕的夔龍等裝飾,表面有碾磨的圖案及文字,款識的處理多有變化,字體分為隸書和篆書等幾種,筆力道勁而略顯粗糙,但實際上,這種所謂粗糙的特點絕非工藝不精之故,而是有意追求古拙簡樸的藝術特色。  

  清代玉佩飾    清代的玉佩飾集古代佩玉之大成,品種非常之多,如大量的玉佩、玉墜飾、玉頭飾。這些作品製造精緻,用玉精良,繼承了明代制玉的傳統工藝,特別是清代中期乾隆時期的玉佩飾,不僅在當時是清代官吏、士人追逐的對象,在現今也依然是收藏家們所熱衷的藏品。乾隆時期玉佩飾的特點主要在於玉好工精。在選材上,均選用上好的和田羊脂白玉,其次則是青白玉,偶有黃玉或碧玉的製品。品種更是多種多樣,有仿古雞心佩、宜子孫佩、夔龍佩、龍鳳佩、蚩尤環、鹿盧環、成組掛佩、十二辰組佩、十二月令牌組佩、夔龍頂的方牌子、齋戒牌、玉觴、搬指、玉鎖、玉翎管、玉花囊、玉香囊、玉發簪、玉扁方、玉手鐲、玉手串、玉帶飾、玉人、玉獸小墜、玉雜佩等等。  清代玉帶板已不見,但玉帶扣、帶環及玉帶鉤依然有很大的市場。玉帶扣的體型比前代要大一些,玉質更加上乘,圖案及做工比前代複雜和精緻,特別是玉帶鉤的數量不僅沒有減少,反而增加,尺寸大小不論,造型與花紋各式各樣。  仿古玉佩在清代玉佩飾中佔有很大的比重,較常見的仿漢代雞心佩和在雞心佩的基礎上演化出來的長方形透雕玉佩,有的仿得很像,並有許多漢代特有的細陰線紋飾,但玉質、玉的光澤、沁色等皆無漢代的特點。宜子孫佩亦是仿漢代宜子孫佩而製造,尺寸較漢代玉佩略小,但圖案內容加以變化,更加豐富多彩,裝飾造型更加繁複精緻。  一些前代沒有而在清代新出現的玉佩飾,如扃方、搬指、鏤空的香囊、花囊、玉連環佩飾、合符等,數量亦很多。玉扁方是清代婦女特有的頭部裝飾品,清代滿族婦女由於特殊的盤頭形式,即梳「兩把頭」,而扁方就是梳「兩把頭」最主要的工具。最初,滿族婦女梳「兩把頭」是以真的頭髮分成兩把,扁方則是在其中起骨幹作用,依靠扁方來固定、控制髮髻,使其不至於散落下來。到了晚清,  「兩把頭」改成了青緞製作的,安在頭頂上,而它與真頭髮梳成頭座的連接則也是仗著扁方在起作用。扁方皆長條形,其一端翻捲起來,另一端為弧狀。清代的扁方無論在數量和種類上都是相當多的。常見的扁方有翠制、白玉制、金制,還有金鑲翠、碧璽、珍珠、寶石,或鏤空雕喜字、團壽字、變形萬字等等多種。  搬指的前身在古代被稱為「剿」。《說文》云:「蝶,射決也,所以拘弦。」可知蝶是古代一種專供射箭拘弦時以保護手指的器具,是防止拉弓射箭時勒傷手指的器具。商代殷墟婦好墓中出土了一件玉蝶,圓筒狀,一端平齊,一端為斜口,另一側面有一凹槽,可以納入弓弦。漢代時玉蝶已發展變成了鰈形的雞心佩,這種雞心佩在漢代極為流行,並一直延續到後代。到了清代玉鰈即又被演變成了圓筒狀,已無凹槽,被稱為「搬指」,一般套在手的大拇指上,但僅只起到裝飾的作用。搬指在清代大量製作,非常盛行,質地以白玉、青玉、翠玉為多,也有金質、琥珀、金珀等,有的其上還飾有花紋、圖案和詩句等。在清代的許多繪畫作品中,可以見到許多男人手戴扳指或騎_馬射獵,或作一些其他的活動,是清代的達官顯貴極為喜愛的手上裝飾品。  朝珠是清代皇帝、皇后及大臣們在上朝和舉行重大慶典活動穿朝服時必須佩帶的飾物。大清會典有嚴格的規定,朝珠皆為108粒,間有四粒大珠作為結珠,另有佛頭塔一粒,垂下的有背雲和墜角,還有三串紀念共30粒,左邊是一串,右邊是兩串,其下皆垂有墜角。根據清朝的典章制度規定,東珠朝珠只有皇帝和皇太后、皇后在宮中舉行大典時才能佩戴,而皇帝在不同的場合會佩戴不同質地的朝珠,祭天時佩戴青金石朝珠,祭地時佩戴琥珀或蜜蠟朝珠,祭日時佩戴紅珊瑚朝珠,祭月時佩戴綠松石朝珠。  翠玉及其他一些寶玉石質地的雜佩製品則是清代佩飾中的又一大特色,翡翠製品是清代中後期才發展起來的,它具有性質堅硬、細膩堅韌、清澈晶瑩,綠色鮮艷漂亮的特點,尤其是質地、顏色、透明度三點均具備者為上品。一大批清代宮廷製作的翡翠佩飾如掛墜、手鐲、手串、朝珠、扁方、頭簪、搬指等等,品種多樣,質地上佳。據查,《元史》《明史》中均無翡翠的記載,而至清代,翡翠確以進入內廷。所見最早的記錄是雍正十一年雲南巡撫張允隋向雍正皇帝進貢永昌碧玉一具,這些在清朝宮廷檔案中記載的永昌碧玉、雲南玉、滇玉都是指翡翠,只是內廷官吏習慣地將翡翠冠以雲南地方名稱而已。在清官檔案記載中,所見翡翠之名是直到乾隆三十六年。至清代中晚期,清代宮廷翡翠製品的加工工藝已相當發達,某些器物的琢治水平可與蘇州和揚州媲美了。  清代玉佩飾不僅吸收了歷代玉佩飾之長處,而且又有了新的創新和發展,清代宮廷的玉佩飾在造型及加工特點上,突出了「精」、「細」的特徵,它們做工規矩、地子平、線條直,玉佩飾的結構、圖案繁複,人物、動物或植物等各種裝飾紋圖雕琢形象逼真,有稜有角,品種齊全、用料講究、玉質潤澤,設計巧妙、工藝精湛,是中國古代玉器雕琢水平的最高體現。

◆溫馨提示:

推薦閱讀:

鞋類風格大起底,看懂你再學搭配!
山頂道8號 面積 320m2 風格 新古典
摩登舞應知應會:怎樣跳出維也納華爾茲舞的風格特點
戶型方正風水還講究,7種自建別墅風格任你選
男士穿搭攻略:25歲的男人穿衣風格塑造

TAG:宮廷 | 風格 | 明清 | 演變 | 玉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