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終關懷路漫漫 希望總在前方

來源:老友邦

作者|沐陽

引 言

戀生惡死是人生常態,但死亡面前人人平等,無論是國王、還是車夫、是大亨還是乞丐,地位與金錢都無法改變個體生命必死的事實。

中國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中國每年有約700萬人走向生命終點;我們尚處在一個對「死」諱莫如深的國度,死亡、癌症,都被漫長的世俗文化和恐懼心理異化,更不用說「死亡質量」。

絕大部分的惡性腫瘤晚期患者無法得到有效的臨終關懷治療,一部分病人在醫院急救室接受拖延生命的治療,最終搶救無效全身插滿管子而去世,落得人財兩空的結局;另一部分病人無法找到願意接收的醫院,而在家中受盡癌痛的折磨,在生不如死中離世。不管是哪一種結局,都無法給病人生命最後的尊嚴。

英國《經濟學人》信息部的報告認為,中國的臨終關懷服務供給跟不上人口老齡化的速度,根據《經濟學人》信息部的2015年「死亡素質指數」,中國在報告所列出的80個國家中排名第71。其中的指標涵蓋:緩和醫療的環境、人力資源、醫療護理的可負擔程度、護理質量和公眾參與。

美國老年病學會制定的臨終關懷八要素:

1、減輕病人肉體和精神癥狀,以減少痛苦;

2、採取能讓病人表現自己願望的治療手段,以維護病人的尊嚴;

3、避免不適當的、有創傷的治療;

4、在病人還能與人交流時,給病人和家屬提供充分的時間相聚;

5、給予病人儘可能好的生命質量;

6、將家屬的醫療經濟分擔減少到最小程度;

7、所花醫療費用要告知病人;

8、給死者家庭提供治喪方面的幫助。

1

|臨終關懷安寧療護,既看病又醫心|

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顯示,全球有350萬癌症患者的病情得不到有效控制,其中末期患者50%會出現病痛,30%有嚴重疼痛。在中國,每天有100萬末期癌症病人遭受疼痛折磨,癌症死亡人數佔全球總量的1/4。隨著老齡化的日趨加速,以及對生命「尊嚴死」追求的提高,對臨終關懷的需求將會持續增強。

在生命的最後關頭,很多人不願意繼續面對冰冷的醫療器械和密密麻麻的導管,而是希望在家人陪伴下,「無痛、無懼、無憾」地走完生命最後一程。

2

|臨終關懷事業發展並非一帆風順|

世界衛生組織脆弱關懷合作中心顧問陳曉陽說,臨終關懷把死亡看作正常過程,既不促進也不推遲,其目的不在於強行延長患者生命,而是通過減輕疼痛或其他不適癥狀提高患者生命質量,讓患者有尊嚴地走向生命終點。

然而,中國臨終關懷事業發展並非一帆風順。目前,全世界已有25個國家和地區成立了相關醫學專業或學科,僅英國就有1800多個醫療組織或機構專門從事該行業。

相較而言,中國臨終關懷服務供給還遠遠跟不上人口老齡化速度。一個重要原因是傳統觀念影響。據媒體報道,北京松堂臨終關懷醫院成立27年間,曾被迫遷址7次。

在合肥,同仁關懷醫院曾號稱打造合肥市最專業的臨終關懷服務,但該院一位負責人向記者坦言,儘管我國多個大中城市已推出此類服務,但多數是像合肥同仁關懷醫院這樣的民間組織在實施,覆蓋面極為有限。

此外,由於護理費用並不屬於醫保報銷範圍,花不起錢也困擾著部分家庭。有業內人士表示,由於社會文化理念、對死亡理解不同,很多子女寧願花費高額醫藥費,也不願掏「醫心」費用。

在現實生活中,中國人依照「死者為大」等傳統觀念,可以大事鋪張地送別已故的親人,但「尊嚴死」仍然是一個敏感話題;臨終關懷醫院讓人覺得「晦氣」,招工難,盈利難,讓周圍居民接納更難。

從長遠看,要做好臨終關懷,需要公眾逐漸轉變一些固有傳統觀念。對於身患絕症無法治療的親人,應該尊重他們的選擇,提升他們的生存質量。對於臨終關懷醫院、醫生,應該多一份理解,他們做的正是「讓生死兩相安」的崇高事業。

在一些省市,臨終關懷的專門機構仍很欠缺,專業度不夠、意識薄弱等都讓臨終關懷遇阻,臨終之人很難過上有意義的最後時光,為數不多的專業機構也因為行業遇冷,而轉向養老行業。

除了觀念,臨終關懷事業發展的短板還有不少。中國抗癌協會腫瘤姑息治療與康復專業委員會委員成文武表示,臨終關懷面臨缺乏政策支持、專業機構數量少且設施不健全,相關人員素質不足等問題。

他建議,應加強對臨終關懷事業頂層設計,建立家庭、社區、醫療機構、養老機構相結合的臨終關懷體系。目前,國內的臨終關懷學科體系尚未建立,從事臨終關懷的醫護人員嚴重不足。

對此,多名業內人士建議,可以建立相應經費保障機制,通過將臨終關懷納入醫保範圍,爭取最大限度的社會支持。此外,也可以通過政府財政補貼和慈善捐助等形式,從一定程度上解決經費問題。

2

|臨終關懷路漫漫 希望總在前方|

如何讓臨終親人有尊嚴地走向人生終點,以及如何「向死而生」。今年「兩會」期間,上海市政協夏金華、黃勇平等委員提交的《關於提高本市醫院「臨終關懷」服務水平的建議》提案建議,儘快推動將「舒緩療護」服務的費用納入到醫保的範圍中去。

提案還建議,擴大服務對象的範圍,在原有基礎上,可根據實際能力,逐步擴大收治的範圍,包括肺心病晚期、心衰晚期、腦血管疾病並發感染、尿毒症晚期、糖尿病晚期等一系列患者,並提供基礎生活、心理護理和營養支持,以惠及更多有實際需求的患者。

提案強調,對於行將就木之人來說,最理想的告別場所不是醫院,而是在自己的家裡,與親人們在一起,旁邊有醫生守護。因此,基於更人性化的考慮,衛生局可以在一定的範圍內,在有條件的家庭又有此類意願的病人中,開展試點,待積累經驗再推廣。讓更多人接受臨終關懷的理念,正確對待死亡問題。

國務院2013年下發的《國務院關於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13〕40號)、2017年1月下發的《「十三五」衛生與健康規劃》中,明確鼓勵建設臨終關懷醫院,支持養老機構開展安寧療護服務。

2017年2月衛計委下發了《安寧療護中心基本標準(試行)》和《安寧療護中心管理規範(試行)》。2017年05月23日《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支持社會力量提供多層次多樣化醫療服務的意見》(國辦發〔2017〕44號),意見明確支持社會力量舉辦獨立設置的安寧療護專業機構。

2017年3月,北京市衛計委已遴選確定了北京市隆福醫院等15家醫療機構成為首批北京市臨終關懷試點單位。

臨終關懷護理任重而道遠。在中國傳統文化觀念中,孝道一直為人們所稱道。百善孝為先,可見「孝」在國人心目中所佔的分量。但生老病死,乃每個人最終所要面對的結局。事實上,大多住進臨終關懷區的老人,可能都曾經徘徊於生死一線之間。因此,當他們最終離去時,家人們也就更能心情平靜的接受。

臨終關懷這條路漫漫,好在希望總在前方。

本文參考新華社、新京報等網路資料


推薦閱讀:

一個覺得人生已經沒有希望、看不到未來的人應該如何好好生活下去?
陳彥雄:最大的希望是用英文向西方傳播易經文化
這樣的弟弟還有的救么?
希望他站在我身邊(轉載)
「肖申克的救贖」靠什麼登上豆瓣評分榜首?!

TAG:臨終關懷 | 希望 | 關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