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聯知識問答 (唐敷偉 撰)
1、問:楹聯究竟是一種什麼文體?
答:楹聯自形成獨立文體以來,已有千餘年歷史。可自古以來卻沒有一個科學的定義,也沒有取得與詩歌同等的地位。在許多人的心目中,楹聯不過是雕蟲小技而已。例如,有人說楹聯純屬文字遊戲,什麼「此木為柴山山出,因火生煙夕夕多」,在拆字中雖表現出一種機巧,卻沒有什麼思想內涵。這完全是以偏概全。文字遊戲聯在整個楹聯中只佔極少部分,根本不能代表楹聯。也有人下定義說,楹聯就是互為對偶的兩行文字。這種說法簡則簡矣,可惜失之寬泛。因為它把所有對偶句都包括進來了。我們可以說楹聯是對偶句,但不能說對偶句就是楹聯。如「前面有蔚藍的大海,後面有蒼翠的高山」,是對偶句,卻不是楹聯。更多的人把楹聯歸入應用文,與收據借條一樣看待。他們只看到楹聯實用性這一點,卻忽略了其他特性,同樣是不妥的。我們應該把它放到廣闊的文化背景中,與其他藝術門類作橫向的比較,然後再來給它一個科學的界說。人們不難發現,它與漢代駢賦、唐代近體詩都有某種親緣關係,又與漢民族獨特習俗密不可分。根據這些認識,我們不妨給它這麼一個界定:楹聯是一種以漢字書法為載體、以實用和裝飾為目的、以對稱為其美學特徵、介於詩與散文之間的、雅俗共賞的格律文體。其中既有文學類楹聯,也有非文學類楹聯。要提高楹聯的文化品位,就應該增強其文學元素,並在思想意境上多下功夫。
2、問:楹聯文體是在什麼基礎上形成的?
答:楹聯是我們中國獨有的文體,它的形成自然離不開我國特有的文化背景。從宏觀來看,大概有這麼三大基礎:一、以對立統一為思想內涵的哲學基礎。楹聯講究詞性相對、結構相對、平仄相對、語意相關,從而組成一個矛盾的統一體。這種對立統一的思維模式,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很早就產生了。被稱之為經典的《周易》,從複雜的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中抽象出陰(代表柔和)和陽(代表剛強)兩個基本範疇,用來說明整個世界就是在陰和陽這兩種對抗性的物質運動的推移下發展變化著。所有現象都可以納入陰和陽這一對矛盾範疇中。具體到楹聯中的上下兩聯,自然就是這種互相對立互相依存的矛盾關係的表現。既「對」又「聯」,均衡共處,才能賦予對立統一的思想內涵。二、以方塊漢字為構建材料的語言基礎。漢字是單音節字,是形、聲、義的統一體。它在楹聯創作中所起的作用真是妙不可言。尤其在雙關、析字、迴文等修辭方法的運用中,那是任何其他文字所不能替代的。如「兩舟並行,櫓速不如帆快;八音齊奏,笛清難比簫和」,聯中借雙關隱含魯肅、樊噲、狄青、蕭何四個歷史人物,上聯說文官不如武官,下聯說武官難比文官。又如「堤是土夯就,笛由竹做成」,把「堤」與「笛」分別拆成二字(土、是、竹、由),自然天成。再如「霧鎖山頭山鎖霧,天連水尾水連天」,順讀倒讀都可以。這種對聯只有漢字才能勝任。三、以對偶對仗為基本修辭的聲律基礎。楹聯從醞釀到形成,經過了對偶、駢偶、對仗等漫長的發展過程。先秦時代只有對偶,不可能產生楹聯。漢代以後有了駢偶,但沈約的聲律學說尚未出來,也不可能產生楹聯。到南北朝時沈約的四聲八病(平頭、上尾、蜂腰、鶴膝、大韻、小韻、旁紐、正紐)的聲律理論提出以後,格律詩便得到迅速發展。經過文人們的努力實踐,「一句之中平仄相間,兩句之間平仄相對」的聲律格式日趨穩定。到唐初,便產生了對仗工穩的近體格律詩。至此,作為獨立文體的楹聯才有可能形成。所以,這三大基礎缺一不可。
3、 問:請簡明扼要地介紹一下楹聯的發展歷史。答:我國楹聯文化源遠流長,幾乎同詩歌一樣古老。它是與詩歌並行發展的獨立文體。由於以實用為目的,長期以來並沒有爭鍀同詩歌一樣的正統地位。但寫詩的文人從小開始就是以對課打基礎的。隨著時代發展,楹聯更日益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所以,文學史應該留給楹聯一席之地。根據個人目前認識,我給楹聯發展史劃分為七個階段:1)醞釀期(先秦——兩漢)。上古時代先民一邊狩獵一邊唱:「斷竹,續竹;飛土,逐肉。」這是《吳越春秋》中所載的《彈歌》。「滿招損,謙受益。」這是《尚書》中的句子。「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這是《論語》中的句子。先秦詩文中類似這樣的對偶句不勝枚舉。漢賦和漢樂府民歌中的對偶句更加司空見慣。有些簡直就是相當工穩的對仗。如「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行行重行行》)。但它們仍然只是詩文的一部分,並非獨立文體。何況聲韻也不和諧,都是三平字連用收尾。可見詩人們都在不自覺地使用對偶句,根本沒有形成對聯概念。2)萌芽期(魏晉南北朝)。漢代的辭賦發展到魏晉就成了駢賦,於是對偶也就成了駢偶。駢偶講究結構相對,詞性相對。這為楹聯的產生準備了最基本的條件。象陸機的《文賦》便是用駢偶寫成的。據說建安七子之一孔融在一次家宴上吟出了這樣的口頭聯:「座上客常滿,尊中酒不空。」這的確是不折不扣的對聯。但這只是文人偶爾為之的口頭之作,詩人們並沒有意識到對聯應有的條件。待南朝沈約提出四聲八病聲律理論以後,就為格律詩和楹聯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象南朝劉孝綽兄妹題聯的出現便毫不奇怪了:「閉門罷慶弔,高卧謝公卿。」「落花掃仍合,叢蘭摘復生。」這可是最早貼在門上的對聯哪!3)形成期(唐代)。到唐代,近體格律詩已經成熟。漢語四聲二元化,分成平仄兩大類。同句平仄相間,兩句平仄相對,已構成固定的聲律模式。無論五言或七言,中間兩聯都要求對仗。不僅寫的人多,而且從題材到風格流派,都呈現出繁花似錦的局面。於是近體詩成了唐代文學的主流文體。與詩並行發展的楹聯自然深受其影響。從文人到百姓,寫楹聯的人也多起來了。不僅如此,楹聯品類、題材內容也大大超過了以往時代。這裡不再舉例。應該說,此時楹聯已經正式形成一種獨立的文體。4)發展期(宋元明)。宋代詞曲的盛行,使楹聯在語言上有了新的突破,由五、七言發展為長短不等的語體風格。品類也更多了,不僅有春聯、名勝聯、居室聯,還有壽聯、輓聯、書齋聯、書院聯、題贈聯、諧巧聯,等等。如「二人土上坐,一月日邊明」,把「坐」「明」拆開成聯,雖系文字遊戲,卻自然貼切,妙趣橫生。到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更大力提倡寫楹聯。臨到除夕,他乾脆下一道聖旨:「公卿士庶家,門上須加春聯一副。」從此,書寫春聯便成中華民族傳統習俗。此時,楹聯不再是上層文人的專利品,它已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行業聯空前繁榮起來。如戲台聯、衙署聯、會館聯,都第一次亮相。為了幫助讀書人吟詩作對,文人還編出了《聲律啟蒙》《訓蒙駢句》等等對聯教材。5)成熟期(清代)。楹聯在清代走向成熟,主要標誌有五個方面:A、廣泛普及。從皇宮到農家,從書齋到廟宇,從園林到店鋪,無處不見楹聯。B、品類齊全。C、長聯崛起。百字以上的長聯越來越多。如孫髯翁、鍾雲舫的長聯代表了清代楹聯的最高水平。鍾雲舫甚至有「聯聖」之稱。D、專著紛呈。《古今對聯書目》收的清代聯書就有301種之多。實際還不止這些。梁章鉅父子的《楹聯叢話》等專著至今仍是楹聯家的必讀書。E、聯家輩出。《清聯》一書收清代聯家1300名,名作1萬餘副。其中代表作家就有近50位。如鄭板橋、何紹基等人都是詩書畫聯集於一身的名家。限於篇幅,不再舉例。6)低谷期(民國——文革)。由於科舉制度的廢止,五四新文化運動的興起,從事楹聯創作的作者和作品數量比以前大大減少。同清代相比,當然只能算餘波了。到文革時期,作為「四舊」的楹聯,簡直陷入滅絕境地。但自辛亥革命以來,一些革命領導人物和文人學者留下的楹聯作品頗值得一觀。7)復興期(1978年新時期以來)。其標誌有六:A、創作楹聯的作者和作品數量超過了以往任何時代。B、各級楹聯組織遍布全國。C、楹聯報刊和楹聯網站競相湧現。D、大小征聯活動連年舉辦。E、楹聯專著出版數量大大超前。F、首次設立楹聯最高獎——梁章鉅獎。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作為非物質世界文化遺產的楹聯習俗的申報成功,使楹聯的文化地位進一步得到提升,也更為世人矚目。
4、問:楹聯共分多少種類?
答:楹聯種類是隨著時代發展而逐漸增多的,到清代比較完備,基本能滿足各個生活領域的需要。 清代梁章鉅的《楹聯從話》是最早的楹聯理論著作,它將楹聯分為十大類,即故事、應制、廟祀、廨宇、勝跡、格言、佳話、輓詞、集句、雜綴。 民國時期胡君復編的《古今聯語彙選》 收入了自明代以來的各類楹聯作品, 其分類是:名勝、園林、祠廟、剎宇、慶賀、哀輓、廨宇、學校、會館、戲台、雜題、投贈、諧謔、雜綴、諺語、詩鐘、集句、集字。一共十八類。 分類比以前更精細。但犯了同清人一樣的毛病, 標準不一, 各個概念彼此都有交叉之處。如集句、集字是楹聯的一種創作方式, 它可以用來寫各種對聯。詩鐘是練習對句的一種傳統方法, 並沒有規定寫哪種對聯。 再說, 學校、會館、戲台、廨宇都應歸於行業聯, 不能一行立一類。現代的名勝也很難同園林、祠廟、剎宇分得清。因此,要給楹聯分類,必須遵循形式邏輯的原則, 使用一個統一的標準。而比較科學的標準應該是實用範圍,即用途。就現代的用途來說,可以將楹聯分為八類, 即名勝、題贈 (含格言)、行業(含廣告聯)、 喜慶 (含春聯和賀聯)、哀輓、時政、紀念、諧趣(含諷刺聯)。 這八類基本上涵蓋了現代生活的各個領域。 這裡要說明的是, 一些題贈聯是為某行業寫的, 又屬行業聯。一些紀念聯掛在名勝地,又屬名勝聯。但我們卻不能取消題贈聯或紀念聯, 因為還有不為行業寫的題贈聯,不掛在名勝地的紀念聯。當然,也可以用其他標準來劃分, 如按字數可以分為短聯、中聯、長聯、超長聯, 但在字數上目前並沒有取得共識。
5、問:請介紹一下對仗方面的知識。
答:就楹聯來說,對仗問題確實很重要。 可以說沒有對仗便沒有楹聯。 我們知道,楹聯最突出的美學特徵就是對稱美。而對稱美又主要靠對仗來體現。因此,不懂對仗就寫不好楹聯。 要學好對仗,就必須認真學好《聯律通則》中那幾條基本規則。其中主要是詞性、結構、節律、平仄這四個方面。 自古以來,詩聯作家都很重視對仗, 在這些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椐一些楹聯書籍介紹,各類對仗方式不下數十種。 當然我們不必都去學它,掌握一些最常用的對仗方法就可以了。這裡介紹幾種常見的對仗格式,供大家參考。1) 正對 《文心雕龍》 解釋說:「正對者,事異義同也。」就是說,上下聯具體內容不同,但表現的主題一樣。如「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上下聯都是講逆境成才,但具體事例並不相同。2)反對 用相反或相對的詞語組成上下聯,互相映襯,突出其主旨。如岳墳聯「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上下聯愛憎鮮明,對比十分強烈。3)流水對 又稱串對。即上下聯內容連貫,表達同一個意思。從語法關係上說,上下聯屬於一個複句的兩個分句,可以構成承接、遞進、轉折、選擇、因果、假設、目的等關係。如理髮店聯「雖是毫末技藝,卻是頂上功夫」,上下聯組成一個轉折關係的複句。4)自對 即上下聯兩邊句子各自為對,又稱當句對。從詞語、片語到句子都可以自對,多句聯中還可以多句自對。如清代孫髯的大觀樓聯就用了多句自對。但要注意,只有一邊自對是不允許的。這裡略舉幾例。一字自對,如黃鶴樓聯:「我輩復登臨,昔人已乘黃鶴去;大江流日夜,此心常與白鷗盟。」上聯登對臨,下聯日對夜,兩邊各自成對,十分工整。至於登臨屬動詞,日夜屬名詞,就不必去管它了。兩句自對,如秋霞圃延綠軒聯: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便賞眼前生意滿;挽蔬夜雨畦,煮茗寒泉井,不知山外有塵寰。」 上下聯前兩句屬鄰句自對。至於上下聯之間兩句互不對仗,沒有關係。但平仄還是協調的。5)借對 即借與某字音或義相關的另一字來組織對仗。如眼鏡店聯:「好句不妨燈下草,高齡可辨霧中花。」燈下草之草,本是打草稿的意思,聯中借草木之草來與下聯的「花」組成工對。這是借義對。又如河神廟聯:「曾經滄海千重浪,又上黃河一道橋。」上聯的「滄」字,借「蒼」的讀音理解成顏色詞,與黃河的「黃」構成工對。這是借音對。再如「齊放百花,錦繡山河添秀麗;高歌一曲,英雄兒女學雷鋒。」秀麗本是秀美之意,聯中借上世紀五十年代捨身救火的女英雄向秀麗的名字來與下聯的雷鋒名字對仗,這是借名對。其他諸如數字對、迴文對、串組對、交股對等等就不一一細說了。這裡特別要說說工對與寬對的問題。過去文人很講究工對,對詞性特彆強調,要求實詞對實詞,虛詞對虛詞,甚至將名詞分為二十多個小類。出了小類,就算寬對。其實,楹聯寫得好壞,並不決定於工對與寬對,而是決定於思想藝術水平。按照古代漢語語法,某些名詞也可以做動詞或形容詞用,當然也可以與動詞形容詞相對。在某些特定語境中,甚至虛實都可以互對。在用排比、反覆、頂真等修辭的聯語中,結構平仄都會有所突破。我們這麼說,並非鼓勵大家不顧聯律自由揮寫,而是要大家做聯律的主人,不做聯律的奴隸。初學者必須從嚴訓練,在駕御聯律之後,才能從必然王國進入自由王國。
6、問:在楹聯對仗中,如何掌握寬嚴尺度?
答:楹聯是一種格律文體,在創作上是有一套藝術規範的。如果不遵守規範,任意為之,則非楹聯。但過於拘泥基本規則,不敢越雷池一步,也難以寫出好楹聯來。應該把原則性與靈活性有機地結合起來。如何把握「寬」與「嚴」這一尺度?在這裡談一點個人意見。
首先,在詞性上可以靈活掌握。如果能夠做到嚴對(即工對),當然好。實在找不到可以工對的詞,則不必受小類名詞的局限,只要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就可以了。甚至不同詞性也可以對仗。如靈隱寺冷泉亭聯:「在山本清,泉自源頭冷起;入世皆幻,峰從天外飛來。」聯中「冷」為形容詞,「飛」為動詞。又如「濠水觀魚魚忘我,漆園化蝶蝶非周」,聯中「忘」為動詞,「非」為副詞,一實一虛也對了起來。至於《聯律通則》中規定的放寬範圍,這裡不再贅述。當然,只能局部如此,若幾個字甚至一半以上的字都不管詞性,那就亂了套,不像楹聯了。
其次,語法結構上可以靈活掌握。這有幾種情況。一是在自對的上下聯中,相關雙邊的詞性、結構是不必一致的,這已是古今聯家的共識。如滕王閣聯:「興廢總關情,看落霞孤鶩,秋水長天,幸此地湖山無恙;古今方一瞬,問江上才人,閣中帝子,此當年風景如何?」上聯中的「落霞孤鶩,秋水長天」都是聯合片語,下聯中的「江上才人,閣中帝子」都是偏正片語,這在楹聯中是很正常的。二是句子結構的次要成分,如狀語、定語、賓語,有時結構可以不一致。如有一副挽胡適的對聯:「著書成二十萬言,才未盡也;得謗遍九州四海,名也隨之。」上聯「成」的賓語「二十萬言」,下聯「遍」的賓語「九州四海」,結構並不一樣。三是採用某些特殊修辭的諧巧對聯,結構可放寬要求。如「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郎中王若儼,儼然王中郎」,用了迴文修辭,屬文字技巧聯,在平仄、詞性、結構方面都難以完全照顧到。四是集句聯,因選取詩文中現成的詞句,結構對仗自然很難完全合要求。
第三,在散文句式的楹聯中,非節奏點上的字詞,可不拘平仄。如「穿也愁,吃也愁,我把你苦死了;兒不管,女不管,你比我快活些」(舊社會某窮教員挽妻聯),除了節奏點「愁,愁,了」「管,管,些」,其他字詞都不拘平仄。
總之,寬而有度,嚴而不死,是我們應取的態度。著名楹聯家劉太品先生曾提出「九嚴九寬」之說,值得我們借鑒,特抄錄於此,供大家參考:「詩詞句式從嚴,古文句式從寬;短聯聲調從嚴,長聯聲調從寬;句腳平仄從嚴,句中平仄從寬;初學習作從嚴,登堂入室從寬;今人創作從嚴,前人作品從寬;理論分析從嚴,作品鑒賞從寬;征聯應對從嚴,自抒胸臆從寬;表達主題從嚴,遊戲文字從寬;正規刻掛從嚴,友朋應酬從寬。」
7、問:請介紹一些有關楹聯欣賞與寫作的參考書。
答:初學對聯,可以從一些普及楹聯知識的著作入手。如常江的《對聯知識手冊》、谷向陽劉太品的《對聯入門》、曾伯藩的《對聯作法》、余德泉的《對聯縱橫談》、郭殿崇的《對聯教程》等等,都是較好的參考書。此外,《聲律啟蒙》之類書也應該看一點。有了一些基礎,還可以看看常江的《中國對聯譚概》、谷向陽的《中國楹聯學概論》、顧平旦等人主編的《中國對聯大辭典》等書,使知識進一步擴充、深化。要閱讀較多的優秀楹聯作品,可看看顧平旦主編的《名聯鑒賞辭典》、谷向陽樊澤民主編的《中華當代獲獎對聯大觀》、潘國璋編著的《歷代名聯300副》等等。要對楹聯作進一步研究,除了看現當代著作外,還必須研讀一些古代楹聯著作,如清人梁章鉅的《楹聯從話》(包括續話、三話、四話)(此書由白化文等人點校於1999年重新出版)、《巧對錄》等。《楹聯從話》是我國第一部系統全面的楹聯專著,聯家必讀的經典之作,不可不讀。近二十多年來,許多專家通過卓有成效的研究,使楹聯理論進一步深化,大大提升了楹聯的文化地位。特別是現在已進入互聯網時代,許多對聯知識都可以從網上搜索到。這給我們帶來了極大的方便。只要我們眼勤、手勤、腦勤,楹聯是一定可以學好的。值得注意的是,只有把理論學習與對聯創作結合起來,才不會犯眼高手低的毛病。但如果不看書,只管盲目地寫對聯,那就眼低手也低,很可能會原地踏步,一輩子也難以提高。
8、 問:怎樣才能寫好春聯?
答; 春聯是最常用的楹聯品類,可以說家喻戶曉。但是問起它的來歷,未必人人知道。據《風俗通義》等書記載,相傳皇帝時代,東海度朔山上有棵大桃樹,樹下守衛著神荼和鬱壘二神,他們專捉為非作歹的惡鬼,拿去喂虎。惡鬼見了他們都逃得遠遠的。此後百姓便在大年初一以兩塊桃木板畫上兩位神像,掛在大門兩旁,以驅鬼避邪,祈求一年吉祥如意。這桃木板便成了神聖的桃符。自東漢以後,人們不再畫像,僅在桃木板上寫兩句吉祥話,來祝願新年平安。這就是春聯的雛形。而真正的春聯要到唐朝格律詩成熟以後才出現。一般認為在盛唐與晚唐之間產生。據專家考證,最早的春聯是在公元723年出現的。《敦煌遺書》留下了10餘副四字春聯,如「三陽始布,四序初開」「年年多慶,月月無災」「門神護衛,厲鬼藏埋」等等,後面標註的是開元十一年,即公元723年。比五代時孟昶的「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聯早了240年。但長期以來,春聯只張貼在達官貴人之家。到了明代,由於開國君主朱元璋的提倡,春聯才真正普及開來。
要學習寫春聯,先要弄清春聯的三個品種的特點。一是通用春聯。如「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 、「福祿壽三星共照,天地人一體同春」之類,是流傳久遠影響較大的通用聯。它們沒有針對性,任 何年份、任何地點都可以用。但時代發展到今天,我們不能滿足於這種陳舊的內容,應該與時俱進。在藝術性上,也應講究點文采。應該明確,春聯的主題是「迎春」,總的特點就是突出春天氣息,烘托喜慶氛圍,表達美好期盼,寄託人生理想,頌揚時代精神。因此,立意要高,選景要妙,語言要精,意境要美。可以選取有代表性的動植物來烘托,如「又是一年芳草綠,依然十里杏花紅」,字面雖沒有「春」字,但全聯春意盎然。又如「紅豆寄相思,雁杳魚沉人去後;綠衣傳喜訊,月圓花好燕歸來」,聯語雖沒有直接寫景,但藉助「燕歸來」點明春天,巧妙地表現了作者對海外親人的相思之情。其中紅豆象徵愛情,綠衣指郵遞員,「雁杳魚沉」自然是心中的「她」。當「燕歸來」時,心中的「她」也飛回來了。確實是一副文情並茂的佳作。二是行業春聯。除了上述要求外,還要把行業的特點、理念表現出來。也可以把企業名稱用嵌名形式寫出來。如裝裱店春聯:「點綴雲煙千段錦,裝潢書畫萬家春」。三是干支生肖春聯。十個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配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我國傳統紀年是用十個天干配十二地支,每六十年重複一次,叫做一個甲子,或一個花甲。寫此類春聯,要把天干地支或生肖用進去,讀來自然流暢,不露痕迹,方才見出巧妙。如「金牛奔盛世,紫燕舞新春」 ,「騎牛踏雪去,跨虎報春來」 ,「金蛇狂舞春添彩,玉樹臨風喜盈門」 ,「旗開得勝,馬到成功」 ,「聞雞起舞,躍馬揚鞭」 ,甲辰年春聯「甲第蔥蘢三春景,辰年爛漫四化圖」 ,甲子年春聯「甲帳對楹,聿新氣象;子房借箸,大展才猷」 ,等等。如果說,行業春聯要受地點限制,同一副春聯不能什麼單位都貼,那麼干支春聯要受時間限制,同一副春聯不能年年都貼。不受時空限制的只有通用春聯。不管那類春聯,都要立意高遠,構思巧妙,寫出藝術個性來,才能引起觀者激賞,提高裝飾對象的文化品位。因此,作為楹聯作者,一定要努力加強自己的文學修養,從嚴要求自己,才有可能創作出春聯精品來。 9、問:怎樣才能寫好壽聯?答:壽聯始於北宋末年。孫奕《履齋示兒篇》:「黃耕庾夫人三月十四日生,吳叔經作壽聯曰:天邊將滿一輪月,世上還鍾百歲人。壽聯之風始於此。」通用壽聯沒有針對性,沒有個性,普遍採用。如: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松。有人將此聯改為:樂享遐齡,壽比南山松不老;生逢盛世,福如東海水長流.。又如:「南山欣作壽,北海喜開樽。」「福臨壽星門第,春駐年邁人家。」專用壽聯是用於為他人(或自己)祝賀生日的,按中國人的習慣,年滿三十歲(而立之年)才可稱壽,因此壽聯主要用於三十歲以上的人。作壽聯之前,要準備好有關「材料」,主要有:性別、年齡、誕辰季節(月份)、其人社會地位及職業特點、與自己的關係等,如對這些了解甚少或了解不周,是無法落筆的。創作壽聯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要注意用詞為了和一般題贈聯相區別,壽聯用一些能點示主題表示祝壽意義的詞:表示祝壽:福、壽、德、寧等。表示增壽:永、長、添、增等。表示祈願:獻、頌、祝,喜等。以長壽、美好的動植物設喻,表示祝福:鶴、龜、鹿、鳳,椿、萱、桃、梅等。
有些詞是專為區分性別和稱謂的。如「椿」,即大椿,樹名,語出《莊子·逍遙遊》:「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秋,此大年也。」以大椿象徵高壽,後以其代指父親,也稱椿齡、椿庭。再如「萱」,語出《詩經·伯兮》:「焉得諼草,言樹之背。」因諼與萱同音,後人以萱草稱之,為忘憂草。背,古文與北同音,指北堂。這是一首描寫婦人思念從軍遠征的丈夫的詩,後人將「萱草」、「萱堂」、「北堂」作為母親的稱呼。可見,椿與萱既不可混用,更不能用於為別人家老者祝壽。
2.要切合身份
人有男女之分,首先要分別男壽、女壽、男女雙壽。如:
願獻南山壽 先開北海樽 (通用男壽)
慈竹蔭東閣 靈萱茂北堂 (通用女壽)
玉樹盈階秀 金萱映日榮 (通用女壽)
椿萱誇並茂 日月慶雙輝 (通用雙壽)
椿萱並茂 庚婺同明 (雙壽)
月圓人更圓,看雙影今宵,清輝並照;
客滿樽亦滿,羨齊眉此日,秋色平分。(雙壽)
此聯李漁所作。客滿用孔融語:座上客常滿,樽中酒不空。齊眉用梁鴻與孟光之典,指夫婦相敬如賓。
其次,要區分輩分。壽者是長輩,還是同輩;長輩之中,是何種親屬關係。這些,都要在聯文中表達清楚。
長輩者如:
願歲歲以今日良辰陳千秋雅戲
祝姥姥從古稀七十到上壽百年 (祝外祖母壽)
仰丈人峰,名高北斗;
修半子禮,頌獻南山。(祝岳父壽)
前一聯以「姥姥」(北方人之稱謂,南方人稱「外婆」)一詞標明身份。後一聯以丈人峰雙關,又以「半子」表示自己的身份關係。
同輩者,不須有何特殊標示,語氣可更自然隨和些,不能用表示上下輩分的詞。
再其次,要區分職業,如:
壽觴恰趁重三節; 樂府更翻二度梅。
這是給梅蘭芳祖母的賀壽聯。重三節,即三月三。二度梅,京劇名,又指梅姓和二代名伶。
壽比蕭伯納, 功追高爾基。
這是葉挺壽郭沫若五十壽聯。蕭伯納和高爾基是愛爾蘭和蘇聯的著名作家,為世界文壇所翹首,與之相比較,人們自然理解到此聯是為大作家作壽的。又如:
術精業亦精,名士名醫隨客喚;
人壽己也壽,仙桃仙李逐年栽。
不難看出,這是給一位名醫的壽聯。
3.要突出特點
通用壽聯比較實用,由於程式化,其藝術能力逐漸消蛻;只有那些有特點的「不可移於他人」的壽聯,才能不斷閃爍藝術的光輝。所謂特點,大體有兩個方面的涵義:
一方面,要寫出做壽人的特點。如鄧穎超賀馮玉祥的一副壽聯:
寫詩寫文章,亦莊亦諧如口出;
反帝反封建,不屈不撓見胸襟。
作為政治家、軍事家和社會活動家的馮將軍,是人們所熟悉的;作為白話文作家,是馮將軍這一「儒將」的特殊風采。僅以對聯而言,馮將軍是「五四」以後「白話聯」作家中最為矚目的一位。「要想著收復失地;別忘了還我河山。」「一桌子點心,半桌子水果,那知民間疾苦;兩點鐘開會,四點鐘到齊,豈是求命精神」等聯語一直在人們口中流傳著。鄧穎超的這副對聯就比一般的稱頌祝壽更有特色。
另一方面,壽聯本身也要有藝術特色。清代皇帝作壽很講排場,壽聯也鋪天蓋地,最後無非是過往煙雲,那些一般性的諛詞早被人忘卻了,但一副賀嘉慶皇帝的春聯卻得以流傳:
順泰康寧,雍然乾德嘉千古; 治平熙世,正是隆恩慶萬年。
這是因為聯中嵌入「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五位帝王的年號,構思非常巧妙。
最難的恐怕是在壽聯中表現作者的感情了。自壽聯往往帶有強烈的感情意味。自壽聯是為自己祝壽用的,彷彿是壽誕上自己的一番開場白,即興講話。最典型的是鄭板橋的六十自壽聯:
常如作客,何問康寧,但使囊有餘錢、瓮有餘釀、釜有餘糧,取數頁賞心舊紙,放浪吟哦,興要闊、皮要頑,五官靈動勝千官,過到六旬猶少;
定欲成仙,空生煩惱,只令耳無俗聲、眼無俗物、胸無俗事,將幾枝隨意新花,縱橫交插,睡得遲、起得早,一日清閑似兩日,算來百歲已多。
這也是「板橋體」,跟他的畫、詩一樣,脫俗、超凡,又有幾分怪異,可謂「文如其人」。
4.要符合壽齡、時令
首先,壽聯要表現壽齡。如三十歲:
事業登壇方半甲; 功名得路正英年。(男壽)
正值壯年,應知不朽方為壽;
恰當而立,須識文章可永齡。 (男壽)
三十初進延齡酒; 百年喜開益壽花。(女壽)
四十歲:
不惑但從今日始,知天猶得十年來。(男壽)
寶婺星輝歌四秩,蟠桃瑞獻祝千秋。(女壽)
古人稱「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故常以「而立」、「不惑」等表示年齡。婺,為星宿名,女宿,代指婦女(庚,男宿,代指男子)。秩,為十歲。
五十歲:
五嶽同尊嵩極峻,百年上壽日方中。(男壽)
數百籌之桑弧,過去五十,再來五十;
問大年于海屋,春華八千,秋實八千。(男壽)
設帨遇芳辰,百歲期頤剛一半;
稱觴有萊子,九疇福壽已雙全。 (女壽)
古時男子出生,以桑木為弓,蓬草為矢,使射人射天地四方,以寓志在四方之意,故以桑弧(木)蓬矢代指男子。據蘇軾《東坡志林》,有三老人互問壽年,其一人曰:「海水變桑田時,吾輒下一籌(數碼),爾來吾籌已滿十間屋。」原意為長壽,後人將海屋添籌(壽算)用作祝壽語。設帨,為女子生日之稱。期頤,指100歲。萊子,為人名,70餘歲還穿綵衣跳舞,以娛雙親。
六十歲:
花甲初周茂如松柏,長庚朗曜慶溢桂蘭。(男壽)
春秋不老,甲子重新。 (男壽)
玉芽久種春秋圃 ,青液頻澆甲子花。(女壽)
花甲齊年,駢臻上壽;
芝房聯句,共賦長春。 (六十雙壽)
七十歲:
童顏鶴髮壽星體,柏態松姿古稀年。 (男壽)
從古稱稀尊上壽, 自今伊始樂余年。(男壽)
年過七旬稱健婦, 籌添三十享期頤。(女壽)
八十歲:
羨高年,精神康健,花甲重添二十載;
居上壽,齒德俱尊,松年樂享八千秋。
杖朝步履春秋永, 釣渭絲綸日月長。(男壽)
逾古稀又十年,可喜慈顏永駐;
去期頤尚廿載,預征後福無疆。 (女壽)
杖朝,指代八十歲。「八十杖於朝」。(《禮記》)釣渭,指姜子牙八十歲垂釣渭水遇文王的典故,常用來標指八十歲的人。
九十歲:
慶花甲一周加半;祝高堂百歲有餘。
九秩曾留千載筆;十年再進百齡觴。(男壽)
明月有恆,紀年合獻九如頌;
長春不老,添閏當稱百歲人。 (女壽)
《詩·小雅·天保》有「如山如阜,如岡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如月之恆,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壽,不騫不崩,如松柏之茂,無不爾或承。」連用九個「如」字,有祝賀福壽延綿不斷之意,後以「九如」為祝壽語。後聯中「添閏」的構思較新。我國陰曆有閏月之說,3年閏1個月,5年閏2個月,19年閏7個月,90年閏33個月多,所閏之月近三年,說「添閏當稱百歲人」也是概括而言。
一百歲:
天賜期頤,長生無極;人間百歲,積慶有餘。
人生不滿公今滿, 世上難逢我竟逢。(男壽)
上聯為清代學者王文清作。樂府: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諺語:山中易見千年樹,世上難逢百歲人。
瑤池喜晉千年酒,海屋欣添百歲籌。(女壽)
福如王母三千歲,壽比彭祖八百春.。(女壽星)
百歲以上的賀壽聯:
花甲重逢,外加三七歲月;
古稀雙慶,內多一個春秋。(紀昀)
此聯是給141歲的老者祝壽,用加法和乘法構思聯語。上聯兩個花甲是120歲,加上三七二十一,是141歲。下聯兩個古稀是140歲,加一個春秋也是141歲。
壽聯有時也要切合月份或季節。以男壽為例,各月壽聯有(粗體者為標示月份的詞):
銀花火樹開佳節 玉液瓊酥作壽杯(正月)
瑤島香濃芝草圃 玉樓人醉杏花天(二月)
修褉良辰開綺席 懸弧令旦晉瓊觴(三月)
蓬矢風搴春尚駐 椿蔭雲護夏方新(四月)
正交端午作生日 惟有昌陽可引年(五月)
椿樹大年宜有慶 蓮花生日正當時(六月)
梅子綻時酣夏雨 萱花稱滿靄慈雲(六月女壽)
坐看溪雲望牛女 笑扶鳩杖話桑麻(七月)
清秋此日逢華誕 佳氣如雲護直廬(八月)
東籬滿綻黃金菊 北海欣開白玉樽(九月)
梅占陽春人益壽 籌添海屋算長綿(十月)
三祝正逢人應瑞 一陽乍啟日添籌(十一月)
青山有雪存松性 碧落無雲稱鶴心(十二月)
此外,還有適合每一季(春、夏、秋、冬)的壽聯,這裡不再介紹了。
以上各項特點並不要求每副對聯面面俱到,有一二特點就足夠了。
10、問:怎樣才能寫好婚聯?
答:結婚是人生一大樂事,親友饋贈之中倘有婚聯為賀,將更為隆重、典雅和有意義。然而,婚聯並不好寫。因為撰寫婚聯思想要新,手法要高,要多幾分喜氣諧趣,還要少幾分陳詞酸腐,是不容易的。下面具體介紹一下怎樣作婚聯。
1、恭賀——破除舊習
賀,是婚聯主題;賀什麼?反映了時代精神。可以希望新婚夫婦白頭偕老,如「二姓合婚,百年偕老。」可以讚揚他們感情深厚:「志同道合創業,夫德妻賢成家。」
寫婚聯時要注意克服封建意識,即擯棄舊婚聯的舊意識,如「喜看紅梅多結子,笑看綠竹又生孫」之類。且不說它不符合計劃生育,就內容上也是陳舊的。又如:「赤繩曾系足,紅葉苦題詩。」反映了「命由天定」的宿命思想,這和當今青年的戀愛觀相去甚遠。再如:「鴻案相莊百年偕老,鳳占葉吉五世其昌。」用的「舉案齊眉」的典故。《後漢書》上說梁鴻妻孟光,給丈夫端飯,不敢在梁鴻面前仰視,舉案(食盤)齊眉,恭敬至極。這是封建社會所推崇的夫妻生活楷模,在當今已極不合適了。
2、祝福——宜用比喻
比喻,大概是婚聯中最常見的。說婚事,常用「花好月圓」、「雙星合璧」。如:
花好月圓青春艷 玉鏡人間佳合璧 夫歌妻唱恩愛長 銀河天上渡雙星
說男女,常用乾坤、琴瑟、龍鳳、鴛鴦、鳳凰、鸞鳳、並蒂花、連理枝、同心結、比翼鳥、雙飛燕、青梅竹馬等。如:
乾坤交泰 交頸鴛鴦並蒂花下立 琴瑟合諧 協翅紫燕連理枝頭飛
其中,有些比喻如蝶戀花、庭前燕、魚得水、鳥語鶯啼、鴛鴦戲水、魚水承歡,不妨認為是對男女之情的暗示,如:
兩情魚水春作伴 男歡女愛鴛鴦戲水 百年恩愛花常紅 情投意合鸞鳳朝陽
比之更進一步,則成性諧謔,即「葷聯」,其中也有雅俗之分。幾十年前一美術教員與一數學教員結成伉儷,好事者曾作婚聯:
形體須從三角驗 測量能到幾何深
當屬雅謔。
3、勉勵——忌用口號
幸福、恩愛這類字眼,雖然抽象,但在婚禮上還是頗為動聽的。作為勉勵,也可以說些「比翼、同心」的話。所忌諱的,是說些標語口號,給人以說教的感覺。
4、內容——要有區別
要區別娶與嫁。常見婚聯一般用於娶,而嫁有特殊性,嫁女常用于歸、嫁妝、克勤等語;「嫁男」 (招婿)常表述「婿兒」的關係,用「東吳招親」的典故,讚揚其「新風新事」等。
要區別新婚與續婚。續婚常用「梅花二度」、「琴瑟重調」;復婚常用「鵲橋再架」、「破鏡重圓」等。 要區分結婚時令,使婚聯更切時間。如:
正月新婚: 巧借新春迎淑女 喜將元旦作婚期
二月新婚: 杏壇春暖花並蒂 蘭閨日晴燕雙飛
三月新婚: 三月桃花紅錦繡 萬盞銀燭引玉人
四月新婚: 豆蔻正開香尚蕊 薔薇才放露初勻
五月新婚: 花開並蒂蝴蝶舞 連理同根楊柳青
六月新婚: 雙飛黃鸝鳴翠柳 並蒂紅蓮映碧波
七月新婚: 雲漢橋成牛女渡 春台簫引鳳凰飛
八月新婚: 秋色平分佳節夜 月華照見玉人妝
九月新婚: 詩題紅葉同心句 酒飲黃花合巹杯
十月新婚: 國有賢才扶世運 光搖燭影看新人
十一月新婚: 畫眉筆帶凌雲氣 種玉人懷詠雪才
十二月新婚: 合歡共醉黃封酒 度歲新添翠袖人
有的婚聯更切日期(陰曆),如「十二日新婚」:
十年樹木桃李爭艷 二姓聯姻魚水偕歡
有人將初一至三十日的嵌字聯集在一起,成了一組30副切日婚聯。
總之,婚聯要寫得有喜慶氣氛,合乎祝賀對象的特點,文辭盡量高雅脫俗。
推薦閱讀:
※在遊戲中,你遇到過哪些暖心玩家?
※百科問答:酒窩的傳說(來歷)!
※你如何看待30歲前不戀愛不結婚的人?
※基友跟我表白,我該怎麼辦?
※為什麼太極拳勝不了泰拳,不是柔能克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