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中國人就該知道:筷子的12種禁忌

是中國人就該知道:筷子的12種禁忌

筷子,這種伴隨中國人飲食數千年歷史的佐餐工具,古時稱其為「箸」。遠古時期,我們的祖先「茹毛飲血」,主要靠手抓吃食物,自從「人猿相揖 別」之後,人們發現把食物做熟了吃更有滋味。人類告別了茹毛飲血時代,飲食也變得日益精細,要論佐餐工具,筷子可以算得上刀叉的老祖宗。先秦時代,人們吃 飯一般不用筷子。根據《禮記》中的記載推測,當時人是用手把飯送入口內的。後來由於人們在燒烤食物時,不可能直接用手操作,需藉助竹枝一類的工具來放置和 翻動食物,在炊具中燒煮肉塊和蔬菜的羹湯,也要用它們來取食,久而久之,聰明的先民逐漸學會用竹條來夾取,這就是筷子最早的雛形。

法國文學批評家、文學家、社會學家、哲學家和符號學家 羅蘭.巴特對於筷子稱頌有加。他認為相對於刀叉,筷子有一種母性的溫柔,它「不切,不抓,不毀,不穿……是在移動一個嬰兒時所表現出的那種恰如其分的謹慎 動作:它是一種力量,而非一種衝動。它從不穿透食物,從不弄斷食物,從不撕裂食物,從不破壞食物,而只是提起食物,轉動食物和移動食物……食物不再是需要 施以暴力的捕獵對象。」

巴特的靈感來自於曼谷的水面集市,泛指東方的筷子。筷子古時候單叫箸,箸的起源可追溯到周代,《禮記》、《荀 子》、《史記》都提到箸,在《韓非子》特別提到以荒淫奢侈聞名的紂王,使用「象箸」進餐。游修齡教授認為:東西方出現進食工具筷子和刀叉的不同,和環境有 關係,筷子要發源於有竹子的地方。而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說:「箸從竹聲。《札記》上說:「羹之有菜者用祛,其無菜者不用梜。」而從造字法來看,「梜 從木」被有些學者認為是木頭筷子。回想我國北方多木,南方多竹,祖先就地取材,竹木均成為我國最原始的筷箸原料還是可能的。研究表明大約到了漢代以後,才 普遍使用筷子。後來,「箸」又演變為「筷」,與我國古代江南水鄉民俗諱言有關。民間行船時諱言「住」,而船家行船又偏偏在吃飯時離不開箸,二者同音,索性 改成「快」,後來為了和常說的「快」區分開來,便加上了竹子頭。

不過,在日本的武士時代,筷子卻有過作為攻擊性武器的記錄。由於古時的 餐廳不準攜帶刀進入,武士們遂因地制宜地將筷子磨尖以作不時之需。因此,按照和食的餐桌禮儀,筷子的擺放不可正對他人,必需橫向地靠在筷枕之上,似有今日 「核武器互不瞄準」之意。 中國古代,宮廷中亦行橫箸之禮,不過此舉與日式的橫筷並無關係,表示的是晚輩對長輩的尊敬,至朱元璋始廢。

中國歷史上,亦鮮見以筷子傷人的記錄。當然,判官筆似乎是最接近筷子的一種冷兵器,用來點穴解穴,多見於唐人傳奇小說。不過,正史卻始終未將其列於十八般兵器,屬於壯夫不為的異術小技。判官筆多以精鋼鑄就,用法以點、刺、撥、挑為主,雙手分執,更接近於刀叉。

武功講究的最高境界「無招勝有招」,就好比無影腳,於無聲處聽驚雷,踢在你身在還讓你看不見,罵了你還讓你張不開嘴,打了你還讓你叫不出來,這才是最高 境界,在中國文人的幻想中,對筷子及其使用的用心體察,有助於武功的邁上新台階,見之於《雪山飛狐》那一場飯桌上的切磋。「胡斐不再伸筷搶菜,卻將筷子高 舉半空,遲遲不落,雙眼凝視著苗人鳳的筷子,自己的筷子一寸一寸的慢慢移落,終於碰到了白菜。那時的手法可就快捷無倫,一挾縮回,送到了嘴裡。苗人鳳瞧不 見他筷子的起落,自是不能攔截,將雙筷往桌上一擲,哈哈大笑。胡斐自這口白菜一吃,才真正踏入了第一流高手的境界。」

《功夫熊貓》中熊貓阿波在經過長期的艱苦訓練後,「功夫大師」告訴阿波今天終於可以大開食戒了。將信將疑的阿波剛夾了一個包子想送進嘴裡,就被師傅一個「凌波微 步」搶了過去。接著,第二筷子,第三筷子……「無影筷子手」瞬間就把一大碗包子送進了師傅嘴裡。就連最後一個包子,師傅也是不讓他輕易下口。惱怒的阿波使 開渾身解數,要從老師嘴裡奪到包子。師徒倆巨大的身形反差讓整個單挑場面看起來雜耍味十足,水墨山水畫風格的場景和中國打擊樂器的伴奏盡顯影片的中國風。

筷子雖不直接傷人,卻存在著一種隱性的、內在的力量。這種內在的力量並不體現在筷子的被使用過程中,而在於它的暫時被停止使用,近似於道家的房中之術。 在中餐的飯桌上,一個人要顯示威嚴,無需大聲咆哮,更不必砸爛器皿,只消把筷子「重重地」扣在桌上即可,既不失禮貌,又捍衛了尊嚴。

相比之下,刀叉就不適宜「拍」或「扣」,巴特先生如果碰巧在蒙帕那斯的某個飯局上光火起來,就唯有將刀叉在雪白的桌布上亂拋一氣,而且第二天一定會成為小報的頭條醜聞。事後,巴特先生也將會為此而羞愧萬分。

揮淚斬馬謖和摔酒杯一樣,有時可能只是一個虛晃一槍的信號,真正出力的是埋伏於屏風之後的刀斧手;筷子就不同,它既是信息也是媒體。當一雙筷子「啪」的一聲被拍在案上,扣下的筷子,需保持整齊不亂,越整齊越有威嚴,那氣勢,只有驚堂木可以相提並論。

這個權力只供長者或飯桌上的權威人士享用,而且多行使於奉行宗族家長制的家庭。司馬光《家范》云:「家人之道,尚威嚴也。」如果一個家長在飯桌上只是享有起 筷的優先,而沒有獲得將同一雙筷子隨時拍在桌上的權力,這樣的權威體系無疑是不完整的,具有君主立憲的色彩。與此同時,適宜「扣筷」的桌面,以硬木為佳, 玻璃次之,皆不可覆蓋桌布。塑料桌面以及任何發聲偏悶者,都是對權威的否定。我注意到,凡是厲行家長制的家庭,都比較喜歡以硬木或玻璃來做餐桌的桌面。

讓舉起的筷子,在嘴和飯桌之間作突然的中途停頓,而不是輕易地就扣於桌面之上,與此同時,臉色亦不可驟變,而宜保持一種凝滯的膠著狀態,此乃「扣筷」的最高境界。所謂「引而不發,躍如也」,不戰而屈人之兵。

日常生活中對筷子的運用是非常有講究的。一般我們在使用筷子時,正確的使用方法是用右手執筷,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筷子的上端,另外三個手指自然彎曲扶住筷 子,且要把筷子兩端對齊。用餐前筷子要整齊地碼放在飯碗的右側,用餐後則要整齊地豎向碼放在飯碗的正中。但是,絕對禁忌以下十二種筷子的使用方法。

一、三長兩短。這意思就是說在用餐前或用餐過程當中,將筷子長短不齊地放在桌子上。這種做法是不大吉利的,通常我們管它叫「三長兩短」,其意思是代表 「死亡」。因為過去中國人死後是要裝進棺材的,在人裝進去還沒有蓋上棺蓋的時候,這棺材的組成部分是前後兩塊短木板,兩旁加底部共三塊長木板,五塊木板合 在一起做成的棺材正好是三長兩短,所以說這是極為不吉利的事情。

二、仙人指路。這種拿筷子的方法是用大拇指和中指、無名指、小指捏住筷 子,而食指伸出。這在北京人眼裡叫「罵大街」。因為吃飯時食指若伸出,就會總在不停地指著別人。一般伸出食指去指對方時,大都帶有指責的意思。所以吃飯拿 筷子時用手指人,就如同在指責別人一樣,是不被允許的。還有一種情況也是這種意思,就是吃飯時同別人交談並用筷子指人。

三、品箸留聲。其做法是把筷子的一端含在嘴裡,用嘴來回去嘬,並不時地發出噝噝的聲響。這種行為被視為不雅。如果餐桌上出現這種現象,會被認為是缺少家教,同樣不被允許。

四、擊盞敲盅。這種行為被看作乞丐要飯,其做法是在用餐時拿筷子敲打盤碗。因為過去只有要飯的才用筷子擊打要飯盆,用發出的聲響配上嘴裡的哀告,引起行人的注意並給予施捨。

五、執箸巡城。這種做法是手裡拿著筷子,做旁若無人狀,用筷子來回在桌子上的菜盤裡來回巡,不知從哪裡下筷為好。此種行為是典型的缺乏修養的表現,且目中無人,極其令人反感。

六、迷箸刨墳。這是指手裡拿著筷子在菜盤裡不住地扒拉,以求尋找獵物,就像盜墓刨墳一般。這種做法同「迷箸巡城」相近,都屬於缺乏教養的做法,會令人生厭。

七、淚箸遺珠。實際上這是指用筷子往自己盤子里夾菜時,手裡不利落,將菜湯流到其他菜里或桌子上。這種做法被視為嚴重失禮,同樣是不可取的。

八、顛倒乾坤。就是用餐時將筷子顛倒使用,這種做法是會被人看不起的,正所謂飢不擇食,以至於將筷子使倒了,這是絕對不可以的。

九、定海神針。在用餐時拿一隻筷子去插盤子里的菜品,這一舉動,如同當眾對人伸出中指,這是對同桌用餐人的一種羞辱。因此是一種極不禮貌的舉動。

十、當眾上香。是指出於好心幫別人盛飯時,為了方便省事把一副筷子插在飯中遞給對方。這會被人視為大不敬。因為按照中國的傳統習俗,為死人上香時才這樣做的,所以,如果把筷子插在飯中,那無疑是把對方視同於死人一樣,是絕不被接受的。

十一、交叉十字。這一點往往不被人們所注意,在用餐時將筷子隨便交叉放在桌上,這也是不對的。中國人認為在飯桌上打叉子,是對同桌其他人的全部否定,也是對自己的不尊敬,因為過去吃官司畫供時才打叉子的,這無疑也是在否定自己。

十二、落地驚神。所謂「落地驚神」的意思是指失手將筷子掉落在地上,這是嚴重失禮的表現。因為中國人認為,祖先們全都長眠在地下,不應當受到打攪,筷子落地就等於驚動了地下的祖先,這是大不孝,所以這種行為也是不被允許的。


推薦閱讀:

中國電影多爛片,有爛觀眾助紂為虐!
新中國60年法學研究與法制建設的互動
視界 | 為救大堡礁,澳大利亞人毒殺海星,中國網友表示:放著我來……
醫生爸爸暖心字條中的中國醫生所面臨的壓力有哪些?
中國羅盤詳解-第三十四層 二十八宿五行消峰

TAG:中國 | 中國人 | 禁忌 | 筷子 | 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