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說方言很丟人嗎?

我們可以不說方言,

但不能為說方言感到丟人。

有文化、有身份的人都用普通話交流,沒文化、沒身份的人才說方言。

這個觀點幾乎成為「普通現代人」的共鳴。部分「城裡人」聽到方言便可以理所當然地厭惡:「鄉巴佬」。

甚至不少鄉民用方言與城裡人說話時,也不自覺暗暗揣測:對方會覺得自己丟人嗎?這是自我與自卑的碰撞。

消滅方言 從娃娃抓起

天涯論壇一位樓主說:現在的杭州,10歲以下的小孩幾乎沒有說杭州話的。

那些小孩子,跟自己的爸爸媽媽說著普通話,他們的爸爸媽媽和他們也說普通話,而他們父母自己交流,或者和爺爺奶奶說話,卻用杭州話了。

不會說?不願說?不敢說?不屑說?

對此,家長坦誠吐露了自己的心聲:當大家都在禮貌地用普通話交流的時候,孩子突然飆出一句方言,引得大家荒唐大笑,這是多麼肅殺的事。

雖然笑者無意,遇到這種場合,爸媽們多少會感到尷尬吧。

更多的家長是擔心:這會不會影響他以後的語言發展?如果孩子上學了還不會說普通話怎麼辦?遭人笑話、被人歧視會不會傷害他幼小的心靈?

中心思想是:

用普通話交流是「禮貌」,

用方言就會引來嘲笑。

禮貌與否難道不是和態度緊緊關聯的嗎?

當孩子用自己想說的話表達自己,卻引來不懷好意的笑,這些大人的態度對孩子禮貌嗎?

這種態度對孩子的心靈當然會有傷害,因為「大人們」強制把自己的錯誤的價值觀加諸孩子身上。

「現代教育」環境下的「大人們」認為:

一個孩子說方言,

說明他的教養不行,語音發展有缺陷。

但是我見過很多這樣的兒童,和祖父母講方言,和父母或者小朋友講普通話,轉換自如,機靈可愛。

可幸的是,從2016年3月1日起,教育部新修訂的《幼兒園工作規程》中取消了「幼兒園應當使用全國通用的普通話」這一規定。

對孩子來說,是福音。

小學的時候,我們說方言要被扣分,因為影響班級榮譽。於是我們跟著老師們說著四不像的「商普」(商丘方言+普通話)。

老師說,你們現在不好好學習普通話,以後去大城市就說方言?多土啊!

可是啊,在外部環境的熏陶下,我的普通話雖不能達到CCTV播音員水平,與人交流完全無障礙啊。

我很鬱悶,與其他城市的人溝通,為了更順利交流,可以使用普通話。但是我們用自己的方言能更好的傳達,為啥還要吭哧吭哧胡說呢?

我在外說著流利的普通話,在家就說親切的像母親一樣的家鄉話,毫無違和感。

普通話本是一個工具而已,

但是我們卻把它當做評判高低的標準。

方言不丟人,它是我們的根

有人回憶自己師範畢業回鄉教書的時候,自認普通話說得不錯,給學生上課都是用普通話。

某次課下聽取學生的意見,同學們提的最多的一條居然是「老師,上課最好別說普通話了」。

在家鄉純方言的環境里,會說家鄉話卻說普通話,反而讓對方難以接受。

作為一種交流工具,普通話的確讓人們的交流溝通更方便,如果沒有一種通用的普通話,人們交流起來很困難!

但是方言不是普通話的對立面,普通話是在北方方言的基礎上規範而來。

而方言不僅僅是交流工具,還是一個文化體系的結晶。透過方言,我們能自如表達感情。

胡適在《<海上花列傳>序》中說:

「方言的文學所以可貴,正因為方言最能表現人的神理。古文里的人物是死人,通俗的白話固然遠勝於古文,但終不如方言能表現說話的人的神情口氣。」

「古文里的人物是死人,通俗官話里的人物是不自然的活人,方言土語里的人物是自然流露的人。」

為什麼我們在異鄉,遇到說自己家鄉話的人,會覺得倍感親切?因為方言是我們的母語,它熱情、親切、活潑、富有鄉土氣息。

透過方言,我們能看到移民史。

比如杭州雖然地處吳方言區內,但其方言辭彙、發音等卻與周圍地區的方言略有不同,而出現一些北方方言的特徵。

原因是宋人南渡,將杭州作為都城,並將原都城開封的方言帶了過來,在這裡形成了一個「方言島」。

至今杭州話里的一小部還保留著開封話的遺迹。

透過方言,我們能看到民俗。

在山西晉南地區,新娘迎娶回來進門時,不能直接從地上走,要從前後傳遞的鋪在地上的紅布袋上面走過,謂之「傳袋」,「 袋」諧音「代」,取「傳宗接代」之意。

我們即使不說方言,父輩、祖輩一定說方言。

方言是根,

如果覺得說方言太丟人,

就乾脆連方言形成的普通話也不要說,

索性 一直裝聾作啞得了。

底層的人才說方言嗎?

影視劇中,那些低賤的小人物總是操著一口濃濃的鄉音,打扮邋遢,行為齷齪。

例如《瘋狂的石頭》中黃渤飾演的黑皮,一個說著青島髒話的潑皮小偷,因一連串兒的倒霉催的事惹人大笑。

底層人物+方言,簡直成為鬧劇的標配。

大學期間,我們班內鬨鬧著用方言說話,但是不少同學害羞著,扭捏著不肯說,理由是:「太難聽了。」

難聽嗎?不是。

唐朝的官話與今天的閩南話相似。歷朝歷代的官話都離不開與河南話的融合。類似的口音,古人不覺丟人,我們覺得丟人。

因為這口音的地位變了。以前它代表著光鮮的朝廷,現在是「土不拉幾的鄉民」的表徵。

長期「以城市為中心」的觀念以及城市化不斷推進的過程,使得農村地位持續下降。

而相對於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這些大城市而言,中部、西北、西南的大部分城市則是「農村」一樣的存在。

我們說、聽河南話、山東話、陝西話,會感到一股濃濃的鄉土氣息迎面撲來。

但是我們聽到北京話、上海話、廣東話時會兩眼放光,而會說這些方言的人不會感到害羞、自卑,反而有種以我為尊的膨脹。

因為我們要追求時尚,新潮,一切「土」的事物都要消滅在搖籃里。

曾經在上海、北京上大學的高中同學說,他們出去吃飯、逛街或是當地遊玩,要是說上幾句上海話、北京話,真的倍感有面兒。

但是,在山東、河南長期生活的人,雖然口音更靠近當地人,就沒有那份驕傲感。

所以,不是方言難聽,也不是方言低賤。只是功利的我們習慣於把自己的工具也要功利化。

如果覺得說方言土、低賤,為什麼還拼了命考高級美式英語呢?美式英語相對於倫敦音而言也「村」啊。

真正敢大大方方說出自己的方言的是兩個極端。「本地人」,「文化人」。

此「本地人」,非彼「本地人」。在相同的圈子、相同的地域,我們處在同一個層次,就沒必要遮遮掩掩了。

文化人,真的不是上過大學,接受過高等教育就是文化人了。只有真正了解方言的美,「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人才能說有文化。

因為,文化人不以經濟、地位看人,不以功利心定義美。

若說方言是可恥的,那孔孟孫吳皆是可恥的,說方言的開拓者都是可恥的。

不是方言低賤,

而是我們不懂它的珍貴之處。

語言 沒有貴賤,人心 才有。

· END ·


推薦閱讀:

中國最難懂的十大方言,潮汕話居然排在…*
中古漢語是如何統一到全國的?
歐洲各國語言之間的差異和中國各地的方言之間的差異是否類似?
糾正自己的方言發音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如何反駁「你在家鄉都不說方言你就是裝逼」?

TAG:方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