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6)【齊素萍居士】恢復東天目山昭明寺二十周年紀念+老法師開示(附珍貴照片)

轉自開覺法師前幾天發出的感人圖片

罕見的念佛道場:東天目山昭明禪寺簡介

東天目山

《山海經》名龍首山,亦名浮玉山,位於吳越古城臨安市五十里處,主峰海拔1500米。《大藏經》謂:宇內三十四洞天,名太微元蓋之天;《太平寰宇記》云:水緣山曲折,東西巨源若兩目,故曰天目。東天目山山頂有一泉池,與西天目山山頂泉池遙相呼應,冬夏不枯,如仰望藍天的一對巨目,由此得名天目。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奇特的山體結構,形成天目山,山雄、水秀、石奇,古樹參天,雲罩霧遮,溪瀑縱橫的壯觀景象,真所謂天目三千丈,東南第一峰。

山上勝境古迹頗多靈瑞,猶如仙境,有八景最為著名:仙峰遠眺、雲海奇觀、經台秋風、平溪夜月、蓮花禪坐、玉劍仙橋、懸崖瀑布、古殿棲雲等。

東天目山玉屏峰、環翠峰,其形如椅,左右垂肩,蒼松翠竹羅列森然,昭明寺深藏其中。迄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歷史。因寶志公大士飛錫來此,開闢了這片佛教聖地,始為初祖。後梁武帝之子昭明太子蕭統入山修行,分《金剛經》三十二品,聚諸僧眾。集結茅棚為叢林,南朝梁武帝大通年間賜「昭明禪寺」匾額,遂成業席,宗風遠播,盛極一時。歷代僧桀倍出,孕育了志公、高峰、中峰、彗忠、玉琳六代國師,得道者不勝數。

昭明禪寺

昭明寺,開梁代之鼎盛,歷史悠久,幾興幾費皆因大火。1958年,山上林場因烘培藥材,招致大火,昭明寺殿堂廟宇毀於一旦,僧眾被迫離開,從此一片瓦礫廢墟。荒草叢生。

1996年至今,十餘年如一日,常有一個矯鍵身影,邁著堅毅的步伐,奔波在鄉間小徑,攀徙在蜿蜒山間,穿梭於青松翠竹中,她就是恢復重建昭明寺道場的齊素萍居士。齊居士有感於興極一時的古道場,敗落至此,不禁落淚感嘆佛法日衰,遂發願一定要恢復東天目山,建立盡虛空遍法界第一的凈土宗道場,讓有志於修學佛法的同參道友們,有一處安身立命之所。

背山

齊居士憑著對佛陀教育事業的至誠信心,立下堅定誓願:「死也要死在東天目山,不恢復道場,決不下山!」

十年寒暑,齊居士靠著堅毅的毅力,遵循著導師凈空老法師的教誨,靠著眾人肩挑體荷。千年古剎漸漸恢復了昔日的莊嚴,經聲佛號迴響在山林之中,成為響譽世界的凈土道場。

齊素萍居士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由五里亭踏古道石階,蜿蜒而上,經七里亭,抵倚天門,放眼遠眺群山,諸峰頂衝出雲端,若浮若隱,彷彿已置身仙界。遠處瀑布如白虹直垂山間,名東崖瀑布。崖上溪流匯聚成池,名黑龍灘。夕年垂公橋,停靠於兩崖間,瀑流橫披,如白虹卧波,直垂山間,水流順勢而下,蜿蜒曲折,直至山腳,連綿百丈。

由橋而上於雲霧之間,古木參天,翠竹夾道,佛號頓灌於耳,豁然而見,梁代古剎四字,蒼勁有力鑲刻于山牆中。

拜進山門,於2004年恢復的天王殿內雕樑畫棟,柱聯:「求福求慧求生凈土;為人為法為證菩提」,一語道破,齊居士恢復寺院的用心。此門是寺院的第一道門,謂三門,因自古寺院多建山中,又稱山門。一入殿門,彌勒菩薩笑顏相迎,慈悲歡喜,告訴我們要生平等心,呈喜悅相,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人生苦短數十寒暑,要能看破放下,終得大自在。

兩側伽藍聖眾菩薩:四大天王,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關聖帝君,皆為佛門護法。擐甲持杵洞察事非邪正於當念,揚眉瞬間委悉善惡因果於湫毫。

東天目山秉承導師凈空上人教誨,一句佛號,一本無量壽經,不間斷,不懷疑,不夾雜。是凈土宗的專修道場。

遠望「西方一號」樓似舫船

西方一號念佛堂為「昭明寺」主體建築之一,建於2001年,整體為兩層樓閣的舫船建築,喻苦海慈航渡眾生,此船也被四眾弟子喻稱為,西方極樂世界的接引船。只見船頭錦幡高懸,上綉金色大字「西方一號」。念佛堂啟建因緣很特別,齊居士一日在夢中,忽見汪洋大海,許多人掙扎其中,痛苦非常,求救聲不絕於耳,齊居士見此慘狀,大聲念佛,求佛菩薩慈悲救拔苦難眾生。剎那間,一艘大船飄然而至,齊居士大喊道:大家趕快上船。眾人奮力攀上大船,度過茫茫苦海,抵達彼岸。夢醒後,齊居士發心,一定要建艘慈航,幫助念佛同修精進修行,速度業海,早歸極樂故鄉。

西方一號念佛樓牆體

鑲嵌著凈空法師的題詞「莊嚴國土」

一樓為念佛堂:供奉四米高的西方三聖立像.中間是西方極樂世界接引導師阿彌陀佛;左邊是觀世音菩薩;右邊是大勢至菩薩.阿彌陀佛是梵文音譯,意思是無量光,無量壽,以兩個無量含概一切無量,智慧、德能、相好等等通通無量,是供四眾早晚課誦和平時共修的地方。

一樓念佛堂

二樓是講經堂,堂上高敷九龍法座,法席上奉本師坐像,後壁懸掛《西方接引圖》浮雕。

二樓講經堂

為方便大眾修學,念佛堂內配有寬頻網路和整套影音設備,每日上網聽凈空老法師同步講課,進行遠程教學。佛法不離生活,不跟時代脫節,不落後於時代,更能跟社會和諧同進步。

「西方一號」左側有長廊,圍繞而成七寶池,白玉欄楯,周匝圍繞,池水清冽。《阿彌陀經》云: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池中蓮花,大如車輪,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潔。十方世界諸往生者,皆於七寶池蓮華中,自然化生。此池不緊莊嚴道場,同時它的主要功能是用於防火。

長廊和七寶池

在念佛堂對面是四合院。是集食宿與辦公的建築,建於2002年。上下兩層,按照中國傳統四合院建設。

韋陀亭,建立於全寺的中央,手持降魔寶杵的韋陀菩薩,威坐於中。相傳昭明寺二祖昭明太子即是其化身,故昭明寺也韋陀菩薩應化道場,菩薩於自家中安然現坐像,所謂:「天下皆立像,唯此是坐尊」。韋陀菩薩示天王將軍身,護持佛法及四眾弟子安心辦道,其感應在天目道場亦為顯赫。

韋馱菩薩像

齊居士初興道場時,物資缺乏,曾有身著黃袍,形體高大,法像莊嚴的出家人到富陽去托缽,富陽居士問:「師父從那來?有什麼事?」法師說:「我是東天目山的當家,正在恢復道場,你們要發心去供養。」

居士們問「缺什麼?」「什麼都缺!」於是富陽居士們準備了:米,面,油,蔬菜,棉被等很多供養,一行人跟著師父來到東天目山,到了半山腰大和尚越走越快,一會沒影了。好不容易大家到了山上,嚷著要見當家的。見來了那麼多人找當家的,齊居士就說:寺院還沒建好,還沒有當家的。不過我在管事,他們都叫我當家。眾居士急了,都說不對,把因由說了出來。齊居士沒辦法只好讓他們自己找,他們一直找到還未建好的大殿外,見有一排清晰的大腳印,往裡面一看,殿里供奉的韋陀菩薩塑像,這才恍然大悟,原來是菩薩示顯,來護持道場。其感應事迹在東天目山不勝枚舉。

韋陀亭正前方是青石雕嵌的九龍石壁。因昭明寺歷來毀於大火,故建九龍壁,希望龍王菩薩普降甘露。護持道場正法久住。

韋陀菩薩像對面的九龍壁

韋陀亭後方是大雄寶殿,為雙層重檐建築,建成於1998年。殿內供奉本師釋迦牟尼佛。佛具足大力,能降伏自己的煩惱習氣,能出輪迴,能了生死,所以稱為大英雄。

大雄寶殿

釋迦牟尼佛,本名悉達多,是印度迦毗羅衛國王子,生於周昭王甲寅時四月初八,十九歲出家,三十歲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豁然大悟,講經教學四十九年,說法三百餘會。大殿內供養佛的形象,是飲水思源,返祖報恩的意思,大殿左右兩壁,塑十八羅漢像,貌奇心慈,怪態密行。大殿前雕龍石階兩邊各有一泉,皆是山中古泉,左為濯纓泉,一勺清泉淺復深,濯纓明現示人箴,靜中三複滄浪泳,童子何心契佛心;右為洗心泉,卓錫東山古剎深,禪機參透眼前箴,天工巧鑿泉水,洗凈塵心即佛心。

大殿旁邊是祖師殿,內奉地藏王菩薩聖像及供歷代祖師的牌位於正中,前後壁排放著齊殿高的櫥櫃,是為放置法界眾生的牌位而設置的,殿中日夜播放著凈空老和尚宣講的《地藏經》願法界一切有緣眾生能在這裡,聽經聞法,破迷開悟,往生凈土,離苦得樂。

殿前右下方有一池,名「浮玉池」,相傳曾有玉從池中浮出,天目山也因此池而又名浮玉山。

在大雄寶殿的後面,是藏經樓,高33米,佔地400平方米,始建於2003年,2005年完工,為三層重檐建築。佛教經典,分為三大類,經藏、律藏、論藏總稱三藏十二部,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經論,經後人整理成文字,即大藏經。安放這些經典的地方就是藏經樓,功能與現代的圖書館相同。

藏經樓

樓內有書櫃114個,以花梨木和香樟木,雕刻打造,裡面主要是存放中國傳統文化儒,釋,道三家的典籍及乾隆大藏經。

藏經樓右側為貴賓樓,用來接待貴賓食宿。

左側為觀音殿,觀音殿是齊居士最早恢復的建築,外觀古樸簡陋,經過內部裝修後,一樓是萬姓先祖紀念堂,集流通處為一體,二樓出家女眾佛七共修的地方。

藏經樓左側的觀音殿

方丈樓是接待客人的地方,上下兩層,一樓有餐廳,會議室,客房;二樓有佛堂,客房,六角會客亭。有匾為報恩小築,以報十方大德護持之恩。

主體建築群,依山而建,錯落有致,宛如深山中盛開的蓮花。從四合院前順路而上,迎面而來的是彌陀村。

彌陀村位於寺院西南角,是老年人念佛生活的地方。

1999年,齊居士決心要把師父創辦彌陀村的心愿在東天目山實現,讓大家有個修行念佛的場所。於是開始建彌陀村,當費盡心血建好兩層樓後,第三層在也沒能力建了,多方奔波求助無應,此時齊居士身心疲憊,自知無能為力,想道眾生沒有福報,彌陀村建不成,悲憫眾生長跪在韋陀菩薩面前痛苦流涕,求佛菩薩慈悲加持。是夜雷閃電鳴,風雨大作,待天明風和日麗,不知從何處連跟拔來了許多大樹,從倚天門一直到寺里倒的滿路都是,而四周的樹木都完好無損,齊居士喜出望外知道是佛菩薩慈悲加持,林廠堪察丈量後使用。待彌陀村建好後,只多一根木頭,這時建齋堂。正好缺一根主粱,不多不少木頭全都用完了。

彌陀村

現今的彌陀村,已是全國修學佛法的老菩薩們,安居樂道,頤享天年,求生凈土的西方接引站了。

從彌陀村遙相望去,有棟樓閣,于山林中若隱若現,此樓即地藏殿。地藏王菩薩為幽冥教主,發大誓願:眾生度盡,方證普提,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在地獄度罪苦眾生。二樓有古銅鐘,昔日開山始祖寶志公和尚借道眼於梁武帝觀地獄,帝見其中眾生受苦無量,慈悲心起問國師:如何能讓眾生減輕痛苦?師曰:聞寺鐘聲,其苦暫歇。帝即命天下從林擊鐘息苦。從此晨鐘墓鼓,連續千年不斷。

因昭明寺是依山而建,故個個建築群,分散在不同的山體中,相隔距離不等。順彌陀村而上,大約2里山路,是白雲窩。

白雲窩 志公禪院

白雲窩原名棲雲殿,是開山祖師寶志公大士修行的地方。相傳志公大士是觀音菩薩的化身,於是寺院於2004年恢復志公禪院,內奉千手千眼觀音菩薩站像,高6.4米。

「觀音--觀察世人苦難音聲,即垂手救援之意」。於佛陀教育中代表「慈悲」。與世間的「愛」不同之處,慈悲是理性、充滿智慧的愛,真誠平等、沒有任何條件幫助一切眾生的愛。

「慈悲」如何落實呢?「千手千眼」所代表的,就是《眼到手到》。看到眾生的需要,立刻伸手去幫助。佛經上說: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而為說法。面對現代社會,千手觀音的相貌,若能畫上各種不同族群、不同宗教的相貌,表法的意義就更加明顯。由此可知,「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所展現的是多元文化和諧世界共存共容、平等互助、誠敬謙和、仁慈博愛的真實涵義。這是佛陀教育的圓滿智慧,教學藝術的表現。

志公禪院是集念佛堂,講堂於一體的教學場所。

沿白雲窩順石梯而上,大約10分鐘,有一片開闊的山地映入視野。這裡是分經台。

分經台

分經台是當年昭明太子分金剛經的地方,亭子裡面是分經的石頭,是昔年昭明太子將無段落的金剛經,分為三十二個章節的地方。此石保存已有千餘年,非常珍貴。分經台,只做的簡單的修建,暫時供修行人閉關之用。

昭明太子在分經時,因勞累過度而眼翳,經志公大士指點,於洗眼池洗左眼復明,後到西天目洗右眼復明。此泉已有千餘年歷史,冬夏不幹枯,水清見底,含有豐富的礦物質,對眼疾尤為有效,故到寺院來的人,都要用此泉,來清洗眼睛,希望肉眼清明,法眼頓開。

十年艱辛,古剎終於重現新容,恢復了道場往日的莊嚴與清凈,相信正法一定會在這裡久住,佛法定會在這裡中興。


祈願:天下和順,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災厲不起。國豐民安,兵戈無用。崇德興仁,務修禮讓。國無盜賊,無有怨枉。強不凌弱,各得其所。


推薦閱讀:

照相的時候,愛笑的人的性格和不愛笑的人的性格有什麼不同嗎?
你認為最搞笑的照片是什麼?
這樣的照片是用什麼樣的鏡頭?
你都拍過哪些失敗的照片?
照片的背後

TAG:照片 | 紀念 | 法師 | 恢復 | 老法師 | 周年紀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