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周刊:香港即將進入曾蔭權時代
曾蔭權參選香港特首 作者:中國新聞網 洪少葵點擊此處查看全部新聞圖片董建華3月辭職,新特首6月補選;香港特別行政區的下一任特首人選,眾人矚目曾蔭權。《大公報》對香港第一任、第二任特首董建華如此評價:他的最大貢獻,在於確立「一國兩制」體制、提高港人對國家的感情和認識,開啟香港和內地特別是珠三角的良好合作關係,而且繼續致力在國際上加強香港自由經濟和民主法治的形象。
新銳導演聚焦福克斯
碧水升級版小獨棟
給一萬,讓你做老闆!
龍騰天下愛麗舍中華行
為香港服務了38年的曾蔭權形容參選行政長官是他人生中的最大決定,他的競選口號是「用心務實為香港」。之前,這個孤獨的西藥推銷員通過奮鬥成為政府公務員、香港財爺、香港公僕之首的傳奇,在香港家喻戶曉,印證了香港自由開放的社會價值和「打不死」的香港精神。前任特首、全國政協副主席董建華支持曾蔭權,認為他是帶領香港前進的適當人選;民意調查也顯示他深孚香港各界民望。香港要在第三任特首的領導下再創生機。香港人期待香港走出「中年危機」,再次成為「機會之都」,讓700萬香港人都能走出一個新局面和大好前途。面對未來,香港和中國內地互為發展機會。「香港好,國家好;國家好,香港更好」--董建華先生的名言將繼續成為香港前景的寫照。文/馮木清(香港政論專欄作家及中港互動趨勢觀察者)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二屆行政長官的補選,雖然仍在前奏階段,但香港已無人懷疑,辭去政務司司長職務參選的曾蔭權先生將穩操勝券,由於曾為各界選委接受,又獲得中央政府的「祝福」,因此另外兩個對手——泛民主派的李永達及有「潮州怒漢」之稱的詹培忠遑論取勝,恐怕連獲得100名選委提名的參選資格都有困難,使這場補選很大機會成為「獨角戲」。如果我們從香港經歷重大歷史性轉變後邁向新階段的角度衡量,曾先生也許並非是今後統領香港的最佳人選,但現代社會的領袖往往是由各方平衡後能計算出最大值的人出任。今日的曾蔭權和當年的董建華先生,他們的「最大值」都遠遠超過其他人選。董建華在回歸後出任首位行政長官,在一般人眼中只是一匹「黑馬」勝出,但其實他的當選充滿必然性。董先生年輕時在英國受教育,回歸前又有在行政局參與港英決策的經驗,其父為美國政經界所熟悉,家族亦在台灣有廣泛的人脈關係;而香港市民雖然對他認識不深,但卻不反感;這些香港回歸後第一屆行政長官必需具備的要素董先生都擁有,因此當年香港社會也許還有比他能力更強的領袖人物,但董的當選仍屬必然。今日的曾蔭權先生也是一樣,雖然他造勢前的民望和經濟戰略眼光不是樣樣領先,但他是一名經驗豐富的技術官僚,具有相當不錯的管治能力;其理念及形象大致上為民主派及香港民意接受,他的天主教徒身份亦在中央政府眼中另有戰略價值。因此從香港社會以及政府管治穩定的角度評估,他是「最大值」的人選。早在董先生宣布提前退休、而曾開始署理香港特首時,我就指出:對中央政府來說,曾蔭權最大的戰略價值在於他可以較好地作為「一國」與「兩制」之間的紐帶,他是「北京意志」與香港「主流民意」之間的橋樑。曾蔭權如果當選,也會是一位非普選產生但民意支持度較高的行政長官。曾蔭權的競選政綱十分全面,任何一位沒有明顯界別及黨派傾向的競選者大概都是這樣。政綱中較為引人注目的是提出改組行政會議及成立香港長遠發展策略委員會,這都是讓港人有所期待的。但行會改組存在著方向性的問題,曾和香港社會精英同樣意識到行政會議決策力弱化、政策水平不高,但是如何改造,是行精英制還是結合政黨改成另類立法會卻未有定論;長遠發展策略委員會也是,是諮詢機構還是決策機構?若是後者,需相應地在政府架構內成立戰略產業局才對,但尚未有跡象顯示曾蔭權會重整組政府架構。綜觀香港目前的經濟表現,當地中短期不會有什麼大問題,但有長遠性的隱憂:在一些傳統的角色與功能被替代後,如何建立起新的核心競爭力?香港現時仍未有全盤的、長遠的規劃。在經濟領域,香港除了CEPA的機遇,還遇到前所未遇的挑戰。我們可以將香港與中國比喻為一個小球體和一個大球體,由於種種原因,在1980年代以前,中國在經濟上一直被外間視為「不動」的球體,因此香港這個小球體雖然在中國這個大球體旁邊,但沒有受到任何牽引力的影響,運轉自如。但大球體一旦動起來後,其所產生巨大的引力必將使香港這個小球體被動地改變自己原有的運行軌跡。香港人普遍認為,1997年是香港歷史的轉捩點,但只有極少人意識到,其實真正對香港產生重大影響的是中國在經濟領域全方位與國際接軌及執政黨的深刻變革,比如立法保護私有產權等,這是香港從來沒有面對過的中國新格局。只有明白到這一點,香港人才有可能找到正確的因應之道。「非典」後,中央開放國內居民港澳自由行以及推出CEPA,令香港經濟獲得更多發展機會,但這些並不是當地長遠的核心競爭力,香港需要深化與大珠三角的聯繫及建立自己的戰略產業才能確保持續發展。香港本質上是一個經濟都會,因此對特首的經濟眼光是有要求的。回歸前英國人為香港留下了很多寶貴的管治經驗,但香港的歷史處境和當年已大不相同,這不僅僅是因為九七回歸,未來的香港,需要一個戰略型的領袖多於需要一個技術官僚,曾蔭權能否從一個傳統的政務官提升為一個高瞻遠矚、了解中國的政治家,對香港至關重要。香港以前是「機會之都」,現在到了「中年危機」。香港人心裡所期待的,或者是一個訊號,促使民間先起步,向前直走,走出一個新局面。文/呂大樂 圖 何政東/新周刊"期待」屬於將來式。對一直在現在進行時狀態下生活的香港人來說,他們不習慣講期
新銳導演聚焦福克斯
碧水升級版小獨棟
給一萬,讓你做老闆!
龍騰天下愛麗舍中華行
待。期待需要他們靜下來,想一想,想將來。期待需要找到寄託的對象;香港人不會把希望放在一兩個人的身上。香港人的特點是沒有人願意停一下,就算稍微放慢腳步,亦會很不自在。香港人也不喜歡等待--等待新希望的出現。等待不夠實際。對香港人來說,有時候一年已是很遠很遠。坦白說,一年之前,誰會想到特首出缺,竟然會發生補選這回事?如果有人談論過這事情,那通常都只是胡鬧亂講的,沒有人會認真對待。反過來說,董建華先生請辭特首一職只不過是幾個月之前的事情,現在的感覺卻好像很遙遠;對於整件事情中的很多細節,甚至已經記不起來了。如果不是需要進行補選,給選舉活動的喧鬧聲音所提醒,或者香港人早已把董建華先生為首的特區政府管治看待為已完結的檔案,暫且安放在記憶系統的某一個角落。就是這樣,董先生的大名在一夜之間消失於香港社會的公眾論述。這並不是說他不重要,而是他與每天在發生的社會大事不再相關了。這不是人情冷暖,更不是跟紅頂白。只是這一切已屬於過去式,事情已告一個段落。在這個變局裡,一切都很快,很突然,像按鈕「重新開機」一樣,之後畫面完全改變了。情況也像一些港產片的情節,鏡頭一轉,已是另一番景象。至於日常生活,一切如常。這是香港人一貫的生活態度。事實上,在香港,新聞話題從來不缺,社會上大小事情,天天在變。有人認為香港生活太刺激,但對香港人而言,變幻是永恆。無論出現了什麼風浪,市民少有作出過度活躍的反應或太過興奮的表情,套用民間流行的話說,皆因消息早已在「市場消化 」。原來是意料之外的,現在已變為常態的一部分。把消息消化,只是時間上的問題而已。香港人一向相信「船到橋頭自然直」,事情到了關鍵時刻,總會有解決的方法。他們不習慣計劃,但善於隨機應變。香港人向以「八仙過海」作為生存的策略,各自想出自己的辦法,而總和則是一個各有機會的環境。對香港人來說,明天又是另一日,這代表積極,不是消極主義。長期在現在進行式狀態下生活的香港人,活在當下,就是繼續向前。事實上亦只有不斷前進,才能促成轉變的出現。就算要重新定位,香港人也只會以現在進行式對待──邊走邊想辦法。香港人很少會坐下來想辦法。他們一天到晚都忙於解決眼前的大小事情。他們未必缺乏能力去看得遠一點,只是習慣了今天的事今天做,不會對明天想得太多、太入神。當然,我們不能說香港人對未來沒有期待。他們期待轉變,期待有一個新的局面。但他們的期望不會集中在某些領袖、個人身上。在他們眼中,個人並不可靠。依靠個人跟望天打卦沒有兩樣。是錯誤理解也好,是主觀意願的投射也好,香港人以為香港社會是一部機器、一套制度(至少他們希望如此)。它有它的一套規矩與邏輯,它有它的一個系統。SARS襲港時香港人是靠專業人士緊守崗位和市民大眾各自做好本分來應付危機。SARS期間及之後,香港是一個「半自動波(好像汽車的自動排檔)社會」:由平民百姓站在前面,人人多走一步,多付出一點點,對旁邊的人多一點關心,來把事情做好。其實在剛過去的幾個月里,沒有人對特首請辭會否影響政府的日常運作的問題感到好奇,甚至沒有人會問政府的領導層有變,這對特區管治會否造成衝擊。在董先生正式請辭前後,市民從來沒有懷疑過政府施政會因此而出亂子。對香港人來說,明天之可以又是另一日,皆因他們認為組織與制度可以信任,政府可如常運作,不會影響市民生活。有趣的是,香港市民顯然也不介意有一個「無為而治」的政府。當個人的方向感並非源自政府的政策或意識形態的時候,領導們的存在與否便不是大眾的關注點。與其對領導們談期望,不如關心自己,看看有些什麼可以做得更好。市民真正關心的問題是這部機器或這套制度是否出了問題。關於這一點,香港人心中有數。戰後至今60年間大致運作良好的香港製度,其實已到了「中年危機」。以前是「機會之都」,現在「全球創業觀察」的調查顯示香港人的創業率持續偏低;以前香港是東亞地區在文化、思想方面最不受拘束和跳躍活潑的城市,近年連參與「影帝」角逐的男演員,來來去去不出那三五位候選人;曾幾何時,香港創作天馬行空,現在最缺新意和未能令人有意外驚喜;以往香港這個城市有著各種各樣的發展空間,人人在「灰色地帶」尋找自己的機會,現在連香港的街道也變得死板、單調。舊的機器、制度、系統開始轉得不順,與新環境擦不出火花,無法「四兩撥千斤」,激活新的動力。這部機器、制度、系統不單只需要翻新,還要加入新零件,注入新元素。這一個翻新的工程應該是基於過去的優點,而同時又要面向未來。香港人期待一個新局的出現。既然已經按下reset鈕掣,舊的一局遊戲已經正式完結,未來應該是一個新局。Game over之後不應該是舊調重彈。機器或制度的內部運作出了問題,便應該好好檢查一下,決定如何修理。但是以香港人的性格,他們不會靜下來好好檢討。再者,這部機器或這套制度又未至於全面「死火」,無法運轉下去。於是,只做小修小補又繼續下去。這正是現時香港的困局所在。市民不會對政府作出特別的期望,但又苦於無門路去激活一次正面和積極面對「 中年危機」的「全身檢查」。香港人心裡所期待的,或者是一個訊號,促使民間先起步,向前直走,走出一個新局面。新香港在於新前途、新商機、新自信、新作風、新視野、新期待。世界變了,香港依然在潮頭。文/山雞哥特首換了,香港依然是那個中國城市方陣中的舒馬赫,是城市中的城市,是被神話了
新銳導演聚焦福克斯
碧水升級版小獨棟
給一萬,讓你做老闆!
龍騰天下愛麗舍中華行
並被繼續稱頌和效仿的榜樣,是被更多「自由行」的中國人體驗著的傳奇。商人背景的特首董建華之後,新任特首如換上公務員背景的曾蔭權,應該能為香港帶來新氣象。共同點是,他們都是了解香港、熱愛中國的中國香港人;不同的是,今日之香港與8年前的香港所面臨的世界和中國,已然有了新的變化,世界越來越一體化,而中國越來越具有全球思維。香港回歸8年來也算曆經世事磨難,從金融風暴到SARS,從城市產業定位的轉型到中產階層走出負資產的陰霾,香港人從未停下匆匆的腳步。「打不死」的香港精神和成熟商業社會裡的健全體制,都在支撐著香港人度過難關。當然,更重要的是,香港人還有一個「靠山」——「一國兩制」。董建華「香港好,國家好;國家好,香港更好」的名言揭示了香港的未來與中國的未來是一個命運共同體,而始於2003年的CEPA則是明證。在過去一年中,香港與中國內地的經貿合作更加頻繁、便捷和深入,全體香港人都能感受到經濟復甦並走強的暖意,並從中受惠。新香港將會「新」在哪?它的「新」,在於一個新任特首及其政府開闢的新前途;在於與內地的經貿合作日漸「無縫鏈接」所催生的新商機;在於經濟回暖、就業機會增多、負資產減少所託起的新自信;在於香港人除了辦事規範、規則先行之外隨機應變的新作風;在於更廣闊的城市交流所拓展的新視野;在於新的全球格局中香港人對自身定位的新期待。世界變了,香港依然在潮頭。八年香港走勢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15日17:47新周刊文/咼中校香港經濟強勁復甦
新銳導演聚焦福克斯
碧水升級版小獨棟
給一萬,讓你做老闆!
龍騰天下愛麗舍中華行
「Lifestyle in the sky」,這句樓盤廣告語最近在香港特別勾人心魄,因為該樓盤最近創下了香港樓市的天價,空中複式單位高達38000港元/平方(英)尺,也就是每平方米約38萬元人民幣!這幢雄峙港九的豪宅名叫凱旋門。沒有什麼能比樓價更讓香港人敏感,凱旋門的天價不但帶起香港的豪宅價格不斷攀升,而且也成為香港地產升溫的標誌性事件,大多數負資產人士終於可以長舒一口氣,解套了!隨著樓價飆漲,市民對經濟復甦的信心不斷攀升,香港也迎來了九七以來阻擊經濟衰退的首次凱旋。2004年香港經濟增長率高達7.5%,本地商品出口增長16%,同時企業恢復贏利,消費者信心上升,特區政府財政赤字大幅收窄。隨著經濟好轉,香港報紙上「事求人」的招聘廣告越來越多,不但減低了香港人對失業的恐懼,而且還給予人們更多的選擇,工薪階層在經歷多年的減薪後,也因此開始獲得加薪。2003年下半年,隨著《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協議(簡稱CEPA)的簽署以及內地港澳自由行範圍的擴大,香港經濟開始強勁復甦。CEPA為香港與內地的經濟融合掃除了障礙,開闢了通途,為香港經濟的長期穩定發展奠定了基礎。而自由行短期效果突出,內地訪港旅客人數成倍遞增,由2000年的400萬人次躍至2004年的 1200萬人次。內地遊客在港不但觀光旅遊,而且瘋狂掃購,很多人是一擲千金,毫不皺眉,讓香港人見識了內地人民的富庶與消費慾望。CEPA與自由行,一個著眼於長遠,一個顯效於短期,讓香港經濟迅速恢復起色。市民心態一變再變然而,僅僅在兩年前,香港人還在經濟低迷和SARS的雙重夾擊下苦苦掙扎。1997年,金融風暴重創東南亞,香港雖然抵擋住了國際金融大鱷的狙擊,但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衝擊;而2000年以來的美國經濟衰退給香港以新的打擊, 2001年香港經濟增長從2000年的10.20%驟然跌至0.5%。持續通縮,負資產人士增加,財政赤字,失業率高企……層層重負,壓在每個香港人的心頭。與香港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亞洲金融風暴過後5年,金融風暴中的泰國、韓國、新加坡以及馬來西亞都度過了危機,經濟增長煥發勃勃生機,而香港經濟仍不景氣。香港人從新加坡比到上海,從上海比到廣州,越比越不自信,結果讓特首每次發表演講時都要頻頻對市民進行信心喊話。香港人的自信心一跌再跌,心態一變再變,以至於讓中央政府「挺港」,甚至「救港」的呼聲都出來了……2003年初SARS爆發,香港經濟更是雪上加霜,而更讓人悲痛的是全香港有大約300人被非典型肺炎奪去生命。4月1日,影星張國榮在香港中環上演了他人生最後一幕,結果在香港掀起一波自殺潮,在他自殺之後的短短9個小時內,香港有6個人相繼跳樓自殺,自殺死亡比率攀升到18%,創下全球史上的紀錄。2003年香港人的信心喪失殆盡。但也在這時,香港迎來了轉機。現在的香港,市民信心隨著樓市高漲,心態也隨經濟越來越好。在香港街頭問路,他們會憋著一口普通話給你詳細指點,因為他們知道,好客之道才是生財之道。報紙上雖然少不了批評和挖苦,但人們關心的焦點已經是西九龍文娛區是否該建設?是否涉及官商勾結?香港人口即將面臨老齡化問題,是不是應該鼓勵生養三個孩子?基礎建設錦上添花隨著經濟的復甦和信心的增強,香港人發現自己朝夕與共的環境也越來越美好。這不僅僅是心態發生了變化,而是過去誰還有閑心關心變化呢?八年中,新機場、國際會展中心相繼建成,成為香港新的地標性建築,為東方之珠再添幾分亮色。八年中中國最先進和最現代化的圖書館和博物館也在香港落成,那就是香港中央圖書館和香港文化博物館。即將於今年9月開幕的迪士尼樂園不但是香港旅遊業的饕餮大餐,更將成為香港一道亮麗的文化娛樂風景。維多利亞港是香港的眼睛,在連綿山脊的襯托下,盡展迷人魅力。特區政府一如既往儘力呵護,並著重改善九龍海濱景觀。自2004年8月實施尖沙咀海濱長廊美化計劃,政府還計劃把西九龍填海區南端一塊面積約四十公頃的海旁土地,透過私人機構發展為匯聚藝術、文化、商業及娛樂設施的世界級文娛藝術區,提供場地舉辦大型藝術及文化活動,提升香港作為亞洲文娛藝術中心的地位。這就是在香港近期的焦點話題——西九龍文娛藝術區。目前全港九個舊區之中,有二千多幢超過三十年且殘破的舊樓,十年內更可能增加到三千幢。2001年港府成立市建局,實施全方位策略,四管齊下全面改造舊區舊樓。特區政府在為舊區創造生命力時,也逐步發展新市鎮,比如東涌新市鎮就是一個與自然環境和諧配合,又能保留文物的現代新市鎮。目前政府正在為將軍澳新市鎮的進一步發展制定全面計劃,改善其整體設計,以期在未來把將軍澳建設為一個四通八達、朝氣勃勃、都市設計別具特色和居住環境優越的新市鎮。為保持香港作為全球物流樞紐的地位,鞏固香港作為全球最有效率、最繁忙的貨櫃港地位,政府一方面擴展港口的設備,興建九號貨櫃碼頭,預計整個碼頭於2005年落成,另一方面加大與內地的交通聯繫,與深圳相連的西部通道過程預計在明年中竣工,港珠澳大橋已完成各方準備,可謂只欠東風。「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在張國榮離世不久,香港影星黃秋生在金像獎典禮上如此感嘆。的確,今日的香港不但在回歸轉型的陣痛中獲得新生,也在經濟轉型的烈火中尋求再生。
推薦閱讀:
※兒童讀經與國學班:在消費時代為專制「招魂」
※少女時代將解散? 成員俞利:無法永遠當偶像
※《俄羅斯愛情指南—王子時代》作者:納斯堅卡.阿斯法爾托娃
※青籽雜談——這個時代需要堅定、寬恕的力量!(三)
※《水滸傳》里王倫時代的梁山有多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