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人有自我意識?為什麼人只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而感受不到其他人的存在?(上)

最有格調的心學微刊

作者簡介

劉育梁,2000年受聘為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現為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光電系統實驗室主任、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科學通報》編委、《電子器件》編委會副主任。本文是2013年10月23日作者在清華大學所作的演講。

各位老師、同學,各位朋友,晚上好!

我們今天要討論的問題用哲學家的話說就是三個問題: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我們通常一聽到這些話就會覺得這是哲學家在故弄玄虛,這算什麼問題呢?問我是誰?我叫張三。如果這樣還說不清楚的話,那我的籍貫是河北。如果還不夠的話,我的體重、身高等等可以講很多。我從哪裡來?當然是爸媽生我的。要到哪裡去?火葬場。所以好像答案是很簡單的。但是對於像清華大學這麼高水平的老師和學生來講,這個答案太膚淺,太表面化了。為什麼這樣說呢?我們就把「我是誰」這個問題先拿出來看一下。

1「我是誰」為什麼是人生最根本的問題

科學已經告訴我們,人體一直在做新陳代謝,這包括物質代謝和能量代謝。就物質代謝來說,每隔一段時間,組成我們身體的所有的細胞都換掉了。也就是說,從小到現在,組成我們的那些物質早已經不知道哪裡去了,我們已經是換了很多個身體了,但是,在我們的信念裡邊,我們永遠都堅持,我一直還是那個我。這樣,就在思想的深處和科學的認識之間產生了一個巨大的反差,一方面組成我們的物質早已經換過很多遍了,另一方面在思想上我們非常強烈地堅持,我們還是那個自己。所以,問「我是誰」,這不是一個隨便的問題。

這樣一種強烈堅持的信念,可以反映在日常生活中。曾多次獲得奧斯卡獎的著名導演、劇作家,伍迪艾倫,他有一句名言,「我一生中有件憾事,就是我不是另外一個人」。從科學來講,我已經換過很多遍了,但是從心裡上來講,我很遺憾,我一輩子都沒換過,就是我自己。那到底為什麼會這樣?如果說這種自我的感覺它是成立的,那這個自我到底代表什麼?存在在哪裡?就是我們今天要討論的問題。

這個問題並不是只有哲學家討論它才是有意義的。我們每個人,把這個事情搞清楚也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在社會上要成就自我,實現自我,但是這個實現的自我到底是什麼,這個是需要明白的。很多的人、很多的同學將來也許會做科學研究。科學研究當然是研究客觀世界,但是研究客觀世界的出發點是什麼?是「自我」在研究客觀世界!如果對自我不清楚的話,我們所研究的客觀世界會不會準確,這也是個問題。所以,我們很有必要一起討論一下這個問題。

2「自我」的三種哲學思考

今天我們主要是從科學和禪修的角度來討論自我是什麼。在這之前,有必要回顧一下哲學上的主要思考。哲學上關於存在於我們思想裡面這個堅固的信念——自我,到底是什麼,有三種思考。

一種是唯物主義的思考,有這樣一本書,叫《我即我腦》,這個書名可以代表這種思考。就是說,組成大腦的物質和構造決定了自我。這本書是荷蘭一個著名的神經科學家迪克·斯瓦伯寫的。但是,這樣的思考碰到一個很大的困難,就是:我們的大腦是物質組成的,物質的屬性就是質量、電荷、速度等等,可是自我的體驗是感情性的,快樂、悲傷、激動等等,這些性質在組成它的物質上邊是找不到的,沒有聽說哪一個科學家在原子上發現快樂或者有什麼樣的情緒,所以這種唯物主義的思考碰到的困難就是沒辦法解釋這個東西。

唯心主義的思考很多人聽起來覺得好像是一種玄學,它是說整個物質世界都是我們意識或者是心所投射出來的。這樣一個答案,我們做科學研究的人很難接受。但是這個答案也不是隨便可以駁斥的。國外的一些哲學家和科學家,寫了不少這樣的書,比如劍橋大學出版的《量子物理學:幻想還是真實》,還有《尋找薛定諤的貓》,《世界真的存在嗎》,從量子力學等角度來解釋我們所經驗到的世界不一定是真實存在的。但是今天的重點不是討論這個,是討論自己,所以我們也不展開講它。

第三種就是二元論的思考,或者叫做笛卡爾的觀點。它說組成我們自己的是物質和意識兩部分,它們組合在一起,形成一個自我。這個理論的困難是,假如有兩種不同的東西,一種叫物質,一種叫精神,它倆沒有什麼可以關聯的屬性,那麼它們是怎麼樣相互作用的呢?這又引出松果體等無法說清楚的話題。所以這三種思考從邏輯上講都有困難。

有一個概念叫「心靈劇院」,這樣一個模型可以很好地描述二元論的基本觀點。很多唯物主義者,他其實不是唯物主義者,他是默認「心靈劇院」這個二元論的模型的。這個心靈劇院的概念是這樣的:我們的大腦,就像一個劇院一樣,由各個感官而來的、通過神經傳輸到大腦的信息,在這個劇院的屏幕上展示著。在大腦裡面的某個地方,存在著一個精神性的東西,就像這個劇院的觀眾,它在看著這些信息,然後就體驗到了整個世界。這樣一個心靈劇院的模型其實沒有解決任何問題,它只是把自我這個東西濃縮為心靈劇院裡邊的一位觀眾,就是把我們這個「大人」濃縮為裡面的一個「小人」,這樣一個方法,其實它沒有解釋任何問題。

現在一些科學家也在試圖從有一個觀察的主體這樣的概念擴展到是一個大腦的神經網路在體驗感官傳來的信息,這樣的解釋就跟唯物論一樣了。大腦神經所接受到的信息都是電荷,一些離子的運動。這樣的電荷是怎樣轉化成一些事件的場景,像某種情緒,比如悲傷,現在是沒有辦法說明的,所以哲學家們在這個問題上沒有什麼一致的答案。

有一個哲學家叫托馬斯里德,他說,「不管這自我是什麼,反正它能思考,會思考,能作出決定,能行動,也能感受痛苦。我不是思想,我不是行動,我不是感覺。我是某種能思想,行動,受難的東西。」這相當於繞了一圈又回到了原地——反正我也說不清楚是什麼,就是有那麼個東西,叫自我。

3科學的研究—橡膠手錯覺—來自Nature的報告

非常幸運的是,上個世紀末,從九幾年開始到現在,「自我」這樣一個很玄妙、很抽象的哲學問題變成了一個科學家可以研究的問題,而且取得了一些啟示性的結果。科學家採用一些錯覺實驗,可以很快地改變被實驗的那個人對自我的認定,他會把另外的東西認定為自我。

第一個研究是1998年發表在Nature上的。這個實驗是這樣的,找一些實驗對象,把他(們)的一隻手擋起來,比如這邊有個板,從肩膀這裡把一隻真手擋起來,他自己就看不到了,然後用一個橡膠手從肩膀這裡順下來,代替這隻真手,拿一個毛巾把肩膀那裡蓋住。把這兩個手放在桌子上,一個是另一側的真手,一個是剛才說的假手。然後做實驗的人就拿一個東西來刺激實驗對象看不到的那隻真手,同時,在這隻假手上也做同樣的動作。這樣經過大概幾分鐘的時間,這個被測試的人,就會覺得這個橡膠假手是他的,如果有人拿刀去往這個假手上一揮,他就嚇得要死。他就把一個假的東西、不是他的東西執著為他自己的手。下面我們播放這個實驗的視頻。這個視頻在網上也可以找得到,叫「眼見為實?橡膠手錯覺」。

4科學的研究—離體錯覺—來自Science的報告

第二個實驗是2007年發表在Science上的。這個被實驗者帶一個立體眼鏡,這個眼鏡顯示的信息是放在他身後的一個攝像機拍攝到的,實際上他通過眼睛看到的是自己的背影。然後研究人員用一個東西一邊在他胸口碰他,讓他有觸覺,一邊在攝像機前面的空氣上方做相同的動作。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之後,這個人就會覺得他處在攝像機後面的這個位置,他看著前邊另外一個人,他就不把這個身體當成他自己了,到最後如果有人拿著鐵鎚或者什麼東西在這個攝像機前面揮的話,他就覺得他的身體會受到傷害。所以在主觀感覺上他覺得他自己就坐在攝像機拍攝的這個位置上,而前邊他所看到的身體不是他自己。因為我們沒有做現場實驗,所以對於這樣的感覺,聽起來好像不是很奇怪,但是有一些神經科學家或者做醫務工作的科學家體驗以後覺得這個感覺太不可思議了。

還有其它一些實驗發表在另外的科學期刊上,內容包括通過一些實驗讓人感覺自己和其他人對調了身體,或者自己長了三個手臂,或者感覺自己的體型縮得很小或者膨脹得很大,五分之四參與這些實驗的人都能夠產生這種效應。

美國杜克大學醫學中心的神經生物學家米格爾·尼科萊里斯說,「很多人以為對自我的感知是天生的,但其實完全不是。這種感知可以被迅速改變,簡直太有趣了。」

5初步的結果與未來應用價值

總結一下這類的實驗。首先,其成功的關鍵是要把觸覺和視覺分離開,讓大腦得到的信息一部分來自身體,一部分是假的,大腦經過對這些數據的處理就會產生一個錯覺,它會感受到一個並不存在的身體。這樣的研究可以初步表明,自我是大腦整合感官信息產生的一種經驗。因為大腦需要不斷地整合這些信息,所以如果讓這個刺激消失了,自我的感覺,這種換位、錯覺也會很快消失。這樣的實驗表明了這種對自我的認定是可以通過一些實驗改變的。

這樣的結論是不是就支持了前面所提到的唯物主義的思考,即自我根本上就是這個大腦呢?也許是的,不過還是有一個問題無法解釋:大腦里這些物質屬性的東西通過組合之後,是如何產生恐懼等一系列精神屬性的東西的呢?另外在意識的層面,怎樣去整合感觀得來的信息,變成一種對自我的認定?這個細節現在也沒有人研究過,如果在座的有神經科學方面的研究人員或者有對其感興趣的同學,以後可以研究這個問題。

這樣的研究是非常有應用價值的。我們大多數人都看過「阿凡達」這個電影,在這個電影里主人公是躺在實驗室的,科學家在野外給他人工培植了一個身體,他通過某種方式接受那一個身體傳來的信息並對它進行體驗和指揮。當然這是個科幻了,但是我相信,如果這樣的研究深入下去的話,這個遲早是會實現的。現在也有一些科學家想把這樣的一些自我錯覺的研究結果應用到某些領域,比如說假肢。一般來說,失去腿的人裝一個假肢以後,很難覺得這個腿是他自己的,他總會覺得那是一個額外的東西。一些科學家就想借這樣的一些錯覺的效應,讓他覺得這個腿就是他自己的。這樣的研究也是非常有應用價值的。

能夠給大家介紹的科學研究差不多就是這一類的。這樣的研究還剛剛開始,有很多問題還不清楚,比如在大腦里到底發生了什麼,是如何整合信息的,都不清楚。所以下面我們就從了另一個角度,就是禪修的角度來研究一下自我到底是什麼。

(未完待續)


推薦閱讀:

你覺得社會把你拋棄了,其實真的只是你自己多想了而已
自我反省才是進步 人人網@李豐華√的日誌
「藝術」從業者怎麼達到純凈並保持「純凈的自我」?
在你生活的環境中,沒有與你目標一致,志趣相投的人;你要怎樣慰藉心中的那份寂寞與孤獨?
二十五歲,給我一個姑娘

TAG:意識 | 自我 | 自我意識 | 自己 | 存在 | 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