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民族及華夏文明圈傳統曆法——夏曆

夏曆(又稱:黃曆、皇曆或漢歷,常訛稱為:農曆、陰曆或舊曆),是現今依舊廣泛使用的中國傳統曆法。

事實上,夏曆既不是陰曆、也不是陽曆,而是陰陽曆。夏曆也不僅是農曆(指導農產的僅是其中之二十四節氣)。

夏曆亦不是舊曆,而是現今依然廣泛使用的曆法,所以很多人主張為夏曆正名。

夏曆是一種陰陽曆,其月的部分是以朔望月為基準確定的,其歲是以回歸年為基準確定的。

當前,夏曆是依據既定的規則,完全依照天文數據計算得來的,因此夏曆本質上也是一種天文歷。

中國現存最早的曆書是《夏小正》,以後曆法不斷發展,到漢武帝時期制定太初曆時已經有了相當完善的曆法規則,之後又經歷過多次修改。

目前,中國、韓國與朝鮮使用的農曆的版本並不一致,因此中國農曆日期和韓國農曆日期也不完全一致(例如2012年中國閏四月而韓國閏三月,端午節亦相差一天)。

日本古時使用中國曆法,從1685年開始自行編製曆法,一直到明治五年(1872年),次年廢除天保歷 ,改用歐洲的格里曆(即現行公曆)。

在中國大陸和台灣的漢族以及許多少數民族地區、朝鮮、韓國、越南以及海外華人社區,夏曆廣泛應用於生日標記、各種民俗活動等方面。

夏曆節日,比如「新年(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的節日活動,通常被視為華夏文化的象徵。

夏曆和格里曆(現行公曆)、伊斯蘭曆一樣,是現在應用最廣泛的曆法之一。

多數民族都有年和月的概念:通俗地說,所謂年,就是四季的周期;所謂月,就是月亮陰晴圓缺的周期。

準確地測量年的長度和月的長度,可以發現一年比十二個月多大約11天,即一個普通的曆法無法同時滿足年和月的準確周期,這就有了陰曆和陽曆的區分。

陰曆有著準確的月的周期,而年只是大體上符合一個四季循環,但其長度和四季周期有一些差異,

這就導致新年並非固定於某個季節,而是緩慢推移,從冬季逐年移動到夏季。例如回曆、古希臘歷都是如此。

陽曆有著準確的年的周期,沒有真正的月的概念,或者月只是大體符合月亮陰晴圓缺變化的周期長度。

例如公曆中的月與一個真正的朔望月只相差0.5~1.5天,西方語言中的月與月亮同源(例如英語中的month與moon),

但月亮圓缺與每月日期變化沒有固定關係(即新月的日期逐月緩慢推移)。季節明顯的地區,其原創曆法多為陽曆,比如尼羅河定期泛濫,造就了古埃及的太陽曆。

中國的夏曆罕有地同時滿足了年和月的準確周期,是為陰陽曆。

夏曆通過觀測月相,嚴格按照朔望月的周期確定月份,為夏曆的陰曆部分;通過觀測太陽與黃道的關係,定出二十四節氣,為夏曆的陽曆部分;

這兩部分的結合,是依照某些節氣必須在相應的固定月份,不滿足就閏月以求滿足。這樣做到年合四季、月合圓缺,達成陰陽和諧。(即新月固定於初一,新年固定於冬春之交)

所有其它的陰陽曆,絕大多數脫胎於中國的夏曆,比如藏曆、泰國曆、和歷以及朝鮮半島和越南的曆法等等,僅有的例外是猶太歷。

此外,很少被提及的是,夏曆內含一個純陽曆:干支紀月採用了完全由二十四節氣確定月份的曆法(每兩個節氣一個月份),

即完全由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確定年和月的曆法,是一個純粹的陽曆。此陽曆屬天文歷,

月長度為30天與31天交替、年長度多365天少366天,立春為年界(立春是與正月初一最接近的節氣,相差不超過15天)。此陽曆並未被廣泛使用,主要用於生辰八字的推算。

朔望月 平均= 29.530588日 = 29天12小時44分2.8秒(長度在29.27至29.83天之間變動)

天干地支

天干地支60種搭配,循環往複,每60年干支紀年一個周期、每60月干支紀月一個周期、每60天干支紀日一個周期、每60時辰干支紀時一個周期。

天干地支對應到月份,通常採用干支紀月,這種干支紀月以二十四節氣確定月份,捨棄了朔望月周期,是夏曆內含的一個純陽曆。

其中地支、特別是地支中的子午,在夏曆中有著重要地位。

地支

地支與月份、時辰有固定關係:

年、月表徵地球公轉,每圈為1年,均分為12格,每格為1個月份,各對應十二地支,

日、時表徵地球自轉,每圈為1日,均分為12格,每格為1個時辰,各對應十二地支;

由於這種對應關係,每5年(日),月份(時辰)的天干地支正好完成一次周期。(干支紀月無閏月)

子午

十二地支中,子午依據太陽的位置來確定,子為陰極盛,午為陽極盛,子午為歲、日周期定出始末與中點:

以每年太陽直射北回歸線的日期夏至定出午月,為每歲的中點月份(干支五月),

以每年太陽直射南回歸線的日期冬至定出子月,為每歲的始末月份(干支11月);

以每日太陽位於正南方向的時刻正午定出午時,為每日的中點時辰(11~13點),

以每日太陽位於正北方向的時刻子夜定出子時,為每日的始末時辰(23~01點)。

註:此處每日太陽位於正北方向是指夜間,太陽在地平線下方的正北。

歲與年等長,起始點平均相差八分之一年,即半個季度。因為歲末歲初各有半個冬季,年的安排使得冬季作為一個整體放在年末。

干支月和朔望月對應

每個朔望月的始末與中點通過太陽和月球的相對位置確定:

以每月太陽直射月球正面的日期滿月定出十五,為每月的中點日期,

以每月太陽直射月球背面的日期新月定出初一,為每月的始末日期。

屬陽曆的干支月來源於觀測太陽的回歸年並按地支均分,屬陰曆的朔望月來源於觀測月亮的盈虧。

每個干支月比朔望月平均多21.75小時,兩者差異積累到一定程度後,朔望月就閏一個月,以此達到兩者平衡對應。

(具體變化過程是:相對干支月,較短的朔望月逐月提前;當提前的天數達到半個月時,閏一個朔望月,即一個干支月對應兩個朔望月,

於是朔望月變成推後半個月;然後朔望月繼續逐月提前,如此循環往複。)最終結果是,每32.6個朔望月中有一個閏月。

實際觀測中,由於定朔和定氣的方法與絕對平均值存在差異,每兩個閏月並非精確地相差32~33個朔望月,

而是28~36個朔望月,總體19年7閏(12×19÷7)仍然符合32.6的平均值。

日:

農曆中,一日開始於(東經120線上)子夜時分的子正(0點),結叢於子夜之前。但習慣中,人們傾向於認為一日開始於寅時(平旦)5點。

中國傳統中,將一日分割為12個時辰,依次是子時、丑時、寅時、卯時、辰時、巳時、午時、未時、申時、酉時、戌時、亥時。

1個時辰等於2個小時,子時是下午11時至上午1時,丑時是上午1時至上午3時,以此類推。

農曆中,通常會用干支來標記流水日,就像星期那樣。比如,2013年春節(2月10日)是丁未日,2014年春節(1月31日,又是1月的尾日)是壬寅日。

月:

農曆中,一個月開始於朔日子夜,結叢於下一個朔日子夜之前。

朔望月的長度大約在29.27至29.83日之間變動著,長期的平均長度是29.530588日(29天12小時44分2.8秒)。因此,農曆一個月是29日或30日。

有30日的月份習慣上稱做大月。有29日的月份習慣上稱做小月。

平朔:

早期,採用平朔的方法確定朔日。換句話說,經過長期觀察,確定一個朔望月長度,比如29杠940分之499日。

然後,選一個日月合朔的日期作為曆元,每經過一個月增加一個朔望月天數,取整數部分即得朔日。

平朔規則下,通常是大小月相間,然後每經過15或17個月有一對連大月。

定朔:

近代採用實際天象數據確定朔日,將太陽的黃經和月的黃經一致的當天作為每月的初一。天文台運用天體運行規律和實際觀測數據,

確定每個朔日的具體時間。每個月起始於朔日子夜,結叢於下一個朔日子夜前。

定朔規則下,各月大小排列並不固定,有時會碰到連續四個大月或是連續三個小月。

平氣:

在古代,通常以冬至到冬至之間(約365天4分之一日),分割為24段(每段約15天32分之7日,即15日2時5刻),

每段起始於一個節氣,依次為: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

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

立春到立夏前為春季,立夏到立秋前為夏季,立秋到立冬前為秋季,立冬到立春前為冬季。

二十四節氣中,冬至、大寒、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為中氣,通常用來確定月份。

冬至所在月份為冬月、大寒所在月份為臘月、雨水所在月份為正月、春分所在月份為二月、…、小雪所在月份為十月,無中氣的月份為前一個月的閏月 。

中氣之間的時間約為30日5又4分之1時,因此中氣日之間的間隔(含前不含後)為30或31日。

而一個月的時間為29日或30日,一個月內要麼一個中氣要麼沒有中氣。因此,中氣可以直接來確定月份及閏否。

以下是前103年至1644年各閏月的統計。

定氣:

定氣按太陽運行的位置為準,二十四節氣分別相應於太陽在黃道上每運動15°所到達的位置。

二十四節氣中,原本驚蟄在雨水之前,穀雨在清明之前。後西漢末年劉歆將雨水、驚蟄對調,清明、穀雨對調。

由於地球靠近近日點時公轉速度會比較快,當前近日點在小寒附近,因此冬至到大寒兩個中氣之間相隔較短,約29.45日;

而地球靠近遠日點時公轉速度較慢,當前遠日點在小暑附近,因此夏至到大暑兩個中氣之間相隔較長,約31.45日(以北半球為準)。

當兩個中氣日之間的間隔可以比1個朔望月(= 29.53059日)長時,一個月可能完全在兩個中氣日之間,這時候,一個月就沒有中氣。

反過來,當兩個中氣日之間的間隔比一個朔望月短時,兩個節氣可能完全在兩個朔日之間,這個時候,一個月內就有兩個中氣。

1810年春節(立春)至2409年除夕(立春前日)600年間的7421個月中,有雙中氣月19個,無中氣月240個(221閏)。

歲:

以冬至日子夜到冬至日子夜前為一歲。一歲一般為365日,有時為366日。

冬至 在子月的朔日,則前一年必閏月;冬至 在晦日(或月底,同樣此月會被定位子月),則冬至後的一年必閏月。

1歲通常包含11/12個整月及2個不完整月或12個整月及1個不完整月。

冬至所在月為冬月。除冬月以外,一歲將包含11/12個整月。

包含12個整月(不含冬至月)時,第一個無中氣的月份為閏月。

農曆中,各月和中氣之間有一定的對應關係。

一般情況下,冬至對應冬月、大寒對應臘月、雨水對應正月、春分對應二月、穀雨對應三月、

小滿對應四月、夏至對應五月、大暑對應六月、處暑對應七月、秋分對應八月、霜降對應九月、小雪對應十月。

冬至可以做到100%對應,其餘中氣不對應率僅0.4%。

年:

民用曆法中,將正月朔日(含)到下一個正月朔日(不含)中間的時間段稱為一年。

1年通常有12個月或13個月。包含13個月的年份為閏年。

中國的曆法與紀年採用陰陽干支三合曆;上古時期,根據不同的農業牧業生產情況需要,分別產生過太陽曆法和太陰曆法。

夏曆作為中??國傳統曆法,最早源自何時無從考究,據出土的甲骨文和古代中國典籍多有記載,

現時陰陽合一的曆法規則一般認為源自殷商時期。從黃帝紀年到清據中國末期啟用西曆(格里曆),

中國歷史上一共產生過102部曆法,這些曆法對中國文化與文明產生過重大影響,

比如夏曆、商曆、周曆、西漢太初曆、隋唐大衍曆和皇極曆等,有的曆法雖然沒有正式使用過,

但對養生、 醫學、思想學術、天文、數學等有所作用,如西漢末期的三統曆和唐朝的皇極曆法等。

漢朝以前的古代中國曆法以366天為一歲,用「閏月」確定四時和確定歲的終始;

已經有日、月、 旬和時的時間單位,具備了陰陽曆的技術;觀察到了五大行星和日月的運動規律,

用「閏月」「減差法」來調整時差;曆法實施成為重要大事,主要內容之一是「以閏月定四時成歲」和「正閏余」,

即確定閏月位置和如何減去多餘出來的??天數(不是加上缺少的天數),由此來確定年歲的終結和開始。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由於周朝王室衰落,諸侯各行其是,因此出現多軌制曆法,

亦即各諸侯和各地部落還有自己的地方曆法;秦朝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以閏月定四時成歲」的曆法。

漢朝初期開始中國曆法出現了大轉折,全國統一曆法,曆法也成為了一門較為獨立的科學技術。

漢武帝責成鄧平、唐都、落下閎等人編寫了《太初曆》,之後劉歆作《三統曆》,這兩歷的重要特點是年歲合一,

一年的整數天數是365天,不再是之前曆法的366天。以「加差法」替代之前的「減差法」以調整時差,年歲周期起始相當固定,

用數學計算就能確定閏月,用不著「考定星曆,建立五行」,

至此,陰陽五行基本上退出了曆法。之後中國曆朝頒布的曆法,均與太初曆大同小異。

直至1928年10月10日國民政府大致統一全國,確定自1929年元旦起全國以西曆及民國紀年並用進行紀年,夏曆在中國才不再作為正式曆法。

古六歷:

古六歷是黃帝、顓頊、夏、殷、周、魯六種古歷的合稱,是我國最早的曆法。

在漢武帝頒布實行《太初曆》前曾使用過,其原本早已遺失,現今只能根據歷史文獻推算出大概情況。

根據現今的研究,認為六種曆法都是以365又1/4日一回歸年,所以古六歷皆為與四分曆相近之四分法。

古六歷以29又499/940日為一朔望月,在19年中設置7個閏月。古六歷中各歷的差異主要是曆元、實行地區和歲首不同。

各歷採用的一年之始是:黃帝、周、魯三種歷以冬至月為歲首(夏曆11月,建子之月),亦即子正;

殷歷以冬至月為歲終,以建丑之月(夏曆12月)為正月,亦即丑正;夏曆以元春為歲首(夏曆1月,建寅之月),

亦即寅正;顓頊歷(秦歷)以孟冬為歲首,曆元於立春正月初一,亦為寅正。夏曆寅正、殷歷丑正、周曆子正,是為三正。

由於古六歷原本早已遺失,其中《顓頊歷》也只是在考古中發掘到一些資料,其餘五種曆法,至今只留存一些片斷資料。

根據這些資料不難發現漢代初期曾流傳的所謂「古六歷」並不是黃帝、顓頊、夏禹等人編訂的,而是周朝末期的托古偽造的。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行顓頊歷,「改正朔」,以建亥之月(夏曆十月)為歲首,但不改正月,以建寅之月為正,四季完全和夏正相同。

漢初沿秦制,武帝元封七年用太初曆,改以建寅之月為歲首。此後兩千多年一般都是用夏正。

後世所行曆法用夏正,但並非完全同於夏朝曆法,而是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完善發展,即後來的夏曆含義更廣。

昊炁文苑

旨在復興和傳承漢服、漢文化

長期組織:

漢服活動、文化講堂、同袍雅集

昊炁微刊

長期徵集文化原創寫作、文化知識、交流等各類相關文章

歡迎投稿至郵箱: haoqiwenyuan@163.com

微信號:haoqiwenyuan


推薦閱讀:

國家民委主任的「民族事務法治觀」
此民族被譽為世界最強大,幾次差點滅亡,但最終都成世界強國
戰爭時期,醫生拒絕救治敵國軍人,是有民族氣節還是沒有職業道德?
為什麼抗元抗金抗清都失敗?而抗日成功了呢?
「儒分為八,墨別為三;佛有十宗,回有兩派,耶有百種,馬有千家」各指哪些派別?

TAG:民族 | 曆法 | 傳統 | 文明 | 華夏 | 夏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