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講 唐詩里的唐朝(4)
06-03
談到唐朝、談到詩、談到詩人、又談到酒,那麼就不能不重墨談談唐朝著名的詩人兼酒民李白、杜甫、白居易。 郭沫若先生說李白「生於酒而死於酒」,李白的一生真是別要飲,聚要飲;喜要飲,悲要飲;閑要飲,忙要飲。「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飲三百杯」。李白的詩 歌語言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風格多樣,尤以雄奇、飄逸、奔放著稱,氣勢充沛,汪洋恣肆。詩人磊落不羈,游遍大江南北,他熱情奔放地謳歌了祖國的 錦繡河山,名句名篇俯拾皆是。杜甫稱「李白斗酒詩百篇」,他在微醉時吟成的酒詩,大多也膾炙人口,流芳千古。如「興酣筆落搖五嶽,詩成笑傲凌滄州」,「黃 金白璧買歌笑,一醉累月輕王侯」,「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等。這位「詩仙」兼「酒仙」最後竟死於「腐脅 疾」,即慢性酒精中毒症,此病為大量飲烈性酒五年以上才染。嗚呼,哀哉! 杜甫的詩歌,「渾涵汪茫,千匯萬狀」,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面貌,被譽為「史詩」。 杜甫少年即豪飲,世稱「少年酒豪」,他嗜酒如命,「百罰深杯亦不辭」,他喝酒「飲如長鯨吸百川」,只可惜,「耽酒須微祿」,他一生窮困潦倒,「街頭酒價 常苦貴」,「酒債尋常行處有」,後半生難得見他有幾回「痛飲狂歌」的日子。公元770年,杜甫避難到湖南耒陽,縣令慕其詩名,送酒慰問。結果,飢腸轆轆的 他,一醉竟成千古不醒。杜甫真可謂是盡醉而歸,此真乃百不幸中唯一的幸事也。 白居易晚年自號「醉吟先生」,他愛酒,「酒盞酌來須滿 滿」,「唯當飲美酒,終日陶陶醉」。白居易的詩歌通俗淺切地反映了社會現實,直率地抒發了個人情懷。他在詩歌的題材、風格、表現形式等多方面擺脫了盛唐詩 的傳統,為後人的詩、詞創作開啟了新的門徑。他的詩《琵琶行》真可謂是「千古絕唱,詩壇圭臬」。他死前要求簡葬,只帶一壇酒入墓。由此可見他對酒情有獨 鍾、難捨難分。後來傳說有盜墓者挖掘墳墓,先見一罈子,打開酒香四溢,不禁喝得酩酊大醉,這才保住了香山居士的遺骨。白居易墓中藏酒,真可謂料事如神矣。 一邊飲酒,一邊作詩。酒滲到詩里去,詩融到酒中來,真是難分難解。「酒里詩中三十年,縱橫唐突世喧喧。」(段成式《哭李群玉》)人的一生就這麼度過。當 時的社會風氣,不會做官,不會發財,沒人取笑;而不會飲酒,不會作詩,則視為無能。許多人都以詩酒自豪,貧不為恥。當官的死了以後,骨埋山丘,塵隨風去, 再沒人理會,而詩酒之徒,卻為人津津樂道。 酒承載著詩人的喜怒哀樂,演繹著世間的悲歡離合。酒激發了作者的詩情,詩豐富了酒的內涵。 這就使得酒和詩這兩種本不相關的事物交融到了一起,詩中有酒,酒中有詩,濃濃詩意中飄散著鬱郁酒香。酒能使人的大腦興奮,使人的情緒和思維進入活躍的狀 態,調動起人的記憶和平時積澱在頭腦中的各種信息,催發靈感。因而古之文人騷客若杯酒不沾,清醒理智,那麼令人所津津樂道的《將進酒》、《月下獨酌》、 《飲酒》等詩篇,概不會出現,沒有酒,詩不盡興,酒對詩可以說是一種發揚,詩對酒則是一種文化的積澱與情感的抒發。 唐詩是我國文學史 上的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長久為人們所傳誦。它不僅是中國古今詩歌的高峰,而且還體現了很多的民族文化。唐代詩人多嗜酒,他們把自己的情感釋放在酒里,又 用自己的生花妙筆把酒和自己的情感注入在詩中。作者醉於酒,感於生活的朝代,吟者醉於詩,憶於過往的時代。 歷史已經遠去,詩人已經遠去,而酒還在伴我們一路同行,並且酒這位千年長者走到今天,並未見衰老,反而更加煥發了生機,那裡有詩,有王朝。 後記如果說,世界上有一門無人不參與、無人不受影響的學問的話,那就是歷史。每個人,無論他是否願意,實際上都是人類歷史的組成部分,他的一切活動都是 歷史的一部分,儘管不一定被以文字記錄下來,甚至沒有留下任何可供復原的信息。即使是完全沒有歷史意識的人,也避免不了歷史的影響,一般來說,他在一生中 總要追溯家族或個人的往事,也不能不受到這些往事的影響。一個人的經歷再豐富,所處的時代再重大,與人類悠久的歷史及其壯闊的波瀾相比就顯得極其渺小,微 不足道。正因為如此,歷史能給人理念、知識、智慧、樂趣和享受,是其他學問所無法替代的。 僅僅一本書不可能窮盡關於唐朝歷史的所有話 題,本書與其說是一個了解唐朝歷史的讀本,不如說是渴望了解其歷史的一次努力。本書在寫作過程中參考了相關專家和人士的一些著作和觀點,在此對他們表示深 深的謝意。他們的著作和觀點帶給本書很多新的啟發,而且也是了解和認識這段歷史必不可少的重要資料。歷史本身意味著無盡的經驗和智慧,希望本書能給讀者帶 來一些新的感受。 由於水平有限,書中難免會有一些等待深入探討的問題,或者還沒有探討的問題,悉聽來自讀者的意見。來源於歷史的智慧總是延續的,而來自歷史的見識則是可以相互參照和分享的。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中外歷史學家對唐朝的真實評價
※唐朝張巡如果放在現代,大家怎麼看?
※玄武門之變功勞最大的五個人結局是怎樣的?
※逼武則天退位,還政於李唐的五位功臣為何會被唐中宗捨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