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心靈返樸與生命歸真

心靈返樸與生命歸真孫浩然

道教的養生術濫觴於《道德經》,其養生思想和方法博大精深,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自古及今註疏《道德經》者對其養生思想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眾說紛紜。筆者認為《道德經》旨在心靈返樸的基礎上追求生命歸真,從而超世越俗,擺脫身心桎梏,進入長生久視的境界。 一、「心靈返樸」 「心靈返樸」作為《道德經》養生思想的根髓始終洋溢著濃厚的形而上學色彩,完整的體現了老子貴柔尚無、道法自然、返樸歸真的哲學宗趣。「心靈返樸」即是在清心、虛心的過程中逐步復歸嬰兒之心。 (一)清心 《道德經》蘊含了豐富的心性修鍊和心理調節術,對養生來說首先要做到清心,清心方能寡慾,而清心寡欲自古就是長壽的不二法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道德經》第12章,下引該經只注章次)生活在當今這個五顏六色的花花世界中的現代人無疑面臨著比老子時代多得多的種種誘惑,道德經的智慧不僅是「天雄大黃之猛劑」,更是「補瀉兼備之良藥」。「致虛極,守靜篤」;「孰能濁以止,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第15章)如果誰能在這個浮躁的社會中靜下心來,觀想自身,心無旁騖,恬退自養,靜定持心,滌除客塵煩惱,遠離慾念困擾,那麼他的身心一定會永遠保持健康。「清靜以為天下正」,(第45章)這並不是什麼常人難以企及的高深境界,正如「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一樣,如果我們長存清心一念,自然能夠漸遠雜欲。《清靜經》說:「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 (二)虛心 心靈返樸的第二步是要做到虛心,「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第3章)《道德經》中「虛心」的意思與今天所言不同,「虛」意指心靈絕對的寧靜與清凈,沒有憂慮與私慾。「虛心者,譬如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所以聖人之心,虛靈明妙,蕩蕩空空,不曾有一物所系。少有纖毫塵垢,即為魔境,便不是虛心之妙矣。」①憨山大師在《道德經》注中也說:「是則財色名食,本無可欲。而人慾之者,蓋由人心妄想思慮之過也。是以聖人之治,教人先斷妄想思慮之心,此則拔本塞源,故曰虛其心。」②求食是天理,而過分求美食則是人慾。「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鼴鼠飲河,不過滿腹」③,物質文明的發展加給了人類太多不必要的物質慾望,不少人在追逐外物的過程中逐漸迷失了本心。「虛其心」,「不貴難得之貨」,「不見可欲」,從而「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④對於那些「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⑤的人們來說確實十分必要和迫切。 (三)嬰兒之心 最後要做到在清心和虛心的基礎上復歸「嬰兒之心」, 三心合一,方可心靈返樸,幾於養生之道。「嬰兒之心」 純樸無欲,清靜無為,故能道法自然;嬰兒之身「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第55章)嬰兒以其強大的生命力和深厚的真陽之精昭示了養生的最高境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道德經》第五十章描述的「死之徒」:「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這種人只能算是「貪生」而根本不是「養生」。他們為「貪生」而「養生」,嗜欲太深,自奉太厚,反誤了卿卿性命。所以養生應該「去甚、去奢、去泰」,道法自然,葆有一顆常清常靜、返樸歸真的「嬰兒之心」。 二、生命歸真 《道德經》第25章說:「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在《老子想爾注》中「人亦大」又做「生亦大」,貴生重人的思想貫穿了《道德經》的始終。《道德經》主張在心靈返樸的基礎上通過鍊氣、養神,涵德、養身等具體手段超越自身,戰勝各種身心疾病,從而使生命回歸自然,獲得健康長壽。 (一)鍊氣 如果說養心是《道德經》養生思想出發點的話,那麼鍊氣就作為養生的最重要手段成為「長生久視」的根本保障。「道以氣為宗」,養生之道,要在養氣。「是以聖人內重外輕,必虛心以養神,實腹以養氣,令神氣打成一片,流行一身之中。」⑥祖國傳統醫學認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氣的運動變化而產生的。氣具有很強的活力,不停地運動,對人體生理功能起著推動和溫煦作用。「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第42章)萬事萬物包括人類都由陰陽二氣結合而成,要達到健康狀態,必須使陰陽二氣在體內調和平衡。「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道德經》用這句話來比喻往來生死一氣在身體中的作用,說明呼吸往來與一氣作用的現象,可以輔助養靜養神,使精神合一。「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無雌乎?」(第10章)養氣與養心是互為保證的,在實際修行中往往交混在一起。憨山大師說得好:「先制其氣不使妄動以薰心,制其心不使妄動以鼓氣,心靜而氣自調柔」。⑦守住先天的元氣,做到形與神合一而不離,心志與氣機相互往來而不散,最終達到形體生活與精神生活臻於和諧統一的境界。 二)養神 「人能養神則不死。」⑧神是在精和氣的基礎上產生的,是人體生命活動的總體表現,它包括人體的精神、知覺、意志、神志和思維活動,祖國醫學把人的大腦、中樞神經的部分功能和心聯繫起來,所以有「心藏神」,「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之說。 《道德經》第五十九章:「治人事天莫若嗇。夫惟嗇,是謂早復。早復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蒂、長生久視之道。」「嗇」即是愛惜精神之意。若養神使其不妄泄則可以心德全備,生道合一,健康長壽。第六章:「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進一步說明了若能夠從養心、養氣上升到虛靈不昧、精神合一,與天地同其綿密長存的養神階段,就可以進入與天地同根往來,綿密恍惚而共其長久的奧妙境界,實現莊子所言「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⑨ (三)涵德 「養德尤養生之第一要也」,⑩ 「大德必得其壽」,[11]涵德是養生的內在要求。它偏重精神修養和人生境界的提高,通過後天的學習、修剪、培護使人性逐漸達到真、善、美的地步。根據當今「生物——心理——社會」的醫學模式和心理生理學的觀點,一個人的精神情緒、心理素質和德行修養會影響內臟各器官的運行,進而會影響生理、身體健康。正如清代養生學家石天基在《長生秘訣》中所說:「善養生者,當以德為主,而以調養為佐,二者並行不悖,體自健而壽命自可延年。」[12] 在《德經》開篇老子就亮明了他對「德」的看法:「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真正有德之人依自然本性而為,決不刻意地表現為形式上的「德」;而「下德」自認為有「德」,刻意地追求和世俗之「得」,忘掉了反觀和修持自身本心,結果一無所獲。「報怨以德」(第63章),「上德若谷」(第41章),「大盈若沖,其用不窮」(第45章)。 心靈為內在之德所充盈的人,外表看來卻虛無的一無所有,但他的作用卻可以生生化化,無窮無盡,厚德載物,天長地久。 (四)養身 「存在先於本質」,人存在的第一條件,莫過於有一個完整無暇的現實身體。老子生於戰亂橫生的時代,目睹了人間太多的由於爭名奪利而不惜大動干戈,損傷、殘害自己寶貴身體和生命的行為,所以他感慨:「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第44章)還說要「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第3章)後世道家更是將這一思想發揮到了極致,如莊子認為「兩臂重於天下也,身亦重於兩臂」;[13]楊朱「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 《道德經》卻沒有走這樣的極端,他信奉的是貴身輕物、不因物累、超然器外、道法自然的養生之道。《道德經》第十三章說:「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第七章說:「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第五十一章進一步指出:「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道德經》把生命看成是自然而然的現象,人要保持和延長生命,循自然本性起居有常,生活有制,飲食有節則足矣。 第五十五章可以說是《道德經》養身論的總體指導原則:「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余;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國,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即是說把生命中最原始、最樸素、最真實的原貌展示出,不但自身健康長壽,兼可以家國共治,天下太平。 三、結束語 《道德經》是中國最早的一部哲學典籍,也是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養生文化之源頭活水,其養生思想作為其生命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穀神不死」的宗教神秘面紗下籠罩著「道法自然」的科學精神。充分挖掘其中的智慧礦藏,遵循其基本原則,相信每一位在快節奏生活中飽受身心之苦的現代人都能從中獲得健康長壽的啟示。 注: ①黃友敬著:《老子傳真》,海峽文藝出版社, 1998年版,第26頁。 ②⑦河北佛學研究所編印:憨山大師全集第19冊之《道德經解》,2005年版,第89、96頁。 ③《莊子·逍遙遊》。 ④司馬遷著:《史記》之《卷六十三·老子韓非列傳第三》,中華書局,1982年版。 ⑤《清靜經》。 ⑥蕭天石主編:《道藏精華》第4集之《黃元吉道德經精義》,(台灣)自由出版社,1994年版。 ⑧王卡點校:《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中華書局,1993年版,第21頁。 ⑨《莊子·齊物論》。 ⑩呂坤著:《呻吟語》,三秦出版社,2006年版,第214頁。 [11]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25頁。 [12]熊經浴:《大德必壽,美意延年》,《人民日報海外版》,2005年1月8日第6版。 [13]《莊子·讓王》。 [14]《孟子·盡心上》。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系)
推薦閱讀:

當生命中有了牽掛
指紋暗示你一生命運好壞
站在生命遠處回眸
暴打那個救活我兒子的醫生 | 文探
你是否幻想過宇宙是個生命體呢?

TAG:生命 | 心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