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精典故事啟示
教育精典故事啟示之一
孟母三遷----孟子小的時候,他家住在一片墳地旁邊,孟子就玩一些哭喪、埋人之類的遊戲。孟子的母親認為這種環境不利於孩子的成長,就舉家搬遷到一個集鎮上住下,結果孟子又玩些做買賣的遊戲。孟子的母親還是不滿意,又遷居到了一所學校旁邊,孟子受到良好的影響,逐漸變成勤奮學習、彬彬有禮的孩子,於是孟子的母親決定在學校旁邊定居下來。這就是幾乎人人熟知的「孟母三遷」的故事。
啟示:為孩子營造一個和諧、向上的學習、生活、心理環境,無論是對於一個家庭,還是一個班級,一所學校,這點特別重要。現代社會尤其是心理環境的創設對孩子的成長影響更為重要。寬容大度、幽默瀟洒、善解人意等品質的培養需要榜樣、需要氛圍、需要這麼一個強大的心理磁場!「孟母三遷」讓我感到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應努力為之奮鬥。
教育精典故事啟示之二
普希金小時候的故事
普希金小時候的故事----普希金小時候詩寫得特有靈氣,數學卻相當糟糕。他在發現老師講解的幾道四則運算題的最終結果都是零之後,無論解答什麼數學題目,甚至連題目都不看一眼,就在等號後面寫上零。老師對這個毫無希望的孩子說:「去寫你的詩吧!數學對你來說就意味著是個零。」普希金最後選擇了詩,他成功了。
啟示:尺有所短,寸有所長,親愛的同行們,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要忘記給孩子一些期待、一些鼓勵、一些賞識。您不吝嗇您的激情,孩子們決不會令您失望的。相信我,您會在孩子成功的笑容里找到您的價值所在!
教育精典故事啟示之三
陰險而又「聰明」的繼母
陰險而又「聰明」的繼母----有位國王的前妻因病去世,留下一位美麗的女兒。後為國王娶了後妻,也生了一個女兒。作為繼母,她心中十分討厭前妻的女兒,總想將其置於死地而後快。為了達到這個目的,陰險而又「聰明」的繼母最大可能地讓前妻的女兒享受榮華富貴,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這樣她不僅博得了國王的歡心,還贏得了眾人的稱讚。
前妻的女兒整日盡情地吃喝玩樂,驕橫無禮,還時常拿同父異母的妹妹出氣。每當這時,繼母總是袒護讚賞她。在這個家庭里,前妻的女兒是至高無上的公主,而繼母的親女兒則被趕到田裡去幹活,做著僕人的事情,歷經種種磨難。十幾年過去了,兩個女兒都到了婚嫁年齡。一位英俊的王子來到這裡,一下子便愛上了繼母的那位端莊勤勞、聰慧善良的女兒,十分蔑視地拒絕了那位愚蠢懶惰、驕橫自私的前妻的女兒。繼母的女兒由此得到幸福,而前妻的女兒則因受此打擊而精神崩潰,無地自容。
啟示:由此故事,我們不難想到:安逸的生活容易滋生懶惰、驕橫、自私。教育我們的學生享受挫折與磨難,學習、生活將陽光燦爛。
教育精典故事啟示之四
剝蛋殼的故事
一位年輕的母親向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請教,「怎樣才能教育好我的孩子?」蘇氏回答說:先教會你的孩子剝雞蛋殼吧!
這件事發生在前蘇聯的教育經典故事,在幾十年後的中國找到了原型:北京某小學一位四年級的孩子,每天上學母親總給他一個剝好了的熟雞蛋放在書包里的飯盒中,以便在課間時給孩子充饑。有一天,孩子看到了一個「奇怪的現象」----這雞蛋怎麼有堅硬的外殼呢,而且一點縫都沒有?無奈之下,孩子只好將雞蛋帶回家中,交給了母親。也許這位母親還後悔那天怎麼忘記剝掉雞蛋殼哩,可她不知道自己不僅是在剝奪孩子剝雞蛋的權利,而且是在剝奪孩子的獨立生存的權利。
啟示:生活需要自己去體驗、去感悟、去經受挫折、失敗。學習也如此,為師者要把屬於孩子們的時間,動手、思維的空間還給他們。這無異於是還給孩子們獨立生存的權利。體現孩子們的主體應表現在他們生活、學習的每一個時空之中。
教育精典故事啟示之五
馬克-吐溫為何偷錢?
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有一次在教堂聽牧師演講。最初,他覺得牧師講得很好,很感動人,就準備捐款,並掏出自己所有的錢。又過了十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就有些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些零錢。又過了十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於是決定一分錢也不捐。到牧師終於結束了冗長的演講並開始募捐時,馬克-吐溫由於氣憤,不僅未捐錢,還從盤子里偷了兩元錢。
啟示:這種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長而引起心理極度煩躁或逆反心理的現象,在心理學上稱之為「超限效應」。
小時候我最不喜歡老師「拖堂」,尤其是遇到急需如廁時,鈴聲響後,老師還餘興未了,那種滋味難以言喻。「按計劃設計課堂,尊重學生的自由時空」便成為我為人師後一直信守的諾言。我覺得這樣做就是尊重為師者自己,您說是嗎?
教育精典故事啟示之六
「咬奶頭」的故事
傳統閩劇中有一出「咬奶頭」的戲。說的是一位年輕的小犯人在即將行刑前,要求母親讓他最後再吸一口母親的奶,母親應允了。哪知這位小犯人卻狠狠地把母親的奶頭咬下,鮮血灑滿了母子倆的全身。小犯人張著血口埋怨母親說:「在我小時候偷了鄰居家的雞鴨時,你不僅不責怪我還誇獎我,都是你從小縱容我當小偷,才使我落得今天的可悲下場,我恨你,因此才咬掉你的奶頭。」這位母親後悔莫及,羞愧地低下了頭。
啟示:大是大非面前,要力爭做到愛憎分明。包庇、縱容,有時無異於在做心理暗示,只能使事情變得更糟糕。在我們大談賞識教育的今天,一定不可 忽視此問題,或左或右對任何人任何事都沒有好處。我感到作為教育者肩上的擔子真不輕喲!
教育精典故事啟示之七
男孩與蛹
有一小男孩在田野上撿到一個蛹,他把蛹帶回家裡,他想看看蛹是怎樣孵化成蝴蝶的。過了幾天,蛹上出現了一個小裂縫,裡面的蝴蝶掙扎了好幾個小時,身體似乎被卡住了,一直出不來。小男孩看到這種情景有點於心不忍,於是,他用剪刀把蛹剪開,幫助蝴蝶脫蛹出來。可是這隻蝴蝶身軀臃腫,翅膀乾癟,根本飛不起來,不一會兒就死了。顯然,小男孩不知道蝴蝶必須在蛹中痛苦地掙扎,直到它的雙翅強壯了,才能破蛹而出,他更不懂得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道理。蝴蝶如此,人又何嘗不是如此!
啟示:教育教學過程中,我們的好多做法,如文中男孩無異:重結果輕過程,急於求成之舉屢見不鮮,結果真是誤人子弟!好心辦壞事,大多是因為無知、沒有掌握某些規律。同行們,您說是嗎?
教育精典故事啟示之八
曾子殺豬
孔子有個學生叫曾子。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要上街,兒子哭鬧著非要跟著去不可,妻子就哄兒子說:「你在家裡等著,回來我給你殺豬燉肉吃。」兒子信以為真,就不再哭泣了。
妻子回來,見曾子正磨刀准殺豬,趕忙阻攔說:「怎麼你真的要殺豬給他吃?我原是跟他說著玩的。」曾子認真地說:「對小孩怎麼能欺騙呢?我們的一言一行對孩子都有影響,我們說了不算數,孩子就不會再聽我們的話。」他果真把豬殺了。
啟示:言必行,行必果。誠信乃做人之本,誠信乃民族強盛之本。「誠信危機」的今天,我們更要注重從娃娃抓起。
教育精典故事啟示之九
章魚心態
章魚是海洋里最可怕的生物之一,身體柔軟是它的一個特點,卻也是它的弱點。漁民們把小瓶子用繩子串在一起沉入海底,章魚見到了小瓶子都爭先恐後地往裡鑽,不論瓶子有多麼小,多麼窄。結果是在海洋里無往不勝的章魚,成了瓶子里囚徒,成了人們桌上的美餐。
是什麼辦禁了章魚呢?是瓶子嗎?不,是章魚本身。它們向著最狹窄的路越走越遠,不管那是一條多麼黑暗的路,即使那條路是死胡同,它們還是固執地往裡鑽,而且不會吸取教訓。我們經常見到漁民們只用一塊表面有點粗糙的乳白色的普通石頭,就可以將章魚捕獲。因為章魚會固執地利用自己強有力的吸盤緊緊地吸在石頭上,直到被漁民們抓獲為止。
啟示:如果我們的思想也像章魚一樣,鑽牛角尖,那麼固執的結果只有像章魚那樣――死路一條。如果我們也像章魚那樣沒有學會放棄,那麼失敗厄運將不可避免,甚至會像章魚一樣,把自己強有力的吸附優勢或特長,變成走向死亡的致命缺陷。
學會放棄是走向新生的必由之路。這點做起來特別難,它需要勇氣,需要有極強的創新精神,更要有靈活的思維支撐,老師們要幫助我們的學生把握「放棄」之度。或左或右都會令人遺憾。拜託了!
教育精典故事啟示之十
毛毛蟲實驗
在法國,科學家法伯做了一個很有名的「毛毛蟲實驗」。他在一隻花盆的邊緣上擺放一些毛毛蟲,讓它們首尾相接圍成一個圈,與此同時在離花盆周圍150毫米的地方布撒了一些它們喜歡的松針。由於這些蟲子天生有一種「跟隨他人」的習性,因此它們一隻跟著一隻,繞著花盆邊一圈一圈地行走。時間慢慢地過去,一分鐘、一小時、一天……毛毛蟲就這樣固執地兜圈子,一直走到底。在連續7天7夜之後,它們飢餓難當,精疲力竭,結果全部死亡了。
在對這次實驗進行總結時,法伯的筆記本里有一句話:「毛毛蟲中如果有一隻與眾不同,它們就能馬上改變命運,告別死亡。」
啟示:「學會思考、學會求異、學會創新、敢於質疑」這種素質最能出奇出新。總是從眾、隨大流是永遠沒有大出息的。
一個民族的振興、強盛需要有極強的創新精神,我們就有必要花大力氣在這點上多貢獻一些推薦閱讀:
※重複發明輪子(reinvent the wheel)的語源是什麼?原始出處是哪裡?
※「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為什麼拿邏輯關聯並不是很大的兩個東西做對比呢?
※「張華謾出如丹語,不及劉侯一紙書」用的是什麼典故?
※北京有哪些都市傳說(Urban Leg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