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蘭文明與中華文明

伊斯蘭文明與中華文明

伊斯蘭文明與中華文明都是博大精深、歷史悠久的文明,有著豐富的思想內涵、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持久旺盛的生命力,在過去1300多年的歷史發展長河中,二者在各個層面、各個領域進行比較深入廣泛的交流和交往,打下了一定的基礎;在全球化浪潮中日益顯現出各自獨特的魅力,也面臨著相似的挑戰。二者只有相互交往、相互交流、相互借鑒,才能取長補短,優勢互補,共存共榮,才能為全球化形勢下世界多元文化的構建和人類文明的共同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伊斯蘭文明與中華文明,同中有異,異中有同,交相輝映,異彩紛呈,二者的交往、對話,有著現實的可能性和廣闊的前景。  兩大文明的交往有利於維護世界和平。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已經成為時代的主題。求安寧、促和平、謀發展是全世界人民的普遍願望和共同訴求,然而,世界上的許多地區仍然為戰爭的陰影所籠罩,核擴散和核威脅的問題依然存在。伊斯蘭文明內在的和平精神和中華文明「和為貴」的思想,相互交融,相得益彰,一旦為更多的人們所領悟所接受,將會成為維護世界和平的巨大精神動力和價值支撐。兩大文明的交往,有助於構建多元共存、「和而不同」的世界文明新秩序。在當前全球化趨勢不斷強化的形勢下,文化霸權主義和文化極端主義已經成為威脅人類文明健康和諧發展的嚴重障礙,也是對文化多樣性的嚴峻挑戰。以世界十多億人口為載體,影響遍及西亞、中亞、北非、東南亞乃至歐美許多國家的伊斯蘭文明與以十多億人口為載體影響中國、東亞、東南亞乃至世界各地華人圈的中華文明的密切交往,相互尊重,求同存異,和諧相處,是對文化多樣性的最有力的支持和保護,是對文化霸權主義和文化極端主義最有力的回擊,是對建立「美美與共,和而不同」的人類文明秩序的最大貢獻。

伊斯蘭文明論(1)伊斯蘭文明的興起,以及此後的伊斯蘭征服世界對過程,在整個世界史中留下了重重的一筆。東起波斯灣,西至大西洋海岸的廣闊土地上,在極短的時間內出現了一個龐大的伊斯蘭帝國。單從規模上看,伊斯蘭帝國並不及十三世紀成吉思汗創建的蒙古帝國。然而,蒙古帝國就如燈花雪月,短期內消失的無影無蹤。而伊斯蘭帝國的衝擊力卻是永恆持續的,這種力量至今還在影響著今天的世界格局。究竟是什麼導致了伊斯蘭的影響力是如此的深遠?西歐基督教的二流歷史學家們喜歡將此歸結為伊斯蘭的,非理性的對宗教的狂熱上。然而,仔細地研究歷史以後就會發現事實並非如此簡單。就像世界通用的歷史教科書有所謂的《文藝復興之三大發明》一樣,火藥,指南針,印刷術只不過是起源於中國,通過中亞的伊斯蘭最後傳入西方國家而已。如果說文藝復興有什麼功績的話,至多是進行了大量生產拷貝而已。基督教的宣傳能力實在令人懷疑。實際上,文藝復興不過是一個大翻譯時代,而進入17世紀的西歐總算迎來了趕超伊斯蘭的機會。今天,我們對伊斯蘭的誤解仍然無法抹去。首先,伊斯蘭不是我們想像的在沙漠和沙塵暴中降生到這個世界的,卻是在都市的金醉酒迷中誕生的。現代的人們總認為在沙漠中站著的,用一塊黑色的頭巾包裹的充滿著對自然敬畏的眼神的生命面朝夕陽祈禱的光景就是伊斯蘭的象徵。然而,這卻大大地偏離了真實伊斯蘭的實際情形。可以說,伊斯蘭並不是產生於沙漠的游牧民中而是高度文明經濟繁榮的都市的產物,卻突然出現在金錢萬能的沙漠中。麥加的社會是沿著不同於其他任何社會的進化軌跡發展起來的。其特殊性是伊斯蘭以前歷史中從未有過的。那麼,到底是什麼力量驅使麥加走向伊斯蘭帝國的呢?伊斯蘭文明論(2):伊斯蘭誕生前的麥加當時的麥加是商品經濟高度發達的商業社會。都市的人口不是以農業為生的小農,而是以商業為生的生意人們構成的主體。這些麥加的市民性格充滿著個人主義的色彩,以個人主義者來形容他們是最合適不過的了。他們不會讀書,看不出在文化及藝術方面等發達的景象。這不是因為他們的文明水準低下的象徵,而是因為他們全神貫注於商業,專心於賺錢的緣故。實際上,由於商品經濟的發達了,麥加的當時的外幣交易已經達到相當高度的水平。用稍微誇張一點的話說,當時的麥加就像當時美國西海岸的穿著沾滿塵埃的百老匯的服裝的西部牛仔一樣。他們佔據著東西通商的中央要道,只要有了金錢他們就可以得到東西世界的最新的東西。就像現代美國西海岸的牛仔們,他們悄悄地實踐當時世界最先進的生活方式,並因此而感到非常的自豪。當然,在希臘人的眼裡,他們屬於連帕拉圖是誰也不知道的,還未開化的人種;非常類似於20世紀西歐人對當時的美國人投去的那種蔑視的目光。對當時的地中海人來說,甚至還不知道有麥加的存在。對處於這種境地的當時的麥加人來說,人生的目標是什麼?無非是抓住商業機會,能在一夜之間成為暴富,成為有錢人。與美國西部的戴著牛仔帽追逐牛群的的牛仔們,在不到十年的歲月里變成浪跡股票市場的高手一樣;夕陽照耀下的,阿拉伯半島的乘著駱駝的冒險旅行的阿拉伯人的樣子已經慢慢地成為歷史的一道風景線。伊斯蘭以前的時代被稱為是「沒有光明的時代」。這個「沒有光明的時代」很容易使人聯想到黑暗的時代,然而,反過來,這個時代也是充滿著沙漠游牧民的冒險與浪漫的色彩。就像電影里的美國西部的拿著手槍的不法分子,他們四處搶劫,流亂的人生,卻充滿著那麼一點點兒鄉愁。在這些都市的商人們看來,生活在沙漠里的人就成了異種人。這些被金錢與慾望的漩渦包圍著的都市人們,除了有渴望獲得巨大成功的理想,以及將自己的快樂與幸福最大化以外沒有任何的興趣。如果他們能夠聽到現代美國的「Life,Happiness,Liberty」(生命,幸福和自由)的三位一體的現代的教義的話,他們也許會認為這就是他們的上帝,而舉雙手地表示贊同。這是一個有了錢就能辦成任何事的時代,反過來,沒了錢就辦不成任何事。可以想像,這是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是相當金錢化了的。意外的是,女性的社會地位與當時的世界相比也是相當地先進的。在一般人的眼裡,阿拉伯女性的形象是面裹黑紗步行的姿態,實際上,這樣的女性是找不到的,她們這是可能是自由戀愛的天堂。並且,在商業場里也活躍著眾多的女性的影子,女性實業家也並不少見。尤其與近代西歐社會不同的是,缺乏男女平等思想制約下的金錢至上的社會將是怎樣的狀況,每一個可以發揮自己的想像力。這種金錢萬能的社會必將導致道德的頹廢,自我為中心及滿足自己短暫的慾望的慾望隨著金錢的軸心而膨脹,社會共同體開始快速瓦解。麥加社會像超新星崩潰一樣開始向下顛覆,而伊斯蘭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誕生的,築起了一條預防麥加社會崩潰的堅強的防波堤。讓人不可思議的是,伊斯蘭以前的麥加的社會已經是高度文明的社會階段,如果繼續往前發展的話,說不定就會產生類似於今天的資本主義社會。從這個意思上說,伊斯蘭已經超越了資本主義社會的一切階段。今天的伊斯蘭的意義也在這裡。也就是說,商業社會的末期的頹廢所導致的社會崩潰最終將以什麼形式予以挽救?伊斯蘭本身就給人類提供了一個答案。實際上,資本主義是美麗的外表下隱藏著人類最原始的社會的體系,從伊斯蘭的產生的過程來看,麥加有別於古希臘與古羅馬的滅亡的軌跡,她是一個特異的社會進化模式,難道於今天的中國社會沒有參考價值嗎?伊斯蘭文明論(3)特殊國際形勢下的麥加伊斯蘭的誕生與東羅馬帝國與波斯的薩珊王朝(Sasanian,226年-650年)之間的長期的戰爭有關。假如沒有戰爭,東西世界的貿易通道是位於敘利亞與兩河流域之間的十字路口,這裡便成了世界財富的集散地。然而,每當戰爭發生的時候,這個通商要道卻成了戰爭的要塞。這時候的商人們只好從波斯灣向南進入麥加,再從麥加進入地中海。麥加成了可以避開戰爭的安全中轉站。這個中轉站造就了麥加的繁榮,造就了伊斯蘭。這個沙漠中不起眼的小小的綠洲,突然之間流入世界各地的財富和繁榮。這種突然而來的金錢的繁榮必將給社會的道德帶來毀滅性的打擊。而這種道德的頹廢卻成就了伊斯蘭誕生的營養源泉。薩珊王朝是波斯自阿契美尼德帝國之後第一次統一的王朝,被認為是第二個波斯帝國。有關薩珊王朝的歷史很多地方仍是一個謎。公元226年,阿爾達希爾一世經過兩年的戰爭,推翻安息帝國,建立薩珊王朝,首都為泰西封,現伊拉克境內。薩珊王朝因阿達希爾的祖父而命名。薩珊帝國多次與羅馬帝國開戰,曾俘虜過一個羅馬的皇帝。薩珊帝國是一個高度中央集權的帝國,以瑣羅亞斯德教為國教,全體人民分為教士、軍人、文人、和平民四個等級。基督教中天主教受到迫害,景教則得以發展。當時薩珊王朝與中亞的貴霜王朝、中國的東漢及歐洲的羅馬帝國一度稱雄歐亞。薩珊王朝在最強盛的時候,曾多次威脅壁鄰國的貴霜王朝及東羅馬帝國。後來由於對東羅馬帝國的連年征戰,薩珊帝國對人民橫徵暴斂,同時加強對宗教的控制,造成內部暴亂迭起,在629年和642年,兩任皇帝遇刺,帝國終於崩潰。末代國王的兒子俾路支後來逃亡至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和波斯間的友好往來較頻繁,《魏書》記載,波斯使臣來中國交聘達數十次之多,給北魏皇帝帶來的各種禮品,有珍物、訓象等。1970年,在甘肅張掖大佛寺還出土了六枚波斯薩珊王朝銀幣。有趣的是,史書中有很多古代波斯「不凈人」的記載。《魏書》第120卷《西域傳》波斯國項載道:「死者多棄屍于山,一月著服。城外有人別居,唯知喪葬之事,號為不凈人,若入城市,搖鈴自別。」

―――――――――――――――――――――――

伊斯蘭文明論(2):伊斯蘭誕生前的麥加當時的麥加是商品經濟高度發達的商業社會。都市的人口不是以農業為生的小農,而是以商業為生的生意人們構成的主體。這些麥加的市民性格充滿著個人主義的色彩,以個人主義者來形容他們是最合適不過的了。他們不會讀書,看不出在文化及藝術方面等發達的景象。這不是因為他們的文明水準低下的象徵,而是因為他們全神貫注於商業,專心於賺錢的緣故。實際上,由於商品經濟的發達了,麥加的當時的外幣交易已經達到相當高度的水平。用稍微誇張一點的話說,當時的麥加就像當時美國西海岸的穿著沾滿塵埃的百老匯的服裝的西部牛仔一樣。他們佔據著東西通商的中央要道,只要有了金錢他們就可以得到東西世界的最新的東西。就像現代美國西海岸的牛仔們,他們悄悄地實踐當時世界最先進的生活方式,並因此而感到非常的自豪。當然,在希臘人的眼裡,他們屬於連帕拉圖是誰也不知道的,還未開化的人種;非常類似於20世紀西歐人對當時的美國人投去的那種蔑視的目光。對當時的地中海人來說,甚至還不知道有麥加的存在。對處於這種境地的當時的麥加人來說,人生的目標是什麼?無非是抓住商業機會,能在一夜之間成為暴富,成為有錢人。與美國西部的戴著牛仔帽追逐牛群的的牛仔們,在不到十年的歲月里變成浪跡股票市場的高手一樣;夕陽照耀下的,阿拉伯半島的乘著駱駝的冒險旅行的阿拉伯人的樣子已經慢慢地成為歷史的一道風景線。伊斯蘭以前的時代被稱為是「沒有光明的時代」。這個「沒有光明的時代」很容易使人聯想到黑暗的時代,然而,反過來,這個時代也是充滿著沙漠游牧民的冒險與浪漫的色彩。就像電影里的美國西部的拿著手槍的不法分子,他們四處搶劫,流亂的人生,卻充滿著那麼一點點兒鄉愁。在這些都市的商人們看來,生活在沙漠里的人就成了異種人。這些被金錢與慾望的漩渦包圍著的都市人們,除了有渴望獲得巨大成功的理想,以及將自己的快樂與幸福最大化以外沒有任何的興趣。如果他們能夠聽到現代美國的「Life,Happiness,Liberty」(生命,幸福和自由)的三位一體的現代的教義的話,他們也許會認為這就是他們的上帝,而舉雙手地表示贊同。這是一個有了錢就能辦成任何事的時代,反過來,沒了錢就辦不成任何事。可以想像,這是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是相當金錢化了的。意外的是,女性的社會地位與當時的世界相比也是相當地先進的。在一般人的眼裡,阿拉伯女性的形象是面裹黑紗步行的姿態,實際上,這樣的女性是找不到的,她們這是可能是自由戀愛的天堂。並且,在商業場里也活躍著眾多的女性的影子,女性實業家也並不少見。尤其與近代西歐社會不同的是,缺乏男女平等思想制約下的金錢至上的社會將是怎樣的狀況,每一個可以發揮自己的想像力。這種金錢萬能的社會必將導致道德的頹廢,自我為中心及滿足自己短暫的慾望的慾望隨著金錢的軸心而膨脹,社會共同體開始快速瓦解。麥加社會像超新星崩潰一樣開始向下顛覆,而伊斯蘭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誕生的,築起了一條預防麥加社會崩潰的堅強的防波堤。讓人不可思議的是,伊斯蘭以前的麥加的社會已經是高度文明的社會階段,如果繼續往前發展的話,說不定就會產生類似於今天的資本主義社會。從這個意思上說,伊斯蘭已經超越了資本主義社會的一切階段。今天的伊斯蘭的意義也在這裡。也就是說,商業社會的末期的頹廢所導致的社會崩潰最終將以什麼形式予以挽救?伊斯蘭本身就給人類提供了一個答案。實際上,資本主義是美麗的外表下隱藏著人類最原始的社會的體系,從伊斯蘭的產生的過程來看,麥加有別於古希臘與古羅馬的滅亡的軌跡,她是一個特異的社會進化模式,難道於今天的中國社會沒有參考價值嗎?

恐怖主義的根源:帝國主義、統治者的腐化墮落、貧富懸殊是產生恐怖主義的根源,只有人類共同富裕,遏制兩極分化,才能消除恐怖主義。為人類的公平正義呼籲。

宗教問題:當今世界,宗教問題是最大的政治問題之一。2000年,全世界宗教信徒51.37億,占當時總人口60.55億的84.8%。占絕大部分。其中基督教(包括天主教、新教、東正教)19.99億,穆斯林11.88億,印度教徒8.11億,佛教徒3.59億,猶太教、道教等其它教徒7.8億;此外全世界新興宗教教派組織十幾萬個,信徒約1.5億。而且至今各種宗教信徒還在不斷增加。在剩下的百分之十幾的非宗教信徒中,還有很多像中國老百姓那樣從如來、觀音、太上老君、孔子、關帝、玉皇大帝到龍王、火神、媽祖、村裡的土地、家中的灶君,是神皆敬、是廟皆拜的迷信者。

宗教信仰:是人類最大的精神寄託。馬克思說宗教是人民的鴉片,宗教也是人民幻想的幸福,是對現實苦難世界的批判。蘇聯東歐巨變之後,過去長期向人們灌輸的意識形態被拋棄,使人們迷惑不解和思想混亂。資本主義唯利是圖全球化,帶來了信仰危機全球化。造成了伊斯蘭教、基督教、印度教等宗教的蓬勃發展,也造成了包括法輪功在內的大量邪教的泛濫成災。

伊斯蘭教人口:遍布全世界,在西歐北美都迅速增長,美國約有840萬,歐洲有2000萬,中國有2230萬,印度有1.4億,巴基斯坦孟加拉有近2億,印尼有1.7億,黑非洲有2億,約佔黑非洲總人口的1/3,更不用提擁有2億多人口和1370萬平方公里土地的阿拉伯世界和從北非、中東、西亞、中亞、南亞到東南亞遼闊的伊斯蘭教占統治地位的「綠帶」了。

三教同源:伊斯蘭教與猶太教、基督教三教同源,湯因比把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統稱為猶太系宗教,都起源於中東,所以耶路撒冷是三教共同的聖地。三教共同信奉同一個上帝—耶和華,承認亞伯拉罕、耶穌(古蘭經稱為爾撒)等的先知地位。伊斯蘭的《古蘭經》很大一部分就來源於《猶太法典》和《聖經》,早期伊斯蘭教還把猶太教徒、基督教徒稱為兄弟。相比較而言,

同是趨人向善的宗教,佛教重來生,基督教重現實,後來的伊斯蘭教則兩世並重,強調以出世的精神入世。

伊斯蘭教認為:自從有了人類,上帝耶和華通過一個又一個先知更新天啟,先是亞伯拉罕在阿拉伯傳教,然後是摩西從埃及到巴勒斯坦,然後是耶穌革新宗教,最後是默罕默德集大成,強調默罕默德是最後一位先知,比別的宗教更先進。

默罕默德的宗旨:默罕默德以摩西和耶穌的後來者自居,專門沖著猶太教、基督教整治不了的唯利是圖、貪婪腐敗、貧富兩極分化而來,更多關注按均貧富的原則改造社會,強調對窮人的關切,追求公平正義。所以受到老百姓的歡迎。

默罕默德的的勝利:在奴隸制晚期,腐朽的拜占庭和波斯帝國國家橫徵暴斂,政府貪污腐敗,官吏烏煙瘴氣,富豪驕奢淫逸,百姓水深火熱,社會兩極分化,人民信仰危機,於是伊斯蘭教的到來成為一場革命。短短半個多世紀,在左有強大的羅馬帝國,右有強大的波斯帝國的情況下,一小批穆斯林竟然打敗了他們,橫掃歐亞非,奪得了從印度洋到大西洋的大片領土,建立了龐大的阿拉伯帝國,版圖甚至超過了極盛時期的羅馬帝國。伊斯蘭教到達印度,大量不甘忍受印度種姓制度的「賤民」紛紛皈依了伊斯蘭教,以擺脫自己的悲慘命運。從北非、南歐、中東、西亞、南亞到東南亞,大量原來信奉基督教、佛教、印度教的信徒轉而投向了伊斯蘭教。

伊斯蘭教的特點:伊斯蘭教高舉為無產者、為人民從政的道義旗幟,主張超越階級、種族、民族的平等。伊斯蘭教認為,所有財產的所有權最終都歸真主,人們只是通過社會分工,分頭管理代管真主的財產,誰都無權濫用。飲酒嫖娼吸毒,豪華奢靡揮霍,全是罪過;投機賭博、放高利貸、詐騙搶劫都不允許。窖藏金銀等於監守自盜,罪大惡極。如果社會出現了不公平、不均衡、或出現了災難,國家有絕對的權力徵用個人財產,保持社會安定。

即使是沙特那樣的家天下的王國,也得自動拿出大把錢財,實行義務教育、免費醫療、住房補貼等種種社會福利。穆斯林要一天五次直接向真主請示彙報、警心滌慮、反省自新、割禮凈身、忌口戒斎、頌經禮拜。所以埃及總統納賽爾說過:「穆斯林的宗教是一個100%的社會主義的宗教」,利比亞總統卡扎菲說:「伊斯蘭教和社會主義是不可分割的,兩者都顧及到了民族化和限制財富」。正因為如此,在六七十年代,社會主義陣營強大時,受伊斯蘭教影響的非洲、中東、南亞、東南亞國家都宣稱自己是社會主義國家,很多國家連國名都改為了社會主義共和國。宣稱只有伊斯蘭教能引導人類走向社會主義。 原教旨主義的產生:現實中,普遍貧窮的發展中國家看到西方發達國家的富裕,經不起誘惑,紛紛引進美國自由放任的發展模式,結果帶來速度更快、更極端的貧富兩極分化和難以遏制的腐敗奢靡。廣大農民在為溫飽而苦苦掙扎,缺醫少葯、失學失業。城鄉差別、貧富差別以遠遠超過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的速度急劇擴大,引起了老百姓及知識分子的強烈不滿,要求回到伊斯蘭的原始教義(原教旨)上來,制止兩極分化,重新復興伊斯蘭教。並紛紛成立穆斯林兄弟會等激進組織,矛頭直指暴富起來奢侈腐化的王公貴族、部落酋長、豪門巨富和腐敗官吏。

原教旨主義的抗爭:原教旨主義觸及了官僚貴族富豪們的利益,遭到殘酷鎮壓,最終走向極端。70年代末以來,原教旨主義從埃及向世界各國穆斯林迅猛蔓延,從少數人的地下活動,轉變成大規模的群眾運動;從合法選舉加非法暗殺,轉變為群眾運動加武裝鬥爭的社會革命。所以當代原教旨主義復興,被北約秘書長稱為「新共產主義」,也被俄羅斯人稱為「綠色共產主義」。中東和阿拉伯產油國依靠巨額石油收入,經濟迅猛發展,迅速走上現代化道路。但貧富兩極分化,社會腐敗和不公正現象加劇,卻造成這些發展中國家的階級分化和階級矛盾,比發達國家資本主義社會更尖銳更激烈。70年代,埃及少數先富起來的人群在政治上要求保護和鞏固取得的經濟成果,多數窮人從左的方面要求實行民主政治,反對政府,全國範圍的群眾性騷亂此起彼伏。對此,軍人出身的總統薩達特嚴厲打擊、鐵拳鎮壓,取締各種反政府的政治組織,大規模逮捕,動用軍隊開槍鎮壓。結果,1981年10月9日,薩達特最終倒在兄弟會暗殺的槍口下。

1992年6月,阿爾及利亞國家元首布迪亞在對「伊斯蘭拯救陣線」和大規模群眾運動殘酷鎮壓後遇刺身亡。1963—1972年,伊朗國王巴列維大刀闊斧的改革開放,GDP年均增長速度高達11.5%,在教育、健康、農業改革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就,並擁有一支中東裝備最精良的軍隊。但改革的利益不合比例的歸於少數城市精英階層,僅佔全國人口1%的皇親國戚、大官僚、大資本家佔有全國80%的財富,國王和王族過著窮奢極欲的生活。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社會持續高速分化。結果,一個留著長鬍子,被流放在外國的阿亞圖拉霍梅尼發了幾道聖令:「被剝削者必須造反!」,號稱當時世界第五強國的伊朗巴列維王朝就不可思議的被推翻了。如今,伊斯蘭復興運動仍在把矛頭指向大官僚、大貴族、大資本家,因此不可避免的要同當權者產生不可調和的矛盾,遭到鎮壓。

發達國家險惡的居心: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為了控制中東石油,則翻雲覆雨、挑撥離間,對投靠美國的國家,就支持政府鎮壓人民;對與美國不利的國家,就支持反政府激進勢力,。本.拉登的基地組織就是美國當年為了對抗蘇聯而出錢養大的。車臣、東突、哈馬斯都得到了發達國家的大量政治經濟軍事援助,幾乎每一個現在被列為恐怖組織的組織背後,都有發達國家的鬼影。更不用提巴以矛盾了,則完全是帝國主義國家為了分裂阿拉伯世界而一手製造的。

美國決不會讓阿拉伯國家消滅以色列,也不允許以色列強大到可以徹底打敗阿拉伯國家,以為從中漁利,控制中東石油,符合美國的戰略利益。

「9.11」事件的實質:「玩火者必自焚」,養虎成患,伊斯蘭激進組織把矛頭對準了美國,「9.11」事件把戰火燒到了美國本土,而美國又正需要一個借口到世界各地去發動戰爭,以確立自己的霸權,所以「反恐」成了最好的借口。本.拉登、薩達姆,接下來還有伊朗、敘利亞、朝鮮、利比亞、古巴、蘇丹,等等,都要在反恐的旗幟下進行整治。帝國主義國家正在利用他們的話語霸權混淆是非,把世界引向歧途。

在當今不公正的世界,經濟上相對貧困和政治上相對無助的人民,永遠是人類的大多數,只要多數人沒有共同富裕,人類的公平正義沒有基本實現,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也好,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復興也好,多數窮人共同富裕的理想追求,永遠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主流,這才是少數人撲不滅、擋不住的歷史潮流。這個世界在變化﹐唯有渴望不能改。 公平與效率:穆斯林在公平與效率的兩難中苦苦掙扎﹐顧此失彼。沒有公平﹐則內亂出﹐沒有效率則外侮至。是對沒有人剝削人﹑人壓迫人之大同世界的憧憬和追求﹐『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與『全世界穆斯林聯合起來』聯合起來了」。

亨廷頓認為「文明間戰爭」:是西方「普世文明」與東方「挑戰者文明」之間的戰爭。恐怖主義並非祇與伊斯蘭聖戰聯繫﹐比如11~13世紀十字軍東侵﹑16﹑17世紀英國﹑法國等對新教的殘酷迫害﹑16世紀法國的宗教戰爭、十八世紀美國人對印地安人採取的種族滅絕政策,及最近披露出的美國大兵虐俘醜聞,都是發生在歷史和眼前的由基督教國家和個人發起的恐怖主義乃至國際恐怖主義行為。這不是「普世文明「對其他文明的戰爭。  當重新認識列寧提出的「壓迫民族」和「被壓迫民族」的解釋:

壓迫民族國家與被壓迫民族國家即北方國家與南方國家的對立,轉移了曾為馬克思揭示出的資本中心國的國內工人階級與資本家階級的對立矛盾﹐「公平」的買賣關係掩蓋了北方國家與南方國家之間的剝削與被剝削的對立關係。

當這種對立發展到極端﹐處於弱勢的一方就會用極端的方式響應﹐而目前為美國越反越多的「國際恐怖主義」﹐其中相當的部分就是處於弱勢地位的人群對資本全球化負面影響的抵制形式。要消除這種極端行為的首要前提就是對資本全球化進行必要的國際限制。不然﹐「我們乘著科技的雙翼﹐可以迅速進入21世紀﹐也可以同樣的速度重返石器時代」。13  人類文明究竟提高還是降低?在人類整個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資源貯存總量和人的生存環境質量卻在日益下降﹔物質生活提高的同時﹐人的精神生活卻更加貧乏﹔科學技術迅速上升的同時﹐人的宗教熱情也越發高漲;人們在享受經濟全球化的紅利時,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日益私有化的趨勢更讓人不寒而慄。

與馬克思和列寧時代不同的是﹐這種惡果已超出階級壓迫和民族壓迫的矛盾範疇﹐而升格為人類壓迫自然和自然反抗這種壓迫的矛盾範疇﹐只要這種效率高於公平﹑資本高於人類的發展的趨勢不變﹐其結果就不僅僅是階級或民族的滅亡﹐而是人類及與其相伴終生的生態環境的整體毀滅。

世界祇能是人民的世界。「歷史前進的步伐再次驗證了毛澤東的至理名言﹕『為什麼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原則的問題。』是維護﹑鞏固﹑強化少數暴發戶的既得利益﹐還是執政為民﹐真正代表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永遠是歷史前進中最根本的大是大非。」

布希教皇烏爾班:和美國總統布希以1095年教皇烏爾班二世發動十字軍東征的口氣開始他第二任就職講演。 小布希再次當選﹐說明近些年美國人不太需要政治家而更需要政治表演家,已不太需求美國﹐而只是在縱情地消費美國﹐這與阿拉伯國家的人民祇知縱情地消費石油而不知需求石油的後果完全一樣。

法國穆斯林:在法國沒有穆斯林社團,卻有分散的、成份不同的穆斯林人群,他們不太關心互相之間的團結,甚至不關心被誰真正代表。在法國的穆斯林社團並不比猶太人社團多。(奧利維o洛瓦:)

11~13世紀十字軍東侵﹑16﹑17世紀英國﹑法國等對新教的殘酷迫害﹑16世紀法國的宗教戰爭、十八世紀美國人對印地安人採取的種族滅絕政策,及最近披露出的美國大兵虐俘醜聞,都是發生在歷史和眼前的由基督教國家和個人發起的恐怖主義乃至國際恐怖主義行為。這不是「普世文明「對其他文明的戰爭。


推薦閱讀:

中國文明的淵源——共同體
中華樂舞(下)--啟悟神傳文化的玄妙之門
【元素家族——連載145】青銅時代(三)中華文明到底有幾千年歷史
追溯中國人的面貌起源
「向我開炮!!!」鋼鐵意識永恆

TAG:文明 | 中華 | 中華文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