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人生真相 連載 (三)
慈悲不是無限度的滿足對方的要求,更不是無原則的遷就對方的過錯。慈悲一定要站在原則之下,沒有原則的慈悲是濫慈悲,有智慧的慈悲才叫做真慈悲。光有慈悲而缺少智慧,有時也會做錯事,所以借錢給別人之前最好了解一下他將用這些錢去幹些什麼像當前社會上常發生善心人被騙的事情,如此一來,慈悲布施不僅未能達到善的理想目的,反而助長了騙徒的罪行和貪婪心、懶惰心、欺詐心。慈悲布施不等於放縱對方的慾望。我們可以容人之過,但絕非順人之非。慈悲布施不只是滿足暫時的安樂,更重要的是立足於究竟的智慧安樂。我們要在智慧中發揮慈悲,才是真正的善。有智慧而攝導慈悲,才是佛教的真慈悲。真正的慈悲的後台永遠是智慧。當眾生嗔恨心發作時,這時候最剛強,難調難服,完全被無明煩惱所遮蔽,本性的光明失去作用,理智喪失,隨煩惱業力猛衝猛撞闖出禍患,接著報應的果報,就是我們的報酬。人由嗔恨產生報復,但事後卻很後悔。一個人能夠統理百萬大軍,還不算是有本領,能夠調服起心動念得自在的人,才算是有本領,不但是有本領,乃是人中之人。戰勝別人不是英雄,戰勝自己的貪嗔痴煩惱習氣,這個人才叫做大英雄。有的人說自己心很清靜,戒律也持的很好,那是沒有受到打擊的時候,打擊一來啊,就火冒三丈了,也管不了清凈不清凈,什麼毛病都出來了。所以忍辱是六度的中心,因為那是最難的,也因為這個緣故,大乘菩薩必須進入無生法忍才能登上菩薩地。世間一切痛苦和煩惱,忍到無所忍,自然而清凈,這才是忍辱到達般羅密成就的程度。世人若笑我、說我、輕我、欺我、害我、打我、罵我、騙我、賤我,該如何處之?只管由他、任他、忍他、寬他、恕他、容他、躲他、遠離他、莫要理他,再過幾年且看他。想要報仇,越想越氣,為了報復消耗了體內多少的能量?消耗了多少的時間?報復之後又得到什麼呢?是得到快樂還是更多的痛苦?因為人家一定會再次報仇,這是逃不掉的,即使殺了對方的肉身,但對方的仇恨是永遠也殺不盡的,相反的使對方更加恨之入骨。人世間的法律可能有漏洞可鑽,可因果律沒有一絲一毫的漏洞。有智慧的人能見到深遠的因果,克服嗔心,多行忍辱。忍並不意味著懦弱和膽怯,忍是一種胸有成竹的自信,是一種博大的涵養、廣闊的寬容,是站在高層次上的寬容,克服自己確實比戰勝別人更高尚更偉大,百忍成金,忍成就強者、成就偉大。沒有忍,無法成就道業,也不能成就事業和學業。逆境是我們成佛的跳板,沒有逆境,無法成就佛道。嗔恨會使一件小事變為大事,有時蠅頭小利的爭奪,會導致人傾家蕩產。有時因為咽不下一口氣,造下墮三惡道的因。大地可以容忍我們的踐踏,天空可以包容我們的一切,為什麼我們不可以寬恕對方?放下萬緣,冤親平等,無有愛憎。有能力反抗,我們不反抗;有能力報復,我們不報復。要知道,心胸就像是降落傘,只有打開時才能用。只要把我們的心量打開,我們的心,比海洋更寬闊,比天空更寬廣,同宇宙一樣廣闊。問題在於我們的一念心。要學習大地任人踐踏以及栽培萬物的德性。當我們被流言中傷的時候,必須先冷靜下來,反觀自己,如果它具有真實性,那麼我們就應該摒除恩怨、閉門思過,並且改過自新。若做錯了事情,如果能向對方誠懇地說:「我真的錯了。」則大事化小,小事自然化無。如果沒有這個過錯,就勉勵自己將來不要犯這個過錯。人一旦承擔認錯,別人也就不忍再加以指責,偏偏人就是喜歡辯解,這一辯就沒完沒了,甚至會錯上加錯,而到無法饒恕和彌補的地步。平庸的人會因為別人的一點批評就大動肝火,只有智者,懂得從批評他的人那裡得到學習。當你對的時候,我們用不著發脾氣,當我們錯的時候,不配發脾氣。生氣就是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生氣,是幫著別人來氣自己。當一發起怒來,第一個身心受怒火煎熬的必然是動怒者自己。人憤怒的那一個瞬間,智商是零,被謾罵時以調服自己內心的方法來平息別人,也平息自己的怒火,使心歸於平靜,保持理性的狀態。當你原諒一個人的時候,當下心裏面的煩苦也同時消失了,智慧慢慢的啟發出來了,心地也漸漸地廣闊開朗起來了,獲得了安詳寧靜的內在,享受那種知足而清心自在的快樂。睿智的人看得透,故不爭。豁達的人想得開,故不鬥。得道的人曉天意,故不急。厚德的人重謙和,故不噪。忍辱也不是任由愚痴的惡人欺負擺布,當我們受到侵害時,要用法律保護自己和家人,當別人要我們命和傷害我們家人的時候,要自衛或逃命或想辦法脫離。對於改變不了的事實,我們認命,不生怨恨心和報復心。內心生起慈悲心就會降服一切的恩怨,當下就不會給自己帶來痛苦。易漲易落山溪水,易反易復小人心。對惡人要包容,但也要防範。因為當我們心中沒有敵對的時候,並不代表別人不跟我們敵對。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逢人且說三分話,不可全拋一片心。不要看到他在喂流浪狗就認為他是好人,等到他傷害你的時候會問自己,怎麼好人也會幹壞事呢?忍辱不但是忍心理上侮辱傷害順逆諸境,且還要忍生理上的饑渴寒熱創痛諸苦。在順境時也要忍,忍住不令驕矜沉迷之念生起。不如意的生活環境,對修行未必是壞事,因為逆境中更容易生起出離心,學佛比較容易相應。有些人生活順利,家庭美滿,就很容易陶醉其中,執著不舍。逆境時要勇敢忍受,順境時勿怠惰自大。對於一切境界都能有勇氣和歡喜心來接受。五欲八風,正是修行人磨練處。不要用抗拒心面對命運面對逆境,要用無住無相的心。忍辱即使失去了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東西,但卻贏得了極樂世界。知道眾生為惡並非本意,而是無明所致,所以對於那些傷害我們的眾生,應生起深深的同情、惋惜、傷感,嘆惜他們為何這樣愚昧,這樣執著於苦海而不願出離。很可能他們會因為傷害了我們而在命終後墮入地獄,我們不妨捫心自問一下,想像自己最恨的人,如果在我們面前極端痛苦的被大火燒上幾分鐘,我想,我們的恨心一定會變成同情心的。況且他們還成就了我們的忍辱道業,怎能不生起慈悲心呢?眾生多壞,跟我們的生死沒有關係,對惡的人不傷害他,忍耐、包容,憐憫、同情他,慢慢感化他。眾生的好壞,不影響我們的清凈心,一樣的無所住,自然通達無礙。別人之所以冤枉、毀謗我們,正是因為我們以前種下了對不起別人的因,我們不生氣,就化解了過去種下的惡因,消了我們的業障。被誹謗的時候可以這樣想:至尊的佛陀,當年也飽受誹謗呢,我又算老幾?有人侮辱傷害我們,他正是拿功德給我們賺啊!接受忍耐就賺到了,成就了我們忍辱功德,對傷害我們的人感激都來不及,怎麼可能報仇呢?可遇不可求啊!所以,娶到悍婦的人,雖然沒有享受到被體貼的福報,但如果能夠容忍她,也是另一種大福報的開始。後天的學佛,可以化惡緣為善緣。眾生不是給我們仇恨的,眾生是給我們修福修慧的。我們造善業得樂我們也不要執著,我們造惡得苦,也不要怨恨、不要憂愁,今天的因緣果報,都是宿世惡業所感,在業感緣起的逆境中,要能去接受和消業。有怨仇,千萬不要用以惡還惡的方式,以免又造新業,輪迴路上沒完沒了。心裡要寬恕,但事相上是否寬恕,要看實際情況而定。假如這個人做錯事情被寬恕,他反而膽子更大,將來會做更多的壞事,使許多人受害,這個寬恕是錯誤的。應警誡、懲罰他,他以後就不敢作姦犯科了。寬恕不用於無恥之人,有時寬恕變成助長他的惡業。容人之過,卻非順人之非;若以順非為有容,世亦安賴有君子。如果這個人已經吸取教訓發心改過了,那麼在事相上用寬恕的方式可以更加的感化他從善。對於有智慧有善根的人,給予慈悲教化。對於剛強難伏眾生,就要以慈悲心,現金剛憤怒相去降伏他。有些人不這麼教育他,就是不覺悟。即使發脾氣,也只是菩薩心腸羅剎面,嚇嚇對方,教育他人而已,內在毫無嗔怒之心。不是心裡失去了控制,更不是嗔恨心生起來了。但這些是要有大智慧大修行才可以這樣。如果不是這樣,那不適合這樣做,修忍辱保持內心的清凈更重要。菩薩雖表現為嗔恚,但對眾生的生存謀道沒有損毀妨礙,實質上總能懷慈心而忍讓。佛教雖是大慈大悲普度眾生,但決不是善惡不分,是非不辨,無原則,濫慈悲的老好人宗教。不論是想方便法令他明白免造惡業,或是接受制裁教育、繩之以法,無論做什麼,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自己不造惡的同時令對方停止造惡。請不要用自己的看法標準去衡量別人,這樣我們會活的很痛苦。不要因為眾生的無知而造成我們內心的煩惱。痛恨別人就好比因為討厭一隻老鼠而燒掉了自己的房子。就算以前所積功德多如森林,嗔火若生,一齊燒盡。若我嗔者,我自作惡,何以故?因嗔恚的原因,種下了三惡道的因。臨命終時,那些冤親債主都來,因為你不能忍辱,就會起心動念,他們現出來的境界,無論是要令你生氣,或是要迷惑你的,你都會控制不住,因為平時忍辱的功夫不夠,所以一剎那之間,就繼續去輪迴去了。我們被人騙了,害了、欺負了,要忍辱,這樣才會消業障,不能報復人家,否則不但業障不消,而且還增加罪業。遇到順境不要得意忘形。逆的境界現前,也不要太煩惱,這是自己造的惡因得的惡報,應該承受。順的境界現前,也不要太歡喜,這是自己修的善因得的善果,來之不易,珍惜受用就好。不論順逆,不要太放在心上,保持清凈心。感謝眾生給我們機會,順境、逆境皆是恩人。唯有體驗了艱苦的逆境,才會有精進奮發的心。只要以平常心與感恩心對待,順境逆境都是增上因緣。不管外面的境遇如何改變,不管遇到再大的困難挫折,我們仍然不退失初發心決心不動,信心不搖。一無所有時能安貧樂道,應有盡有時也能不為所縛。在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受苦,沒有一點功德。而在人道修行,用幾十年的苦累積功德,換來解脫輪迴,這是一個大便宜的事情。修行吃一點苦有什麼關係?受一點委屈有什麼關係?六道輪迴比學佛更苦。有沒有比了生死更重要的?沒有。既然沒有,那就放下吧!不論順境逆境,請記得:任何錯誤的經歷其實總是正確的。忍氣吞聲,強忍住,此為凡夫的忍辱。在心還沒有清凈的時候忍還是有強迫的,心清凈了,內心通達了空性和無相,哪裡有什麼忍?哪裡有什麼傷害、欺騙、侮辱、藐視、妒忌或誹謗等等的東西呢?那純粹是因為分別、執著、妄想而產生出來的幻相,若執著如此狹小的心量,若不斷執持憶想別人對我們的傷害,那除了帶給自己痛苦與煩惱外,還能得到一些什麼呢?對於所發生的一切如幻如化的事情完全不怨嘆,不要壓制自己我要忍耐,快快體悟空性,本來就沒什麼,忍耐什麼?完全與空性相應,這才叫做真正的忍辱,我們若是有念,有一個忍辱的念頭,那麼還不是真正的忍辱。若認為我在忍辱,那麼還不能達到忍辱般若蜜。末世眾生之所以不能成佛,是因為不能放棄無始以來就存在的關於「自我」的執著,並因之而有瞋惡與愛戀的習氣種子作祟,所以他們不能得到解脫。如果有的人,見到與自己結過怨的人,仍給視之如父母親一樣的自家人,心中不生異見,那他就可以除去心內原有的諸種病患。對世界上的諸種事物,也應該採用這樣的平等無二的態度。有些人氣量小的心中連一粒灰塵都容不下。要知道心量有多大,成就就有多大。開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於人無所不容。不要因為小小的爭執,遠離了你至親的好友,也不要因為小小的怨恨,忘記了別人的大恩。最壞的人也有少許的優點,最好的人也有許多的缺點,任何人都沒有必要刻意去找別人的過失。世間是無常的,人也是無常的,愚痴的人可以變得有智慧,惡人也可能轉變為善人。享受你自己的生活,不要與人做比較。別人的鞋,不一定適合自己的腳,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需要、嗜好、想法和價值,所以,我們不該批評別人的生活方式。人無完人,互相諒解;各有所長,互相學習。在修學的道路上,大多數會遇到家人不信甚至反對佛法的情況。我們決不可強逼家人信佛,也不要對他們不信而生嗔心或因為我們的信仰而令它們生嗔。佛法修的主要是心上的功夫,如果家人不喜歡見到佛像等,可以不設佛壇,在內心密修佛法,運用善巧,同時修持佛法而又不令家人生嗔恨心。如果對方實在是糾纏不清,那就選擇用寬容的心遠離他就好。給他贏又如何?贏得了場面贏不了因果。煩惱是一場病,快活是一帖葯。只有從內心原諒別人,那麼才會得到心靈的安寧。寬恕別人不是痴愚,因為過後就會得到好處。至於他能不能感化,有他自己的因果造化,不用強求。我們不用怨天尤人的態度來看生活,不用挑剔的眼光看事情,不用批評的口吻來說別人的是非。不要因為別人對你惡口,引起自己陰暗的心情,浪費了自己的精神。當眾犬吠月的時候,從未聽說過月亮因為這個緣故而停止轉動。當一條瘋狗咬人一口的時候,也從未看見過那個人也趴下去反咬他一口。無德的惡人要加害有道德的善人,就好像面朝天唾口水一樣,口水並不能唾到天上去,還會落到自己臉上;也像迎著風揚灰塵,灰塵並不能揚到別處去,還會反轉過來撒落到自己身上。無中生有誹謗他人,這種人等於拿個火把燒天,燒得著嗎?徒然自己勞累費神而已,又有何用?誹謗猶如微小的火花如果不去吹它,便會自行熄滅。忍耐一點,誹謗是不會活很久的真理是時間之子,不久它將出現替你辨明。我們也對批評我們的人說一聲感謝,因為他提供了我們反省的機會。當我們看見別人獲得財富、地位、美名、或見他人擁有才智美貌時,內心往往覺得不是滋味,這不是滋味的那種滋味便是嫉妒。往往人們易對他人的成就、美貌、幸福、順境、他人擁有而自己所沒有的條件升起嫉妒之心。也有可能他沒有你的才能,但他卻比你有成就,就算他喜歡拍馬屁,但世界上不會有一件事情是單純靠拍馬屁就能成功的。那是有很多因素所造成的結果。那是他的福報,我們要讚歎。嫉妒心是妨礙生命解脫嚴重的絆腳石。會輕易批評他人的人,只不過是些沒有能力參與競爭,憤而嫉妒的懦夫。嫉妒是在自己心裡製造一件根本不應該存在的假象,嫉妒是最愚蠢的行為,看到別人勝過自己,就算眼紅到出血,就算嫉妒到胸悶楸心暈倒,那又如何?別人不會因為被人嫉妒而損失什麼,也不會因為被人嫉妒而墮地獄。嫉妒,只是自己折磨自己的弱智行為。有時被嫉妒被誹謗是一種反面的讚歎,因為太傑出了,擋住了別人的「光芒」。嫉妒得捶胸頓足,那就是心靈的牢獄,煩惱的牢獄。宇宙這麼大,世間這麼大,為了一點小事看不開,何苦呢?何必呢?佛學是要我們去體悟如來的真實義,而不是死執文字相;佛學是要從整個佛教的教義來體悟,而不是只偏執某一方面的教導;佛學也不是要在家居士變成一個怪人,讓身邊的人用異樣的眼光看他,而是要融入大眾的口味做一個更有智慧的人。慈悲要有智慧同行,缺少智慧的慈悲,很可能自害害人,雖然存好心,卻做了錯事、害了人。修行六度也要有智慧。多聽經聞法,能夠幫助我們開智慧。沒有智慧的忠誠是愚忠;沒有智慧的孝順是愚孝;沒有智慧的相信是迷信;沒有智慧的愛是痴愛;沒有智慧的仁義容易被人利用;沒有智慧的勇敢往往自招其禍;缺乏智慧的果決名為武斷;缺乏智慧的堅定名為頑固。智慧為導,五度為伴若無智慧,五度如盲;悲智雙運,如虎添翼。智慧可分為世間智慧和出世間智慧。世間的智慧分為五明。聲明:世間的種種語言。即聲韻學和語文學。因明:世間的哲理、辯論的法則以及邏輯推理的論斷方式,以及其他人文科學。醫方明:醫學知識,醫治眾生種種疾病的學問、方法。工巧明:世間的種種科技、技術,算學、曆數等。內明:佛教以三藏十二部教法為內明。出世間智慧是通達人、法二種無我真實的智慧。修行者覺悟到人、法二無我之智慧,稱為勝義諦慧。此智慧是世間最究竟、最優勝的道理,它即是佛陀所說的無我、無常、苦、空,也就是一切萬法無自性空。覺悟此智慧者就能夠解脫。精進即是不懈怠地努力於自度度他、自覺覺他的事業。菩薩不畏諸苦,在修學道上能勇猛精進、攝善精進、利樂精進,不生疲厭地常於人間教化剛強眾生,精勤不息。精進不是要我們去拚命,而是堅持不懈的努力。琴弦調得太松,則琴不鳴;琴弦調得太緊,則琴易斷;琴弦調得適中,則聲音悅耳。修行不可貪求快,心中不可焦急的盼望著明日就能成就。修行就像鐵杵磨綉針,功到自然成。本覺智慧是人人本來就具足的,只因為被無明所迷覆,所以不能自己悟得,必須假借明眼善知識,來指示教導方能得見。如果要跟一位法師學習佛法,那就要詳細了解這位法師的思想、行為、教育、講經、智慧、仁慈、道德等。多用自己的心慢慢的體會,這位要依止的法師是否守戒不退?是否對眾生有慈悲心?是否真真切切的為了弟子們著想?法師所傳的法,是不是我嚮往學習的?是否廣學多聞?是否有正知正見?是否真修實證?德行如何?是否大徹大悟?講經說法是否辯才無礙、心不疲厭?要多用時間,用自己的心觀察。如果覺得很相契合,我們就跟他學,如果不契合就以恭敬心離開,另外再尋找善知識。名人不一定是高人,高人不一定是名人。名師不能代表明師,弟子多也不一定就是明師。末世眾生,去佛漸遠,若不以善知識指導者難免誤入歧途。善知識也並非什麼人都可以當的,他應該具正確知見,具有師承,要善識物情,善為眾生講說法要。修行若無開悟的名師指點,很難成就。要找到好的善知識,最重要的是自己是否具備了一個合格佛弟子的資格,如果已經具備,諸佛菩薩一定會加持,很快就會遇到善知識來攝受你。每個人由於過去多生所修集的福慧因緣不同,而遇到不同層次的善知識。要如何修持才有結果,必須先要真修行消掉自己的業障,智慧才能啟發,過去生的業報沒有消減,智慧是啟發不了的,因為還在受罪,所以不會大徹大悟。業障重,很難得遇明師。所以在親遇善知識之前,精進修持減輕消除業障,多聞熏習修集福慧也是很重要的。若想真開悟證道的人,必須參訪明師。諸佛菩薩福慧圓滿,不需要我們供養,但我們供養是為了自己累積功德資糧。即使供養尊重的是一位假的出家人,他依然是我們眾生的福田。因為當我們合掌供養的時候發心是真真切切的。對方假冒出家人,他的罪過他自己承擔。當然,如果我們明明知道他是假的,還要去供養,那這樣做不妥當,會增長了他的貪心和罪業。所以我們在行布施的時候,要多用智慧。我們學習觀世音菩薩的慈悲,更要學習文殊菩薩的智慧。佛前供養香、花、燈、檀香油、水果、食物、寶物、衣服等等。香是信使,行者燃香,十方諸佛悉皆遙聞,海會菩薩亦悉盡知,故凡做佛事者,必先燃香,稟告四方。在上香的時候,要發一種願心,願我所燒的香不只是供養我面前的佛菩薩,所有十方法界的諸佛菩薩都能夠一齊供養到。供佛不可用葷食,供佛的水不要用開水,因為開水會殺死水裡的細菌。供完佛的水倒在屋外,外面的餓鬼因為這個水供養過佛菩薩,鬼道都可以喝到,這是上供下施。家中佛堂供佛的香、花、燈、瓔珞、寶蓋、幢幡、衣服、果食、音樂、飲食等,供養完畢,須上一支清香,念誦一遍贖果偈:願此清凈香,贖回供佛物;祈請佛加持,增長諸福慧;正法傳十方,皆共成正覺。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3稱),南無阿彌陀佛,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南無觀世音菩薩摩訶薩,南無地藏菩薩摩訶薩,南無大勢至菩薩,南無清凈大海眾菩薩。千萬不可用血斑腥濃的雞鴨魚肉供奉佛菩薩以及天地神明。燒香的含義是什麼?第一:表示虔誠恭敬供養三寶,以此示範接引眾生。第二:表示傳遞信息於虛空法界,感通十方三寶加持。第三:表示燃燒自身,普香十方,燃香成灰是表示無私的奉獻,即佛門所說的布施。第四:表示點燃了佛教徒的戒定真香,含有默誓「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痴」的含義。一切佛、菩薩都是為了利益眾生而出世。學佛的人對於凡是有利眾生的事,都要儘力去做,以大悲心,把他們從困苦中解救出來,給予他們快樂。始終以眾生利益第一,這也是在供養諸佛。初誦經時,雜念會不斷流來,可不用管它,妄念來了不要跟著它跑,它自會不斷流走。功夫深了,雜念自可不來。因此,也可以說,誦經本身也是一種修定的方法。念經、咒時,如果得到師父的傳承,念誦的加持力會加倍的大。我們誦經明白了佛所說的義理,明白了修行的方法,然後,我們就照著這個義理和方法去實行。學佛後往往喜歡用聖人的標準衡量別人,但對自己卻用普通的標準。甚至一般的要求也不要。道德是提升自我的明燈,不該是呵斥別人的鞭子。不能因為學佛,把家庭和睦搞壞;也不能因為學佛,與大眾失去和好。如家人因吃肉而殺生,我們要盡量勸阻,但以不發生爭吵為界。勸人很好,但不要讓對方恨我們。勸阻不成,則為其念佛迴向祈禱即可。也不要在家只顧自己念佛不管人家入地獄。要有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如發現有危害國家、社會、佛法等犯罪行為,那麼要及時加以勸導,讓他明了是非,止住惡念。自私也是惡,廣度眾生,為眾生服務,才有福德。學佛容易修行難,假修容易真修難,真修容易發菩提心難,發菩提心容易,持之以恆難。修行人在修行之前,必須先發誓願要把生死度之身外,否則,在修行的過程中,就會沒有大恆心。境界來時,就會被境魔倒。有緣要續緣,無緣要造緣,善緣要增緣,惡緣要改緣。學佛就是要在生活中、工作中去體現佛法、實踐佛法、證悟佛法,而不是脫離世間去找什麼佛法。愛惜物命,與人為善,敬重師長,愛敬存心,成人之美,勸人為善,救人危急,興建大利,舍財作福,護持佛法。勤修戒定慧,以戒律之水,洗滌一切污染;以禪定之珠,澄渟一切濁亂;以智慧之光,照破一切黑暗。清凈身口意,消除業障,增長福慧,斷除煩惱,離苦得樂,度化眾生,了脫生死。以布施賑濟貧窮,去除我們慳貪的心;以不斷努力克服懈怠;以清凈戒律克服毀壞禁戒的行為;以忍辱精神防止瞋怒;以禪定之心防止胡思亂想;以智慧克服愚痴;以慈愛來感化怨恨;以良善來感化邪惡;以施捨來感化吝嗇;以真實來感化謊言。用平常心來生活,用慚愧心來待人,用無著心來處事,用菩提心契佛心。以出世無我之心,行入世利他之事,一切法皆是菩提善法。指出缺點是最好的善師,守心與察覺是最好的益友,疾病和魔障是最好的鞭策,凡事順其自然而不強求是最好的做事方法,使人入正道是助人的最好方法,能使人心向善是最高的利他功德。馴服自心是修戒的最高境界,時時觀察自己的心相是最好的教誨,煩惱減少是最好的修行成就,悟諸法性空是破除煩惱的最好藥方,不執世俗行為是最高的道行,悟無我是智者的最高境界,心無造作是最高禪定,對一切不執著是最高智度。菩薩道行者,眼觀三界眾生,流浪生死,受盡無量苦難,終不得覺悟,浪跡生死,永受沉淪。菩薩觀眾生之苦而發菩提心,悲心徹骨,廣度眾生,不休不息。菩薩的行為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菩薩上求智慧使自己成佛,以慈悲心度化一切眾生,做種種利益眾生的事業,引導其他眾生也能走上解脫之路。菩薩抱著廣大的志願,要將自己和眾生一齊從苦惱和愚痴中救度出來,而得到究竟安樂和徹底的覺悟。佛對於一切眾生大慈大悲,這種慈愛是平等的,是沒有條件的,佛菩薩懷著無比強大的慈悲願力,無有止境的在十方世界教化無量無邊的眾生。同體大悲心,是成佛之根本。用現代的語言來說就是仁慈博愛之心,是無條件的,無要求的,無任何索取回報的,利於世人萬物而不辭其勞。對一切眾生都如同慈母關愛自己孩子那樣舍我地愛護備至,是以慈母的這種慈愛悲心將之完全徹底的擴充到慈愛一切眾生身上,成為其無量無邊之慈悲心,以平等徹底的慈悲心,憐憫一切眾生的痛苦,對一切眾生,無論是所謂善還是所謂惡,都一律平等,犧牲自己而成全他人,犧牲所謂的小我而上求佛道,成全真正之大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然後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痴。念念不被愚痴染,念念不被邪迷染,念念不被驕嗔染。念念都能把自己的身口意行為安住在戒定慧之上。再進一步發菩提心,行菩薩道。行菩薩道發誓願後,應立即依照願心去行,使自己所發的大願,一點一點的聚積福慧資糧,得以漸次漸次的充實。凡夫在生死之欲界,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大願心和大悲心,發心之後,依從本誓願去修行,從六度的實行中,漸漸制伏煩惱,降服其心,逐漸悟到性空的境界。不發菩提心,外不能感通諸佛,內不能契合本性;上不能圓成佛道,下不能廣利群生;故發菩提心是修持的根本。所謂金剛非堅,願力最堅,虛空非大,心王最大。如果只是貪求成佛之心,沒有要救度眾生之心,那不等於說是發菩提心。發菩提心要以大悲心為基礎,見眾生受苦,就要以智慧、悲心救度之。一個佛法行者真正發菩提心是極為難得珍貴的,所獲得的功德也是極為廣大的。發了菩提心的人,雖然還是個普通的凡夫,但已不是博地凡夫,而是成為凡夫菩薩。菩提心易發,長遠心難持,雖然現在發了菩提心,但過去無始以來的妄想煩惱習氣業障很多,會令我們退失菩提心。在修行路上將會經過無數次情緒的掙扎和起落。在菩提道路上如經不起時間的考驗,受不了種種挫折,而又一旦喪失菩提心時,那他的菩薩資格也就因之取消。修行菩薩道應發起大勇猛的心念,救度一切眾生的心永不退轉。斷除一切惡行,得身口意三業清凈,枯竭貪慾之海,斷除邪見的網,燒盡煩惱的薪,照亮一切使人迷惑的樹林,斷滅對於生老病死的恐怖。不背離大慈,不捨棄大悲,深刻發動追求無上道的願心並時刻不忘求一切智;教誨化導眾生,永無厭倦的情緒;為護持佛教正法,不惜捐軀失命;廣泛地培植善行的根苗,永無厭足;常懷行善度生的宏大志願,並不失時機地將功德迴向眾生;孜孜不倦地追求佛法;誨人不倦地施與佛法;殷勤不倦地供養諸佛;對於世間的榮辱泰然處之,無憂無喜;對於未入佛道的人不加輕視;對於修學佛道的人敬之若佛;對於墮煩惱中受苦無量的眾生,儘力啟發他們的正確知見;對自己的法樂不耽迷,對他人的法樂能隨喜;能發起大悲憫心,去救護一切眾生使其出離痛苦;要發起廣大的慈善心,平等無差別地去護佑一切世間眾生,使其生歡樂;要發起安樂之心,令一切眾生能夠身安心樂滅除愛嗔、別離、生老病死等煩惱痛苦;要發起利益眾生心,令一切眾生遠離惡劣偏狹的認識;要發起哀憫心,去守護安慰那些心有恐怖畏懼的人。能夠證知到一切事物如影如幻,所以在世間不會有任何的惡劣作為;知道一切事物遷流變化,所以對於種種欲樂不曾受其染;知道一切事物的體性都歸無我,所以教化眾生不曾有過疲倦;以廣大慈悲為萬法體性,所以攝受眾生不曾覺得勞苦。時常觀照一切世界都虛幻無實,遷流不住,都是依緣而生起;觀照一切眾生都是虛妄無實,遷流不息,都是因為識心煩惱造作業行的緣故而生髮出來;觀照一切世間世界都虛幻無實,無所安住,都是因為無明、愛、取、有、生、等等有情流轉,若生若滅而此起彼伏;觀照一切法都虛妄不實,無所安住,都是因為將一切事物妄執為我而生出的見解等等虛幻攀緣的緣故;觀照一切過去、現在、未來都是虛妄不實,無所安住,只因以自我見識為真實這些種種顛倒認知而虛幻攀緣的結果;觀照一切眾生的生、滅、老病、憂悲苦惱等等都虛妄不實,無所安住,這一切都是因為心生虛妄分別而無緣而生出來;觀照一切國土都虛幻不實,無所安住,這一切都是顛倒夢想,顛倒心意,顛倒見解等等無明所生所現。如要深入人群,普度眾生,須行四攝法。第一,布施:在經濟上、學識上、精神上幫助他人,使雙方情誼逐漸深厚。第二,愛語:隨眾生的根性,以溫和慈愛的言語相對,令其生歡喜心,感到和藹可親而接近。愛語能使我們的人際關係更融洽。愛語不是好聽的話,不是諂媚的語言,而是讚美或讚歎。第三,利行:身口意諸行皆有利於人,以損己利人的行為,感化眾生。第四,同事:深入社會各階層中,與各行各業的人相接近,做朋友同事互相親近,共同生活,共同甘苦,隨機說法。行同事這法門,是十分不容易做到的,雖然人現處在世俗的塵埃和勞作之中,但心卻是永遠清凈的。一定要有堅強的意志,有百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的定力才能成功。以善良的根性來感化無德行的人;以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的四攝法,幫助眾生完成除惡向善的修行。以四弘誓願自我策勵: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在修行的道路上,我們要禮拜恭敬十方三世諸佛;稱揚讚歎一切如來無盡的功德;廣修財供養法供養;懺悔往昔的業障;對諸佛菩薩以及一切眾生的善根德行生隨喜心;常時請佛(法師)說法;請佛(法師)長久住世;常以佛陀為修學的楷模;恆常隨順眾生;所有一切功德,普遍地迴向一切眾生,願成佛道,願證真常。通過修行,斷除我們的慳貪心、吝嗇心、自私心、瞋恨心、忿惱心、痴愛心、酒色心、名利心、貪婪心、嫉妒心、計較心、欺誑心、堅固心、貢高心、狂妄心、勝負心、攀比心,抗拒心、諂曲心、詭計心、殘酷心、邪見心、懷疑心、自卑心、懈怠心、放逸心、虛偽心、虛榮心、輕慢心、人我心、能所心,隱藏過失心、諂媚巴結心、惱害眾生心、無慚無愧心、煩惱心、分別心、散亂心、執著心、顛倒心以及一切不善的心。轉貪嗔痴為戒定慧,在心中生起出離心、感恩心、慈悲心、持戒心、懺悔心、慚愧心、謙下心、恭敬心、寬恕心、包容心、平等心、方便心、忍辱心、柔和心、諧順心、長遠心、大恆心、喜舍心、禪定心、安詳心、精進心、菩提心、深信心、至誠心、不望報心、利他無我心、發願迴向心、以及一切善心,最終成就一顆無住心。要利用有限的生命,轉惡成善、轉邪成正、轉染成凈、轉識成智。定是精神上既不昏沉又不紛馳的安和狀態。由於定,身心遠離愛欲樂觸等的粗分別,逐步發得身心輕安,終於能夠把心(精神思想)集中於任何一境之上,內心寧靜、安祥、喜悅、自在,不受擾亂,進而引發一種無漏的智慧。真得大定的人,擺脫了種種煩惱的系縛,內心沒有執著。動靜一如,閑忙一致,於事既無成、敗、得、失之心,亦無愛、嗔、取、舍之意;於心既無喜、怒、哀、樂之情,更無見、聞、覺、知之染;心空如洗,活潑潑地任運隨緣,應機起用,絕不會在清凈山林中即定,到繁囂都市即亂;也不會遇事失照,而移易本位的。是以大定乃超越於事物之表,逍遙於情塵之外,不為任何事境所左右。「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這「三心之不可得」這是針對「世事無常」的一句非常重要之經典名言。「過去心不可得」,是指過去發生的事,已經過去了,覆水難收,是無法追得回來的;「未來心不可得」,是指未來的事,還未發生,無以預測,更不可能掌控;「現在心不可得」,是指說一聲「現在」,馬上成了過去,駟馬難追,依然得不到。眾生剎那生滅的心,念念不住,息息流變,不住於過去、現在、未來。因此,若要覓心,皆了不可得。既然三心皆不可得,難道我們就只能任其自然而無可奈何了嗎?其實也不盡然。過去的雖然無法追回,但還可反省、懺悔與修正;未來如雲,無以預測與掌控,但卻可策劃與展望;至於「現在心」,我們同樣地留不住,但它卻是三心之中,我們唯一能觸及到的,「現在心」就是我們「當下」的這一念。對過去的反省、懺悔與修正,須求助於「當下」的這一念,對未來的策劃與展望,亦非「當下」的一念莫屬。我們每個眾生,時時刻刻,心中都有「當下」一念,而此「當下」一念,瞬息間即成了過往之念,繼而起之的又有新的「當下」一念,窮窮無盡地下去,而所有過往之念,就成了過往的歷史,同時也形成了一股個別累積的因果「業力」,影響自己的現在與未來。再擴大以整個社會的觀點觀之,集合了諸多眾生無窮無盡的「當下」一念,就成了推動這萬有世界的動力,造就了萬有世界的種種,如政治、經濟、文化與社會等等,這個動力可以為善,也可以為惡,形成了眾生的共業。因此,我們千萬別小看了我們自己的「當下」一念,如果我們能同時改變了我們一己的「當下」一念,就能改變這個萬有的世界。末法眾生,福薄慧淺,障厚業深,如不仰仗佛力求生西方凈土,欲仗自力斷惑證真以了生死,萬億修行人之中,難得一人,萬難萬難。比如一顆沙子放入大海中,必定沉入水底,如果有一大輪船運載,那麼再大的千萬斤石也能漂洋過海。沙子和大石比喻我們所造的惡業,大輪船比喻阿彌陀佛的大願力接引加被,大海比喻六道輪迴的生死業海。到了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本願加持,智慧、道力、神通直升八地菩薩,修行成佛只需要三劫到四劫的時間。我們在輪迴的長夜中,時善時惡,時升時墮,時進時退,而欲靠自力修行成佛,一個轉世投胎,就忘記了前世所學的善知識,又開始迷惑顛倒了。特別是在佛門中布施修來了大福報,有錢有勢但卻遇不到善知識的指點,仗著錢勢大造惡業,福報享盡又墮落惡道。我們的娑婆世界在華藏里第十三層的中間,華藏世界總共有二十層,最下的一層有一個佛土的微塵數的世界,每上一層,就多加一個佛土的微塵數的世界,以此類推,到了第十三層,就有十三個佛土的微塵數的世界。一個佛土的微塵數世界是什麼概念呢?就是把一個佛管理教化的國土研磨成微細的灰塵那麼多的世界。極樂世界也在華藏世界第十三層,同了我們娑婆世界是平的。在我們娑婆世界的西面,隔開十萬億個佛世界。極樂世界蓮花化生,則無生苦;寒暑不遷,則無老苦;身離分段生死,則無病苦;壽命無量,則無死苦;無父母妻子,則無愛別離苦;諸上善人同會一處,則無怨憎會苦;資生用具應念而至,則無求不得苦;觀照空寂心得清涼,則無五陰熾盛苦。諸往生者離欲清凈,則無苦苦;依正二報,無衰無變,則無壞苦;超過三界,則無行苦。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美不勝收、妙不可言。地由金、銀、琉璃、珊瑚、琥珀、車渠、瑪瑙七種寶物鋪成。每一種寶物皆發出五百種顏色光芒。寶池、亭閣、宮殿由無量妙寶所構成,色彩繽紛,富麗堂皇,光彩奪目。有些樓閣能隨意大小,浮在空中,宛如雲氣。百味上妙飲食,自然盈滿。雖有此食,只是見色聞香,意識覺知心便感覺食用過了,自然飽足,身心柔軟,不會再貪著其色香味。如不想飲食,自然隱沒化去。各種花鬘、羅網、吉祥飾物等等飾嚴,美麗的不可思議。寶池中的八功德水能夠隨心所欲,或深或淺、或冷或熱,沐浴其中,開神悅體,身觸光明,身意柔軟,善根增長。極樂世界處處有花,瀰漫著香味,這些花在開完後自行掉落,又有微風把它們吹走,在原地又長出鮮花。生活環境窮微極妙、美不勝收。極樂世界有無量種類的高尚美妙衣服、寶冠、環釧、瓔珞、華鬘、珍寶自然穿戴在身上。極樂世界到處有很多珍奇的寶樹,時常吹拂清風,只要微風吹來,就自然發出相互和諧的各種美妙音律。空中時常飄下很香很好看的曼陀羅花,和風將樹上的花朵吹落在地上,整個地面到處布滿了厚厚的一層花絮,其微妙奇麗,清凈莊嚴,超過了十方一切世界。到了極樂世界,將得到不可思議、說之不盡的利益。只要能往生極樂世界,在蓮花中自然化生,清凈無垢,神通智慧,放大光明,得彌陀願力加持,安然住入大乘正定聚,做不退轉菩薩,從此絕對不會再墮落三惡道,永了生死、永出三界、永脫輪迴,永不退轉、直至成佛。在極樂世界身體與佛一樣,都是紫磨金色身,其體堅固如金剛,其力強大如那羅延,等同如來之金剛不壞身。形貌與佛一樣莊嚴,沒有美醜之分。壽命也與佛一樣,無量無邊。能知道過去無量劫中的一切宿命。能見無量世界以及過去現在未來的一切事,無所不知,無所不見。能聽見十方世界的聲音,並且聽到十方諸佛說法。能夠清楚的知道十方世界一切眾生的心中所想。能夠在一念之間分無量數的身形,同時到達無量世界遨遊。若欲返穢土,救度眾生,蒙佛加持,來去自如。到了極樂世界,可化無量無邊的身形,到十方世界去供佛、聞法、度化眾生。極樂世界的相貌,神通,道力,比天人超過萬億倍。往生到西方凈土,便能了達多維空間的真相,獲得自由出入各維次空間的能力。極樂世界的一切享用勝過他化自在天宮百千萬億倍;他化自在天宮的一切受用勝過勝過兜率天宮百千萬億倍;兜率天宮的一切受用勝過夜摩天宮百千萬億倍;夜摩天宮的一切受用勝過忉利天宮百千萬億倍;忉利天宮的一切受用勝過人間帝王百千萬億倍。日月雖有百千光明,但與帝釋天相比,就如一團墨一樣;帝釋天雖有清凈之身閃現的神妙之光,但與大梵天王相比,所有的神妙之光,就如瓦礫一般;大梵天王雖有凈潔神妙的百千光明但與如來相比,所有的光明猶如墨團一樣。如來放射的佛光,可以遠照十方世界。極樂世界的所有眾生,容貌、色相都非常微妙,遠超世間,絕無僅有。比如世間窮苦討飯的人,站在帝王的旁邊,他們的面貌、形狀、是沒辦法類比的。而帝王如果和轉輪聖王相比,帝王就是鄙賤、醜陋的了,猶如那乞丐站在帝王的身邊。轉輪聖王,威風的形象是第一了,可是與忉利天王相比,又是醜陋劣下的。假如讓帝釋天王和第六天天王相比,又是百千倍的不相類。第六天王如果和極樂國中菩薩、聲聞的光顏、容色相比,就是萬、億分之一也不如。極樂國眾生的威神功德、階地品位、神通變化,一切天人都無法作為比較對象。差別有白千萬億、不可計算的倍數。極樂世界的下品下生,它的快樂的法的喜悅,超過娑婆世界的三禪天的百千萬倍。八萬四千法門,用各種不同的方便法就是要把這個心沉澱、凈化、清凈,所謂的心也稱為妄心、妄念。百川匯於一海,無論修行哪個法門,只要修到心地清凈,發願往生,把修持的功德迴向到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自力佛力二力合一,都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法法平等,無有高下,然求生凈土法門能令凡夫帶業往生,橫超三界,速疾成佛,此乃阿彌陀佛不共之妙法,其功德利益最尊第一。應當發無上菩提心,專心憶念極樂國土,隨自己所能勉力修行,做各種善事功德,積集善根,堅持迴向,以此迴向發願往生到極樂國土。從初發心念佛直至命終恆常而不中止地專心念阿彌陀佛名號,歡喜信樂,不生疑惑,以至誠之心發願生到極樂國土。往生極樂世界是我們修行人的終極目標。以恭敬心、至誠心、清凈心念佛一聲,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念阿彌陀佛就是念十方諸佛的大光明法藏。念佛的人,阿彌陀佛常放光明攝受此人;常得諸佛菩薩護念加持;常得一切天神隱形守護;四十里之內一切惡鬼皆不能害;過去所造罪業消除;臨命終時,心無怖畏,正念現前,得見阿彌陀佛與諸聖眾,持金蓮花,接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欲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必須修學凈業三福: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第二福,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第三福,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讀誦大乘,一切大乘佛法經典都是佛慈悲心裏面流露出來的智慧靈文。這三種佛業,就是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修凈業的正種。念佛要修三福十善來累積往生極樂世界的善根福德資糧。因為西方極樂世界是諸上善人會聚一處。願佛慈悲,加被攝受,願佛哀憫,垂手相迎。一發願求生極樂,西方極樂世界的七寶池中就長出一顆蓮花,修行的勤,蓮花就一天比一天大,修行的不勤,蓮花就長得慢,如果不修了,退失求生的道心了,蓮花就會枯萎。花的大小是念佛人的勤惰不同。臨命終時阿彌陀佛就帶著這顆蓮花來接引我們,我們心識就托在這顆蓮花裡頭,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在這顆蓮花里化生。我們凡夫修行者,雖然有很大的慈悲心,願意來世繼續在五濁惡世救度眾生,但是並不能有多大作為。因為惡世中眾生的煩惱尤其強烈,自己沒有定力,還容易被境界所牽煩惱所縛。一個轉世,能不能遇到善知識都還是個問題,一旦造惡,自己先墮三途了,又怎麼可能救眾生呢?我們凡夫力量不夠,只能籍著往生極樂凈土,在凈土見阿彌陀佛修行成就,證無生法忍,再來三界惡世,有了大能力、大智慧、大自在,承擔如來家業,廣救苦難的眾生。我們這些凡夫通過一生的修持,能夠出離六道輪迴達到不退轉的法身,只有求生極樂世界才有辦法如此。在臨命終剎那之間超過了點塵劫的辛苦修行。有時,我們會看到有些人一生沒有行善修行,卻在臨命終時念佛往生了。甚至五逆十惡之人為何能臨終十念生西方呢?其實他們在前世善根非常非常深厚,只是這輩子沒有機會遇到修行人開導度化他們,不明因果,無心犯錯,在臨命終時突然遇到善知識開導,一聞歡喜生信,正念分明,放捨身心,不顧病苦,當下懺悔,消除心業,一心念佛,求生極樂,十念往生。這種人的善根、福德、因緣不是一般人所能企及的。我們千萬不可抱著這樣的僥倖心理學他們。因為在臨終誰也沒把握一定頭腦清楚,更沒把握在臨終時一定會遇上善知識助念團。還是老實念佛最為穩妥。往生極樂是當下的事情,而不是臨命終的事情,靠臨命終別人助念,那是賭博。再者,已信佛修行的人再犯罪,是明知故犯,罪加一等。我們修道念佛所消之罪業只如爪上土,未消的業障如大地土,雖然我們一輩子精進念佛,但未消的罪業還很深厚,不是這一生能消完的,臨命終時往生西方,就不免帶著這未消完的罪業而往生了。帶業往生只能帶未消完的餘業,千萬不可邊念佛修行,邊造業害人,那是絕對生不了西方的。凈土法門必須懇切專勤,行住坐卧,動靜閑忙,驀直念去,如果需要用腦專心做事,就一心把事情做好,然後繼續專心念佛。如果路上走路,除了念佛之外,也要注意交通安全。遇到一切順逆境界時,總要使一句佛號不離心口,若有事打斷,處理完後必須記起再念。只有這樣,久久方能業消智朗,凈念現前。方能在臨終苦迫之際提得起這句佛號。念佛有默念,金剛念、高聲念、覺照念、觀想念、追頂念、禮拜念等各種方法。平時以金剛念最為適宜。所謂金剛念就是綿綿密密聲在唇齒之間的一種念法,雖然不出聲,但嘴唇必須微動來幫助憶念佛號。高聲念易於費力傷氣,默念又易昏沉散失。覺得費力時不妨默念,覺得昏沉時應振作精神高聲念佛或拜佛、繞佛。但也不可執定,看環境情況與適應個人的方法而調適得宜。繞佛,當由東至南、至西、至北。此順繞有功德,如反之逆繞有罪過。在思考、分析、聽講時不便念佛,因為一念佛就無法專心了。念佛的得力之處,不在聲音大小,而在於心中清楚分明。念佛的速度,應不緩不急。急則導致氣之不順不調,而使身心無法安定;反之念慢,則空隙多,妄念紛擾形成散亂。每個人各當仔細揣摩,以拿捏出適當的速度而念。念佛的得力之處,也不在次數之多寡,許多人誤以為念佛的次數愈多,愈有功德效用,因此念的急急躁躁,於是既因計數而摻雜妄念,且又急躁而不得分明。念佛時,假使頭頂上有物在撫摸、發癢、發痛等情況,這是念佛時心往上想,以致心火上升了。發現這種情況,應將眼皮下垂,心向下想,把注意力集中在腳底下,那麼心便沉潛不再浮動,火就不會上升了,切不可認為這是念佛的功夫,也不要以為這是魔境而心生恐懼。念阿彌陀佛的「阿」字,發音要正確,念拼音字母中的「a」字,不是念「e」,也不是念「o」。念「a」字氣機向上,震動頭部,逐漸沖開天門,臨終時神識從頂門出,往生極樂世界。打開頂門是功到自然成,不可求,有執著打開的念頭也是障礙。念佛之前,我們心念亂動無法察覺,念佛後心比較靜了,會發覺很多妄念在動,這猶如從縫隙間照進陽光見到屋內灰塵一樣,這是大好事,這是始覺慧光,得空的前兆,不須害怕念多,只要耐心的念下去,把我們念貪、念嗔、念痴的散亂妄心漸漸轉換成念佛、念法、念僧的清凈佛心。眾生有不能無念的習氣,不念佛法僧,即念貪嗔痴,今善巧方便地用一句佛號來代替妄念,在念佛中間,縱有一個雜念,要立即自凈其意,要以念佛之念來遮斷一切雜念。使人於不知不覺中將妄心轉換為佛心,染心換為凈心。所謂「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妄念就漸漸的由多而少。阿彌陀佛的光明即是明凈的般若智慧,能除凡夫眾生的愚痴暗冥,執持名號即是與佛光溝通,能消業障、開智慧、成佛道。念佛時既不能操之過急,追趕次數,以致傷氣耗血;也不能疏漏緩慢,讓妄念有孔可鑽;更不可追求一心不亂,以至於妄上加妄;最不可認為念佛成片很難而畏懼不前。我們如果真能看破紅塵,明白一切是虛幻,心中絲毫沒有挂念,死心塌地的抓緊一句佛號,句句相接,心不外馳,句句分明地隨著呼吸細細緩緩地念去,久久功純,不怕念佛不能成片。如果用一顆誠心一直念下去,念得妄想雜念越來越少,正念越來越分明,一句阿彌陀佛聖號綿綿密密、歷歷明清地現在心中,像流水一樣相續不斷,能念所念的念頭沒有了,就得事一心不亂。如果懂得法界理體,能所不二、離言絕相、以勝觀見解攝持,念聖號時能了知心是能念,聖號是所念,離能念無所念,離所念無能念。能念心無內、外、中,無生、無住、無滅、無形、無相,所念聖號也是如此,能所雙亡,能所融合,稱為理一心。分別是所知障,執著是煩惱障。念佛時把心裡的一切分別、一切執著、一切憂慮、一切情愛、一切迷戀,身心世界一切牽掛統統放下,心裡沒有掛礙,沒有留念,沒有顛倒、沒有煩惱、沒有污染,心裡頭只有一個念頭,心平氣和的念阿彌陀佛,以歡喜心想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放下妄緣,現在放不下,死的時候還是要放下。這個放下是心裏面放下,不是事上放下,事情沒有障礙,心會產生障礙,所以事情要做,但心裡清凈沒有掛礙。念佛必須具備信、願、行三個條件,要深信有西方極樂世界,其莊嚴殊勝如經所說,阿彌陀佛以慈悲願力接引眾生,深信念佛法門。發願一切功德迴向往生極樂世界,願意如法修行、至誠懇切、內心放下萬緣、老實念佛、求生大願、至死不變。果能如是,臨終一定成功往生極樂。修行要去除貪、嗔、痴、慢、疑五蓋,財、色、名、食、睡五欲。利益、衰敗、毀謗、榮譽、稱讚、譏諷、苦惱、快樂,這八風動搖不了我們。念佛要伏住淫、怒、痴、慢、妄念、煩惱、習氣。兒女的私情財產嬌妻美妾,人情世故,財富名利都要放下。念佛方法很多,其中持名念佛最理想,不管是出聲念、默念,必須要字字念的明白,句句聽的清楚。若睡眠、裸露、澡浴、大小便利以及穢污不潔之處,只可默念,不可出聲。躺在床上需默念,因為出聲念傷身傷氣。念佛時,要把心中一切的心事煩惱都要放下,不可胡思亂想。眼、耳、鼻、舌、身、意不受外界干擾,不被貪嗔痴等煩惱念頭所雜亂,在稱譽毀謗、利害得失、善惡等處都是一心念佛,不論行住坐卧六字洪名從心裡生起來,從口裡念出來,再從耳朵聽進去,印入心中。必須想的清清楚楚,念的清清楚楚,聽的清清楚楚。這一句心出入耳又入心,連綿滾動,自然都攝六根,凈念不斷。這樣念聖號,久久功深,不除妄想,妄想自然消滅;不求三昧,三昧自然現前;不求感應,感應自然獲得。晚上就寢時,最好的姿勢是右脅卧,心中觀想極樂世界光明莊嚴,全身放鬆,心裡默念佛號,直到入睡。若能持之以恆,久而久之,即便在睡夢中,也照樣能念佛。一旦觀想光明相成功,那將不是在迷迷糊糊的情況下睡著,而是睡在清涼自在的光明世界中。而且很容易消除疲勞,並使精神飽滿,身心愉悅。像這樣,醒時能做主,睡中也能做主,如此念佛,還有不生凈土的道理嗎?修行人如果喜歡有靈感,那麼妖魔就會讓修行人有預感,預知一些小事,然後就歡喜的不得了,失去清凈心、失去定力,漸漸被魔所控制驅使,自己越陷越深,還以為自己功夫很高,明人勸也勸不悔改。念佛求見佛,求有感通是修行的大障礙,急欲見佛,多生冤家,現作佛身,企報宿怨,自己心無正見,一見便生歡喜,一起歡喜心就失去定力,心動了,心就不清凈,就被妖魔控制,愚痴的以為自己修行到家,以為自己已成聖道,由此妄念堅固,漸失正念,發顛發狂。即使在念佛時見到佛、菩薩、神、鬼、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等等各種幻想,一概不要追、不要理、不要執著這些看見、聽見的假相,也毫無奇特,誰知道到底是真佛示現還是魔所化現,不必誇張歡喜,自己心有主宰,見好境界不生歡喜,見不好境界不生畏懼,不管是真是假都不能動心,不理不睬,見怪不怪,其怪自亡;見魔不驚,其魔自滅。種種瑞相,不起勝解,若做勝解,即著群邪。不為外境所動,不為內境所奪,任他們來來去去,更加專一其心,只管認真念佛,以清凈心不取著,魔就沒辦法下手騷擾,如能這樣,所見好壞境界皆是助道之緣,道業自然增進。否則,皆是障道之緣。即使遇到被魔所擾亂身心,必須下定決心,一聲佛號總不離心,不管利害死活,只管念下去,誓不退轉,最後必蒙佛力加被,障緣必定消滅。念佛修行之人,遇到磨難病苦或身家變卦,切勿退志,一旦氣餒,則魔勝道敗也。看似逆境逼迫,實為無量劫來業力所現,因精進念佛的緣故,轉後報為現報,轉重報為輕報。生一場病,看病吃藥,應當慶幸,不知消除了多少劫的三惡道苦報,佛力難思,佛恩難報。也有修行人因宿世惡業極其深重而橫死,由此苦報,消滅、了結了所造三途惡道之報而得生善道、往生極樂。假若重病纏身、無法醫治,唯有放下萬緣,一心念佛乞求接引往生,若世壽已盡,即往生極樂世界;若世壽未盡,通過念佛、醫療,病自好轉。眾生世緣未盡,不可用自殺的方式強求往生極樂,身強力壯,不多念佛、不為社會多做貢獻,如此愚痴不但西方無份,而且成為痛苦枉死鬼。念佛急於求成,非但不能稱心如願,還將成為障道的因緣。不急不躁老實念去,只要辛勤耕耘,不必去問收穫數量多少或遲早,到了功夫成熟自會得到應有的成果。有時念佛會從內心感到快樂、舒暢、寂靜、法喜的狀態,此時佛號自動停止,這種功夫是很淺的輕安狀態,不能自以為有所成就了,應當繼續念佛。妄念和佛號同時存在,我們專註在佛號,不要理會妄念,這樣,雖然斷不了妄念,時間久了妄念自然會逐漸減少。在降伏妄心雜念方面,至心持念彌陀名號,正是降伏妄念的妙法。念佛不是強行降伏妄念,不是與妄念對峙按捺,妄想起來,既不要討厭它,也不要壓制它,更不要怕它,而是不理睬它,不跟它走,不隨它跑,將它轉空,就自然輕安入定了。假如壓制念頭不起,就如搬石頭壓草,石去草又生,不能壓念不起,壓是無效的,終不是究竟法。應善巧地做功夫,念佛的人只要提起佛號,參禪的人只要提起話頭,修密的人只要提起咒語,妄念自然消失了。巧用轉移法,妄念一來,就覺而化之,或念咒或念佛,把心轉移到佛法上去,轉染念為凈念(佛念),最後歸於無念。心不住在相上,妄想就沒有了。如果念起不覺,跟著他跑,這就不對了,心粘在境上不放,就成妄想了。妄心其實不用滅掉,因為妄心就是真心,波浪就是水,把波浪去掉,水就沒有了,所以妄心起來亦不壓滅它。只要轉,不跟它跑即是。不歡迎也不抗拒,妄想來去不要理它。念佛、念咒即是活潑潑地轉妄念的最好方法,心擺在佛上、咒上,妄念就轉化了。我們要專心致志地用佛號掃蕩妄想、掃除妄習,一切不著,一切不染,連佛也不可得。借阿彌陀佛的聖號,把我們心裡的骯髒掃清,把我們著相的煩惱、愚痴都扭轉過來,把心中的思慮、情緒、妄想消滅,得心念寧靜,心自在、安寧、法喜現前,這是業障消除的現象。內心寧靜,即使身處車來人往的鬧市也不覺其煩;內心煩惱,雖夜深人靜也會嫌蟲鳴煩擾。以靜心處理順境,以善心安於逆境。以至誠心念佛能積德滅罪,以往生極樂心能安於寂寞。無論出現什麼事情,心中只管一句「阿彌陀佛」驀直念去,不著任何境相,一念代萬念,攝伏一切妄念歸於一念,不動不搖,念至一念不起,念到一心不動,最後一心也無,達到清凈心。當心清凈下來後,即在行住坐卧中保持此清凈心,一切世法均是佛法,儘管去做,不要執著,就是佛法。放下一切執著,是我們修行人一生一世的功課。修行念佛很重要,但是放下心裡的執著更重要。念佛人不能只躲在家裡念佛,必須要入世行善累積福德、入世修行累積資糧。讓我們騰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利益社會、利益眾生,廣學多聞的菩薩行中。廣學多聞到了極樂才能一聞千悟;執持凈戒則三業清凈,花開才早。多積累福報才能品位高。以廣學增智慧;以慈悲為方便;以利生為積福;以佛法融於生活,以佛法指導人生;唯有如此,人間佛教才可以建立,佛法利益世間的功能才得以發揮,才能與社會、家庭、道德不衝突。才能做一個快樂的學佛人!年輕人若要在世間辦企業賺大錢利益眾生、弘法利生,必須要廣學多聞、求解修證,如不解何以度眾生?不讓求解是針對那些老年人,沒幾年就要往生了,深入經藏時間來不及了,還是抓緊時間趕快念佛吧!念佛時要與阿彌陀佛的心相應,與阿彌陀佛的願相應,與阿彌陀佛的解行相應。發救度眾生的大菩提心,往生極樂世界絕不是為了個人的享樂,而是為了救度眾生,這樣就和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相應。要為眾生盡心儘力去做事,雖然身口天天在忙,但心裡不執著,心裡無事可做。願心有多大,力量就多大,成就就有多大。發大願心,諸佛菩薩加持、龍天護佑,自然突破一切困難,直至成就。到了極樂世界,看到我們有無量無數無邊的手足同胞在輪迴的苦海中浮沉,諸位忍心在極樂世界自在逍遙快樂嗎?如果只為了自身求安樂,則這種貪愛就染污了自己的身心,會障礙進入菩提涅槃之門。修學佛法要發救度宇宙一切眾生的無限廣大悲願,更要了解甚深般若義理,一切法畢竟空中的空有不二的妙理。念佛和其他法門一樣,也要有師承。師承很重要,依止過來人,才不會走錯路,才能及時解決念佛時產生的具體細節問題。修行到何種境界,需要師父的印證,如果印證有進步,應保持平常心,謙虛謹慎,不到處吹噓。在修行的過程中,若有什麼特殊的感應或境界,不要隨便渲染,一定要找師父驗證,由師父依據他的證量來指導我們,評斷我們的修證是否正確,如此方不致偏頗。否則,有些是魔來試道,我們卻當做佛來加持;有些是佛來驗證,我們卻恐懼退縮;有些是心中執著的幻境,我們卻認為已得到神通。種種不一,所以要師印證,以免入魔境。時時檢查自己的起心動念,是否如理如法的符合佛陀的教導。世間不管聽到、見到什麼事,統統不要放在心上,心不能被外境外事外物所牽住,順境時,心能不動不喜,還是佛念當前;逆境煩惱時,也不憂忿難當,仍是佛念當前,誰也不能動了我們的心,自我作主,見如不見,聞如無聞,時時刻刻保持清凈心。在日常動用中,隨緣應用,不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不粘著於心,不動搖於中,轉一切物,不為物轉,使一切時,不為時轉,即是見性。須知一切唯心造,欲生凈土,必先凈心,心若不凈,凈土難生,心若清凈,自得一心不亂,決定往生凈土。對這個世界有一個愛念不能放下,則臨命終時必定為此愛念所牽引,何況是有眾多的愛念執著呢?求生極樂有一念不專一,則臨命終時必定為此散亂之念所轉,何況是有多念的散亂不一呢?所謂愛念的種類有父母妻子、兄弟朋友、功名富貴、詩詞文章、法術技藝、衣服飲食、地皮地產、花草樹木、奇珍異寶、古董玩物等等。應該知道,妻子骨肉緣盡則散,散後都隨各自業力轉生,互不相識。想一想,多生多劫以來的妻子骨肉今在何處?還恩愛嗎?只要是世界的東西,轉眼成空,看破吧!如果對世間的一切事物有一念愛念就是障礙。有一念之心不能忘懷不能放下就是愛念。有一個愛念存在心裡,則心念不專一,如果有一念不能專一,那麼就不能夠往生凈土了。想要心念專一,莫過於淡薄愛念。凡是心念不能專一,都是由於散亂心向外攀緣他物的緣故。若是想要斷絕外境,則沒有比體悟萬物的虛幻不實更好的方法了,體悟到萬物的虛幻性,則情執自然就斷除,情執一斷,則愛念就不會產生。修行之人應當在這地方盡心儘力去下功夫,體悟緣起性空。真能一心念佛,放下對身心世界的執著,即是大布施。真能一心念佛,不再生起貪嗔痴等妄念,即是大持戒。真能一心念佛,不計較人我的是非好壞,即是大忍辱。真能一心念佛,沒有稍微間斷夾雜的情況,即是大精進。真能一心念佛,不讓妄想賓士追逐不停,即是大禪定。真能一心念佛,不為其他的修行歧路所迷惑,即是大智慧。信願持名,消伏業障,帶惑往生者,即是凡聖同居土;信願持名,見思斷盡而往生者,即是方便有餘土;信願持名,豁破一分無明而往生者,即是實報莊嚴土;信願持名,持到究竟之處,無明斷盡而往生者,即是常寂光凈土。凡聖同居土是沒有斷惑的,斷見思惑的到方便有餘土,斷塵沙惑的到實報莊嚴土,頓悟的人直接進入常寂光凈土。初學佛時,是用意識心,必定有個住,住在阿彌陀佛聖號上,執持佛號,在事相上念佛,但煩惱一來,被境界所牽,就念不下去了。在有信有願有行的念佛過程中,慢慢的修持,體悟事相的本身就是無常,無常當下就是空,然後煩惱會逐漸的減少,在建立了空的思想以後,就沒有了得失的觀念,沒有了取捨的觀念,對於世間的名利、男女、幻化的一切大地萬物都不執著了,逐漸達到一切無住。大千世界變幻莫測、凈垢無常,心的清凈或垢染決定了個人是在凈土還是穢土。我們念佛,初念佛都是在相上,逐漸由相上過渡,達到無相,這才清凈,這才是本性念佛的功夫。達到無相清凈就能生方便有餘土。如果達不到空、無我的境界,只要能伏住心中的煩惱、妄想、分別、執著,念佛能煉得如此定力,西方有份,能生凡聖同居土。就如持戒,開始持戒在相上持,逐漸的功夫到了,從有到無,心清凈了,那時就無戒而戒,因為心地清凈了不可能會去犯戒。念佛念至無念而念才算有點進步,但還有「我」在,有我仍是有為法,要念至無我念佛,才是無為,才能悟無生法忍,若還有我相在,有我便有生,那又如何可以花開見佛悟無生法忍呢?所以念佛是從有念而念、無念而念、再進一步無我而念,即念佛時無我相。無我相,心即空,以無相念佛的心,才可以得無相的道。以無念得智慧,以無著離煩惱,以無相證智慧。修凈土宗的人,也必須有禪定的功夫,念佛時心才能定。在修行當中,我們必須以不執著的心來做每一件事。一切相都無所著,無有一法可得,如果有法可得就不是自性了,自性就是放下、放下、放下、不斷的放下,舍掉、舍掉、舍掉一切內在的執著,達到絕對的心理狀態。所謂絕對的心理狀態就是說,無相、無念、無住,無相就是一切相在他的眼中是無常的,無念就是他不會動到一個念頭去執著外在的境界,那無住就是對一切事情無所著,讓它像水一樣的流暢,內在裡面無所著,什麼事情到他面前裡面,多麼的洒脫,多麼的自在,那一種大智慧,永遠充塞在我們的本性,用我們的本性永遠不會迷惑,就是那麼的安詳、快樂,就是我們自己。所以無有一法可得,若有法可得,即非自性,如果有任何一法可得,就不是我們的本性。念佛要使雜亂心不起來、念到無念才是真念佛。有念,還是在有為法中。念佛的目的要達到無念,就是接觸到一切的境界不動心,需要動心的時候動一下;不需要動心的時候心中什麼東西也沒有,心無掛礙,不被境界所牽制,不被境界影響這顆清凈心,有了這一心清凈,就有了定力。即使佛法講的天花亂墜,但處於順逆二境心動還是沒功夫。念佛時要把身心忘掉,耳能聽見自己念佛的聲音,心不住聲相,要心氣相合,無有我相。都攝六根,至心念佛,不為五欲六塵所動,即是無住。正無住時,一句佛號孤明歷歷,即是生心。無住生心,生心無住。到了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就是念佛三昧。念到能念的我,所念的佛,一無所有,那就能所雙亡,實相現前,不等彌陀接引,就證無相菩提了。無念不是沒有念,而是有清凈的念。無念是沒有一切世俗的塵念,具足自性本有的大智慧。沒有所念的心叫做應無所住;卻又凈念相繼地念佛,這叫做而生其心。沒有所念的心叫做從無住本;而修行念佛叫做立一切法;沒有所念的心叫做念即是空;而修行念佛叫做空即是念;這正是中道雙寂而又雙照的境界。雖觀照而常處空寂,即是沒有能念的心;雖空寂而常起觀照,即是「而修行念佛」。這就是念佛三昧的境界,也是諸佛如來空寂而又觀照的三摩地。持名念佛深妙法,八萬四千一句含,念得一心三業凈,彌陀接引十方游。修行是修清凈心,這法那法是起因,一旦身心都修好,無法無我也無心。唯有行到無法我,暮然回首皆是幻,修行能到三業凈,不求真如已真如。在凈土聖賢錄中也有道士每天禮佛念佛,臨命終預知時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公案。可見只要發心求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都會慈悲接引。但願全世界的人都能敦厚倫常克盡本分,防範邪惡枉曲之念,存養誠信真實之心,一切惡行莫去造作,萬般善業奉持勤行,以此為念佛修行的堅固基礎,並且真正為了了脫生死,發起無上菩提心,具備深心、至誠心、迴向發願心,深信切願憶佛念佛,以求生西方極樂凈土為一生的修持。臨終時念佛耐心等待阿彌陀佛西方三聖前來接引,其他佛菩薩或天神來,一定不能去。到臨命終時,有一些惡鬼惡神會變作亡故的父母或祖先或平時最喜歡親近的人,臨終人一看就起了貪心和歡喜心,就跟著他們走了,結果跟著他們走入了惡道,被他們騙到那裡受折磨。也有些冤情債主會變現成佛菩薩來接引,護法神知道這是業債因果循環,也不好干涉,但如果冤情債主變現阿彌陀佛就會幹涉阻止,因為西方三聖是我們修行的本尊。修行人不論念經念佛或做完善事功德後,一定要念迴向偈,把功德彙集到一個目標上去。把我們所修學的功德,毫不保留的迴向給十方法界的一切眾生,悉皆迴向往生極樂,把自己的心量不斷的拓開,把自己的心融入到盡虛空遍法界,這才是真正的大圓滿。如果不迴向往生極樂世界,各種功德會結出人天果報,第二世倚仗修來的福報享樂並造下種種惡業,而且福報越大造惡越多。第三世便是福盡了,無始劫的惡業現前,又墮落到三惡道去了,難免第三世怨。墮入了惡道,想再做人而且遇上佛法,那就太難太難太難了,幾乎沒有指望。就算修到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天,還是出不了輪迴,天福享盡,還是要輪迴墮落。不生西方必定輪迴,輪迴必定墮三惡道。迴向要念誦迴向偈:願以此功德,普及與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願以此功德,莊嚴佛凈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願生西方凈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年紀輕的要廣學多聞,發願弘法利生的人更要多聞。多參訪各個寺院、僧團、修行人,也可不必急於奠定自己修行的法門,先廣學多看,然後選擇對機的法門而行之。學佛需要信、解、行、證缺一不可。若選定一個法門,一門深入主修,修成了再修其他法門。專念一部經為專修,是站在相上的角度說,若站在心性的角度,心有定,念得再多也是專,心不定,念一部也是雜。一切修持迴向往生極樂世界,因為在這末法時期,我們不求生極樂世界,我們無路可走。若一部無量壽經念到底、一句阿彌陀佛念到臨終,這樣做也是對的。問題是內心的煩惱、執著、分別、顛倒解決了沒有?煩惱不是等臨終的時候去解決,是要在當下解決。現在就要處理這些執著、顛倒、煩惱,要好好的把它處理。往生是現在的事,不能等到臨命終。所以在修行的過程中要多聽祖師大德與法師的開示,多聽開示能夠解開我們心中的心結、破除無明。多看經典,逐漸的體悟佛法真實義,有了般若空性智慧,就自然的能解脫煩惱、執著。不論修哪一個宗派哪一個法門,如果修行不能離相,不能通達空性和無相,要忍辱和斷除煩惱很難。年紀大的老人家,一句阿彌陀佛求生凈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再廣學多聞。佛說法,有權說,有實說;有了義經,有不了義經;有小乘,有大乘;說偏,說圓;說頓,說漸。是隨順時節機宜,對不同根基人講不同法。眾生根器各各不同,佛才演說了八萬四千法門對治,門門都是妙法,味味都是好葯。只有當機不當機的問題,不必強分法門的高下。佛說種種法,為治種種心。不同的葯對治不同的病症,並不是一味葯就能對治一切眾生的病,每一個法門都是應眾生的根機而逗教的,只要眾生的根機能夠與法門相應,那就是無上法門,同時能極速入解脫門,因而成就佛道。只要是修持佛陀的正法,都可以迴向求生極樂。不是所有的眾生都只適合一部經一句佛號,如果一部經一句佛號能解決一切問題的話,佛何必講那麼多的經典?如果都只念凈土五經,其他的經典都沒有人修學,豈不是促成其他經典早滅?如果偏激執著於只可念一句阿彌陀佛,又喜歡干涉排斥別人的修法,是非常可惜的。現在有些修凈土宗的念佛人,偏執到非凈土宗的書籍不予流通,不是凈土的書不看,不是凈土的經不聽,甚至演變成不是某某法師的書就不看。聽到別人念金剛經地藏經等其他經典,就說要念無量壽經;聽到別人念大悲咒就說要念佛,聽到別人修禪或修密宗,都說那不行,要念佛。網路上偏執者人多勢眾,偏又喜歡干涉別人的修法,使得修學其他法門,其他宗派的人,都不敢講話,噤若寒蟬。切莫對大德的說法斷章取義而理解偏差。佛法五宗:禪、凈、律、教、密,不能強分,也分不清楚。禪中有凈,凈中有禪;密中有凈,凈中有密。如果自己接受某一個法門,而排斥其他法門,說他宗的不是,祖師大德認為這等於「兄弟殘殺」,也是違背佛意的。須知佛法本無諍,諍即失道意;失道意,即是違背佛旨。破壞佛法,豈佛弟子?佛門弟子,若欲佛法昌明,即應除去門戶之諍,各依各法,各持各戒。佛教法門說起來雖然有八萬四千種之多,但究極而言,卻還是同歸到一實相本體之上。臨終時的念頭直接影響到業力的成熟。善念會引發善業的成熟,惡念會導致惡業的成熟。臨終一念直接關係到未來生命的走向。所以臨終通過助念,可以幫助亡者提起正念,擺脫惡念。請念佛組前來助念,並尊重聽從助念團的指導安排。出於慈悲心和平等心,幫助別人臨終助念時最好也要超度亡者的冤親債主。不要在臨命終捨不得妻子孩子,再怎麼捨不得也無濟於事,命終後各自隨著業力各走各的輪迴之路,即使來世見面,也是改頭換面互不相識了。還是去西方極樂世界吧,在那裡神通具足,能知無量劫的宿命,無始劫的家親眷屬在哪個世界哪一道都看的清清楚楚,說話也聽得清清楚楚,連他們心裡想什麼都知道,當他們有苦難的時候,就可以幫助他們,永遠照顧他們,直至他們修到極樂相見。臨終時如果有能力刀割不痛就可以捐器官,如果針刺下去會痛,那麼臨命終時捐器官會因為刀割受不了而起嗔恨心,在臨命終的緊要關頭生起嗔恨心就會隨念墮入地獄。捐器官只能救少數的人,而往生了極樂世界,修行成道、乘願再來、神通具足,能救無數的人。往生被請回家後必須放在佛桌上,早晚課時請出來念21遍往生咒加持。使用時,人未斷氣前蓋到胸前,斷氣以後整個蓋上去。不要以談後事為不吉祥而忌諱不談,事關臨終前後的切身利益,是人人不可避免的大問題。尤其老年人要趁身體健康的時候清楚明白的把交代的事情寫成遺囑交付律師或親屬。凡病人如有家務要事平日未能向眷屬說明清楚,眷屬人等必須在病人心識清明,會講話以前先問個明白。如有未了之事,極力應承,滿其所願,務必要使往生者心無牽掛,了無遺憾。讓臨終者把他真正想說的話說出來,溫暖地鼓勵他儘可能自由地表達對臨終和死亡的想法,這種坦誠、不退縮地披露情緒和互相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讓臨終者順利轉化心境,接受生命無常,好好地正確面對死亡。如心識昏迷不會講話或早已問過了,那就不要再提家務世情的事以及噓寒問暖,免得世情牽纏、恩愛悲傷,壞亂了病人的正念。如有親戚朋友前來探望,先安排到別的房間招待,並對客人說明探望臨命終人應該注意的事項。若親屬願意參加助念可一起參與。保持病房寧靜和諧,不要閑談雜話。特別是與臨終人有仇恨的人,千萬不可見面,如果臨命終人還懷恨在心、心裡想著報仇,心起嗔念,不但沒辦法往生,必隨嗔念下墮三惡道。無論什麼事都要隨順臨命終人的意思,不可讓臨命終人心生煩惱。並且安慰病者不用擔心顧慮,為其開示無常理趣,令其達觀開解,棄此穢軀,生清凈心,歸命三寶,深信切願,一心一意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病者在自己家中熟悉的環境往生,較為安適,且便於助念。若病人從醫院返回家中或安靜場所念佛,在移動亡者的過程中做到大聲念佛並請一位家屬在其身旁逐一叮嚀「我們要移動您的身體啦」「我們要上車啦」「我們要下車啦」「我們回家啦」在助念過程中發現有異常狀況時,提醒往生者「你要趕快念佛,阿彌陀佛來,趕快跟他去」。往生者要面向西方,常常指導往生者心作往生西方想,卧姿為吉祥卧,假設往生者為痛苦所逼,心不安定,那麼就要變通,隨順往生者的心意。往生者床前要設立三聖佛像或阿彌陀佛像,佛像前要供養香花等供品,上品沉香不可間斷,但須保持通風,不致空氣混濁影響助念及病者。佛像以往生者得見為原則,但病者腳底不可朝佛像。若限於場地,病者無法得見佛像,可另備一組佛像,時時請來,令病者瞻視。在奄奄一息之前就要開始助念了,如果等到全身發冷才助念,恐怕神識已經脫離身體了。若太早助念,病者精神猶旺,恐助念人力耗損過多。因此,應於脈搏、呼吸漸弱方行助念。助念時先念六字洪名十數分鐘,以後專念「阿彌陀佛」四字佛號,一字一句要念得清楚分明,最好隨著法師念佛的唱片,不間斷的念佛,心中兼想,求佛慈悲攝受,親垂接引。若在醫院斷氣,切勿立即送入冰庫或施打防腐劑,若立即將遺體送入冰庫,亡者就如同墮入寒冰地獄受苦,因受痛苦,即生嗔恨心,神識就隨嗔恨心而墮入三惡道。病情特別嚴重病危時,不要再送醫院搶救,很多急救方法都會擾亂病者心神,只有一心念佛,家屬幫助病者生西才是大孝。不要怕世俗無智慧之人說不孝順,否則只會幫倒忙,使病者陷入生死苦海中。念佛機只是幫助活人提起正念,不能依賴念佛機助念,一定要有活人念佛,才能感得佛菩薩以及護法神降臨加持接引。因活人有心力、念力及光明,念佛時會放光、加持、辟邪,機器錄音播放則無此作用。切不可使用耳機,因耳機不易控制音量。助念的音量是否合適,可徵詢往生者意見或觀察亡者臉色的變化。臨終時如果病痛一直哀嚎無法忍受,這種特殊情況可以打止痛劑,千萬不可打迷魂劑之類的藥物,以不影響頭腦的清醒為主,這樣才能攝心念佛。若因病重而插有鼻管、尿管等,見病危即可緩緩拔除。家屬要時刻照顧到亡人的面上或身上不可被蒼蠅蚊蟲叮咬、停留。病床應放四個不鏽鋼碗盛水墊床腳,或者在往生者的地上周圍灑石灰或痱子粉,以防蟲蟻爬上往生者身體。往生者在斷氣後,若兩尺內有人走動或繞佛,往生者的感受就像刀利的風割他一樣痛苦。有些人只想時常去探摸亡人的身體,測知熱氣在什麼地方,這是對於亡人有大損害的。凡亡人斷氣以後,身體未冷透以前,在這個階段中間,值班助念的人,須要特別注意,絕對制止探摸亡人的身體和眷屬人等哭聲,只有大家每個人發心提高音聲念佛。須要經過一日一夜,方可請有相當知識和經驗的人,輕輕慢慢探摸亡人身體,直到全部冷透以後,助念方可停止。即向佛前,代亡者迴向,往生西方。如病人對念佛有反感或看見恐怖相時,多為業障現前。應勸導病人不要懼怕,除西方三聖放光接引外,於任何境界皆不予理會。這是多生多劫的冤家來阻礙,應心生懺悔,只管念佛,求生極樂,發願以後乘願再來度化他們離苦得樂,家屬及助念者代病人在佛前懇切懺悔、為其三皈依、持往生咒108遍或地藏經、念佛,自可消除。在助念的過程中,如有頭痛、牙痛、全身發冷、想嘔吐等等狀況,這些都是替病者背業消業的表現。如果時間允許,可以請僧眾在寺院為病人超度冤親債主,為其消業,令病人順利往生。我們對病人慈悲,懷著一顆平等心,也要對病人的冤親債主慈悲。不可急著為亡者凈身、換衣、拔針管、塞手尾錢、拜腳尾飯、打防腐劑、送冰庫等,這些都是嚴重傷害亡者之行為,斷氣後十二小時至二十四小時後,或亡人的身體全部冷透以後,再過兩個小時,再用乾淨水擦拭凈身,換衣。因為病者氣絕後,神識仍在,猶有知覺,需待通身冷透,神識出離,壽、暖、識皆脫離軀體,方算死亡。此時間慢則一、二日,快則轉瞬間,就一般而言,多為十至十二小時。故應助念至斷氣後十六小時,乃至二十四小時,最為允當。至少也要在斷氣後助念八小時,並且遺體冰冷,毫無體溫。斷氣後如發現大小便失禁,身上有臭味,只能多燃香,決不能洗換。斷氣二十四(十六)個小時後才可以洗身換衣、搬運。如關節僵硬,可用熱毛巾熱敷關節,令筋骨活絡,即可解決。如果天熱有異味,可燃香或房間內放冰塊、空調吹冷氣。切不可將冰塊直接放置或太靠近亡者身軀。更不可送入冰庫或施打防腐劑,以免亡者陷入如寒冰地獄般的痛苦。亡者所遺留的錢財,可用於印經、放生、濟貧等等善行。舉辦喪事須從簡,不可鋪張浪費,絕對禁止殺生吃肉。在四十九天內,親屬要忌食酒肉五辛、布施、斷淫、守戒、吃素、放生、印經、濟貧、超度法會、供養三寶、念佛,以此功德迴向亡者。存者亡者均獲大利益。這四十九天是亡者的中陰身轉生時期,非常重要,把握好時機。如亡者未往生西方,可促使往生;如亡者已往生西方,可升高品位。若亡者未出現往生瑞像,則需要舉辦參加超度法會,迴向亡者罪障消滅,往生佛國。在嚴寒的冬季,遺體於七日內尚未變色,未滿七日舉行火葬,恐其回陽,須滿七日始可蓋棺、安葬、火化。在炎熱的夏季,七日後遺體必已腐爛不堪,故雖未滿七日,燒亦無奈,但至少應候三日方可蓋棺、安葬。若特殊情況,遺體已發出強烈惡臭,在此情非得已狀況之下,應待斷氣一日後,屍體已全身冰冷,再可蓋棺處理。送殯儀館,將念佛機放在亡者耳邊,做到七日七夜不斷佛號聲。火化時間最好在七天以後。如遇酷暑,至少一天一夜後才能火化,往生的人,他的面目還如同生時睡覺一樣;而且氣色紅潤、安詳自在,甚至比睡覺還要好看;有些還面帶笑容;往生十幾個小時後,面目還像活著的人一樣。自知時至、體無惡臭、滿室生香、天樂鳴空、見佛來迎等等,這些都是驗證往生的瑞相。助念人在助念前應漱口,不可食蔥蒜等五辛。到病人家,要向病人家屬講明助念的作用,以及告知有關注意事項,取得病者親屬的配合和支持。助念以阿彌陀佛佛號為主,通常助念不能用木魚,法器只用引磬。引磬聲不可大於念佛音量。人各有所好,若往生者覺得引磬聲音尖銳刺激神經,故須先徵詢病者意見試行,讓病者選擇生歡喜心的法器音聲。助念的聲音切不可悲哀或如啼哭相似,以免病人產生悲哀愛戀的念頭。助念人對病人的態度要誠懇,說話要平和,使病人聽到見到,心裡生歡喜。安慰病者有點病苦不是壞事,這也是消業的好現象,病苦是暫時的,受過以後,馬上就能去西方。讚美病人平素的善行,其次再用種種善巧方便或開導,使病人心生安樂和生起求生西方的正信。如病者對於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有任何的疑問或心理障礙,助念人應用佛理破除病者心中的疑心困惑和對這個世間的愛戀。尤其重要的是,助念人要把病人當做自己的親屬看待。助念開示,不論往生者是否斷氣,都要開示。開示文:某某居士大德菩薩,阿彌陀佛!你要萬緣放下,一心求生西方極樂凈土。兒孫自有兒孫福,這個世間很苦,不可留戀。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有七寶池,八功德水,金沙鋪地,無比莊嚴美好,說不盡的好。馬上發願到極樂世界去,一心求佛慈悲接引你往生西方。唯有見到阿彌陀佛,西方三聖放金色溫和的光前來接引,你才可以跟他走,其他任何景相現前,決不可理會,這樣你一定可以往生西方。我們開始念佛,請跟隨我們一起念。助念之前要問過病人平時念佛喜好的速度和語調。如病人不會開口說話,助念團念佛速度不可太快也不可太慢,人死亡時心臟律動較快,念的太慢不妥當,念的太快又受不了,要適中。在斷氣前,可稍微快一點點。聲音不高不低,句句分明,字字清爽,使病人句句入耳,字字經心。多安慰亡者,助念者千萬不可哭,實在忍不住,就到外面跑遠一點哭。也不允許一切人在病房裡閑談聊天,免得病人聽到了分心,忘失正念。助念應分班輪念,根據人數多少,每班不得少於二人,並配合念佛機。病危時,必須晝夜不停的輪班助念,不可間斷。欲斷氣時,可全體同念。助念持續時間至少在往生者斷氣8小時至12小時以後,持續助念24小時最好。助念人一定要離往生者兩尺以外念佛,不能在兩尺以內走動,更不可繞佛。最好要坐在臨命終人的頭頂的上方念佛。這樣可以把臨命終人的注意力引向頭頂。避免咳嗽、打噴嚏、哈欠以免擾亂往生者神識念佛。病人出現昏迷或昏沉如睡眠似的,可用引磬在耳邊敲三下,並呼其名,並鼓勵說:西方就在你面前,阿彌陀佛儘力提起,決定生西方去。每次呼喚不超過三遍,接著集體高聲念佛。即使病人元氣衰弱,不能跟隨念佛,那就需要引導病人心裡跟隨助念人的佛號一字一句聽的清清楚楚,全心全意的歸入阿彌陀佛名號。若病人的病情已經到了無法念佛的情況下,就要引導病者想像自己的面前真真實實有慈悲的阿彌陀佛垂手接引,在助念團的佛號聲中,能念念作自己往生西方的想法,最後一念還是保持願生的心,那麼,決定能隨這一念願生的心念往生西方。病人快斷氣時,一齊跪念,眷屬人等最好向佛前拜念,高聲念佛,同時每個人的心裡,作阿彌陀佛放大光明接引亡人,亡人在佛光中央,合掌往生西方想。剛斷氣時,可大聲開導:「某某人,你現在要放下一切,一心聽大家念佛,依靠阿彌陀佛,往生西方凈土」。說兩至三遍,大家繼續念佛。有時助念經過好多的時間,病人突然精神比之前旺盛,能說話或嘆息,身體也能自己動轉以及其他種種現象。這時助念的人不可認為病人的病情有好的轉機,事實上這種現象多數是說明病人不久於人世,很可能在兩小時內就會斷氣。聾啞之人因宿世耳根所造之業,故感此報。聾人雖不聞佛聲,但臨終時聞性不失,故臨終有人助念,同樣有效。在家人助念不可收取喪家贈送的錢財紅包。冒充出家人為喪家做法事的人要注意了,賺取這種錢財,果報一定在地獄。幫助亡者臨終助念,也能獲得自己在臨終時有蓮友前來助念的果報。如能成就一個眾生往生凈土,就是成就一個眾生成佛,功德無量。死者家屬對於殯儀館的一切施為,不宜太相信,一切過程應以監視處理為原則,以免死者遭受不人道的處理方式,如將死者吊起以便沖洗等虐待。殯儀館乃人人必經之路,倡導全程陪同、公開察看的改善不容忽視。中國人的傳統以哭泣表達孝心,哭的越是凄慘越是體面。有些人家辦喪事還請來哭喪的人和吹打隊做場面,臨床揮淚、未死先哭、宣嘩吵鬧、擾亂正念,令亡者心生悲戀、執著,或將淚水滴亡者身,觸動其情執,使之不忍離去。如此情景,即使阿彌陀佛前來接引,也無濟於事,亡者對這個世界戀戀不捨,又能奈何?這真是大錯特錯,哭泣和吹打的喧鬧聲嚴重影響亡者神識投生善處。有這麼多哭泣的力氣,為何不改為念佛助亡者安詳往生?現今吃喪飯,藉機聚會,喝酒吃肉,高聲說笑,除了直系家屬身上還帶著的那塊白布和沉重的表情以外,已經分不清到底是喪事還是喜事了。親屬朋友們喝酒殺生吃肉,皆為亡者增添無量罪過,害了亡者投生惡道而不自知。現今,家屬每於氣絕即送太平間、殯儀館、蓋棺、安葬,或抱屍哀號、搬動遺體、強令正寢、沐浴更衣等行為,致使亡者神識枉受痛苦,心生瞋恨,因此而墮三惡道。若往生者心地善良、精進修持,往生後必定轉生善道,凈土和天堂的一切享用勝過人間無數倍,抱屍哀號等舉動,其實真的完全沒有必要。平日修學的熏陶,遠比臨終時的那一念重要。就像一顆樹,從幼苗時就傾向西方生長,繼續長大時還是一直朝西方傾斜生長,日後如果有人砍倒這棵樹,那麼它當然還是朝西方倒下。平日作惡多端、不願修行的人,如果以為臨終時只要依仗助念佛號,一定能往生西方,那人人就不用修行了,因果也沒有了。所謂臨崖勒馬收韁晚,船到江心補漏遲,在生之時多修行,莫等臨終抱佛腳。明心見性一詞,現代修道人都把它看作是高不可攀的聖賢邊事,非我等凡夫所可攀登、企及的。其實,末法時代,仍有禪師常住世間,歷代禪師也有乘願再來者。這些禪師,有時示現在家相,有時示現出家相,他們已經開悟,能夠幫助眾生開悟明心、眼見佛性。每個修行人在過去劫乃至百千劫中廣種善根、凈業。也許某一生種下的某一個凈業,在今生會遇緣而成熟結果頓時開悟。正如:杯子撲落地,響聲明瀝瀝,虛空粉碎也,狂心當下息。對自己要建立信心,相信自己過去生、現在生的因緣不可思議。為什麼一定要把自己定義為下下根人呢?年紀輕輕,還有幾十年的修行道路要走,為什麼不可以用些時間去學習佛學的般若和世尊宣說的諸多經典?不要因為聽到別人說末法時期不太可能開悟而放棄。當今世間仍有能使人開悟的禪法和禪師存在世間,若自己不給自己機會,那麼就永遠沒有機會。筆者從對佛學一竅不通到此文的彙集初稿完成,為時三年,在這期間,深深感到了多聞經典與學習般若的重要性,起初看到空性的文章雲里霧裡不知所云,茫茫然而不知所以然,隨著不斷的看各位祖師大德的註解和每天誦念金剛經,漸漸的就能夠略懂一二了。如果當初筆者只學習一本經典,時至今日,我想不會有今天這篇彙集文的發表。真誠的建議初學同修們能夠多聽台灣高雄文殊講堂慧律法師的講經視頻,每天以誦念金剛經、心經作為加行,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相信不用多時,一定會在佛學上有更大的進步和領悟。現在很多人把滿口念佛當做是修行的全部,卻忘了還有更重要的般若。若修行人念佛、持咒、念經等一切修持,沒有禪的思想、沒有般若的空性智慧,那真的是促使了佛法的末法早日來臨。應以無為法為主,以有為法為用。用般若的慧劍,斬斷一切的邪迷,斬斷一切的妄念,斬斷一切的顛倒。佛教所講的一切法,凡無般若,皆為世法,一切法有了般若,才是佛法。如「布施」而有般若,才能三輪體空;「持戒」而有般若,才能饒益眾生;「忍辱」而有般若,才能無生法忍;「精進」而有般若,才能奮而不懈;「禪定」而有般若,才能證悟覺道。般若就是一種能究竟透徹宇宙真相的智慧。佛陀住世講法四十九年當中,僅僅「般若」就說了二十二年,留下一部六百卷的《大般若經》,由此可見般若在佛法中的重要。一個人不能明心見性,往往迷信或執著於自己的主觀偏執,犯了錯誤,鑽了死胡同還不知道。一個明心見性的人,不僅解悟佛學的義理會通達無礙,且實修過程中也不會盲目和糊塗。佛教的真理使我們明白到:要消「惡業」,才能美善人生;要識「因果」,才能心甘情願;要離「苦」,才能得到安樂;要知「無常」,才有無限希望;要透「緣起」,才能真相大白;要懂「無我」,才能融入大眾;要行「中道」,才能不偏不執;要明「空性」,才能真空妙有;要證「般若」,才能自在無礙;要圓滿「涅槃」,才能究竟人生。禪學是佛教一個非常重要的思想,重要到沒有禪的思想沒辦法成佛,如果沒有禪學的心地見性功夫,修行會在生滅裡面打轉,不能體用一如,性相一如。事相上的修行是增上緣,理體才是佛法的真實義。怎麼才能看破?怎麼才能放下?怎麼才能清凈?怎麼才能自在?方法就是契入空性的思想。只有般若才是徹底的佛道。要真正解脫的人,一定要在徹底的心性下手,要用本性修行。用意識心分別心用壓抑煩惱的方式修行,那沒辦法進入無生法忍。修行就是在修這個心性,要在清凈自性下功夫。禪非語文可闡揚,祛除妄心能品嘗,人人心中皆有禪,心外覓禪空自忙。開悟的契機因人不同而千差萬別。有言下薦得,有從緣悟得,有讀經明得。諸般悟處,以從緣悟得得力最大。因為從緣悟得需要有長期的修行做基礎,是量變到一定的程度而發生的質變,而且完全是無心而得。因此,一旦從緣悟得,便永不退失。一般修行者,都把生命的解脫希望寄託於死後,在真正的開悟者眼裡只有當下,只有此時此刻,從不把希望寄託於沒有把握的死後或來世。當下對生命的那一頓悟就是終極,當下對萬緣的徹底放下即是解脫,當下一法不見即是如來,當下一無所求就是大自在。因此,真正的修行者在修行的道路上絲毫不會懈怠,決不會把般若擱置一旁,成功的希望就在於覺悟今生,把握當下。因此,修學凈土的人,不妨礙學禪,如果一念悟道,也不妨礙求生極樂世界。如果沒有悟道,念佛是一個保障,沒有明心見性就念佛伏惑求生凈土。有禪又有凈土,猶如戴著雙角的老虎,現世可以為人天的師範,來世速得成佛做祖。般若法門中《大般若經》有六百卷,都是告訴一切眾生如何以智慧成就法身解脫的法門。而五千字的《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一卷,便是六百卷大般若經的濃縮精要,全文五千多個字,字字如金,行行消罪,字字滅災,章章解難,悟一字得一字之果,悟一句得一句之功。至於般若法門精髓的精髓,中心的中心,則是二百六十個字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應虔誠加誦《金剛經》、《心經》以作加行,作為輔助。這兩部經都是實相般若,會有特殊感應的,不僅能消無始劫以來的業障,還能增長福慧。根利者,聞經而豁然開悟;根鈍者,誦經而永種善根。假使持之以恆,就可以明心見性。佛教中所說的「法」,是指宇宙萬物存在的相狀,包括了世上的一切,不論物質、精神、有為、無為、善良、醜惡、清凈、污染等等,都屬於「法」所涉及的領域之內。宇宙人生,一切事物,佛家統稱為「法」。相就是現象、觀念,事物之形狀。離相不是離開這個相,而是即相離相,心永遠安住在寂靜的狀態。也就是面對這個現實,當下超越這個現實,不被現實的東西所束縛。宇宙萬有,物物相助;人生社會,互相關聯;宇宙間的所有形形色色事事物物,大至世界星球,小至原子,其所以能成長與存在,都是從種種關係條件湊合而成的。換句話說,沒有一樣東西是自己可以完成自己,不必等待其他的助緣來完成的。同時也沒有一樣東西,能夠離開其他事物關係而可以獨立存在的。這就是宇宙萬有實相的緣起真理。在一切有為法中,緣生法之中,了解苦空無常無我,了解這一切法都是夢幻泡影,了解因緣如幻如化的道理,就不會執著,用緣起、性空、中道的智慧來觀察這個複雜變遷的宇宙萬有,清楚地了知它的本質和現象,如此觀察,在現實生活中,就可以悟得法性。所謂性空是我們所知的一切,沒有真正的自體,不實在,它的本性是空,稱為性空。幻有,是指一切法雖然自性空,但並非虛無,假有的現象仍然存在。緣起性空是宇宙人生的真理,世間上的森羅萬象如山河大地、花草樹木、一人一物、乃至微塵沙礫等,都是因緣和合而生,也將隨著因緣的分散而滅。因此我們眼睛所看到的一切「有」的現象,都是緣起而有,因為緣起而有,因此它的本性是「空」。宇宙萬有的一切法,是因緣所生的,離了因緣以外,就根本無生。正念就是沒有執著和一塵不染的清凈心。什麼叫妄念?有所住著就叫妄念。起個念頭,心定在那裡,有所住、有所著,這就是妄念;念起無所住、無所著,才是真心的妙用。可見念起無住就是無念,而不是一個念頭也沒有才叫無念。無念是沒有執著的念,沒有分別的念,沒有顛倒的念。不是完全沒有念,是有清凈的念,是有大智慧的念頭,平等心的念頭,是有大慈悲的念頭。無我,並非否定自我的存在,它的意思只是說,沒有一個絕對獨立、堅定不變的自我存在。自我沒有堅定不變的個性,自我的型態依於時空因緣而變化無常。佛說自我由五蘊結構而成,五蘊即色(物質)、受(感受)、想(記憶)、行(心念)、識(識別)。色構成「身體」,受想行識構成「心」。無我,就是說世間成物都是因緣和合,沒有一個常住、獨立、自在、主宰的實體或自性(我)。萬物不會自生,不過都是種種要素的集合體,而且,它們都不是固定不變的單一獨立體,而是種種要素剎那間依因緣而生滅的。在這樣的集合體中沒有一個永恆的「我」,因此稱之為「無我」。人無我,是從有情眾性自體說,「我」依五蘊而假立,因緣離散則五蘊滅,無實體可得。法無我是從世間萬法來說的,一切法由因緣生、從因緣滅,都是由種種要素和合而生,不斷變遷,也沒有常恆的主宰者,亦無實體可得。人無我謂我空,法無我謂法空;解證人無我謂破我執,解證法無我謂破法執。解二空、破二執即可伏滅煩惱障與所知障,證涅槃果。我執會罩住我們的自性,障礙了我們的智慧。當心中有我執,便放不下,於是產生掛礙,隨之患得患失。未得到的,一心想追求;已得到的,又擔心失去,於是整日患得患失,驚恐害怕,無時無刻不在煩惱之中打轉。凡夫說我,以為有個實在的我,而牢牢的執著它,一刻也不肯放鬆。聖者說我不但不會去執著它,反而知它如幻如化的無實,不過是假名而已。一切時、一切處都是我們自性的顯現,都是我們自性的妙用。佛性是無所不在、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的。只因我們妄想執著之故,不知道佛性遍一切處,只曉得這個肉身。把大到遍一切時、一切處、遍一切物得佛性,變成小得只能遍這個肉身。這不是太可惜了嗎?佛家基於性空的智慧,要人破執,但破執不等於放棄一切。比如說教你不執著財物,並不是教你不去賺錢,或者放棄賺錢的機會。因為人生的幸福也依須賴各種因緣條件的配合,而錢財是人生幸福的條件之一。窮的衣不蔽體,三餐不繼,自然也無幸福可言。況且一個人行善也不可無錢財。所以一個理解緣起性空的人,仍然與一般人一樣工作賺錢,所不同的是,他對錢財不加妄執,抓的沒那麼緊,該用則用,但也不浪費。所以,正確合理的做法,如念佛、持戒、行善、我們還是堅持做,帶著一顆無執、無著、無住的心來做。又如我們這個無常的色身,雖然是無常的臭皮囊,但沒有這個色身怎麼修假成真,怎麼借著這個假的色身悟入清凈的本性呢?所以,雖不能執著這個色身,但是也不能壞了這個色身。合理的保健養身是需要的,因為健康是人生的基礎。佛教將一切事物即萬法,分為性、相兩個方面。「性」是事物的自性,「相」是事物的現象。大乘佛教的「空」的確極為深奧。很多人經常對「空」的含義產生誤解和曲解。佛教中的「空」有它特定的含義,很多人錯誤的把「空」的意思理解為漢語字典中空虛、虛無、的意思。這就致使這些人否定善惡因果定律以及三寶的功德作用,墮入「頑空」和「斷見」,愚痴的認為一切都是無,都是假象,善惡因果也不用管他,只要心裡不掛礙,反正是空,喝酒吃肉,為所欲為,自以為修到了無為法的最高境界。結果造下惡業,輪迴受苦。著相修行的人即使不能當生開悟,但也能修得福報。但是修入頑空和斷見的人,危害甚大。「空」既不是有,也不是無,而是因緣和合,或簡單的說就是「緣起」,因為諸法「性空」,所以說「緣起」。早晨的霧,一般我們會看到有一個自體,自性的「霧」,我們看到霧的形狀時說有,看不到它的形狀時說滅。實際上沒有「霧」在生,沒有「霧」在滅。只不過是空氣冷了,水分子慢慢的增加凝結起來,我們就看到朦朧的一片,我們就認為「霧」「生」了。當陽光普照大地,空氣熱了,水分子慢慢蒸發,「霧」慢慢不見了,我們就認為「霧」「滅」了。其實裡面沒有「霧」,「霧」是我們給那片蒙蒙的水份一個名稱罷了。在這個世間是否真的有一個恆常而獨立不變的東西是霧水呢?完全沒有,一切都是依「水性」而化現、衍生罷了。所以業報也是如此,它沒有生,因為沒有自性;因為沒有生,所以它沒有滅。萬法因為因緣的和合而生,因緣的消散而滅,並沒有實在的自體,所以其本性為空。常人對空的認識,往往錯誤的認為是什麼都沒有的「頑空」;說到有,錯誤的認為是什麼都有的「實有」。其實,佛法所說的「有」,是如幻的緣起假有,雖有而不礙空;佛法所說的「空」,是無實、無不變的自性本空,雖空而不礙因緣和合的有。此即是緣起性空的道理。所謂緣起就是因緣和合,即宇宙間的一切事物、現象並不獨自存在,無不是因緣和合所生起的;所謂性空,就是自性本空,即凡是因緣和合所生起的事物以及形成的概念等,他們的本性都是空的,我空、名字空、法亦空。眾生以及一切法本質都是空性。世界上的任何事情都是這樣,誰也不能獨立存在,一切事物都沒有自主性,都是隨著緣生而現,緣滅而散。凡夫說空,是一切沒有;佛法說空,只是無體性,而不是無假相。修行人說空,不同凡夫一無所有的空,而是念起不隨不住。空並不是有那樣東西,也並不是沒有那樣東西,而是沒有所指的那樣東西的本體。空既不是世俗觀念的絕對沒有,也不是另有一個空的境界存在。空是指自性體空,並非說業相絕對沒有。這個空不是空無所有的空,而是妙有真空的空。「空」並不是頑空,並不是妄計一切皆空的惡取空。「空」具有建設性,譬如:沒有空間就不能建房子;袋子不空,便不能裝東西;宇宙不空,眾生就無法生存,所以要「空」才能「有」,宇宙萬法就是建立在這個空義上。空的意思是透視宇宙萬物,都是生滅的不實在的。雖然有,但不是實在的東西,「有」是性空的因緣假合而有,不過是一段暫時的因緣過程而已,所以心中不要去執取它實有,也不要去執取他實無。雖然事相上有的東西,但不是永恆的。但也不能說他無,因為事實上是暫時有。所以不能肯定也不能否定,既肯定又否定,既有既無,非有非無。空不是空無所有的空,而是不可得的空,也是隨緣顯相起用不住著的空。假如認為一切都沒有,這是斷滅見,就大錯了。「空」是指世間一切現象都是因為各種條件的聚合而形成的,當條件改變時,現象也跟著改變,本身並沒有一個真實存在的實體。也可以說空裡邊微塵聚集在一起變成一個色相,因緣散了就空了,所以空就是色,色就是空。宇宙間一切事物和現象都依相互的關係或條件生起變化。緣起法所闡述的就是因、緣、果的關係,因、緣、果三者是相依相待而存在,沒有絕對的獨立性。世界上的萬事萬物它一定是緣起的,它一定是沒有自性的,沒有永恆性的。以有空義故,一切法才能夠成;假使說無空義,即萬事萬物有自性、有永恆性,那世界還有什麼變化?事物沒有變化,那兒來的運動?沒有運動變化,事物是死的還是活的呢?所以假如說沒有自性空的話,世界上的一切都成不了了。從性空緣起來講,正因為它沒有自性,諸法才能夠依因緣而生起。如果有自性,他就不依著因緣生了。一切諸法都是相互依存而生起的,依著因緣萬象才得以呈現,但他們的本性空寂。由性空故,而緣起諸法,若無空義,一切法則不成。性空緣萬法,依著性空而建立一切萬法,而這一切萬法又順著具足的因緣而生起,一切法的生、住、異、滅,都遵循這個規律。一切諸法由緣起故自性空,由自性空故緣起萬有。一切色相無不是因緣所成,本無自性,本無自體,本不可得。一切事物都是緣起而生,因緣具足則生,因緣消失則亡,緣起而生的事物都沒有不變的自性,無自性而本來平等,無我性而原本清凈。用不分別、不執著的心,透過萬象見本質,見到自己的佛性,那麼就能夠善用五蘊而起妙用,此乃真空妙有之故。一切法「緣起性空」。任何物質現象都是緣起,它有形態,有功用,但是它的形態和功用裡面沒有常恆不變的,所以說是空。所謂空,不是指物體之外的空,也不是指物體滅了之後的空,而是「當體即空」。一切物質現象皆是空,而一切空也正是物質現象。實際上「空」「有」不但不對立,而且是一體的。沒有空就沒有色,沒有色就沒有空,空色是不能分開的。「有」中存在著空性,空性不會在「有」之外存在,也不必等「有」毀滅了才談空性。緣起是宇宙人生一切現象形成的法則,諸法因為「緣起」而有,所以「空」無自性;但是「空」並不否定「緣起」的假有,而是在萬法現象上,觀察其無自性的空。空是建立在緣起有的當下,不可以離開緣起有去尋找另外的空性。緣起有與自性空為一體,緣起與性空不二。因此「緣起」與「性空」不是對立的,而是一體兩面的。佛陀說「緣起性空」,就是要眾生因「空」而知「有」,因「有」而達「空」,是為對治眾生「空」、「有」兩端的執著,所以能真正通達緣起者,於諸法則不執著實有,亦不執著全無,所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如是體悟非空、非有,就是「中道」。萬有世間一切諸法的存在,都如夢幻似地生生滅滅;在生生滅滅地現象中,如果說它是斷滅的「無」,但它卻有相續的作用。如果說它是恆常的「有」,但它卻又是生滅無常的。智者了知一切諸法,既不是決定的「有」,也不是絕對的「無」。「空」並非百分之百的否定一切事物的存在,只是否定它們的絕對獨立真實性,至於相對的真實、短暫的真實仍是被肯定的。空不是空無所有,而無窮的妙有是存在的。如果絕對偏空,那我們不要吃不要喝,什麼都是空,一切東西皆空,那是不行的,現在還需要以這個假的五蘊色身,而來開發如來藏法身慧命。再譬如說一盆水,以性空的觀點說,這盆水在某種因緣的決定下,暫時保持這個樣子,它可用以滋潤解渴,亦可用以灌溉花木,洗臉洗腳,但當時空因緣轉變,它會變為蒸汽,或變為冰塊,功能又自不同,所以我們說這一盆水的本性是空的,是假有的存在。水蒸發了變為了水分子,這也不是真空,是妙有的存在。以物質來說,物質裡面叫非空非有、也空也有。說他是空的,執住空的也不對;執住有的也不對。因為短暫的假象有存在過,但是無常,沒有永恆,所以說也空也有。這種空有不二,不落兩端的觀念叫做中觀。將這種觀念實現於生活中,叫做中道。不偏於空,也不偏於有,非空非有,亦空亦有,不落二邊,圓融無礙,這就是中道。中道現前,亦不應著,若著中道,便是法愛,應無住而住,住於菩提心。甚至連「空」也要空去,然後才能享有一個解脫自在、空有不二的世界。說空不要執著空,說有不要執著有。一方面不能否認幻有現象、因果現象,一方面要掃除我相、法相,去除我執、法執。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平常心、正直心,不著一塵、不貪戀一法(事與理)。「空」蘊含無限,真空才能生妙有。萬法惟其性空,才能生起宇宙萬有;萬有徒具假相,才能顯示自性本空。因為空非頑空,有非實有,空不礙有,有不礙空,空就是有,有就是空,真空不空,妙有非有,心就是相,相就是心。「空」「無相」本是自然的、實際的,是世界萬有的本性,因此,它也被稱作「實相」、「真如」、「法性」。真如=諸法實相=宇宙萬有的本體=無為法=自性清凈心=佛性=法身=如來藏=實相=法性=圓成實性=一心=大涅槃=心性=眾生本源自性=如來性=本來面目=清凈法身=自心現量=法身凈土=常寂光凈土=實相般若=本元自性=自性實相=一真法界=凈菩提心。又如清凈覺海,寂滅性海,無住真心,圓覺妙心,清凈真如,真如本寂,大光明藏,大圓鏡智,妙覺明體,本地風光,本來面目,自性本體,不動本體,皆是同體而異名。證得真如實相,無為空理,一切平等,無有分別就是入「不二法」。若已經安住在正法究竟智慧的空性裡面,那麼冤親平等、順逆平等、善惡平等、男女平等、大小平等、正邪平等、一切天地平等、煩惱菩提平等,這才是究竟法,叫做不二法門。不二就是垢凈不二、生滅不二、善惡不二、能所不二、根塵不二。生佛不二,依正不二,凈穢苦樂不二,欣厭取捨不二,煩惱菩提不二,生死涅槃不二,悉皆平等,無有二相。當知有為心和無為心本來不二;不二的心,便是自心,這叫做佛。為什麼呢?一切萬法都是真如一心所現,我們的妄心本是真心。所以常住真心是生滅妄心的體;生滅妄心是常住真心的用,原來是不二的。法身是體,報身是用;法身報身原是一身,真心妄心同歸一心。不過,我們的真心法身是無為,妄心報身是有為。無為是體,有為是用。用不離體,體不離用,所以說是不二的。一切有為,都是以無為為根據的,我們的假我不離真我,眾生的妄心離不開真心。真我假我本來是一我,妄心真心原來就是一心,所以叫做不二。煩惱分別意識心和大般涅槃妙心,其心不二,凡心聖心不二,生死涅槃不二,性相不二,生滅不生滅不二,常與無常不二,成佛,就是將妄心轉為無量真心。以天地作為比喻。天體本來是空,就是無為,這和真如法身相同。地生萬物,就是有為,這和妄心報身相同。然而地如果沒有天上日月照耀和雨露滋潤的種種妙用,怎能生長萬物呢?如果沒有天,地上的高原曠野山川丘陵,種種錯綜複雜的組織,又怎能顯出生化培育的功用呢?由此可知,天地是互相為用的。我們的無為法身,有為報身,也是這樣,所以,法身和報身是不二的。實相就是無相無不相。無相是一切相皆是虛妄,了解緣起如幻,剎那生滅無常不可得而不去執著他。無不相是雖然是虛妄,但不能破壞假名,不可以破壞應該做的正道。相雖然不可執取,但相也是空的妙用之一。無相不是外面沒有虛幻的事相,而是心裡沒有相。一切相的本質都在變動,剎那不住,找不到永恆的體性,所以無相併不是否定這個相。無相無不相也不能離開相,但是當下超越這個相,就是既現實又超越,即超越又現實。心裡沒有事相的掛礙,空寂靈知,如如不動。事理要配合,雖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離一切法,離一切相,但事相上還是要修一切法。例如拜佛,不能著有拜佛之相,但完全不拜佛便是著空,拜佛而不執著拜佛。不應著有,亦不應著空,中道現前亦不應著,若著中道,便是法愛,應無住而住。佛說一切無我、空之理,並不是在事相上就真的都沒有了。理不離事,事不離理,事理無二。如人身心,二俱同時運用,斷未有心與身,彼此分張者。事跟理是圓融無礙的,即不可偏理也不可廢事,也不可離理而有事,事離不開理,理也離不開事,全事即理,全理即事,相依相融的。當用之時隨緣作用,當說之時隨緣應答。真正契入境界,理事合和、理事圓融,入不二法門,性相是一不是二。不二就是一,一就是絕對。連一也沒有,一是方便說的。「二」是指分別,「不二」就是沒有分別、超越一切對立的絕對平等精神。「不二」即是無差別,性相一如,性相同體之意。它就是指不要有是非、善惡、好壞的分別之見,人的生命軌跡是無生也是無死的,小和大、有和無、說和不說、自己和他人、色和空、染和凈等的差別可以完全消失。菩薩正見諸法空性中,不壞一切諸法;也就是空中有色,色中有空;離空無色,離色無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色空不二,不二之法,是菩薩道所行之法,是名空有不二。如果修行人能依法起修,以假修真,修到真空妙有,妙有真空,即假成真,證到無為,這就是體。得體以後,以真應幻,示現有為,這就是用。依體起用,即相離相。「即相」是用,「離相」是佛(體)。本著這個佛心,隨緣度眾,不取不舍,不著有為,不落無為,原來有為無為本來是不二的。一切一切都是這樣。只因眾生執著太深,說有著有,說無著無,說一著一,說二著二,所以佛又說,有無不二。佛還真妄同時並說,隨說隨掃,來顯示不二的真理。其實,那都是權巧方便,引人入勝。假使說到究竟,那就連不二法門也不可說。為什麼呢?圓妙一心尚且不可得,那不二法門怎麼可以說呢?文殊菩薩以不二法門問維摩詰居士,維摩詰默然無語。文殊讚歎說:「善哉,善哉!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真入不二法門」。禪宗本來是沒有話可講,不二法門原來就是這樣。所謂我執即是視自我以及個體本質固定不變的執著。法執是指將宇宙一切法、一切現象視作實體執著。起我執生煩惱障,起法執生所知障。所以我們不要執著於世間法、世間眼所見的善惡是非對錯而生起分別,因為那一切都是緣生緣滅的鏡頭,時過境遷,又是另一面目。煩惱障能使生死相續不斷。所知障能阻礙我們正確的知見。又煩惱障就是我執,所知障就是法執。煩惱障起於見惑和思惑。見惑起於自己對外界事物的分別心。思惑起於內在自起的思維活動。所知障起於塵沙惑和無明惑。塵沙惑起於不了達一切外境都是來源於一個本體的顯現,無明惑起於不了達一切修證的境界,仍然是一種妄識。眾生因為妄想執著、刻意分別,才無端生出「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菩薩觀「空」的目的就是為了破我執、破法執、破眾生執,當看到一切的本質都是空性之後,感受到所有都平等無分別時,最後也不再執著於空。一切業報都是由於煩惱而生,但煩惱它本身是變化無常、不實在的,不實在的煩惱引發出來的業報,怎麼可能是實在的呢?因為業本身是如幻如化的生滅,它沒有自性,是不實在的,沒有人束縛你,一切都是我們迷惑,執著而認為實有,當我們把這個執著放下,我們就解脫,不會被這個業所轉;如果業是實在的,有自性的,我們把執著放下的話,那麼這個業還是存在,阿羅漢就不可能解脫生死了。當業沒有煩惱為緣,將來的業果就不會生起。我們現在的煩惱不生起,將來的業有也沒有機會生。因為互相因緣作用,有因必須要有緣,緣不生,因就不會生成果報。所以煩惱的止息,就是業的止息,並非斷盡業因來止息業,也不是承受完所有業果來止息它。為何我們的煩惱不斷?為何我們的業無法止息?因為我們用的是生滅心。什麼是生滅心?生滅心即識心、攀緣心。什麼是攀緣心?就是盡向外馳求,不在內心上用功夫。什麼是不生滅心?不生滅心即是在自性上用功夫,而能體驗到山河大地、森羅萬象,一切都是諸佛法身。諸佛法身是沒有生滅的。我們的常住真心,性凈明體,亦是不生滅的。為何我們有生死,有生滅?就是因為不認識常住真心性凈明體。亦因我們的狂心不歇。狂心頓歇,歇即菩提。狂心遮蓋了菩提,所以不能顯現。要息了狂心,就是菩提,亦即證果。大凡宇宙間的一切,不管是有情的、無情的、有漏的、無漏的,沒有一法不是由我人主觀上的認識作用分別出來的。就是說,無不是從阿賴耶識變現出來的。所以一見好似有外在的事物,其實亦不過是由識所變的影像而已。這不管是仰觀天上的日月星辰,俯視地面的山河大地,或有形無形的風花雪月,亦都不例外。換句話說,森羅萬象只不過是唯心的波瀾,阿賴耶識的影像而已。所有一切妙有就是我們的性所顯現,性就是相,相就是性,性相不二。即空即有,有就是空,空就是有,一切有都是我的妙性顯現。所以不是在相之外去見性,也不是在性之外取相,相都是我們的妙性所顯現的。譬如造房子,造房前先要工程師設計圖樣,設計圖樣的時候要通過大腦,要思維怎樣建造,算好要多少材料,這一切都要經過大腦。大腦的功用怎麼起來的?就是靠我們的佛性起作用,一個人心臟不跳已經死了,而大腦沒壞,這大腦為什麼不能起作用呢?是因為佛性離開身體了,它就不起作用了。就像電燈,電網電線拉好後,沒通電,電燈就不亮,通電之後電燈才亮起來。佛性等於是電,所有這一切作用都是佛性的作用,一切相都是佛性所創造、所顯現、所看見、所感觸的。所以一切相就是我們自己,我就是一切相,這就是大圓滿知見。即有即空,非空而非有,非有而非空。說空,明明有三千大千世界,森羅萬象;說有,一切相都不可得,都是鏡子里的影子。因為我們的佛性就是大圓鏡智,朗照大千十方世界。因此,有佛性就有一切相,這些相就是我們心的妙用,性的顯現。我們的佛性是非空非有,說有,它無相可得,說空,它有妙用,顯現一切相,起一切作用,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以及面對一切人、事物,妙用無邊而不著相,能說、能講、能行、能做一切工作,無所住著,活活潑潑的靈妙真心。佛性本身無相可見,但它能現一切假象,能起一切妙用,所以假相就是我們的本性所顯現的,不去執著這個假象,既不著空又不著有。非空非有,兩面不著,中間也不立,兩面沒有就沒有中間了,有兩面就有中間。一切精靈都能附在草木磚瓦上而顯靈,就像我們這個妄心納在肉身裡面,但只能遍這個肉身,而不能遍其他的地方。因為執著了這個身體是我,卻不知身外的一切都是我,這是多麼的愚昧無知啊!古德云:「青青翠竹,儘是法身;鬱郁黃花,無非般若。」就是說,一切時、一切處都是我們自性的顯現,都是我們自性的妙用。「萬相叢中獨露身,山河大地儘是法王身。」佛性是無所不在、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的。盡十方虛空界,原來是我一心體。只因我們妄想執著之故,不知道佛性遍一切處,只曉得這個肉身。於是,「無處不在」就變為「有處所在」了。把大到遍一切時、遍一切處、遍一切物的佛性,變成小得只能遍這個肉身。這不是太可惜了嗎?所以佛喚醒諸弟子說「是諸法空相」!就是說,一切法都不可得,都是空的,都不要執著。佛法就是教導我們認識真理,不要跟著假相而起妄念。我們若被假相迷惑,那就六道輪迴了。離開假相,認識了真心就超脫了。
推薦閱讀:
※你別太在意,原來宇宙里也有各種鬼
※極度弱智和反智
※宇宙中會不會存在超過十幾億年的文明?
※為什麼月球總是以固定的一面對著地球?
※我們所認知的宇宙有沒有可能本身就是一個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