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孔又專  詹石窗:陳摶創繪「先天太極圖」考辨

陳傳創繪「先天太極圖」考辨[摘要〕道教學者陳傳其易老相通、太極為一的宇宙本體論,使宇宙生成、萬物生化、道教煉養及生命超越理論緊密結合,使道教哲學宇宙生成論有了新的發展。肇始於陳傳的宋代象數學一方面以《周易》的卦艾象數為基礎,另一方面又超出卦艾象數之外,積極探索自然萬物的化生奧秘,形成一套注重圖說、講究心性的新的象數哲學體系。陳傳圓融三教,得《易》之遠旨,創意推明象數,使先天太極圖的傳出成為可能。 陳傳的《太極圖》以清人胡渭《易圖明辯》卷三所載《天地自然之圖》最為古樸,且又出自蜀中,似為陳傳真跡。[I]698(圖1)《周易》經、傳的義理內容和卦交象的數理排列,解決了先秦以來道家對道無以具體描述的實際困難。卦氣說、納甲說、卦序排列、卦的取象等,對天道的演繹,是非常有效的理論形式,天道的內容、規律可以輕而易舉地通過《易》來表現。 無者,太極未判之時,一點太虛靈氣,所謂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是也。」「兩儀即太極也,太極即無極也。兩儀未判,鴻檬未開,上而日月未光,下而山川未奠,一氣交融,萬氣全具,故名太極,即吾身未生之前之面目。兩儀者,人身呼吸之氣也;鴻檬者,人身無想之會也;日月者,人身知覺之始也;山川者,人身運動之體也。故四者之用,運之則分為四象,靜之則總歸太極。[219155 易者,大易也。大易,未見氣也,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循之不得,故日易。易者,希微玄虛疑寂之稱也。乃易變而為一,一變而為七,七變而為九,九復變而為一也。一者,形變之始也,清輕者上為天,重濁者不為地,沖和氣者中為人,謂之易者,知陰陽之要本是有於是也。[3]2一」 老子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二者在宇宙生成模式上基本一致,由此,易與道通。陳傳再傳弟子陳景元又曰:「《經》日:道生一。一者,道之子,謂太極也。太極即混元,亦太和純一之氣也;又無為也。,r[4]677明確表示一是太極,使老子抽象的一有了確切的內涵,至此,道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宇宙模式轉化為易老結合的「自然生太極,天地生陰陽,陰陽生萬物」的宇宙生成模式。此後,道教內丹大體沿用陳拎這種易老相同、太極是一的宇宙論模式。宋末元初道士杜處逸雲:「萬物之先有天地,天地之先有太極,太極之先至虛至靜,有一未形者在此,其為天地之根也。」; 陳傳易老相通,無極而太極,太極是一,使道教宇宙生成哲學和生命哲學有了創新發展,從而使宇宙生成和生死解脫變得切實可行。 一、「太極」內演變涵 先天太極圖又稱古太極圖(或現在通俗的陰陽雙魚太極圖),它作為道教的一個重要標誌,其產生和演變大略如下。 首先:有關「太極」這一範疇的演變大致可簡要歸納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太極」一詞,最早見於《莊子》,其《大宗師》雲:「夫道……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顯然,此時,「太極」只是作為對最大極限的一種描述,還沒有等同於「道」來作為世界本原。《周易?繫辭上傳》中:「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說文》:「有」「又」聲。段注「又為更然之詞」。《穀梁傳》曰:「又,有繼之辭也」。那麼,「易有太極」可解釋為,易又太極,則,太極是已生兩儀的變化之象,即太極就是陰陽已判之象。 第二階段,以「太易」為始基,「太極」則指氣形質具而未分離的「混沌」狀態。由漢至唐,緯學盛行,「太易」之說被儒學(經學)、佛教和道教所接受,成為唐代流行的宇宙生化思想。《易緯?乾鑿度》曰:「夫有形者生於無形,則乾坤安從而生?故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氣形質具而未離,謂之混沌。」《孝經?鉤命訣》:「天地未分之前,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有太極。是為五運。形象未分,謂之太易;元氣始萌,謂之太初;氣形之端,謂之太始;形質有變,謂之太素;質形已具,謂之太極。五氣漸變,謂之五運。」佛教方面,唐澄觀在《華嚴經隨疏演義鈔第十四》中,也提出太易、太始、太初、太素、太極的思想。道教方面,唐五代時期,在《崇文總目》「道書類」中出現「太易」系統內丹修鍊著作,如張處撰《參同契太易志圖》「論周天火候,有太易、太初、太素、太極、四象、五行等二十四篇圖」。由此,至唐,在四太五運思想盛行的易緯學中,太極也不是世界本原的概念。第三階段,宋以後,「太極」取代「太易」開始具有世界本原的意義。「先天圖中,環中也。」「先天學,心法也。故圖皆從中起,萬化萬事生乎心也。n[6]458「散之在理,則有萬殊;統之在道,則無二致。所以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太極者道也,兩儀者陰陽也。陰陽,一道也。太極,無極也。萬物之生,負陰而抱陽,莫不有太極,莫不有兩儀,泅蘊交感,變化不窮。形一受其生,神一發其智。情為出焉,萬緒起焉。」[7]690綜上可見,以「太極」命名的「陰陽雙魚太極圖」,可能不適合稱為太極圖,嚴格地來講,應該稱之為「兩儀圖」或者「陰陽儀圖」。易學家杭辛齋對此有一獨具洞見的批判: 但既有黑白之分,具陰陽之用,已非太極之真相,不當稱之為太極圖,今北方俗乎此圖為陰陽魚兒,魚字實儀字之誤,稱之曰陰陽儀圖,或曰兩儀圖,斯名實相符矣……帷圖象既分黑白,是已生兩儀,分之為四,即成四象,分之為八,即成八卦,可謂之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之圖,但流傳既久且遠,世俗已吾人不認此為太極圖者,所謂習非勝是,辨不勝辮,惟學者宜詳究其義,因名責實,而求得真諦,斯源頭不誤,自能清澈見底,不可以習見而忽之,反為流俗所誤也。[8]17-18 杭辛齋的辨微契合內丹家的觀點,更符合陳傳「玩索孔子三陳九卦之義,得其遠旨」而做《易龍圖》的本意。作為道教學者的陳傳,雖然他對兩儀之後的天地給予象數式的展示,但他需要強調的則是隱藏在陰陽之二後面的「先天」之一。肇始於陳傳的宋代象數學一方面以《周易》的卦艾象數為基礎,另一方面又超出卦交象數之外,積極探索自然萬物的化生奧秘形成一套注重圖說、講究心性的新的象數哲學體系。陳拎學術思想體系中,圖書象數易學雖然被學者廣為關注,但他的圖書易學是為內丹思想服務的,陳傳推明象數的終極目的是希望從象數運用中,性命雙修,從而達到先天層次。而在道教金丹圖中,我們找到印證陳傳區分後天象數和先天圖易的例子。如陸西星《金丹大旨圖》中,真正屬於先天易圖的,是《先天無極之圖》(圖2)和《太極未分之圖》(圖3)。 二、流傳至今的三種「太極圖」 俗世流傳的《太極圖》有三種。目前,習非勝是,被世俗所熟悉的《太極圖》有三種。一是一個空心圓。如宋代林至《易禪傳》有圖,題為「法象第一」,注為:「太極者,萬化之本也」。道教里,除了前面提到的陸西星《金丹大旨圖》外,陳致虛《金丹大要》記載《太極圖》亦是一空心圓(圖4)0 二是周敦頤所做的《太極圖》。周敦頤(1017-1073),字茂叔,作《通書》及《太極圖說》,發明太極之蘊。周敦頤《太極圖》得於道教,其淵源與《周易參同契》中「水火匡廓圖」「三五至精圖」,((上方大洞真元妙品經》所載「太極先天之圖」,以及陳傳所傳「無極圖」等都可能有關。[9]696 明黃宗羲的《太極圖辨》詳敘其圖式,又述周敦頤顛倒取捨之而為《太極圖》: 周子《太極圖》,創自河上公,乃方士修鍊之術也,實與老莊之長生久視,又屬旁門。老、庄以虛無為宗,無事為用。方士逆以成丹,多有造作,去致虛靜篤遠矣。周子更為《太極圖說》,窮其本而反於老、庄,可謂拾瓦礫而得精蘊。[10 ] 514 -515 周子得此圖,而顛倒其序,更易其名,附於《大易》,以為儒者秘傳。蓋方士之訣,在逆而成丹,故從下而上。周子之意,以順而生人,故從上而下。[10]515 -516 又作《太極圖說》: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陽變陰合,而生水、火、金、木、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形既生矣,神發知矣,五性感動而善惡分,萬事出矣。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自注云:無欲故靜),立人極焉。故聖人與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時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又曰:原始反終,故知生死之說。大哉易也,斯其至矣}[10]497,498周敦頤在此把「無極」看成是超物質、超時空而存在的精神本體,即虛無的絕對觀念。由此周敦頤引出了儒家的「誠」的觀念。所謂「誠」就是純善至美的太極之理,也就是「無極」本體的代稱,在人性上是人類「純粹至善」的本性,是一種儒家先驗的道德標準。「誠」是從陽氣得來,是所謂「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是一切封建道德的根據。他認為人在萬物中最靈,故人能接受太極之理和五行之性,「聖人」可以模仿「太極」,建立「人極」,通過「主靜」和「無欲」達到「中正仁義」的至誠至善。三是至今大家所熟悉的陰陽雙魚太極圖(圖6)今本陰陽魚圖最早見於明初趙偽謙的《六書本義》,但最初不叫「太極圖」,而是稱為「天地自然河圖」。其後有文:又天地自然之圖……世傳蔡元定得於蜀之隱者,秘而不宣,雖朱子亦莫之見,今得之陳伯敷氏,當熟玩之。有太極函陰陽,陰陽函入八卦自然之妙,實萬世文字之本原,造化之樞紐也。嗚呼,神哉!差不多同時,趙仲全《道學正宗》也公布了古太極圖。亦有附文:古太極圖。陽生於東,而盛於南。陰生於西,而盛於北。陽中有陰,陰中有陽。而兩儀,而四象,而八卦,皆自然而然者也。胡渭《易圖明辨》中,記載上述情形,並收有「天地自然之圖」和「古太極圖」及明萬曆年間來知德《易經來注圖解》中的《先天畫卦圖》和(心易發微伏羲太極之圖》。胡渭解釋了為什麼叫古太極圖的原因:蓋其時既從《啟蒙》以五十五數為河圖,而滾溪又自有所為太極圖者,故不名河圖,曰太極圖,而加古以別之。[11]701 三、「先天太極圖」的產生及傳出有關古易圖,最早見於《尚書》《易傳》。《尚書?顧命》雲:「越玉,陳寶。赤刀、大訓、弘碧,碗淡在西序。大玉、夷玉、天球、河圖在東序。」鄭玄注:「器名之河圖,圖出於河水,帝王聖人所受」;《易傳?繫辭傳》雲:「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輿地以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iz]szz又說:「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以上說法雖然帶有神話傳說色彩,但遠古時代人們對生活經驗的一種簡單抽象總結應該是存在的。《尚書》記載,周初為了選建洛陽城址,就繪出了洛邑一帶的地圖,《管子》一書中已經有《地圖》篇名,論述地形、距離和城邑對軍事的作用。《易繫辭》雲:「易則易知,簡則易從」,由簡到繁、由繁到簡,舉一反三,萬變守一,是易學認識事物的思維方法。朱熹在《周易本義》指出:有天地自然之易,有伏羲之易,有文王周公之易,有孔子之易,自伏羲以上皆無文字,只有圖畫,最宜深玩。[12]322易學義理派學者黃宗羲《象數論序》稱:魏伯陽之參同契,陳希夷之圖書,遠有端緒。[13]5一7,胡煦《周易函書約存》亦云:若先天古易,止有卦畫,河圖洛書只有圖象,則儒家亦不傳,是以漢魏晉唐宋初之儒不見圖書,羲易圖書不傳於儒流,而方伎家籍此竊造化乃秘寶之,宋興,異人挺生,希夷先生陳傳圖南從方伎家得此。當時有穆修种放游其門,故穆修得其古易,种放得其圖書。[14)77.同時,圖書之學在傳承過程中也屢次遭受禁焚之厄運。因此,陳傳創意推明象數,只能通過「玩索孔子三陳九卦之義,得其遠旨。」他本著事實的態度,認為「且夫龍馬始負圖,出於羲皇之代,在太古之先也」是十分慎重的。傳統文化中又已經給陳傳繪製先天圖提供了足夠的資料。《易繫辭》雲:「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五」指水、火、木、金、土五種物質元素;「地數五」指風、熱、暑、濕、燥、寒六種氣候變化。《尚書?洪範》雲:「五行,一曰水,二日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按此劃分五行順序則為第一水,北方之行,許慎((說文》曰:水,准也,北方之行,象眾中有微陽之氣也;《管子?水地》雲:水者何也,萬物之本源也。又民之所急,莫急於水火。晉張華《博物志》卷l也說:河者,水之伯也,上應天漢。因此,五行中,水排第一;第二火,方位在南,其性炎上。《說文》:火,毀也。南方之行。《孟子》:民非水火不生活。火的作用化物。因此,古人把萬物生變歸結為水火的作用。陳傳即說:「人之生也,受氣於水,票形於火」;第三木,方位在東,其性主動,《說文》:木,冒也。冒地而生也。東,動也,動者,發也,生也,變也。萬物姑動,生也,木性易動,非動不成物矣;第四金,方位在西,其性剛健,《說文》:金,五色金也,黃為之長。《管子?地數》:山上有超石者,其下有鐵;上有鉛者,其下有銀;山上有磁石者,其下有銅金;第五土,方位居中,其性柔順,《說文》:土,地之吐萬物也。《黃帝內經》以人的脾胃居中為「土」。張華《博物志》中亦有「五方人民」一章:「東方少陽,日月所出,山谷清明,其人佼好。西方少陰,日月所人,其土竊案,其人鼻高、目深、面多毛。南方太陽,土下水淺,其人大口,決毗。北方太陰,土平廣深,其人廣面、縮頸。中央四析,風雨交,山谷峻,其人端正。」東南西北加上中央稱為「五方」。上述五行相生路線:自西向北,為金生水;出北向東,為水生木;經東向南,為木生火;由南向中,為火生土;又中復西,為土生金。如此循環往複,概括了萬物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規律。 象數思維在中國傳統文化早已經存在。《易傳》:「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同時,太一九宮之數在後漢張衡以後就很流行。漢代易緯《乾鑿度》:「陽動而進,陰動而退。陽以七陰以八象。《易》一陰一陽,合而為十五之謂道。陽變,七之九;陰變,八之六;亦合於十五;則象變之數若一。陽動而動,變七之九;其氣之息也;陰動而退,變八之六,象其氣之消也。故太一取其數化形九宮,四正四維皆合於十五。」楊玄《太玄?玄圖篇》:「一與六共宗;二與七共朋;三與八成友;四與九同道;五與五共守」;《大戴禮記?明堂篇》:「明堂者,古之有也。凡九室……二九四、七五三、六一八」。學者指出,《河圖》《洛書》也可能與幽供、明堂一類的神聖建築有關。將空間神聖化的觀念和建築,不僅是世界普遍存在的一種古文明現象,而且最重要的是神聖建築多表現出來的「中」「宇宙中軸」之形而上觀念,代表著通向另外一個永恆、神聖、混沌的根源世界之「窗口」。同時,以神桿來作為溝通天地的神聖中心軸,也表現在殷商時期的四合院式宮廊、亞形墓穴建築中,也明顯地呈現在漢代鏡像、壺罐、墓穴壁畫等文物上的宇宙書、西王母等主題上。道教本身更為陳傳繪製先天太極圖提供了直接的資料。《周易參同契》:「乾坤者,易之門戶,眾卦之父母,坎離匡廓,運毅正軸」「坎離冠首,光耀垂敷」「三五與一,天地至精」「三物一家,都歸戊己」。「水火匡廓」即一陰一陽相互交參,用卦表示,即左離右坎,各含陰陽交;用於煉丹,則指水火交結成「聖胎」。「三五至精」,據毛奇齡的解釋:「中央土,一五也,天五生土也;左火與木共一五也,第二生火,天三生木也,二、三,五也;右水與金又共一五也,天一生水,地四生金,一、四,亦五也」「三五與一」在緯書中講萬物造化,本義指「道」或「氣」(一)、天地人(三)和五行(五)。魏伯陽借用來言煉丹功法,後世丹家藉此圖發明五行使歸於一元,成金丹大葯之旨。[101694五代後蜀彭曉作《周易參同契分章通真義》,根據上述觀念做「明鏡圖」,用以指導後學明《參同契》之要。並且,《周易參同契》用黑表示陰,用白表示陽,「黑白相符,縱橫一寸」「陽神日魂,陰神月魄」「知白守黑,神明自來,白者金精,黑者水基」。朱熹注:「白謂汞,黑為鉛,金精言生於鉛,水基能生水也。白黑各一,而水為道樞」,並說「伯陽《參同契》,恐希夷之學有些自其源流』,。[15]118朱熹從思想內容上推測《無極圖》源自《參同契》。雲:「伯陽《參同契》,恐希夷之學有些自其源流」「邵子發明《先天圖》,圖傳自希夷,希夷又自有所傳,蓋方士技術用以修鍊,《參同契》所言是也」。[160」基於上,對於精通易學,淹通三教的陳傳,本《易》之本源,推演象數,做易龍圖,傳出先天太極圖應該是可能的事情。〔參考文獻][1〕胡渭.易圖明辨,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易類38)[M].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陳傳玉診(卷5),道藏輯要(第21冊)[M].國家圖書館古籍館藏.[3」陳傳.正易心法注(第40章),藏外道書(第5冊)[M].巴蜀書社影印本,1992一1994[4」陳景元道德真經藏室纂微篇,道藏(第13冊)[M].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聯合影印本,1988.[5]杜道堅.道德玄經原旨,道藏(第12冊)[M].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聯合影印本,1988.[6]邵雍.皇極經世書,道藏(第23冊)[M].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聯合影印本,1988.[7]程顏,程頤.二程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1.[8〕杭辛齋.易楔【A].嚴靈峰,編輯.無求備齋?易經集成(第147冊)[C].台北:成文出版社,1998.[9]卿希泰.中國道教史(卷2)[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10〕黃宗曦.鐮溪學案(下)[A].宋元學案(卷12)[M].中華書局點校本(第1冊).[11]胡渭.易圖明辯[M].文淵閣四庫全書.台灣商務印書館.[12]朱熹.周易本義〔M].天津市古籍書店,1986.[13]黃宗羲.周易象數論?自序,無求備齋?易經集成(115冊)[M].嚴靈峰,編.台北:成文出版社.[14]胡煦.周易函書約存,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易類42)[M].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5]魏伯陽.周易參同契(黃端節附錄)。道藏(第加冊)[M],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聯合影印本,1988.[16]朱熹.周易參同契考異?序文附朱子曰[M].欽定四庫全書.
推薦閱讀:

太極美
「太極十年不出門」
吳式精簡太極拳
孫式太極拳精解(1-3)——雷師泰
太極名家弓大鵬喜收新徒

TAG:太極 | 先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