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需要補瀉結合,才會事半功倍!
很多人以為艾灸只能溫補,其實既不符合中醫理論,更不符合中醫實踐。艾灸能補亦能瀉。在虛寒、痹、久病時,艾灸可以補其不足;在實、熱證時,也可以有瀉的功用。所以很多陰虛易上火體質的人完全不用糾結自己是否適合艾灸。
艾灸補瀉結合才能見效
在這裡要注意,做艾灸後,無論什麼體質,都需要將補瀉結合。中醫基本治療原則是調整陰陽,使之平衡。補與瀉也是相對而言。
雖然說虛寒之症需要補,實、熱之症需要瀉,但是不要認為虛的人就不能瀉,艾灸的時候,需要瀉法補充,否則無法吸收補充的陽氣,反而化為內火。上火非但不能養身,反而傷身。
即使是非常虛的人,也不能只補不泄。因為我們虛會有很多痰濕和寒淤堵在體內,如果淤堵在中焦下焦,補進去不泄,就不能循環到下焦,就會讓虛火浮在上焦,出現上火,失眠,煩躁等癥狀。
艾灸的本質是一種能量療法。經絡如同江河,上游堵塞,下游一定缺水。上游堵塞地段就是能量堆積區。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艾灸能量堵塞區,又沒有灸通的話,就容易增加堆積能量加重堵塞,從而出現上火等常見副作用。所以這時就需要讓艾灸來瀉通。
一旦進入艾灸,都建議定期(比如每周)局部瀉火,否則容易上火,虛不受補。
什麼是補法、瀉法?
在《靈樞·背腧》中記載:「氣盛則瀉之,虛則補之。以火補者,毋吹其人,須自滅也;以火瀉者,疾吹其火,傳其艾,須其火滅也。」這裡很好地闡述了補瀉的定義。
補法:艾灸時火力由小到大,慢慢燃盡,火力微而溫和,且時間宜長,作灸壯數較多,艾炷大。灸治完畢後用手按壓施灸穴位,使真氣聚而不散,發揮溫通經脈,驅散寒邪的溫補作用。
瀉法:將艾條的火吹旺吹大,此時火力較猛,快燃快滅。當患者感覺發燙時,即迅速更換艾炷再灸。灸治時間短,壯數較少,艾炷小,施灸完畢後不按其穴,則謂開其穴而邪氣可散。可使火毒邪熱由肌表散盡,達到以熱引熱的目的。
瀉法如果掌握不好火力,也可以用刮痧,拔罐的方式補充來做泄法。
像艾灸上火後的瀉法,可以採取:
1.用艾煮水泡腳
2.用泄法灸足三里,大椎,曲池,等四肢穴位
3.用刮痧板刮:大椎,或整個督脈和膀胱經,心包經,膽經
推薦閱讀:
※改變虛寒體質的艾灸方法(夏季推薦)
※艾灸一個月瘦了10斤?騙人的?
※仙人掌艾灸養生的【禮儀形象】
※冬至前後最佳進補:艾灸
※手腳冰涼怎麼艾灸?
TAG:艾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