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蕭紅的「錢途」

原標題:蕭紅的「錢途」

《黃金時代》劇照,與蕭紅同時代的作家們:(從左至右)羅烽(祖峰飾)、白朗(田原飾)、蕭軍(馮紹峰)、蕭紅(湯唯飾)、舒群(沙溢飾)、金劍嘯(陳月末飾)。

在蕭紅的《呼蘭河傳》里,有一個粉坊,粉坊里的人住搖搖欲墜的房子,還總唱著歌。蕭紅說:粉坊里的歌聲,就像一朵紅花開在牆頭上,越鮮明,就越覺得荒涼。

這似乎也是對她自己的註解:無論於人生還是作品,蕭紅稱得上那個年代的一朵紅花,鮮艷,張揚。但因一生困頓與飄零,越極致,越透著荒涼意味。

1936年5月,在接受斯諾採訪時,魯迅給了她一個一直被認為「過譽」的評價:蕭紅,當今中國最有前途的女作家。

但現在,把蕭紅評為最有「錢途」的一位女作家,似乎毫無疑問。從2013年霍建起導演的《蕭紅》到2014年許鞍華的《黃金時代》,在文學史里安靜了很久的蕭紅,藉助於電影這種大眾媒介成為話題人物。但蕭紅何以得到魯迅如此厚贊,為什麼會在百年之後,獲得影視圈的擁躉,這些問號猶在。即使話題多了,蕭紅依稀還是那個影影綽綽的模樣。

對於這些疑問,編劇史航說,蕭紅的感情世界是一場「羅生門」,在蕭紅的研究者林賢治以及章海寧看來,她的人生以及她作品的價值,都活在這場「羅生門」里,「她的情感生活被片面放大,她的作品價值與文學史地位,卻被低估了。」

本報記者沈參 李芳明 長沙報道

她的人生:活在情感漩渦里的「影視紅人」

在臨死前自嘆「半生盡遭白眼冷遇」的蕭紅,不會想到自己會在70多年後,如此受「青睞」。連續兩部電影以及各路分析她感情世界的文章,都讓她的人生變得「熱鬧」起來。

電影《蕭紅》講述的是她的感情經歷,而尚未上映的《黃金時代》,據學者林賢治說,同樣側重的是蕭紅的人生經歷。只活了31歲的蕭紅,感情世界確實豐富:未婚夫汪恩甲、蕭軍、端木蕻良、駱賓基,而且兩次戀愛時都懷著別人的孩子。關於她的幾段感情是非,各有說法,編劇史航說自己搜羅了關於蕭紅的各類回憶錄,「蕭軍的、駱賓基和端木蕻良的夫人執筆的,各自記錄了一個關於蕭紅的回憶,那幾本書擺在書架上,似乎都要打起來。」在他看來,蕭紅的人生活在一場「羅生門」里,「她跟魯迅的關係,跟那些左翼文人的關係,跟男友的關係,跟家庭的關係,還有跟兩個孩子的關係,都是羅生門。」

而影視圈的這份熱鬧,能否帶來對於蕭紅作品層面的重新審視,誰也沒有信心,畢竟從情史到作品,從熱鬧的八卦到安靜的文學,之間的距離還是遠了點。

記者:為什麼影視圈會關注到蕭紅?

止庵(學者):她有很多傳奇式的經歷,先是私奔,家裡包辦婚姻,然後又被遺棄扣在旅館,蕭軍救了她,後來又遇上了魯迅這樣一群作家,後來又與蕭軍分手,跟端木在一起,在香港這段婚姻也遭遇不幸,才31歲就病逝。她生平具有這種戲劇性,我想這是影視圈關注蕭紅的原因。

章海寧(黑龍江省蕭紅研究會副會長):2011年是蕭紅誕生百年,我了解到的是,這兩年有關蕭紅的(電影)劇本,籌備都是在2011年之前,趁著「百年」熱度,進行商業和文化包裝。我個人認為,這一輪「蕭紅熱」只是「消費熱」而已,畢竟當下中國與過去相比文化市場更成熟了。在商業時代的文化行為是不可避免的。

程育海(《黃金時代》執行製片人):許鞍華導演很喜歡蕭紅,她在年輕的時候讀到過蕭紅的文章。選擇蕭紅的源起是純粹創作的需求,這並不是商業源起,是主動創作而不是被動創作。而蕭紅打動編劇李檣的地方是,她是人類文學史上少有的所寫即人生作家,也就是蕭紅的文學作品跟其人生經歷有關。

記者:五四作家群有很多傳奇人物,為什麼是蕭紅,而不是其他人受到關注?

史航(編劇):能被影視圈關注和教科書圈點是兩回事,郭(郭沫若)田(田漢)夏(夏衍)老(老舍)曹(曹禺)茅(茅盾)巴(巴金),這些文學史上有定型的人物,他們的人生已經被框定,不容探究;而且由於教科書里的出現,大家對於他們的興趣,也就沒有那麼強了。女作家方面,丁玲的感情經歷也很豐富,但她是左翼作家,新中國成立後又擔任領導職務,所以她不容八卦。而廬隱等作家,感情經歷或者人生沒有那麼豐富,而蕭紅恰到好處,在文學史上沒有被拔得太高,也就沒有那麼多限制和保護,足以讓大家消費。

記者:這種影視上的關照是否會帶來文學層面的「蕭紅熱」?

止庵:希望如此,但對蕭紅人感興趣不一定對作家蕭紅感興趣,對作家蕭紅感興趣,不一定對蕭紅的作品感興趣。如果許鞍華拍的是《呼蘭河傳》,這情況就不一樣了。比如《色戒》改編成電影之後,《色戒》受到很大關注。但你改編的是蕭紅的故事,不是蕭紅的作品。一部傳記能帶來多少作用,我有點懷疑。

史航:很難帶動她作品的熱度,而且蕭紅的作品不可能火起來,她不可能成為像張愛玲一樣有「熱度」的作家,因為她的作品不能像張愛玲一樣整理出很多的格言,這就是她不能紅不能熱的根本原因。她不適合在這個時代碎片化、標籤化,她沒那麼容易被分享,她不容易代表一種對品位的標識。

她的價值:被「低估」的、未完成的「天才作家」

與其傳奇人生獲得的關注度不一樣,蕭紅的作品和文學價值,並沒受到文學史的過高關注,魯迅的那句「最有前途」被當作了句捧小輩的客套話。出現在主流文學史里的蕭紅,排在了蕭軍、葉紫等左翼作家之後。章海寧認為,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蕭紅並沒有被當作「獨立作家」來研究。「過去多是談到魯迅才談起蕭紅;到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因為蕭軍熱,才聯繫到蕭紅;更多時候蕭紅被放到東北作家群中。」

早期的文學史,只關注蕭紅的《生死場》而忽略《呼蘭河傳》,茅盾曾經在為後者作序時曾提出,蕭紅被自己的狹小的私生活圈子所束縛,「看不見封建的剝削和壓迫,也看不見日本帝國主義那種血腥的侵略。」而現在,更多學者認為,曾被茅盾所批評的《呼蘭河傳》的文學成就,要遠勝過《生死場》。止庵甚至指出,《呼蘭河傳》在整個中國文學史上都是一部傑作。在林賢治看來,這代表的是國內對於「文學」的認識的進步。「對蕭紅認知的變化,側面可以反映我們對於現當代文學認知的變化。」

記者:如何看待蕭紅「被低估」這一說法?林賢治:我覺得文學史上對蕭紅的「低估」有兩層,一方面是主題被低估,以前的文學史都把她當作抗戰作家,這樣就縮減了她的分量。另一個是她的寫作方式也被低估。她的小說也不是傳統的寫法,她是很隨性的散文性的寫法,這是非常天才的。她的《呼蘭河傳》,對人性、風俗的描寫都非常漂亮。她的《馬伯樂》是一部諷刺小說,沒有幾部諷刺小說能達到她的水平,但《馬伯樂》僅有一篇研究文章,這是很可悲的。

止庵:我覺得蕭紅沒被低估,她一直被大家認定是優秀的作家,第一個讚揚她的就是魯迅。準確地說,蕭紅是一個沒有被充分認識的作家。現代文學研究受時代影響很深,在任何一個時期都有一個主流,蕭紅在寫《生死場》的時候,是屬於主流左翼文學的,所以《生死場》受到很高評價。到了抗戰時期,老舍、巴金等都變成左翼,成了一撥人,這個時候,蕭紅表達出跟這個趨勢的一種疏離,她也因此寫下了她最好的作品《呼蘭河傳》。但也是這種疏離,她受到茅盾的批評。茅盾寫的序評價不高,導致《呼蘭河傳》被埋沒,但現在,大家對於《呼蘭河傳》已有重新定位。

現代文學還被人讀的作家不到十個人,大部分的作家幾乎沒人看了,比如丁玲、沙丁、艾蕪,包括同屬東北作家群的蕭軍、端木。相比這些人,蕭紅比他們受關注多了,至少《呼蘭河傳》還在不停地出版,說明還有人看。

記者:怎麼評價蕭紅的文學成就?

止庵:蕭紅是生而知之的作家,她沒有受過什麼文學訓練,完全憑本能在寫作,這是蕭紅的風格和可愛之處。憑本能寫作的人,可能一下子長出奇葩來,也可能長出雜草。魯迅說她「有堅強和掙扎的力氣」,蕭紅的有些作品可以列為最好的文學作品之一,譬如《呼蘭河傳》,它不是傳統小說意義上的小說,主人公不是一個人是一座城,一章一章是沒有太多關係,整體加起來就是這個城市的面貌,寫法到內容,水準都高。

林賢治:蕭紅過世很早,是個未完成的「天才作家」,她在文學方面的嘗試,在當時的作家裡是獨樹一幟的。蕭紅的作品裡,有一種「弱勢文學」,以男性為中心的倫理社會,會帶給弱者女性的那種傳統的思想上的壓力,蕭紅關注到了。作為一個女性和弱勢者的「雙重視覺」來進入文學,她的寫作深入地關注人性和人類生存處境,所以她更加貼近文學的本質。

章海寧:蕭紅作品的文本價值體現在關於愛的價值,她筆下的愛是悲觀的,但她與張愛玲有區別的地方是,你能通過蕭紅的作品感受到她還是隱約追求一絲光明的,但張愛玲作品就沒有光明。而且蕭紅有對精神故土的愛,她的作品一次次回望故鄉,比如《呼蘭河傳》,在蕭紅作品中傳遞出的人道主義力量,這是核心價值。

多知一點

被銀幕惦記的作家們

《黃金時代》與之前的電影《蕭紅》,都是講述作家蕭紅的人生。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作家類傳記電影數量並不多,究其原因,《黃金時代》執行製片人程育海認為,人物傳記片劇本在劇作中「最難寫」;另一方面,值得書寫的人物也不多。而作家的感情生活,也往往是傳記電影關注的重點。

《成為簡·奧斯汀》簡·奧斯汀

1796年,20歲的簡遇到了湯姆·勒弗羅伊。兩人原本計劃私奔卻最終失敗,促成奧斯汀成為著名作家。

《時時刻刻》弗吉尼亞·伍爾芙

講述三個不同時代的女人和英國女作家伍爾芙的小說《達洛維夫人》千絲萬縷的聯繫。

《莎翁情史》莎士比亞

講述莎翁本人的愛情羅曼史,並點出其創作《羅密歐與朱麗葉》的主因及過程。

《王爾德的情人》奧斯卡·王爾德

該片第一次將王爾德的同性戀經歷搬上銀幕,同時也展示了王爾德傳奇的一生。

《她從海上來》張愛玲

該劇講述了張愛玲從14歲一直到74歲的人生經歷,解讀張愛玲不與人訴說的感情世界。

女性作家的「黃金時代」

中國文學史的全景里,女作家的存在感並不高,五四新文學的誕生,讓女性作家開始增員。她們在不同的階段里覺醒,一同促成女性作家的「黃金時代」。

五四女作家群:五四之後開始了「女性文學」在文壇的第一次爆發,當時比較著名的有冰心、廬隱、陳衡哲、馮沅君、石評梅、蘇雪林、凌淑華、白薇等,這群女作家大多關注追求愛情婚姻自由的主題,作品裡也帶有濃郁的個人特色以及強烈的女性特徵。大多使用日記、書信體,濃厚的自述傳記色彩,注重描寫女性內心世界。

1930年代:左翼女作家,以蕭紅和丁玲為代表,與五四女作家群類似的是,她們同樣關注女性的命運,有很強的女性意識,同樣習慣用書信體、日記體,如《莎菲女士的日記》,但題材較之更為寬廣,更為深度。因為處在抗戰時期,這一階段的女性作家後期也受到抗戰文學的影響。左翼女作家群,更像是「升級」版的五四女作家群像。

1940年代:以張愛玲、蘇青為代表的都市女性文學正當紅,她們採用了一種淡化政治鑄鐵體、反男性霸權的敘述方式。在這群都市女性文學作家筆下,文學的使命感少了,生活味更濃了。

枕邊書

周雲蓬(盲詩人、民謠歌手):卡夫卡+契訶夫+加繆

我睡前讀書是為了睡著,我是聽讀,聽讀熟悉的書,很快就睡著了。

卡夫卡經常聽,像《鄉村婚禮的籌備》、《煤桶騎士》,很容易困,還有《審判》——這個恐懼一點——也容易入睡。卡夫卡的小說,本身有點像夢囈,像是半夢半醒,睡前半明半暗間,人思緒混亂,與卡夫卡小說氛圍接近,容易切入。聽著聽著就睡著了,它還在念,於是做夢也夢到這些故事。

卡夫卡小說有一種催眠術式的敘述,讀著讀著就進入昏眩狀態——「彌留」狀態。你讀卡夫卡與其在陽光明媚時讀,不如夜裡就著昏黃檯燈讀,讀著睡著了,還會做一個夢。有些小說適合白天讀,有些適合夜間讀,閱讀有季節性、時辰性的,選對了,讀起來相得益彰,要不就總擰巴。

契訶夫睡前也總讀,契訶夫是另一種感覺,幽默,溫暖,安神,像喝了普洱茶一樣,也很適合在晚上聽。契訶夫每個故事,都聽了很多遍,《帶閣樓的房子》啊,《草原》啊,俄羅斯小說吧,給人感覺總是像黑夜、大雪,晚上燒一杯格瓦斯,就著乾麵包講故事,這味道。

加繆《西西弗神話》也經常打開聽,聽到某一段落就睡著了,也講不清到底哪個段落了,不知是不是譯文不夠流暢,聽著晦澀,不知不覺就睡著了。喜歡「西西弗斯」這個命題,進入了一種哲學討論,西西弗斯不斷往山上滾石頭總是做無用功,他是快樂還是痛苦,聽著聽著就睡著了,也很好,永遠腦海里都有這個半成品的命題。      文/徐長雲

編輯薦書

《貝利:足球之美》

再過兩天,2014巴西世界盃開幕,全世界的男人們都將陷入為期一個月的「瘋狂」。

1950年,巴西第一次舉辦世界盃,那一年球王貝利還只是個小男孩。但最後,足球將這個名叫「埃德森」的小男孩變成了「貝利」。

這本書並非是貝利的個人自傳,而是通過5次世界盃,講述在貝利一生中,足球是如何幫助世界變得更好——「將不同的群體融合起來,讓像他這樣出身於弱勢群體的孩子有了人生目標與自豪。」

世界盃來臨前夕,看看足壇有名的「烏鴉嘴」是如何點評自己的。

作者:[巴西]貝利布萊恩·溫特譯者:吳果錦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英國農民工小像》

移民英國,成為鄉間的一名農民工,是不幸還是幸福?

在英國肯特郡的一塊草莓地上,住著來自五湖四海的移民:烏克蘭人、波蘭人、馬拉維人,還有兩個中國姑娘。他們的工作是在這塊如畫的土地上採摘草莓。

對於移民來說,當今的英國並不那麼令人愉悅。他們生活窘迫,外受僱主剝削,黑幫中介欺壓,內部摩擦不斷,互相看不起。但他們依舊天真、單純,善於在艱難的生活中插科打諢,願為渴望的生活奮鬥。

透過這一副副生機勃勃的農民工群像,你能感受到他們與中國農民工的異同。

作者:[英]瑪琳娜·柳薇卡譯者:邵文實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推薦閱讀:

前途與錢途
這三處有痣的人,去外地發展更有錢途!看看是不是你

TAG:錢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