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論語》新得:十有五而志於學

《論語》新得:十有五而志於學

子君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論語·為政》

孔子擁有一個好學的孩童時代,他的青年時代更是刻苦努力地追求學問,探索真善美的道理。在《論語》中孔子說過「吾十有五而志於學」,這是他在晚年回顧自己人生的時候說的,全句話是這樣的:「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我有生以來閱讀到的最言簡意賅和恰到好處的個人自傳。

這句話相當於孔子的微型自傳,可以說是對孔子七十載人生的一個總結。它講述了孔子人生六個階段的不同狀況,從「志於學」開始,環環緊扣,一級一級地累積、漸進和提升,直至「五十而知天命」,最終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七十而隨心所欲不逾矩」,就如他在《論語》中所說的「吾道一以貫之」。竊以為這句話從某個角度也可以視作對《論語》全書的一個高度概括。

從這段話乃至《論語》全書,再結合參考孔子晚年編纂的《五經》,可以看出孔子不是一名政客,而是一位懷有理想主義情懷的知識分子,是一位受到過歷史和環境局限並犯過錯誤的知識分子,是一位從十五歲就「志於學」不斷學習思考、自我反省自我改進和自我完善的知識分子,是一位不斷進步最終達到人生最高境界「隨心所欲不逾矩」的知識分子。

所謂「十有五而志於學」,關鍵在於「志於學」的「志」是真正的立志。俗話說「無志之人常立志,有志之人立志常」,就是說立志是要有自知之明的,也需要有自制之力的,只有立對了志且能持之以恆堅守自己志向的人,才是真正的有志之人。可實際上很多人一輩子都沒有做到這一點,不知道自己的天賦使命,沒有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這方面孔子是令人欽佩的。

在十五歲之前,孔子已經初步學習了謀生之學、謀仕之學(傳統儒業)、成人之學(大學)這三方面的學問,而且已經接受了仁為本、和為貴的思想,討厭暴力和戰爭,希望通過教化讓人們剋制自己的私慾而行禮制、行仁政。這些都是在母親和外公的教育培養下,在「禮樂之邦」曲阜文化環境的耳濡目染下,在孤苦清貧的生活環境磨練下,通過自己勤奮努力的學習而獲得的。

到了十五歲的時候,孔子更加堅定了自己的志向。「吾十有五而志於學」,意思是說,我十五歲的時候就立志把自己的一生獻給追求學問追求真理,以修鍊自我服務社會。

孔子是一位真正的有志之人,十五歲時一旦立志,就終生持守矢志不渝。一直以來對於孔子的經歷,大家都津津樂道於他中年時期十幾年的周遊列國,其實,孔子從「十有五而志於學」到「三十而立」之間十幾年的經歷,也是非常重要的,沒有這些年的發奮努力刻苦學習,就不可能成就以後的「五十而知天命」和「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也不可能成就後人眼中的偉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

十七歲那年,正當孔子躊躇滿志,準備把謀生之外的所有時間都投入到學習知識研習學問的時候,他的母親突然身患傷寒卧床不起。母親的溘然離世,使孔子陷入萬分悲痛之中。母親三十幾歲就匆匆忙忙離孔子而去,臨終之前竟沒來得及告訴孔子父親的墓地在何處。孔子一邊悲痛流淚,一邊尋找父親的墓地,一定要把母親和父親合葬在一起,以表自己一片孝心,告慰父母的在天之靈。孔子的孝心終於感動了路過的一位麻婆,她告訴了孔子父親安葬的地址。安葬了母親之後,孔子常常一個人坐在家門口回憶母親的音容,思想母親的教誨。他下定決心決不辜負母親的期望,繼承先祖遺志,做一個對國家對社會的有用之才。

母親去世後不久,魯國的執政上卿季氏宴請魯國士族子弟來家裡宴會,實際上是魯國執政者宴請魯國所有的士。當時孔子覺得自己是貴族後裔,又通曉詩書禮儀,應該符合條件。那天因為還在守喪期,就穿著身上的孝服去了。沒想到剛剛走到季氏家的大門口,就碰上了季氏的家臣陽虎,陽虎冰冷著面孔硬生生地把他擋在了門外,並且說:「我們家主人請的是士,沒有說要請你!」孔子那時猶如一盆冷水澆在臉上,感覺特別尷尬。陽虎的話一下子震醒了孔子,他意識到自己連士的身份都不被承認了,而士是貴族的最底層,沒有了士的身份,就相當於失去了通往上層社會的資格。多麼殘酷的現實啊!

孔子覺得自己必須面對,必須振作起來發憤圖強,靠自己的學問和修養走出一條成功之路。三年孝期中,孔子一邊緬懷母親,一邊刻苦學習,以實際行動和學習成果來告慰母親的在天之靈。有幾次孔子彷彿看見母親就站在屋子中央滿懷慈愛地看著他,看著他夜以繼日地學習,看著他的學識和境界迅速提升,然後母親滿意地點點頭,轉身離去。

三年時間過去,孔子想起母親在他十六歲那年為他訂的一門親事,於是專門趕赴祖籍之地文化之都宋國,一邊滿懷好奇認真學習殷商古禮,一邊按照母親的遺願,把宋人亓官氏娶回家。第二年他們就生了一個兒子,由於孔子當時在學問和修養上已有一定知名度,愛好禮儀的魯昭公便派人送來一條鯉魚表示祝賀。為了回敬昭公的賜賀,孔子給兒子取名孔鯉,字伯魚。那時候孔子的名氣和信心都比三年前大大增強了。

後來孔子被委派到一個地方催租收糧,做了一名委吏。他發現原來租糧上交不齊,是被當地一些小吏互通一氣貪污了。他不願和他們同流合污,覺得這種工作不能施展自己的抱負,便辭去工作,回家繼續學習深造,等待出仕機會,這時他二十二歲。這一年,魯國開展了一次大的外事活動,負責外事禮儀的大夫孟僖子在接待中不懂禮儀,結果出醜被人譏諷。於是他將兒子孟懿子送到學養深厚的孔子門下學習,後來又將年幼的小兒子南宮适也送到孔子門下學習,並舉行了隆重的拜師儀式,使孔子的名聲又一次明顯提升。

在孔子二十七歲那年,東方小國郯國的國君郯子前來訪問魯國,晉見魯昭公,在宴會上,他談及古籍和他們祖先的官制。孔子聽說之後馬上去拜見並請教他,獲知了許多先前聞所未聞的古代史實和傳說。這件事在《左傳· 昭公十七年》中也有記載。

孔子還曾經到鄭國向鄭國政治家子產學習。子產比孔子大幾十歲,他執政期間積累了很多寶貴經驗,孔子非常讚賞他在鄭國實行的改革及其對該國發展作出的貢獻。

由於從小在「禮樂之邦」曲阜受禮樂文化熏陶,孔子一直非常愛好音樂,在音樂方面有比較深的造詣。二十九歲的時候,孔子還專門拜師於魯國的職業樂官師襄子,跟他學琴。

孔子學無常師的例子很多,大家都知道孔子的好學是遠近聞名的。在《論語》中,孔子從來沒有承認自己是聖人,甚至也沒有說過自己是君子仁人,可見孔子的道德標準是比較高的,但是孔子不止一次地誇獎自己「好學」和「誨人不倦」。只要有值得學習的人物和古籍,他都會想方設法前去拜訪學習和查考,從不放過任何一個學習的機會。據《論語》記載,孔子曾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悅)乎?」;他說過「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學以求之」;孔子年少的時候就「入太廟,每事問」;他「十有五而志於學」;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他也說過「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孔子還說「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就是說本來應該向他討教討教的,卻沒有這樣做,與他擦肩而過,失之交臂,這就是失人啊!

由於孔子從小就接受了家庭學習環境和社會文化環境的熏陶,從小就受到了母親和祖父的良好教育和培養,十五歲就立志於學問,立下志向以後又堅持不懈持之以恆,因此在三十歲以前,經過十年寒窗面壁苦讀,以及經常不斷的思考和實踐,已經奠定了治學、做人、為政等方面堅實的學問和德業基礎。

孟子曾經說過:「孔子集古聖先賢謂集大成。」確實如此,孔子非生而知之,是那些古聖先賢、孔子的先祖以及母親和長輩,還有那些古人留下的古籍原典啟蒙了他,教育了他,影響了他。孔子非常感恩老天讓他遇上這麼多先聖先賢先祖先師以及古文經典,感恩老天賜予他的一切,所謂「天生德於予」,除了對天命的順應之外,應該也包含了這方面的意思吧。那些值得尊敬的古人和古代書籍的名字是:堯、舜、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子產、老子、郯子、師襄、萇弘、微子、弗父何、正考父、孔父嘉、叔梁紇、顏征在、顏襄……還有《詩》、《書》、《禮》、《樂》、《易》、《春秋》……


推薦閱讀:

《論語》衛靈公篇第十五 05
安德義論語解讀
論語(為政第二)
早課 |《論語》里仁篇 02
論語註疏,魏何晏注,宋邢昺疏-●卷十五·衛靈公第十五

TAG:論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