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改革開放以來的四次大爭論
改革開放以來的四次大爭論
《領導文萃》 作者:馬立誠
改革開放30年,如果把政治、文化、經濟各領域綜合起來看,可以說在開放的進程中產生過四次大爭論。著名政論家、前人民日報評論部主任編輯、《交鋒——當代中國三次思想解放實錄》的作者之一馬立誠先生,近日為此撰文,回顧30年的改革歷程——
第一次大爭論:「兩個凡是」還是改革開放?
(一九七七年——一九七八年)
1977年2月7日,《人民日報》、《解放軍報》、《紅旗》雜誌聯合發表社論《學好文件抓好綱》。這個社論提出這樣一個號召:「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決策,我們都堅決維護;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們都始終不渝地遵循。」這就是「兩個凡是」。
大家知道,針對「兩個凡是」,有一篇非常重要的文章,就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篇文章先是於1978年5月10日在中央黨校內部刊物《理論動態》上發表;第二天,《光明日報》以「本報特約評論員」名義公開發表;第三天,《人民日報》、《解放軍報》轉載。該文發表之後,遭到當時的中央副主席汪東興和「凡是派」人士猛烈指責。在這關鍵時刻,鄧小平給予了支持。
1978年11月10日到12月15日,中央召開工作會議,開了36天。會議由華國鋒主持,原定議題是討論經濟問題。但當時成千上萬的冤案壓在人們頭上,非常緊迫。開會第二天,陳雲就提出六個問題,包括薄一波、王鶴壽、彭德懷、陶鑄、楊尚昆等同志的冤案應該平反,天安門事件應該平反等等,引起強烈反響。參加會議的同志紛紛響應,並且提出了更多需要解決的急迫問題。這就打破了原來的議題,華國鋒控制不了會議。在會議進行過程中,《北京日報》、新華社、《人民日報》發表文章和通稿,為天安門事件平了反。
在會議的閉幕式上,華國鋒做了檢查。他說,「兩個凡是」束縛了思想,他要負主要責任。鄧小平在這個會議閉幕式上做了重要講話,就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
在這個會議的基礎上,12月18日到22日,召開了十一屆三中全會。十一屆三中全會最重要的貢獻,是把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現代化建設上來,拋棄了以階級鬥爭為綱。另外,全會公報還提出,對經濟管理體制要著手認真改革,這是在中央全會上第一次提出「改革」這個詞;公報還說要努力採用各國先進技術經驗,這就是「開放」。
第二次大爭論:計劃經濟還是市場經濟?
(1989年下半年——1992年)
1989年下半年,「左」的東西得勢。1990年2月22日,一位權威人士在北京某大報發表長篇署名文章《關於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文章說,資產階級自由化的經濟根源就是個體私營經濟。文章還對中國的改革提出質問:到底是推行資本主義化的改革,還是社會主義的改革?這是當時第一篇問一問姓「社」還是姓「資」的文章。
同年7月30日,北京某大報發表文章《誰說社會主義講不清》,矛頭直指鄧小平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個講話中提到的:「什麼叫社會主義,什麼叫馬克思主義?我們過去對這個問題的認識不是完全清醒的。」
這個時候,世界上發生一件大事,就是1990年柏林牆倒塌了。有人說中國應該充當世界革命中心。1990年12月24日,鄧小平明確表態說,我們千萬不要當頭,這是一個根本國策,我們自己力量不夠,當了頭,很多主動就失掉了。
1991年初,鄧小平來到上海。針對北京一些人提出的問一問姓「社」姓「資」的問題,鄧小平說:當時在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很多人不同意,家
庭聯產承包還算社會主義嗎?不要認為計劃經濟就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是資本主義。鄧小平希望上海人膽子更大一點,步子更快一點,不要被「左」的聲音嚇住。
鄧小平在上海的講話局限在一個比較小的範圍。但是,他的講話精神,通過《解放日報》署名「皇甫平」的四篇評論文章傳達出來了。然而,皇甫平文章發表之後,遭到北京一些媒介合力圍剿。
形勢發展到這樣一個地步,很多人為改革開放捏一把汗。
1992年初,鄧小平視察南方,發表重要談話。鄧小平說:「改革開放邁不開步子,不敢闖,說來說去就是怕資本主義的東西多了,走了資本主義道路。要害是姓『資』還是姓『社』的問題。」鄧小平說,根深蒂固的還是「左」的東西,中國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把改革開放說成是發展資本主義,認為和平演變的主要危險來自經濟領域,這些就是「左」。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提出,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
鄧小平一下子把形勢扭轉過來了。從這個時候開始,中國發生了一場深刻的體制變革,這就是用市場經濟重塑中國經濟體制。
1992年6月9日,江澤民到中央黨校發表講話,提出了經濟體制的模式應該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一年10月召開的十四大,對猖獗一時的「左」的思潮給予了有力回擊,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並且要求用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武裝全黨。
第二次爭論的結果,是市場經濟取代了計劃經濟。
第三次大爭論:私營經濟是禍水還是活水?
(1995年——2002年)
這一時期有個新的東西出現,就是社會上廣泛流傳的萬言書。
第一份萬言書《影響我國國家安全的若干因素》於1995年初在社會上流傳。該文說,中國的所有制結構變了,階級關係變了,社會意識變了,執政黨也變了。私營經濟的發展,產生了新的資產階級,一旦時機成熟,就會把共產黨「連鍋端」。
第二份萬言書出現在1995年夏秋之間,題為《未來一二十年我國國家安全的內外形勢及主要威脅的初步探討》。文章提出,蘇東劇變之後,中國面臨形勢嚴峻。國內由於新的資產階級形成,和平演變危險大大增加。因此,要在政治、經濟、文化、思想各條戰線,開展以「反和平演變」為中心的階級鬥爭。
第三份萬言書的題目是《關於堅持公有制主體地位的若干理論和政策問題》,1996年底問世。該文說,兩種改革開放觀鬥爭的焦點,就在於是堅持還是否定公有制的主體地位。
第四份萬言書的題目是《1992年以來資產階級自由化的動態和特點》,在1997年初鄧小平去世之際流傳開來。這份萬言書開列了一個很長的「搞資產階級自由化」的人的名單,還開列了許多「支持資產階級自由化」的媒介名單。名單中包括許多著名的經濟學家、法學家、作家和理論家,以及許多重要媒介。要求對這些人和媒介採取嚴厲行動。
這四份萬言書,開啟了「左」的代表人物發表不同政見的一種形式,造成很大困擾。
1997年5月29日,鄧小平逝世後3個多月,江澤民來到中央黨校發表講話。他在談到學風問題時說:「離開本國實際和時代發展來談馬克思主義,沒有意義。」這就對萬言書作者拿著馬克思的條條到處嚇唬人的做法提出了批評。江澤民在講話中還重申了鄧小平的一句話:「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這就更直接地拒絕了「左」的選擇。
這一年9月召開的黨的十五大明確宣布:「非公有制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並且提出了混合所有制的觀念。
2002年11月召開的黨的十六大,更進一步肯定了「資本的活力」,要求放寬民間資本的市場准入領域,並提出了「完善保護私人財產的法律制度」。到目前,非國有經濟加在一起,創造了中國70%以上的GDP、60%的稅收和80%的出口,並且吸納了將近兩億人就業。這個事實告訴我們,私營經濟並不是禍水,而是活水。
第四次大爭論:中國的改革是搞對了還是搞錯了?
(2004年——黨的十七大)
這次爭論從2004年「郎咸平旋風」開始,一直延續到黨的十七大。
在這次爭論中,引起廣泛關注的是「四個旋風」、「兩個萬言書」和「一本書」。
「四個旋風」:第一個是「郎咸平旋風」。從2004年6月起,郎咸平多次指名痛斥一些人借國企改革鯨吞國有資產,引起轟動。第二個是「劉國光旋風」。2005年,老資格經濟學家劉國光認為目前西方現代經濟學影響上升,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地位邊緣化,並提出了「領導權在誰手裡」的問題,還說姓「社」姓「資」的問題是迴避不了的。這番言論引起了廣泛爭議。第三個是「鞏獻田旋風」。2005年8月,鞏獻田上書全國人大,指《物權法(草案)》平等保護國家、集體、個人的財產是「違憲」,實質上是要保護一些人利用非法手段侵吞來的財產,結果暫時阻礙了《物權法(草案)》的通過議程。第四個是「張勤德旋風」。張勤德自2004年以來在互聯網上多次發表極左文章,點名批判50個著名人士,給他們扣了上百頂聳人聽聞的政治帽子,從而引發諸多糾紛,有人準備訴諸法律解決問題。
「兩個萬言書」:第一個是2005年5月1日,一部分人簽名的《致中共中央全國人大國務院的建議書》。這個建議書,對國務院在年初發布的《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又稱「36條」)提出批評。這些簽名者說,「36條」違反了憲法第6條「公有製為主體」。他們認為私營經濟已經很強了,再鼓勵支持不就變成私營經濟為主體了嗎?第二個是2007年7月山西黑磚窯事件發生之後,一些人簽名上書,痛陳兩極分化、官員腐敗等種種問題,指責改革開放全盤搞錯,要求改變「路線錯誤」,回到毛澤東時代。
一本書是《紀念毛澤東》。這本書公然要求為「文革」平反,為「四人幫」平反,號召幹部群眾學習「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偉大理論」,恢復「以階級鬥爭為綱」,並要求沒收房地產公司的財產分給窮人,甚至不惜暴力革命。此種倡議,理所當然遭到多數人拒絕。
黨的十七大對這些來自「左」的挑戰做出了回答,同時也為第四次大爭論做出了結論。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改革開放的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確的,成效和功績不容否定,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同時,又強調了必須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
黨的十七大結束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出台不少措施,如降低公益事業收費門檻、提高企業人員待遇等,著力改善民眾生活,解決環境惡化等問題,受到民眾好評。有些重大措施如加快經適房、廉租房建設,制定醫療改革方案,建立全民社會保障等還在進一步推進之中。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2015年名企加速撤離中國?
※如何反駁「你每給國外一點流量,谷歌就可以多一些資金」之類的言論?
※(4)佛教的改革家——慧能
※22春秋時代的改革家:子產
※孫立平:深化改革的四大難題(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