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心經講義3(轉載文章)

丁二明所修行

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

『行』即菩薩因地所修清凈法行,用耳根工夫,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深』者,一門深入,入一無妄,彼六知根(即眼、耳、鼻、舌、身、意)一時清凈。『般若』乃三德之一,由自性法身德真理之中,本來具足般若德之真智。修行般若德,自可得解脫德之大用。

『行深般若』,即以真智照真理,工夫深造之境。真理如摩尼珠,真智如珠之光;智不離理,如光不離珠。大用,如珠光照。『照見五蘊』二句,即真智所發之大用也。

『波羅密』,華言到彼岸。既行深般若,則真智契真理,智光不外泄。六根對六塵之境,如鏡照像,不生愛著。既不愛著,自不作孽受苦,故可離生死此岸,而到涅槃彼岸。『多』者,定也。梵語三昧,又雲三摩;即觀自在菩薩,從聞、思、修入三摩地之圓通大定也。『時』即定慧均等,寂照不二,觀聽圓明,自在無礙之時也。

丁三明觀行境

照見五蘊皆空;

『照』即般若智照。『見』即圓明真見。非同眾生黏妄發光之妄照,隨塵流轉之妄見。『五蘊』古譯五陰,玄奘法師譯為五蘊,各有取義:陰者,蓋覆義;蘊者,積聚義。若合二義解釋,則更為明顯。由積聚五者覆蓋真性,致令真性埋沒於五蘊身中。正所謂:五蘊身中有真佛,無奈人人不自識。

五蘊者,色、受、想、行、識。

色,質礙義:即是眾生世界,內外四大之色法。

受,領納義;即是受心所(心所即心使,心之所屬)領納前塵諸境界。

想,想像義;即想心所取所緣境界之分劑故。

行,遷流義;即思心所念念相續,遷流不住故。

識,了別義;即八識心王了別一切所緣之境

因此五蘊蓋覆真性,般若智光不得透露。妄執身心世界,悉皆實有。不知性本真空,所以妄生貪著,不能看破,常沉生死苦海。菩薩照見五蘊,一一皆空,不僅無相之受想行識是空,即有相四大和合之色亦空。

四大者,地、水、火、風也。四大為生人物之本,一切皆由四大和合而成。如現前桌上花瓶,先由「地大」之土,和以水大成泥,方可為瓶。加以「火大」燒之,燒時必加風力(風大)。

人亦四大和合所成:皮肉筋骨屬地大,精血痰淚屬水大,周身暖觸屬火大,出入氣息與運轉屬風大。四大和合,虛妄名生。四大別離,虛妄名滅。

人若死時,風大先散;何以證知?鼻中無氣息,手足不運轉。次則火大而散,周身冷觸。若不收斂,水大則必流溢於外。地大之皮肉先化,筋骨後銷,到底成空。此但約滅色歸空,淺近之空理。究竟現在世界眾生,五蘊之法,猶如夢境,當體即空。

眾生之不悟是空者,因無般若智照,妄生執著,如夢中執夢境為實有;夢境豈不是當體即空乎?然此種譬喻,恐猶疑惑;謂現前所見之世界眾生,非夜間夢中所見,乃是日間大眾公共所見之境,何得比例?這等正是夢話。當知一夕之夢為小夢,一生之夢為大夢。不悟,都是在夢中度日。古人謂大夢誰先覺,即此義也。一覺則般若智照現前:無我相,則色蘊空矣;無我見,則受想行識四蘊空。身心世界一一皆空。

丁四明觀實效

度一切苦厄。

『度』者,脫也。『切』字,去聲讀之,非切物之切。『一切』者,包括無餘之義。「界內」有見思煩惱之「苦」,分段生死之「厄」。「界外」有無明煩惱之「苦」,變易生死之「厄」。若照見蘊空,超登彼岸,自可度脫一切煩惱生死之苦厄矣。

丙二正說般若

丁一斷疑情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舍利子,是佛上首弟子。舍利即鶖鷺,是其母名。其母眼目伶俐似之,故以名焉。連母而稱,故云舍利子。

《彌陀經》雲舍利弗,弗譯意即是子,此華梵合稱。於佛會下,智慧第一。初在母胎,即能寄辯母口。七歲登論台,論勝各國論師。後從沙然梵志學道。迨至沙然逝世,聞佛因緣之教,心得開解,從佛出家,證大阿羅漢果。此經會上,問觀自在菩薩,修學甚深般若法門,為發起眾,菩薩特呼其名而告之。一則答其所問:再則以般若真空妙理,非大智莫能領荷。

色不異空四句,是斷疑生信。正斷小乘疑,兼斷菩薩疑。斷小乘疑有二:

一、小乘人修我空觀,照見蘊中無我,但得我空,而五蘊之法不空。是則蘊異於空,故告之曰:色蘊自性本空,不特我空,色蘊亦不異空,空亦不異色。

二、小乘人灰身泯智,住在偏空涅槃。以即色非空,滅色方空。是則色空不即,故告之曰:色性本自真空,不待色滅乃空,色蘊亦即是空,空亦即是色。

斷菩薩疑有三:依《寶性論》。空亂意菩薩,有三種疑:

一、疑空異色,取色外空。今明色不異空,非空在色外,以斷彼疑。

二、疑空滅色,取斷滅空。今明色即是空,非滅色歸空,以斷彼疑。

三、疑空是物,取空為有。今明空即是色,不可以空取空,以斷彼疑。

此中意義,色空不異。以色是幻色,故不礙空。空是真空,故不礙色互不相礙,故得俱存。此即「雙照二邊」也。色空相即。以色奪空,則空泯;以空奪色,則色泯。互奪兩亡,自他俱泯。此即「雙遮二邊」也。合之則遮照同時,全歸中道實相妙理。(體非群相,而不拒彼諸相發揮。

無奈此理,小乘之人,權教菩薩,未盡明了。故觀自在菩薩特告舍利子,指示修學甚深般若法門。色,即色蘊,外之世界,內之根身,皆色蘊攝;以有形段可見故。然雖有形段可見,究非實有,乃是幻色。如病目見空中華,空原無華,病目妄見,雖有種種華相,虛幻不實,當體是空。眾生所見世界根身,內外諸色,亦復如是。因心眼被無明障翳,於本來無相真空之中,妄見種種身界諸相幻現。雖見諸相,皆是虛妄,舉體全空,本非真實,故云「不異空」:如空華體與虛空畢竟何異!

『空不異色』者,眾生迷自性真空之理,幻成種種色相。空性雖然不變,而有隨緣之用。如世間空中,日照則明,雲屯則暗,氣凝則濁,霽晴則清。隨日雲氣霽之諸緣,而成明暗濁清之色相。雖成諸色,空在色中,故云「不異色」。又真空不空,具足妙有,即「不異義」也。儒云: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無極」「空」也,太極之後,皆從空所生之色。空含一切色,故云不異色。又「不異」,可作「不離」解。

『色即是空』者,身界諸色,即是真空,不待滅色之後方空,當體本來即空。喻如鏡中之色像,雖有色像可見,本非實有,故云「即是空」。又色空相即,圓融無礙。地大「色」也,不可說色不是空。如若有人,掘地一尺,則有一尺虛空,掘地一丈,即有一丈虛空。所有虛空,本在地大色中,並非掘土之後,另有虛空,從外而入;是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此「空」非「頑空」「斷空」。「空」乃自性般若真空,「色」亦自性真如妙色。空中本具一切色法,《楞嚴經》云:『性空真色,清凈本然,周遍法界。』「空」「色」二法,譬如「水」之與「波」,「空」即是「色」,如「水」即是「波」。「波」「水」雖有二名,「波」「水」其實一體。「空」「色」亦復如是,故曰「空即是色」。能明此理,則終日觀空非空,見色非色,自可色空無礙,得大自在矣。(不二法門)

凡外小乘,都認色是色,空是空。不知色空不異,色空相即。苟能修般若觀行,了知色不異空,自無聲色貨利之可貪,亦無五欲塵勞之可戀,此則頓度凡夫之苦。了知空不異色,則不起滅盡定,而現諸威儀;不動於本際,而作諸佛事。居空而萬行繁興,涉有而一道清凈,此則頓超外道小乘之執。了知色空相即平等一如,則念念度生,實無眾生可度,時時求佛,不見佛果可求。此則超越菩薩,頓登佛地,而到究竟彼岸也。色蘊一法,能作如是觀,其餘四蘊,應念圓明,勢如破竹;第一節已破開,別節自易。故下云: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五蘊若空,五濁自超。只在吾人一念觀心為主耳。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上明色法,此明心法。『受、想、行、識』,四皆屬心。『亦復如是』者,謂非獨「色」「空」不異相即,而心之與空,亦可例推;彼此不異,遞互相即矣。如雲受不異空,空不異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等。一斷疑情竟。


推薦閱讀:

寫完118避難所之後,可能要停更一段時間
文章自動生成標籤的演算法分析與實現
浪矢雜貨店
據說這篇文章感動了不少男生(轉)
『大風刮過』有哪些讓你驚艷的句子?

TAG:文章 | 心經 | 轉載 | 般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