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帝自殺前,為何想起被他逼死的太監魏忠賢?
在我們的印象中,魏忠賢就是一個十惡不赦,諂媚逢迎,艱險陰狠的小人形象,一般人提起他,總是帶著對整個太監階層的歧視嫌惡,不加思索認定為一個變態反派。這都是因為近些年許多電視劇對於魏忠賢這個人物單一的刻畫造成的。
最可悲的是,歷史上有一種新的說法,有人認為明熹宗並非像人們所認識的一樣,只知道玩木頭雕刻的庸懦無為的「木匠皇帝」。那麼,魏忠賢掌權時期的所作所為,明熹宗能夠容忍,也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了。也就只有一個說法能夠說的通了,就是魏忠賢的行為都是得到了明熹宗的同意的。
朱由校病重時,「召見閣部、科道諸臣於乾清宮,諭以魏忠賢、王體乾忠貞可計大事」;臨死時,讓魏忠賢宣召朱由檢入宮,「上病亟時,召皇弟信王入,諭以當為堯舜之君,再以善事中宮為托,及委用忠賢語。既崩,忠賢自出迎王入。」(《明史·宦官傳》)。朱由校臨終囑託朱由檢是: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
這「恪謹忠貞,可計大事」八字是值得人們深思的。
「恪謹忠貞」說明魏忠賢是忠於大明朝的,而且能以國家大計為重。由於他和控制輿論的文官集團的矛盾,他的壞處被無限放大了。其實,魏忠賢在事關國家民族存亡的大事上,還是很講原則的。
1、御史侯恂請朝廷破格任用袁崇煥:「天啟二年(1622年)正月,朝覲在都,御史侯恂請破格用之,遂擢兵部職方主事。」侯恂是誰?就是著名才子侯方域的父親,東林黨人。此時魏忠賢把持的朝廷,破格錄用了袁崇煥。天啟五年,東林黨人被天啟皇帝摒棄後,袁崇煥依然帶兵打仗。
2、皇太極猛攻錦州時,袁崇煥與監軍紀用一起下令不許出戰,任憑趙率教在錦州苦苦支撐,在錦州破在旦夕的時刻,滿桂公然違抗袁崇煥的不抵抗命令,主動出擊,冒死以救錦州。寧錦大捷後,魏忠賢論功行賞,升了血戰有功的滿桂、趙率教的官,而罷免了畏敵避戰,不救錦州的袁崇煥。魏忠賢並沒有因為袁崇煥在寧遠城給他修生祠而放過他在寧錦之戰中的怕死避戰之罪,也沒有因為毛文龍上書力保和他作對的東林黨人而處分毛帥,這也是為什麼天啟朝後期關外局勢一直在向好的方向發展的原因。.
3、魏忠賢接連起用的兵部尚書趙南星、孫承宗及兵部左侍郎袁可立等,都是直臣、能臣,而且是和自己作對的,但魏忠賢在邊關大事上還是容忍了這些清流官員;只是到了天啟晏駕前為了搶班奪權的根本利益,才臨時起用了自己的私人崔呈秀,才匆忙讓自己的心腹劉廷元替換掉屢與自己作梗而將要去南京赴任的兵部尚書袁可立,這些至少說明魏忠賢還是以國事為重的。
4、東林黨人一般多是江南大夫,而江南一帶正是當時工商行業和對外貿易高度集中的地方。魏忠賢掌權的時候,對這些資本家進行了徵稅,商稅、海稅都是魏忠賢制定出來的。到了東林黨上位之後,為了保障東林黨人自己的利益,東林黨建議皇帝停掉了這些稅收,轉而將這些稅收加到了農民的頭上。所以造成了明末許多各地農民都開始起義造反,這也是加速明朝滅亡的原因之一。
5、兩浙受災,魏忠賢主張,免除為皇家輸送物品的專營戶向內庫交納的孝敬費用。徵用物品入庫,須交納小費,以便驗收合格,這是明朝管庫太監創製的惡例。廢除這個惡例,也算多了一件德政。
魏忠賢在對待政敵方面故然有其殘暴的一面,但是,東林黨人對政敵又何嘗仁慈呢?
說起崇禎皇帝也夠可悲的,自認為比他哥哥聰明,他一上台,立即「逐忠賢黨,東林諸人復進用」。可是,東林黨人的守遼,每年要耗去國庫九百萬兩白銀,幾年下來耗光了明朝的財政。這些人擅長空談、治國乏術,相互攻訐,彼此掣肘。即使崇禎再志向遠大、勵精圖治,也難以應付這種局面。
當李自成兵圍北京的時候,國庫虧空,崇禎向朝臣們借錢,個個都沒有了平時激昂高亢的愛國詞。李自成一進京,從他們身上就收刮到七千萬。有的乾脆投降了李自成,像保舉過袁崇煥的侯恂當上了大順的工部尚書。
崇禎在失望之餘,才想起他哥哥臨終前的話,在煤山上吊自殺前的第五天,命人秘密將魏忠賢的遺骸收葬於香山碧雲寺。
推薦閱讀:
※崇禎皇帝自縊身亡,李自成攻破京城後,如何處理他的遺體你想不到
※崇禎的四個恩怨和明朝的兩個死結 可悲可嘆!
※崇禎死後怎麼安葬的?喪葬費僅233兩,造出的陵墓見者落淚
※「勞模」崇禎
※此人是崇禎被圍時唯一率軍勤王之人,可後來還是降清做了三姓家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