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文化專題

中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神秘莫測,引人入勝。它呈現出超前現象,倒轉現象,陰陽互補現象,靈感現象。考其原因,蓋以陰陽思維為本,而集陰陽思維之大成者,莫過於《周易》,是以《周易》被人們尊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中國文化的源頭」、「經邦濟世之學」、「宇宙代數學」(UniversalAlgebra)、「第一號成功預測」(TheNo1.SuccessFormula)…。 《周易》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哲學典籍,其影響之深遠在世界學術史上極為罕見。它用陰陽的對立統一,相互滲透,相互作用,相互轉化來說明宇宙萬物的一切現象(含人類的生命現象),用陰陽兩種符號的不同排列組合(PermutationandCombination)來模擬各種事物的特徵及變化規律,用深刻的哲理來啟示天道(自然觀、宇宙觀),地道(客觀物質世界),人道(政治、經濟、倫理生活;意識形態)的相互關係。其研究和論述的範疇很廣,內容也十分複雜,如太極、乾坤、陰陽、三才,道器、理事、理氣、形而上、形而下、象數、言意、神化等等。 它通過對宇宙萬物的深入觀察,將其高度概括為宇宙圖式(抽象的卦象),這是一個歸納的過程。由觀察、提煉、歸納到作卦,是從具體的物象出發,經過高度歸納、概括、抽象而為「卦象」。而人們要分析、判斷、預測某一事物,則是通過模擬該事物的最基本結構(陰陽結構)的演算而得出抽象的卦象,再按陰陽思維的準則與方法將抽象的卦象還原為具體的物象。 《周易》之所以引起國內外學術界的極大關注,主要在於它用陰陽思維的精深哲理來分析判斷一切事物,對事物的演變過程及結果作出預測,其結果是令人驚奇地準確;人們從中發現它與自己的生活緊密相關,因而使它由抽象的學術領域走向人類生活的實用領域,從哲學家的講堂走向了人們日常生活的各種場所。它包括的內容十分廣泛,仰觀天象,俯察地理,中通萬物之情,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探索宇宙及人生之必變、所變、不變的大原理,闡明人生知變、應變、適變的大法則。「陰陽」是—對既對立又統一的哲學範疇,它是從對具體事物認識的深化中抽象出的概念,宇宙間的萬事萬物都可歸入陰陽的範疇,譬如: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男為陽,女為陰……,就是山水亦有向陽與背陰之分;物理學中的正電負電;化學中的正離子負離子;數學中的正負數。在同一事物中亦有陰陽兩個方面,如人體的軀殼為陽,內臟為陰,但軀殼的上部面部為陽,下部背部為陰,內髒的六腑為陽,五臟為陰,故陽中有陰陽,陰中亦有陰陽,失去一方,它方即不存在,這就是陰陽的對立統一。陰陽不是固定不變的,都要向自己的對立面轉化,但不管如何轉化,仍然是陽中有陰,陰中有陽,不會只剩一方。因為沒有上就沒有下,沒有左就沒有右,沒有陽就沒有陰,失去一方,它方即不存在。作為社會上層建築的文學藝術等範疇亦存在著陰陽的對立統一,譬如「真、善、美」的定義,在不同學派;不同國家中,有不同的觀點。但從陰陽思維的角度來看,可以表述為: l、陰陽的對立轉化曰「真」宇市間的一切事物,包括自然界及人類社會的所有事物。都是陰陽對立轉化的產物,這是永恆不變的真理,過去是這樣,現在是這樣,將來也必然是這樣,從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都可證明這一點,故稱曰「真」。2、陰陽的相互補充曰「善」一切事物都存在著相互對立的陰陽兩個方面,這兩個方面既對立又統一,有時以相互排斥的形式出現,有時又以相互補充的形式出現。其中,陰陽兩個方面相互補充的形式是事物的最佳結果,故稱曰「善」。3、陰陽的和諧統一曰「美」事物所包含的陰陽兩個方面,千變萬化,呈現出繁多的組合形式,如這兩個方面表現出和諧統一的組合形式,則給人以愉悅的感受,是美好的象徵,故稱曰「美」。關於「善」和「美」二者都是從陰陽兩個方面的相互關係及組合效果來衡量,不過,前者(善)更偏重於社會意識:後者(美)更偏重於生物本性,不僅人類有美的感受,其它動物亦有美的感受。一、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陰陽思維現以中國的傳統醫學、傳統建築、傳統文學藝術為例來論證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陰陽思維。1、中國的傳統醫學 中國的傳統醫學(中醫)用陰陽思維的基本觀點進行辯證施治,形成自己獨特的理論和風格。根據「陽者剛而和,陰者柔而順」的特徵,則人體的軀殼為陽,內臟為陰。再根據季節氣候特徵,冬病多在陰,夏病多在陽,春病多在陰,秋病多在陽。陰陽平衡是判別人體是否正常的依據,陰盛則陽損,陽盛則陰損,陽盛生熱,陰盛生寒,寒到極點又會出現熱,熱到極點又會出現寒,這就是「物極必反」的原理。寒邪傷人形體,熱邪傷人氣分,氣分受傷則氣脈阻滯而生疼痛,形體受傷則肌肉窒滯而生腫脹。人體的內藏與外在表現(陰與陽)是緊密相關的,根據外在表現可在一定程度上判別內藏情況;如心是生命的根本,其榮華表現在面部,功用是充實血脈,與夏氣相應;肺是氣的根本,是藏魄的所在,其榮華表現在毫毛,功用是充實膚衰,與秋氣相應;腎是封藏的根本,藏精的所在,其榮華表現在頭髮,功用是充實骨髓,為陰中之太陰、與冬氣相應;肝是四肢的根本,是藏魂的所在,其榮華表現在爪甲,功用是充實精力,與春氣相應:脾是儲藏水谷的根本,是營氣產生之處,其榮華表現在口唇四周,功用是充實肌肉。無論內藏和外表,本身又可分陰陽,陽中有陰,陰中有陽,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相互滲透,相互轉化;構成了人體複雜的生命現象。2、中國的傳統建築學 中國的傳統建築獨具一格,所呈現出的自然性、秩序性、動態性、開放性、包容性等都體現出陰陽思維的內涵。無論相地立基、風水勘輿、動靜互釋、負陰抱陽、對稱限定,正負空間、虛實有無……等都包含了陰陽對立統一的哲理。這種陰陽思維多寄託於建築的總體環境與布局上,側重在宏觀把握,不在於局部的雕琢趣味,而在於整體的神韻氣度。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說:「星辰居四方而中虛,八卦分八方而中虛,不中虛不足以妙萬物」,是從虛實的相互依存來體現陰陽思維,故中國的古代建築十分重視「虛空」和「聚氣」。如建築中的院落經久不衰,是因其虛中有實,實中透虛,與大自然保持著一種和諧的「同構關係」,是中國傳統建築的一大特色。陽剛與陰柔的有機結合增添了建築物的風彩。高台櫥,美宮室,千門萬戶,美倫美奐,反映了陽剛之美。而園林雅緻,詩情畫意則體現了陰柔之美。陰陽調和是某種條件下的暫時平衡,反映著一定的時空觀念。建築物包圍環境成為封閉型的「院」;環境包圍建築物則成開放型的「園林」,這種空間的包圍與反包圍交替延續,便出現了龐大的院落結構,如山東曲阜、北京故宮,都體現了這種對立統一的空間拓樸變換,虛實交織,是陰陽思維的反映。 事物的發展是不斷變化著的,動極則靜,靜極則動,動靜互釋標誌著事物的延紐與發展變化。在歷史長河中,建築物也處於不斷運動變化之中,從漢宮、唐寺、宋塔、元都、明殿、清苑的更替就體現了這一特點。反映在意境幽深上是打破死的沉寂,如鑿井、疊山、挖池、流光、疏影等都是為了達此效果。 中國傳統建築中的牌坊、山門是一種導引的標誌,有「似門非門,非門亦門」之感,是建築模糊性的反映。至於廊、榭、廳、堂、四面開敞,內外滲透,亦內亦外,亦陰亦陽,仍體現了這種模糊性。3、中國傳統的文學藝術 中國傳統的文學藝術十分強調陰陽的和諧統一、相互補充。一切優秀的文藝作品都體現了陽剛與陰柔的有機結合。如一幅山東畫,其中有體現陽剛之美的奇峰峻岭,必然也有柔和的流水與秀麗的花草林木,交相輝映,陰陽互補,相映成趣。一首詩詞更是十分重視陽剛與陰柔的和諧統一,即使是鋼筋鐵骨的岳飛在氣壯山河的《滿江紅》一詞里,雖然充滿了慷慨激昂的悲壯佳句,但其中仍有「瀟瀟雨歇抬望眼」、「八千里路雲和月」等富有陰柔之美的詞句對映,更顯藝術的魅辦。又如素以陰柔之美的風格著稱的女詞人李清照也寫有「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富有陽剛之美的佳句。唐代大詩人張若虛的名篇《春江花月夜》,全詩從題目到詩中各句都體現了陰陽的和諧統一,感人至深,對後世影響較大。五四以來的優秀歌曲《夜半歌聲》的歌辭充滿了哀怨而生悲憤的情感,陽剛與陰柔巧妙地結合成水乳交融之態,歌詞開始用「空庭飛著流螢,高台走著狸猻,人兒伴著孤燈,梆兒敲著三更……」哀怨的詞句展現陰矛之美,點出了悲劇的主題,隨著敘述的深入,筆鋒一轉「我形兒是鬼似的猙獰,心兒似鐵似的堅貞,我只要一息尚存,誓和那封建的魔王抗爭」,表現出陰柔與陽剛的自然轉化,最後以「用甚麼來解我的憤怒?唯有那江濤的奔騰!」來達到高峰,結尾又以「用甚麼來慰您的寂寞?唯有這夜色半歌聲!」的悲怨情調再度表現悲劇的主題(註:悲劇是把善良的東西毀滅給人看)。二、生命的奧秘 生命的奧秘在於它把精神與物質巧妙結合在一起成為矛盾的統一體。《周易》認為一切事物都處於變異之中。宇宙是一個大物理場,也是一個大化學場,無時無刻不在產生著複雜的物理化學變化,在漫長的物理化學變化過程中,由最普遍的具有生命之源的碳水化合物成為有機物,形成蛋白質、酶、核酸等生物大分子,再經長期演化不定形的蛋白質有了核和膜而成為細胞,產生了原生物,原生物發展成為動物與植物,各自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不同的門、綱、目、科、屬、種等系統。動物經長期進化後,由脊索動物演化成複雜的脊椎動物,最後出現了人類,北宋學者歐陽修在《秋聲賦》中說:「人為動物,惟物之靈,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有動乎中,必搖其精,而況思其力之所不及,憂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為槁木,黟然黑者為星星……」說明人類與其他的動物的區別在於人類有思維活動。無論人或天都是陰陽的對立統一體,是陰陽在不同的時空點上相結合而產生的復性物質。因為人類誕生之始就與自然力運行、變化、發展協調一致,同宇宙進行著能量與信息的交換,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模式,故人們把人體稱為小宇宙。因而生命的運行是與宇宙的運轉規律合拍的,宇宙的奧秘就是生命的奧秘。 因此,生命的奧秘在於:1、宇宙的物質運動及其發展變化有兩個飛躍現象:一是由無機物發展變化為生物。這是通過碳水化合物這個生命之源經長期物理化學變化而形成有機的生物分子,逐漸演化為原生生物;二是由低級生物發展變化為高級生物。由於這兩個飛躍,使生命的奧秘有了破譯之碼。在地球形成的研究中,學者們提出了各種假說,無論是「太陽甩出說」,「星體吸出說」,「星雲凝聚說」……都認為在地球形成之初是沒有生命存在的,但是碳水化合物是始終存在著的,它在宇宙各種能量的作用下,促成了自身由無機向有機轉化,而是高低並存的多方向演化,因為高等生物代替不了低等生物,低等生物的生命力更強,環境適應性更強,而高等生物必須要在一定的生活條件下才能生存。 地球無論在遭受何種災難性變化中,碳水化合物是始終存在的,故生命之源是始終存在著的。2、生物都是自我否定的,因此才有物種的進化和發展。如果生物都按原有的模式代代相傳,便不能適應客觀條件的變化與生存競爭,必然不斷衰亡以滅絕。但是,這種進化和發展是高低並存的,並不是只有高等生物才具有的特性,單細胞生物、低等生物一樣的具有進化和發展的能力,是多方向的進化,而不是單向的由低等向高等進化,是各自按照自身的門類和特徵發展與進化。3、生命是蛋白質存在的一種形成,是生物體所獨具的活動能力,其基本特徵是蛋白質通過「新陳代謝」作用不斷地與周圍環境進行特質交換。如新陳代謝停止,生命也就停止,蛋白質便分解為無生命的物質了。三、自我否定與特質不滅 宇宙間一切事物都是自我否定的,都在向不斷否定自己原有存在的方向轉化。對一個人來說,由出生、成長到死亡,最後否定了自己的存在;對一件事來說,由發生、發展演變到結束,最後亦否定了自己的存在。「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有的在極短時間內就自我否定了自身的存在。這種否定是物質存在形式的變化;事物的發展演化,並不是滅了物質(或事物)的本身,故物質總體是不滅的,生命雖在不斷產生與消滅,但構成生命之源的碳水化合物在總體上是保持平衡的。
推薦閱讀:

歷史必修一專題九:美蘇爭鋒
插畫 I 彩鉛手繪 《春》
中國古代的宰相制度專題總結
(專題)莫莉 理解星座四元素
專題 | 大清為什麼會倒台:權貴內鬥導致保路運動失控

TAG:文化 | 專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