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始祖
06-03
佛是梵語「普陀」的簡稱,(如果用今天的漢語音譯,應當是「布達」),佛陀的意義是「覺者」或「智者」。「佛陀」是印度早有的字,但佛教給它加了三種涵義:⑴正覺(對一切法的性質相狀,無增無減地、如實地覺了);⑵等覺或遍覺(不僅自覺,即自己覺悟,而且能平等普遍地覺他,即使別人覺悟);⑶圓覺或無上覺,即自覺覺他的智慧和功行都已達到最高的、最圓滿的境地。此為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據說,一般人缺此三項,聲聞、緣覺缺後二項,菩薩缺最後一項,唯有佛才三項皆全。大乘除尊稱釋迦牟尼外,還泛稱一切覺行圓滿者為佛。譬如過去佛,有七佛(毗婆尸佛、尸棄佛、毗舍婆佛、拘樓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釋迦牟尼佛),古有燃燈佛,未來有米勒佛,東方有阿佛、藥師佛,西方有阿彌托佛等。「如來」這個名詞是從梵語譯出來的,「如」字就是「真如」,即一切法(事物)的真實狀況,它又包含「如實」的意義。佛經對「如來」的解釋是:「乘真如之道而來」。又說:「如實而來」。「如來」是一個通用名詞,它是「佛陀」的異名。如釋迦牟尼佛,可是稱釋迦牟尼如來:阿彌托佛,可以稱阿彌陀如來。「南無」是梵語的音譯,念成「那摩」,是保持原來古代的讀音,現代廣東、福建一部分地區,仍保持這個古音。它的意義是「敬禮」。今天印度人相見,互道「那摩悉對」,就是說:「敬禮了」。釋迦牟尼佛,亦稱釋迦文佛、世尊,佛教始祖。婆娑世界(現實世界)的教主。佛不是神,釋迦牟尼的時代,約公園前六世紀中葉,正是我國春秋時代,與孔子同時。有名有姓,他的姓是喬達摩,名字是悉達多。因為他屬於釋迦族,人們又稱他為釋迦牟尼,意思是釋迦族的聖人。釋迦牟尼佛是佛教寺院大雄寶殿必須供奉的佛像,釋迦是種族號,譯為「能仁」;牟尼譯為「寂寞」。能仁表示慈悲,屬於利他;寂寞表示智慧,屬於自利。即有才能又有慈悲,便能積極救世,利益人群,為社會謀幸福,做大眾的公僕,雖然能夠這樣去做,但其內心寂靜默照,空其所有。釋迦牟尼是佛教徒對他的尊稱。關於釋迦牟尼的生卒年,南傳佛教和北傳佛教有不同的說法。其一說法為,公元前565年至公元前485年;另一說法為公元前624年至公園前544年。他是當時北印度迦毗羅衛國(在今尼泊爾南部)凈飯王的太子,屬剎帝利種娃。約2500多年前的喜馬拉雅山腳下,今尼泊爾南部與印度毗鄰的投羅拉科特附近,有一個名叫拘薩羅屬國的迦毗羅衛國。這個國家是釋迦族居住的地方,他們是古印度時期著名王族,懿師摩王(漢譯「甘蔗王」的後裔)。當時的國王叫首圖陀那,漢譯「凈飯王」,其妻子摩柯摩耶是與迦毗那王城隔河相對的天臂城善覺王的長女。有一天,摩耶夫人夢見一隻六牙白象進入腹中,在藍毗尼花園,突感腹痛,於是孩子便從她的右脅降生了。國王給新生的太子取名為悉達多(漢譯「成就者」)。因為釋迦族姓喬達摩,太子便被稱為喬達摩悉達多。據說悉達多太子,剛受完出生儀式後,竟奇蹟般的抬起頭,環顧四周,向四方各走七步,突然右手指天,左手指地,言道:「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悉達多太子出生七天,母親即去世,由姨母波者波提養育長大。幼年時代的悉達多太子生活優裕舒適,錦衣玉食,歌舞遊獵,盡情享受。凈飯王對太子寄予厚望,從小就讓他向婆羅門大師學習文學、哲學、算學,跟武士們學習兵法與武藝等等。希望他將來能繼承王位,建功立業,成為一個統一天下的君主——「輪轉王」。十七歲時,父王便給他納耶輸陀羅為妃,指腹成胎所生兒子羅喉羅。二十九歲(一說十九歲)時,他有感於人世間生、老、病、寺各種苦惱,悟知世間一切無常,又對當時的婆羅門教不滿,便捨棄王族生活,決意拜託塵俗的糾纏,出家修道。先到摩揭陀國王舍城附近跟「數論」先驅阿羅邏迦羅摩和烏陀迦羅摩子學習禪定,知道二仙所修之法不是究竟。後來到雪山樹林中單獨苦修六年,頭頂上被鵲做巢,雙膝給蘆葦穿過,仍然不能明白心地,認為苦行不是達到解脫的道路,於是捨去舊時所修之定,接受牧女乳糜之供,到尼連河邊木瓜園(優樓頻螺村)畢缽羅樹(即菩提樹)下,取吉祥草為座而坐,誓曰:「不成佛道,不起此座。」於是靜坐思維「四諦」、「十二因緣」之理,終於在這年臘月初八之夜,目睹明星出現而豁然大悟,時年三十五(一說三十)歲。從此以後,遍游各處,化道眾生,談經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他在恆河兩岸宣,廣招弟子;他在波羅奈城度阿若橋陳如等五人為最初的佛弟子,並為他們說法,佛教把佛陀第一次說法稱為「初轉法輪」。後來又接受耶舍、迦葉三兄弟、舍利佛、目犍蓮等人,以及堂弟提婆達多等親屬為弟子。弟子很多,常隨弟子一千二百多人,其中著名者有十人,稱十大弟子。其兒子羅喉羅、姨母波者波提也皈依了佛教,經過多年的傳教,其勢力逐漸擴大,組成了佛教徒組織——僧團,當時富有的商人須達多和舍衛國王太子陀還向佛陀捐贈了祗園精舍,作為佛陀向眾人說法傳教的重要場所。臨終前,他還為已一百二十歲的婆羅門須跋陀羅說法,收他為最後一個弟子。講完法語後,在拘屍那拉城跋提河邊,娑羅雙樹下涅?,終年八十歲,遺體被火化。舍利分給八個國家建舍利塔供養,他身前所說的佛法,被弟子們整理成經、律、論三藏。綜其釋迦牟尼佛的一生,即八相成道:一、降生兜率天——釋迦牟尼降生前,原為菩薩住在兜率天內院。釋迦牟尼佛觀察五種因緣(1、世間,2、地點,3、國家,4、家庭,5、父母)已經成熟,便決定降生人間,度化眾生。佛教用語。欲界六天中第四層叫兜率天,又叫兜率陀天、喜樂天、喜足天等。生於此界眾生歡喜具足,因此稱喜足。據佛教說,每當佛陀降生人世之前,都要先在兜天上,為諸天講說佛法。兜率天宮分為內外兩院,其內院據說是準備即將降生於人世的菩薩,即佛教所說的「一生補處」菩薩所居之處。二、托胎——釋迦化乘六牙白象,象口含白色蓮花;下降迦毗羅為國,從凈飯王夫人摩?摩耶的左脅入胎。釋迦在胎中為諸天說法,此即「起住論」所示「住胎」之相。三、出生——四月八日,釋迦自摩耶夫人右脅降生,誕生於蘭毗尼園的無憂樹下,成為悉達多太子。據說太子下地能走,周行七步,步步生蓮花,並且舉目四顧,自言:「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時天雨香花,九龍吐水為太子沐浴。四、出家——太子看到世間老、病、死等,無常之苦,而產生修道之念。在一個月明之夜,太子毅然拋棄王位、財富和妻子,悄悄離開王宮,決定到深山僻林中去尋求解脫人生痛苦的真理。黎明,太子抵達羅摩村自剃鬚發,披上袈裟,並譴責侍者車匿回城向凈飯王報告他已出家。太子時年二十九歲。五、降魔——太子在苦行林中修六年苦行,形體枯瘦,任未見到,他便放棄苦行,受牧女乳糜之供,恢復了體力。太子來到附近一棵大菩提樹下,以吉祥草敷設金剛座,向東端身正坐,發誓:「我今若不證無上大菩提,寧可碎此身,終不起座!」他在樹下靜坐四十九天,克服了內外的種種「魔障」。六、成道——臘月初八日(-----諸葛長青(海濤):這是吃臘八粥的來歷),夜睹明星,豁然悟透一切事物緣起無我之理,「所作之辦,不更受用(生死之身)」,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世人尊稱他為「普陀」(意為覺者),聖號「釋迦牟尼」,時年三十五歲。釋迦牟尼成道時說:「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提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七、轉法輪——釋迦牟尼成道後,即赴鹿野菀度化五比丘,以後陸續又度化了一千餘人。釋迦便率領一千二百五十眾徒,周遊各地,宣講佛法。釋迦推動正法之輪,碾破異端邪說,弘揚佛法,稱為「輪發輪」,在四十五年中,釋迦深入民間,說法普度眾生。六月四日,為初轉法輪日。八、涅槃——釋迦在八十歲得時,自知住世度生的因緣已滿,便來到拘屍那拉城娑羅雙樹間,最後一次說法,右側而卧,安詳寂滅。世尊在世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度無量眾生,然後感演一幕入滅的戲劇。佛陀難道真的入滅了嗎?其實並沒有入滅。試以水月為譬:天上的明月,好比法身,月光好比報身,水中的月影好比應身(化身),水是見佛的緣,無水則則無緣見佛。釋迦牟尼,觀察末法眾生垢染深重,難以打開玄關識鎖,離苦得樂。於是,從悲心中運用廣大智慧,巧妙的設一念佛法門,密密轉移其顛倒妄想,從切近處斷其生死根本,而得心花開放,見彌陀佛性,往生凈土。因為一切唯心造,而心不能無念,不念佛法僧,必念貪真痴。所以殺、盜、淫、妄、惡業是從念而起,生死輪迴就沒有止息的時候了,所以佛就抓住眾生妄想不斷的習氣,善巧方便地用一佛念來代替妄念,使人於不知不覺中,將妄念轉為佛念,染心換為凈心,從而輕而易舉的往生凈土,出離生死。古德說: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安於妄心,妄心不得不佛。釋迦牟尼佛德教法分三個時期:1、正法,一千年;對佛所教,能夠信解修證;2、像法,一千年;雖有教理,但是正果少;3、末法,一萬年;雖有如來教法,流通世間,但是信解修證的人卻很少。分不出邪正,辨不清是非,只知道計較人我,追逐名利。這樣的修行人,滿眼都見。他們不知道「佛」是什麼人修成的?「法」的含意是什麼?「僧」是怎樣命名的?釋迦牟尼佛是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佛涅?後,佛教逐漸分成不同的宗派,出現「上座部」、「大眾部」二個根本部,又從這二個根本部出現許多派別。佛教在印度的發展經過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和密教四個時期,大乘佛教興起後,將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貶稱為「小乘」。到13世紀,佛教在印度便急劇衰落和消失了。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凈土往生傳新白話版
※身為佛教徒,在國企上班,可以入黨嗎?
※如何跟吃肉的朋友相處?
※每天睡眠四個小時夠嗎???
※南傳信徒為什麼那麼熱衷給大乘人傳教?
TAG: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