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象級」社交產品要怎樣留住用戶

隨著社會對互聯網認識的逐漸成熟,社交媒體在經歷了2010年到2012年間的大紅大紫之後,正迎來一次極為迅速的「降溫」。許多曾被標榜為「現象級」的社交產品,如今要麼是已經銷聲匿跡,要麼就只能靠一小部分留下來的用戶苟延殘喘。

據統計,2014年上半年,我國社交網站用戶規模為2.57億,較2013年底減少2047萬,網民中社交網站使用率為40.7%。比去年年底下降4.3%。而在用戶流失率排行中,微博、人人等曾經的「老大哥」赫然在列。

在互聯網產品更新越來越快的今天,大部分產品往往只能憑藉新鮮感在在用戶的手機上短暫停留,只有小部分產品能避開成為「月拋神器」的命運,成為市場上的寵兒。

在用戶數量之外,如何留住用戶、提高用戶活躍度?下面這些產品的成功或許能夠為我們帶來一些啟示。

無孔不入,社交即生活

環顧當今成為巨頭的社交媒體不難發現,不管是QQ、微信、Facebook還是twitter,其產品自身往往早已超出了互聯網平台的屬性,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樣工具。

以FB為例。FB的成功在於,扎克伯格不僅創造了一個基於人脈關係的分享網路,更不遺餘力地讓它無處不在。FB並不滿足於只作為一個讓用戶內部分享的封閉式「小圈子」,而是用更加開放的態度,讓FB積極地融入到互聯網世界的每一個有人存在的平台和領域。如今的Facebook已經成為一個巨大的信息中轉站,一般用戶用它來聯絡關係,廠商用它來接觸消費者,明星用它來與粉絲互動,營銷者則用它近乎零成本地傳播推廣信息。你或許並不是Facebook的忠實粉絲,但你卻不可避免地要在生活中用到Facebook的帳號。

這與QQ、微信在中國的發展路徑如出一轍。QQ正不遺餘力地將帳號關聯綁定到互聯網每一個有人存在和活躍的角落,微信則憑藉精準切中了移動互聯網所帶來的紅利,將傳統觀通信運營商所提供的簡訊、電話等功能,以文字、語音信息的形式運用到了手機通信中,在不改變人們生活方式的同時,卻提供了更廉價、更方便的解決方案。

有多少人還記得QQ最初「陌生人交友」的定位?有多少人還在像前些年一樣樂此不疲地在用微信「搖一搖」?誠然,這樣用戶如今的確存在,但已經是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相比之下,越來越多人卻已經習慣了用QQ傳文件、用微信「打電話」,而這種滲透到人們日常生活的無法替代的工具屬性,恰恰是騰訊這兩款明星產品真正長久的原因之一。

成就感&存在感

兩年前當Instagram剛剛上線的時候,社會各界分享應用在擁有Facebook和twitter的時代里能有多大的前景。但兩年後的今天,Instagram不僅打消了對它所有的懷疑,連當初被業內人士用來「貶低」自己的的Facebook,也心甘情願拋出10億美刀的彩禮將這位社交新貴納入到自己的後宮。

Instagram的功能其實並不新鮮,濾鏡處理應用和社交網路在其出現之前都已經得到了較為成熟的發展,但當Instagram將兩者相結合的時候,產生的卻是近乎於核裂變式的迅速膨脹。在濾鏡功能的輔助下,用戶幾乎不需要具備太高端的攝影和修圖技巧,就能夠用手機拍出高質量的照片素材,獲得他人的關注和肯定。這種分享門檻的降低,所帶來的是用戶在社交網路上獲取成就感的提升,而這種成就感,也反過來成為了促使用戶樂此不疲地分享和製作更多內容的源動力。

「即時社交」的友加則與Instagram有著十分相似的產品內核。當微博的大V時代遠去,去核心化已是必然趨勢。用戶拒絕仰望,而需要體現自我,能有真正的存在感。千萬用戶在友加秀場展現自己平時的生活,與粉絲通過視頻和語音交流;在這一即封閉又開放的平台,通過「開秀」的方式與多名用戶同時建立起社交關係,用內容吸引關注。而這類內容很輕也很親。「輕」在不是表演性質的你播我看,「親」在內容平民化誰都能聊,這迅速加快了用戶相熟的速度、加強了人際關係的紐帶的社交,大大省去了用戶與用戶之間相互篩選和試探的過程。任何人的語言都不會被忽略,這樣的存在感在屌絲文化的網路環境下很受歡迎。

instagram、友加、乃至snapchat和sobrr,儘管路徑並不完全相同,但通過其「快速獲得關注」的內核,上述的幾款產品均在年輕人群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畢竟,對於精力旺盛的年輕人來說,舞台可以隨處都是,但觀眾卻不是哪裡都找到的。

如果說Facebook等社交媒體的出現教會了用戶如何分享,那Instagram和友加則就給了用戶分享的樂趣和理由。並鼓勵他們去尋找更多存在感,和分享內容的樂趣。

產品即服務,讓用戶走出去

如果單純以用戶停留的時間作為判斷依據,臉萌無疑並不能算是「火熱」。你或許只需要半小時的時間便能夠生成一個滿意的頭像,之後便很久都不再會有點開這個應用的動機。但只要你還在其他平台繼續使用著臉萌生成的頭像,那就是在無形中繼續為這款產品做推廣。

不過,必須要指出的是,對於臉萌這種產品即服務的應用來說,如何把握用戶多變的審美取向,能夠在滿足多元化用戶的不同需求的同時有保存自己核心的識別體系,是運營團隊必須思考的問題。雖說流行其實就是循環,但不管是臉萌還是魔漫,都還沒有支持到流行風重新吹向自己的那一天。

總而言之,筆者認為,如今的社交工具是用戶體驗的競爭,能否吸引用戶、留住用戶,歸根結底還要看產品自身的質量是否過硬,是否能精準切中用戶的需求。

互聯網是一個公平的世界,付出心血的產品必然能得到用戶的支持和肯定,「玩票」主意就算在初期能憑藉新鮮感博取眼球,最終也只能作為短暫的「一票」被用戶所拋棄。


推薦閱讀:

2017十大現象級品牌
入坑還是逃離,現象級爆品小龍蝦的終極出路在哪?
心理學告訴你,現象級營銷是怎麼做出來的。
「現象級」節目已絕跡?曾經最會造夢的音樂綜藝,靠何奪回觀眾?| 全媒觀

TAG:產品 | 用戶 | 現象 | 社交產品 | 現象級 | 社交 |